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僧繇

张僧繇

张僧繇(?—约547),吴郡吴中(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北朝时期后梁著名的画家和大臣。张僧繇以善画佛道著称,亦兼善画人物、肖像、花鸟、走兽、山水等。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

张僧繇少年时在云顶山学画。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他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官右军将军、吴兴太守。太清初年(547)曾入蜀为梁武帝子武陵王绘像。

张僧繇的绘画艺术,是在继承传统艺术和借鉴外来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善于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融合形成自己的风格。此外,他还善于向其他艺术门类借鉴,如他的“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法,是从卫夫人的《笔阵图》中得到的启发,是书法艺术在绘画艺术上创造性的运用。张僧繇善于接受外来艺术形象,从他的画题里可以看到胡僧、番奴形象,例如《扫象图》和《二胡僧图》。

人物生平

张僧繇(?—约547),吴郡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少年时在云顶山学画。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他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官右军将军、吴兴太守,以画艺领袖江南。太清初年(547)曾入蜀为梁武帝子武陵王绘像。

公元67年,东汉明帝派人西渡求取佛法,印度佛教正式传入中原,佛教艺术及观念也随之进入中原画家的视野。当时印度本土的佛教壁画造型以“线描”和“平面法”造型为主。张僧繇学习天竺遗法(也称作凹凸法),运用色彩渐变渲染物象,通过明暗对比塑造立体感。此举改变了晋代以前的中国画造型真实感较弱,主张“以形写神”,重意不重象的风格。

大同三年(537 年)张僧繇为邵陵王萧纶建造的一乘寺装饰壁画,花纹以朱砂和青绿色为主,近看平常,远观因光影效果有凹凸立体感,世人惊叹。其绘制的是佛教莲花图案,称 “凹凸花”,寺庙别称 “凹凸寺”。

艺术成就

梁武帝思念在外诸王,见张僧繇之画貌后,有对画如对人之叹。梁武帝崇信佛教,凡装饰佛寺,多命其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为画工所范,世称“张家样”,对唐代画圣吴道子、塑圣杨惠之颇有影响。

张僧繇与顾恺之、陆探微并称“六朝三杰”,各具特色,有“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之称。所创造的绘画风貌,对南北朝后期和隋唐时代的绘画艺术影响较深远,因此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被推为古代“画家四祖”。其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创造了疏体画法,突破了从顾恺之,陆探微以来独尊密体画法的局面。张僧繇吸收传统艺术的优点,从卫夫人《笔阵图》中得到启发,创造了“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法。张僧繇善于借鉴外来绘画艺术的优点,曾于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一乘寺画四凸花,用天竺(古印度)的晕染法,并施朱及青绿等色,使观者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乃平,一乘寺后也被称为“凹凸寺”。其吸收古印度凹凸晕染法的长处画面色彩艳丽,高下分明,增强了立体感,对后世影响较大,因此多以张僧繇为中国画家参用西法的第一人。

张僧繇同样也善于接受外来艺术形象,从他的画题里可以看到胡僧、番奴形象,例如《扫象图》和《二胡僧图》。这不但表明他与外域使者的往来频繁,而且意味着张僧繇还通过他们来丰富佛教画艺术形象的创造。

个人作品

绘画作品有《孔子问礼图》《吴王格虎图》《田舍儿舞图》《维摩诘像》《十高僧图》《汉武射蛟图》《羊鸦仁跃马图》《行道天王像》《摩衲仙人像》《朱异像》《梁宫人射雉图》《醉僧图》《横泉斗龙图》《杂人兵马刀图》《昆明三龙图》《青溪宫水怪图》等。传世作品有唐代梁令瓒临摹其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藏于日本大坂市立美术馆。

轶事典故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位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画特别传神。皇亲贵族,富商大贾都争相索求他的画。传说有一年,张僧繇奉梁武帝之命,前去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四条金龙。仅三天,他就画出了四条活灵活现、威风凛凛的龙。一时间,围观的人都大为惊叹。然而当人们凑近细看时,才发现这些龙全都没有眼睛。这样明显的缺陷让大家感到非常不解,纷纷请求张僧繇为龙添上眼睛。张僧繇却笑着说:“为龙画上眼睛不难,可一旦画了眼睛,这四条龙可就飞走了。”大家一听这话,都哈哈大笑起来,觉得他十分荒唐。画出来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认为张僧繇在开玩笑。于是,张僧繇只好答应先给其中两条龙画眼睛。他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笔轻轻在画上点上眼睛。刚画完,不可思议的事就发生了: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紧接着一阵电闪雷鸣,在狂风暴雨中,那两条龙竟真的震破墙壁,凌空飞起,最终消失在云层中。众人全都惊得目瞪口呆。等云散天晴时,大家看到雪白的墙壁上果然只剩下两条龙了。而张僧繇只是站在一旁,笑而不语。

符钉画龙

华南寺壁画上有龙,隋朝的时候寺院附近毒龙潭飞出两条真龙来和画上的龙斗法,风雨大作,沸沸扬扬。道士丁玄真画了铁符,二龙穿山飞去,可是那画龙还在。丁玄真怒了:“这是谁画的龙?都画成仙了。”和尚说:“是张僧繇大人啊。”丁玄真更加生气:“画就画,点眼睛干嘛。”搞了两个铁钉钉入壁画龙眼,终于把画龙收服了。

天竺二胡僧图

关于张僧繇的画《天竺二胡僧图》有一个故事,南朝萧梁王朝,侯景举兵叛乱,在战乱中,《天竺二胡僧图》从中撕开,两僧被拆散。后来,其中一个胡僧像被唐朝右常侍陆坚收藏。不久陆坚病重,梦见一个胡僧告诉他:“我有个同伴,离散了多年,他现在洛阳李家,你要是能找到他,把我们俩放在一起,我们就会用佛门法力来帮助你。”陆坚到洛阳李家,果然找到了另外半幅画,他买下了另一个胡僧的画像,并把这幅画拼接在一起。没过多久,陆坚的病果然痊愈了。江陵有天皇寺,齐明帝命张僧繇画佛像,他在殿内画卢那舍佛和孔子等十人,明帝贵问:“佛门怎有孔子?”张氏说:“以后还须孔圣人。”果然,周世宗柴荣灭佛,天下寺多毁,天皇寺因孔子像而保存。

描绘动物

唐代张鷟(zhuó)在《朝野佥载》中也记载了一则故事有关张僧繇的奇事:润州的兴国寺梁上栖息着许多鸠鸽,它们肆意排泄,致使寺内供奉的佛像变得污秽不堪,大大损害了佛堂的庄严神圣。张僧繇知晓此事后,在寺庙的东壁上精心绘制了一只雄鹰。那雄鹰身姿矫健,鹰眼锐利,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高飞。紧接着,他又在西壁绘出一只鹞鹰,同样生动逼真,两只猛禽皆侧首,目光紧紧地盯着檐外。自那以后,鸠鸽再也不敢前来栖息。张僧繇绘制的动物形象不仅能震慑其他生物,还有辟邪祛除病痛的奇效。太子梁昭明染上了风疾,病情缠绵,宫中的御医们用尽了办法,却始终难以让太子的病情有所减轻,众人为此忧心忡忡。此时,吴兴太守张僧繇听闻此事,他凭借着精湛的画艺,精心描摹了两头栩栩如生的狮子。他悄悄将绘制好的狮子画像悬挂在太子的寝堂之内。神奇的是,太子的病情在当晚就奇迹般地好转了。也正因为这奇妙的缘由,这画像中的狮子便被命名为“辟邪”。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

张僧繇绘制的人物画上同样充满着神秘色彩。《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被部分史学家认为是张僧繇真迹,或是唐朝梁令瓒临摹的版本。该画所绘星神中有一部分形象比较奇特,主要表现在兽首与人身的结合。再与旁边所配的星文可推断此星神图像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幅画本身就有着通神感灵的性质,与祭祀仪式相关。

宝志禅师画像

张僧繇为宝志禅师画像的故事流传很广。刘宋泰始初年(约 465 年)有位名叫宝志的和尚行为举止看似疯癫,却能言人祸福,所说奇事屡屡能应验,世人皆视其为神僧,备受尊崇。梁武帝对宝志和尚极为敬重,让张僧繇为宝志和尚画像。据《敦煌文书(S. 1624 )》记载,当张僧繇正要下笔时,宝志却不配合,惹得张僧繇怒而口出恶言,此时,宝志才以手指抓破自己的脸孔,从中现出了十二面观音菩萨形象,张僧繇震惊之余在宝志面前诚心忏悔,宝志却恢复了原本的容貌,向梁武帝辞行,入钟山圆寂。

作品风格

人物画自齐入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无论是创作技巧还是对象形貌,显然不同于六朝早期以陆探微为典型的“秀骨清像”密体画。时代的发展给艺术创作注入了许多新的因素。张僧繇在继承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融化和吸收了各种新因素,创作出一种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丰满健康、华艳悦目的新形象。

姚最《续画品》中有载:“右善图塔庙,超越群工。朝衣野服,今古不失。奇形异貌,殊方夷夏,实参其妙。”但他认为僧繇之画品度不高。“然圣贤晒瞩,小乏神气,岂可求备于一人,虽云晚出,殆亚前品。”是远远不如顾恺之、陆探微二大家的。但这也仅为一家之言,此后的著评家却不以为然,认为姚最不谙张画之妙,判断有误。李嗣真替张僧繇辩解云:“顾陆已往,郁为冠冕,盛称后叶,独有僧繇。今之学者,望其尘躅如图、孔焉,何寺塔之云乎?”认为张僧繇不仅可以与顾、陆平起平坐,丝毫不逊色,而且还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于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惟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千变万化,诡状殊形。经诸目,运诸掌,得之心,应之手。意者天将圣人,为后生则,何以制作之妙,拟于阴阳者乎?”说他的画出神入化,故“请与顾、陆同居上品”。张怀瓘则说:“姚最称‘虽云晚出,殆亚前品’,未为知音之言。且张公思若泉涌,取资天造,笔才一二,而像已应焉。因材取之,古今独立,象人之妙,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张僧繇的天才,大家气度,有目共睹,他独特的艺术创造,当然应置身于大家之列。

总结张僧繇绘画的风格特征和艺术贡献,应从技法开拓和人物样式创新两方面入手。顾、陆及以前的中国人物画表现都是通过线条来完成,线条的完美是画面成功的唯一保障,这种状况到张僧繇时逐渐发生了变化,线条是画面完成的重要因素,但不起决定作用。画家已不满足于仅仅通过“连绵不断”的周密线条所达到的“精利润媚”效果,而是要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方法。《历代名画记》卷二载张僧繇潜心揣摩卫夫人书法,“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张僧繇引书法用笔中的“点、曳、斫、拂”等方法入画,这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同时也给画面带来了新的形式。“张、吴(道子)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为与顾、陆紧劲绵密的一笔画相区分,张僧繇的这种画法被称作“疏体”。从此,一种新的双向论画规范建立了,它是对以前绘画原则的丰富与拓展:“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这种新原则、新规范的确立,张僧繇功不可没。

张僧繇对绘画的另一大贡献是吸收天竺(今印度)佛画中的“凹凸花”技法。“(大同三年)置一乘寺,西北去县六里……寺门遍画凹凸花,代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极平,世咸异之,乃名凹凸寺”。所谓凹凸画法,就是现在所说的明暗法、透视法,这在中国本土绘画中是没有的,这种方法对于形体的空间塑造有很大帮助,能使画面具有立体感,收到逼真的效果。有关张僧繇“画龙点睛”典故、“画鹞鹰驱鸟鸽”等,想必就是从这一特点引发出来的。大竺的凹凸画法传入,与印度佛教在汉末进入中国,至梁佛法大兴有关。佛教兴盛,同时输入的佛经图像被大量转释、翻摹。张僧繇作为一个高超的佛画家很快便注意到了天竺绘画这一神妙之处,而加以吸收,从而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增添了奇光异彩。《宣和画谱》卷《张僧繇调》:“僧繇画,释氏为多,盖武帝时崇尚释氏,故僧繇之画,往往从一时之好。”

张僧繇于佛像人物用功最深,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张家样"。他画人物,能做到朝衣野服,今古不失,"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能从被画对象的特定身份、时代民族等方面着眼,成功地画出其各自不同的形象特征和风貌。张僧繇所画佛像“面短而艳”的“张家样”式,是与其他人物画大家进行区分的明显标志。在此以前张怀瓘就认为:“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得其肉”即指僧繇之画,人物形体丰腴美艳,这种形象的出现与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转变密切相关。“张家样”对后世影响很大,梁以后,张的风格成为二百多年间的主流画风。据《历代名画记》卷二《论师资传授南北时代》记载,隋唐很多著名画家都追随张僧繇,被称为百代画圣的吴道子,也一直被公认为师自张僧繇。《宣和画谱》卷《道释一》载,唐阎立本也是远师张僧繇,“立本尝至荆州,视僧繇画,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是犹欧阳询之见索靖碑也。”

张僧繇的绘画真迹,目前已无从探知。唐代梁令瓒临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倒还流传在世(现在日本)。不过从画面上看。张僧繇的画貌并不明显,张氏绘画的很多精妙技艺,像点曳斫拂、简笔、凹凸法都无从辨识,或许是因为临摹者未能得其真迹拓写所致。只是画神人之体态、面目、衣饰倒还有僧繇“诡状殊形”、“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的特色。

以张僧繇为代表的“面短而艳”人物造像风格,在齐梁间逐渐取代以顾、陆为代表的“秀骨清像”风格,到南朝后期已盛行于大江南北。但从美术史的角度考察,这仍是一个形成的基础期,真正的繁荣昌盛,在艺术上达到顶峰当在唐代。丰满艳丽、雍容华贵的泱泱大唐风范才是这一风格的成熟形态。是否可以说,没有张僧繇“面短而艳”的人物造像风格的奠定,就不可能达到唐朝雍容大度、丰满健康、蓬勃向上的人物造像顶峰。顾陆相去已远,张僧繇是对隋唐影响最大的画家。

史籍记载

人物评价

张僧繇其作品多数为佛教题材,也有人物画、风俗画,兼画山水、禽兽,亦能塑像。所绘人物、肖像,形态丰盈,面短而艳,各得其妙。((李文才 评)

唐人多对张僧繇推崇备至,李嗣真评论其画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唯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张怀瓘评张僧繇的成就,在于“思若涌泉,取资天造,笔才-二,而像已应焉”。

张怀瓘评语“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对后世有着较大的影响,后人将他与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并列为六朝四大家。

书画家李嗣真评价为:“至于张公,骨法奇美,师模宏远,岂惟六法精备,实亦万类皆妙。”唐初著名画家阎立本曾到荆州观看张僧繇流传下的真迹,初看认为其空有虚名罢了。第二天又去欣赏,改变了看法,称赞其为近代的优秀画家。第三天继续欣赏,认为张僧繇名副其实,认可了他的画功。于是阎立本留宿每日欣赏,过了十多天仍然不想离开。

张僧繇打破了宗教与世俗、佛教与儒家之间的界限,敢于突破与创新。同时尊重与推崇儒家文化,认为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一样,都具有教化人心、维护社会秩序等重要功能。他还有着对时事政局敏锐的洞察力,预测到佛教文化在后面会面临各种变数。(经济观察报 评)

张僧繇点曳斫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彦远 评)

阎立本观张僧繇江陵画壁曰:“虚得名尔。”再往曰:“犹近代名手也。”三往于是寝食其下,数日而后去。夫阎以画名一代,其于张,高下间耳,而不足以知之。世之人强其不能而论能者之得失,不亦疏乎。(陈师道 评)

参考资料

南梁张僧繇:笔端万象,佛画新风启千年丨历史人物.经济观察报.2025-04-19

江南名士 | 笃志好学,艺术楷模——张僧繇的绘画之路.澎湃新闻.2024-12-05

【方志动态】一部书画史 半部在湖州丨画家四祖之一张僧繇.史志湖州.2025-04-19

CCTV.com.央视网.2025-04-19

中国画的“笔法”究竟是什么?.中国画的“笔法”究竟是什么?.2025-04-19

翰苑拈花(六).翰苑拈花(六).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