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午
周威烈王姬午,东周春秋末期时的周天子,周考王姬嵬的儿子,周安王姬骄的父亲。
姬午在位24年,这段时间刚好是春秋与战国的转折期,他在位期间分封晋国魏、赵、韩三个大夫家族为诸侯,承认了三家分晋。从此,魏、赵、韩三个新的国家取代了晋国,基本形成战国七雄的争霸局面。
周威烈周王姬午分封三晋,是本就日渐衰弱的周代的王权彻底崩塌的表现。从此东周最后仅存的一点君臣礼制与纲纪名分被破坏尽,各诸侯行事变得肆无忌惮,君臣礼制没有了任何约束性。
人物生平
继任王位
公元前426年(周考王十五年),周考王姬嵬去世,他的儿子姬午继位,也就是周威烈王,第二年(公元前425年),为周威烈王元年。
册封三晋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周天子(姬午)姬午指派晋国魏、赵、韩三家攻伐齐国大获全胜,俘虏了齐国国君齐康公,迫使齐康公与赵、魏、韩三家一同朝见周天子姬午。此次朝见周天子姬午,赵、魏、韩三家借齐康公之口向周天子姬午请求于下一年将魏、赵、韩三家封为诸侯。次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姬午正式册封晋国大夫魏文侯、赵烈侯与韩虔为诸侯,与晋国国君等其他诸侯并列。
因病去世
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周威烈王姬午病逝,葬于现在的洛阳市,他的儿子姬骄姬骄继位,下一年(公元前401年)为周安王元年。
任期举动-册封三晋
时代背景
周威烈王姬午所处的时代已是春秋末期,此时的东周经历了春秋三百多年的诸侯混战与兼并,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形成了由晋、秦、齐、楚等数个当时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互相争雄的局面,其中晋国基本被国内赵、魏、韩三个大夫世家所把持,晋国国君与当时的周天子一样,徒有“国君”虚名,名存实亡。
三晋伐齐
周威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405年),一直在齐国独揽大权的田氏领袖田悼子去世,随后田布杀了田悼子的后代公孙孙(田孙),公孙会(田会)因此而在丘(现在山东城东北)反叛并且投靠赵国,田布率兵包围廪丘,一场齐国田氏内部的权力之争演变成齐国内乱。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魏文侯以翟员为帅,率领晋国赵、魏、韩三家联军,应周天子(周威烈王)姬午的指派攻打齐国,大胜齐军,一直打到了齐国长城并且俘虏了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康公,迫使齐康公与晋国三家一起朝见周天子姬午。借此次朝见周天子的机会,已被晋国赵、魏、韩三家所控制的齐康公向周天子姬午提议册封晋国三家为诸侯。
册封三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身为周天子权力象征的九鼎震动,周天子姬午将晋国大夫魏斯、赵烈侯与韩虔分别册封为诸侯与晋国国君等其他诸侯并列,赵、魏、韩也正式成为三个全新的诸侯国,瓜分并取代了晋国。
历史影响
周威烈王册封晋国赵、魏、韩三个大夫世家为诸侯,承认了三家代晋的事实,使东周最后仅存的一点君臣礼仪与纲纪名分遭到了破坏。
原本东周以来,周代衰败,诸侯间恣意征战与兼并,但毕竟碍于礼制与名分,各诸侯国仍然奉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很多事情都需要借用周天子的名号甚至请示周天子意见,并不敢明目张胆的凌驾于周天子之上。但是,现在有了周威烈王分封山西省,承认晋国三家取代晋国的先例,各国的朝臣大夫便有了将国君取而代之的可能,各诸侯也便有了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的可能。周王室最后的一点君臣纲纪被破坏殆尽,从此诸侯行事更加无所忌惮,以往的礼制与名份已然没有了半点约束性。
所以,周威烈王姬午分封并承认晋国三家大夫成为诸侯取代晋国,正是周天子(姬午)自已破坏了周代的礼教。从此,君臣之间的礼制纲纪彻底崩坏,天下便开始以武力、智力互相争雄,不再顾忌周王室的名分与礼教。
史书评说
《资治通鉴·周纪一》中司马光认为,周威烈周王姬午册封山西省,破坏并颠覆了周王室本有的君臣礼制,从此君臣不再有别,国家不稳,江山沦亡。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中班固对周威烈王承认三家分晋的事感慨:天子(指周威烈王姬午)不支持自己的同族本家(指的是原本晋国的姬姓世家),反而给贼臣(指的是晋国魏、赵、韩三个大夫世家)分封诸侯爵位(纵容和承认三家分晋),天下(指其他诸侯)将不再附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