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赵氏,名驷,秦国第二十六位君主,他是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的首任王。公元前338年到公元前311年在位,在位共27年。
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嬴驷出生于栎阳王宫,后随其父搬迁至咸阳。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十九岁的嬴驷即位为秦国君主。即位伊始,因嬴虔及其门人诬告商鞅谋反,嬴驷便以宗室多怨为由,车裂了秦国的变法功臣商鞅,并诛杀其全家。商鞅虽死,但嬴驷保留了商鞅制定的新法。嬴驷主政后,重用张仪、公孙衍等人才,对外则东弱魏国,吞并魏国阴晋、河西、上郡等地域;又于秦惠文君十一年(公元前327年)使义渠称臣。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四月,嬴驷称秦王。 次年,嬴驷将年号改为秦惠文王元年,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王的君主。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齐五国的军队率领匈奴的军队共同攻打秦国,秦国派庶长疾在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迎战,斩杀敌军首级八万二千。两年后,嬴驷派大将司马错征伐蜀汉,平灭蜀国。此后,秦军两次进攻楚国,占领汉中之地六百里,以及召陵地区(今河南漯河市)。
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嬴驷因病去世,终年四十六岁,谥号“惠王”,葬于公陵(今陕西省秦都区周陵乡)。其子赢荡继位,是为秦武王。学者梁万斌认为:嬴驷在位期间,秦国版图得到了极大扩张,对关东六国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为日后秦灭六国之战打下基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嬴驷出生于栎阳王宫,其父为赢渠梁,是为秦孝公;嬴驷后随其父搬迁至咸阳,被立为太子。当初商鞅在秦国推行新法改革,法令最初难以实施,太子嬴驷却率先触犯了禁令。商鞅向秦孝公嬴渠梁建议,他认为法令之所以难以推行,主要原因是贵戚们的抵制。如果一定要推行新法,应当先从太子开始;太子不能受刑,就用黥刑惩罚太子的师傅嬴虔。嬴虔被处刑后,秦国上下震恐,商鞅推出的新法因此得以施行,秦国也得到了治理。
秦孝公用商鞅推行法令十八年,重病将死的时候,想把王位传给商鞅,商鞅推辞没有接受。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驷继承王位。秦惠文君元年(公元前337年),楚、韩、赵、蜀等国派人前来朝见秦君。次年,周天子也派遣使者给予祝贺。
族灭商鞅
嬴驷执政后不久,商鞅要求回到自己的封地。这时有人对嬴驷表示,大臣权势过重就会对国家产生威胁,身边的人过分亲近就会危害到自己。现在秦国的男女老少只知道商君的法令,而不知大王的法令。如此一来,商君就成了主人,大王反而就成了臣子。再说商君本来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
与此同时,秦国宗室中也有许多人对商鞅充满了怨恨,商鞅被迫逃亡,却因此被认定为谋反,嬴驷便派官吏追捕他。商鞅逃到魏国,魏国人拒绝收留他,将他送回了秦国。商鞅走投无路,便和他的门徒来到商邑,发兵攻打郑国。秦国于是出动军队攻打商鞅,商鞅兵败被杀,嬴驷将其尸体处以车裂极刑并示众于市,同时告诫众人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随后将商鞅满门抄斩。
东弱魏国
秦惠文君五年(公元前333年),嬴驷任命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公孙衍被任命为秦国大良造。次年,魏国将阴晋之地献给了秦国,作为与秦和解的条件,阴晋随之被改名为宁秦。秦惠文君七年(公元前331年),秦国大将嬴华率军与魏国大战,俘虏魏军主将龙贾,斩杀敌军首级八万。次年,秦国又出动大军攻打魏国,围困焦(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曲沃(山西省省闻喜县东北)两地。魏国被迫献出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河西之地(今山西、陕西二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给秦国求和。
秦惠文君九年(公元前329年),秦国继续进攻魏国,渡过黄河后,占领了万荣县(今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西南庙前村北古城)、皮氏(今河津市西),紧接着又夺取了焦城(今河南陕县)。次年,嬴驷派大将公子华与张仪率军攻打魏国蒲阳,夺得此城之后,张仪建议秦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派公子繇(you)到魏国做人质。同时张仪又告诉魏王,表示秦国对待魏国很厚道,魏国对秦国也不可以无礼。于是,魏国就把上郡的十五个县全部割让给秦国以表谢意。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嬴驷派张仪攻取了陕州,将陕州地区的百姓赶到了魏国。
义渠称臣
在秦惠文君攻打魏国的同时,义渠已经成为了西戎中最为强大的一支,筑有数十座城邑,且已经称王。秦惠文君七年(公元前331年),趁义渠内乱之机,嬴驷让庶长操率兵前去平定,义渠遂臣服于秦。秦惠文君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国在义渠地区设置县,义渠君向秦国称臣。后于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19年),秦攻取义渠郁(今庆阳市县)。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15年),秦国再次讨伐义渠,攻取义渠二十五城。
称为秦王
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四月初四,秦惠文君举行称“王”仪式。当时,按照齐、魏两国在“徐州相王”的先例,秦国邀请魏、韩之君入秦朝见,共同推尊秦君为王,同时秦王也承认魏、韩二君的王号,而且魏韩二君还当场为秦王驾御作为称王标识的坐车,如同魏惠王在逢泽之会称王那样的“乘夏车,称夏王”。次年,秦惠文王采用传统的逾年改元的礼制,改年号为元年。
修鱼之战
秦惠文王三年(公元前322年),张仪到魏国担任相国,准备推行连横策略,其他各国深感威胁。于是,齐、楚两国首先表示反对,要求驱逐张仪,再加上魏国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游说,争取合纵抗秦。于是,魏惠王于后元十六年(公元前319年)将张仪驱逐回秦,主张合纵的公孙衍被升为魏相。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约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此外,公孙衍还联络唐训方从侧后方进攻秦国,配合联军的作战。秦国为缓解义渠对后方的威胁,送给义渠“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随后便派军去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迎战。当时,联军因各国利害不同,行动不能一致。其中,楚、燕两国暂时受秦的威胁不大,态度消极。楚怀王虽被推选为纵约长,但楚军并未与其他国的军队协同行动,怀王更未指挥联军作战,与秦军实际作战的仅有魏、赵、韩三国的军队。结果,在秦军的反击下,五国联军很快失败,纷纷东退。
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18年),秦国派庶长樗里疾在韩国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和五国联军决战。此战,秦军俘虏了联军将领申差,打败了赵公子渴和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两千。第一次合纵攻秦以失败告终。
西并巴蜀
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17年),苴国、古蜀国互相攻击,双方都来向秦国求助。嬴驷欲发兵伐蜀,但却考虑到蜀道险要、狭窄,难以到达,这时韩国又趁机侵犯秦国,嬴驷便想先攻打韩国,然后讨伐蜀国,却又担心不能取胜;想先攻打蜀国,又担心韩国趁秦军疲敝时搞偷袭,想来想去,始终拿不定主意。最后,经过张仪与司马错的一番辩论之后,嬴驷最终决定采纳司马错的建议伐蜀。 司马错认为,蜀国富饶,得到的布帛金银等物,足以供给军用;水系与楚国相通,又有巴国之精壮的士兵,乘大船由东向楚,楚地唾手可得;楚国亡了之后则天下一统。
随后,嬴驷派司马错、都尉墨等人从汉中市经石牛道伐蜀。蜀王于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南)地区迎战秦军,失败之后,逃至武阳,结果被追来的秦军所杀。蜀王的相、傅和太子逃至逢乡,最终在白鹿山被杀死,在蜀汉称王十二世的开明氏宣告灭亡。当年十月,蜀国平定。紧接着,司马错又相继攻下了苴国、巴国。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14年),嬴驷封儿子通国为蜀侯,以陈壮为相。在蜀地设置了巴郡,任命张若为蜀郡太守。当时,由于蜀地少数民族的势力比较强大,便将秦国老百姓一万余户移民到蜀地,以此来充实蜀地的人口。
南挫楚国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因秦相张仪骗了楚国六百里土地,却不兑现给楚国的承诺,致使楚怀王熊槐一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嬴驷随即安排秦国迎战。秦庶长魏章率军在丹阳一带与楚国交战,大败湘军,俘虏楚将屈匄(gai),斩杀敌军首级八万。接着,魏章又率军进攻楚国汉中,夺取汉中之地六百余里,在此设置汉中郡。秦国占据汉中彻底解决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之地的威胁,秦国的汉中、关中、巴蜀连成一片。次年,又攻取楚国召陵(今漯河市东北)。与此同时,召、犁二国也向秦国称臣。
因病去世
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11年),嬴驷因病去世,终年46岁。谥号“惠王”,葬于公陵(今陕西省秦都区周陵乡)。其子赢荡继位,是为秦武王。
为政举措
政治
延用商鞅之法
嬴驷即位后不久,便以“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为由,对商鞅处以族灭之刑,商鞅本人虽被车裂,但是却保留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嬴驷虽然讨厌商鞅,但对其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还是看在眼里的,特别是对其削弱旧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权势的变革非常赞同。学者杨志昆认为:“嬴驷是有着宏图大志的人,从他东出争夺天下,称王灭蜀等一系列举动就可以看出,商鞅变法对嬴驷实现志向是有帮助的。因此,嬴驷杀掉商鞅,是为了平复旧贵族的反抗情绪、消除权力带来的隐患,但对于能使秦国强大的商鞅变法,则没有必要废除。”
重用人才
秦惠文王嬴驷招揽张仪、公孙衍、司马错等人进入秦国, 支持张仪连横六国,依靠公孙衍、里子、司马错等人南征北战,秦国进一步变强,从此再也无人敢将其“戎狄遇之”。在秦惠文王时期,正是由于秦国集聚了一批谋臣、武将,所以在对外战争中表现出了所向无敌的战斗力,使领地迅速扩大。
军事
称王图霸
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四月初四,嬴驷开始称王。次年,将年号改为秦惠文王元年。嬴驷称王之后,败魏、赵、韩、燕、齐军于修鱼等地,兼并降服巴蜀、唐训方,拆散齐楚联盟,败楚军于丹阳(今河南丹水东北),占领汉中市,使秦国更为强盛。
开疆拓土
嬴驷在位期间,对外战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这些胜利对秦国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东夺河西,使得秦国占有黄河和函天险,获得优越的军事地理位置;其次,兼并巴蜀、汉中,不仅扩大了秦国的领土,而且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巴蜀之地丰富的物质资源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后,在惠文王时期,秦国彻底摆脱了以往的被动地位,获得了对东方六国战略上的主动,为秦灭六国之战,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外交
以连横破合纵:嬴驷先后起用了公孙衍和张仪两人担任大良造和相国,以“连横”之计破山东六国的“合纵抗秦”。在秦惠文王后期,通过张仪的“连横”游说活动,挑动山东六国无休无止地生死相斗,最终得益的都是秦国。同时学者吴婷认为:“秦惠文君九年(公元前329年),张仪入秦为相,根据秦国具体情况推行连横外交,到张仪去世,已经基本实现了“诸侯听之,西向事秦”的局面。连横外交的成功使秦国的的交政策出现了一种新的突破。连横外交使秦国在面对山东六国合纵时,可以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利用他们的矛盾实行反间,分而化之,逐个击破,改变了在秦国在外交上被孤立的被动局面,并对远交近攻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评价
当代学者王子今认为:“惠文王之后,秦国的政治、经济实力都远超六国,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国真正进入了战略反攻兼并天下的历史阶段。秦惠文王时期的对外战争为百余年后秦国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统一迈进了一大步。”
当代学者杨军、魏继强认为:“秦惠文王当政期间,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扩大了疆域,而且针对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采用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打退了六国的进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胜利,为后来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当代学者林剑鸣认为:“虽然惠文王一上台就把商鞅处死,但是由商鞅变法而确立起来的封建制度,是没有任何改变的。对内、对外,秦惠文王继续贯彻有利于封建国家发展的政策。在内政方面,惠文王仍然坚持任人唯贤的方针,这一点较秦孝公时代还要突出,它对于秦国的胜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人物关系
轶事典故
石牛便金:周显王之时,蜀王拥有褒中、汉中之地。有一次,他去山谷中打猎,正巧与嬴驷相遇。嬴驷将一筐金子赠送给了蜀王,蜀王也将自己最喜欢的物件作为回礼,但这些物件却化作了泥土。嬴驷极为生气。但群臣却祝贺秦王:“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啊!说明大王将得到蜀汉的土地。”嬴驷转怒为喜,于是命令手下制作了五头石牛,石牛在早晨排泄出了金子,美其名曰“牛便金”,当时供养石牛的吏卒有上百人。蜀人听闻此事后十分好奇,便派遣使者到秦国去请石牛。秦惠文王答应了。于是,蜀王派了五个大力士去秦国迎接石牛。但当石牛到达蜀国之后,就不再排泄金子了。蜀王为此十分生气,又遣人将石牛送还秦国,并嘲讽秦人为“东方放牛娃”。秦人笑着说道:“我们虽说是放牛娃,但我们必定会得到蜀国。”
研究书目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蒋胜男所著小说《芈月传》中,刻画了一个温暖、又理解人的好丈夫秦惠文王嬴驷,他如同一个邻家老伯一般,给予芈月温暖和关爱。
孙皓晖所著小说《大秦帝国》中,刻画了一个有勇有谋、顾全大局且拥有铁腕手段的秦惠文王,他任用张仪破六国合纵,开疆拓土,为秦秦灭六国之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史记(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全十册).豆瓣读书.2024-04-06
战国策.孔夫子旧书网.2024-04-06
《商鞅传奇》(1997).猫眼电影.2023-06-15
《大秦帝国之裂变》(2009).猫眼电影.2023-06-15
《李冰传奇》(2012).猫眼电影.2023-06-15
《大秦帝国之纵横》(2013).猫眼电影.2023-06-15
《芈月传》(2015).猫眼电影.2023-06-15
《思美人之山鬼后裔》(2017).猫眼电影.2023-06-15
《大秦帝国之崛起》(2017).猫眼电影.202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