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唐长孺

唐长孺

唐长孺(1911~1994)中国著名史学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家,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江苏吴江人,历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副教授、教授,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32年,唐长孺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专业,先后任教于上海爰群女中、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40年任教于光华大学历史系,1942年转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1944年被武汉大学聘为副教授,1946年升为教授。唐长孺早年从事辽金元史研究,后专心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代表作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书兵志笺正》《唐长孺文集: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963年,唐长孺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点校工作。1975年主持整理吐鲁番市古墓出土文书,编成出版《吐鲁番出土文书》。1978年以后,任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史学会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唐长孺曾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其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文集: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书兵志笺正》《山居存稿续编》《山居存稿三编》等,著述和讲义等被汇辑为《唐长孺文集》。

1955年以来,唐长孺招收并培养了多批研究生。他领导成立的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是一支学风严谨、成果显著的较完整的学术梯队。由唐长孺倡导创办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也是享有国际声誉的学术年刊,于2005年、2007年成功入选CSSCI学术集刊刊源。

生平

唐长孺(1911年7月4日—1994年10月14日)教授,江苏吴江人。1932年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毕业。毕业后在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研究。1944年后,专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自1955年以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先后出版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等学术专著。多次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唐长孺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1961年,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从1963年起,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1974年,国家文物局决定由唐长孺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对新出吐鲁番市古墓葬文书进行整理。1975年,经他倡议,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由他任组长主持整理工作,并主编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等书。1955年以来,唐长孺招收并培养了多批研究生。他领导成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是一支学风严谨、成果显著的较完整的学术梯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并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部分)、《吐鲁番出土文书》(10册)等。1991年,唐长孺主编的十册释文本《吐鲁番出土文书》全部出齐,四卷《吐鲁番出土文书》图文对照本亦在唐长孺逝世一年多后问世。

早年求学

青年时代的唐长孺清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初九日(公历7月4日),唐长孺生于江苏吴江区平望镇,唐长孺出身书香门第,旧学造诣深厚,早年在旧体诗方面受过系统而严格的训练,所作旧体诗词极见功力。民国十四年(1925年)5月30日,五惨案发生,而当时反奉战争亦爆发在即,沪上战云密布。唐长孺的《内乱与外交》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他并不认同“弱国无外交”,认为外交之失败,根源在于内政,在于今之执政者孳谋取一己私利,为辟地扩军而收括民脂民膏,“侧媚于强邻(按:指日、英、美诸国)”,军队“不可谓不多”,但“惟内争之是尚,权利之是争”,而无心“御外侮捍强敌”,所谓“国必自伐也,而后人伐之”,五卅血案即因之而发生。文章引征三代秦汉史例,痛陈当时内忧外患之严重局面及其根源,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爱国热情和深重的亡国之忧,其思维之缜密,论述之严谨,文笔之老到,很难想象出自一位初中生之手。民国三十一年(1932年),唐长孺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毕业,毕业后在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唐长孺在章太炎金天羽所创立的“中国国学会”会刊《国学商兑》创刊号上,首次发表词作《解连环》,当时年仅23岁。次年8月,唐长孺又在中国国学会另一会刊《文艺华》第1卷第4册上,首次发表诗作,凡7首。

抗战岁月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唐长孺任教于舅家刘姓为主要资助方的湖州市南浔中学。抗战军兴,浔中解散,唐长孺举家辗转迁至沪上,一度兼职于上海启明书店,翻译外国文学著作,以补苴生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开始,唐长孺相继发表了多篇研究辽金元史的专论和译文。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始,唐长孺在上海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谋得教职。但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一直潜心治史,而以辽、金、元史为主攻方向。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间,唐长孺得以辽金元史专家身份,于而立之年任教于光华大学。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秋,金天羽光华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吕思勉推介唐长孺,经吕思勉荐举,时任圣玛利亚女子中学教员的唐长孺,受聘为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从此正式开启了唐长孺尔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研究及教学生涯。甫入光华大学,唐长孺即在该校南锋社出版的学刊《南锋》第2期发表《读〈辽史〉札记》。当时唐长孺鉴于《辽史》“记载抵重复”,遂“仿照汪龙庄《〈元史〉本证》之例,对《辽史》作一点整理工作。纪传部分大致作了校勘考证”。这篇《读〈辽史〉札记》所考,即始于《辽史·太祖本纪上》开卷叙述耶律阿保机姓名、乡里的“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句,止于开国七年(913年)六月“轨下放所俘还,多为于骨里所掠”条。此文前后(下至离沪赴湘的1942年),唐长孺还发表了一系列“校勘考证”《辽史》的论文,并撰写了多篇考论宋金元史的力作。唐长孺点校《元史》并指出旧版中的错误民国三十年(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孤岛”亦沦陷,光华沪校停办。吕思勉金天羽等相约携眷归里,以“一片冰心”互勉,“不黜虏之网,不嗅盗泉之饵”,“不向日本鬼子低头”。唐长孺亦决意离沪,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唐长孺正是“因吕师诚之之介,受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之聘”,历尽艰险,间关赴湘,受聘该学院史地系任副教授。国师创校校长廖世承(字茂如)原为光华大学副校长兼光华附中主任,与吕思勉是多年同事、朋友,创校伊始即拟延请吕思勉为历史系主任,吕思勉因“方为光华历史系主任谢不应”,推测吕思勉是向廖世承推荐唐长孺的,而唐长孺就读光华附中时,主持附中工作的正是廖世承,故唐长孺生致吕思勉书,要特笔“茂师前请安”。

建国之后

1955年以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先后出版唐长孺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等学术专著。多次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唐长孺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1961年,唐长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从1963年起,唐长孺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1975年,经唐长孺倡议,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由他任组长主持整理工作,并主编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等书。4月底,唐长孺始成行赴新疆,先期带通晓英语、日语,熟知典籍年近六旬的谭两宜和朱雷乌鲁木齐市。唐长孺去了吐鲁番哈拉和卓、阿斯塔那古墓群,看到发现文书的古墓,也参观了雅尔湖故城、高昌故城两座古城。但就在去南疆库车市后,因乘坐手扶拖拉机挂带的斗车上,行走在路况极差的机耕道上,强烈的颠簸致使右眼眼底出血,造成失明。由于新疆医疗条件差,唐长孺不得不返回北京,住进工农兵医院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治。唐长孺主持整理《吐鲁番出土文书》,所有文稿都要亲自过目,最后定稿尤其要亲自参加。在现存《吐鲁番出土文书》早期文稿档案中,随处可见唐长孺批改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唐长孺对文稿审读的认真负责,特别是最后的定稿。1980年后,由于《吐鲁番出土文书》初稿已经完成,整理组只留下六人,分工大致是:唐长孺领导陈国灿朱雷程喜霖三人负责最后定稿,吴震负责出版前的校对,李征负责全部图版的摄制。唐长孺每年寒暑假来北京,与陈、朱、程三人在一起进行最后定稿的情景。唐长孺当时眼睛已极为不好,只能坐在桌子旁边,让陈、朱、程三人中的一人读文稿。唐长孺负责听,觉得释文有问题,就让李征将原件取出,自己亲自核对;觉得解说、注释有问题,就口述应该如何修改。

晚年时期

1984年冬,始终不愿招收博士生的唐长孺,在学校相关领导的劝促下同意招博。最初慕唐长孺盛名报考的本来很多,后见考试科目中有“西欧中世纪史”,许多考生知难而退,或临场放弃。1994年10月14日,唐长孺因病逝世,终年八十四岁。

主要影响

唐长孺在历史学领域的最大贡献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他生前出版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1955年)、《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1959年)、《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1983年)、《山居存稿》(1989年),以及《唐书兵志笺正》(1957年)和《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1957年),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共收论文13篇,其中大部分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所作。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的所有重要方面,无论经济、政治、军事,还是典章制度、民族、思想学术,乃至宗教、中西交通,都各有专题论述。

唐长孺的中国中古史研究,开辟了诸多新领域,或在前人基础上提炼出新的问题,其中在社会经济研究方面的突破最为显著。他对晋朝占田课田制、各级官僚贵族荫族荫客制(包括北朝荫户制)、魏晋户调制及魏晋至唐官府役使的工匠身份和劳役形式,作了一系列制度层面上的精当考证,主旨在于中古时代土地制度、劳役制度及其演变,主要劳动者身份及其演变,围绕着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权,国家、大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演变,以及上述演变所推动、体现的中国早期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征。

门阀制度研究方面,唐长孺提出了关于门阀士族的基本论点,并在一系列论文中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他指出九品中正制度的设立渊源于东汉选举制度中乡闾评议的传统,士族阶层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农村结构根源即牢固的宗族乡里基础。他还对南北朝后期寒人的兴起及其在制度层面上的反映,即在选举制度上出现的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过渡的萌芽,以及在科举制度兴起的隋唐时代门阀制度之趋于消灭、门阀阶层日趋衰落的过程,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

在古籍整理和研究方面,唐长孺的《唐书兵志笺正》一书,对旧史记载做了一系列去伪存真的鉴别工作,条分缕析,纠正了《兵志》记载中的许多疏漏和错误。他参与点校的“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被海内外学术界视为古籍整理的“优秀成果和范本”。

敦煌-吐鲁番学方面,唐长孺主持整理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出版后,陆续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释文本10册、图文本4卷,使埋藏地下千余年的古冢遗文得以公诸天下。此书被誉为出土文献整理研究领域标志性成果,还据此创建了“吐鲁番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中古史及敦煌市—吐鲁番学的发展。

唐长孺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市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亦曾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暨武汉分社副主委等职。

历史评价

陈寅恪:寅恪于时贤论史之文多不敢苟同,独诵尊作,辄为心折。

田余庆

①唐先生几乎把所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制高点一个一个都攻占了。也就是说,他对魏晋南北朝史的所有重大问题都做过研究,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②唐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的跋语中说到自己的学术经历,引郭沫若的话说,我们就像一个个旅行家,每到一站,行李箱就帖上这个码头的旅馆标签。唐先生赞同这个说法。我想,唐先生的学术经历不是一般的旅游者沿途看看风光,拣拾现成的样品而已,而是有他自己的选择,有他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间的积累和融会贯通。

③唐先生接受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训练,有家学,有师承。传统学术的深厚见识和对资料的精密处理,所谓考据之学,他很擅长。后来,他通过历史学界前辈先驱者的教育,接受了西方史学的学理和方法,讲究实证而有新的思维。唐先生眼界开阔,能够通观全社会、全局来抓问题,这是唐先生学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收获。唐先生对所经历的各个学术阶段的方方面面,经过独立思考,经过取舍,去其烦琐和空疏,得其精到和深广,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所以面貌很新。

沙知:唐先生为人非常谦虚,很尊重别人,特别是在同行之间,当然别人也很尊重唐先生。

林甘泉

①唐先生一生教书育人,他对史学研究,对工作的敬业精神,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唐长孺文集: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是1992年脱稿,1993年出版,他那时候已经过了80岁,两只眼睛的视力都在0.2以下,以超乎我们想象的毅力来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完成了他的研究。眼睛近乎失明,又因胃病开刀,靠学生给他读、查,再核对,他这样的毅力和敬业精神,和陈寅恪先生可以比美。

②对唐先生在中国现代史学发展中的地位问题,我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从清末算起,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基本上是两条主线,一条是实证史学,一条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但是这两条主线在某一个时段、在某些史学家身上又有交叉叠合,这是我们理解中国近百年史学发展的一个现实。在我看来,这两条主线在唐长孺先生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结合,使唐先生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境界,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唐先生实证史学的功力很深厚,1949年之后,他又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的文章里并没有引经据典,但是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他的影响,使得他的视野更开阔,或者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有所帮助。唐先生并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标签和装饰,是真正经过自己的思考融化。这就使得唐先生的著作具有比较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搞实证历史学的,还是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都能从中获益。

楼劲:唐长孺先生是海内外史界公认的卓然大家,自青年至晚岁,他先后从事辽宋金元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主持北朝四史等古籍和吐鲁番市出土文书等重要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负责中国通史及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断代史教材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相关部分的编。凡其关注所及,精力所注,必有重大开创性成果,产生持续不断的学术推动作用。随着岁月推移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唐先生的这些成果历久而弥新,不仅多被认为是各相关学科和领域的重要基石,也化入并不断启发了这些学科、领域的最新探索与讨论。在现代中国的著名史学家中,像唐先生这样并无其他依傍,完全凭借自身研究成果、资料整理、人才培养、学术影响和推动作用而得海内外学人共同敬仰爱戴者,可谓少之又少;若再就其德行之高,建树之丰,对中古史结构体系贡献之大,于史界可臻之立德、立功、立言俱足垂之不朽而言,之同期诸家,盖仅一人而已。

荣新江:唐长孺先生整理完成《吐鲁番出土文书》,为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唐长孺先生主要的著作和论文都是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的,但实际上唐先生在隋唐史领域有很高造诣,只是未及写下来,非常可惜。

题诗三绝

1955年,陈寅恪评价唐长孺新著时说:“寅恪于时贤论史之文多不敢苟同,独诵尊作,辄为心折。”1988年,唐长孺为中山大学陈寅恪学术研讨会题诗三绝,自称“教外何妨有别传”,表示了对陈寅恪学术的追随和崇敬。

谦逊人格

中国唐史学会筹备期间,要推选会长,当时大家都推唐长孺。唐长孺不肯担任这个会长,经过反复商量,最后唐长孺才同意,但要求会址设在西安市。唐长孺一直主张唐史学会由西安唐史学者来办,因为西安是唐代的首都。最后妥协的结果,唐长孺做会长,西安的史念海做常务副会长,武汉大学陈仲安陕西师范大学黄永年同任秘书长。1978年秋,余英时带着美国的第一个学术代表团到北京访问,余英时代表《剑桥中国史》的编委会请唐长孺撰写魏晋南北朝史部分,唐长孺婉拒。

治学严谨

陈国灿回忆说,唐长孺治学严谨。他曾为一个研究项目申报2000元经费。同事们都劝他不必太“紧张”,他却说要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执意不增加经费。项目审批下来,相关部门审核后多批了1000元。

后世纪念

出版著作

2011年,八卷本《唐长孺文集》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华书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唐长孺文集》出版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学者缅怀了唐长孺的学术人生。

学术研讨

2021年7月18日,武汉大学召开纪念唐长孺诞辰110周年学术座谈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以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元史研究会等学术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缅怀唐长孺。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唐长孺 Changru Tang.豆瓣读书.2024-03-26

唐长孺|江南富商“南浔四象”是哪几个家族.中华书局.2024-03-26

[建党百年 学术百家] 唐长孺:唯物史观与实证研究的完美结合.澎湃新闻.2024-03-26

一生做两件事的史学大家唐长孺.教育部网站.2024-03-26

唐长孺教授.武汉大学.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