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周形同一个小国,加上平王弑父之嫌,周代在诸侯中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春秋时代。”东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地位渐失,各诸侯相互征伐,持续了二百多年,称为“战国时代”。中原诸侯对四夷侵扰则以“尊王攘夷”口号团结自卫。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周郝王时,国势益弱,同时内部争斗不休,以至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公国。赧王迁都西周。周王八年(前307年),秦借道两周之间攻韩,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西两周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至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被秦所灭,不久赧王崩,宣告西周国覆亡。七年后,东周亦被秦所灭。

诸国环境

楚国

西起今四川省东端,包括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北部,陕西省东南部,河南省南部,江苏省淮北市中部。全境北面和秦、韩、宋、郑接壤,东面是越,西和巴接界,南面是百越。楚国国都是郢。

之后楚国攻灭了京族的扬越,即南越国,夺取了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江西南部、湖南南端一带。在公元前447年,灭亡了蔡(今安徽省寿县)。公元前445年,灭亡了杞(今山东安邱东北地区),并且后来还吞并了越国宋国,成为战国最大的诸侯国。

在楚国北部建有楚方城,即长城,东半部建于春秋时期,从鲁关(今河南鲁山县西南鲁阳关)起,向东经过今鲁山东南,到亲水,在折向东南,到达阳,形成矩形,这是一道利用山脉高地连接亲水和唐河的堤防筑成的。到战国楚顷襄王时期,又开始扩建西半部,从鲁关向西,东北连翼望山,南向到达邓州市,又形成一个矩形,所以称为楚方城。

另外,在楚国北部边境设有冥阨、大隧、直辕三座要塞,东部设有昭关,西面设有扞关,东北部设有符离塞,南方设有无假关,西南边境设有厉门塞,此外还在荆州以南靠近长江地带设有木关。

*地方郡县:

宛郡:楚悼王时期设置,因地名宛而得名,以今南阳市为中心,东南到息县

汉中郡楚怀王时期设置,丹阳之战被秦国夺取,因汉水得名,辖有今陕西省东南、南到湖北西北。

新城郡:原为韩国地区,后为楚国夺得,楚怀王时期设置,因地名新城得名,辖有今河南伊川一带。

江东郡:楚怀王灭越后设置,因地区名江东而得名,辖有今安徽东南部、江苏省南部以及浙江省北部。

黔中郡楚威王时期设置,因黔峰山得名,辖有今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北部。

巫郡:楚怀王时期设置,因巫山得名,辖有今湖北清江中、上游和四川省北部。

越国

自今山东省的琅琊台起,沿海而南,有今江苏省苏北的运河以东地区和全部苏南地区、安徽省的皖南江西省东境的一部分,并兼有今浙江省的北半部。北面和齐、鲁及泗水上的各小国交错接界,西和楚国接界,东边靠海,南和百越相接。

在越王勾践灭吴后,首都曾迁临沂市(今山东胶南西南琅台),公元前378年(越王翳三十三年)迁回吴(今苏州市)。

赵国

自今陕西省的东北部,过黄河由今山西省的中部,伸向东北部和东南部,兼有河北省的东南部,并涉及今山东省西边的一角和今河南省的北端。全境东北和东胡、燕相接,东面和中山、齐相接,南和卫、魏、韩交错相接,北和林胡、楼烦接界,西和魏、韩交错接界。其国都原在太原市(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公元前424年赵献侯即位时迁都到中牟县(今河南鹤壁西)。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到邯郸市(今河北邯郸)。

赵国的有南北两条:

赵的南长城,于公元前333年所筑,是由漳河、水的堤防扩建的。从当时的战争形势推断,大体上这条长城从今武安市西南起,东南行沿漳水,到今磁县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水到达今肥乡区南。

赵北长城,建于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之后。从留存的遗迹来看,北长城大体上有两条:前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加河以北,沿今狼牙山一带建筑;后条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向东,经包头市北,沿乌拉山向东,沿着大青山,经呼和浩特市北、卓资县和集宁南,一直到今河北张北以南。

为了防御的完善,赵国在东北设有无穷之门、句注塞和鸿上塞,在西北设有高阙塞和挺关,在太行山的交通孔道还设有井陉塞。

*地方郡县:

上党郡:因地名得名,管辖着今山西和顺、榆社县等县以南,南面与韩的上党郡相接。

雁门郡:因雁门山得名,管辖着今山西省北部神池县五寨县宁武县等县以北到内蒙古自治区一带。

云中郡:因地名而得名,管辖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地区。

代郡:因代国得名,管辖着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省、内蒙古一带。

安平县郡:因城邑安平为名,管辖着今河北安平周围。

齐国

有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兼有今河北省的东南部。全境东边靠海,南和越、莒、杞、鲁等国相接,北和燕接界,西和卫、赵交接。国都在临淄区(今山东临博西临淄北)。齐较早的修建了自己的长城,是利用原有的堤防连结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公元前350年,齐又曾“筑防以为长城。”齐长城遗址西端起于防门,防门早在春秋时期就扩建为防御工程。东向经五道岭,绕泰山西北麓的长城岭,经历泰沂山区,一直到小朱山入海。

秦国

自今甘肃省的东南部,沿渭河两岸而有今陕西省的腹部,有一部分到达黄河沿岸。有一小部分土地由今陕西省的东南部伸入今河南省灵宝市。全境东和魏、韩以及大荔县之戎交界,南和楚、蜀交界,西和绵诸、乌氏等戎国相接,北和义渠、朐衍等戎国交界。

首都原在雍(今陕西凤翔东),秦灵公迁都泾阳县(今陕西泾阳西北),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到了公元前350年商鞅第二次变法时,迁到咸阳市(今陕西咸阳东北毛王村到柏家咀一带)。

固阳秦长城遗址建立于姬瑕破义渠后,是沿陇西郡北地郡的北边修建的。西端起于临洮县,沿洮河北上,东行到今渭源北,又西北到古狄道,又北到今皋兰县,沿黄河,经今兰州市东北行,折而进入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秦统一全国后,把秦、赵、燕的北边长城连结起来。

秦国在秦献公时,东边有郑所塞,北边有焉氏塞;后随着占有土地的扩大,在东边设有函谷关,还利用自己原有的淆塞,在东南面设有武关。函谷关和武关是秦防御东方六国重要的关口。在黄河沿岸还有蒲津关,在函谷关西设有湖关。

*地方郡县:

上郡,河东郡,汉中郡巴郡,蜀郡,陇西郡,北地郡,南郡南阳郡,陶郡(后被魏夺走,以后未设),上党郡,黔中郡,太原郡,三川郡,东郡,雁门郡,云中郡,川郡,邯郸郡巨鹿郡,广阳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郡,楚郡,沛郡,薛郡,九江郡长沙郡会稽郡,代郡,辽东郡,齐郡,琅琊郡,闽中郡,郯郡,象郡,南海郡,桂林郡,内使区(京都地区)

燕国

从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并兼有今山西省的东北角。全境东北和东胡相接,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接界。

国都是(今北京西南)。燕昭王开始设下都于武阳(今易县南)。

燕国的长城是由易水的堤防扩建而成的。,当时称为“易水长城”。这条长城从长城门起,穿过北易水,沿着瀑河东向,经过汾门,再沿着南易水和水而走向东南。另有一条燕国北长城,建于燕将秦开破东胡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一带,全长约30里。

燕国为防备北方游牧民族,设有令塞和居庸塞。

*地方郡县:

上谷郡:因在大山谷上边而得名。辖有今张家口市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县延庆区以西以及北京昌平以北。

渔阳郡:因在渔水之阳而得名。管辖着今内蒙古赤峰以南,北京通县、怀柔区以东及天津市以北地区。

辽东郡:因在辽水以东得名,管辖着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区。

辽西郡:因在辽河以西得名,管辖着今辽宁大凌河以西,长城以南,迁西县以东地区。

北平市郡:因在北平之右而得名,管辖着今承德市蓟州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地区。

魏国

在今陕西省境内,沿黄河仅有今韩城市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今华阴市左右地。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并伸入其东南部,通连今河南省北部,兼有黄河以南的一部分沿河地。东北更有今河北省大名、广平县间地和山东省冠县地。领土较为分散,其主要地区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以及今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郡为交通孔道。四周和秦、赵、韩、郑、齐、卫接界。

首都原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到战国初期,攻取了今河南省中部地区后,在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迁都到大梁(今开封市)。

魏长城依靠北洛河的堤防建立的,南端起于郑,越渭河和洛水,经历今大荔县澄城县、洛川等县,沿洛水东岸的堤防北上。在中原一带,为了防备秦国,还建立了魏中原长城,从黄河边的卷开始,东向到阳武,折往西南行,到达密。这是公元前358年魏国建设的。

*地方郡县:

河西郡:因在黄河之西得名。管辖着今陕西华阴以北,黄龙县以南,洛河以东,黄河以西。

上郡:因方位得名,管辖着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市延安市一带。

河东郡:因在黄河之东得名,管辖着今山西沁水以西,太岳山以南地区。

方与郡:因地方名方于得名,管辖着今嘉祥县以南金乡县等地,还包括今江苏丰县一带。

大宋郡:因宋国得名,管辖着今商丘市和安徽砀山等地。

韩国

其疆域有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相接,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相交。

首都原在尧都区(今临汾市西北),相传韩万迁都到宜阳县(今河南宜阳西),到了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到郑(今河南新郑)。

*地方郡县:

上党郡:因在上党地区得名,管辖今山西沁河以东一带。

三川郡:因有黄河南洛河、伊水三川而得名。管辖着今黄河以南,河南灵宝以东,中牟县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区。

上蔡县郡:因地名上蔡得名。管辖今河南上蔡一带。

其他诸国

1.宋国: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和今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之间一部分土地。首都原在睢阳区(今商丘市西南),战国初期宋昭公、宋悼公可能迁都徐州市(后被楚所灭)。

2.鲁国:有今山东省的东南部,国都在曲阜市(今山东曲阜)。

3.郑国: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国都在郑(今河南郑州)。

4.卫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国都在濮阳市(今河南阳)。

5.莒国:有今山东省安邱、诸城、沂水县、莒、日照市等县之间,国都在莒(今莒县)。

6.邾国:有今山东省费、邹城市滕州市济宁市金乡县等县市之间,首都在邹(今山东莒县南)。

7.周代:战国时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阳市偃师区、巩、汝阳县以及过黄河今温县一带。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

8.杞国:在今杞县,后迁往山东省安邱东北地。

9.杨国:有今陕西山西东等地。

10.蔡国:在今安徽省寿县北部地。

11.郯国:有今山东郯城西南地。

12.任国:有今山东省济宁北部地。

13.滕国:约在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南地。

14.薛国:约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地。

15.费国:有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

16.倪国:邹别封之国,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东。

17.曾国战国初期,占有今湖北省随县到安陆市一带,建都西阳(今光山县西南)。

18.缯国:在今山东省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后来又复国,到了公元前450年又被越灭亡。

19.古邳镇:在丹水与沂河的交接处,应在山东省南部,宋国的东面,郯国的南面。各国名称

齐、晋、秦、楚、陈、吴、越、宋、鲁、卫、郑、钜、、杞、杨、蔡、剡、任、藤、费、倪、曾、缯、邳、巢、随、新沂市、刘、六、召、周、道、房、沈、申、苏、温、廖、舒、舒鸠、舒庸、舒廖、燕、南燕、许、徐、虞、、黎、无终、中山、安陵氏、邓、贾、邢、甘、荣、巴、蜀、单、州、胡、唐、赖、权、莱、逼阳、纪、遂、谭、代、黄、项、耿、霍、魏、息、梁、芮、滑。薛、、章、顿、陆浑、肥、鼓、赤狄潞国、江、根牟、应、罗、樊、毛、程、宿、詹、焦、祝、吕、聂九十六国。

另有唐训方大荔县、孤竹、山戎。共计一百零三国。

国君年表

东周

姬宜臼——宜臼(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20年)

姬余臣——余臣(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60年,或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750年)

姬林——林(公元前720年至公元前697年)

姬佗——佗(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82年)

周厘王——胡齐(公元前682年至公元前677年)

姬阆——阆(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52年)

周襄王——郑(公元前652年至公元前619年)

姬壬臣——壬臣(公元前619年至公元前613年)

姬班——班(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607年)

周定王——瑜(公元前607年至公元前586年)

周简王——夷(公元前586年至公元前572年)

姬泄心——泄心(公元前572年至公元前545年)

姬贵——贵(公元前545年至公元前520年)

姬猛——猛(公元前520年)

姬匄——(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477年)

周元王——仁(公元前477年至公元前469年)

姬介——介(公元前469年至公元前441年)

姬去疾——去疾(公元前441年)

姬叔——叔(公元前441年)

姬嵬——嵬(公元前441年至公元前426年)

姬午——午(公元前426年至公元前402年)

姬骄——骄(公元前402年至公元前376年)

姬喜——喜(公元前376年至公元前369年)

周显圣王——扁(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321年)

姬定——定(公元前321年至公元前315年

周郝王——延(公元前315年至公元前256年)

秦国

秦非子 ( 约前900—前858年 )

秦侯 ( 前857—前848年 )

秦公伯 ( 前847—前845年 )

秦仲 ( 前844—前822年 )

秦庄公 ( 前821—前778年 )

秦襄公 ( 前777—前766年 )

秦文公 ( 前765—前716年 )

秦静公 ( 未即位 )

秦宪公 ( 前715—前704年 )

秦出子 ( 前703—前698年 )

秦武公 ( 前697—前678年 )

秦德公 ( 前677—前676年 )

秦宣公 ( 前675—前664年 )

秦成公 ( 前663—前660年 )

秦穆公 ( 前659—前621年 )

秦康公 ( 前620—前609年 )

嬴貑 ( 前608—前604年 )

▪ 秦桓公 ( 前603—前577年 )

秦景公 ( 前576—前537年 )

秦哀公 ( 前536—前501年 )

秦夷公 ( 未即位 )

秦惠公 ( 前500—前491年 )

秦悼公 ( 前490—前477年 )

秦厉共公 ( 前476—前443年 )

▪ 秦躁公 ( 前442—前429年 )

秦怀公 ( 前428—前445年 )

秦灵公 ( 前424—前415年 )

秦简公 ( 前414—前400年 )

秦出公 ( 前386—前385年 )

秦献公 ( 前384—前362年 )

秦孝公 ( 前361—前338年 )

秦惠文王 ( 前337—前311年 )

秦武王 ( 前310—前307年 )

秦昭襄王 ( 前306—前251年 )

秦孝文王 ( 前250年 )

秦庄襄王 ( 前250—前247年 )

秦始皇 ( 前246—前210年 )

胡亥 ( 前209—前207年 )

子婴 ( 前206年 )

齐国

吕姓齐国 姜姓吕氏

次序 谥号 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田和 姜子牙 前1046年—前1015年 32 即太公望,小说俗称姜太公、姜子牙

2 齐丁公 吕 前1014年—前976年 39

3 齐乙公吕得 前975年—前932年 44

4 齐癸公吕慈母 前931年—前880年 52

5 齐哀公吕不辰 前879年—前868年 12

6 齐胡公 吕静 前867年—前860年 8

7 齐献公吕山 前859年—前851年 9

8 齐武公吕寿 前850年—前825年 26

9 齐厉公吕无忌 前824年—前816年 9

10 齐文公吕赤 前815年—前804年 12

11 齐成公吕脱 前803年—前795年 9 其名一作说

12 齐庄公 吕购 前794年—前731年 64

13 齐僖公 吕禄甫 前730年—前698年 33 一作齐僖公

14 齐襄公 吕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12

15 公孙无知 吕无知 前686年 1

16 齐桓公 吕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43 春秋五霸之一

17 齐中废公 吕无诡 前643年 1 一名无亏

18 齐孝公 吕昭 前642年—前633年 10

19 齐昭公 吕潘 前632年—前613年 20

20 齐后废公 吕舍 前613年 1

21 齐懿公 吕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4

22 齐惠公 吕元 前608年—前599年 10

23 齐顷公 吕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17

24 齐灵公吕环 前581年—前554年 28

25 齐后庄公吕光 前553年—前548年 6

26 齐景公 吕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58

27 齐晏孺子吕荼 前489年 1

28 齐悼公吕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4

29 齐简公吕壬 前484年—前481年 4

30 齐平公吕骜 前480年—前456年 25

31 齐宣公吕积 前455年—前405年 51

32 齐康公吕贷 前404年—前379年 26 前391年,被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

齐国

次序 谥号 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齐太公 和 前404年—前384年 21 前386年,被姬骄列为诸侯

2 齐废公 剡 前383年—前375年 9

3 齐桓公 午 前374年—前357年 18

4 齐威王 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37 前334年,称王

5 齐宣王 姬辟疆 前319年—前301年 19

6 齐湣王 地 前300年—前284年 17 前288年,称东帝,不久去帝号

7 齐襄王 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19

8 齐王建 建 前264年—前221年 44 前221年,秦灭齐

燕国

姓名 在位时间 在位年数

燕惠侯864年前827年 38

燕厘侯前826年-前791年 36

燕顷侯前790年-前767年 24

燕哀侯前766年-前765年 2

燕郑侯前764年-前729年 36

燕穆侯前728年-前711年 18

燕宣侯前710年-前698年 13

燕桓侯前697年-前691年 7

燕庄公前690年-前658年 33

燕襄公前657年-前618年 40

燕前桓公前617年-前602年 16

燕宣公前601年-前587年 15

燕昭公前586年-前574年 13

燕武公前573年-前555年 19

燕前文公前554年-前549年 6

燕懿公前548年-前545年 4

燕惠公前544年-前536年 9

燕悼公前535年-前529年 7

燕共公前528年-前524年 5

燕平公前523年-前493年 31

燕孝公前492年-前455年 38

燕成公前454年-前439年 16

燕闵公前438年-前415年 24

燕简公姬载 前414年-前373年 42

燕后桓公前372年-前362年 11

燕后文王 前361年-前333年 29

燕易王前332年-前321年 12

燕王哙姬哙 前320年-前317年 4

燕王子之 子之 前316年前314年 3

齐宣王辟疆 前313年-前311年 3

燕昭王姬职前311年-前279年 33

燕惠王姬乐资前278年-前272年 7

燕武成王前271年-前258年 14

燕孝王前257年-前255年 3

燕王喜姬喜 前254年-前222年 33

楚国

(至西楚

次序 习惯称法 中文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鬻熊 熊蚤 原名鬻熊,始以熊为氏

2 熊丽 熊丽

3 熊狂 熊狂

4 楚熊绎熊绎 前1042年—前1006年 37 被姬发册封为诸侯,子爵

5 熊艾熊艾 前1005年—前981年 25

6 熊䵣 熊黵 前980年—前970年 11

7 熊胜 熊胜 前969年—前946年 24

8 楚熊杨熊杨 前945年—前887年 59 又作熊锡、熊炀

9 楚熊渠 熊渠 前886年—前877年 10

10 楚熊挚 熊挚 前876年 1 又作熊挚红

11 楚熊延 熊延 前875年—前847年 29

12 楚熊勇 熊勇 前846年—前838年 9

13 熊严熊严 前837年—前828年 10

14 熊霜 熊霜 前827年—前822年 6

15 熊徇 熊徇 前821年—前800年 22

16 熊咢 熊 前799年—前791年 9

17 熊仪 熊仪 前790年—前764年 27

18 楚霄敖 熊坎 前763年—前758年 6

19 楚厉王 熊眴 前757年—前741年 17 又作楚冒

20 楚武王 熊通 前740年—前690年 51 前704年,自立为武王,楚开始称王

21 楚文王 熊 前689年—前677年 13

22 楚杜敖 楚堵敖 前676年—前672年 5 又作堵敖

23 楚成王 熊恽 前671年—前626年 46

24 楚穆王 熊商臣 前625年—前614年 12

25 楚庄王 熊侣 前613年—前591年 23 一名旅,春秋五霸之一

26 楚共王熊审 前590年—前560年 31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龚王

27 楚康王 熊昭 前559年—前545年 15

28 楚郏敖 熊员 前544年—前541年 4 即熊员

29 楚灵王 熊虔 前541年—前529年 12 原名围,即位后改名虔

30 訾敖 熊比 前529年 1

31 楚平王 熊居 前528年—前516年 13 原名弃疾,即位后改名熊居

32 楚昭王 熊 前516年—前489年 27 出土楚国文献写作王

33 楚惠王 熊章 前488年—前432年 57 又作献惠王

34 楚简王 熊中 前431年—前408年 24 又作楚简王

35 楚声王 熊当 前407年—前402年 6 又作声桓王

36 楚悼王熊疑 前401年—前381年 21

37 楚肃王 熊臧 前380年—前370年 11

38 楚宣王 熊良夫 前369年—前340年 30

39 楚威王 熊商 前339年—前329年 11

40 楚前怀王 熊槐 前328年—前299年 30 前299年被秦扣押,3年后死在秦国

41 楚顷襄王熊横 前298年—前263年 36

42 楚考烈王 熊完 前262年—前238年 25

43 楚幽王 熊悍 前237年—前228年 10

44 楚哀王 熊犹 前228年 1

45 楚王负刍 熊负 前227年—前223年 5 前223年,秦灭楚之战昌平君被拥为楚王

46 楚昌平君 熊启 前223年 1 兵败身死,秦灭楚

47 (秦治12 年) ----- 前223---前208 16

48 楚后怀王 熊心 前208——前205 4 又称作熊心,楚义帝,前205年为项羽所弑

49 西楚霸王 项羽 前206——前202 5 字羽,前205年弑君,前202年自刎于乌江

晋国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即位时间 退位时间

唐叔虞虞姬叔虞   前1033

晋侯燮姬燮

晋武侯 武侯 姬宁族

晋成侯成侯 晋成侯

晋厉侯厉侯 姬福 前859

晋靖侯靖侯 晋靖侯 18 前858 前841

晋僖侯 釐侯、僖侯 姬司徒 18 前840 前823

晋献侯献侯 姬籍 11 前822 前812

晋穆侯穆侯 姬弗生 27 前811 前785

晋殇叔殇叔 姬殇 4 前784 前781

晋文侯文侯 晋文侯 35 前780 前746

晋昭侯昭侯 晋昭侯 6 前745 前740

晋孝侯孝侯 晋孝侯 16 前739 前724

晋鄂侯鄂侯姬郤 6 前723 前718

晋哀侯哀侯 晋哀侯 9 前717 前709

晋小子侯姬小子 4 前708 前705

晋侯缗姬缗27 前704 前678

曲沃桓叔桓叔 姬成师 14 前744 前731

曲沃庄伯庄伯 姬鳝 15 前730 前716

晋武公(前678年受王命称晋武公,纪年沿用曲沃武公纪年)秦武公 姬称 39 前715 前677

晋献公献公 姬诡诸 26 前676 前651

晋惠公公 姬夷吾 14 前650 前637

晋怀公怀公 姬 1 前637 前637

晋文公文公 姬重耳 9 前636 前628

晋襄公襄公 姬欢 7 前627 前621

晋灵公灵公 姬夷皋 14 前620 前607

晋成公成公 姬黑臀 7 前606 前600

晋景公景公 姬据 19 前599 前581

晋厉公厉公 姬寿曼 8 前580 前573

晋悼公悼公 姬周 15 前572 前558

晋平公 平公 姬彪 26 前557 前532

姬夷 昭公 姬夷 6 前531 前526

晋顷公顷公 晋顷公 14 前525 前512

晋定公定公 姬午 37 前511 前475

晋出公出公 晋出公 23 前474 前452

晋哀公 哀公、懿公、敬公 姬骄 18 前451 前434

晋幽公幽公 姬柳 18 前433 前416

晋烈公烈公 晋烈公 27 前415 前389

晋孝公孝公、桓公 姬颀 32 前388 前357

晋静公静公 晋静公 8 前356 前349

鲁国

序 谥号 中文名 在位时间 年数 备注

1 周公 姬旦 前1041年 1 姬发姬发弟,文王子

2 鲁公 伯禽 前1040年-前997年 43 周公长子;平淮夷、徐戎;作《费誓》

3 鲁考公 姬酋 前996年-前993年4 伯禽子;其名《世本》作“就”

4 鲁炀公 姬熙 前992年-前987年 6 伯禽子,鲁考公弟;一名怡

5 鲁幽公 姬宰 前986年-前973年 14 炀公子

6 鲁魏公 姬沸 前973年-前924年 50 炀公子,幽公弟;弑幽公自立,当年改元

7 鲁厉公 姬 前923年-前887年 37 魏公子

8 鲁献公 姬具 前886年-前855年 32 魏公子,厉公弟

9 鲁真公 姬濞 前854年-前825年 30 献公子

10 鲁武公 姬敖 前824年-前816年 9 献公子,真公弟

11 鲁懿公 姬戏 前815年-前807年 9 武公子,姬静擅立武公少子戏为鲁太子

12 鲁公 姬伯御 前806年-前796年 11 武公孙,太子括子;与国人杀懿公后自立

13 鲁孝公 姬称 前795年-前769年 27 懿公子;周宣王率诸侯伐鲁,杀伯御后立

14 鲁惠公 姬弗湟 前768年-前723年 46 孝公子

15 鲁隐公 姬息姑 前722年-前712年 11 惠公庶子;摄政行君事;被公子翚弑

16 鲁桓公 姬允 前711年-前694年 18 惠公子;前694年在齐被公子彭生所害

17 鲁庄公 姬同 前693年-前662年 32 桓公子

18 鲁闵公 姬启方 前661年-前660年 2 庄公子,斑弟;庆父立其为君

19 鲁僖公 姬申 前659年-前627年 33 桓公子,庄公弟

20 鲁文公 姬兴 前626年-前609年 18 僖公子

21 鲁宣公 姬馁 前608年-前591年 18 文公子

22 鲁成公 姬黑肱 前590年-前573年 18 宣公子

23 鲁襄公 姬午 前572年-前542年 31 成公子;亲朝晋平公

24 鲁君野 姬野 前542年 1 襄公子

25 鲁昭公 姬裯 前541年-前510年 32 襄公子,野弟

26 鲁定公 姬宋 前509年-前495年 15 昭公子

27 鲁哀公 姬蒋 前494年-前468年 27 定公子

28 鲁悼公 姬宁 前467年-前437年 31 哀公子

29 鲁元公 姬嘉 前436年-前416年 21 悼公子

30 鲁穆公 姬显 前415年-前383年 33 元公子;摆脱了三桓专政

31 鲁共公 姬奋 前382年-前353年 30 穆公子

32 鲁康公 姬屯 前352年-前344年 9 共公子

33 鲁景公 姬匽 前343年-前323年 21 康公子

34 鲁平公 姬旅 前322年-前303年 20 景公子;《史记》载其名“叔”

35 鲁湣公 姬贾 前302年-前280年 23 平公子;《史记》作“文公”

36 姬雠 姬 前279年-前256年 24 文公子;楚考烈王灭鲁,迁顷公于下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