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华

张华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县)人。晋朝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官至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司空,封爵壮武郡公。

张华早年家境贫寒,以牧羊为生,但学识渊博,为名臣卢钦刘放所赞赏,又作《赋》名声大噪。正元二年(255),张华被郡守鲜于嗣推荐为太常博士,在曹魏时期,历任河南省尹丞、佐著作郎、中书郎等职。西晋建立后,先后拜黄门侍郎中书令,封关内侯。在灭吴大战中,张华坚决支持晋武帝司马炎伐吴,被任命为度支尚书,筹运粮草,因功进封广武县侯。太康三年(283),张华遭到排挤,出镇幽州,后返朝任太常。司马衷司马衷继位后,张华因献谋杀楚王司马玮有功,拜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被皇后贾南风委以朝政。此后,累官至司空,封爵壮武郡公。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张华惨遭杀害,年六十九。太安二年(303年),获得平反,追复官爵。

张华学识渊博,词藻和顺而华丽,雅爱书籍,图卦谶纬方技之类的书无不详览,编有博物学著作《博物志》。明人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收有《张茂先集》,其中赋8篇、箴4篇、乐歌34篇、诗45篇,还有议、表等数篇。《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

人物生平

早年仕魏

张华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以牧羊为生,但学识优异,博览群书。起初张华由于才华出众,颇受同郡人卢钦的器重。同乡人刘放也看出他有奇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张华不为人知时,作《鹪鹩赋》以自寄,阮籍观后,称赞张华是王佐之才。此后,张华名声大噪,被郡守鲜于嗣推荐为太常博士。之后,卢钦又把他推荐给晋文帝司马昭,转任河南省尹丞,未上任,又被授职佐著作郎。不久升任长史,兼中书郎。张华朝议以及所上的奏章大多被采纳施行,进而重用,转为中书郎正职。

武帝赏识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受禅让即皇帝位,拜张华为黄门侍郎,封爵关内侯。张华的记忆力极强,而且博古通今。武帝曾向张华询问汉朝宫室制度及建章宫千门万户的情况,张华都应对如流,甚至能在地上画出图样。司马炎深感奇异,当时的人也张华比作是春秋时郑国的良相子产。过了几年,张华被拜为中书令,后来又加官散骑常侍

咸宁市二年(276),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伐孙吴,群臣多以为不可,唯有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司马炎心意相合,赞成其计。咸宁四年(278),羊病重,张华奉司马炎之命到羊祜家中询问伐吴之计,交谈过后,羊祜以为张华可以实现他伐吴的愿望。咸宁五年(279),司马炎决议伐吴,恰逢吴主孙皓北上,边戍戒严,于是朝廷更议明年出兵。杜预连上两表请求当即伐吴,张华正与司马炎下棋,一席话消除了他的顾虑。司马炎任命张华为度支尚书,计算运输粮草,与他一起制定作战计划。十一月,晋朝各路大军进攻东吴,未能攻克,张华仍坚持己见,认为伐吴必胜。大都督贾充等人奏请关羽腰斩张华,司马炎极力维护。太康元年(280年),孙吴灭亡,张华晋爵为广武县侯,增食邑一万户,子一人为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绢万匹。

帝心生嫌

灭吴之后,张华声名显赫,又颇具文学才识,有出任宰相的威望。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紞因为伐吴的争论与张华产生间隙。当时张华向司马炎推荐了齐王司马攸,为司马炎不喜,荀便趁机诬陷张华。太康三年(283)正月,张华被外调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又兼任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三月,命安北将军严询败鲜卑慕容廆义县,张华积极招抚接纳外族归附,恩德由此远播。九月,马韩、新弥等东夷二十九国上表归化,遣使朝贡,于是幽州四处边疆安宁,粮食连年丰收,兵马强壮。司马炎又欲召张华回京任宰相,进号仪同三司。冯紞配陪侍司马炎左右,语及钟会谋反一事,让司马炎放下征召张华为相的想法。不久,张华改任太常,掌宗庙礼仪,后因太庙屋梁折断被罢免。此后终武帝司马炎一朝,张华一直以列侯的身份上朝觐见。

贾后专政

永熙元年(290)八月,司马衷司马衷即位,任命张华为太子少傅,但受太傅杨骏猜忌,不得参与朝政。元康元年(291)杨峻被杀后,皇后贾南风欲废黜皇太后杨氏为平民,群臣皆认为合乎《春秋》故事。张华则反对道,应效仿汉废赵太后为孝成后之例,贬杨氏太后称号为武皇后,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皇太后仍旧被废为了平民。六月,楚王司马玮矫诏杀害太师汝南王司马亮、太保卫瓘二人,内外兵乱繁起,朝臣都感到恐惧,手足无所措。张华为司马衷出谋,遣殿中将军持幡让外军解除戒严,兵乱遂解。司马玮兵败被杀后,张华因首先献谋有功,被拜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佩戴金印紫绶。后来贾南风又以张华为庶族,无逼上之嫌,拜他为侍中、中书监,与侍中裴頠贾模共同处理朝政。

当时晋惠帝司马衷昏弱、皇后贾南风残暴肆虐,张华自奉命辅佐朝政,尽忠尽责,弥补缺漏,得以维系天下安定。张华怕贾后亲族势力强盛酿成灾祸,于是创作了《女史箴》来讽劝。贾皇后尽管性格凶暴嫉妒,但还是敬重张华。几年后,朝廷追论张华前后的功勋,晋封他的爵位为壮武郡公。 元康六年(296),张华接替逝世的下邳王司马晃为司空,兼管修史之事。 

在朝辅政

元康六年(296)夏,赵王司马伦为镇西将军,因信用琅邪人孙秀,扰乱关中,致使氐羌反叛,于是召司马伦回朝为车骑将军,以梁王司马肜代替司马伦。张华告诉司马诛杀孙秀,司马肜答应了,但后来在孙秀友人辛冉的劝说下,放过了孙秀。而司马伦回朝后谄媚贾南风,求统领尚书事,作尚书令,张华与裴頠都坚持不可,自此与司马伦、孙秀结下仇怨。

元康八年(296),张华以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相继征讨氐羌反叛不利,举荐左积弩将军孟观、沈毅讨伐氐帅齐万年。次年正月,孟观于中亭(今扶风县)大破氐众,抓获齐万年。六月,裴頠以贾南风淫秽宫廷,与贾模、张华商议废黜皇后,改立太子母谢淑妃为后。张华、贾模都认为惠帝司马衷无废黜之意,诸王强势,他们不可擅自行事,否则会祸乱国政,败坏社稷。

赵王之乱

元康九年(299)十二月,太子为生病的长子司马虨求王爵祈福,被贾南风召入朝灌醉后,抄写下含有叛乱之意的祷神文书。贾南风将文书呈予惠帝司马衷,司马衷于是召集群臣,将太子文书宣示于众,并要将太子赐死。群臣不敢言语。张华进谏请惠帝详查,裴頠也要求检校传书之人与书信真假,但核对笔迹后,果为太子所作。张华、裴頠等无言以对,却仍坚持己见。贾南风担心事情生变,于是上表请司马衷从赐死改为废为庶人;不久,又杀太子母谢淑妃及司马之母保林蒋俊

永康元年(300)三月,东宫右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等人谋划废黜贾南风、复立太子,与赵王司马伦密谋起事。四月二日,司马伦等起兵之前,派右卫督司马雅去联络张华,张华拒绝和司马伦一同起事,但没有揭发司马伦的谋划。当夜司马伦政变成功,将贾南风幽禁于建始殿,随后抓获张华、裴頠、解系解结等在前殿马道南,尽数斩杀,并夷灭三族。

司马伦、孙秀被杀后,太安二年(303),惠帝司马衷下诏为张华平反,恢复张华侍中、中书监司空、壮武公、广武侯的官爵以及被没收的财产、印绶、符策,派遣使者专门吊祭。

主要作品

明代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收有《张茂先集》,其中赋8篇、箴4篇、乐歌34篇、诗45篇,还有议、表等数篇,代表作为《鹪鹩赋》。南梁钟嵘在《诗品》中认为张华的诗作模仿“建安七子”中的王粲,评价其作品辞藻华丽,内容平凡,虽然名气很高,却拘泥于儿女情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南北朝文学家谢灵运也评价他的诗作千篇一律,过于呆板。然而,南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张华的短章评价颇高,称其清丽流畅,尤其是《鹪鹩赋》一文,堪比韩非子的《说难》。《宣和书谱》则载有张华的草书作品《得书帖》及行书作品《闻时帖》,称他“作字尤工草书,不在模仿,其规矩气度似其人物。”此外,张华还编纂有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博物志》共十卷,分类记载了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方士杂说、异闻史补等。

相关评价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阮籍把张华称作王佐之才。 

司马炎赞美张华才识学问通达万代,已然超过远古羲皇,在当代也无人可比,仅次于近代的夫子。

前赵镇西大将军韦忠评价张华空有文材和名位,不思维系朝廷秩序,甘愿附从贾南风乱政,不是大丈夫所为。

司马衷司马衷称赞张华秉性清高纯正,才识广博,认为他任职中书以来,殚思竭虑以辅佐国政,为人不居功,恳切忠诚。晋朝太守阎缵也认为张华道德深远,为人忠诚。 西晋齐王司马冏同样觉得张华因为德高望重才会在动乱中被杀害。

西晋侍中嵇称张华施政内外,虽略有善事,但盖棺定论,国家的动乱实际是从张华开始的。 

唐朝书法家虞世南评价张华不过是儒雅的文士,认为他不能当朝秉政。 

唐初名相房玄龄赞赏张华忠义昭著,学识渊博,国家困危,甘愿赴汤蹈火,置之生死于度外。唐朝宰相韩瑗称张华于国有大善功,认为张华不死,西晋的朝政也不会陷入混乱,彻底败坏。 

元朝思想家郑玉认为张华本是庸人,他的长处在于诗书名物,而不在朝政制度,所以他的才干不能制衡时局的变化,学问也无法发挥用处,自然无法通晓天下的大义、圣人治国的道理。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张华是谋略之士,立功可以,但不是能秉持节义之人,认为张华秉国辅政后,不能去制止朝堂的乱象,只能托庇于奸党,粉饰太平,西晋之亡,张华难辞其咎。 

家庭关系

轶事趣闻

手谈定策

咸宁五年(279),杜预上表请求当即伐吴,武帝司马炎有意明年出兵,奏表送来时,正在和张华下围棋。张华推开棋盘,敛手劝谏道:“吴主孙皓荒淫残暴,肆意诛杀贤良,以陛下之英明、晋国之富强,现在出兵讨伐,必然能轻易平定。”一席话打消了司马炎的顾虑,让他下定伐吴的决心。

博识多闻

惠帝时,有人得到一只鸟,毛长有三丈,张华见了,声音悲切道:“这是海毛,出现则天下大乱。”后来陆机曾经请张华吃饭,席上有一盘腌鱼块,张华打开盘子说:“这是龙肉。”遂取苦酒浇在腌鱼块上,竟发出五色光芒。又有封闭森严的武库出现一只小鸡,张华断言:“此物乃是蛇变化。”打开武库一看,小鸡旁边果然有块蛇蜕。吴郡临平县的一处堤岸崩塌,出现一个石鼓,用槌敲击没有声音。惠帝询问原因,张华说“取蜀地的桐木,刻成鱼形”为锤即可,果然在数里之外都可以听到鼓声。

剑离武库

元康五年(295)十月,武库失火,张华怕有人乘机作乱,先派兵把守周围,才安排人去救火,导致历代藏的宝物以及汉高祖刘邦的不凋草王莽的头、孔子穿的屐等全被烧毁。据说救火时,张华看到一把剑穿透屋顶飞出,不知去向。

华表擒狐

张华任司空时,燕昭王墓前有一只毛色斑驳的狐属,变化成一名书生去拜见张华。张华看他相貌堂堂,举止优雅有礼,十分看重他。于是与他谈及天文地理诸子百家种种道理,张华竟无法应答,张口结舌,不由长叹:“世间哪有这样博学的少年?如果不是鬼魅,就一定是狐狸精。”当即,张华打扫坐榻请他留下,安排人加以防守。狐狸请求告辞,张华不回答,反而让人防守得更加严密。张华的好友丰城县令雷焕来拜访张华,得知此事道:“如果怀疑他,为什么不让猎狗去试试他呢?”张华便叫人唤猎狗来试,狐属见到猎狗竟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反而说:“我天生才智,你反正认为我是妖怪,用狗来试我。任凭你千试万试,难道能够伤害我吗?”张华听后更生气,越发认定这“书生”是真妖怪,又想起燕昭王墓前的华表木已经千年了,可以照出妖怪原型,遂派人去燕昭王墓前。

被派去的人到达燕昭王墓,忽然从空中降下一个穿青衣的小孩,问使者说:“您来做什么?”使者说:“张司空那里有一个少年来拜访,多才善辩,张司空怀疑他是妖怪,派我来砍取华表木照他。”青衣小孩说:“老狐狸不明智,不听我的话,现在连累到我,怎么能够逃掉呢?”说完放声大哭,一下子不见了。之后使者砍那棵华表木,竟从中流出血来。使者把华表木拿回去,点燃它用来照狐狸,竟是一只斑狐。张华说:“这两个怪物不遇上我,千年之内都不能擒获。”于是烹杀了狐狸。

不祥之兆

当初,张华所封的壮武郡有棵桑树变成柏树,懂得人都认为是不祥之兆。张华的住宅及官署也多次出现妖怪,张华的幼子张韪又因中台星散裂,劝张华辞官引退。张华不听,说:“天道玄奥莫测,只有修德以应天变罢了。不如静观以待,听天由命。”

双剑化龙

吴国未灭时,斗星与牛星之间常有紫气,相信道术的人都认为这是象征吴国正强大,不可征伐,只有张华不以为然。吴国平定之后,紫气更加明显。张华邀豫章人雷焕一起寻察天文现象,雷焕说,这紫气是宝剑的精气。于是,张华补任雷焕为丰城县令,雷焕在丰城挖掘监狱屋基,得龙泉、太阿两剑。这天晚上,斗牛之间的紫气消失了。雷焕派人送其中的一把剑给张华,留一把剑自己佩用。有人对雷焕说:“得到两把却只送一把,瞒得过张公吗?”雷焕说:“本朝将要大乱,张公也要在祸乱中遇害。此剑应当悬于徐君(徐稚)墓树之上。这是灵异之物,终究会化为他物而去,不会永远为人所佩带。”张华被杀后,宝剑不知去向。雷焕去世后,其子雷华任州从事,一次带剑经过延平津时,剑忽从腰间跳出落入水中,只见两条龙各长数丈,盘绕在水中,身上有花纹。片刻水中光彩照人,波浪大作,双龙消失。雷华叹息道:“先父化为他物的说法,张公终将会合的议论,今日算是验证了。”

墓葬纪念

张华墓位于徐水区县城西12.5公里的张华村东,地处平原,西距太行山10公里,北临瀑河,原墓周围地势略高。根据1977年的调查记录,张华墓原有直径4米、高1.5米的封士。1982年时 , 村民在墓地部位取士建房,使张华墓的封土遭到毁坏,现在地表已无痕迹。据《安肃县志》记载 :“ 旧志曰:士人挖之,见墓中四壁绘书,宛有生气,盖茂先之精灵耿耿所致。”清乾隆,知县谢昌言重修刘伯伦墓后,探求张华墓旧址,并植树立碑,现不存。相传张华村为张华故里村,张华与晋朝名士刘伶相友善,刘伶不远千里来拜访张华,后卒于此。两墓相望,南北相隔500米。张华墓于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影视形象

1998年电视剧《乱世妖后》,饰演者安基。

参考资料

乱世妖后(1998).豆瓣电影.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