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楚昭王

楚昭王

楚昭王(?—公元前489年),姓,熊氏,名壬,又名珍(),继位前称公子珍(轸),太子珍(轸),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平王的儿子,楚惠王的父亲,共在位二十七年。

楚平王十三年(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熊居去世,其子熊珍继位,即楚昭王。次年,楚昭王以子常为令尹,诛杀祸乱楚国的大臣费无极,赢得民心。同时,吴国趁楚国国丧发动进攻,楚昭王派兵切断吴国军队退路。恰逢吴国内部发生政变,吴国退军。楚昭王七年(公元前509年),吴国再次进攻楚国,楚昭王派囊瓦率军反击,但在豫章被吴军击败。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蔡、唐联合伐楚,楚昭王弃郢奔随。次年秋,楚昭王得到秦国帮助,秦、楚联军发动反击,吴、蔡、唐联军撤出楚境,湘军乘势消灭了晋国。楚昭王吸取教训,为恢复统治秩序,对保王保国做出贡献的大臣进行封赏。重用子西锺子期公子启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集中精力恢复国力。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4年),楚昭王将首都迁到地。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昭王发兵消灭顿国。次年,又灭胡国。又一年,楚昭王联合陈国曾国,发兵攻打蔡国,迫使蔡国迁移到长江汝水之间。楚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吴国讨伐陈国,楚昭王亲自率军救陈,病逝军中,死于城父。其子楚惠王即位,即楚惠王。

春秋时思想家孔子评价道,楚昭王知晓大义,他不失去国家,是应该的。东汉史学家班固、三国时期名臣诸葛亮唐朝思想家李荃均认为,楚昭王在被赶出首都之后能借助秦人的力量复国,说明善于处理败局的人永远不会灭亡。

人物生平

继承王位

楚平王二年(公元前527年),楚平王熊居派大夫费无极秦国为太子熊建迎娶媳妇。费无忌见女子漂亮,便劝说楚平王自己迎娶,为太子熊建另找一个。楚平王采纳费无忌的建议,迎娶了这位秦国女子,生下儿子熊珍。此后,楚平王与太子熊建之间产生隔阂。楚平王六年(公元前523年),在费无忌挑唆之下,太子熊建离开楚国都城,前往城父(今谯城区城父镇)。次年,费无忌向楚平王诬陷太子熊建要背叛楚国,楚平王便计划将熊建处死。熊建逃往宋国,后来又逃亡郑国,楚平王便另立熊珍为太子。

楚平王十三年(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令尹子常认为太子熊珍年幼,并且熊珍的母亲本来是前太子熊建应该迎娶的,所以要立子西为王。子西是楚平王的庶长子,忠厚仁义。他认为国家治理要遵循法则,随意更改君主会引发祸乱,并禁止子常再提改立的话,于是太子熊珍成为新一任楚王,即楚昭王。

柏举之战

楚昭王元年(公元前515年),因费无极此前恶意中伤前太子熊建,导致熊建出逃,又杀害了熊建的老师伍奢和大夫郤宛,导致楚国大夫伯嚭伍子胥都逃往吴国,进而引发吴国军队屡次侵犯楚国,所以楚国百姓非常怨恨费无忌。囊瓦趁势将费无忌处死,楚国百姓便高兴起来。同年,吴王僚趁楚国国丧,派弟弟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进攻楚国。楚昭王调动军队迎战,并切断吴国军队后路。此时,吴国内部发生政变,吴王僚被杀,吴国阖闾即位,即吴王阖闾,随后公子掩余逃往徐国,公子烛庸逃往宿迁市(今江苏宿迁)。

楚昭王四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分别向徐国、钟吾要求引渡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二公子随之逃往楚国。楚昭王赐予他们封地,一同抵抗吴国。次年,吴国进攻楚国,占领楚国的六城和潜城。楚昭王七年(公元前509年),楚昭王派子常率军攻打吴国,但在豫章被吴军击败。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伍子胥、伯嚭联合唐国、蔡国一起攻打楚国,楚昭王派子常领兵与吴军在在柏举对峙。吴军击败子常,子常逃到郑国,楚军败退。吴军乘胜追击,连续战胜楚军五次后,打到楚国郢都城下。十一月二十八,楚昭王出城逃跑,次日,吴军进入郢都。

昭王奔随

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楚昭王逃到云梦,但云梦人不认识楚昭王,将其误伤,随后楚昭王逃往郧国。因楚平王曾将公的父亲杀害,于是郧公的弟弟怀提议将楚昭王杀死。郧公制止了弟弟怀的计划,但仍然担心弟弟会杀害楚昭王,于是随楚昭王一同逃到了随国。阖闾得到楚昭王逃到随国的消息后,立刻进攻随国,想要杀死楚昭王。楚昭王的弟弟子期将楚昭王藏起来,自己假扮楚昭王,让随国人将自己交给吴国。随国人占卜后认为这不吉利,便告诉吴王阖闾,楚昭王已经逃走了,不在随国。吴国要求进城搜查,曾国人不答应,随后吴军撤退。

光复郢都

楚昭王逃出郢都时,曾派出大夫申包胥秦国求助。此时,秦国派出五百辆兵车援救楚国,楚国也收聚起残余士兵,与秦军一同反击吴军。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六月,秦楚联军在稷地大败吴军。此时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看到吴军战败,便逃回吴国,自立为王。吴王阖闾听说后,立即带兵返回吴国,攻打夫概。夫概战败后逃到楚国,楚昭王封他在堂溪,称作堂溪氏。不久后,楚昭王乘胜消灭唐国。九月,楚昭王返回郢都。

革旧布新

楚昭王返回郢都后,吸取教训,为恢复统治秩序,对保王保国做出贡献的大臣进行封赏。重用子西、子期、公子启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集中精力恢复国力。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4年),吴国再次攻打楚国,夺取番邑。楚昭王担心吴国继续进攻,便将首都迁到鄀地。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昭王消灭顿国。次年,又灭胡国。又一年,楚昭王联合陈国、随国,发兵攻打蔡国,蔡国投降。楚昭王让蔡国迁移到长江汝水之间后,便撤军回城。楚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1年)夏,楚昭王征服夷虎,开始谋划向北方扩张。

病逝军中

楚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吴国攻打陈国,楚昭王派兵增援陈国,驻军城父。同年十月,楚昭王在军中病倒。楚昭王看到天空中的红霞像鸟一样围绕着太阳飞舞,便咨询周代太史姓。太史认为这表明楚昭王有祸端将要发生,但可以将祸端转移到将士身上。楚昭王不肯转移祸端,便占卜咨询病因,发现是河神作祟,大臣们请求祭祀黄河神。楚昭认为自己不曾得罪黄河,便制止了祭祀河神的行动。

楚昭王病情加重后,将各位公子和大夫召集起来,要他的兄弟子西继承王位,但子西不肯。楚昭王接着让他的另一位兄弟公子结继承王位,子期同样拒绝。楚昭王接着要他的兄弟公子启继承王位,子闾也不肯。子闾推让五次之后,勉强答应下来。楚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七月,楚昭王去世。子闾告诉大家自己答应楚昭王继承王位的请求,只是为了安慰楚昭王。楚昭王去世之后应该按照君王正常的继承方式来进行。于是子西、子期、子闾商议后暗中派出军队,封锁消息,封闭道路,迎接楚昭王和越女的儿子楚惠王到城父,将其拥立为王,即楚惠王。随后楚军撤退,安葬楚昭王。

为政举措

内政

楚昭王幼年即位时,没有对政局做出打得调整,主要沿用楚平王时期的令尹子常。在柏举之战之后,囊瓦兵败出逃,楚国原有的领导集体随之瓦解。楚昭王革旧布新,任命子西为令尹,听从子西休养生息的建议,使楚国政局得到稳定,并为楚人的再度出征奠定了基础。楚昭王经历出逃回到郢都后,对功臣论功行赏,聚集起一批贤能之士,形成因材任职、选贤举能的局面。

军事

楚昭王主政时期,多次与别国发生战争,其中以与吴国的战争为主。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楚昭王被吴国赶出楚首都荆州。次年,楚昭王收复郢都。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昭王消灭顿国。次年,消灭胡国。又一年,楚昭王围攻蔡国,逼迫蔡国迁国。楚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1年)夏,楚昭王降服夷虎,继续向北扩张。加上吴师入郢之战中被楚昭王灭掉的唐国,楚昭王在位期间共消灭四个国家,为楚国后期的辉煌奠定了军事基础。

人物评价

春秋时思想家孔子评价道,楚昭王知晓大义,他不失去国家,是应该的。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道,楚昭王遭遇阖闾的进攻,逃出首都时百姓都来送他。楚昭王叫百姓回去,告诉百姓后面会有新的君主,但百姓认为出现像楚昭王一样贤明的君主不容易。于是百姓一直跟随楚昭王,在得到秦国帮助后,楚国得以复国,这说明楚昭王这样善于处理败局的人永远不会灭亡。

三国时期名臣诸葛亮评价道,楚昭王遭遇祸端,向秦国求救,最终得以返回国都,可以说是善于应对败局的人不会灭亡。

唐朝思想家李荃也说,楚昭王被吴王阖闾赶出国都,最终借助秦国的力量返国,证明善于应对败局的人不容易灭亡。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楚江萍实

相传春秋时,楚昭王渡江之际,有个斗大的东西碰到楚昭王的船,停在船的中部不动。楚昭王十分惊异,派人去请教孔子。孔子告诉楚昭王,这东西名叫萍实,可以剖开来吃。只有称霸的国君才能得到它,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有歌谣为,“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

昭王问祀

在楚国为楚平王举行祭祀仪式时,楚昭王向观射父问祀礼,询问观射父祀礼的细节和意义。观射父告诉他,举行祭祀是用以昭示孝敬、宁静庶民、镇抚天下、安定诸侯的典礼,不可废止。百姓应当选择吉日良辰,恭敬地奉献祭牲,心诚意虔地祭祀自己的先祖。楚昭王继续询问百姓是什么意思,观射父告诉他,由天子直接封土、赐爵、分治天下之民的官吏,叫做诸侯,数约一百。天子和三公子弟如果有能号令臣民,下听民声的天资或才干,由天子命姓一一封为诸候,从而永居此官,这就是所谓的“百姓”。

昭王毁室

楚昭王在为一座宫殿举行落成典礼时,一个身穿丧服的人闯了进来。守门人拦住他,并且告诉他楚昭王正在里面举行典礼,身穿丧服的人不能入内。穿丧服的人说他的丧事很急,必须今天处理,如果有人阻止他,他就要以“寇”的方式对抗。守门人听罢不再阻止,穿丧服的人进入到宫殿的小门处。这时,楚昭王身边的当值官员发现了这位男子,便盘问他的意图。身穿丧服的男子说自己并非要给楚庄王添麻烦,而是由于自己父亲的尸骨埋在宫殿的台阶下面,现在急需将自己母亲与父亲的尸骨合葬,因此要得到楚昭王的同意。如果官员不向楚昭王禀报,他将以“訋寇”的方式回应。当值官员立即向楚昭王禀报。楚昭王听后解释说,自己并不知道这里是丧服男子家的墓地,等宴会结束,男子便可以合葬自己的父母。随后,楚昭王将宴会地点改到别处,并派人将这间宫殿拆除。

研究书目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左传》

穀梁传

古迹遗址

楚昭王墓

楚昭王墓,又名昭王丘,位于湖北当阳城东南35公里处。据县志载,“姬匄三十一年,楚昭王救陈,卒于城父,葬于是邑,故称昭丘。”《水经注》称:“楚昭王墓在沮水之南”。唐代诗人陈子昂曾到此凭吊,写下“沮漳二水夹昭丘”的诗句。楚昭王墓高达7米,平面直径160米,封土高峨,林木葱翠,四周丘陵起伏,沮漳二水环流。

艺术形象

戏剧

杂剧中有《楚昭王疏者下船》的故事。在剧中,阖闾攻打楚国,楚昭王和弟弟芈旋、昭王夫人、昭王儿子一同乘船出逃。江上掀起风浪,船夫说必须丢下一人,否则有沉船风险。芈旋准备下船,但被楚昭王阻止。楚昭王认为应该疏者下船,而妻子不如弟弟亲近,所以命令自己的夫人投江。不久后,风浪更大,船夫请求再抛弃一人。楚昭王认为儿子也不如弟弟亲近,于是让儿子投江。船靠岸后,楚昭王与弟弟芈旋各奔东西。后来楚昭王得到秦国帮助,击败吴国,收复首都。不久后,芈旋回归楚国,而楚昭王的夫人和儿子也因为被人救起全家得以团聚。这场戏重在宣扬兄弟之亲超越夫妻,超越父子的封建伦理观念。

诗词

唐代诗人韩愈在《题楚昭王庙》中写道:“丘坟满目衣冠尽,城阙连云草树荒。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问茅屋祭昭王。”

明代大臣何瑭在《楚昭王图》中写道:“阖闾甲戈中宵起,雷鼓喧轰震千里。桔火照楚王宫,仓皇逃避浮江水。中流风起生白波,出没蛟龙多。小船重载惧沈溺,君王泪下双滂沱。王弟王妃并王子,疏者下船谁可使。君王手扯介弟衣,储宫相逐慈闱死。嗟嗟薄俗不堪陈,兄弟何如妻子亲。忽见画图惊往事,小诗吟罢倍伤神。”

影视

参考资料

兵圣.豆瓣电影.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