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公国
西周公国,中国历史上的古国名,战国时代的一个小公国。
公元前441年,周贞定王崩,其有四子,长子姬去疾继位,史称周哀王。三个月后,二子姬叔弑兄篡位,即周思王。五个月后,三子姬嵬弑兄篡位,即周考王。姬嵬弑兄篡位之后,忧前事重现,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划王河南省之地,封其弟揭于王城,建周国,疆域为瀍水以西、南洛河以南,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小诸侯国。前367年因公子根的叛乱,赵成侯遂“与韩分周为两”,周王畿于是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至周王八年时(前307年),秦军逐赧王出成周王宫,赧王徙居西周王城。前256年,秦攻西周国,西周君降。同年,周赧王去世。公元前255年,秦灭西周国。
兴亡历史
王城营迁
据史料记载,西周公国的兴亡历史经历了一个王城营建与迁徙的过程。
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之后,历代周王均居于王城,但公元前520年姬贵逝世后出现王子朝争位之乱,即位的姬匄担心王城区域王子朝势力甚盛,遂徙居于周初商朝顽民所居之洛阳市。公元前510年晋国率诸侯所修缮之洛邑,便是敬王新徙的洛阳城。因周王徙居于此,且经修饬一新,旧之殷商顽民所居之地就被称为成周了。此后,王城和成周才成为互相分离的两个城。先是周考王以王城封其弟揭,是为西周桓公。至姬扁时,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巩,以奉王为名,号东周。此时,周之王畿亦已分为西周、东周两个小国,这时西周公国才算是成立。周亡之前,只能统御相当于汉代七县之地:东周辖洛阳、平阴县、偃师区、巩四邑,西周辖河南省、缑氏镇、毂城三邑。西周、东周分立后,居住在成周的周王在东周公之地,而最后一代周王即周郝王又徙居西周公之封地。周赧王死后,秦国于公元前255年取西周公国,公元前249年又取东周国,周至县是而绝祀。1954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到洛阳涧滨勘察,确定了汉河南县城的位置,并由此推断汉洛阳即为原成周所在。
宗庙都宫制
西周公国的成立实际上意味着周的彻底衰弱,可以从宗庙都宫制的兴亡得出此结论。
宗庙都宫制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周人对于宗庙祭拜祖先的高度重视,及对于丧葬活动完毕以后墓地祭祀活动的排斥,并因之造成大量的祭拜先祖活动必须集中于宗庙区内进行,因而需要规模巨大的宗庙建筑群。唐杜佑《通典》引魏晋经学大家、太常博士孙议云:“宗庙之制,外为都宫,内各有寝庙,别有门垣。太祖在北,左昭右穆,次而南。”自太王迁岐乃至景王时期都依据都宫制的宗庙布局方式。到姬嵬时,王室衰微,西周国公是其身边掌握实权的人,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省(原东周王城所在区域)做西周公国之主,为了稳固基业这实属不得已。正是此时,都宫制面临瓦解,以往保有庞大的都宫制宗庙群及维系其运营,以及持续按都宫制营建宗庙群,可能都需要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支撑。而这些可能是战国时期的周代所不具备的。于此,似可推测,自先周晚期太王迁岐开始的周人都宫制聂氏宗祠制度,在至少被大致遵守600余年以后,约在姬匄时代前后逐步走向终结,同时这也意味着周王室的彻底衰微。
君主介绍
西周桓公
西周桓公(?-前415年),姓姬,名揭,谥号桓,周考王之弟,西周公国的首任国君,公元前440年-前415年在位。
西周威公
西周威公(?-前367年),姓姬,名灶,谥号威,西周桓公之子,西周公国第二任国君,公元前414年-前367年在位。
西周惠公
西周惠公(?-?),名朝,谥惠,西周公国的第三任君主,前367年-前?年在位,在任期间周分裂为东周国与西周公国。
显圣王二年(赵成侯八年,韩懿侯八年,公元前367年),威公卒,公子朝代立,即西周惠公,公子根遂叛。赵成侯与韩共侯分周为二,姬扁封公子根于巩,即东周惠公,东周遂为诸侯。东周惠公执政成周(东都总名),任周代卿士,虽然国家小,爵位上公,位比大国,故《战国策》列东周为卷首。
西周武公
西周武公(?-?),谥武,西周公国的第四任君主,有子共太子,早卒。立公子咎为太子。
智劝楚令尹,使楚国放弃进攻周朝。
西周文公
西周文公(?-前256年),又称西周君,姓姬,名咎,西周公国最后一任君主,前?年-前256年在位。
前256年,参与东方各国合纵伐秦,不胜,秦派兵攻西周国,西周君投降。同年,姬延去世。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前255年),秦国取西周,西周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