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385-433年),名公义,字灵运,小名“客儿”,人称“谢客”。又因为世袭康乐公,又称谢康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因祖父在会稽建有故宅“始宁墅”而移籍会稽。为陈郡谢氏士族,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晋宋间诗人、文学家、 旅行家、佛学家, 是中国“山水诗派”鼻祖。

谢灵运从小在杭州市(今杭州)杜家长大,十五岁返回建康(今南京),十八岁袭封康乐公。先后担任琅王、大司马司马德文的行参军,抚军将军刘毅记室参军北府兵将领宋武帝太尉参军等。永初元年(420年),刘宋建立后,爵位降为康乐县侯,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后来谢灵运凭出色的文学才华取得了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的爱赏,很快他们便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文学群体。刘裕死后,赵昺即位,废庐陵王为平民,并将相关群体逐出京城。永初三年(422年),谢灵运被调任永嘉太守,远离朝堂,他内心愤慨不平,不理政事,肆意遨游。一年后又称病离职,回老家游山玩水,写了《山居赋》。元嘉三年(426年),时局已变,文帝刘义隆因赏识谢灵运的过人才气,有意拉拢,召其回朝任秘书监,并令他编撰《晋书》,谢灵运粗立条目,书竟不就。然而谢灵运自许名辈应参时政,对文帝的赏遇并不满足,仍是常常称疾不朝,游山玩水,不久,谢灵运遭到弹劾而称病辞官回会稽。元嘉八年(431年),因造田决湖之事,谢灵运与会稽知府孟顗发生冲突,并出言讥讽,结下仇怨。孟顗上书告发谢灵运侵扰百姓,圈养私兵,意图造反,文帝知其本性不予追究,将他调任为临川内史,期间他又被大臣弹劾。被弹劾后起兵反叛,文帝只罚他充军广州,他再次意图反叛,元嘉十年(433年)被刘义隆以“叛逆”罪名处死,终年四十九岁。

谢灵运才学富瞻,文辞优美,与田园诗开创者陶渊明并称“陶谢”,与同时代的颜延之二人并称为“颜谢”,与同样擅长写山水诗谢朓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他大量描写山水,语言雕章琢句、富丽精工,雕章琢句又清新自然如“清水芙蓉”。他创作的《山居赋》作为山水赋的代表,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也引领了南北朝山水小品文。同时,谢灵运还是著名的佛学家,撰写了佛学论文《辨宗论》。他的哲学观念于儒、释、道都有密切交涉,并且有所发挥,形成新说。谢灵运身处政局更迭之间,一直怀抱强烈的政治愿望,同时保有不羁狂放的魏晋之风。

人物生平

出身显赫

东晋太元十年(385年),谢灵运出生于会稽郡始宁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是谢玄的孙子、王羲之的曾外孙。他的家族陈郡谢氏,在东晋时期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是最为显赫的高门大族。谢氏名人辈出,有官至宰相的谢安,有才智超群,精通音律的谢尚,还不乏谢石、谢玄等将才。陈郡谢氏几乎垄断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是一个与皇族司马氏“共天下”的门阀世家。但在谢灵运出生的这一年,父亲谢瑛、从祖父谢靖,从曾祖父谢安都去世了,谢灵运少时被寄养在钱塘杜家,隆安三年(399年)十五岁时才回建康,得乳名“客儿”,人称谢客。

谢灵运从小便表现出过于常人的聪慧,好学而博览群书,文辞之美,在江东一带无人能及。他还精通史学、老庄佛教,擅长书法、绘画。祖父谢玄十分看重他,曾感叹“我乃生,瑍那得生灵运!”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十八岁的谢灵运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朝廷还给了他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但谢灵运拒绝了。

官场得志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谢灵运出仕为司马丕司马德文的大司马参军。义熙三年(407年)跟随刘毅,先是担任了刘毅的记室参军,刘毅镇守江陵后,谢灵运接着又任卫军从事中郎。义熙八年(413年),刘毅起兵反刘裕,兵败后自缢身亡,刘裕任命谢灵运为太尉参军,又转任秘书丞,在秘书丞任上因事罢免,次年转任中书侍郎。义熙十二年(416年)谢灵运出任刘裕仲弟,骠骑将军刘道怜任下的谘[zī]议参军,转中书侍郎,又担任世子刘义符的中军谘议、黄门侍郎,任职后,谢灵运又奉命出使彭城,慰劳刘裕,并写了《撰征赋》。元熙元年(419年),刘裕在徐州市建立宋国,35岁的谢灵运被任命为宋国黄门侍郎,再升任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但后来因擅自处死门生,被刘裕的心腹王弘弹劫,意欲治罪,但最后仅仅是被免官。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东晋自立后,将谢灵运的爵位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县侯,出任散骑常侍,转任太子左卫率。谢灵运从初入仕途开始,都效力于当时最有权势的人,虽无大的政治作为,但官宦之路一直较为平顺。

恃才傲物

在改朝迭代的风波中,谢灵运一直因刘裕较为宽容的态度而没有卷入斗争的漩涡。但身为太子左卫率的谢灵运,却与刘裕的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交好,引起了朝廷权臣的不安。永初三年(422年),太子刘义符少帝即位后,庐陵王刘义真被废为庶人并被徐羡之等人所杀,谢灵运也被加以“构扇异同,非毁执政”的罪名被外放出守永嘉

永嘉远离朝堂,然而谢灵运志向远大,内心愤慨不平,宋书记载:“灵运为性褊激,多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到永嘉后,谢灵运不理政事,肆意遨游。一年后又称病离职,回老家游山玩水。从弟谢晦谢曜谢弘微等人写信劝诫他,未果。魏晋以来,儒家思想衰落,求新求异的张扬之风顿起,谢灵运的个性中这种与时俱进的张扬、躁动、傲然也正是其创作的主导因素。他在老家会稽时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带着仆人、门生好几百人整天游山玩水,探访险峻高峰,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游历时,他们开路搭桥,工程浩大,为了登山方便还都穿着一种特制的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被称为谢公屐。他还常常作诗为乐,传到京城引得人们竞相传抄,名声大噪,还写下《山居赋》,用创新的“自注”形式描绘自己的这段隐居生活。

刘义隆即位后,元嘉三年(426年)42岁的谢灵运被文帝任命为秘书监,当时已经颇具名望的他本不肯就任,经光禄大夫范泰写信“敦奖之”,才前去就职。在任上,他率人整理秘阁图书、补足旧文。撰《晋书》,但最后书未成。相传他在此期间还编了《秘阁四部目录》,但存在争议。谢灵运祖上显赫,自己声名远播,当时的统治阶级也频频对他的才华表现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抱着较高的期待回朝,既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同时也想发挥自己出色的文学才华。却发现自己的职位实为一个虚职,“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大为失望。于是变本加厉地敷衍,经常称疾不朝,平日里就是种树养花、游山玩水,离开岗位从来不请假。同文帝的关系也因此疏远。很快也遭到其他大臣的不满和弹劾,元嘉七年(430年)谢灵运上表陈疾,文帝准他回家养病。屡次被征召,又屡次不被重用的遭遇,令谢灵运不再对仕途抱有幻想。于是承袭祖上遗风以文学立身,成为他彰显自身存在、赢得世人认可的惟一途径。

叛逆遭诛

元嘉八年(431年)辞官回家后的谢灵运,游玩集会的阵势很大,常惊动郡县长官,谢灵运还因此曾得罪会稽知府孟顗。孟顗信仰佛教,事佛诚恳,但谢灵运却故意奚落孟顗说:“你升天在我谢灵运前面,但成佛一定在我之后。”孟顗感到十分难堪。后来谢灵运还上书,想将会稽境内的回踵湖填埋变成稻田,孟顗不给。于是谢灵运又上书请求要另一个湖为田,孟顗还是不赞成。孟顗认为这两个湖是当地百姓的生活来源,绝对不能擅自填埋,于是写了一道奏疏,说谢灵运放荡不羁、对百姓多有侵扰,横行霸道,还圈养私兵,有造反之意。

谢灵运听说此事,飞骑进京上书陈情,文帝也知道其本性如此,便把他调到临川,任职临川内史并加俸禄至两千石,可谢灵运仍和以前一样,我行我素,又被大臣弹劾。谢灵运被弹劾后本该接受调查,却反而抓住前来逮捕自己的从事郑望生,起兵反叛,写诗说:“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坐实了孟顗说的“造反”行径。谢灵运率领部众造反,彭城王刘义康认为谢灵运死罪不容恕,皇帝刘义隆仍然爱惜他的才华,下诏谢灵运之罪确当死刑,念在其祖父谢玄有功,只免去他的官职,将他充军广州市,希望他能安分一点。元嘉十年(433年)秦郡府将调查之时,见路边有人鬼祟私语,审问下得知谢灵运不甘就此流放,暗地里花钱召集人马,购买兵器来营救自己。于是上奏按法逮捕谢灵运,文帝下诏书,命令在广州将谢灵运就地正法。谢灵运被处死,终年49岁。谢灵运临死时写诗说:“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稽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殒。凄凄凌霜叶,惘惘冲风菌。邂逅竟几何,修短非所悯。送心自觉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

主要作品

版本流传

萧统昭明文选》收录谢灵运40首诗,《隋书·经籍志》所录谢灵运著作36卷,主要有:《四部目录》《要字苑》《晋书》《游名山志》《居名山志》《谢灵运集》《赋集》《诗集》《诗集钞》《诗英》《回文集》《七集》《连珠集》。据《旧唐书》之《经籍志》著录,另有:《设论集》《策集》《晋元氏宴会游集》《新撰录乐府集》《回文诗集》。其中《谢灵运集》共19卷,北宋以后就已散佚。明代李梦阳等从《文选》《乐府诗集》及类书中辑出谢灵运的作品,由焦竑刊刻为《谢康乐集》。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谢康乐集》2卷。黄节有《谢康乐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曾据清华大学讲义本校订排印。 谢灵运的玄学思想兼宗儒释道,据《文选》李善注著录,有《金刚般若经注》;据《高僧传》著录,另有:《大般涅经》(改治本)《十四音训叙》。

参考资料:

主要文学体裁

谢灵运的《山居赋》《撰征赋》。体式上采用汉大赋的结构,又为之自注,这在山水赋史上乃前所未有之举。他在继承汉赋特点的基础上,写实与铺排兼备,从山川和草木中联想到人生无常,呈现了不同于汉大赋的崭新风格,另辟蹊径,将辞赋这种文体向前推进了一步。

乐府诗

谢灵运《善哉行》《苦寒行》《相逢行》等乐府诗,有感自身际遇,题材上继承建安以来的传统,多吟咏时光流逝、人生短暂之悲。风格上多模拟陆机之作,情感上承载了自己政治失意之音,从而赋予了其乐府诗以丰富的情感内涵,创造性地发挥民间诗歌艺术。

古体诗

谢灵运《登池上楼》《岁暮》《过始宁墅》《初去郡》等诗,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创作特点

寄寓玄理

正始以后,玄学将哲学之思引入了诗歌创作。面对当时盛行的以庄子“尚自然”“逍遥游”的观念,谢灵运不禁悟出了人与“道”之间相以契合的途径——将个体情感融入到对世界变化、自然流转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但总是志不获逞,隐而不甘,将玄学名理作为印证或点缀,终未达到“得意忘言”的境界。如其《过白岸亭》中“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感慨道既然荣辱休戚如此无常,不如放开心中的执念头,在山水自然中保持本真,写的是白岸亭边的景色,表达的是对仕途黑白颠倒、世事险恶的不满之情,抒发的是回归自然才能全身养性的玄理。谢灵运赋作中也常蕴含玄理,如《逸民赋》中“于天唯舍唯用。其见也则如游龙,其潜也则如隐凤。”用了《周易》之典,讲出运行与止息的道理。

曲尽自然

谢灵运所处时代尚玄学的趋势,虽然形成了一种关注山水的风尚,但仍然呈现出一种空洞的“以玄对山水”的特点,自然之美并没有真正成为诗歌审美的主体对象。而肆意率性的谢灵运,带着对世俗境遇的不安和忧愁,全身心地投入山水的怀抱,《郡东山望溟海》:“采蕙遵大薄,若履长洲。白花皓阳林,紫春流”之句,明明可以看出,山水的疗伤止痛令他精神格外爽朗,又曾大彻大悟般感叹“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他以层次丰满的真情投入山水,远离尘世价值,赋予笔下山水内在的诗歌风神,拓开山水诗的新境界,使其不再是空洞谈理的展示。

风格清新

谢灵运善于描写自然景色,对山水的刻画更是细微精致,透过他的诗歌似乎能看到那副生动美丽的画面。如他的《游南亭》中的“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这句诗中作者写到了白云,落日,密林,远峰等意象,并将这些单独的景色联系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意境优美的落日图。又如《于南山望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中,诗人将景物分成一个个片段,展示给读者,从洲渚,松林,小径,潺流水,初芽到新鲜的紫蒲,欢快的小鸟,作者描绘的这些景物清新自然,毫无娇柔造作之感,读到此诗就有种美景就在眼前的感觉。再比如《登池上楼》中,作者写到了微风、新阳、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等景物,短短的二十个字却轻松的将这些意象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展现了一幅美好的景致。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大自然的美好,给读者带来五感方面的享受,谢灵运对景物的描写功底深厚,这是需要经历一番雕琢和锤炼才能达到的。

语言锤炼

谢灵运注重诗歌中细节的处理。这也是他创造了许多千古名句的重要原因之一。从遣词造句来看,他在描绘景色的过程中对于字词的选择和锤炼就是十分细致的,例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扉”中的“敛”和“收”字精炼的表现出了夜幕降临,夕阳西下的美景;“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中的“旷”和“高”字表现了平芜的宽广阔大,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谢灵运不仅仅注重诗句中重要字词的锤炼,他也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使用叠词。如“祁祁伤幽歌,萋萋感楚吟”;“别时花灼灼,别后叶秦秦”;“明月在人间,迢迢不可得”;“莓莓兰清急”亭亭晓月映,冷冷朝露滴”等等诗句,这些诗句的的叠词都运用得十分正确精妙,其中的“祁祁,萋萋,灼灼,秦秦,迢迢,莓莓,亭亭,冷冷”都是叠音词,给人一种奇妙的感受,能使表达变得舒缓、深沉、婉转。让诗歌既具有口语的朴实自然,又具有音乐的旋律,同时表达了作者更加丰富的情感,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

山居赋》被称为放大的山水诗,集汉大赋的结构与写实性的手法于一身,赋中刻画山水时,谢灵运的精心构思出一种巧妙的空间意识:“凌绝壁而起岑,横中流而连薄。始迅转而腾天,终倒底而见壑。”几句写得灵动飞扬,精彩绝伦,也使用了夸张、排比、对偶修辞手法。但与传统汉大赋相比,铺天盖地的铺陈更是没有,而且全段无生僻字,艺术性也大大加强。

不拘旧式

谢灵运的赋作较少,但篇篇独具个性,随意抒写,体式多变,缺少法度。其诗体式自由,兴到而发,兴尽而止;其赋虽然继承了汉赋铺排的特点,但也常根据需要进行改造,以表现特定的内容。他的赋作《山居赋》甚至体例也进行了创新,不仅有序言,还有自注;内容上。“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心放俗外”句,也背离儒家思想,意图随心去除文辞外饰,只求朴素的道家思想意蕴。

佛学内涵

晋宋之际佛教盛行,谢灵运本人也崇奉佛教,大量结交僧侣、积极从 事佛教著作的改编与笺注。谢灵运物我交融的诗赋审美和生活方式,都带有佛教色彩。他的诗歌、赋等作品,常追求透过物质的外相,在感悟中获得新的精神情感,达到空明澄彻境界。《山居赋》中“废张左之艳辞,寻台皓之深意”句,恰是佛教“色空不二”之说;而《答慧琳问》中道 “真知者履寂,故理常为用,常用在理,故永为真知。”其中的“理”,就是形神、物我之间的熔铸,也是佛教的哲学。

思想主张

文学思想

文学“性情”说

谢灵运要求“顺从性情”“而以作赋”, “性情”为“作赋”之内因。又要“援纸握管”以达到“会性通神”或“通神会性”, 则通“性情”又为“作赋”之目的。故赋中又云:“研书赏理,敷文奏怀”。“性”一般有本性、本质的意思。而“情”, 《礼记·礼运》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七者弗学而能”, 可见“情”是人真实本质的体现。“性情”之内涵就有尊重本性、个性与情绪的倾向, 不虚伪不隐饰。谢灵运在文学中讲究“性情”就是要求文学因“性情”而发, 把文学当作个人情绪、本性的真正体现。

革新文体观

谢灵运没有对当时文体发展作出直接评价, 但他的观念还是在他的创作中得以表现。其革新文体观念主要体现在赞、颂两种文体的创作中。

谢灵运在赞、颂创作中都用了五言这种流行句式, 反映了他具有突破原有文体局限、用新起句式改造旧文体并增强其艺术性的观念, 也体现了他主动提高五言文体学地位的思想。而且更值得注意的是, 《〈维摩诘经〉中十譬赞》 (八首) 中的七首 (《焰》一首为五言六句) 《衡山岩下见一老翁四五少年赞》《王子晋赞》《和从弟惠连无量寿颂》等都是五言八句, 每首都讲究用韵, 虽是言理, 却是当时五言诗的形式, 具有融合诗颂、诗赞的倾向。

宗教思想

佛学思想

谢灵运通梵语,又信解佛教,曾注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谢灵运以佛教经典为人生指南,信解并阐说大乘佛教的中观思想,于注文中,他反复表达了对佛教“圣者”及其“菩提妙果”的崇拜与赞美之情。谢灵运广泛结交佛教人士,与庐山僧团的领袖人物慧远、佛经翻译家慧琳、建康僧团中的道生等人交流颇深,造诣也很高。潜心钻研佛学典籍并撰著著作,为佛教顿悟派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的推动作用。在《辩宗论》一文里,谢灵运主张佛性说与顿悟论互为表里,联系紧密,合勘二者为:众生皆可一次性顿悟成佛。《辩宗论》又称《与诸道人辩宗论》,其中的“诸道人”,就是法、僧维、慧驎、驎维、法纲、慧琳等僧人。

顿悟论

谢灵运反对渐悟论,支持顿悟论。他认为,这种循序渐进的修行法,是佛教用来教化愚者的,对修行者来说是行不通的;而“顿悟”可以让修行者一步能达到佛理的最高境界。并且他认为“明非渐至,信由教发”,“暂者假也,真者常也”,所以,渐悟对于信佛的来说,是不可取的。谢灵运认为,只有顿悟,才能达到佛理的最高境界,即成佛。

折中佛、儒

在谢灵运的眼中,佛教、儒教都是救世救民的,但“权实虽同,其用有异”(《答法勖问》)。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华民”与“夷人”所在国的国情不同。所以,他用古人所擅长的儒、道合一为例,主张折中儒、佛二家,来求成佛之道。

政治思想

报国思想

邓潭州《论射灵运和他的山水诗》一文指出,在谢灵运的思想和行为中有值得肯定之处, “首先, 他具有一定的关怀祖国的思想,他希望朝廷兴师北伐,收复中原夫地。”对处于异族统治下的汉族人民之悲惨命运感到很痛心。另外,从他的某些作品中也可看出,谢灵运对周围百姓之疾苦并不是冷酷无情,“而是有所关怀的,这就是他不同于当时其他贵族大官僚的可贵之处。”

济世情怀

虽然谢灵运崇赏“达人”的逸情乐志,而建立济世之功是其根本:“君子有爱物之情,有救物之能。横流之弊,非才不治,故有屈己以济彼,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耶?语万乘,则鼎湖有纵;论储贰,则嵩山有绝孔。又陶诸高揖越相,留侯愿辞汉傅。”

对于祖父谢玄功高而德显,却抛弃功名利禄,毅然归隐,谢灵运在《述祖德》表现出强烈的惋惜之情:“贤相谢世运,远图因事止。高揖七州外,拂衣 五湖里。”他自己最终的理想是在政治风云中大显身手,建立自己的历史功绩。尽管谢灵运在仕途上并未实现其抱负,但不可否认他还是有兼济天下的思想。在其诗文中亦得以体现:如《上留田行》中将庶卒久征不归的情绪展现的淋漓尽致:“此别既久无适,上留田。此别既久无适,上留田。寸心系在万里,上留田。尺素遵此千夕,上留田。秋冬迭相去就,上留田。 ”格调低沉,委婉缠绵,体现了谢灵运同情之心的一个侧面。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影响

文学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奠基者,他的诗以全新的山水题材为审美对象,通过巧言切状,曲写毫芥的艺术表现一扫自晋朝永嘉以来诗坛溺于玄风,辞谢雕采的沉闷空气而开一代诗美理想新风,清人》曾说:“谢诗经营而返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此外,谢灵运对自然美描绘的尝试,对五言诗形式的深耕,以及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出现做好了文学上的准备。

谢灵运与田园诗开创者陶渊明并称“陶谢”,与同时代的二人并称为“颜谢”,与同样擅长写山水诗合称为“大小谢”,加上族弟谢惠连合称为“三谢”,与颜延之、鲍照合称“元嘉三大家”。作为中国第一个山水诗人,谢灵运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极大,在山水意识高涨的南朝,因顺应“吟咏情性”的文学审美需求,他的诗风被称为齐梁诗坛三流派之一,被南朝人视为一 种艺术范本而推崇以至争相效仿,一时有所谓“谢灵运体”;直到唐代,谢灵运的个性风神与诗歌精神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成为盛唐之风的精神养料,当时的诗人往往在登山临水时称引谢灵运游山的典故及其诗句。王维、孟浩然在学习谢诗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的山水田园诗,李白对谢灵运洒脱不羁、闲旷自适的个性,清新自然的诗歌艺术也非常欣赏,诗作也深受谢灵运的影响。

谢灵运的研究在英语世界日益受到重视,现已成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谢灵运作品的译介和研究,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澳大利亚学者者傅乐山,是英语世界谢灵运译介与研究的第一人,他在翻译中保留原作,传递中国古代诗歌特有的文学色彩,成为汉学译作中的典范,藉此拓宽了汉英间的对话渠道。

佛学

推动了般若真空向涅槃妙有的转变

谢灵运通过折中儒释的方法,大力提倡顿悟成佛、顿悟不废渐修的理论推动了般若空观思想向涅槃妙有理论的转变。谢灵运之后的慧严、慧观对此做了大发挥,提出了更具特色的顿悟思想,涅槃佛性思想形成了涅槃师。由般若学说发展到涅槃学说,代表着佛教思想由理论的铺展转变至实践的功夫上。“涅槃佛性”的问题,成为南朝时代佛教理论的中心问题,也影响中国思想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他的《辨宗论》是倡导和发挥顿悟成佛理论并施影响于后世的关键性论著。而事实上,对于唐宋禅学,对于宋明理学,《辨宗论》都可以视为来自中古学术的重要渊源之一。“佛性”说不仅仅提供了佛教成佛理论之基础,连带着的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对心性论之关注。

折中儒释促进了三教融合

谢灵运提出“折中孔释”,取两家的精华将之配合运用,这样的作法虽然是“其离孔释矣”,但却符合了魏晋时儒道佛三家融合的理论发展。谢灵运之所以“敢以折中自许”,正在于他已体认到这样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儒佛会通”。在这样的一股思潮流行之时,谢灵运《辩宗论》的出现,不但提醒了当代世人儒佛两大思想系统虽有不同但殊途同归的观念外,更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来调和彼此,而这条路是当时学者所未曾提出的。他的努力也为后来中国思想讲求心性之学,开启了一条先河。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名将,谢灵运的祖父对谢灵运赏识倍加,曾说:“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

刘宋文学家高度评价谢灵运的五言:“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他的山水诗在描绘景物方面,也明显受到谢诗的影响。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将谢灵运列为“上品”,认为他:“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凌潘、左……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之为辅。”并称他笔下五言为:“五言之冠冕,文辞之命世也。”钟嵘评价谢灵运的诗风高洁清丽,以至“松柏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南齐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评价少年时期谢灵运的文辞之美,便已经冠绝当时的江东一带,确立了谢灵运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唐代政治家魏徵《隋书·经籍志四》中将谢灵运列于当时最为杰出的文学家之中:“宋齐之世,下逮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朓之藻丽,沈休文之富溢,煇焕斌蔚,辞义可观。”

唐代诗人李白爱慕谢灵运,诗中直接提到谢灵运的就有20余处,又常在自己的诗中模拟谢灵运诗句;他认可谢灵运诗的精神实质,并有同调和鸣之感,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之句,又变谢诗“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为“挂席拾海月,乘风下长川”。同时代的诗人杜甫,也认可与汲取了谢灵运以欣赏的眼光、平和的心态面对山水的客观审美观照方式。正如元代文学理论陈绎曾认为,李白和杜甫诗风中的“以险为主,以自然为”正是取于谢灵运。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陶、谢并举,肯定二人同样性情超然、诗才妙绝:“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

因符合宋人崇尚清新自然的审美追求,江西诗派的黄庭坚李彭赵蕃等认可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句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将“池塘生春草”作为难得的佳句典型,用该句来言明他人诗才的高明。

明代学者黄省曾指出,谢灵运在山水诗创作中的历史地位极高,给予其登山涉水之作“妙绝古今”“千年以来未有其匹也”之评价。

明代学者、诗人胡应麟亦肯定了陆、谢是“变之善”,并归功于其“才之高”,其对谢灵运文学才华极重视,将谢灵运作为“六代之盛”,也高度评价其“风神”“以韵胜”的特点。

晚明启蒙思想家王夫之认为谢灵运是“才授自天”的作诗之才:“惟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

清代学者沈德潜,虽认为其“反自然”,但也认可谢灵运的“经营之新、俊”:“陶诗合于自然,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诗经营而反于自然,不可及处在新、在俊。”

负面评价

南梁历史学家萧子显评价谢灵运作诗,并非出于自然,而是过度雕琢,认为“疏慢阐缓,膏肓之病,典正可采,酷不入情”的诗风源自谢灵运。

南齐高帝认为,谢灵运作诗不受约束,无规矩法度可遵循,不易学习,不宜效仿。但未必是认为谢灵运诗写得不好,也可认为是评价他的语言风格自然天成。

在《沧浪诗话》中将谢灵运同相比较,认为谢不及陶:“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使用了“精工”的评价与陶渊明的“自然”相对,将谢诗类为“雕琢”一派。

明朝文学家、诗论家胡应麟《诗蔽》同样认为谢灵运推进了魏晋以来的繁缉文风:“……士衡、安仁,一变而排偶开矣。灵运、延年,再变而排偶盛矣。玄晖三变而排偶愈工,淳朴愈散,汉道尽矣。”

宋代理学家看重作者的人品及作品的思想内容,认为谢灵运不遵礼度,在人品道德修养方面是不合格的,而影响到对其作品的接受,朱熹、真德秀孙应时等一派理学家,都对谢灵运的文学价值不甚重视,认为他的成就比陶渊明差很多。

相关纪念

池上楼/谢灵运念馆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让池上楼作为山水诗第一楼引得无数诗人翘首向往。原池上楼为南朝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谢灵运出任永嘉知府时建设,后被毁坏。清道光年间,张瑞溥自湘辞官归里,复建池上楼,同时增建鹤舫、怀谢楼和春草轩,形成一个小具规模的私家园林。1922年,池上楼被台风吹垮。2001年,在原址的一半面积上修复部分景观,2012年重新改造,布展陈列为谢灵运纪念馆

如今的池上楼,位于鹿城区五马街道中山公园积谷山西麓,1981年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1月5日,“山水诗第一楼”主题陈列也正式揭牌,该陈列以谢灵运的山水诗为切入点,收集温州市历代作家的山水诗,侧重挖掘诗歌文化和展示温州山水诗发源地的文化内涵,向现代人展示山水诗人及诗歌的伟大。

康乐桥

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由僧人片云募款,邑人龙王向在万载县东北十里名丁田的地方建了一座桥,以康乐侯灵运名,叫康乐桥。此桥为康乐县(今万载县)最大的一座石桥,四墩五孔,全长98米,是万载到宜丰县、铜鼓的必经之桥。如今还稳稳当当地横跨在蜀江之上。另有一条河名为康乐水,在邑东北三十里,《环宇记》记载:“谢康乐尝游此,因名。源出谢山,东流出西江桥、黄田桥、锦江桥、万岁桥,至丘江会龙河水绕于上高。”

谢池巷

谢池巷,旧称谢池坊,因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以及巷底的谢池而得名。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谢康乐守郡,爱永嘉有东山之胜,且山水优美于会稽,乃创第凿池于积谷山下。”府第落成后,迎太夫人等眷属来居,“去郡时留其冢孙超祖侍太夫人于此,遂为永嘉人,村因以名”。人称其地为“谢村”,池为“谢池”。北宋温州市知州杨蟠规划三十六坊时,将这里划为“谢池坊”。古往今来,人们在这里探访谢灵运的足迹。曾居谢池巷的夏承焘先生便是以“谢邻”自称。北宋“元丰九先生”之一的周行己,罢职回温后在谢池坊故宅创建“浮书院”,授徒讲学,传习洛、关之学,影响深远。

墓址

谢灵运墓,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康乐街道里泉村境内的莲花形山上,距县城约两公里。于2004年6月24日被发现,该墓外形完好,坟墓不高无衬砌,墓碑无损,刻有“嗣孙某某立,始祖谢公讳灵运字公义,光绪七年春月重修”,此地几座山头呈莲花状,墓位于东边山头的西向。2006年,谢灵运墓被重修。

祠堂

万载康乐祠

江西省万载县,为纪念谢灵运在明代前就建有三处康乐祠,其一在县东的小水双江桥侧;其二在康乐桥左,元至正年间建,由欧阳玄书额:康乐祠。其三在该县东北四里的杉木亭,人称相公庙。清邑副贡何艮曾题《谢康乐庙》五言诗一首:“先生六朝秀,敛迹谢宠禄。发韵寄烟萝,超兴自林麓。凿险搜洞壑,幽穷水陆。逸翰纷云委,寻旨交绮属。荒祠托岩阿,遗像祀山足。虚愰暗尘生,古座苍苔伏。容范虽代去,徽动心曲。视瞻荐萍藻,高风彻流俗。”

温州康乐祠

在温州积古山东山书院内,是为纪念康乐公谢灵运而建的聂氏宗祠。附近山下有谢村。

永嘉康乐公祠

永嘉县的康乐公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堂的正门前立着一块黑色的石碑,上书“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碑廊”。宗祠是由前厅、戏台、厢廊和正厅组成二进院落,戏台前的天井是用天然大卵石铺成的,两边厢廊里是30多枚书法碑林,由名家书写,内容是谢灵运《山居赋》里的句子。其中的《山水鼻祖谢灵运碑序》详细地介绍了谢灵运的生平事迹。

人物轶事

谢公屐

谢灵运作为登山爱好者,他喜欢徒步爬山,并且是险峻的山,为此他发明了一种特制木鞋”。这种鞋很适合登山,后人因此模仿制造,将此鞋叫做“谢公屐”。谢公屐设计巧妙,拆卸方便,使之广受人们欢迎。受它魅力吸引,人们将之沿袭至后世。在唐代,谢公屐便吸引住李白并留诗为证。

美髯公

相传谢灵运是个美公,并且精通佛学。传言被临刑前,他把自己的胡须割下来,捐赠给了泥寺僧,装饰维摩诘佛像,谢灵运的胡子就这样保存到唐朝,唐朝时,长乐公主听说谢灵运的胡子装饰着维摩诘佛像,就命人剪了一半下来,准备玩游戏用,剩余下来的胡子不想别人得到,于是就把剩下的丢了。

才高八斗

有一次,谢灵运在饮酒的时候说过:“天有文学才能的只有一石,其中曹植一人就占了八斗,而我的才学占了一斗,天下其他人共享剩下的一斗。”可见他对曹植的佩服,以及称赞自己的才学。到了后世人们就用“才高八斗”来形容一个人的才学之高。

参考资料

谢灵运.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2-11

谢灵运.河南人民政府.2023-10-12

池上楼何以成为“山水诗第一楼”?.温州宣传.2023-12-01

谢灵运纪念馆:山水诗鼻祖的温州情缘.温州网.2023-10-12

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魂归万载?.江西新闻.2023-10-13

这条繁华小巷因谢灵运得名,古称谢村,近代温州两大名园在此选址.网易.2023-12-01

谢灵运墓在万载.https://jxzx.jxnews.com.cn/system/2018/03/13/016800954.shtml.2023-10-30

谢氏历史文化遗迹.太康县人民政府.2023-12-01

诗人辈出,永嘉这两村住着谢灵运后裔,走到哪都有诗....网易.2023-12-01

谢灵运是在广州被杀的.凤凰网.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