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武威郡

武威郡

武威郡,古称凉州、雍州、雍凉、姑臧、休屠、西州,西北首府、六朝古都。意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到达祁连山脉的雍凉之地,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今甘肃省武威市,隶属凉州刺史部,治所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政府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西北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新朝王莽雍州州治,东汉刘协雍州州治,曹魏时期凉州州治。

新朝末期的窦融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时期的大凉;唐末时期的温末、六谷吐蕃西夏时期的齐国李遵顼都曾在此建都,后历代王朝都曾在武威设郡置府,统领西北,历为凉州刺史、河西五郡大将军府、雍州刺史、雍凉中都督府、征西大将军府、凉州卫府、凉州总管府、凉州大都督府、河西节度府、西凉王(阔端)府。

武威郡是古西北的中心,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枢纽,“丝绸之路”西段的要冲之地,中外商人云集的中心,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凉州词(曲)、西凉乐、凉州伎都曾在这里形成和发展,对保存古代的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西北第一大城。

概况

武威郡是汉至唐的一个行政区划,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的大萧都曾在此建都。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是“丝绸之路”的要隘,一度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中外商人云集,商业十分发达,为中外贸易的集散地之一。

历史沿革

周代时期,西北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筑起盖臧城。西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匈奴占河西,筑起姑臧城、休屠王城,故休屠城,又被称为匈奴的王者之城。

新朝王莽元年(009年),设雍州,治所张掖郡(武威郡改张掖郡),张掖(姑臧),统协张掖、播德、敕虏、郭楚、官楚、西楚南楚、北楚、传武、勒治、揭虏、罗楚、居成、左骑、屠各、张掖属国。

东汉刘协兴平元年(194年)6月,重置雍州,治所姑臧,领14县,为姑臧、张掖市凉州、休屠、次、鸾鸟、扑擐、围、宣威、仓松、阴、祖厉、显美、左骑千人官。

晋朝时期,武威郡隶属凉州,辖姑臧、宣威、揟次、昌松、显美、骊靬古城、番和7县。

前凉永安元年(314年)五月,张寔建立前凉,建元永安,设置凉州、河州、沙州、定州市商州区和秦州共6州。武威郡属凉州,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仓松、显美、骊靬、鹯阴、番禾9县。

后凉太安元年(386年)十月,吕光改元太安,定都姑臧,史称后凉。后凉辖凉州等26郡,武威郡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和鹯阴7县。

南凉隆安元年(397年)正月,河西鲜卑族秃发乌孤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建元太初,建都西平(今青海西宁),是为南凉。

南凉义熙四年(408年)十一月,秃发傉檀称凉王,首都移至姑臧,置武威郡等14郡及邯川护军。武威郡隶属凉州,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古城和鹯阴共7县。

北凉隆安元年(397年)五月,建北凉,置有凉、秦、沙3州。武威郡隶属天水市,仍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鹯阴7县,433年沮渠蒙逊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继位,439年拓跋焘率北魏军团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

西凉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国西凉,以汉人一万户侨置会稽、广夏2郡,余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3郡。武威郡仍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鹯阴7县。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拓跋焘亲征河西,灭北凉,据河西,境内仍为武威郡,属凉州,武威郡领林中、襄城2县。凉州治所林中。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535年),灭北魏,据凉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广武5郡。武威郡领姑臧、林中、襄城、显美4县。

北周世宗宇文觉二年(558年),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统协瓜、伊、西、甘、肃、兰、、河、岷、廓、沙等十二州之地,统凉州广武县2郡,武威郡领姑臧、昌松、白山、力乾、安宁、广城、鄣和、燕支共8县。

隋朝开皇元年(581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废凉州总管府,复置武威郡,郡治武威市,领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县。

大凉安乐元年(618年),李世民薛举,被打败,遣使册封李轨为凉王,任凉州总管。旋李轨自立为帝,建元安乐。其后李渊密遣安修仁兄兴贵入凉劝李轨降唐,不从。安氏兄弟密谋引诸胡兵执之,送往长安被杀,大凉灭亡。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废武威郡,置凉州总管府,治姑臧。武德七年(624年),废凉州总管府,改置凉州都督府。

唐朝贞观元年(627年),武威郡属凉州,辖治范围仍沿用隋朝建置。

唐朝景云二年(711年)四月,设立河西节度,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负责断隔吐蕃、突厥、控制西域,治凉州,统辖凉州、甘州、酒泉市、瓜州、敦煌市、伊州、西州等7州。

天宝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凉州为武威郡,辖姑臧、神鸟、天宝、昌松和嘉麟5县。

唐朝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武威郡为凉州。西凉府虽领神鸟、嘉麟2县,曾间置节度使或留后,但始终为吐蕃自立政权自置官吏统治。

温末元年(960年),吐蕃部族在西凉府设置西凉府折葛支政权。

温末至道二年(996年)秋七月,北宋辖管西凉府,领姑臧、神鸟、番禾、昌松和嘉麟5县。

六谷吐蕃元年(997年),西凉府六谷部首领潘罗支自立政权。

西夏明道(1032年),李元昊攻占甘、凉二州,从此,河西属西夏版图。赵祯景祐三年(1036年),在凉州置西凉府,属甘肃军司(治张掖市)辖。其下所置史无记载。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西凉府为州。永昌路属甘肃行省,辖领西凉州和庄浪县两个县级政权,继萨班之后,八思巴做凉州幻化寺,第二任主持。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置甘州卫(今张掖)和庄浪卫(今永登),统领河西地区。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在庄浪设置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统领河西各卫所。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凉州辖甘州5卫(甘州左卫、右卫、前卫、后卫、中卫市)及永昌、凉州、庄浪、西宁市、临河等卫户所。

清朝初承明制,为西宁道。辖凉州卫、镇番卫、永昌卫、庄浪卫武公古浪守御千户所。清代康熙帝二年(1663年),改为凉庄道,设立凉州将军。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改凉州卫为武威县,改永昌卫为永昌县,改庄浪卫为平番县,改镇番卫为镇番县,改古浪守御千户所为古浪县。置凉州府,治所武威县,隶属凉庄道。领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5县及庄浪茶马厅。

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凉庄道为甘凉道,治所武威县。凉州府隶属甘凉道,领凉州、永昌、镇番、古浪、平番5县及庄浪茶马厅。

民国初沿清制。民国11年(1922年),废除府州,分甘肃道为甘凉道和安肃道。甘凉道治武威县,领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张掖、东乐、山丹、抚彝9县。

民国18年(1929年),改镇番县为民勤县。民国25年(1936年)7月,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成立,辖武威市民乐县、民勤、永昌县山丹县张掖市临泽县古浪县8县,治所武威。

民国30年(1941),将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改为武威专员公署,治所武威县,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县5县。

建筑特色

乔治·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910年拍摄的照片看古凉州的建筑气势恢宏,其有些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绝无仅有,与帝都古长安的不相上下,甚至有些建筑设计和美感远在长安之上。

历史地位

汉唐之际,凉州是我国西北的最大古城,新朝末年的窦融政权,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的大凉、唐末时期的温末、六谷吐蕃、西夏时期的西夏齐国、西夏都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为郡、州、府治。它还是古代西北、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丝绸之路”西段的要隘,中外商人云集的都会,并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凉州词(曲)、西凉乐、西凉伎都曾在这里形成和发展,对保存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播西域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会宁历史沿革与县域变迁||武威郡|会宁|治所_新浪新闻.新浪新闻.20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