1. 简单百科
  2. 南朝

南朝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灭亡后隋朝统一前存在于中国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四朝都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首都,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峙。

公元420年,宋武帝逼迫司马德文禅让给自己,建立刘宋,东晋就此灭亡,南朝开始。刘裕死后,其子刘义隆励精图治,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盛世,史称“元嘉之治”,但刘义隆在位时期三次北伐北魏均失败,国力受到了损失。刘义隆被太子刘劭弑杀后,刘宋即进入了宗室内乱的阶段,中间虽有刘骏刘骏短暂的中兴,但很快便在前废帝、刘庄手中走向衰败。公元479年,刘宋权臣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萧道成和其子萧赜在位期间,南齐社会较为安定,出现了“永明之治”的治世。但萧死后,南齐也陷入了宗室内乱,最终即位的萧鸾大肆诛杀宗室,南齐的统治受到了极大削弱。萧鸾死后,其子萧宝卷即位,统治更加黑暗,最终政权被同族大臣萧衍所得。公元502年,萧衍称帝,建立南梁。萧衍在位初期,平定地方叛乱、调合内部矛盾、北伐恢复了部分国土,南梁出现了盛世,但萧衍统治后期沉溺佛教、荒废朝政,致使南梁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公元549年,萧衍死于东魏降将侯景的叛乱,南梁随即崩溃。最终寒门出身的陈霸先取得了南梁的大权,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立南陈。陈朝前期励精图治,并趁北齐衰落之时积极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但随着北周灭北齐之战,南陈的北伐成果很快便又失去。陈叔宝即位后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陈朝不断衰落,589年,隋朝出兵攻灭南陈,统一南北,南朝结束。

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战乱频繁,人口和领土面积都处在动态变化中。根据学者宋岩的统计,宋齐梁陈四朝的领土面积分别为228万平方公里、204万平方公里、220万平方公里、108万平方公里。刘宋时期人口约为1800万,南陈时期人口约为1000万。在政治上,南朝时期门阀士族衰落,皇权重振,寒人势力崛起,皇权利用寒人势力打击门阀士族。在中央官制上,三省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为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在经济方面,南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着快速的发展,但侯景之乱对南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阻碍了南方的发展。在文化方面,南朝的诗歌、骈文、文学理论都有新的发展,史学方面也非常繁荣,出现了《后汉书》《宋书》等史学著作,还出现了“实录”这一史学体裁。在社会方面,佛、道两教在南朝都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同时由于南北分立,一些社会风俗方面也出现了相互影响的现象。

名称由来

“南朝”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用以指代南渡的东晋政权,此后历朝皆有出现,用以指代南方各政权。直到唐朝史学家李延寿编写《南史》时,称“起宋永初元年(420年),尽陈祯明三年(589年),四代一百七十年,为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谓之《南史》。”南朝便由指代某个南方政权转变为对宋齐梁陈四朝的统称。

历史沿革

南朝宋

刘裕代晋

刘宋政权的建立者是。刘裕早年出身东晋北府兵,先后在北府将孙无终刘牢之手下任职。此后刘裕平定孙恩卢循起义、平定桓玄叛乱、西灭谯纵、北伐南燕、后秦,逐渐掌握了东晋的大权。后刘裕弑杀,改立义熙十四年(418 年)六月,被加封为宋公,加九锡,并以十郡食邑建。次年正月,进刘裕为宋王,增十郡给宋国。二年(420 年)六月,晋恭帝禅位,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宋”,改元“永初”。

一生抑制兼并,削弱强藩,厉行土断,整顿吏治,为南朝“寒人掌机要”的局面形成打下基础。422年,宋武帝病逝,享年60岁。

元嘉之治

刘裕病死后,长子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刘义符在位期间喜好玩乐,荒废朝政。于是辅政的、领军将军废黜并杀死了了刘义符。他们拥立了、宜都王(刘裕第三子)为帝。424年,刘义隆即位,改元即位不久就宣布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杀害罪状,徐羡之畏罪自杀,傅亮被处死,谢晦起兵失败后被斩首。这样,宋文帝把国家统治权力收回到自己手中。

宋文帝主政期间,整顿吏治,倡导儒学,整顿律令,加强法制建设,废除苛刻暴虐的政令,多次下诏减免租税,劝课农桑,奖励垦殖等。时期成为南朝最为安定的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即位后,先后于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以及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发动了三次北伐,但均以失败告终,刘宋从此由强转弱。其中第二次北伐中,刘宋军队被击败后,军队一直追击到了北岸的瓜步,所经之处,无不烧杀抢掠,刘宋损失惨重。经过三次北伐,刘宋反而失去了,此后在对北魏的战争中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宗室相残

刘义隆在位后期,在北伐的问题上与太子刘劭产生了矛盾,太子刘因反对北伐而遭到宋文帝的厌恶,刘劭伙同始兴王刘濬大行巫蛊之事,宋文帝因此产生了废太子的想法,刘劭见状先发制人,于三十年(453年)二月,率东宫兵入宫杀文帝,自立为帝。文帝第三子刘骏此时正率兵在外,攻打蛮族。听说父亲被杀,刘骏率军征讨刘劭。第五子弃家逃奔,刘劭将刘义恭留在建康的十二个儿子及有旧恨的宗室嗣王、临川嗣王等多人全部杀死。元嘉三十年五月,刘骏攻克建康,杀死刘劭及其四子,又杀死了刘劭的同党始兴王刘濬(文帝第二子)及其三子。刘骏随后即位,是为司马曜即位后,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包括削弱官属,加强皇宫禁;裁撤“”,设立专道制度,强化监察;取消二吏部尚书的设置与;取消郡县官入仕年限和缩短任期;重新划分重要的州郡,以削弱藩王的势力;创设典签制度,委任寒门人士监视州郡长官;废除地方封君下属对封君称臣的制度;设立王制度以加强中央对州镇的直接控制;创立直阁将军制度,重新设立武官制度,以加强中央禁卫军权;终结了世兵制,通过“征兵制”和“募兵制”扩充兵源;成功完成对武威郡土断属籍,实现了侨户和土著的户籍统一;积极推动养马政策,以加强军备实力等。在位期间,刘宋还获得以来首次北伐大捷,收复北岸的失地,击溃军队。

刘骏在位期间对宗室诸王非常猜忌,孝武帝即位不久,便将刘义宣宋武帝第六子)调任为刺史,刘义宣不愿意并举兵,后失败。刘义宣及其诸子均被杀。此后司马曜先后杀害了自己的弟弟南平王、武昌王、海陵王和竟陵王等。

刘宋灭亡

465年,死,其子即位,是为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后,杀死了及其四个儿子,还杀害了弟弟。刘子业不仅屠戮亲属,还对许多大臣名将进行了残酷清洗,三朝老臣始兴郡公、领军将军王玄谟、尚书左仆射等都被杀。刘子业还把几个叔父关押在建康,肆意折磨,后又打算将他们都杀死。前废帝的行为使得人心惶惶,宿卫军将士也多有不满,最后他们联合起来杀了刘子业,拥立刘义隆之子湘东王为帝,是为。明帝即位后,也杀尽了诸子,后又因自己多病,太子年龄小,担心自己死后自己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儿子,明帝因而把自已仅存的五个弟弟也杀掉了四个。

472年,明帝病死,其子即位,是为后废帝。明帝仅存的唯一弟弟桂阳王于474年5月发动叛乱,但未成功。与此同时,宋文帝之孙、南徐州、建平王,目睹朝政混乱后举兵夺取政权,但最终战败身亡。在皇室的倾轧中,大权逐步落入中领军将军手中。477年,萧道成废黜刘昱,立刘昱的弟弟为帝,即顺帝。此后,萧道成逐渐消灭了他的政敌、荆州刺史等。479年,萧道成逼迫宋顺帝刘准禅位给自己,是为齐高帝,改国号为齐,史称

南朝齐

萧道成称帝

萧道成出身兰陵萧氏,其祖上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东晋初年,其祖先萧整南渡,从此世代居住在晋陵武进区(今江苏),萧道成早年因军功担任南州刺史,宋即位后,萧道成被令入朝辅政。萧道成在辅政期间接连平定了桂阳王、建平王叛乱,在朝中的地位和声望也越来越高,这引起了刘昱的猜忌,萧道成愈发感到不安,准备废刘昱自保。五年(公元477年)七月,杀死刘昱,立其弟安成王为帝,并在此后总领军政大权。同年十二月,等不满萧氏专政,起兵讨萧,却被萧道成所杀。之后,萧道成进爵为王。昇明三年(公元479年),萧道成逼迫禅位给自己,改国号为齐,改元

萧道成称帝后,将包括刘准在内的刘宋宗室王侯全部幽禁致死,吸取刘宋的灭亡经验教训,厉行节俭,令寒士掌机要,整顿户籍,训诫子孙要爱护同室兄弟。萧道成在位期间,一系列举措实施得当,南方经济得到极大地休整复苏。主张推行校籍工作,这也侵犯了当时庶族地主的利益。建元四年(482年)萧道成病逝,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皇太子即位,年号

永明之治

萧赜即位后,立长子为太子,并继续倡导节俭,还兴办学校,整顿吏治,减免赋税、奖励农桑,其在位的十一年间也因社会较为安定,被史称为永明之治。

南齐实行的检籍政策损害到庶族地主的切身利益,永明四年(公元485年)正月,庶族起兵反叛,一举攻下(今浙江),引发三吴地区反检籍者群起暴乱。此暴乱很快平定,但鉴于庶族地主反检籍的斗争激烈,被迫在八年(公元489年)停止检籍,宣布“却籍”无效,允许因“却籍”被发配戍边的人返归故乡,恢复宋末的注籍原状。

由于萧赜为皇太子时,曾与有过争储的情况,萧赜即位后对宗室也心存防范。萧赜的第四子为人勇猛,善于骑射,且与与萧嶷来往密切,引来萧赜忌惮。后因萧子响师爷诬告其谋反,萧子响怒而杀掉幕僚,以此认定其心存不轨,派宗亲萧顺之前去讨伐,在平素忌恨萧子响的太子授意下,萧子响被赐死,萧赜对宗室皇亲的防范和打压,削弱了南齐统治基础,加剧了南齐内部政治斗争。

十一年(公元493年)正月,太子萧长突然病逝。萧赜只好又立萧长懋长子被立为皇太孙,考虑到他年轻无经验,故令次子辅佐他。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病重,萧昭业和萧子良爆发了激烈的争位斗争。同年七月三十日,萧赜病逝,临终前传位于皇太孙萧昭业。

权臣夺位

萧昭业在位时挥霍无度,朝政大小事宜皆由萧道成之侄把控,萧昭业怀疑萧鸾有异心,企图将其调离都城,于是萧鸾便开始谋划夺去萧昭业的皇位。494年,萧昭业被萧鸾亲兵杀死,年仅22岁,死后被追贬为。同年,萧鸾拥立新安王为帝,萧昭文即位,年号延兴,此时辅政大臣西昌侯萧鸾位高权重,实际把持朝政大权。494年,萧鸾诈称萧昭文年幼多病,自己入宫继位将萧昭文降封为海陵王。萧鸾即位后,改元,即

由于齐明帝是旁宗夺位,他对萧道成还在世的其他后代颇为忌惮。且萧鸾即位后,数次南征,南齐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应对这等局面,萧鸾一方面任用等寒门人士抵御北魏入侵,一方面对内肃清宗室以稳固政权。齐明帝令人监视王侯,将萧子敬、江夏王萧锋、建安王等二十九人先后杀死,还在世的子孙几乎被屠戮尽。而受其重用的寒门人士如等,因是萧道成、时期的旧臣,恐以后被借机除去,于是在萧鸾执政后期纷纷借宗室名义接连发生叛乱,虽被先后平定,南齐的统治基础却变得愈发孱弱。

南齐灭亡

元年(公元498年)七月,病死,因其长子身有残疾,其次子继任皇位,改元永元,是为齐东昏侯。萧宝卷在位期间,常出宫闲逛,每次出游都要拆毁民居、驱逐居民,引得民怨沸腾;同时他生活奢侈,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许多朝臣劝谏他,却被他杀死

辅政大臣江祏、江汜等见其昏暴,准备立萧宝卷的堂兄始安王萧遥光为帝,却因萧宝卷的舅舅刘暄告密而被杀。萧遥光随后起兵反叛,也兵败被杀。平乱有功的辅政大臣徐孝嗣、刘暄,也因在其后受到猜忌先后被杀。重臣悉数被杀引发朝臣恐慌,纷纷起兵造反以求自保。永元二年(公元500年),平乱有功的疑心谋反赐死。萧懿之弟闻讯在起兵,扶植萧宝卷弟弟萧宝融于(今)称帝。次年,萧衍带兵入宫,萧宝卷于逃亡途中被杀,后被贬为

元年(公元501年)三月十一日,即位,萧衍也开始主掌大权。中兴二年(公元502年),萧衍受封。中兴二年(公元502年)四月初八,接受萧宝融禅代,建立,改元南齐灭亡。

南朝梁

萧衍称帝

南梁的建立者也出身兰陵萧氏,与南齐王室是同族,其父亲是齐高帝的族弟。萧衍从小博学多才,喜好谋划策略,能文能武。隆昌初年,辅政,起用萧衍为宁朔将军,镇守寿春;齐明帝即位后,萧衍又被授为辅国将军、武威郡萧宝卷在位时,对萧道成子孙及前朝文臣武将大开杀戒。永元二年(500年),的兄长、因东昏侯萧宝卷的疑心被赐死。萧衍闻讯后在起兵,扶植萧宝卷弟弟称帝。元年(501年)三月,萧宝融在江陵即帝位,萧衍主掌朝政大权。同年九月,萧衍率军兵临建康城下。不久,被大臣所杀。十二月,进封为郡公,食邑万户,后又进爵为王,封邑增至二十郡。中兴二年(502年)三月,在萧衍的授意下,部众逼迫禅位。四月初八,萧衍接受萧宝融禅代,建立,改元,是为

梁武帝时期

梁武帝即位之初,先后平定了地方的叛乱,又连续三次起兵讨伐。在政治上,梁武帝革除了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梁武帝重视调和统治阶级内部门阀世族和寒门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重用门阀士族,维护他们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任用寒人充任机要。在皇族内部,萧衍也宽待宗室。梁武帝还下令《梁令》《梁律》《梁科》等法典。为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颁布了“招集流亡诏”,并重新制定和完善了土地政策,劝督农桑,减免“三调”。在文化上,梁武帝积极推行儒家教化,重修经学。为了振兴国家的基础教育,他在国内开设多个馆宇,招纳寒门学士。同时,开设修制五礼的五馆。梁武帝还曾钦令编撰《》六百卷。

梁武帝早年勤于政事,但统治后期沉溺佛教、荒废朝政,致使南梁政治腐败、宗室内讧,加之士族阶层的腐朽、北朝的入侵等因素,南朝梁的统治逐渐衰落。

侯景之乱

二年(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举兵谋反。梁武帝派萧正德萧正德率兵平叛,但暗中勾结侯景,引侯景军队进入建康。十一月,萧正德称帝,年号,任、天柱将军。侯景则率军猛攻梁武帝所在的台城。次年三月,叛军乘连日大雨,发动总攻,攻入台城。梁武帝被侯景俘虏,并于五月被饿死在,后被追尊谥号为武皇帝,庙号高祖。梁武帝死后,萧正德秘密联络地方宗室,想要杀掉侯景,但反被侯景杀死。此后侯景改立太子为帝,是为,又自封为,控制南梁政权。

大宝二年(551年),侯景再废简文帝,立萧栋为帝,改元天正。同年,再命萧栋禅让,侯景登基为帝,国号为汉,改元太始。次年,勤王的王僧辩陈霸先击败侯景,侯景被其部将所杀,侯景之乱被平定。

南梁灭亡

元年(552年)十一月,萧衍的第七个儿子萧绎在王僧辩、陈霸先等人的拥立下,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此时梁武帝的另一个儿子已在称帝,侯景死后,萧绎与萧纪争夺帝位,同时萧绎请求西魏出兵袭取益州,随后萧纪战败。554年,萧绎给西魏权臣写信,要求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言辞傲慢,引起西魏不满,随后西魏发兵进攻江陵。承圣三年十二月(555年1月),江陵陷落,梁元帝被杀,西魏扶持傀儡皇帝即位,国号(也称),年号大定。

梁元帝死后,王僧辩陈霸先奉迎回京,准备立他为帝。但此时北齐也想乘机控制南梁政权,于是以武力逼迫南梁改立为帝,南梁战败,屈从于北齐势力,立萧渊明为帝,萧方智为皇太子,改年号为天成。陈霸先则极力反对,在苦争无果的情况下举兵起义,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萧方智即位,改年号为,是为。陈霸先也被任命为、扬、南徐二州刺史,实际上掌握了南梁的大权。太平二年(557年),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被贬为江阴王,南梁灭亡。

南朝陈

陈朝建立

陈朝的建立者陈霸先出身寒门,早年跟随南梁宗室萧映,由于作战勇猛而得到萧衍赏识。陈霸先后担任交州司马,平定了当地的叛乱。侯景之乱爆发后,陈霸先率军北上勤王,并于萧梁大将王僧辩结盟,共同讨伐侯景。大宝三年(公元552年),陈霸先与王僧辩在建康击败侯景,后一同拥立梁元帝萧绎即位。江陵被西魏攻陷后,陈霸先与王僧辩商议,决定立萧绎之子萧方智即位,但北齐以武力逼迫南梁改立为帝,王僧辩被北齐军势震慑,屈服北齐。陈霸先则举兵起义,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陈霸先就此掌握了南梁的大权。

南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十月,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灭亡。陈霸先称帝后,改元国号陈,史称陈武帝。陈霸先在位期间,崇尚宽和简朴,注意休养生息,不轻易用兵。陈霸先生活节俭,任用贤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势渐趋稳定。南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六月,陈霸先病逝,时年57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

天嘉之治

陈霸先去世后,其侄子陈蒨即位,是为陈文帝。陈文帝出身贫寒,知晓百姓疾苦,即位后仍贯彻陈霸先时期休养生息的策略,治国一律从俭。同时励精图治,平定地方叛乱,又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当时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较强,史称“”。元年(566年)四月,陈文帝患病,同月逝世,终年四十四岁。谥号文皇帝,庙号世祖。

太建之政

陈文帝去世后,太子陈伯宗即位,次年改元。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十一月,安成王以皇太后沈妙容的名义将陈伯宗废为。陈伯宗被废后,出居别第,后世称其为废帝。太建元年(公元569年)正月,陈正式即位,是为。同日,陈顼下诏封其子为。陈顼在位期间,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与发展。

宇文赟即位后,先后平定各地叛乱,太建五年(公元573年)三月,宣帝力排众议,决议出征北齐。宣帝任命镇前将军吴明彻为都督征讨诸军事,裴忌为监军事,统率10万大军进攻北齐。此次中,陈军配合良好,人民也支持陈军进入淮南,加之北齐正与北周对峙,对淮南不甚重视,所以南陈能够顺利地取得淮南。太建九年(公元577年),灭北齐,随后派兵与南陈争夺淮南。同年十月,吴明彻在吕梁市击败北周军。但在次年(公元578年)二月,陈军被北周军大败,自吴明彻以下的诸将均被北周俘获。十一年(公元579年),北周军再度发动进攻,南陈北伐所夺取的淮南地区全部丧失。此后南陈虽再次出兵经略江北、淮南,但未取得显著战果。

太建十四年(公元582年)正月初十,陈顼在建康宣福殿病死,终年五十三岁。谥号,庙号高宗。

南陈灭亡

十四年(公元582年)正月,即皇帝位,史称,立宠妃皇贵妃。起初陈宣帝下葬之时,陈叔宝俯首痛哭,被随行的始兴王陈叔陵偷袭砍伤,因而陈叔宝即位之初只能在承香殿养伤,不能临朝听政。由生母柳太后裁处国事政务,直到陈叔宝伤势痊俞后,柳太后才归政于他。

陈叔宝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祯明二年(公元588年)十月,派使者将玺书送到陈朝,历数的二十条罪状,并抄写三十万份诏书,向江南地区传播。隋军同时从上、中、下游分八路出兵。祯明三年(公元589年)正月二十二日,隋军统帅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南陈自此灭亡。

疆域

行政区划

南朝的行政区划基本沿袭东汉末期与三国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州辖郡、国,郡、国辖县、道、邑、侯国。但是由于战争繁多,为了奖励有功之人,便新设了许多州郡,以州刺史、郡太守之职作为奖赏;或为新拓少数民族地区,为安抚笼络其首领而赐以刺史之职;以及当时政局混乱,政权更迭无常,各国疆域不定,人口流动流动性大,州郡废置无常。于是各国在各自统治的较小区域内随意分置许多州,州制开始发生混乱。最后乃至恶性膨胀的地步。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地方权力也近乎解体。州郡县三级制几乎处于崩溃境地。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的设置。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民纷纷流徙,大部分渡淮南迁,也有一小部分迁往和河西的。迁往南方的移民往往是以原中原世家大族为核心形成的流民集团,当地政府为了招抚流民,安置世族大姓,就地按原来籍贯的州郡县名设置政区,给予不税不役的待遇。所以侨州郡县作为一种地方制度,并广泛实行。侨州郡县的地理分布,基本上呈分散状态。总的来说,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沿袭州郡县三级制,侨州郡县这种特殊情况也比较突出,总体存在着滥置州郡的问题。这一问题直到才得以改善。

领土变迁

刘宋建立后,基本承袭了的版图,有22州。南朝宋领土也在其建立初期达到鼎盛,北边以(即今黄河稍北地区)与为界,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涵盖今地区,南部与今横山接壤,东、东南一直延伸至海,这也是南朝历代疆域最大的时期。此后,逐渐被北魏侵夺,刘宋的疆域几乎恢复到原有的版图。学者宋岩估算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时刘宋的疆域面积约为228万平方公里。基本继承了南朝宋的领土,有23州,但先后失掉了武威郡、北、豫州。学者宋岩估算四年(公元497年)时南朝齐的疆域面积约为204万平方公里。南梁的疆域起初与后期相仿佛,有23个州。后趁衰乱时向北扩张,加之州制的泛滥,至元年(公元546年)时,州增加至109个,一度恢复到刘宋初期的疆域。中大同后期,南梁大举,一度收复若干城镇和一地。后,长江以北沦陷于北齐,巴蜀地区沦陷于西魏,又放弃掉的当地土著民族,后又丢失掉一带、江陵一带。学者宋岩估算大同十二年(546年)南朝梁领土面积约为22万平方公里。在南朝中,南陈的疆域最小,陈朝建立后,陆续收复淮南及部分之地,并且一度夺下北齐长江以北之地(公元573年—577年)。陈末时,入侵使陈朝领土减少,仅剩以南至交广地区。学者宋岩估算太建四年(572年)南朝陈领土面积约为108万平方公里。

人口

《宋书·州郡志》并未明确记载刘宋的人口数量,仅有各州的户口数字,据此统计了宋大明八年的户数为901769,口数为5174074。《》则记载刘宋大明八年(464年)的户口数是:户数906870,口数4685501。此外,《》卷一二九在大明八年末记载宋有“户九十四万有奇”。但由于当时有大量人口未向国家登记户口,一些特殊身份的人也未被编入一般民户的户籍,因此国家户籍上的户口数往往要少于或远远少于实际户口数。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推测,刘宋的人口峰值可能在二十七年(450年)攻魏失败前的几年间,约在1800万到2000万之间。

南齐则缺乏较为可信的人口记录。齐高帝二年(公元480年),负责检定户籍的曾上表称“今户口多少,不减元嘉”,认为此时南齐人口已达到南朝宋的最高峰(约1700万),但葛剑雄在《》里认为,其记录隐漏很多,不能作为南朝齐的人口数量参考。

南梁建立之初,由于政权更迭以及平定各地反对势力,人口大量减少。梁武帝在位期间致力于社会的安定,并采取了一系列安集人户、促进生产的措施,梁朝人口逐步回升。但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减少,还使梁国四分五裂,整体户籍无法统计。而梁中央政权所能掌控之地,在籍者不足三万。这种情况随着陈霸先代梁而起,再次统一江南,户籍数量才再次恢复。

南陈历经梁末及长期的宗室相争,遭到了严重的人口损耗。《隋书·地理志》称陈仅有“户六十万”。《通典·历代盛衰户口》也称时有户六十万。此时陈朝已经建立约二十年,所以包括了太建年间收复的江淮平原人口。至亡国时(公元589年),陈朝仅剩“户五十万,口二百万”。但当时的人口统计仅统计编户齐民,大量隐匿人口未被计入,《中国人口通史》估算陈朝人口约六百八十万,《》则猜测南陈人口应在一千五百万至两千万,一般认为南陈人口约有一千万左右。

政治

官僚制度

中央官制

南朝时期,三省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东汉时期的尚书台便已成为国家最高行政管理机关,后又逐渐成为完全独立的机构。尚书台长官也成为皇权之下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随着尚书台地位的日益重要,刘宋时已称为尚书省,梁时遂正式改称尚书省,并设有吏部、祠部、、左民、都官、五兵六曹尚书。

中书省初设于三国曹魏时期,经过曹魏、晋朝的发展,中书省的地位日益重要,、令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至南朝,中书监、令地位日益隆重,但自南朝宋以后,中书监、令地位虽华贵,事权却日益清闲,中书省的事务如诏命文书,政务处理,多由全权负责。由于中书省职掌机要,接近君主,因而取代尚书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门下省始建于晋代,最初是为了分割中书省的权力而设,门下省的长官是侍中。南朝以后,侍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其职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臣下给皇帝的奏疏进行检查,不妥之处进行扣省,二是对中书所起诏书进行检查,将不妥之处驳回。

随着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相继出现,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执行的三省制形式已经形成,最终到隋唐时期发展完善成为三省六部制,从而正式取代了两汉以来的与三公制度。

地方官制

南朝时期,地方上的行政区划仍是州郡县,只是州郡的数量日渐增多,管辖范围日渐缩减。州府是地方上最高级的行政区域,行政长官是,下面还有长史,诸曹从事等。一个国家首都所在州的行政长官,通常被称作“牧”。州级之下是郡级,郡级的行政长官是“”,通首都所在郡的长官常被称为“尹”。郡下为县,并以县的规模来划分令,长。县城之下,又有乡和里。

因为连年征战,地方长官多领兵作战,因而刺史和太守多领“将军”号,没有"将军"之称的,就叫"单车刺史"。由于东晋时期门阀专权,皇权衰落,因而南朝君主对门阀士族多有限制,在地方上多派宗室子弟出镇地方,但宗室出镇也很容易对皇权产生威胁,因而南朝时期又设立了行事、典签。南朝任命刺史属官如别驾、等代行刺史职权,称其为"行事"。典签是都督属官,又称“签帅”负责监察,至刘宋中晚期,典签权力由收管文书,变为佐助宗室幼王,进而“出内教命”,监视府主,因而可以对出镇地方的藩王多加掣肘,左右地方政务,地方的藩王、刺史也大都惧怕典签。当时人称“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的重要选官制度,它创始于元年(220年),至初年(627年)被废,前后沿用了400年之久。故而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地位。南朝以后,中正品第依然是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在南梁时期,还制定了吏部往选“不得辄承单状序官,皆须中正押上,然后量授"的规定,使定品制度更加严格化和规范化。

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是封建地主阶级特权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政治制度范畴内的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至南北朝前期是这一制度的确立和鼎盛阶段,而在南北朝的后期该制度逐渐衰落。此时的门阀制度十分看重血缘关系,德与才甚至不在选官的考虑条件范围内。南北朝时期高级士族特权甚至得到了制度化的保护,例如按照士族等级安排相应官职。这一制度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士庶界限分明不允许通婚,不允许越。

学者认为,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以“部曲佃客制”为经济基础,以“九品中正制”为政治基础。因此,有了这两个系统,就有了门阀系统的发展;一旦这两个体系被打破,门阀体系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佃客部曲制广泛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汉末到魏晋时期,随着土地急剧减少社会地位也逐步下降,通过多种的形式建立了与世家大族之间的依附关系,到南北朝后期它维护下的门阀制度逐渐阻碍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逐渐走向衰落。

南朝宋时期,开始改革政治制度,不论门第,选贤任能,自此“寒人掌机要”的政治局面也逐渐形成。逐渐地,到南北朝后期士族,在官吏的选拔任用上贵族享有的特权被削弱,寒人庶族在国家政治机器运行中的影响作用逐渐上升。甚至到了时期,私人讲学传经的风气逐渐发展,梁武帝也开五馆,为寒人入仕开辟新途径。

法律制度

南朝时期,很少修订法律,基本上是沿用《晋律》,再以大量的令和科作为补充。刘宋时期,未颁布新的律法,只是制订或废除一些令、科以补充或完善晋律南齐法制沿袭晋制,在位时令尚书删定郎等人删改刑律,并于九年(公元491年)完成修订,作成《律文》二十卷,《录叙》一卷,凡二十一卷。南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下诏修订律令,并任命蔡法度为尚书删定郎,制定律令,、侍中王莹、等人参议律令修订。经过八个月的编撰,在晋律的基础上,完成了修订活动,共撰写完成《梁律》二十卷、《梁令》三十卷、《梁科》四十卷。南陈元年(公元557年),尚书删定郎范泉奉诏制定律令,尚书仆射沈钦、吏部尚书徐陵、兼尚书左丞宗元饶、兼尚书右丞贺朗等一同参与,编出陈律三十卷、科令四十卷。

教育制度

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比前代有所发展,中央官学办出了许多特色,而地方官学则若有若无。中央官学除开设主讲儒学的国子学外,又创立了专科学馆,讲授研究不同学派的经学及各种专门学问,南朝的学术由是呈繁荣昌盛状。在各级官办学校中,不仅教授儒学,而且还开创分科教学。儒、佛、道、玄兼容,以儒为主,使各时期的官学各具特色。私学的发达昌盛更补时停时废的官学之不足,使这个时期的各种学术思想繁荣,人才辈出。

由于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政权更迭,在官学时兴时废的状态下,作为私学的另一种特殊形式,家庭教育在育人方面日趋重要。特别是士族为了在朝代更替、战乱不息的年代里,保持门户不衰,宗族及家庭教育遂出现了多种形式。妇女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她们在家庭中不仅承继某些重要的劳动技能,而且也受到妇道及某种文化知识的教育。有学术渊源的大家族,还将家学传授给女子,在她们之中,有不少人因有才有识而彪炳史册,甚至还有个别妇女公开授徒,教授。家庭教育的另一重要形式,就是书写诫子书来教育子孙后代。这在许多士人家庭中成为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经济

土地制度

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减少,人口户籍流动混乱,也出现了许多的无主荒地。而世家大族也趁此机会,大肆兼并土地。南朝“土断”政策是对土断政策的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郡县制度、行政区划混乱,户籍制度也同样混乱,北方迁入南方的流民人数巨大。世家豪族吸纳大量民户,严重影响国家租税赋役收入,和同时也使得国家发展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减少。为解决这些问题,东晋开始推行土断政策,把侨户、流民等实为编户,土断人籍,实现国家对人口的有效管理。南朝从开始实行土断政策,宋齐梁有施行土断的记载,但南朝的土断大多规模较小,执行也不严,同时世家豪族势力强大,故而成效甚微。

农业

南朝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良好,以下游的吴会地区为突出,其产量超越了当时。晋末、宋初这数十年间,正是六朝时期南方农业生产的鼎盛时期,甚至生产水平也有了赶超北方的趋势。除吴会地区外,湘州、郢州、寿春、武威郡淮南郡等地的农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繁荣,使得南方粮仓充裕,粮食交换繁荣。与此同时,南朝政府的储粮也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全国各地修建了大量的粮仓来储存粮食。

南梁时期,由于国家对峙,农业的重要地位突显。为了保障重农政策的实施,时积极实行屯田制,军屯是在沿边各州郡县,规模较大,仅南北司二州,就开垦荒田二千顷,两年之后,仓廩充足。南朝梁的疆域内农业自然条件好,农作物种植业以水稻、豆麦麻粟等作物为主。业在农业生产中有得到逐步发展的趋势,麻布成为主要的衣着材料。畜牧业除了牛以外,小型家畜如猪、羊、鸡、鸭也很普及。为保证水利灌溉,南朝梁还相继修建了宿预堰、曹公堰、寒山堰等。梁末年,因政治上的腐朽和苛捐杂税,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548年的“”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给江南社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也是六朝经济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关键。从那以后,江南的农业开始没落。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也需要多种多收,当时出现了绿肥轮作制度,农作物的品种也出现变化例如双季稻的出现。陈朝时期,为了巩固政权,政府实行开源节流,给予百姓土地,让他们耕种,这一举措稳固了政治,也稳定了民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手工业

纺织业

南朝时期,纺织业比较发达,养蚕技术已经相当可观,等地一年蚕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年八熟。丝、绵、绢、布等是南朝调税的主要项目,因此纺织是民间普遍的副业。其中荆、扬二州的纺织业尤为发达。灭了后,的织工纷纷向江南迁移,而这些织工大多都是从北方来的。在南朝晚期,织锦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富豪们的衣着大部分是用丝绸做的,刺绣精美。

矿产冶炼业

南朝时期,官府设置了专门的矿冶官员。在建康,有东、西二冶(宋、齐时有南冶,后已废止),各州、县份也设立了矿冶机构,更有不少私人冶炼机构。在冶炼工艺方面,南朝已经采用了水排鼓风冶炼。钢铁冶炼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时还有一种混合炼铁的方法,就是把生的铁块和熟的铁块混合在一起,在合适的温度下,把生的铁块融化,浸透在熟的铁块里,再把它们拿出来,经过多次炼,就成了上好的铁块,用来做刀剑镰刀。

制瓷业

到三国、时,瓷器的烧制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南朝时又有新的发展。当时南方主要是青瓷;而北方主要是白瓷,也有黑瓷。当时在南方陶器作为日用器皿的数量并不多,流行的是明器;北方的铅釉器到东晋时期已经衰落,而在时期又兴盛起来,且在前期的基础上花色和施釉方式都有了改进和增多,连陶器上的花纹镌刻也加工得生动了许多。

造纸术

南北朝对造纸术做出典型贡献的有两个人,一为南朝刘宋。他精心钻研工艺,以“品质第一”为重。他在纸加工方面做出了成绩,纸面上胶加矾,使其硬挺有光,进一步推动造纸技术的向前发展。另一为齐高帝。他重视造纸,下令兴建“纸官署”,专门生产供宫廷使用的纸、墨等;动用国力在上游兴建造纸作坊,为各地做出了表率,对推动的发展十分有利。同时,鼓励能工巧匠加工银光纸,开辟新的纸种。

商业

南朝继承原有的商业基础,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发展,与交通发展互为表里。江南水乡,交通主要靠船只,时长江中的大船载物万,南朝时增加一倍,载物二万斛。造船业的快速发展,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此时南方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处在发展之中。东晋南朝时期,拥资数十万、百万、数百万甚至巨亿的富商大贾为数不少。他们交结权贵,或投入达官贵人门下为门生。南北朝时期,南方重要的商业都市有建康、京口、江陵、等。其中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前哨,许多海外诸国前来朝贡和进行商业贸易。交州凭借其政治和地理优势也成为南方重要的商业都市。南朝和诸国通商,在梁时商业尤盛。输入货物多是象牙、犀牛角、珠玑、琉璃、香料等,输出的货物多是绫绢丝锦等。

西域商人通过来中原贸易的也不计其数,等地均为西域商贾云集之处,特别是在刘宋南梁时期。西域商贾以商业为主要谋生手段,其商业规模大,且经营的品类都是利润较高的丝绸、香料、珠宝等东西。

这一时期,由于中西贸易路的畅通,南朝还通过陆路和西方诸国进行商业贸易。中国的丝绸、玉器等被卖往西方,西方的金银器、玻璃器等珍贵物品也传入中国。南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西向的终点已从印度半岛东南部向西,跨越,抵达上的的倭国处于敌对状态,因而传统的由中国辽东沿海经朝鲜半岛由北向南,再到日本的航道受阻。日本与中国的来往转为由建康出发,顺江而下,出长江口后,沿岸,至山东半岛的附近,继续沿岸而行,到达朝鲜半岛北部。或者由成山角东进,横渡,抵达朝鲜半岛南部。然后沿岸南下,渡,航抵日本。这条新航线的开辟,大大缩短了中日之间的航程,方便了双方的往来。

军事

南朝军制

南朝时期,最高的军事统帅是大将军兼,但南朝君主往往故意空缺这一职位,亲自掌控兵权。

南朝军队分为中外军两大类,中军即为中央宿卫军,外军为中央派驻藩镇、地方的军队地方。在中央,宿卫军统帅分为领军将军(资历浅者称领军或中领军)和护军将军(资历浅者称护军或中护军),分别负责内外军的指挥,此外还有左卫、右卫、骁骑、游击等各类将军名号。在地方上,南朝沿用前代的都督制度,派遣都督率军驻守地方。通常,还兼管其辖区内的重要州、郡的等地方官员。有的都督辖区有数州,有的则统辖若干州中的几个郡。各方镇的统领的地方军队即方镇军,为了控制方镇军的规模以免威胁中央政权,南朝皇帝多次调整行政区划,削减都督所统方镇军的编制人数,以削弱地方势力。除了都督、统领的地方军队外,还有郡县兵,主要用于维持地方封建秩序,有时也被调遣参与作战。此外,还有乡兵,乡兵又称部曲或私兵,是一支重要的地方武装力量。

南朝军队有步兵、骑兵和水军,它们的编制大致相同,分为军、幢、队、什、伍等单位。军为最高一级编制,每军设军主、军副各一人,每军最多有二千人,少则一千人。军的下一级单位是幢,每幢设幢主、幢副各一人。因幢介于军和队之间,故常“军幢”“幢队”并称。幢的下一级单位为队,每队设队主、队副各一人。一队所统兵力不见明确记载,大约为五十人、一百人不等。队以下则为什、伍等传统建制。

兵役制度

南朝初期,军队的主要来源是征兵与募兵。但随着自耕农经济的逐渐衰落,国家控制的编户数量日益减少,征兵制度也逐渐衰落,募兵逐渐成为南朝军队的主要来源。到梁、陈时期,已经基本看不到关于“征兵”“发丁”的记载了。南朝时期少数民族士兵的使用也很广泛,如宋武帝刘裕北伐灭南燕后,刘宋军队中就有了鲜卑兵,南朝政权多征讨南方的“蛮族”,并在其中选拔士兵补充到军队中。

民族与外交

与西南少数民族

与北方政权的不断扩张相比,南方汉族政权的疆域始终在收缩。西南边疆民族聚居的地区虽然在时就已设置郡县,但中央政权的行政控制往往只限于政区治所周围和交通线沿线。由于南朝一直忙于防御北方和对付内部的权力之争,顾不上西南边区的经营和开发,加上地方官治理不当,甚至残酷压迫当地民族,规模不等的反抗时有发生。不过直到南朝中期为止,设在今西部的名义上始终存在,并由朝廷派遣官员管理。爆发后,当地蛮的豪族乘机而起,在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脱离了南梁。在其影响下,周围的部族纷纷自立。南朝各政权在退缩,对后世中原地区王朝的地缘政治造成极大影响,为日后崛起创造了条件,历经隋、唐、两宋,这一地区五六百年里成为异域。

对外关系

南朝时期由于长期面临北方鲜卑族政权的威胁,常联合西北国家,采取远交近攻战略。除此之外,南朝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和南部海外诸国的和平贸易关系。再加上这一时期佛教至为盛行,中西僧人往来密切,鉴于陆上的西域道路时断时通,许多乃改由海路往返于中国和之间,这也促进了南朝海路交通之发展。南朝政权还与东北地区的高句丽百济以及倭国政权有联系,高句丽、百济、倭国曾在宋齐时期多次派遣使节到南朝,并接受南朝的册封。南朝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以及一些海洋国家也有交流,如临邑、扶南等国都曾遣使往来,接受南朝的册封。

文化

文学

诗歌

南朝时期的诗歌发展尤为繁荣,骈文和辞赋也有着相当的成绩,所以当时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也都趋于稳定成熟,纵向来看总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刘宋时代,第二阶段是齐初到梁中期,第三阶段是从梁中期到陈末。在诗歌发展中,三个阶段分别是元嘉体、永明体、宫体为特征。刘宋时代的代表作家有谢灵运等,后人称他们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追求山水逸致,鲍照更关注社会现实,颜延之擅长庙堂应制之作,还有等人也有很多诗作;永明体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为代表,后期则以为代表;相较于前两者更加追求华美艳丽的文峰,例如等人所作,完全贵族化了的诗歌。另外,南朝的乐府诗歌也是彰显当时人精神风貌的重要艺术作品。南朝也是骈文的发展高潮时期,有许多良作。辞赋南朝人心目中有着很重要的文学地位,例如《》各体中以“赋”居首。

骈文

除了诗歌发展繁荣之外,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也逐渐走向鼎盛时期,自的文章开始追求辞藻的华丽和对偶的工整之后,南朝刘宋时期的《和香方序》、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等改变了散文写作的传统习惯而转用骈文,辞藻绮丽和对仗工整愈演愈烈。永明声律学说兴起以后,当时贵族文人专心在声病丽辞方面争奇斗胜,将骈俪文学推到了高峰。到了)、)兄弟,等人,连几十字的一张小启也要用典对仗,追求音律和辞藻。

文学理论

南朝文学创作讲求对仗、用典、辞藻、声律,限制表达思想内容并流于空虚和颓废,促使反对颓废主义和形式主义文风的《》和《诗品》等文学批评专著诞生,比如在《文心雕龙》里系统地论证了有关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问题,提到了文学发展的规律,讨论了文学创作艺术技巧各方面的问题,强调文学反映现实和文学艺术的真实性等原则,他反对虚假的创作态度和作风、用繁的辞藻、艰深的典故来写“论说”“议对”这一类文体等。其次就是南朝梁的《诗品》,他反对声病说,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反对用典,他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反对玄言诗,推重建安文学的创作精神。除了这些文学批评专注之外,南朝文学中还有收录晋宋以来作品的三十卷巨著《》。

小说

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延续了魏晋时期的创作方法与风格,接近于神话,有文学价值,在史料价值上意义不大。魏晋志怪小说中,著名的有旧题撰《》三卷、晋朝张华撰《博物志》十卷、葛洪撰《》十卷、撰《》二十卷。到了南北朝时期,宋刘敬叔撰《异苑》十卷,东阳无疑撰《齐谐记》七卷,撰《冥祥记》十卷,梁吴均撰《》一卷,撰《王子年拾遗记》十卷,北齐撰《》三卷等层出不穷,发展繁荣,思想内容方面主要是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研究著作繁多。南朝君王大都非常注重发展,例如南朝宋文帝就专门建立了史学馆,安排专门的官吏负责史学资料的收集与撰写。宋设著作官(宋齐梁陈时官的名称和职务多有变动),主要负责编撰本朝国史和皇帝起居注。从齐国开始,就有了本朝史和前朝史的区分。另外,在南朝梁时开始修的实录,这也被唐代及之后的朝廷代代相传。

当时的人充分认识到对国家治理的借鉴作用,例如刘宋撰的《》,在史书中公开指出要通过总结历史的发展经验,才能有助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后汉书》根据东汉一代历史发展过程以“论”、“赞”的形式总结出很多有利于政府发展的政策。除去纪传体的呈现,实录体史书也形成于南朝的齐梁之际,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其杂史类有梁人所撰《梁皇饰实录》三卷,记事。此外,史注类著作也有很多,例如三国志注》对后世史家的编撰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由于九品中正制度的实施,人才选拔要依靠一些人物传记来对入选的人才进行评价,所以很多士人不仅仅局限于此,也热衷于历史人物传记的撰写,这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资料,促进了史学的发展,例如的《宋书》、的《南齐书》等。

艺术

乐舞戏剧

南朝前期的音乐机构及其制度多继承晋代,梁武帝时期将改为,其中的官吏有太乐、鼓吹令等,增设了清商署管理清商乐。当时音乐歌舞随着南北方人民的迁移也逐渐融合,互相影响,不管是在乐律编写还是乐器制作方面都展现出南北交融的特点。在歌舞创作方面,南方重文北方尚武的特点也融合在其中。

绘画书法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风气开放、思想精神自由的时代,加上佛教、、玄学的影响,以及统治阶级的追求喜爱,绘画和书法都产生了许多新变化。

在绘画方面,题材逐渐广泛起来。风俗画、肖像画成为主流;山水画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宗教主题的画作逐渐兴盛。绘画名家也不断涌现,他们既有出身宫廷画师、民间画工的人,也有出身于文人专业画家队伍的人,诸如南朝宋的等。

南北朝时期书法家对后世书法有着影响。上到帝王皇族,下至寒门士子,乃至民间都热爱精修书法技艺。南朝初期推崇东晋王献之,南梁时期改为推崇钟繇。南朝时涌现了多位杰出的书法家,如,王僧虔等。

雕刻艺术

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继承了两汉的传统,同时受到古印度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相比于北朝丰富的石窟艺术,目前所见南朝石窟仅有东北约20公里处的,开凿于、梁二代,但规模不大,窟、佛身都较小,一般每轮仪五六尊或七八尊小佛,无法与其它窟群相比,但依旧是华族石窟艺术中的瑰宝。

南北朝时期,非佛教题材的本土数量不多,多集中在墓葬文化体系中,人物雕塑在这时期的表现并不活跃。南朝人物雕塑则更注重趣味性的表达;多体现出“褒衣博带”的造型特点。南朝的陵墓石兽的造型特点继承了汉魏时期的艺术思潮,并与北方传来的技艺相融合,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其雕刻样式与表现手法逐渐趋于成熟,表现出一种南朝陵墓石刻特有的气韵生动、造型秀逸多样的艺术形式。

哲学

南朝时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南朝思想家的《神灭论》中。从魏晋之后到南北朝后期,统治阶级有意识地利用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由于佛教盛行,佛教寺院经济扩张,社会财富、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大量集中于寺院之中,僧侣免税、免役又使一般劳动人民纳税、服劳役的负担大大加重,因此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社会上因此出现了一股反佛教的斗争

随着反佛教斗争的深入,批判也就逐渐集中到有没有轮回、报应等问题等佛教的理论方面上来。反对佛教神学的斗争,也是从反对因果报应开始的,他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中国传统儒家政治道德规范出发,用自然的偶然论来反驳因果报应说;除此之外他还坚持精神活动不能脱离人的物质形体的唯物主义观点,以“神灭”论的根本理论,基本上否定了鬼神的存在。但是,他不敢完全否定传统经典中所记载的祭祀鬼神的活动,并且肯定了下“神道设教”的必要性和提倡祭祀鬼神。范缜的《神灭论》理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佛教有神论的理论基础“神不灭”论的批判有进步性,但唯物主义无神论不可能使宗教完全消失。

科技

数学

南朝著名的数学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多方面都做出了成绩。祖冲之在数学方面最有名的贡献是利用割圆术对圆周率进行了推算,推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的数值算到后七位数字的人。他还更正了球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天文学方面,他在历法计算中考察了岁差的影响,他编成了《大明历》,并在510年正式使用,共实施了八十年。

医学

南齐元年(公元483年),龚庆宣整理出外科学方书《刘涓子鬼遗方》五卷,书里收集有关、、金创方面的药方,对痈、疽两大证状的鉴别和诊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而这部书留存至今,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外科学的重要参考著作。南朝齐、梁名医陶弘景撰著《本草经集注》,汇集了许多医家新发现的药物又编著了《名医别录》,另外他还对药物进行了重新分类,按照天然来源将药物分为7大类,既对后世编著医药类书目提供借鉴,又方便了医家临床开方。

天文历法

刘宋时期,对旧历进行了修订,创立了《历》,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改用何承天修订的《元嘉历》。《元嘉历》施用不久,就发现它还不够精密,于是在宋武帝大明六年(462年)编写了《大明历》。祖冲之在这部新历法中,修改了闰法,并应用了“”的原理,这是当时天文学的先进成果。祖冲之测出一回归年的日数是365.24281481日,与现代科学所得日数相比,只差约五十秒,他又求出“交点月”的数值是 27.21223 日,跟现在测得的值只差十万分之一。萧衍天监三年(504年),提出改历,并任命的儿子(gèng)为员外散骑侍郎。祖暅随之上奏,说以其父祖冲之所创立的《大明历》与天文现象密合,五年后,祖暅再次上奏,于次年开始施行《大明历》。

地质学

南梁出现了新的探矿理论著作《地镜图》,其主要观点是把地表植物与地下矿藏联系起来,开创了地植物找矿的新领域和新方向。陶弘景发现了许多鉴别矿物的方式,如用观察燃烧时冒不冒紫青烟来区别硝石和朴消。在矿物知识方面,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43种矿物,许多名称至今仍在使用。

社会

宗教

佛教

佛教在东汉时期便传入中国,但是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才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一面与儒家文化得以融合,另一面又吸收的一些文化精神,而又有佛理被玄学化的特点。南朝时期,流行佛性论,主要见于刘宋元嘉年间《涅经》在南方逐渐流行,而其中的佛性论引起一度众说纷纭。《三论》(《》、《十二门论》、《》)学说在南梁时重新复兴,发展至《四论》学说(增加《》),这一学说被集成到隋朝,成为三论宗的奠定基石。另外,在位时提出了三教同源的理论,他认为佛、道、儒三者不可偏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三教并重的官方宗教神学体系。

道教

在南朝经历了整顿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陶弘景的改革。陆修静是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他融合了正一派和神仙道,将道教进行了一番清理整顿,最终使得早期民间道教转变成官方道教。陶弘景是陆修静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先师意志,进一步将南朝的道教文化发扬光大。他在南齐永明年间信仰道教,先后撰写了《真诰》《登真隐决》,为道教的清派形成做出极大贡献。他以为基地,一生经营,是上清道派的实际创建人,也是南朝道教文化的集大成者。

服饰

南朝时期,帝王百官的祭服首服(即头上的冠戴服饰)为平冕,以冕冠(liú)数量、施珠材质定等级。身衣为上红下黑、赤皮蔽膝,足服为赤(xi),而佩饰包括大带、革带、绶玉等,绶玉的差异反映了身份等级。命妇祭服由东汉命妇祭服“袿(guī)衣”发展而来,并一直保留命妇祭服的服色、“深衣制”与“华袿飞”之饰、以蚕服做命妇朝服的制度。

至于朝服,帝王朝服的首服是通天冠、黑介帻;太子诸王朝服的首服为远游冠,基本样式与通天冠一致,仅冠前无金博山;文官的首服为进贤冠,以冠梁数量区分官阶高低;武官的首服为武冠、平上帻;者仆射戴高山冠、执法者戴法冠。朝服基本上为冠一顶、帻一顶、绛纱袍一领、皂缘中单衣一领、革带一条、袷袴一套、袜一双、舃一双。帝王及高级官员官多提供随五时色的单衣五领,分别为青、朱、黄、白、黑五色;次高级官员官多提供随四时色单衣四领,分别为青、朱、黄、黑四色。

男性的常服包括单衣与袴褶服。单衣为宽博的袍服,衣长及地,是士人主要的常服;袴褶服为短衣长袴,为最普遍的士庶常服。女性的常服主要为襦裙,即短衣的搭配,而高阶也穿单衣作为常服。地位较低的女性仆从则穿袴褶。女性穿袴褶的习俗,应受北朝影响。

饮食

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南朝人便主要以稻米为食。刘宋甚至用白米支付官吏的月俸。除了稻米外,菽麦、米也是当时主食之一。菰米即茭白的子实,拥有众多湖泊和密布的水网,非常适宜菰米的生长。东南地区的居民还食用鱼、蟹等水产品。当时的主要蔬菜品种有葵、、、韭、茄子等。

婚俗

南朝时期,由于门阀观念盛行,因而在婚姻习俗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士庶不通婚。当时的婚姻重视门第,门阀士族之间联姻主要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的贞洁观念相对较淡薄,而且不避讳婚外性关系。南朝一些公主和丧偶的太后甚至养有男宠。

君主世系

参考资料

..2023-11-27

..202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