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秦景公

秦景公

秦景公(生年不详―公元前536年),嬴姓赵姓,名石,秦桓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他在位40年,是春秋后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秦国君主。

公元前576年,秦桓公去世,其子秦景公继位。公元前564年,秦、楚两国联合伐晋,战胜晋国公元前562年,秦楚联合攻打晋国的附属国郑国。接着又进攻另一属国宋国,削弱晋国的势力。同年,秦军越过黄河攻晋,战胜晋绥军。秦景公不断与晋进行斗争,使秦国成为当时四强国之一。公元前549年,晋平公派韩起到秦国结盟,秦景公也派后子针到晋国结盟,但双方存在分歧,同意罢兵休战而未结盟。公元前536年,秦景公去世,他的儿子秦哀公继位。

秦景公大墓位于雍城遗址以南,雍城作为秦都从德公开始迄于灵公,先后有19个秦公在此经营,作为首都二百多年。秦公1号大墓占地面积达5334平方米,呈长方斗形,墓的总体积达7万立方米,深达24米,有八层楼高,犹如一个“倒金字塔”。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遗址分为城址区、秦公陵园区和国人墓葬区三部分。秦公一号大墓考古发掘开始于1976年,到1986年发掘结束,整整10年。

人物生平

继位初期

秦桓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76年),秦桓公去世,秦景公继位。此时秦国在与晋国的长期争斗中处于下风,但秦景公看到晋国实力强大,采取了较为迂回的战略。

联楚伐晋

秦景公十三年,即公元前564年,秦景公派遣士雃前往楚国请求援军以攻打晋国。子囊以晋强秦弱为由力劝楚共王不可出兵,然而楚共王并未听从。同年秋季,楚共王驻军于武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北),作为秦国的援军。随后,秦国攻打晋国,彼时晋国国内正遭遇饥荒,无力进行反击。作为报复,晋悼公于次年派遣智罃攻打秦国。

秦景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62年,楚共王率军攻打郑国,并派遣子囊向秦国求援。秦景公派右大夫詹率军救援,郑简公背弃与晋国的同盟,转而与楚国结盟。同年,楚国与郑国派兵攻打晋国的盟国宋国,晋国率领诸侯联军救援宋国。秦景公派遣庶长鲍、庶长武率兵救援郑国。庶长鲍率先进入晋国国境,晋绥军守将士鲂因秦军人少而放松警惕。庶长武从辅氏(今大荔县)渡过黄河,与庶长鲍夹击晋军。秦军与晋军在栎地(今永济市西南)交战,晋军大败。

为报复晋国攻打郑国,公元前561年,楚国派子囊,秦国派庶长无地在杨梁(今商丘市东南)会师,共同攻打宋国。同年,楚共王派司马子庚前往秦国聘问,以感谢秦景公将女儿嫁给楚国。

迁延之役

秦景公十八年,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遣荀偃统率鲁国叔孙豹、齐国崔杼、宋国华阅、仲江、卫国北宫括、郑国公孙虿、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郳国等共同攻打秦国。诸侯联军抵达泾河之际,却皆不肯渡河。叔向与叔孙豹会面后,鲁国与莒国率先率军渡河。经公孙虿和北宫括之劝说,诸侯联军渡过泾河后安营扎寨。秦国人于泾河上游投放毒药,致使诸侯联军伤亡惨重。在公孙虿激励之下,晋军主将荀偃下令填埋取水之井、拆除做饭之炉灶。诸侯联军行至棫林(今陕西省华县东)后撤军。晋国将领栾针与士鞅冲入秦军营帐,栾针不幸战死。栾黡因弟弟栾针之死而迁怒于士鞅,士鞅被迫出逃至秦国。秦景公向士鞅询问晋国大夫之中谁会最先灭亡,士鞅答曰乃是栾氏,二人展开一番讨论。秦景公深感士鞅所言极是,遂让士鞅返回晋国,并恳请晋悼公恢复其原有职位。晋悼公离世后,秦晋两国皆欲终结战争,于是两国开启和谈。

公元前549年晋平公派遣韩起前往秦国结盟,秦景公亦派后子针前往晋国结盟,然而双方存有分歧,仅同意罢兵休战而未能结盟。公元前547年,秦国再度派遣后子针前往晋国重新结盟。同年夏日,楚国与秦国联合攻打吴国,抵达雩娄(今河南省商城县东北),得知吴国早有防备后便退兵。秦楚联军趁机攻打郑国,击败郑国军队,一路攻至城麇。楚国俘获皇颉和印堇父,楚国押送皇颉回国,将印堇父交予秦军子太叔依照子产之吩咐,以礼品赎回印堇父。

晚年及去世

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秦景公的同母弟弟后子针因为有人说坏话诬陷他,害怕被杀,于是逃奔到晋国,逃走时带着锱重车上千辆。秦景公四十年(公元前536年),秦景公去世,葬于丘里南,其子秦哀公继位。同年,后子针回到秦国

家族成员

史籍记载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人物墓葬

秦景公大墓位于雍城遗址以南(陕西风翔),雍城作为秦都从德公开始迄于灵公,先后有19个秦公在此经营,作为首都二百多年。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秦都雍城的勘探发掘工作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找到了许多宫殿聂氏宗祠遗址、城垣遗址、秦公陵墓等,总面积达10.56平方公里。其中的秦公1号大基经过10年的发掘才告完成。据考证,它就是秦景公的大墓。秦公1号大墓占地面积达5334平方米,呈长方斗形,墓的总体积达7万立方米,深达24米,有八层楼高,犹如一个“倒金字塔”。顶部长59.4米,宽38.8米,底部长40米,宽20米。东西两侧有斜坡墓道,东墓道长156.1米,西墓道长84.5米。大墓全长300米,是迄今我国发掘的先秦时期最大的陵基。这座大墓平面呈“中”字形,坐西向东,由底到顶有三层台阶,台阶环绕墓壁,宽2~6米,第三台阶中部即为椁室,深4.2米,椁室分主副两部分,平面呈曲尺形。主室位于墓室中部,东西长约16米,南北宽约8米。副室位于主室之西南,东西长5米多,南北宽约7米,深26.1米。主副室中各有柏木椁具一套,形同一座长方体的木屋,长14.4米,宽、高均为5.6米,用截面边长21厘米的枋木垒砌而成,主椁南北壁长均为14.4米,用长7.2~7.3米的枋木衔接垒叠其首尾衔接处有榫卯结构。主椁东西壁及椁底、盖,均有5.6米的枋木南北向迭砌。主椁东、西、南、北四壁及椁底均为双层,椁盖则三层。主椁中部有用单层枋木垒砌的南北间隔墙一道,将其分为大小、形制相近的前后室。值得注意的是构成主椁东、西壁及椁底、椁盖的所有南北向柏木,其两均有长2.1厘米、宽8厘米、高9厘米的头伸出,在主南北两侧,凑成长方形的柜式规范,有些学者认为它是“黄肠题凑”。副椁长6.3米、宽4.9米、高2.6米,亦用截面边长21厘米的枋木叠砌。副椁四壁及底、盖均为单层。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遗址分为城址区、秦公陵园区和国人墓葬区三部分。“秦公一号大墓”就位于秦公陵园区,是迄今发掘的先秦时期最大古墓。秦公一号大墓考古发掘开始于1976年,到1986年发掘结束,整整10年。

人物评价

后子针(秦景公同母弟):“秦公无道。”

参考资料

..2024-02-24

活人活马陪葬 这座墓占据中国考古学史上五个之最|凤翔|秦公一号大墓|活马.新浪网.2024-11-03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国学网.201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