襦裙是汉服的一种,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称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襦”,长度较短,一般长不过膝,穿着时下装一般多搭配裙子,因此下身则叫“裙”。可见,“襦裙”其实是两种衣物的合称。襦裙是汉族服饰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从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开始,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流行至隋唐宋明时期,直至清代消失,是汉族传统服装最基本的形式。其间2000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襦裙形制多变。按照上襦领子的样式不同,可以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等;按照是否夹里的区别,襦分为单襦、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近于袄,不同之处在于有无腰襕。按照裙腰的高低不同,襦裙又可以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
襦裙并不是女性的专属服装,直到明末清初,襦裙都是普通男女的日常穿着服饰,而男子襦裙也被称为衣裳(cháng)。襦裙作为中国古代服饰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前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它的发展和变化为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续写了新的篇章。
传承历史
战国时期
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女子服装有了一些变化: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袖子仍宽大,即所谓“窄衣大袖”。尤其贵族女子的裙更长,甚至走路时要由两个婢女在后面提携裙裾。一般的劳动女子也是上着短襦,下着长裙,蔽膝之上装饰腰带。古体诗《陌上桑》中记载了采桑姑娘秦罗敷的装扮:“湘(浅黄色)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10个字将少女着装的色彩、原料及款式一目了然地勾画出来。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就曾发现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无论在宫中还是在民间,襦裙都是妇女普遍喜好的日常服装。后来因为汉代流行深衣,当时无论男女贵贱、文官武将都以穿深衣为时尚,这种服饰逐渐减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到了魏晋,襦裙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占据了当时服装的主导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襦裙继承了汉朝的旧制,主要还是上襦下裙。上襦多用对襟(类似现代的开衫),领子和袖子喜好添施彩绣,袖口或窄或宽;腰间用一围裳称其为“抱腰”,外束丝带;下裙面料比汉代更加丰富多彩。随着佛教的兴起,莲花、金银花等纹饰大量出现在服装上,女裙讲究材质、色泽、花纹鲜艳华丽,素白无花的裙子也受到欢迎。魏晋时期裙腰日高,上衣日短,衣袖日窄;后来又走向另一极端,衣袖加阔到二三尺。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伴随着经济的繁荣,服装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异彩。当时女性的服装仍以穿襦裙为主,但形制上略有变化。隋唐五代时,上衣为短襦,半臂(属于罩衫。半臂形制如同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长袖与裆之间,故称为半臂)与披肩(属于配饰)构成当时襦裙的重要组成部分。隋朝,上襦又时兴小袖。唐代长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衣著又转向阔大拖沓。裙的式样用四幅连接缝合而成,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这时上襦的领口变化多样,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展示了盛唐思想解放的精神风貌。披肩从狭而长的披子演变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披之于双臂,舞之于前后的飘带,这是中国古代仕女的典型服饰,在盛唐及五代最为盛行。下裙面料以丝织品为主,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此时裙色鲜艳,多为深红、紫、月青、草绿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的时间最长,色彩多样,多中求异,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如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的百鸟裙,堪称中国织绣史上之名作;武则天时的响铃裙,将裙四角缀十二铃,行之随步,叮当作响,可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与短襦和披肩相配一体,尽显盛唐女子雍容华贵的丰腴风韵,表现出极富诗意的美与韵律。
两宋时期
宋代,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的影响下,这一时期服装一反唐朝的艳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此时除上襦外,女性罩衫流行“子”,下裙时兴“千褶”、“百叠”,这种裙式也是现在百褶裙的雏形。腰间系以绸带,裙色一般比上衣鲜艳,其中老年妇女和农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纱罗为主,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当时还出现了前后开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带束之的“赶上裙”。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
元明时期
元代,襦裙基本上沿袭宋代遗制,但色彩比较灰暗。
明代流行袄裙(襦裙的演变),在明墓均有出土;交领中腰襦裙为日常百姓穿着(如丫头、农妇等)。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内加穿膝裤(套裤)。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清代时期
到了清代,传统的襦被袄、褂代替,裙的样式也在明代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马面裙”“红喜裙”,襦裙渐渐消失。
形制
襦裙的形制,以裙腰之高低,可以将襦裙分为齐腰襦裙、高腰襦裙、齐胸襦裙。以领子的式样之分,可以将襦裙分为交领襦裙和直领襦裙。按是否夹里的区别,可以将襦裙分为单襦和复襦,单襦近于衫,复襦则近于袄。襦中填充内絮的,被称为复襦,古体诗《孤儿行》中写道:“冬无复襦,夏无单衣。”襦中没有填充内絮的,则被称为单襦。《释名-释衣服》中解释:“禅襦,如襦而无絮也。”单襦与衫类似,复襦与袄类似。除了是否填充内絮之外,还可以凭借二者有无腰襕区别。
直领襦裙直领襦裙多配以诃子或抹胸。腰带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汉服没有像和服的宽腰带的式样)。
宫绦以丝带编成,一般在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有的还在中间串上一块玉佩,借以压裙幅,使其不至散开影响美观。
裙从六幅到十二幅,有各种颜色及繁多的式样。
与其他服装形制相比,襦裙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上衣短,下裙长,上下比例体现了黄金分割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同时,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平面裁剪,多缘边,绸带系结;上襦变化主要在领型及门襟上,下裙长至鞋面。大凡衣短则裙长,衣短至腰间,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衣长则裙阔,衣长时,长到臀至膝下,而裙露仅几寸,裙子不必显出特色,襦裙忌讳上下平分秋色,会显得呆板少变化。
常见襦裙种类
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是襦裙的一种,分上襦和下裙,它的束带位置是在胸部以上。该服饰是唐朝女性的代表服饰。
齐腰襦裙
齐腰襦裙的上襦和下裙在腰部分开,穿起来行动更加方便。
高腰襦裙
高腰襦裙同样是分上襦和下裙,不过束带的位置有所变化,处于胸部以下、腰部以上的位置。
穿着礼仪
自战国到清代的两千多年间,襦裙的穿着方式一直是中原地区历代妇女的主要装束。襦裙的基本款式是:襦的袖子一般较长,或窄或宽;交领右衽,直领则多配以抹胸;腰带用丝或革制成,起固定作用,还可佩戴玉佩等。襦裙上衣短,下裙长,体现了黄金分割,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尽管依各个时代的风格和审美标准使襦裙长短、宽窄不断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与其他服装的区别
襦裙与韩服
韩服(朝鲜服)的女装也分为上襦下裙。上襦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襟带系合;下裙为高腰长裙,少女为筒裙式,婚后缠裙式。韩服的式样源自明代女子的襦裙,但是在清代以后,汉服在中国绝迹,朝鲜族便在明代襦裙的基础上自行发展,在细节上已经走样,所以也不可将韩服女装称作襦裙。韩服源起汉服,它们很相似,但是还是有区别。韩服的交领上有一条长长的系带,这是韩服的特征。因此,在外观上一眼就能看出。
襦裙和曲裾
襦裙和曲裾分属于汉服的两个不同类别,曲裾属于深衣制。所谓深衣,即上下分裁,再上下缝合。而襦裙并不将襦和裙缝合,所以两者不可等同。襦裙的下裙也无类似曲裾的绕襟式样,在目前汉服复原中多见有跟风者将两者混淆。
襦裙与衫裙
上衣下裳的套裙,即为衫裙,约流行于魏晋。衫裙和襦裙的区别在于:襦裙是上襦在下裳里面,而衫裙为对襟,上衣较长,在下裳外面,并用腰带束之。
襦裙与袄裙
袄裙约起源于明初,为交领,至腋下束带,上衣较长,也在下裳外,但不用腰带束之,两边开衩,有中缝,配以百褶裙或马面褶裙。
参考资料
汉服里的襦裙有多少种?.华西新闻.2024-03-10
如何用英文来介绍汉服?.微信公众平台.2024-07-24
天寒翠袖薄,从清代仕女画看当时文人理想中的女性.m.toutiao.com.2022-06-23
传统文具变身打击乐器演绎流行歌曲?这样的“硬核”音乐会,你一定没听过.今日头条.2024-03-10
丝路之绸何以丰满了华夏衣冠文化.m.toutiao.com.2022-06-23
丝路之绸何以丰满了华夏衣冠文化.m.toutiao.com.2022-06-23
管窥博物馆里的明朝服饰.m.toutiao.com.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