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
潘安(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字安仁,本名潘岳,荥阳郡中牟县(今河南省郑州市)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与西晋另一文学家陆机齐名,并称“潘陆”,“太康文学”的代表人物,“金谷二十四友”之首,因其貌美,与晋朝文学家夏侯湛合称为“连璧”。
潘安是安平太守潘瑾之孙,琅琊内史潘芘的儿子,年少时以才智聪颖著称。早年被征召为三公府任司空掾,推举为秀才。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司马炎亲自耕田,潘安作赋赞美其事,被众人嫉妒,滞留十余年不得升迁。后来,潘安升任河阳县令,四年后转任怀县令。因政绩出色,调任候补尚书度支郎,有升任廷尉评,不久被免职。西晋宰相杨骏辅政时,征召潘安为太子舍人,转太傅主簿,入为度支郎、迁廷尉评。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杨骏被诛,潘安被除名为民。不久,潘安又被任命为长安令。长安令任满,潘安征补为博士,还未入召,便因母亲生病而辞官去职,此后闲居洛阳市,结识权臣贾谧,被启用为著作郎。在贾谧的提携之下,升任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贾谧被诛杀,赵王司马伦执政,潘安被中书令孙秀诬陷谋反,坐罪被杀,诛连三族。
潘安是西晋太康文学中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诗歌史、辞赋史和散文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而其“悼亡诗”开中国悼亡文学之先河,对后世悼亡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晋书》中记载,潘安“性轻躁,趋世利”,为获功名谄事权贵。金末文学家元好问认为,潘安为人与为文不一致,故潘安也是文学史上较有争议的人物。
人物生平
少年成名
潘安出身荥阳郡世族潘氏,他的祖父潘瑾曾经担任安平县郡太守,父亲潘芘曾担任琅郡内史。潘安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年少时便以才智聪颖著称,小小年纪就能文好诗,文才出众,被人称为“奇童”,说他是能比肩汉代少年得志的神童终军、贾谊一类的人。
初入仕途
潘安早年因其才识卓绝,被太尉荀顗征召至司空太尉府任司空掾,后被举荐为秀才。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晋武帝司马炎为彰显新政权新气象,下田躬耕,文臣学士纷纷上表,写诗词歌赋赞颂武帝,潘安写了《籍田赋》来赞美这一举措。《藉田赋》一出,声震朝野,潘安一举成名,因此也受到朝廷高官的嫉妒和排挤,十余年不得迁任。潘安在十年后重返官场,被派遣到河阳出任县令一职,四年后,被调任到怀县任县令一职。执政两县时,潘安自负有才华却郁郁不得志,但仍勤于政事。后因政绩突出,被调任补充尚书度支郎,迁任廷尉评,不久即被免职。
平步青云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病危,杨骏辅政,广选才能突出的人作为自己的师爷,潘安得以选中,出任太子舍人,转太傅主簿,入为度支郎、迁廷尉评。次年,杨骏被诛杀,其党羽也在被杀的行列之中。潘安任河阳县令时,曾对少年丧父、家境贫寒的公孙宏很是看重,爱惜他的才能,重视对他的才华。杨骏被害时,公孙宏正是楚王司马玮的长史,主管生杀大权。杨骏被杀时,潘安刚好有急事不在府内,公孙宏以此为借口,对司马玮说潘安只是暂时代理职务的官吏,潘安才逃进一劫,得以幸免,除名为民。
不久,潘安重新出任为长安令,长安令任期结束,被征召为博士,还未及上任,潘母生病,潘安离官免职,回到家中侍奉母亲。期间,在同样喜好文学又是富豪的石崇的介绍下,结识了贾谧。潘安与石崇二人谄媚侍奉贾谧,每次看到贾谧出门,便在其背后望着尘土下拜,潘安的刻意讨好让其被贾谧视为朋友,并引为“金谷二十四友”的之一。在贾谧的安排下,潘安出任著作郎、散骑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务。
获罪被诛
司马炎“置树嫡”“立嫡以长不以贤”及对发妻的思念等诸多原因下,在太熙元年(公元290年)立下传位于司马衷的诏书,并命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因此埋下祸根。晋武帝死后,晋惠帝继位,皇后贾南风为保皇权在手,一手策划,先后杀死了杨骏、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独揽朝政大权,重用其亲戚党羽,包括内侄贾谧。有贾南风为靠山,贾谧骄纵淫奢,伙同党羽恶积罪,对才人所出的太子极为轻视,直接引发二者之间的矛盾。依附于贾谧的潘安此时变得轻浮气躁,汲汲于名利,极尽谄媚于贾谧,助纣为虐。为此,潘母曾多次劝导他做人要知足,不要太贪心,潘安听不进去,仍一意孤行。
元康九年(公元299年),在贾南风的授意下,贾谧安排潘安以太子的口吻写下要求晋惠帝退位的文章,晋惠帝看后,下诏废除司马遹的太子地位,囚禁于洛阳金城。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三月,太子被杀。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四月,赵王司马伦、孙秀等人伪造晋惠帝的诏书,以杀害太子的罪名,发兵剿杀贾南风及其党羽,贾谧伏诛。事后,司马伦伪造诏书自封相国,贾南风被杀。此时的中书令孙秀原本是潘安父亲潘芘的手下,为人善于谄谀。潘安看不上他,没少欺辱他,孙秀一直怀恨在心。孙秀污蔑潘安、石崇和石崇的外甥欧阳建勾结奉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谋反,潘安和石崇被杀,诛连三族。
人物作品
潘安存世作品较多,《隋经•经籍志》曾著录有《潘安集》十卷,现已散佚;今存明晚期文学家张溥所辑《潘黄门集》,收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张溥把潘岳的作品按体裁分为十二类,但主要有诗、赋、哀三大类:现存的诗作有20余首,大致可分为应制诗、悼亡诗、记游写景诗三类;现存的赋作有19篇,主要可分为叙事大赋和咏物抒情小赋两大类类;现存的哀诔共计23篇,其中哀文9篇、祭文3篇、诔11篇。
文学特色
综合评价
潘安在文学成就颇丰,在中国诗歌史、辞赋史和散文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文学作品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哀”,南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潘安之才,善于哀文”。潘安一生才高位卑、仕途坎坷,亲戚故旧接连死亡,最后本人被株连三族。在这样充满悲哀的环境里,潘安大量抒写悲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本质特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风貌。另外,潘安作品的艺术手法婉转曲折。其作品或以长号起势,或以大恸作结,或以环境气氛渲染,或借景物色彩烘托,或借古喻今,擅于表现凄切缠绵的哀情。然而,因潘安作品铺排华丽,时而情感失真。如东晋文学家孙绰认为潘安的诗歌刻意追求华艳的词采,除了少数的诗以言情见长。作品中也屡见骈偶整饬的倾向,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采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的时代的风格特征。且但潘安因其“性轻躁、趋势利”的性格特点,某些赋作作品虽美,却遭人讥评。
诗作特色
潘安现存的诗歌类作品为20余篇,主要分为应制诗、悼亡诗和记游写景诗。应制诗以《关中诗》为代表,以所闻见的时事为题材,详细叙述了晋绥军平定氐人齐万年叛乱的过程,对平叛将帅的是非功过给予了较为公允的评价,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蒙受的苦难;悼亡诗以《悼亡诗》为代表,是潘安悼念亡妻杨氏而作,富于感情、以情为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悼亡”成为诗中一体,就是从潘安开始的。记游写景诗以《金谷集作诗》为代表,是对南朝山水田园诗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启迪。
赋作特色
潘安的赋现存19篇,可分为叙事大赋和咏物抒情小赋,小赋又可分为咏物赋、感情赋和悼亡赋。叙事大赋主要有《西征赋》《籍田赋》《射稚赋》。《西征赋》是潘安赴任长安县令时所作,记叙了旅途的见闻,每到一处便追踪历史上曾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和各类人物,展现了自商周至晋朝千年来的历史画卷。《籍田赋》是歌功颂德的作品,表现了鲜明的民本思想。《射稚赋》是写田猎的作品,将叙事和咏物相结合,用以说明道理,在体制上具有独创性。咏物抒情小赋中咏物赋的代表作为《笙赋》《橘赋》,刻画出自然风物的美。感怀赋以《秋兴赋》《闲居赋》为代表,从景出发,以景托情。悼亡赋以《怀旧赋》《悼亡赋》《寡妇赋》为代表。相较于感怀赋,悼亡赋感情更为真挚、更具感染力。
哀诔特色
潘安现存哀文9篇、祭文3篇、诔11篇。在潘安众多文学成就之中,其哀诔的成就最引后人瞩目。他善于运用辞藻来叙述悲情,将史传的哀诔大序和哀诔文进行融合,打破 了传统诔序的表现形式,将诔主的生平进行了描述,形成了诔主个人简单的人物传记,在表现形式上是一次重大创新,后来的诔文多借鉴潘安的此种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潘安是我国古代哀诔文的集大成者。在哀吊帝王后妃、贵族权臣的文章中,偏于应时之作,情感并不真挚。在哀吊古今名臣义士的作品中,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刻画人物,人物性格鲜明,形象逼真,又寄托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马督诔》是潘安哀诔文中最著名的一篇。哀吊亲戚朋友的文章中,以情激圆活取胜,道情洁净,富有感染力。哀悼妻子儿女的文章,是潘安哀诔文中最悲怆动人的一类作品。
历史评价
东晋文学家孙绰评价:潘安的诗赋文章优美,就像披了一层锦绣一样灿烂艳丽。
东晋史学家王隐评价:潘安善于文采,尤以哀诔最为精妙,古今无比,风靡一时。
南朝文学评论家钟嵘将潘安与陆机相提并论,评价陆机的才华如海,潘安的才华如江。
南朝宰相谢晦评价潘安:趋于功名,为名利功业奔竞不止,身处险境而不自知,最终都死于非命。
唐初名相房玄龄评价:潘安内有文才,不乏有优美高妙的文章出现,但性情轻浮急躁,追逐世利,附庸权贵,终究为自己惹来了灾祸。
唐代诗人杜甫曾在《花底》一诗中提到潘安在河阳县任职时的场景:“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意为花儿繁多有如潘安为河阳县令时令全县种的桃花一样,令风神秀异的卫停车驻足观赏。
唐朝诗人元稹在《三遣悲怀其三》中写道:“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意为潘安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
金末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意为以文识人是不可靠的,了解一个人还要看他言行是否一致,指责潘安的文品和人品完全不一,作品感情失真。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司马炎所用的人,贾充潘安等人,都是不知廉耻、贪婪奢侈的鄙陋之人。王衍、陆机、潘安的死,都是他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清朝诗人沈德潜评价潘安的《悼亡诗》,诗格虽不高,但情深意浓。
清初著名的诗人兼诗论家陈柞明评价:潘安的诗情深意长,每一落笔感情倾注得淋漓尽致,但笔端繁冗啰嗦,读后缺少余味。
轶事典故
貌比潘安
《世说新语·容止篇》描写“潘安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后世多以貌若潘安来比喻男人文采风流并且容貌出。潘安小字“檀郎”“檀奴”,后世遂以“檀郎”做为妇女对夫婿或所喜欢的人之美称。《红楼梦》第六十五回贾琏和尤二姐为尤三姐张罗嫁娶一事时,尤三姐就说道:“若是你们选择的人,就算他比石崇的富贵,才华高过曹植,貌比潘安,那我也是不愿意的。
望尘而拜
潘安与石崇巴结权臣贾谧,想尽办法讨取贾谧出去欢心。为表忠心,他们每次见到贾谧的车驾时,便对着车轮卷起的尘土叩拜行礼,“望尘而拜”的成语由此而来,形容卑躬屈膝、讨好献媚。潘安字安仁,后人认为潘安的品德称不上“仁”,于是称其为潘安。也有一种说法称,潘安这名始于杜甫《花底》一诗。
掷果盈车
潘安容貌美丽,姿态优雅,每次驾车走在洛阳大街上,妇人们遇到他,会手拉手围成一圈,把他圈在中间,连老妇人都为他着迷,把水果往潘安的车里丢,车都被妇人们扔来的水果装满了,所以有了“掷果盈车”的典故,后指女子爱慕与追捧美男子。
家族成员
墓葬信息
2009年,巩义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今巩义芝田镇南石村考古时发现潘安墓,此墓位于坞罗河北岸。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曾探寻过此墓,当时墓碑保存完好,上有题云《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碑》,落款为太常潘尼之辞。郦道元将其碑额及部分碑文记载于《水经注》中,但制碑年代、形制并未提及。现唯存潘安墓。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丽端所著的网络文学作品《潘安传》,共分为连璧、同归、焚林和玉碎四部。作品以《晋书》为蓝本,讲述潘安从文人到权臣、最后获罪被杀的故事,有历史正剧的严肃格调,又富有极强的戏剧性和艺术加工。
戏剧形象
《金雀记》:源于明代。晋潘安才高貌美,王孙之女井文鸾以金雀掷赠之,因成良缘。潘安为求功名,应友山涛之请,与妻暂离。后又以金雀为聘礼,娶名妓巫彩凤为妾。因兵乱,彩凤被掳,后逃至尼姑庵出家。平乱后,潘安官拜河阳县令,遣人接文鸾到任。文鸾途中遇彩凤,同情其不幸遭遇。潘安阅看彩凤托书僮带来之诗赋时,文鸾乔装醋意调侃潘安,最后,三人团聚。
《五凤楼潘安掷果》:杂剧,元代戏曲家高文秀撰,剧本已佚,内容不详。
《花县令》:又名《潘安》,豫剧。讲述潘安任河阳县令时,因相貌出众、面若桃花;才华横溢、妙笔生花;又心怀黎民、种植桃花,人称“花县令”。该剧塑造了潘安睿智果敢、清廉朴实、仁德亲民、作为担当的天下第一美男清官廉吏形象。
影视形象
《绿珠楼》:电视歌仔戏,1990年上映。石崇为讨绿珠欢心,豪掷千金建绿珠楼,守得绿珠真心。八王之乱时,绿珠艳名引来孙秀的注意,孙秀向石崇讨绿珠不成,欲借权势强夺绿珠,绿珠深感石崇恩德,为保贞洁跳楼而亡,石崇以叛逆罪处死。剧中潘安为石崇好友,由演员沈瑞饰演。
《桃花落尽与君还》:2020年首播。讲述“古代第一美男”潘琅十八岁跟随师父学习治国之道,之后在皇家举办的“桃花大会”中一举夺魁,名震朝野。登上政治舞台的潘琅激扬了别具风格的文字之美,其才思敏锐、见解超群的治国文章,得到皇上赏识。然而仕途并不如意,还因其貌美之故,几次三番遭到贾妃的陷害而身陷囹。在历经“桃花三劫”之殇后,幸得知己相救,回河阳县做了一名县令。剧中潘琅原型为潘安,由演员刘钊宏饰演。
参考资料
潘安传·连璧.豆瓣.2023-06-05
《绝代·潘安传》:揭开史书的真相,探索潘安真面目.中国作家网.2023-06-14
《花县令》再现潘安清官廉吏形象.中国作家网.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