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河东郡

河东郡

河东郡,中国古代的郡。秦置,征和四年(前89年)属司隶校尉部。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司隶部,河东郡并入冀州。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司隶校尉部,又自冀州移还。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封其子曹霖为河东王,河东郡为国。六年(225年)改封馆陶王,河东国复为郡。正始八年(247年),魏以汾北9县置平阳郡,河东郡只领11 县,辖今山西阳城以西,沁水县曲沃县汾河以南,黄河以东、以北之地,治安邑(今运城市)。

西汉,河东郡直属中央,为了扩大中央实力,又将上党郡的一部分划归给河东郡。汉末,地方势力割据,曹魏时期逐渐缩小地方行政区域,河东郡的范围又缩小为原来的运城盆地区域。而在隋一统之后,地方行政区划逐渐扩大,河东就变成了广义上的黄河之东,其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全境。

唐初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实行州、县两级制。原“河东郡”改为“蒲州”(治所蒲州)。蒲州辖5县,始有“河东县”(治所今永济蒲州镇)。开元八年(720年)蒲州升制,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开元九年(721年),大唐王朝置“中都”于蒲州。为“河中府”治所。天宝(742年),李隆基又下令改州为郡。蒲州易名为“河东郡”。河东郡治河东(今永济市蒲州镇),辖8县。乾元元年(758年)再建河中府,河中府治河东(今永济市蒲州镇),辖8县。至明,中国行政区划为布政使司(省)、府(直隶州)、县三级,本地属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蒲州。自此,“河东”不复为“县”名。

管辖范围

据《后汉书·郡国志第十九·郡国一》记载,河东郡领20县:安邑县、闻喜、猗氏、大阳、河北、蒲坂、汾阴、皮氏、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获泽、东垣、解县。

史料记载

河东郡,秦置。莽曰兆阳。有根仓、湿仓。户二十三万六千八百九十六,口九十六万二千九百一十二。县二十四:安邑,巫咸山在南,盐池在西南。魏绛自魏徙此,至惠王徙大梁。有铁官、盐官。莽曰河东。大阳,吴山在西,上有吴城,周武王封姬泰后于此,是为虞公,为晋所灭。有天子庙。莽曰勤田。猗氏,解,蒲反,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故曰蒲,秦更名。莽曰蒲城。河北,《诗》魏国,晋献公灭之,以封大夫毕万,曾孙绛徙安邑也。左邑,莽曰兆亭。汾阴,介山在南。闻喜,故曲沃。晋武公自晋阳徙此。武帝元鼎六年行过,更名。获泽,《尚书·禹贡》析城山在西南。端氏,临汾,垣,《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轶出荥阳北地中,又东至琅槐入海,过郡九,行千八百四十里。皮氏,耿乡,故耿国,晋献公灭之,以赐大夫赵夙。后十世晋献侯徙中牟。有铁官,莽曰延平。长修,平阳,韩武子玄孙贞子居此。有铁官。莽曰香平。宋襄公陵。有班氏乡亭。莽曰干昌。,霍大山在东,冀州山,厉王所奔。莽曰黄城。杨,莽曰有年亭。北屈,《禹贡》壶口山在东南。莽曰朕北。蒲子,绛,晋武公自曲沃徙此。有铁官。狐,骐。侯国。

参考资料

河东.中共大百科全书.2024-04-06

..2024-04-06

乡忆永济|| 河东郡县几变迁. 永济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24-04-06

考古人眼中的古河东——河东概况.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2024-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