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义隆

刘义隆

刘义隆(公元407年—453年3月16日),小字车儿,徐州彭城郡彭城县(江苏省徐州市)人,刘宋武皇帝宋武帝第三子,刘义符刘义符之弟,刘宋第三位皇帝(公元424年—453年在位)。

义熙三年(407年),刘义隆生于镇江市(今江苏省镇江市),东晋时期,历任铜山区公、使持节、监徐青冀四州诸军事、前将军、徐州刺史等重职。刘裕登基后,册封宜都王,又先后出任镇西将军、督北秦、督湘州等职。景平二年(424年),宋少帝刘义符被废黜,百官迎立刘义隆即位,同年改元元嘉。在除掉权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后,继续施行刘裕的治国之策,三十年间,劝民农桑,减免赋役,救助流氓灾民,使得民有所系、吏多清廉,且重视儒学教化,举贤纳才,此外还与周边国家多有和平往来,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得到一定的繁荣发展,史称“元嘉之治”。于元嘉七年(430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三度北伐,但因刘义隆战略失策、刘宋兵力弱小等因素,皆以失败告终,朝政也随之衰落。

元嘉三十年(453年),皇太子刘劭谋反,刘义隆为太子部下张超之所弑,时年四十七岁。刘即位后,为其上庙号中宗,谥号为景,后刘骏刘骏即位,追改庙号为太祖,谥号为文,葬于长宁陵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渐得父心

刘义隆,小字车儿,晋朝义熙三年(407年)出生于镇江市(今江苏省镇江市),身形修长,博览经史典籍,擅写隶书

义熙七年(411年),为防御卢循之乱,四岁的刘义隆奉父宋武帝之命,在议参军刘粹辅佐下镇守京口。义熙五年(409年)其母胡道安被刘裕赐死,时年四十二岁,刘义隆即位后追封文章太后。因司徒姓刘道规无子嗣,刘义隆在母亲去世后便由其抚养,且期间对刘义隆疼爱有加,后又过继其兄长沙王刘道怜之子刘义庆为嗣。义熙八年(412年),刘道规去世,刘裕特追封为南郡公,封刘义隆华容县公,后因“礼无二嗣”,定刘义庆承袭刘道规之封号,刘义隆则归还本家,三年后受封彭城县公。

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率士兵走水路讨伐羌族,留下刘义隆镇守彭城。后晋朝加封其为使持节,总揽徐、兖、青、冀四州军事,徐州市刺史、将军之职照旧。次年宋武帝平定渭河平原回到彭城后,又授其监司州、河南省之淮西兖州的陈留郡军事、前将军等职,持节一职照旧,并出守洛阳市。后其弟刘义季奉旨相随赴任荆州市,相协事务,因此刘义隆对刘义季颇为喜爱与信任。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称帝,改元为永初,封刘义隆为宜都王,食邑三千户,进任督北秦及前七州。进号镇西将军,赐鼓吹一部,任荆州刺史。同年刘义隆入朝议政,因他审判狱讼条理清晰,甚称帝意,刘裕大悦。

意外登基,封号授职

景平二年(424年),刘义符刘义符荒废朝政、骄奢暴虐,被生母皇太后张氏贬为营阳王,后被司空徐羡之尚书令傅亮等重臣杀掉。依照长幼次序,庐陵王刘义真应当即位,但徐羡之等对他颇有成见,故在废黜少帝前便将其杀害,后侍中程道惠请立刘义恭,也被徐羡之等否决。经过一番商讨决定后,尚书省一行人赶至江陵,迎立刘义隆为帝。刘义隆因少帝被害,对徐羡之等人心有怀疑,不敢下车。亲信司空王华认为,徐羡之等三位权臣担心少帝除掉他们,便先下手将其杀掉,因此必定不会在短期内又弑害王莽。且此三人之间权力互相制衡,便劝说刘义隆不必担忧。刘义隆听从建议,接受了帝位。侍中散骑常侍嶷之、给事黄门侍郎中孔之、中书侍郎何尚之等臣特地上表陈情,赞颂刘义隆的帝相风骨、美好品质,表明了他得民心、顺天意而即位的正统性。后州府佐吏皆俯首称臣,纷纷上奏请求刘义隆在州府官衙前题字,所有事宜都依照皇宫里的标准进行,但刘义隆皆不准许。

同年,刘义隆离开江陵,命王华知州府、镇守陕西,到彦之监襄阳。刘义隆于同年八月抵达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群臣于都城西南的重要军事堡垒新亭(今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大道一带)迎驾。刘义隆带领众臣先到初宁陵祭拜宋武帝,后才去往正殿,百官进奉玺绶,在众人多次劝说下,刘义隆才谦让着接受。同月,于太极前殿即位,大赦天下,改元为元嘉,追赐各文武官位二等(魏晋南北朝的赐位制度)。

刘义隆登基后,相继拜谒太庙宋武帝初宁陵,下诏重新翻修原庐陵王刘义真的陵墓,还将其灵柩迎入首都。升司空徐羡之为司徒,江州刺史王弘为司空,尚书令傅亮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巡抚将军、荆州刺史谢晦卫将军,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卫将军、南徐州刺史曹据刘义康骠骑将军,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皇弟刘义恭为抚军将军,封江夏王。调任河南省刺史刘粹武威郡刺史,骁骑将军管义之为豫州刺史,南中校尉到彦之为中领军。追封生母胡婕妤为章皇太后,皇弟刘义宣为竟陵王、刘义季马希声,立妃袁氏为皇后。

诛杀权臣,统揽朝政

徐羡之、傅亮、谢晦等察觉到刘义隆的猜忌,从一开始便私下与其心腹到彦之王华深交,欲取其身边亲信的信任,向刘义隆以表忠诚。

元嘉元年(424年),刘义隆面对刚杀掉兄长刘义符及刘义真的傅亮等,心中存有疑惧,认为他们将来必定会有谋反之心,欲派兵将其拿下,在到彦之一番耐心劝解下,刘义隆才暂且放松戒备。元嘉二年(425年),司徒徐羡之、尚书令傅亮三次上表归政,刘义隆拒绝两次后才批准,开始亲自统理全部政务。后又在徐羡之之侄徐佩之、侍中程道惠及吴兴太守王韶之等人的几番奏疏下,重新诏令徐羡之归朝议政,刘义隆因此对其更加忌惮。

刘辩被废之初,司空徐羡之担心刘义隆继位后会将荆州重镇委托他人,便以录尚书事的名义任命谢晦暂代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希望他作为朝中外援。后刘义隆正式任命谢晦为荆州刺史,加授使持节,不久又给予颇多封赏,但大都被谢晦婉拒。后终在刘义隆恩准下,赴任江陵。

元嘉三年(426)正月,刘义隆下诏列出徐羡之等人的罪状,言其拥权自重、意图谋反,并召见徐羡之及傅亮,徐羡之自知死罪难逃,于是在出城的路上自杀而亡。刘义隆接着诛杀了傅亮及谢晦之子谢世休,又收押了谢、谢世平、谢绍等谢氏子弟,谢晦在向文帝诉怨无果之后,终起兵造反。刘义隆命到中领军将军到彦之、征北将军檀道济骁骑将军段宏等各路将领共同讨伐谢晦,并亲自率军西征。二月,到彦之、檀道济在隐矶(今湖南省临湘市东北、长江南岸)大败谢晦,后于延头(今湖北大悟县东南)将其收押送回首都,刘义隆闻讯从芜湖市(安徽省芜湖市南部)班师回朝,将谢晦及其党羽一同斩于市曹。

而同为宋武帝时代重臣的檀道济虽诛杀叛贼有功,但由于其左右心腹都身经百战,几个儿子才气颇高,仍然为刘义隆所猜忌。元嘉十三年(436年)三月,刘义隆下诏将檀道济交与廷尉处理,连同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等十一人,一并诛杀。

体恤民生,开创盛世

刘义隆统揽朝政后,加强朝廷内外官吏的品德与能力建设,元嘉三年(426年),派散骑常待袁渝等大臣巡行诸州郡县,考察官员政绩,体察民情,又让各郡县向朝廷奏报当地的行政得失;刘义隆还不断督促宗族子弟多加自勉自律,元嘉六年(429年),命江夏王刘义恭出任荆州刺史后,写信告诫他应严于律己、忠君辅政、克勤克俭等为人处世之义理,又曾于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在为衡阳王刘义季践行时,教导孩子们应多思民苦、勤俭节约;此外刘义隆自己也勤勉于政、惜才尚贤,自元嘉三年(426年)始,每年都会亲临延贤堂听取狱讼三次,还多次亲临玄武馆检阅军队,元嘉五年(428年)主动下诏征取利国利民的正直之言,元嘉十一年(434年)征召朝廷内外有才之士。

元嘉四年(427年),刘义隆行幸丹徒区(今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故地,于丹徒宫中宴请帝乡父老,免除当地这一年的租布税,减轻服五岁刑犯人的刑罚。五月,首都发生瘟疫,遣官员巡抚慰问,行医给药,对那些没有家属善后的死者,赐棺材以安葬。次年,都城内相继发生大火、水灾,皆遣使前往安抚赈灾。此后三十年间,湖州市(今浙江省吴兴县南)、晋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市)等郡县多次遭受水、旱、火、瘟疫等灾害,刘义隆皆遣使巡抚慰问,拨款赈济灾民,且酌情减免当地税务。元嘉八年(431年),刘义隆遣特派官员亲自提审一些狱讼案件,下令简化狱讼、减轻徭役。同年,抚军长史、南蛮校尉张邵因触犯律法当处死,刘义隆念他曾是宋武皇帝时的旧功臣,赦免其死罪。元嘉九年(432年),诏令追赐给已故太傅长沙王、已故大司马临川金春秋等旧功臣祭庙,载名于史册,统治期间还曾多次亲临老将旧臣之家,给予抚恤慰问。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再次行幸丹徒区,减免丹徒、沿途各郡县的租税,同时登记曾与宋武帝刘裕一同作战建国的人及子孙后代,给予赏赐。

元嘉八年(431年),刘义隆感国内农事荒废已久,游民渐多,为保障民生、充实仓,特下诏劝民农桑,对那些在农耕方面有特别突出的人给予重赏。元嘉十七年(440年),对那些庄稼收成不景气的郡县,减免赋税。元嘉二十年(443年),命各郡县根据百姓从事农桑的勤懒程度,进行赏罚,并亲率百官于城郊举行耕种仪式。元嘉二十一年(444年),下令借贷粮种给那些愿意从事农桑而又缺乏粮种的人,对种田千亩者,给予厚赏,同年还命各郡县官员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引导百姓从事合适的农业。

元嘉十五年(438年),刘义隆下令修建国学馆,征召豫章人儒学家雷次宗首都,让他招收学徒,讲授学业,为国培养人才。此外,刘义隆还特命丹阳尹庐江人何尚之、太子率更令何承天、司徒参军谢元分别开设玄学、历史学、文学,还特地赏赐一些讲学有功之人。元嘉十九年(442年),下诏修缮孔子庙及学校房舍。

刘义隆在位三十年间,因时因势推行经济政策,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发展,国力得到了大力提升,境内人口繁盛,百姓安居乐业,朝野上下皆重视操守品行,江东的民风民俗淳朴,有“元嘉之治”之称。

与弟生隙,主相离心

刘义隆之弟彭城王刘义康原为荆州刺史,镇守江陵,平陆县令河南人成写信给王弘劝说他推荐刘义康入朝议政,元嘉六年(429年),又再次上书陈言刘义康宜入朝辅政,于是刘义隆下令让刘义康领司徒一职,征召为侍中、录尚书事等,与王弘共同辅佐朝政。王弘多疾,且做事谦虚推让,内外众多公务都推给刘义康处理。太子詹事刘湛曾在刘义康手下做事,认为刘义康忠诚有才,于是常常在刘义隆面前夸赞刘义康。元嘉九年(432年),王弘去世,刘义隆让刘义康代替王弘领扬州刺史一职。

刘义隆即位后积劳成疾,身体虚弱,常年卧病于床,刘义康入宫侍奉医药,尽心尽力,刘义隆遂将朝廷内外事务交由他全权处理。刘义康担心一旦刘义隆驾崩,重臣檀道济将不可控制,于是在元嘉十三年(436年),刘义康借刘义隆重病复发之由,紧急召檀道济入朝,趁机将他逮捕。朝中一些大臣见刘义隆疾病愈加严重,都主张宜立刘义康为皇帝,且刘义隆在危病时还曾让刘义康起草顾命诏书,义康身边亲信也多劝他为帝。刘义隆病愈后察觉到了朝堂风向,其心腹左仆射殷景仁等也总被刘义康的宠臣刘斌等人诬陷构害,刘义康愈加不顾客套礼节,随意越君臣界限。刘义隆认为刘义康有了谋反之心,从此,皇帝与宰相渐生嫌隙、离心离德。

元嘉十七年(440年)十月,刘义隆陆续杀掉、流放刘义康的一众党羽。但是,在刘义康辞去州刺史一职后,刘义隆还增给他督广、交二地的诸军事。刘义隆表面上对刘义康十分优待与信任,实则仍有提防。他在看了龙骧参军巴东扶令育建议召刘义康回朝的奏书后,立即将扶令育抓进监狱并赐死。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刘义康牵涉进太子詹事范晔等人的谋反一罪中,刘义隆特赦其死罪,将义康一家贬为庶人,流放到安成郡(今江西省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和永新县、安福等县地),派宁朔将军沈邵安成公相率兵看守刘义康等人。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豫章胡诞世、前吴平县令袁恽等人谋反,想再次立刘义康为皇帝,刘义隆将刘义康等迁往广州市流放,仍让沈邵跟随监视。但沈邵恰好在出发前病逝,北魏此时也举兵入侵到了刘宋的军事要地瓜步(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东南),天下纷扰动乱。太子刘劭及尚书左仆射何尚之等劝谏刘义隆除掉刘义康,后于元嘉二十八年(451年)派中书舍人严龙赐死刘义康,并按照王侯之礼将其安葬于安成郡

三度北伐,朝政渐衰

一次北伐

刘义隆即位初便有北伐之志,元嘉七年(430年)三月,命右将军到彦之统领安北将军王仲德兖州刺史竺灵秀率兵乘船入河南省骁骑将军段宏率八千骑兵向军事重镇虎牢(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进兵,豫州刺史刘德武带一万精兵夹击敌人,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率三万兵士监督各路战事。到彦之进军后,北魏将全部兵力从河南集中转移至河北省,刘义隆以前征虏司马尹冲为督司雍并三州豫州之川兖州之陈留郡二郡诸军事、奋威将军、司州刺史,戍守虎牢。十月,北魏攻下军事重镇金城(今洛阳市西北)。十一月,到彦之不敌大举南渡的索虏兵,连连败退,洛阳、虎牢接连失守,另一军事重镇滑台(滑县))也岌岌可危。元嘉八年(431年),刘义隆派檀道济等北上支援被魏军围困的滑台,沿途与魏军进行了多次交战,檀道济的军队多取胜,但终迫于魏军阻挠而行军停滞,未及时赶赴救援而致滑台失守,第一次北伐也随之而败。

二次北伐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刘宋边境大肆狩猎,刘义隆听闻后下诏让淮河、泗水诸郡根据北魏敌军的规模而采取坚守或向寿阳县(今安徽省寿县)撤退的措施,后北魏十万骑兵突然而至,南顿知府郑琨、颍川太守郭道隐皆弃城而逃。二月,刘宋军事要地悬瓠(今河南省汝南县)也陷入围困。三月,北魏君主派永昌王拓拔仁将之前在六个郡县所虏的百姓迁往汝阳县(今洛阳市汝阳县),刘义隆立刻遣刘骏在三日内偷袭阻击,但是以溃败而终。北魏攻了悬瓠四十二日,刘义隆遣南平内史臧质与安蛮司马刘康祖共同率兵支援悬瓠,北魏君主拓跋焘遂撤兵北还。北魏撤军后,刘义隆决定立即大举北伐。然因准备不充分,刘宋的东路、中路北伐军队连连失利,毫无所获,之后反被北魏击退,刘义隆认为西路柳元景等军不宜独进,遂令其撤退,弘农(今陕西省华阴市)、潼关(今潼关县)等军事要地为魏军占有。此后北魏发起全面进攻,刘宋转攻为防守。

十一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进驻邹山(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二十里),后长驱南下,围攻徐州市,直取悬瓠、项城市(今沈丘县),又趋寿阳县,渡淮河南进,意图长江一带。魏军至长江北岸后,破坏民房,声言渡江,建康官民皆感到畏惧恐慌,刘义隆遂令首都内外戒严,募兵买马,布防军事。还悬重赏购拓跋焘君臣首级,又命人将毒酒投放至江北空村中,但毒杀魏军将士未遂。后北魏刘宋请婚,许诺若两国永结姻亲便不再南下进攻,刘义隆未允许。次年,碻磝(今山东平西南废黄河南岸一带)失守,刘义隆听闻魏军将大举入侵,急令广陵知府刘怀之自烧城府、船只,率民渡江。后魏军进攻淮安市(今河南省修武县境内)不利,转而攻盱眙县(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刘宋将领臧质率兵坚守,终使得北魏退兵,刘义隆对其多加赞赏。但魏军退兵途中,屠害众多百姓。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从此刘宋民生萧条,朝政日渐衰败。

三次北伐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刘义隆听闻拓跋焘驾崩,又欲北伐,得到鲁爽等人的支持。但太子中庶子何偃却认为此前的战争伤亡尚未恢复,不宜妄动,上一次反对北伐的沈庆之亦进谏试图阻止北伐,刘义隆不肯听从。青州刺史刘兴祖得知北伐消息,进言请派青冀二州共七千兵直指中山(今河北省定县),占据河北要地,并取当地农作物补充军粮,若成功,河南守军亦当溃败,率北伐主力的张永更可北渡黄河作支援。刘义隆一心只想收复河南,仍不听劝。五月,命萧思话督冀州刺史张永攻碻磝,司州刺史鲁爽、颍川太守鲁秀兄弟与山阳太守程天祚率四万荆州兵攻许洛(今河南省许昌与洛阳之间),雍州刺史臧质攻潼关。然因久攻碻磝不破,萧思话遂率军退还历城,后鲁爽等人见萧思话撤军,亦退兵,第三次北伐也再次无功而还。

太子谋反,遇弑身亡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太子刘劭、始兴王刘浚在吴兴女巫严道育的蛊惑下,私底以巫术诅咒刘义隆及江夏王刘义恭,刘义隆知道后下令彻查此事,并严加诘责刘劭等人,而巫女严道育却早已潜逃,致抓捕无果,刘劭、刘浚不停请罪,刘义隆才对巫蛊一事未予深究。元嘉三十年(453年),刘义隆听说刘劭等人仍与严道育秘密来往,且一直对其包庇掩护,不禁大怒与失望,开始与侍中王僧绰尚书仆射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商议废黜太子刘劭一事。刘劭得知消息后,立刻与他的心腹、将领陈叔儿及斋帅张超之等密谋叛乱,后借伪造的圣旨率太子宫卫队进入皇宫,张超之率人闯入合殿,弑杀了正与徐湛之秘密商谈的刘义隆。

刘义隆时年四十七岁,谥号景皇帝,庙号中宗,葬于长宁陵刘骏刘骏践后,追改谥号为文帝,庙号太祖。

施政举措

政治

刘义隆即位之初,大权多掌握在重臣徐羡之傅亮谢晦手中。元嘉三年(426年),剪除三大权臣后,开始统揽朝政。

元嘉六年(429年),刘义隆因病让其弟曹据刘义康代为执政,刘义康任司徒、录尚书事,后又加领扬州刺史,进位大将军,专揽朝政。

后面几年遵父遗嘱,相继派宗族子弟刘义恭刘义庆等出任荆州刺史,镇守军政要地江陵。

经济

刘义隆在位三十年间,一直延续着宋武帝刘裕的治国方略,多次下令免除一些郡县百姓的苛捐杂税,减轻徭役,简化狱讼。

农业方面,多次下诏劝勉农桑,亲自农耕,给民粮种,告诫各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事,开发湖熟(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荒田千顷,增加农耕地面积。为节约农桑,反对浪费,禁止夏至日举行“五丝命缕”系身的习俗,后又行禁酒令;为减轻百姓赋税,多次下令减免田租,还曾免除元嘉十九年(442年)以前的旧债,下令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免债。

救灾方面,面对各地水、旱、蝗等自然灾害,多次遣使巡抚慰问,给民医药,赈济灾民;对那些遭灾严重之地,常酌情减税,力求安抚;对待老人、寡、幼孤、病残这些难以自食其力之人,也下诏给予救助。

财政方面,设立钱署,铸造四铢钱,又造大钱,一年后废除。下令节制在佛教营造上的财政劳力支出,多次借贷给百姓种粮,奖赏种粮有功之人。减免苛捐杂税,诏令地方政府灵活征税。

文化

刘义隆十分重视思想文化教育,雅重文治,思弘儒术,以儒家政治思想为指导,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繁荣。

设“四学”,以儒学为主,召集名儒雷次宗等人,建立国学馆,聚集文人学徒讲授儒学,后又命何尚之等专设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设立历史学,司徒参军谢元开设文学。

广建学校,修缮孔子庙及学校房舍,在鲁郡重开学舍,召集学徒。亲临国子学,策试诸生,给予诸生及授业官员厚赏。

军事

刘义隆统治期间,进行了三次北伐战争,因准备不当,皆以失败告终。

元嘉七年(430年),刘义隆发动了第一次北伐,目的在于牵制北魏逐渐壮大的军事力量以及收复河南失地。起初,刘宋军队沿河西而上,连连拿下隶属北魏军事重镇的滑台、虎牢、金墉城。十月,魏军渡河后,刘宋军队连连败退。次年初,刘宋占领的滑台被攻破,近万余将士被俘。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刘义隆发动第二次北伐,主要目的仍是收复河南失地。刘义隆遣王玄谟等分东西两路军,王玄谟领水军攻取许昌市(今河南省许昌市)、洛阳市柳元景则从西路攻打秦陇一带,然又被魏军的反攻击退,刘宋伤亡惨重,拓跋焘南下直抵瓜步,声言渡江,刘宋境内大惧,后在将领臧质的坚守反攻下才击退魏军。刘宋第二次北伐失败再次以失败告终。这一次战略决策过程中,朝中大臣基本上反对北伐,只有江湛、王玄谟等人赞成。出战前,刘义隆虽做了多年准备,但由于将帅没有决策权、士兵素质差、轻敌等原因,导致第二次北伐失败。从此刘宋民生萧条,朝政日渐衰败。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刘义隆发动第三次北伐,且目标仍是收复河南失地,坚持己见,不听他人之言,由于此前几次战争已使得刘宋国力渐衰,此次北伐兵力不足、人民流散,北伐基础非常薄弱,许多将士斗志低迷,因此仍无功而返,终致失败。

此外,刘义隆也对北魏之外的国家进行过军事活动,多次平定国内贼寇叛乱。在位期间,平定国内贼人赵广益州叛乱、亡命之徒马大玄侵犯泰山之乱等。对外有对林邑等国的军事活动,如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因林邑国多次骚扰刘宋边境,刘义隆遂派兵进行讨伐,后一举攻克林邑北部重镇区粟(今越南广治西北),最终攻破了林邑。刘义隆大悦,对几位功将甚是嘉奖。

外交

刘义隆统治时期对外关系政策灵活,在局部冲突的同时,也保持同多国的和平外交。

其一,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及一些岛国进行往来,如天竺国、呵罗单国、斯里兰卡扶南、婆皇国及倭国等都曾不断遣使朝贡

其二,与北方的大夏、芮芮国(柔然)、北凉国、吐谷浑以及朝鲜半岛上的百济等国进行交聘,刘义隆曾相继封授吐谷浑君主慕璝、北凉君主沮渠无讳等官爵,还曾特赦仇池国君主杨难当侵犯之罪,刘义隆意图靠与这些北方小国建立和平外交进一步牵制北魏

其三,与北方大国北魏呈不稳定的外交形态,刘义隆曾于元嘉三年(426年)遣殿中将军吉恒出使北魏,两国恢复通往,不久,北魏通过侵犯大夏、柔然等国逐渐壮大势力,因此刘义隆感到威胁,此后几十年与北魏以军事冲突的形式斡旋多次,中间亦有短暂交好,如元嘉九年(432年)遣使出使北魏,次年北魏请婚于宋等。这些外交都是迫于军事政治压力所采取的必要措施。

主要作品

《元嘉七年以滑台战守弥时遂至陷没乃作诗》

创作背景:元嘉七年(430年)十一月,北魏大举南渡黄河,众将士坚守军事要冲滑台城,但在北魏的持久强攻下最终陷落,刘义隆有感而作。

原文:逆虏乱疆场,边将婴寇仇。坚城效贞节,攻战无暂休。覆不可食,离机难复收。势谢归途单,於焉见幽囚。烈烈制邑守,舍命蹈前修。忠臣表年暮,贞柯邮严秋。楚庄王投袂起,终然报强仇。去病辞高馆,卒获舒国忧。戎事谅未殄,民患焉得。抚剑怀感激,志气若云浮市。愿想凌扶摇,弭拂中原地区。爪牙申威灵,帷幄骋良筹。华裔混殊风,率土浃王猷。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

《北伐诗》

创作背景: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北魏军攻下刘宋领地太原市,俘虏了四千余刘宋百姓,后又相继侵占兖、青、冀三州,北魏铁骑所过处,皆尸横遍野。刘义隆听闻后,深感有愧于民,遂作此诗。

原文:季父鉴祸先,辛生识机始。崇替非无徵,兴废要有以。自昔沦中,倏焉盈百祀。不睹南云阴,但见胡尘起。乱极治方形,涂泰由积否。方欲涤遗氛,乃秽边鄙。眷言悼斯民,纳隍良在己。逝将振宏罗,一麾同文轨。时乎岂再来,河清难久俟。骀驷安局步,骐骥志千里。梁傅畜义心,伊相抱深耻。赏契将谁寄,要之二三子。无令齐晋朝,取愧邹鲁士。

《登景阳楼诗》

创作背景: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刘义隆于在华园林修筑了景阳山,而景阳楼因景阳山而建,建成时间当在此后不久。此诗应作于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六月左右,因景阳楼靠近刘宋建康宫城,周围风景奇特,刘义隆初次登临时,极目远眺,惊奇之感油然而生,遂作此诗。

原文:崇堂临万雉,层楼跨九成。瑶轩笼翠幌,组幕云屏。阶上晓露洁,林下夕风清。蔓藻嬛绿叶,芳兰媚紫茎。极望周天险,留察浃神京。交渠纷绮错,列植发华英。

人物影响

刘义隆即位后铲除三位权臣后,掌握了国家的绝对权力,改变了自东晋以来权臣左右朝局的现象。亲政后,刘义隆倡廉抑贪,清明吏治,重视法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倡导儒学,任人以贤能,从善如流,为刘宋朝廷收罗了如荆州士族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文武贤才,主纳臣谏,君臣一心,为长治久安的局面奠定了政治基础;解放人口,劝民农桑,重视农业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百姓安居乐业。是南朝政绩比较突出的君主,当政后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元嘉盛世,各项文化事业也随之繁荣起来。

人物评价

书法造诣

南朝宋书法家王僧虔在《论书》中评价他“自谓书法可以媲美晋朝书法家王献之,如时人所言,他的天资超过了刘宋书法家羊欣,但是其书法艺术还远不及羊欣”。

唐朝书法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他“善隶书,书法天赋尚可,只是技巧艺术欠缺,其书法意蕴幽远,如泠水流过岩石,发出清越声响。其隶书已入妙境,行、草书也值得赞赏”。

《全唐文·第九部·卷八百九十》记载天宝翰林学士王锴评价他“博览经史,善写隶书,常以勤俭清廉之道告诫诸子”。

明朝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言·卷八》中评价他“书法文章在帝王中,仅次于刘彻曹丕,可以与刘恒、魏高祖、萧衍等相媲美”。

人格品性

唐朝李延寿所著的 《南史·卷十五·列传第五》记载刘宋左光禄大夫傅亮评价他“(品行才能)超越了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姬贵二人”。

南梁沈约所著的《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五十五》记载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评价他“忌惮有功之臣裴方明而将其诛杀,如此肚量不是北魏的对手”。

南朝梁政治家、文学家沈约在《宋书·卷五·本纪第五》中评价他“幼年便天资聪颖,仁和宽容,天然具备了为君之德。登基以来,勤勉施政,赏罚分明,合理封爵进号,国内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常受称赞治世有道……然拜将授帅,违背在外将领意愿,才不如刘秀……战败丧师,与刘义隆指挥不当有很大关系”。

南梁政治家、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卷四十五·时序》中评价他“与父亲宋武帝一样,雅重文学,崇尚以文儒立德,培养了许多孝悌忠武、贤能英勇之才”。

唐朝文学家李延寿在《南史·卷二·宋本纪第二》中评价他“聪明仁厚,雅重文儒,勤勉政事……力求讼理公严,使得朝野上下一片安乐祥和,政治清明。提倡俭约,反对奢侈浪费”。

唐朝政治家、文学家杜佑在《通典·兵典·卷四》中评价他“励精图治,在位期间民风淳朴、百姓安康,可以媲美文景之治。但他自傲于财力强盛,而仓皇北伐,识人不淑,错用王玄谟,不敌北魏军,可谓自不量力啊”。

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宋纪五》中评价他“对弟弟彭城王刘义康多加宠爱信任,然而因刘义康后违反君臣之礼,有了谋反之心后,终对其失望”。

宋朝教育家、政治家王应麟在《困学纪闻·考史》中评价他“与拓跋焘一样喜欢攻伐战争,但皆落得不善终的下场”。

清代陆心源所著的《唐文拾遗·卷十三》记载“初唐三大家”之一的虞世南评价他“以仁义之道约束自己,仁表现在他体恤官民,义体现在他杀伐果断,宽和的政策与严明的刑罚交相施用。但却在废除太子一事上犹疑不决,盲目宠信一些无能之臣,当断不断,自引祸端,这就是他最终遇弑身亡的定数啊!”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帝王气象

景平二年(424年)七月甲戌,刘义隆在尚书令傅亮等老臣的相邀下,从江陵出发去首都。途中,一条黑龙突然飞出跃上刘义隆所乘之船,身旁的侍卫莫不大惊失色,刘义隆不惊感慨,想到了这是当年大禹接受天命的征兆,因此感到了担此重任的艰巨。

舐犊之情

元嘉三年(426年),刘义隆的皇后袁氏生下皇子刘劭后,端详婴儿良久,认为此儿相貌异常,将来必定会使得国破家亡,不能将他抚养成人,且欲杀掉婴儿。于是派人将自己的建议传达给刘义隆,刘义隆匆忙赶到后殿门外,用手拨开门帘阻止,这才救下刘劭。但因为在父亲守丧期间生子,违犯礼教,所以一直保密。闰正月,丙戌(初六),才宣布皇子刘劭诞生。

责臣怠政

左仆射王敬弘,性情恬淡,淡泊名利,在朝廷内外享有盛誉。但在签署文书时,从来不先亲自审阅一遍。某日,刘义隆让他随同听取民间诉讼,就一件疑案询问王敬弘,然王敬弘回答不出,刘义隆脸色大变,责怪左右侍臣没有预先把案卷的副本递给王敬弘。但王敬弘却回答他已经看到了案卷的副本,但是看不懂。刘义隆非常生气,此后虽然对他仍然礼敬,却不再与他共商国事。

孝亲尊长

元嘉六年(429年)三月,刘义隆因为生母章太后胡氏早亡,对待外祖母苏氏便十分孝顺恭谨,苏氏去世后,刘义隆到灵前恸哭,并打算为外祖母追封爵位,让群臣讨论商议。丞相殷景仁认为自古没有封外祖母爵位的先例,刘义隆才作罢。

在皇姐会稽公主的一次宴会中,公主起身对刘义隆拜伏叩地两次,义隆不知其用意,亲自将她扶起来。公主大哭着请求刘义隆以后能够放刘义康一条生路。刘义康也跟着流泪,并抬手指着宋武帝刘裕陵寝所在地蒋山(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内)发誓,答应了公主的请求。随后刘义隆马上将自己喝的酒封起来赐给刘义康,并且给他写信交心。

荒唐捞钟

元嘉七年(430年),在刘宋诸将领正认真布防北伐军事之际,刘义隆却突然想到当初刘裕灭掉后秦时,将后秦皇家巨钟运回江南,途中有一只巨钟沉入洛水,遂派将领姚耸夫率一千五百人前去打捞。后因姚耸夫轻信左卫将军杜骥谗言,暂且搁置捞钟一事,先至金墉守城,然见形势不妙率军退走,后刘义隆在杜骥的诬告下,怒杀姚耸夫。

文艺影视

参考资料

大宋疑云 (1996).豆瓣电影.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