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司马德宗

司马德宗

晋安帝司马德宗(382年―419年1月28日),字安德,司马曜司马曜长子,司马德文司马德文同母兄,河内那温县(今温县)人,东晋的第十位皇帝,397年―419年在位。

太元十二年八月辛巳日(387年9月16日),司马德宗被立为太子。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晋孝武帝被弑杀后,司马德宗继位。司马德宗先天不足,长大后不能像生理正常人那面南背北,发号施令,治理国家,因此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后东晋皇帝的权力大大下降,朝外许多将军实际上自立,不受君命,朝内的权力也落在了大臣手中。晋安帝于419年驾崩,时年37岁,死后其弟司马德文继位,是为司马德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司马德宗生于太元七年(382年),是司马曜司马曜的长子。司马曜共有两子,长子为司马德宗,幼子为司马德文,司马德宗比司马德文大四岁,生母均为陈淑媛。太元十二年八月辛巳日(387年9月16日),司马德宗被立为太子。

登基为帝

太元二十一年九月庚申日(396年11月6日),孝武帝被张贵人所弑,同年九月辛酉日(396年11月7日),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次年正月改年号为隆安,立妃王神爱为皇后。晋书记载安帝愚笨,就连冬夏的区别都认不出来,因此安帝继位后东晋皇帝的权力大大下降,朝外许多将军实际上自立,不受君命,朝内的权力也落在了大臣手中。安帝初期朝廷政策主要由以太傅摄政的司马曜司马道子主持,司马道子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弟弟,初为司徒、会稽王。司马德宗即位后,以司马道子为太傅,摄政,司马道子以亲叔叔的身份辅政,掌握了东晋大权。隆安元年(397),司马德宗十六岁,太傅、会稽王司马道子名义上还政,但朝政大权实际上仍由司马道子把持。司马道子昏聩懦弱,听信奸,专事聚敛,奢侈无度,朝政日趋腐败,地方势力不断膨胀,农民起义屡屡爆发,东晋威信扫地,中央权力骤然衰减。

隆安元年(397),京口守将王恭、江陵守将殷仲堪因不满司马道子,愤然举兵对抗朝廷,桓玄庾楷等人也纷纷响应。面对四路大军,司马道子不知所措,索性把政权全部交给儿子司马元显。司马元显除掉了王恭和殷仲堪两大势力,而桓玄却乘机占据了江陵,进而控制了东晋三分之二的领土。次年,王恭、庾楷协同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等再次谋反,叛军一直攻到建康附近才被平定,王恭被杀。

公元400年,孙恩会稽郡,401年,攻浃口、临海、广陵,晋绥军多次战败,孙恩的叛军甚至直接威胁建康,建康被围困,城内爆发饥荒,后孙恩战败身亡。

桓玄称帝

元兴元年(402)正月,司马元显以司马德宗的名义下诏书,公布桓玄种种罪状,自任大都督,调兵遣将,征讨桓玄。与此同时,桓玄也发出檄文,兵锋直逼首都建康,矛头直指司马元显。司马元显毕竟年轻,因惧怕桓玄威名而迟迟不敢出兵。二月,大臣们特意为司马德宗换了身军装,扶着他到西池为司马元显践行,以示重视,司马元显结果战败,不久被杀,司马道子也被流放,朝政亦从此转归桓玄掌握。桓玄废杀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自封为丞相太尉,从此成为东晋的统治者。占据建康后,桓玄统领百官,大权独揽。司马德宗也由此转手,再次成为权臣操控下的傀儡。桓玄进入建康不久便骄奢淫逸起来。后来,三吴一带发生大饥荒,饿无数,桓玄照旧开销巨大,却大幅度削减了司马德宗的供养。与此同时,桓玄也加紧了篡位的步伐。元兴二年(403)十一月,桓玄命卞范之扶着司马德宗的手写下禅位诏书,又命王谧解下了司马德宗的玺,司马德宗被迫禅让。翌年十二月壬辰(404年1月1日),桓玄篡位,建立桓楚政权,废安帝为平固王,将他安置到浔阳

桓玄称帝后,朝令夕改,纪纲不整,广建宫室,大兴土木,政局变得动荡不安,地方将领蠢蠢欲动。元兴三年(404)四月,桓玄篡位后仅两月,宋武帝举兵京口,匡扶晋室;刘毅在广陵响应,声势浩大,桓玄急忙挟持司马德宗,从浔阳逃往江陵。桓玄在江陵试图重整旗鼓,于五月癸酉(404年6月10日)逼令安帝随军之下于峥嵘洲与刘毅等军决战。桑落洲、峥嵘洲两次兵败后,桓玄主力尽。大势已去,桓玄急于逃命,把司马德宗丢在江陵,带领部分亲信逃往四川,路上被刘毅将士杀死,与此同时,桓氏一族遭到了清算。五月,刘毅率兵占据江陵,司马德宗暂时脱离了苦海。然而,到了闰五月,桓玄的侄子,扬武将军桓振,再次攻陷江陵,刘毅等人只好退守浔阳,司马德宗又一次落入敌手。当时,司马德宗身边只剩下司马德文,由司马德文照顾其生活起居,兄弟二人在桓振的挟持下相依为命。元兴五年(405)三月,司马德宗被迎回建康,在遭废黜一年零四个月后重登皇位。当时朝廷就由宋武帝为首主政,至义熙四年(408年)接替去世的王谧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时完全掌握朝权。

驾崩去世

在刘裕的控制下,司马德宗只能再次沦落为傀儡。此后,刘裕历任相国、宋公、宋王,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东晋的军政大权。义熙十四年十二月(419年1月),刘裕的势力和声望如日中天,改朝换代易如反掌,但想到“昌明之后有二帝”(《晋书》)的谶语,认为司马德宗之后应该还有一位东晋皇帝,派人杀死了司马德宗。义熙十四年十二月戊寅日(419年1月28日),晋安帝被杀,时年三十七岁。死后其弟司马德文继位,是为晋恭帝,改元元熙

元熙元年(419年)正月庚申日,葬晋安帝于休平陵

为政措施

司马德宗即位后,由于痴愚而无能力掌握朝政,在位二十二年大权都旁落在臣下手中,内乱频发,国势日衰。最后依靠宋武帝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恒楚以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反抗势力,统一了南方,对外两次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等国,东晋国及国力在得到恢复,但亦为刘裕奠定建立刘宋的基础,晋安帝自己亦因刘裕代晋而遇害。

在位年号

隆安:397年-401年。

元兴:402年-404年。

大亨:402年三月-402年十二月。

义熙:405年-419年。

家族成员

相关事件

白痴皇帝

《晋书·安帝纪》称“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

资治通鉴》称“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己出”。

死因探究

晋书》记载,义熙十四年(418),宋武帝的势力和声望如日中天,改朝换代易如反掌,但想到“昌明之后有二帝”的谶语,认为司马德宗之后应该还有一位东晋皇帝,便寻找机会害死司马德宗。刘裕为了能篡夺东晋政权,于是命王韶之勒死晋安帝而立司马德文为帝,来应予谶语。

南史》中称刘裕命王韶之与晋安帝左右将他毒死。

《资治通鉴》称,刘裕因为谶语说“昌明之后尚有二帝”,所以指使中书侍郎王韶之与晋安帝左右密谋毒死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十二月戊寅日(419年1月28日),王韶之在东堂用散衣勒死晋安帝。

人物评价

资治通鉴》“安帝幼而不慧,口不能言,至于寒暑饥饱亦不能辨,饮食寝兴皆非己出”。

晋书》:“安帝即位之辰,钟无妄之日,道子、元显并倾朝政,主昏臣乱,未有如斯不亡者也。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回首无良,忽焉萧散。于是桓玄乘衅,势逾飙指,六师咸泯,只马迁。是以宋高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午之臣,孙恩岂金行之寇。若乃世遇颠覆,则恭皇斯甚。越国之民,熏丹穴,会稽郡之侣,宁叹人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