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郡
会稽郡(“会”,音kuài,又guì)是战国郡名。据《通考》:当以今浙江绍兴南之古会山得名。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东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
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国秦灭六国之战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在原来楚国的江南吴越故地,设立了会稽郡,辖二十四县。在原吴国的故都设吴县,作为会稽郡治。
西汉的会稽郡先后属于韩信的楚国、刘贾的荆国、英布的淮南国、刘濞的吴国及刘非的江都国等。
东汉顺帝永建四年,东汉政府接受了建议,以浙江(今钱塘江)为界分会稽郡为二郡,以东为会稽,移治山阴,以西为吴郡,仍治吴县,吴城为会稽郡治的时代至此结束。
郡名起源
会稽郡因会稽山得名。相传大禹时即有会稽山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史记》记载了西汉时流行的说法:“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越绝书·外传记地传》写道:“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人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引吴君高之语:“会稽本山名。夏禹巡狩,会计于此山,因以名郡,故曰会稽。”
《史记·勾践世家》载,夏帝少康之庶子无余封于会稽(在今绍兴市一带),为越国之始祖。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国,杀无彊,占据江东。越国王族分散于会稽一带,自立为君长,臣服于楚国。
公元前222年设立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历史沿革
先秦
先秦时期属于越。会稽,是古代越人的势力范围,而且直到一千年后春秋时期,越国都是一方霸主。据史学家考证大禹是越人祖先,大禹家乡在晋南,大禹治水主要活动区域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禹势力集团逼“舜”禅位。有一种说法,就是大禹安葬的会稽山不在越地会稽。
秦朝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之战。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将王“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此为会稽郡首见于史籍。会稽郡为战国时期越国故地,而吴(今苏州市)为吴国及勾践灭吴后越国的首都,秦以吴县为治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至会稽郡南部属地,今绍兴市的“大越”,将其改名为山阴。
会稽郡初置时,领有吴、越两国之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安徽东南、上海市西部以及浙江省北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分会稽郡西部置故鄣郡,其辖境略同于汉代之丹阳郡,大致相当于今南京市、浙江西北一隅及安徽东南之地。
西汉
汉初会稽郡又称吴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正月,刘邦徙齐王韩信为楚王,以秦之东海郡、会稽郡、泗水郡、薛郡、陈郡置楚国,都下邳,次年废韩信为淮阴侯。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立刘贾为荆王,置荆国,领“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会稽)五十三县”,相当于今江苏省淮河以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北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荆王贾为淮南王英布兵所杀。次年,立刘濞为吴王,置吴国,领刘贾荆国故地。刘启三年(前154年),平七国之乱,吴王濞兵败身死,吴国除。景帝徙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分吴国之东阳郡、鄣郡置江都国。会稽郡属中央直辖。
汉初,“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 ,领二十余县。其南有闽越,即秦朝闽中郡。高帝五年封无诸为闽越王,其领地在今福建省一带。刘盈三年(前192年)封闽君摇为驺摇,建都温州市,故又称东瓯王,统辖今浙江省南部地区。刘彻建元三年(前138年),刘濞之子刘驹煽动闽越北击东瓯,武帝遣中大夫严助发会稽郡兵渡海往救。汉兵未至,闽越已退兵。东瓯王请求举国内迁,武帝将其人口安置于长江、淮河之闲。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反,汉发兵灭闽越,立无诸之孙繇君丑为粤繇王,又立郢之弟余善为东越王。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兵平定东越,迁其部众于江淮闲。其后逃遁山谷的闽越遗民复出,故于闽越故都东冶之地置冶县(今福州市) 。又有温州市遗民出,刘弗陵始元二年(前85年)乃于东瓯故地置回浦县。
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苏州市、无锡、常州、镇江市四市,上海市西部,浙江省除安吉县、临安市西部、淳安县的其余地区,以及福建省中部沿海一带。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今福建省全境画入会稽郡。但福建西南部,即会稽、南海、豫章三郡之间一带,原为高帝十二年所封南海王织所领,未闻有所建置。福建北部地区亦无法证实为会稽郡所辖。
西汉会稽郡辖县如下表:
古越语称“盐”为“余” 。会稽郡有余暨、杭州市、余姚,大概都与盐业有关。
西汉会稽郡的治所相城区(今苏州市)在当时是长江以南的第一大都市,司马迁在《史记》中谓:“夫吴自阖闾、黄歇、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弟子,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苏州也被认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个中心城市,其地位维持了两千多年,直到太平天国以后(庚申之劫)方为上海市所取代。
东汉
刘秀建武中改冶县为东冶,又析置候官。汉章帝章和元年,析鄞县回浦乡为章安县,即西汉之回浦县。外国有资料谓,吴会分治前的会稽郡治所吴中区(今苏州市)在公元100年左右为仅次于首都洛阳市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第九大城市,人口近十万。
刘保永建中,阳羡令周嘉等人因会稽郡辖境广大,属县偏远,上书求分郡而治。永建四年(129年),析会稽郡中心发达地区十三县置吴郡,是为“吴会分治”。吴县改吴郡郡治,会稽郡移治山阴县(今绍兴)。永和三年(138年),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此时会稽郡领十五县:绍兴市、鄮、乌伤、诸暨市、余暨、太末、上虞区、剡、余姚市、句章、鄞、章安、东冶、永宁、候官。
刘协时,刘繇及孙策一族先后割据江东,于会稽郡内析置十余县。初平三年(192年),分太末县置新安县,分乌孝县南乡置长山县。兴平二年(195年),分诸暨县置吴宁县。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又分候官置建安、汉兴、南平市三县。建安四年,分太末县置丰安县。建安十年(205年),分建安县、上饶市地置建平县。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析太末县置遂昌县,析新安县置定阳县。至建安末年,会稽郡至少领有二十六县。
六朝
三国吴时析置始宁县、永康县。太平二年(257年),釐东部临海之地置临海郡;治章安县。永安三年(260年),釐会稽郡南部置建安郡,治建安县。孙皓宝鼎元年(266年),又釐诸暨市、嵊州市以南置东阳郡,治长山县。改会稽之余暨县为永兴县。晋朝时,会稽郡仅辖十县:绍兴市、上虞区、余姚市、句章、鄞、鄮、章镇镇、剡、永兴、诸暨。辖境大致相当于今绍兴市、宁波市除宁海县、象山县的其余地区及杭州市萧山区一带。刘宋、南齐两代无所改置,仍领十县。梁、南陈时代于会稽郡置东扬州市。
隋唐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东扬州为吴州。省并山阴、上虞、始宁、永兴四县置会稽县,省并余姚县、鄞县、鄮县入句章县。大业初改为越州。大业三年(607年)改越州为会稽郡,领四县:会稽、句章、剡、诸暨。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越州,领会稽、诸暨、绍兴市三县。武德七年,以姚州之余姚县来属。次年(625年),废鄞州为鄮县,废嵊州为剡县,并入越州,又省山阴县。仪凤二年(677年),分会稽、诸暨二县复置永兴县,天宝元年改为萧山县。垂拱二年(686年),分会稽县复置山阴县,与会稽县同城而治。天宝元年(742年),改越州为会稽郡,领七县: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萧山、上虞。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越州。
宋代
宋时越州别名会稽郡,先后属两浙路、两浙东路。南宋绍兴年间,越州改称绍兴府,为两浙东路治所,山阴和会稽两县成了绍兴的属县。
人口
秦汉时,会稽郡是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秦始皇曾徙天下罪人于山阴。七国之乱中,刘濞征发吴国14岁以上、62岁以下的男子从军,得二十余万。刘启令诸将“击反虏者,深入多杀为功。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皆杀,无有所置”。汉军击败七国叛军时,已经“斩首十余万级” ,其中多半是吴军。故此时会稽郡人口应有不小的损失。
据今人葛剑雄推算,包括会稽郡在内的原刘濞吴国地区,自景帝三年至平帝元始二年的156年间,人口增长了0.88倍,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会稽郡26县共有223038户,1032604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平均每县39716人,每户4.63人。除回浦县、冶县之外24县,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4.28人。
新朝、东汉之际,不少中原移民避乱迁入会稽。顺帝永和五年分置吴郡前,会稽郡大约有287254户,1181978人。人口较西汉末年增加了近十五万人。外国更有资料谓,会稽郡治所相城区(今苏州市)在公元100年左右为仅次于首都洛阳市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第九大城市,人口接近十万。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吴会分治,吴郡13县析出,会稽郡户口减少了一半以上,有123090户,481196人。平均每县32080人,每户3.91人。经过汉末三国战乱,又因临海、建安、东阳三郡分出,晋朝太康初年,会稽郡户数仅有三万。五胡乱华时,中原人口大量迁入吴越之地,会稽人口有所增加,但在晋末孙恩之乱中又有所损失。刘宋大明八年(464年),全郡有52228户,348014人,平均每县34801人,每户6.66人。隋大业三年(607年),户数为20271。唐天宝元年(742年),有90279户,约529589人。
地方志
行政长官
秦
郡守
两汉
太守
严助,后世避刘庄讳改为严助,会稽吴人。刘彻建元、元光之际任会稽太守,在职三年。
窦翔,建武初年在任。
第五伦,字伯鲁,京兆长陵人。建武二十九年(53年)在任。明帝永平中免职。
尹兴,永平中去职。
李就,东汉初年在任。
黄兢,约汉章帝时在任。
马棱,字伯威,扶风茂陵人,马援族孙。永元中在任。
赵牧,字仲师,长安人。和帝、安帝之际在任。
尹□,其名失载。川陵人。和帝、安帝之际在任。
徐丹,安帝时在任。
杜宣,河内汲人。顺帝时在任。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顺帝时在任。
成公浮,顺帝、刘志之际在任。
马臻,字叔荐,顺帝时在任,修筑镜湖。
苦灼,不知何时在任。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约在桓帝时为会稽太守。与汉末豫章太守刘宠同名。
傅世起,鲁人。桓帝初在任。
梁旻,梁冀从弟。约桓帝时在任。
唐凤,颍川人。桓帝、灵帝之际在任。
徐圭,熹平中在任。唐瑁,颍川人。约在灵帝、刘协之际任会稽知府。
郭异,字符平,南阳顺阳人。中平中为会稽太守。
王朗,东海郯人。献帝初平中在任。初平四年(190年)为孙策所逐。
孙策,献帝兴平中自任会稽太守。建安五年卒。
孙权,建安五年继孙策自任会稽太守。
淳于式,汉末建安中孙权所置会稽太守。
左恢,吴郡曲阿人。不知何时在任。
六朝
会稽王
会稽太守
郭诞,吴孙皓时会稽太守,凤凰三年(274年)免官。
纪瞻,继庾琛为太守。
孔山士,会稽山阴人,孔靖子。元嘉末为会稽太守,卒于任上。
孔灵符,会稽山阴人,孔靖弟。刘彧时会稽太守,著有《会稽记》。
沈恪,字子恭,吴兴武康人。陈永定三年至天嘉元年兼任会稽太守。
徐度,字孝节,安陆人。天嘉中为会稽太守。
会稽相
朱则,晋初为会稽相,推荐过杨泉。
张景,晋初为会稽相,太安二年(303年)石冰起事后为冰所逐,翌年冰为贺循败后复任会稽相。
程超,石冰起事所置会稽相,原为宁远护军,冰为贺循败后投降。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陈敏之乱后为征东将军周馥奏请领会稽相,但实际未上任。
参考资料
“会稽”这么有名,为什么要改名“绍兴”.微信公众平台.202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