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周慎靓王

周慎靓王

周慎靓(音:jìng)王(?-前315年),姓姬,名定,又名顺,姬扁之子,东周第二十四代君主,公元前320年即位,在位6年。

周慎靓王即位时,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越来越激烈,合纵连横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年),秦国联合了韩国、魏国,并向两国借道去攻打齐国,结果齐军大败秦军,使得张仪联合韩、魏伐齐的连横行动受到挫折。魏惠王本就不想与秦国合作,便在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将张仪驱逐回秦国,任用推行合纵策略的公孙衍为相国。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公孙衍联合赵、韩、魏、楚开展“五国伐秦”的行动,但被秦军打败。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大规模出兵兼并巴蜀,讨伐义渠,征服韩、魏,实力不断增强。公元前315年,周慎靓王卒,葬处不明。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期间,七强并立相互攻伐,周天子则地位飘摇,形同虚设。周慎靓王的父亲姬扁在位期间,魏、齐、秦等国陆续称王,周显王不仅无力阻止,反而向诸侯王祝词礼贺,周代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周慎靓王无力扭转这一局面,也没有留下任何举政措施,他的儿子周郝王姬延(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即位后周代内部分裂为东西周,最终被秦灭国。

人物生平

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周显王去世,周慎靓王即位。周慎靓王在位期间,周室仍然在道义上保持着天子名份 ,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如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司马错张仪辩论出师方向时,司马错指出周是天下的宗室 ,“ 劫天子,恶名也 ,而未必利也 , 又有不义之名 ” 。可见当时周代仍然拥有名义上的最高权威,为天下所公认,但在此之前各国纷纷称王,周王室的权威早已一落千丈也是不争的事实。

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年),秦国向韩、魏借道攻打齐国齐威王匡章应战,最终大败秦军,使得张仪联合韩、魏对抗齐国的连横行动受到挫败。此前,魏国惠王推行惠子联合齐、楚的合纵失败,秦国又攻取了魏国的曲沃县(今山西温喜东北)和平周(今山西介休西),魏惠王被迫加入秦国的连横策略,并启用秦国相国张仪魏相

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齐、楚两国都开始驱逐魏相张仪。魏惠王本就无意与秦连横,趁机将张仪赶回秦国,任用公孙衍为相,继续推行合纵策略。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公孙衍的合纵得到东方各国的响应,公孙衍便联合赵、韩、燕、楚五国行了一次“五国伐秦”的军事行动。这次合纵攻秦参加的国家有魏、赵、韩、燕、楚,合纵长魏楚怀王,但实际出兵和秦国交战的只有魏、赵、韩三国。联军攻打到函谷关下(今河南省灵宝市北),被秦军打败,魏国损伤最大,因此单独与秦国讲和,五国军队于是纷纷退兵。第二年,秦派庶长樗里疾乘胜追击,一路进攻到韩国的城邑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打败了赵公子渴和韩国子奂,并斩首八万两千。这次军事行动的失败使得公孙衍的合纵策略遭到挫败,也使得秦国声势大振,诸侯恐惧不己。秦、齐两大国仍旧继续谋求兼并土地,壮大实力。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蜀汉攻打苴国,苴国国君出奔到巴国,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便派了司马错、都尉墨等人去攻打蜀国。后蜀王战败被杀,蜀国就此灭亡。接着司马错等人又一鼓作气,攻灭了苴国和巴国,获得了巴蜀之间的大片土地。秦国之所以攻打蜀国,原本就不是想要援助苴国,而是想要得到巴蜀的土地、财物和人民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同时巴蜀可以从水道直接抵达楚国,秦国就可以利用巴蜀作为跳板进攻楚国,兼并六国,也就是所谓的“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吞并巴蜀后,秦国在巴蜀进行改革,实力大大增强。与此同时,秦国又积极向西北方向的义渠出兵,实力进一步增强。

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秦国进攻韩国,一直打到了泽(今河南长葛西北)。韩王听取大臣公仲朋的建议,准备和秦国讲和,一起攻打楚国。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惊慌,于是假装出兵救韩,并派出使者劝说韩国秦国绝和。韩王相信了楚国的使者,取消了和秦国求和的计划。结果秦王大怒,派樗里疾率大军一直攻战到第二年,最终迫使韩国求和。合纵阵营进一步瓦解,秦、韩魏与楚、齐对峙的局面自此逐渐形成。

同年,周慎靓王病卒,葬处不明。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