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庆之(386年-465年),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刘宋将。
沈庆之不到20岁就跟随乡族与孙恩军作战,他作战勇猛,善于谋略,少年时便以勇武著称。此后,沈庆之耕种田地,直到30岁也未被朝廷征用。此后沈庆之做了赵伯符的宁远中兵参军,为其出谋划策,屡次击退入侵的竟陵蛮,使赵伯符声名鹊起。永初二年(421年),沈庆之被授以殿中员外将军一职,后得到檀道济举荐,防守东掖门,逐渐得到皇帝信任,并收捕了准备谋反的刘湛。元嘉十九年(442),雍州刺史刘道产去世,各蛮族大乱,沈庆之被任命为建威将军率军征讨,最终大败沔水沿岸的各蛮人部落。元嘉二十六年(449年),沈庆之平定了雍州爆发的蛮族叛乱。元嘉三十年(453年),沈庆之被任命为征虏将军、武昌内史,兼任府司马、与刘骏平定了刘劭叛乱,刘骏即位后沈庆之被任命为领军将军、加封散骑常侍。
孝建元年(454年),沈庆之和薛安都等人平定了鲁爽谋反之事,沈庆之被晋升为镇北大将军、都督青、冀、幽三州诸军事。不久,沈庆之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推辞不受,于是改封为始兴郡公。随后沈庆之以年满七十为由辞官退隐。大明三年(459年),沈庆之被起复,前去平定竟陵王刘诞的谋反,最终沈庆之斩杀刘诞。刘骏进拜沈庆之为司空,但沈庆之坚决辞让。孝武帝去世后,遗诏交代如有大军旅及征讨,都要由沈庆之统领。刘子业继位后,给了沈庆之更多封赏。沈庆之由于直言相谏,被刘子业赐死,时年80岁。沈庆之死后,刘子业追赠他为侍中、太尉,谥号为忠武公。然而,在沈庆之尚未下葬之时,刘子业便被废杀。随后,宋明帝刘彧继位,追赠沈庆之为侍中、司空,谥号襄公。泰始七年(471年),沈庆之被追封为苍梧郡公。
南朝官员蔡兴宗评价沈庆之,他认为沈庆之战功卓著,威震天下。清朝学者王士祯认为沈庆之有文士之风。而中国近代小说家蔡东藩却认为沈庆之“以累朝元老,不能行伊、霍事,反害义恭及柳元景,寻亦被杀,愚忠若此,何足道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郡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沈庆之年幼时就有志气,有强力,晋末孙恩起兵作乱,派兵进犯武康,当时沈庆之还未成年,他就跟随同乡族人迎击敌人,屡战屡胜,沈庆之因此凭借勇敢闻名。战乱之后,乡中百姓四散逃离,然而沈庆之却选择留下,耕种田地,辛勤劳作。直到三十岁,沈庆之还没有什么名声,一次他去探望在征虏将军赵伦之手下担任征虏参军的兄长沈敞之,见到了赵伦之,赵伦之很欣赏他,于是让沈庆之做了他儿子赵伯符的宁远中兵参军。沈庆之为赵伯符出谋划策,屡次击退入侵的竟陵蛮,使赵伯符声名鹊起,被誉为良将,然而后来赵伯符独自征讨西陵蛮,无功而返。
累功进官
永初二年(421年),沈庆之被授以殿中员外将军一职,又跟随赵伯符隶属到彦之部下北伐,赵伯符因病返回南方后,沈庆之转而归属檀道济指挥。檀道济向宋文帝刘义隆举荐沈庆之,称他忠诚谨慎,通晓军事。于是宋文帝让沈庆之率领军队防守东掖门,沈庆之逐渐得到皇帝信任,能够出入宫廷。之后沈庆之被派出驻守钱唐新城(今浙江杭州),回来之后,兼任淮陵太守。
领军将军刘湛想拉拢沈庆之,于是想要举荐他,让朝廷给他论功升迁,沈庆之却严肃拒绝,不久之后,沈庆之转任正员将军。后来刘湛谋乱,宋文帝刘义隆连夜召见沈庆之,沈庆之身着戎装,穿着袜子,扎着绑腿进宫,皇上见了很吃惊,问他缘由,沈庆之只说皇上召见,来不及缓慢穿衣。皇帝听了很满意,于是派他拘捕吴郡太守刘斌,并将其斩首。随后沈庆之调任后军行参军,兼任员外散骑侍郎。
西征蛮夷
元嘉十九年(442),雍州刺史刘道产去世,各蛮族大乱,征西司马朱修之讨伐蛮族失利,朝廷任命沈庆之为建威将军,率领军队援助朱修之。朱修之因违反军纪被关进监狱,沈庆之独自率军征讨,大败沔水沿岸的各蛮人部落,活捉七千俘虏。随后他率军征讨湖阳蛮族,又俘获一万多人。沈庆之升迁为广陵王刘诞的北中郎中兵参军,兼任南东平太守,之后他又担任武陵王刘骏的抚军中兵参军。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刘骏调任雍州刺史,沈庆之也随之前往。当时蛮寇猖獗,水路与陆路都被阻隔,刘骏停驻在大堤无法前行,于是分兵派遣沈庆之前去讨伐,沈庆之大败蛮寇,投降者达两万人。刘骏到达镇所之后,驿道一带的蛮人反叛,杀害了沈深之,朝廷又派沈庆之前去讨伐他们。王玄谟统领荆州之军,王方回率领台军一同会合,平定了各个山区,俘获七万多人。郧山的蛮人势力最为强盛,鲁宗之多次讨伐都未能攻克,沈庆之平定了他们,擒获三万多人。沈庆之回到京师之后,又担任广陵王刘诞的北中郎中兵参军,加授建威将军、南济阴太守的官职。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雍州再次爆发蛮族叛乱。沈庆之凭借将军、太守的身份再次与随王刘诞进入沔水地区。到达襄阳之后,沈庆之率领后军中兵参军柳元景、随郡太守宗悫、振威将军刘颙、司空参军鲁尚期、安北参军顾彬、马文恭、左军中兵参军萧景嗣、前青州别驾崔目连、安蛮参军刘雝之、奋威将军王景式等二万多人讨伐沔水以北各山中的蛮人。沈庆之命令各路军队分八路一同进发,而他攻占五渠顿并攻破岛,以此为各路军队指挥调度。沈庆之鉴于昔日讨伐都是在山下结营,令蛮夷得以据山防守,屡征无果,于是命令军队在山上结营,从而乘机进袭,直攻其心腹要地,蛮夷果然奔逃溃散。
不久,南新郡蛮族首领田彦生率领部众六千多人反叛,围攻郡城,沈庆之派遣柳元景率领五千人前往平叛,军队还未到达,郡就已被攻破,敌军将城内的仓储和官署房舍全部烧毁,并且驱赶掳掠投降的民众,屯驻占据白杨山。柳元景追到山下,各路军队全部会合,将山围了好几层,宗悫率领他的部队率先登城,众军齐心奋力猛攻,大败敌军,威名震慑群山,各蛮族都叩首降服。沈庆之领兵从茹丘山向检城进发,大败各路山蛮,斩获首级三千,俘获活蛮二万八千多口,使二万五千蛮人投降,缴获牛马七百多头,米粟九万多斛。随后沈庆之又率领各军讨伐幸诸山的犬羊蛮,蛮人沿着险要之处修筑多重城墙,设置大门和瞭望楼,十分高峻。沈庆之在山下连营,又让各军在营内凿池引水,令蛮人无法突围,蛮人被围困防守的时日已久,全都饥饿困乏,此后便渐渐出来归降。
北伐之战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沈庆之被调任为太子步兵校尉。同年刘义隆想要北伐,沈庆之大力反对,但无济于事。大军出发时,沈庆之被任命为王玄谟的副手。王玄谟率军西攻滑台(今河南滑县),沈庆之与东军主帅萧斌留守碻(qiāo)磝(áo),沈庆之还兼任萧斌的辅国司马。
王玄谟围困滑台两个月,却始终无法攻破城池。不久,北魏皇帝拓跋焘亲率大军南下救援滑台。于是萧斌命令沈庆之率领五千人前往支援王玄谟。沈庆之认为兵力太少,对战局帮助不大,但萧斌坚持派遣,沈庆之无奈只能接受命令。然而,沈庆之尚未出发,王玄谟已经在滑台兵败撤退。萧斌见前锋部队失利,打算坚守碻(qiāo)磝(áo)。但沈庆之坚决主张放弃碻磝。王玄谟因为败退之事,请求戍守碻磝,于是萧斌返回历城,申垣坦、垣护之共同据守清口,沈庆之驰返京师。途中,沈庆之接到刘义隆的诏令,让他北上救援王玄谟。但当沈庆之行至彭城(今江苏徐州)时,因拓跋焘的大军已经逼近,无法继续北上。当时,江夏王刘义恭正在彭城指挥北伐各军,于是将沈庆之留在彭城,任命他为太尉中兵参军。拓跋焘到达卯山时,刘义恭拨给沈庆之三千兵马,让他前往卯山抵御魏军。但沈庆之以“敌军势众,前往必定被擒”为由,拒绝前往,后来宋文帝也认为沈庆之的决定是正确的。同年,沈庆之奉命将数千户彭城流民迁往瓜步(今江苏六合)进行安置。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宋文帝再次谋划北伐之事,沈庆之极力劝谏,却不被听从。由于意见相左,于是宋文帝刘义隆并未让他参与此次军事行动。当时逃亡在外的司马黑石、庐江叛吏夏侯方进在西阳五水地区(今湖北黄冈一带),蛊惑煽动各蛮族叛乱,从淮河、汝水一直到长江、沔水,都受到祸害。同年十月,朝廷任命沈庆之为主将,负责督军征讨五水蛮,并下令豫州、荆州、雍州一同派遣军队接受庆之的指挥调度。
内战之争
• 平刘劭
元嘉三十年(453年),刘骏出兵驻扎在五洲(今湖北浠水西南),统领各路将帅,沈庆之从巴水(今湖北蕲春)出发到达五洲与刘骏会合,讨论战略。这时刘骏的典签董元嗣从京城返回讲述了太子刘劭弑杀宋文帝刘义隆,篡位称帝的事情。于是刘骏派遣沈庆之回山里召集各路人马。沈庆之对心腹说萧斌不足为惧,其余的将帅也很容易对付,如今他们辅佐的人顺应天命,不用担心不能成功。刘劭暗中写信给沈庆之,企图让沈庆之杀死刘骏,夺取其兵权。沈庆之入府求见,刘骏称病不敢见,于是沈庆之闯到刘俊面前将刘劭的密信呈上。刘骏误以为沈庆之要杀自己,悲痛欲绝地哭着请求在死前能与母亲诀别。沈庆之连忙向刘骏表明自己的立场,表示自己是“辅顺讨逆”,坚决支持刘骏。刘骏听后大为感动,连称“家国安危,在于将军”,并请沈庆之召集军队,处理内外事务。
主簿颜竣得知刘骏准备起兵讨伐逆贼时,认为此时并非起兵的最佳时机,建议先联合四方藩镇后再行动。然而,他这一建议却被沈庆之严厉斥责。刘骏见状,急忙斥退颜竣,命令沈庆之继续筹划起事。沈庆之迅速整备军队,不到十天就将起事的准备工作全部安排妥当,当时的人们都惊叹仿佛有神兵相助。军队集结完毕,沈庆之被任命为征虏将军、武昌内史,兼任府司马。
刘骏回到寻阳,沈庆之以及柳元景等人都因天下没有君主,劝刘骏登上皇位,刘骏却不答应。刘劭派遣沈庆之的门生钱无忌携带书信去劝说沈庆之解除武装,沈庆之抓住钱无忌并向刘骏禀报。刘骏即位后,大封功臣,沈庆之被任命为领军将军、加封散骑常侍。不久,沈庆之又被任命为使持节、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依旧担任常侍,镇守盱眙(今江苏盱眙)。平定了刘劭之乱后,沈庆之因功被进封为南昌县公,食邑三千户,后来让沈庆之从盱眙返回去镇守广陵(南兖州州治,今江苏扬州)。
• 灭鲁爽
孝建元年(454年),豫州刺史鲁爽与丞相、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江州刺史臧质等人发动叛乱,宋孝武帝刘骏召沈庆之入朝防御,屯兵武帐岗,并派兵五十负责守卫京师的六门。鲁爽先派遣他的弟弟鲁瑜进军并占据蒙茏,历阳太守张幼绪率领军队讨伐鲁瑜,恰逢鲁爽到来,张幼绪的军队就四散而回,于是朝廷派遣沈庆之渡江讨伐鲁爽。鲁爽听说沈庆之到来,于是拔营撤退,他自己留下来断后,沈庆之和薛安都等人进军与鲁爽交战,薛安都临阵斩杀了鲁爽。因功,沈庆之被晋升为镇北大将军、都督青、冀、幽三州诸军事,并获赐鼓吹一部。不久,沈庆之柳元景一同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推辞不受,于是改封为始兴郡公,封邑户数与之前相同。
辞官退隐
沈庆之以“年满七十”为由,上表请求退休。刘骏赞赏他的想法,答应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坚决辞官,皇上却不允许,沈庆之上表奏疏几十次后,他以张良退隐为例,反复恳求退休,情绪激动时甚至涕泪横流。刘骏无奈之下,能让他以郡公的身份离职归家,每月给予十万钱,一百斛米,五十名卫士。大明元年(457年),刘骏又打算重新起用沈庆之,但仍然被沈庆之拒绝。
起复平叛
• 杀刘诞
大明三年(459年),宋孝武帝与司空、竟陵王刘诞互相猜忌,最终刘诞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发动叛乱。宋孝武帝刘骏再度起用沈庆之,任命他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徐兖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命其率军讨伐刘诞。沈庆之到到了欧阳这个地方时,刘诞派遣他的门客庆之的同宗之人沈道愍带着书信去劝说沈庆之,并赠送玉镮刀给沈庆之,然而沈庆之不仅将沈道愍赶回,还一一列举刘诞的罪行。
皇帝担心刘诞向北逃窜,便让沈庆之截断他逃跑的道路。于是将部队驻扎在距离广陵十八里的白土,以切断其北逃的路线,又进军新亭,刘诞果然出城逃跑,但是未能逃走,又返回城中。沈庆之进军扎营于洛桥西边,焚毁其东门,却因为下雨没能攻克。当时沈庆之兄长的儿子沈僧荣任兖州刺史,镇守瑕丘,他让儿子沈怀明率领数百骑兵前往接受垣庆之的调度。沈庆之堵塞壕沟,建造攻城道路,建造行楼、土山以及各种攻城器具。然而此时夏雨滂沱,不能攻城,刘骏见战事毫无进展,便指使御史中丞庾徽之上奏要求罢免沈庆之的官职,但随后又下诏表示不予追究,以此激发沈庆之的斗志。
刘诞仍试图拉拢沈庆之,派人送粮草给他,但沈庆之拒绝接受,并将粮草全部焚毁。刘诞又从城上投下书信,请求沈庆之转呈刘骏,但沈庆之依然不接受,再次重申自己“奉诏讨贼”的决心。每次攻打城池的时候,沈庆之总是亲自冲在士兵前面,直到当年七月,沈庆之才率诸军攻破广陵城,杀死刘诞。刘骏进拜沈庆之为司空,但沈庆之坚决辞让。于是,刘骏依照西晋密陵侯郑袤的旧例,允许沈庆之“朝会时位列司空,府门前设置行马”,以此表示对他的尊崇。
• 又平五水蛮
大明四年(460年),西阳五水蛮再次发动叛乱。沈庆之凭借郡公的身份统领各路军队讨伐他们,经过一年多的攻战,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俘获蛮民数万人。
晚年遇害
大明八年(464年),孝武帝驾崩,临终时命沈庆之与柳元景等人担任顾命大臣,并特别嘱咐:“若有重大军事征讨,皆需交托沈庆之。”太子刘子业继位后,赐予沈庆之几案、手杖、三望车等,但沈庆之均推辞不受。因刘子业残暴昏庸,众人都劝说沈庆之废黜刘子业,另立新君。柳元景等人谋划废帝时,将此事告知沈庆之。然而,沈庆之与江夏王刘义恭一向交情不深厚,就揭发了这件事。随后,刘子业诛杀了刘义恭、柳元景等人,任命沈庆之为侍中、太尉,封他的次子中书郎沈文季为建安县侯,食邑一千户。义阳王刘昶谋反时,沈庆之还跟随皇帝渡过长江,统领各路军队。
刘子业日渐凶暴,沈庆之多次进言劝谏,刘子业越来越不高兴。沈庆之担心祸事,便闭门在家,不见太子宾客。侄子沈文秀赴青州和沈庆之道别时也建议他另立明君,沈庆之不为所动。后来,沈庆之曾经的手下蔡兴宗劝沈庆之废帝,沈庆之回答道:“这种大事不是我所能干的。”
诛杀宁朔将军何迈的时候,刘子业深知沈庆之必然会前来劝谏,于是下令关闭清溪诸桥,阻止沈庆之进宫。沈庆之得知此事后果然前来,但因无法进宫,只能作罢。于是刘子业命令沈庆之的侄子沈攸之送药赐死沈庆之。沈庆之拒绝服药,沈攸之便用被子将其闷死,享年八十岁。沈庆之死后,刘子业对外宣称他是病逝,并给予了丰厚的赏赐,追赠他为侍中、太尉,赐给他鸾辂辒辌车,前后有羽葆仪仗和鼓吹乐队,谥号为忠武公。然而,在沈庆之尚未下葬之时,刘子业便被废杀。随后,宋明帝刘彧继位,追赠沈庆之为侍中、司空,谥号襄公。泰始七年(471年),沈庆之被追改为苍梧郡公。
家族成员
沈庆之出身于吴兴沈氏。
以上内容参考:
个人作品
沈庆之作品有《通私铸启》《铸四铢钱议》《与南郡王义宣书》。《古诗源》收录有其诗一首:《侍宴诗》。
轶事典故
正色拒刘湛
领军将军刘湛曾欲拉拢沈庆之,道:“你在台阁任职已经这么久了。我一定要推荐你,让你得到提拔。”沈庆之正色道:“下官在台省十年,自然应该有所调动,不敢因此劳烦您。”
苍头公
沈庆之因患有头风病,经常戴一顶狐皮帽子。他在武威郡期间,威震诸蛮,被蛮人称为苍头公。蛮人只要一看见沈庆之的军队,就会惊慌失措的喊道:“快跑啊,苍头公又来了。”他们每见沈庆之,都要行稽之礼。
二次北伐谏言
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进谏说:“檀道济二次进攻都无成效,到彦之又失利而还,据我观察,您现在所派遣的王玄谟等人,又未超过上面两将,恐怕会再次有辱王师。”文帝说:“王师二次受挫,别有原因,道济是养寇自资,彦之中途发病。北虏主要凭借马匹,如今夏水浩大,若我军泛舟过河,必克礴做(今山东东阿西北),滑台(今河南濮阳西南)小镇,轻易可拔。若攻下这两个要地,居其地,食其谷,西向吊伐,虎牢(今河南郑州西北)、洛阳,自然不固。”庆之坚持认为不可。当时,丹阳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都在座,文帝让湛之等人与庆之辩论。庆之说:“治国如治家,耕田之事应当问奴,纺织之事应当问婢。陛下如今要讨伐敌国,而与白面书生谋划,事情怎能成功?”文帝大笑。
替王玄谟开脱
王玄谟滑台兵败,差点被萧斌以军法处斩,因沈庆之力救而获免。宋文帝后来曾询问沈庆之,为何要搭救王玄谟。沈庆之答道:“凡是战败逃回的将士,没有不害怕获罪的。王玄谟若因败归而被诛,诸将战败后,还有谁敢回来,况且魏军大军压境,也不宜斩杀战将以削弱自己的实力。”
沈公耳学
元嘉北伐时,萧斌因前锋兵败,打算死守碻磝。刘义隆也派使者传诏,不许诸将退兵。但沈庆之始终坚持撤退,并道:国门以外的事情,将领可以独自作主,皇帝的命令是从远处来的,形势已经不同了。萧斌和在座将领都笑道:沈公现在大有学问啊。沈庆之大声回答道:你们虽然在书中读到过古今之事,但还不如我耳学所得。后来,刘义隆也认识到沈庆之的意见是正确的。
不识字不会写字
沈庆之虽然不识字,也不会写字,但他非常聪明。有一次,他当着皇帝的面作诗,让仆射颜师伯帮他写下来。沈庆之口述道:“微生值多幸,得逢时运昌。衰朽筋骨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代,何愧张子房。”皇帝感叹这首诗的辞意非常优美。
梦兆被杀
有一次,沈庆之在新年第一天梦见有人送给他两匹绢,说:“这绢足够用了。”醒来后,他感叹道:“两匹绢总共八十尺,刚好够用,没有多余,看来我今年难逃一死了。”那一年,他果然被原和所杀。
史书记载
史书记载《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三十七》《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
人物评价
南朝官员蔡兴宗:沈公战功卓著,威震天下。
《南史》记载:南朝宋孝武帝刘骏曾让群臣赋诗。沈庆之口才很好,但不会写字。孝武帝让他作赋,沈庆之说:“臣请求口授给颜师伯。”孝武帝便让颜师伯执笔记录。沈庆之口授内容,孝武帝听后非常高兴,在座的众人都称赞沈庆之的词句和意境之美。
李延寿在《南史》中评论:沈庆之以武毅之姿,属殷忧之日,驱驰戎旅,所在见推。其戡难定功,盖亦宋之方、邵。及勤王之业克举,台鼎之位已隆,年致悬车,官成名立,而卒至颠覆,倚伏岂易知也.诸子才气,并有高风,将门有将,斯言得矣。
清朝学者王士祯:古今武人诗,如沈庆之、曹景宗辈,犹有文士之风。
清代诗人金埴:曹景宗“竞”“病”之句,斛律金之《勅勒》,沈庆之之《南冈》,皆仓卒矢口,匪学而能。
清代学者王夫之:沈庆之缚绔以入而收刘斌,斥颜竣而决诛逆劭,何其决也!及子业昏虐,柳元景首倡废立之谋,而庆之发之,蔡兴宗苦说以举事,沈文秀流涕以固请,而庆之终执不从,坐待暴君之鸩,又何濡輭不断以自毙也!呜呼!六代之臣,能自靖以不得罪于名教者,庆之一人而已。
中国近代小说家蔡东藩:沈庆之以累朝元老,不能行伊、霍事,反害义恭及柳元景,寻亦被杀,愚忠若此,何足道焉。
艺术形象
2017年电视剧《凤囚凰》,杨洪武饰演沈庆之。
参考资料
宋书列传第三十七·沈庆之.识典古籍.2025-04-03
南史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识典古籍.2025-04-08
渔洋诗话.识典古籍.2025-04-10
通志.识典古籍.2025-04-08
魏书.识典古籍.2025-04-08
建康实录.识典古籍.2025-04-08
太武帝拓跋焘(之二十七).大同市传统文化促进会.2025-03-30
南史.识典古籍.2025-04-10
凤囚凰.猫眼电影.202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