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
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年)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韩桓惠王。
姬宜臼十四年(公元前757年),西周封国韩国被晋国所灭,晋国贵族曲沃桓叔的儿子万(即韩武子)被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其后代从封姓为韩氏,逐渐成为晋国卿族之一。姬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韩氏和赵氏、魏氏三分晋国,晋国灭亡。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景侯虔被周朝正式封为诸侯,封国称作韩国。此后,韩国背靠韩赵魏联盟,向南扩张,于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灭掉郑国,迁都新郑市(今河南新郑),又因承继了郑国“四战之地”的地理位置,屡屡受到秦、楚等国侵扰。韩昭侯五年(公元前354年)前后,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实施改革,通过变法韩国逐渐强盛,身战国七雄之一。但韩昭侯、申不害死后,变法改革无法承继,韩国迅速衰落。随着秦国东进战略的确立,韩国被其视作要被灭掉的首要目标。韩王安八年(公元前231年),韩国被迫献南阳郡地(今河南省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于秦,而秦国则以此为基地准备灭掉韩国。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国攻克韩都新郑,擒获韩王安,韩国灭亡。
韩国强盛时期,大致占据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河南省的中西部,但由于韩国地处中原,被其他强国所包围,没有发展空间,国土面积是战国七雄中最小的一个。韩国宜耕土地少,农业发展缓慢,手工业和商业相对繁荣。在思想上,韩国产生了以韩非子、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思想。
国号
晋武公在位时(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77年),即晋武公的叔父曲沃桓叔的儿子万(即韩武子)受封韩原(今陕西韩城),从封姓为韩氏。姬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氏、赵姓、魏氏卿族瓜分。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周代封为诸侯,正式建国,因韩氏所建立,故称“韩国”。
历史
韩氏溯源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后,分封诸侯,其第五个儿子被封为韩侯。姬宜臼十四年(公元前757年),韩国被同为姬姓的晋国所灭。晋武公在位时期(公元前716年—公元前677年),曲沃桓叔(即晋武公的叔父)的儿子万(即韩武子)受封韩原(今陕西韩城),从封姓为韩氏。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秦、晋爆发韩之战,韩武子之后孙韩简作为下军将视师参战,险些俘获秦穆公,但终因晋绥军大败而为秦囚,韩氏从此没落,韩简之孙韩厥沦为赵姓家臣。晋灵公时(公元前620年—公元前607年),韩厥受卿大夫赵盾推荐出任中军司马之职,执掌军中刑律,以公正无私著称。
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借晋灵公遇害嫁祸赵盾,欲剪灭在晋国势力越来越大的赵氏。韩厥主持公道,力主赵盾无罪,保护“赵氏孤儿”赵武。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晋作六军,韩厥因战功升任新中军主帅,兼仆大夫,成为卿大夫之一。周简王三年(公元前583年),在韩厥建议下赵武重入朝堂,而韩氏也与赵姓结成了坚实的政治同盟。
分晋受封
晋国自晋献公即位(公元前677年)起,逐渐形成了“国无公族”、国君依靠异姓公卿大夫治国的局面。在“三军”编制扩大为“六军”制(公元前588年)后,六卿出将入相,成为晋国最高权力机构,而六卿由十一个家族按“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和替补,这十一个家族为: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赵姓、韩氏、魏氏。
晋厉公在位期间(公元前580—公元前573年),为从六卿手中分割部分权力,灭掉郤氏,却最终被权臣栾书与荀偃杀害。随着国君势微,诸卿大夫开始了相互间的兼并斗争。至姬匄五年(公元前514年),晋国已形成韩、赵、魏、范、知、中行氏六卿专政的局面。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7年),诸卿又共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晋国仅剩下韩、赵、魏及知氏四卿族,而四卿族中以知氏最强。
姬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知氏欲恃其强蚕食三家土地,反被赵、韩、魏三家所灭,形成韩桓惠王、赵氏、魏氏分掌晋国朝政的局面。其中,韩氏分掌河内郡、上党郡东部、河东郡东南部和靠近周室邑的周边地区。而彼时,晋君仅保有(今山西曲沃县东北)、曲沃(今闻喜县东北)二邑,且需要“反朝韩、赵、魏之君”,韩、赵、魏三家实际上已成为三个封建国家。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借口讨平齐乱,迫使周威烈王封其为诸侯,韩氏封国即为韩国。
灭郑迁都
韩国正式成为诸侯国前后,多次联合魏国与楚国、郑国交战,准备向南扩张,蚕食楚国、郑国以及周代在洛邑周边的领地。韩景侯元年(公元前408年),韩国伐取郑国的杞县(今河南杞县)。但郑国于韩景侯二年(公元前407年)占领了韩国的负黍(今登封市县西南),又于韩景侯九年(公元前400年)围困其阳翟(今河南禹县)。为进一步实现南下灭郑的战略,韩国随后将首都从尧都区(今山西临汾市西)东迁往阳翟。
与其同时,郑国还遭到楚国的多次攻打,国内世族当权,统治日趋混乱。韩文侯二年(公元前385年),韩国攻取郑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并蓄势待发,准备一举灭亡郑国。韩文侯七年(公元前380年), 韩国攻打齐国, 取齐之桑丘 (今山东兖州市西南)。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国举兵攻克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灭掉了郑国,并在随后迁都新郑,设立三川郡、川郡和南阳郡。
变法强盛
三家分晋以来,在法令的制定、颁发和执行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混乱现象。而韩国灭亡郑国后,韩国自在强大的同时也继承了中原“四战之地”的地理位置,即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东周。而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后,列国通过变法陆续强大起来,夹在楚、秦之间的韩国处境艰难。韩懿侯六年(公元前369年),韩国与赵国趁魏国内乱起兵伐魏,韩、魏关系破裂,魏国开始不断攻伐韩国。韩昭侯元年(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打败韩国。次年,宋国攻占韩国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魏国攻占韩国的朱邑,并于此后多次进攻韩国。
韩昭侯五年(公元前354年)前后,韩昭侯任用京(今河南荥阳市东南,原为郑国之地)人申不害为相,实施改革。在申不害的主导下,韩国加强术治以强化君主权力,以“循功劳视次第”为基本原则整顿吏治、整肃军队,并积极发展农业。韩昭侯六年(公元前353年),韩国伐东周,取其陵观、邢丘(在今温县东)。而在申不害相韩十五年内,韩国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军事实力增强,跻身战国七雄之一。
走向衰亡
韩国通过变法强盛的同时,过分倚重阴谋权术,忽视了法治的建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也没有形成一个由贤能之士所组成的领导集团,致使韩昭侯、申不害死后,变法改革无法承继,韩国迅速衰落。
与此同时,秦国崛起并加强了对韩国的攻击和包围,而魏国也多次向韩国用兵,试图灭韩。韩襄王五年(公元前307年),韩国陪都宜阳(今宜阳县)被秦国夺取。韩釐王二年(公元前294年),韩国的武始、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南)被秦国占领。次年,秦将白起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洛阳市东南)。韩厘王五年(公元前291年),韩国重要战略要地宛、邓(今河南孟县西)被秦军攻取,又于次年被迫割让武遂之地(今山西垣县东南黄河以北地区)。韩釐王十年(公元前286年),秦大败韩军于夏山。韩僖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3年),韩国遭到赵、魏联合攻打,不得不向秦国求援。韩桓惠王十七年(公元前256年),韩国的阳城县、负黍被秦夺去设为三川郡,而周代也于同年被秦国所灭。韩王安四年(公元前235年),秦相吕不韦自尽,秦国内政整肃,准备采取“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战略顺序伐灭六国。
被秦所灭
韩王安五年(公元前234年),韩国为化解秦国攻势派韩非子出使秦国,想将秦国的兵锋引向赵国,并借机离间秦国君臣,以破坏秦王特使姚贾破纵为横的外交计划。但韩非之策很快被秦国察觉,韩非也被李斯毒杀。韩王安八年(公元前231年),在秦国东进攻势下,魏国被迫献地,韩国也只好把残存的南阳郡地(今河南省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献给秦国,而秦国以内史腾为南阳假守,并以南阳作为基地准备进一步灭掉韩国。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攻打韩国,攻克韩都新郑,擒获韩王安,尽收其地设颖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韩国灭亡。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原韩国贵族趁秦军主力深入北方与燕军作战,在新郑市举兵欲恢复韩国,被秦国迅速平定,此前被俘的韩王安也被杀身亡。
疆域
三家分晋后,韩氏分掌河内郡、上党郡东部、河东郡东南部和靠近周室雒邑的周边地区,西与秦接壤,北与魏连接,南与楚、郑相邻。韩景侯元年(公元前408年),韩国伐取郑国的杞县(今河南杞县)。但又于其后,失去了负黍(今登封市县西南)之地。韩文侯七年(公元前380年), 韩国攻打齐国, 取齐之桑丘之战 (今山东兖州区西南)。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尽有其地,设立三川郡、颍川郡和南阳郡,大致全据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河南省的中西部。
韩昭侯二年(公元前357年),韩国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朱邑被宋、魏所占。韩昭侯六年(公元前353年),韩国伐取东周的陵观、邢丘(在今温县东)。随着秦国势力东进,韩襄王五年(公元前307年)起,韩国接连失去宜阳县、武始、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南)等地。韩厘王五年(公元前291年),韩国又失重要战略要地宛、邓(今河南孟县西),次年被迫割让武遂之地(今山西垣县东南黄河以北地区)。韩桓惠王十七年(公元前256年),韩国的阳城、负黍被秦夺占。至韩王安时期,韩国在黄河以北只占有包括安阳市在内的部分城邑。
人口
韩国人口缺乏史料记载。据《史记·张仪传》载,韩国“地不满九百里”,据《战国策·韩策一》载,韩国士兵“悉之不过三十万”。郝建平主编的《秦汉历史专题探研》一书中据此推测,战国时期,韩国人口约有一百五十万。
政治
中央官制
韩国建立之初,大体上沿袭了周代的官制系统,之后才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君主为核心的官僚制度,实行文武分职,由国君直接任免的相和将。其中,相为百官之长,负责主持全国政务,管理外交和内政。将是中央官僚机构中的武官之长,负责训练军队和指挥作战,地位仅次于相。但此时,文武分职还没有做到严格分离,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相设相府,相府有掌记事和典籍、监察的御史;主议论、谋划和出使的大夫,分为上、中、下大夫;掌传达的者;主谋划的舍人。相、将之下设掌工程营建的司空,管司法的司寇,工师,负责手工业及政府财政、兵器生产的少府,掌田租赋税吏,掌法律典册的太史等。此外,韩国中央机构还设有郎中、中庶子等国君侍从官,负责内宫事务。
地方官制
韩国地方行政在承袭周代采邑制度的基础上,出现了郡县制和封君制度。为削夺卿大夫等对抗势力的权力,韩国在新取的边地设郡,以郡统县。郡的责任以军事为主,一般由国君选任武官担任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 郡县各设有府署。有一批府属小吏分管各方面的具体事务,这些小吏由郡县长官自行选用。至韩国后期,乡里制度已普遍实行,即在县之下设乡、里等基层组织。乡设三老、廷乡师等,主管教化和纠察;里设里正,主管若干户。
申不害变法后,韩国实行以功论赏,功勋卓著的将相以及宗室姻亲等可以受封为封君,但封君在封邑内仅有“衣食租税”之权,而且大部分封君在封地内没有统治权,不是封土的所有者,且不能世袭。
军事
韩国的最高军政长官为“将”,由君主任免和调遣,地位仅次于“相”。地方上军政由郡守、县令掌握,边境地区的军队一般由郡守兼领。军队内部,每一级编制内都设有军官主管军事行政事务,具体官阶、职责和统属关系暂不可知。所有军队的调动都要以君主行文命令为准,有一套严密的行文命令传递制度,如以虎符为凭,则以合简保证命令的真实。即将兵符一分为二,左半颁发个将领,右半存君主处,凡调动军队50人以上,必须有王的右半符合将领左半符。韩国军队的主要兵种,常备军为中坚力量,一般会经过考选,被选中者将给与优厚的待遇。但由于领土不广、财力有限,韩国在实行常备兵制的同时还伴以郡县征兵制,有时为补得充足兵力,凡编户之民皆要服兵役。在兵器方面,韩国已经有了铁制兵器,以及能够远射的劲弩。
外交
韩国建立之初,与赵、魏两国互为联盟,联合对抗齐、楚,在韩国向南扩张、对郑国征伐时,魏国也曾多次策应。但韩国与赵国的关系更加紧密。韩懿侯六年(公元前369年),韩国与赵国趁魏国内乱起兵伐魏,韩、魏关系破裂,魏国则不断攻伐韩国,双方曾于韩昭侯元年(公元前358年)前后会盟达成和解,韩国随后帮助魏国击退齐、宋、卫三国联军,但十年后再次交恶。韩国后期,秦、魏多次联合攻打韩国,韩国不得已投靠秦国,并与秦魏一起打击秦国的对手齐国。随着秦国对韩国的攻势加强,韩国又投向齐国,与魏齐一起攻打背叛合纵的楚国。但没过多久,韩国、魏国迫于压力入朝秦国,再次配合秦国攻打楚国。总体来看,韩国后期,在外交上大都受制于秦国。
经济
农业
韩国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土壤多含有盐分且土质疏松,适宜种植的庄稼不多,多数地区终年亩产只有两石,只有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农业有所发展。韩国都城新郑市一带主要生产黍、稷、稻、麦,而韩国所属的长治市和河南西部、山西省大部都只能生产麦和豆。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韩国已经出现了铁犁等铁制农耕工具,牛耕也已经相当普遍。人们已经知道用粪肥田可以提高产量,出现了水利专家郑国。在赋税征收方面,韩哀侯在分晋之前,就采用大亩制即以二百步为亩,并采用五税一制。
手工业
韩国的手工业以官营为主,中央设置司空掌手工业生产机构。中央的手工业生产机构叫邦库,负责铸造和收藏铜器、兵器等手工业制品。地方的手工业生产机构为库,每个县一般均有两个库,或称为上、下库,或称为左、右库。韩国时期官营手工业已可以制作“射六百步之外”的强弓劲弩,另有制陶业、冶炼业,以及铸钱业。此外,韩国还有豪强大家从事的大规模私营手工业,一般从事矿冶、煮盐等“牟山海之利”的行业;另有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从事生产的私营手工业者,他们的生产范围相对宽泛,产品主要以生活用品为主,有陶器、木器、铁器、车辆、纺织品等。
商贸业
韩国商业繁荣,商贾之民众多,与周边各国保持了良好的商贸关系。韩国思想家韩非子曾提出“耕战"治国,主张重视农业生产,轻视工商业,但并未实行。商业边境贸易以粮食、盐、皮毛与马匹为主要商品。随着商业发展,韩国的乐舞开始商品化,其中“郑卫之音”较为有名。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韩国货币流通广泛,流通货币种类多样。商业城市有宜阳,阳翟以及“郑韩故城"新郑等。其中,新郑东城是手工业作坊分布集中,商业发达;宜阳在当时被称作“天下之市朝”之一;阳翟为巨贾吕不韦经商故地。
货币
韩国货币分为贝币、金属称量货币、布币等。布币根据形制的不同又分为平肩弧足空首布、斜肩弧足布、锐角布、方足布等。韩国初期铸造的货币主要为斜肩弧足布,以“卢氏”“武遂”等斜肩弧足布为主;中期铸造多为锐角布,以“卢氏百涅”等锐角空首布为主;晚期铸币主要为方足布,以“屯留”“平阳”“宅阳”等方足布为主。其中,锐角布流通范围较小。
思想
韩国时期,出现了主张以法、术、势治国的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为韩非子、申不害等。韩非的法思想在吸纳道家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强调“理”,将“道”引向现实层面。他认为人只有体道才能成就大业,君主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并针对当时天子失势、诸侯争雄和弱势的韩国面临危亡的现实,提出以法、术、势三者的统合运用为手段、以“法”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模式,以达到维护君主公权、强盛国家的目的。其著作收录于《韩非子》中。申不害曾任陈慧剑,实行改革,有著作《申子》。申不害虽也讲法,但其思想以“术”为中心,强调国君驾驭群臣的权术能力。
文化
乐舞
韩国承继东晋乐舞风格,不重视雅乐,宫廷中都以新乐为时尚。比如韩昭侯善于听竽笙独奏,韩国新乐“郑卫之音”流行,并流传于外。其乐器和战国时期他国相类,主要分为金、石、土、革、丝木、鲍、竹八个类别。笙竽演奏非常流行,一般用来伴奏、独奏或一起合奏。
书法
韩国书法以金文书法为主,早期金文书法代表有驫羌钟铭文,驫羌钟的第三钟铭文有界格,每格一字,共四行、三十二字。书法字体异形而繁、方圆并重、线条纤秀、结构匀停,具有一定装饰性质。后期金文书法代表有韩哀侯日官鼎盖铭文,书体已呈略带草意状。韩国另有刻在兵器上的文字传世,在三晋当中韩国兵器文字较为厚重,结合了当时流行的战国文言文,并开始向小篆体过渡。
风俗
韩国疆域狭长,宜耕土地少,商业繁荣。受此影响,韩国民风好利,商贾众多,不好仕宦,并以富有为尊贵,以贫穷为下贱,好奢之风盛行。除此之外,受晋文化影响,韩国自上而下喜好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