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包括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和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彼时出现了大量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学说,古希腊的代表性学说有:泰勒斯提出基本命题“水是本原”,赫拉克利特主张火是宇宙与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确立了原子论伊壁鸠鲁进一步发展的原子论。中国古代代表性的学说有: 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的五行思想中,“金木水火土”被认为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成分;《管子·内业》中认为“气”是等同于“道”的万物之源;汉朝王充的气的本源论和元气自然学说,已接近唯物主义一元论;北宋张载正式建立的“气本体论”,认为气就是世界的本性和本原。 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的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解剖和分析为基础,以新的知识材料和科学依据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摆脱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素朴性,有意识地研究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说非常丰富,十七世纪的英国有:培根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托马斯·霍布斯明确将物体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十八世纪的法国有:朱利安·奥弗雷·拉·美特利的机自然哲学德尼·狄德罗的物质感受论;爱尔维修站在唯物主义立场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判断;霍尔巴赫通过他的自然观阐述唯物主义世界观体系。十九世纪的德国:费尔巴哈对基督教本质进行批判,并提出新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40年代,由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其是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

古希腊时期的朴素唯物主义,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后世各种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提供了原始的理论来源。在中世纪时期,唯物主义被当时进步的阶级作为反抗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在近代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禁,形成了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十九世纪40年代,辩证唯物主义诞生后,对当时多国思想起到了巨大的解放作用,推动了人类认识史、哲学史的伟大变革,成为了指导革命者推动历史进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

定义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立场,它与唯心主义相对立。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物质的反映。唯物主义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唯物主义一词于十八世纪在欧洲学界被正式使用,唯物主义的英文名称“materialism”、俄文名称“материализм”都是从拉丁文materia(物质)这个词根而来,亦可译为物质主义。

发展历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划分方式被学界广为接受,并沿用至今: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在诸多古希腊哲学家的学说中,产生了大量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学说。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

泰勒斯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末叶和前6世纪上半叶。“本原”是希腊哲学中提出的第一个哲学范畴,泰勒斯第一个用哲学语言提出基本命题“水是本原”,其含义就是水乃一切事物的根源,万物产生于水,最后也将消解为水。在泰勒斯所处时代,神话盛行。先前的希腊神话把万物根源归结于神,泰勒斯首次用一种具体的自然物质本身来解释世界万物的根源,标志着早期希腊哲学已从神话世界观脱胎而出,开始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来理解世界。

赫拉克利特约生于公元前544—前541年,卒于公元前480年。赫拉克利特将火看做一种宏观物质形态,主张火是宇宙与万物的本原。他以火为本原,将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变动不居、能生化各种异质事物的具体物质,展示了一幅较完整的带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和朴素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景

早期希腊哲学,在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至公元前4世纪初达到一个光辉的顶峰,那就是留基伯开创、德谟克利特确立的原子论哲学。这套学说,是哲学和科学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标着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终结,行将进入希腊哲学最繁荣的时期,进向体系化的希腊古典哲学。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充实的“存在”,它是指“不可分割”的东西;虚空是为原子提供运动场所的“非存在”,当时的希腊人已经知道气体也是存在物,因此德谟克利特所说的虚空乃是完全空虚无物的空间,它只是为原子提供运动的场所。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 - 前270年)的自然哲学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并进行了更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同于德谟克利特的科学假设,伊壁鸠鲁根据认识真理的三个准则建构原子论,对其形而上学的根据和基本原理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伊壁鸠鲁对原子本性等内容的研究,吸收了希腊古典时代最新的哲学和科学成果,特别是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不只是纯粹科学意义的自然哲学,带有鲜明的伦理学目的。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古代哲学也非常关注本体论,产生了很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五行思想和“气”的学说。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关于五行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洪范》,当时一些观点认为五行代表了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成分。而且,“五行”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法律、天文历法、音乐、农事等各个领域都有所应用,具有实践意义。

“气”也被一些中国古代先贤认定为万物之源。这里的气,不是日常意义上的空气,而是指作为万物生成之源的特殊存在。《管子·内业》中曾经反复提到“气”,并且将“气”与“其细无内,其大无外”的万物之祖的“道”等同起来。汉朝的王充坚持唯物主义的气的本源说, 把“天”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 否认“天”的神秘性, 批判了神学目的论的观点。此外,王充运用“元气自然论”对形与神、生与死等范畴进行论述, 否认有鬼论, 批判有鬼论,曾提出“人死如火灭”的论断。在哲学上接近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对后来的无神论思想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到了北宋,张载正式建立了“气本体论”,认为气就是世界的本性和本原。张载的气本体论,为其后世论述世界的真实性提供了本体论证明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历史形态,萌芽于14—16世纪,形成于16—17世纪,在18世纪达到发展顶峰。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弗朗西斯·培根托马斯·霍布斯法国的朱利安·奥夫鲁瓦·德·拉美特利、德尼·狄德罗克洛德·爱尔维修和保尔·昂利·霍尔巴赫,德国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以近代实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解剖和分析为基础,以新的知识材料和科学依据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摆脱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素朴性,有意识地研究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作为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位重要哲学家,为实验科学和经验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培根的哲学思想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紧密相连。在培根所处时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只是初露曙光,但培根敏锐而准确地把握了自然科学的力量。培根把世界看成物质构成的整体,他的哲学思考都是为自然科学即相关问题服务的。看待任何自然的关系时,培根认为,人应当服从自然,但人可以运用理性能力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哲学的任务就是从理论和方法上推进科学的这一进程。弗朗西斯·培根这种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哲学,为当时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先进的思想。在哲学史上,卡尔·马克思曾对培根的哲学思想进行评价和扬弃,将培根的近代实验唯物主义哲学进一步推进到新的阶段——现代实践唯物主义阶段。

托马斯·霍布斯(1588年—1679年)也是一位深受自然科学影响,具有强烈启蒙意识的哲学家。他和培根一样,无情地批判空洞无物的经院哲学。霍布斯主张,哲学应该与科学发展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根本目的。他在《论物体》中给哲学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后来学界将其所做定义总结为:哲学是通过推理所获得的关于原因和结果的知识。这里所说的原因和结果就是“物体”。霍布斯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从物体的产生寻求物体的性质,或从物体的性质寻求物体的产生。霍布斯明确将物体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这使他成为英国近代哲学中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

朱利安·奥夫鲁瓦·德·拉美特利(1709年—1751年)的学术前提是,人是机器性的动物。他认为,人是一台复杂的机器,我们不可能对它形成清晰明确的观念,身体的举止是非理性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从物质性的身体,解释包括精神性活动在内的人的一切活动:身体不听精神的摆布而自己活动。顺着朱利安·奥弗雷·拉·美特利这种观点,传统学说中的神的地位和心灵的地位都岌岌可危。可以说,拉美特利向“精神对人体的统治”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拉美特利所处的启蒙时代的道德有两条线索:分别来自社会和自然。拉美特利支持后者,他认为良心、内疚等意识形态是取自社会的道德规范,是一种不值得鼓励的虚假情感,因为道德无力预防、制止恶行,道德只是吓住了老实人。而“自然哲学、自然法则”这样的启蒙原则在拉美特利那里具有特殊意义。

德尼·狄德罗(1713年—1784年)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阵营中的主将。但是狄德罗并没有像同时代唯物主义那样写出大部头的哲学著作,他的哲学作品是零散的,他的代表作是《达朗贝尔的梦》。由于狄德罗阐述唯物学说时,运用了梦话、疯话的文学表达形式,所以被称为妄的唯物主义。从哲学上说,狄德罗讲的是变化、区别和过渡。他认为,整体可以被割裂成完全认不出原来样子的一个个不同的个体。狄德罗猜测,在微生物或者细胞中的某些元素,决定了将来的武士、哲学家、诗人等不同身份。他提出了物质普遍具有感受性的思想,断定物质的纤维也有感觉。明确肯定思维是大脑的属性,从而肯定了思维、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德尼·狄德罗的唯物主义超越了古典主义,其中隐含着影响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

克洛德·爱尔维修(1715年-1771年)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他主要是研究人,而不是自然。他并没有建立一个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体系,而是围绕社会讨论人的感性和幸福,主要包括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内容。爱尔维修的唯物主义立场表现为他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判断上,特别是把“利益”概念引入哲学,从人的自爱原则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和动机;他宣布认识社会环境的产物,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这些思想是法国大革命、19世纪初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空想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之一。

保尔·昂利·霍尔巴赫(1723—1789年)的著作大多是论战性的,他只用很少的篇幅阐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则,而更多的内容涉及对神学和基督教的批判,他的《自然的体系》被公认为最完整地阐述了启蒙时代法国唯物主义世界观体系。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主要表现为自然主义,像大学多数启蒙学者一样,霍尔巴赫也重视经验,对想象持怀疑态度。他认为“自然的体系”建立在经验而不是想象的基础之上,他坚持机械唯物主义立场。霍尔巴赫认为:人就是身体的存在,人的幸福无非是身体的舒适、快乐,而这些应该是最符合道德的。人的所有认识和思考都不应该违背人的自然本性,我们所做所想、我们的现在和将来的存在,都不过是沿着普遍的自然让我们所做的事情。他还认为:运动的结果使物体发生变化、位移,改变了在空间中的位置,正式物质的运动使得我们得以区分和认识事物。我们所看见的事物都是某种原因的结果,而这些结果本身反过来又可以成为其他事物的原因。

19世纪的德国唯物主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年—1872年)的功绩主要在于,从自然-人本主义的角度去批判黑格尔哲学,这使得他能用一种新视野,去分析批判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本质,并且提出一种新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1841年,费尔巴哈的主要著作《基督教的本质》出版,书中提出了“雅威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著名命题,它的无神论立场和唯物主义倾向对当时的知识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基督教的本质》是费尔巴哈的重要成果,其中体现了费尔巴哈对实在论和唯物主义的坚持,他在书中体现的学说认为:哲学的出发点是感官所接受的对象。这种哲学从思想的对立物也及时物质、实质、感觉中产生思想,并且在思维规定对象以前,就与对象发生感性的也即受动的、领受的关系。1842年,他又通过《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系统阐发了自己人本学唯物主义,但被禁止发行,不得已在1843年写了《未来哲学原理》的小册子留下了前书中当局允许保留的部分。费尔巴哈在1840-1843年间写的作品对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了巨大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由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1883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895年)创立,产生于十九世纪40年代。

从历史背景来看,十九世纪30年代开始,欧洲的无产阶级为了完成历史使命,急需指导自己行动的理论和世界观;细胞学的创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唯物辩证法性质;十七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复辟时期的法国历史学家的学说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历史动因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各种因素交织作用下,辩证唯物主义应运而生。

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承认世界是在空间、时间中依照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并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其二,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有事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它们遵循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三,在认识论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主要针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进行阐发。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主要内容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承认物质世界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运动和变化。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本原”的哲学命题,认为水乃一切事物的根源。此外,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统一的客观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活动必须遵守客观规律。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影像说,认为感觉和思想是由客观事物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这是对反映论原则的一种朴素表达。近代时期,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创始人培根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就是存在的反映,而人对存在的反映是从感觉经验开始的。到了现代,反映的原则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石,它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这一特殊物质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物质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唯物主义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比如,作为西方近代方法论奠基人的培根,他推崇科学,注重观察和实验,他在《新工具中》总结了科学实验的经验,提出了新的认识方法即经验归纳法。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它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地运功客观世界发展的辩证规律,严格地按照规律办事。

影响

古希腊时期的朴素唯物主义,其很多内容是对当时天文学、气象学、数学等原初自然科学的整理,形成系统的哲学思想后,又反过来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都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成分,形成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发的结合。这为后世各种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提供了原始的理论来源。

中世纪时期,唯物主义被当时进步的阶级作为反抗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当时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在近代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冲破了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禁锢,形成了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哲学革命。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者和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在反对、批判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方面达到了资产阶级所能达到的最高度。

十九世纪40年代,唯物主义再次兴起后,对当时的思想界起到了巨大的解放作用。以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是人类认识史、哲学史的伟大变革,成为了指导革命者推动历史进步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联概念

唯心主义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本质,而物质只不过是精神的产物或体现的,都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是第一性的东西,而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被他们说成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持这种观点的叫做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上具有先于物质存在的或在物质之外的“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客观精神,并认为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主张“现实的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些客观精神所创造的”,持这种观念点的叫客观唯心主义。

物理主义

物理主义(physicalism),由奥地利哲学家奥图·纽拉特和美国哲学家鲁道夫·卡尔纳普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是20世纪之后随着心理学、神经科学、脑科学等发展之后兴起的一种观点。在身心问题上,物理主义和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由物质决定,一些学者认为物理主义是唯物主义的发展,另一些学者认为物理主义和唯物主义有关联也有区别。物理主义的发展分为了两个流派:一种是“取消论”或“还原论”,即认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取消或者还原为物理现象(如神经元的电信号);另一种观点被称为“随附论”,认为心理现象并不能单纯地还原为物理现象,两者存在着差异,但心理现象通常是随附在物理现象之后。

相关著作

物性论》,朴素唯物主义代表作。该书是古罗马唯物主义哲学家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是现在唯一保存下来的系统阐述古希腊罗马的原子唯物论的著作。全书依据德谟克里特开创的原子唯物论,以大量事例阐明了伊壁鸠鲁的学说,批判了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说及神创论,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贯彻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

《人是机器》,机械唯物主义代表作。是18世纪法国医生、哲学家朱利安·奥弗雷·拉·美特利的一部唯物主义著作。作者在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人像机器一样运转,反对二元论,反对将心灵看作一种独立于物质之外的东西。精神活动依赖于肉体的活动,正是物质在高级而复杂的层面上的构成产生了人的思想。心灵只是一个空洞的名词,一个思想严谨的人使用该词时,只是指我们身体里那个思想的部分。心灵是运动的始基,它是一切感觉、情绪和思想的来源,是推动这一切机括的机括。在这部著作中,拉美特利先于狄德罗和霍尔巴赫,开辟了一条从生物学和心理学角度重新评价人的途径。

德意志意识形态》,辩证唯物主义代表作。此书缘起于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该著作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撰写,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该著作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该著作中,马克思首次较为完整地阐述了自己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他批判了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历史唯心主义,并在其中讨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评价和争议

正面评价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朗格认为:在科学研究中,唯物主义的假设为新发现提供了最多的机会,因而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优良公理。

现代英国哲学家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谈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时指出:“我个人并不原封不动地承认这个论点,但我认为它里面包含有极重要的真理成分。”

争议

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朗格曾表达对唯物主义的正面评价,但他也曾武断断言:唯物主义不能作为世界观和伦理观。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物质观及对“物质的定义”曾受到诘难,比如哲学家施太格缪勒曾在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道:“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参考资料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中国知网.2023-09-15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中国知网.2023-09-15

辩证唯物主义.中国知网.2023-09-15

《物性论》.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2023-09-15

《人是机器》.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2023-09-15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2023-09-15

唯物主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2023-09-15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气质.人民网.2023-09-15

世界观.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2023-09-15

认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2023-09-15

方法论.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2023-09-15

物理主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2023-09-15

Physicalism.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202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