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僧辩

王僧辩

王僧辩(?-555年),南梁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省)人,字君才,右卫将军王神念之子,是南朝名将,官至太尉

王僧辩出身于乌丸王氏家族,早年跟随父亲从北朝投奔南朝,投身到湘东王萧绎的麾下,历任多个官职。侯景之乱爆发后,他率领一万军队前往救援建康,却恰逢城陷而返回。后来因为作战安排上的分歧,触怒了萧绎,被投入监狱,但最终戴罪立功,成功平定了叛乱。在巴陵之战中,王僧辩巧妙地运用火阵等战术,击退了侯景的军队,并乘胜追击,收复了多地。在建康之战中,他与陈霸先合力,共同平定了侯景之乱。萧绎称帝后,王僧辩因功被封为侯爵,并升任高位,先后平定了湘州的叛乱,并西征讨伐萧纪。然而,后来因为拥立萧渊明为帝,遭到陈霸先的反感。陈霸先偷袭并俘获了王僧辩,最终指控他谋逆并将其杀害。

王僧辩死后葬于方山东麓,公元782年,唐德宗时礼仪使颜真卿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设庙享奠,王僧辩在列。公元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也有王僧辩。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僧辩同样位列其中。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僧辩出身于乌丸王氏家族,最初在北魏政权中任职。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年至519年),他跟随父亲王神念从北朝投奔南朝,被任命为梁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此后,随着湘东王职位的调动,王僧辩先后担任过湘东王府的行参军、中兵参军、府司马等职务,后来又代替柳仲礼担任竟陵太守,被封为雄信将军。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东魏降梁的大将侯景与梁宗室萧正德勾结,举兵反叛,进攻梁都城建康(今南京)。湘东王萧绎派王僧辩为大都督,统领一万军队前往救援建康之危。然而,当救援军队到达建康时,京城已经陷落,梁武帝也蒙难而死。侯景收缴了援军的所有军资,王僧辩与少数几个将领不得不返回湘东王的驻地江陵(今江陵县)。随后,他们加倍赶路,向西投靠了世祖。世祖任命王僧辩为领军将军。

推举萧绎

梁武帝萧衍去世后,他的子弟中,一个是被侯景控制的皇帝萧纲,另一个是在侯景起兵时被任命为北讨大都督的萧纶,还有就是占据上流重镇的湘东王萧绎。萧绎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想要争夺皇位,但必须先除掉已经逃到郢州(今湖北武昌),并被推举为中流盟主的六兄萧纶。因此,他派王僧辩带军即日进逼郢州。当时,王僧辩因为部下尚未全部集中,想等军队齐集后再发兵,这引起了湘东王萧绎的忌恨。当王僧辩提出推迟发兵时,湘东王用刀砍伤了他,并将他交付廷尉准备判刑。后来,当进攻萧纶的军队无法攻克长沙时,湘东王才将王僧辩从狱中放出,派他去指挥大军。在王僧辩的指挥下,湘东王的军队很快击溃了萧纶的军队,王僧辩也恢复了领军将军的职位。

萧纶的军队被击溃后不久,侯景带军沿江西进,攻取了江州、郢州,准备西上进攻萧绎。当时,侯景的水军号称有二十万人,旌旗招展,绵延千里,是江左以来最为强盛的水军。在与侯景的交战中,王僧辩充分发挥了他的指挥才能。他首先带军屯居巴陵城,与侯景的军队对峙,以静制动。侯景不断派军轮番攻城,但都被王僧辩指挥大军采用火阵、围长栅、列舸舰等办法一一击退,大将任约也被擒获。侯景见巴陵城久攻不下,大将又被擒,只得烧营夜遁。王僧辩在取得巴陵城守卫战的胜利后,带军乘胜沿江东下进攻侯景,很快收复了江州和郢州,并直指建康。在建康城外,王僧辩与陈霸先的军队汇合,联营进逼侯景。侯景带军出战,与王陈联军在建康城北展开大战。联军又兵分两路,派强弩2000张进攻石头城西,很快攻陷了石头城,并入居台城。侯景战败东奔,与心腹数十人乘船逃往海上,其党徒有的投降,有的北奔,建康重新归梁军所有。逃往海上的侯景被其部下杀死,给江南人民带来灾难的侯景之乱最终被平息。

战后,萧绎即帝位,是为梁元帝。王僧辩因功被封为司徒、侍中、尚书令,永宁郡公,食邑5000户。然而,侯景之乱被平定后不久,湘州境内又发生了叛乱。陆纳等人攻破衡州刺史丁道贵,尽收其军资,李洪雅等人也率众响应陆纳,梁朝内部再次陷入混乱。萧绎派王僧辩、陈霸先分任东西都督,带军平叛。最初,王僧辩畏于叛军的骁猛,不敢轻进,只是联城进逼。后来,他乘叛军无防备之机,指挥水陆两路军进攻,将叛军逼到长沙城内,湘州的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王僧辩带军回镇建康。

拥立萧渊明

在平定侯景之乱之前,梁元帝萧绎曾向西魏称臣。但当他称帝后,便不再向西魏称臣,并要求西魏归还所侵占的梁、益等州和襄阳等地。当时,西魏的实权掌握在大臣宇文泰手中。宇文泰在占据襄阳的萧詧的请求下,派军进袭江陵。城破后,梁元帝被俘并被处死。江陵城破后,王僧辩和陈霸先在首都建康拥立梁元帝的儿子萧方智为帝,即梁敬帝。王僧辩因拥立之功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录尚书事。

江陵陷落后,郢州刺史陆法和以郢州(今湖北武昌)投降了北齐。北齐又捎信给王僧辩,认为萧方智年幼,梁朝处在多事之秋,应该推立年长的君主。他们提出,被寒山俘虏的萧渊明年龄较大,又是梁武帝的亲侄子,推他做皇帝较为适宜。实质上,北齐是想通过扶植傀儡皇帝,使梁国成为其附属国。这种要求遭到王僧辩等人的拒绝。北齐于是派高欢的第七子高涣领兵护送萧渊明过江。由于王僧辩无力抵挡高涣的大军,只得要求立萧方智为太子,并得到萧渊明的同意。随后,他们迎立萧渊明即位为帝,王僧辩因此被封为大司马,并领太子太傅、扬州牧。

兵败被杀

王僧辩拥立萧渊明为帝的行为,引起了陈霸先的反感。承圣四年(公元555年)冬天,陈霸先偷袭并俘获了王僧辩,废黜了萧渊明,改立萧方智为帝,并任命萧渊明为太傅、建安王。陈霸先派人通报北齐,仍然请求向北齐称臣,表示愿意永远作为北齐的附属国。北齐派遣行台司马恭与南朝梁国在历阳订立盟约。同时,陈霸先上表朝廷,指控王僧辩阴谋篡逆。最终,王僧辩在绍泰元年九月甲辰日(即公元555年10月26日)被杀。

王僧辩死后,他的旧部起兵为他报仇,但遭到镇压而失败。直到三十多年后,他的次子王颁为了报父仇,参加了隋朝灭亡陈朝的战争。此时,尚在人世的王僧辩旧部,仅剩下千余人。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追封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上奏朝廷:"请求整修武成王庙,并按照《礼记·月令》的规定,在春季和秋季举行释奠礼祭祀。对于追封古代名将为王爵的礼仪,应采用诸侯等级的规制,乐奏使用三面悬挂的轩县之制。"皇帝下诏令史馆考定可配享武庙的历代名将,最终选定六十四人绘制画像供奉,其中包括“梁太尉永宁郡公王僧辩”。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朝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僧辩。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僧辩亦位列其中。

墓地

王僧辩死后就葬于方山东麓。

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自侯景寇逆,世祖据有上游,以全楚之兵委僧辩将率之任。及克平祸乱,功亦著焉,在乎策勋,当上台之赏。敬帝以高祖贻厥之重,世祖继体之尊,渚宫沦覆,理宝。僧辩位当将相,义存伊、霍,乃受胁齐师,傍立支庶。苟欲行夫忠义,何忠义之远矣?树国之道既亏,谋身之计不足,自致歼灭,悲矣!”(《梁书》评)

历代评价

“孙子曰:‘天地孰得?’僧辩因贼有星坠龙去之异而成功。又曰:‘法令孰行?’僧辩虽能灭贼而御下无法。又曰:‘’军扰者,将不重也。’僧辩能据胡床而不动是也。”(张预评)

“王僧辩之从容拒景,智勇不在霸先下,瑜、亮并生,同辅一主,设非后日之互启猜嫌,各思攘柄,宁非亦萧氏之周召耶!”“王僧辩以齐师之逼,迎立为主,宜为陈霸先所讥。但霸先之袭杀僧辩,亦非真心为梁。利害切身,亲友可以不顾,朝婚而暮寇仇,军阀固如是乎!”(蔡东藩评)

“彼此英雄各有名,石头高卧拟争衡。当时堪笑王僧辩,待欲将心托圣明。”(孙元宴评)

“僧辩为将,射不穿甲。意气凌人,擒刘自拔。侯景反时,奉命讨伐。子仙伪降,命军掩杀。郢州既定,建邺区进发。风浪惊人,拜平一云。景败石头,功已昭察。火烧兵掠,驭下无法。所以其终,不能善达。”(黄道周评)

参考资料

无标题.现代快报.2025-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