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欧大陆
亚欧大陆(Eurasia)也称“欧亚大陆”,是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的合称,也是全球最大的陆块。亚欧大陆北濒北冰洋,东至白令海峡,西以伊比利亚半岛的塔里法角为界,南抵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总面积达5475.9万平方千米,包括约90个国家和地区。这里居住着约75%的世界人口,是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的发源地。
亚欧大陆由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及东西伯利亚所在的北美板块组成,地质构造复杂,地形地貌丰富,欧洲大陆以平原为主,亚洲大陆以高原、山地和丘陵为主。亚欧大陆的气候类型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也包括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极少数地区还分布有苔原气候、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伏尔加河、多瑙河等,同时也有一些重要湖泊如贝加尔湖、里海、黑海等。亚欧大陆拥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还拥有多样的矿产资源,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产地。
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中,以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古代文明,如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等,为亚欧大陆的变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亚欧大陆步入中世纪文明时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世界主流宗教开始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等中世纪文明推动了整个亚欧大陆实现思想解放与进步;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与殖民扩张,从两次世界大战开始,各国开始步入以竞争态为主流的阶段;20世纪后,亚欧大陆各国都面临着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各国开始建立国际合作组织,如欧盟、上海合作组织等。自古以来,亚、欧两大洲多依靠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目前,重建横跨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的计划也在国际合作中被积极推进,已有两座西伯利亚铁路贯通运营。
命名
亚欧大陆也称“欧亚大陆”,因其横跨亚欧两洲而得名。其英文名“Eurasia”亦是由“欧洲(Europe)”和“亚洲(Asia)”两个词合并而成的。
亚洲(Asia)全称“亚细亚洲”。亚细亚一词来源于古代西亚等地的闪米特语,意为东方日出的地方;Asia一词则由腓尼基语中的Asu演化而来。传说古代腓尼基人频繁从事海上贸易,为准确确定方位,他们将爱琴海以东的地区统称为“Asu”,意为日出地。起初Asia所指的地域较宽泛;到公元前一世纪,Asia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政省的名称;后来其所指范围逐渐扩大,包括了现今整个亚洲地区。
欧洲(Europe)全称“欧罗巴洲”。欧罗巴一词出自闪米特语“伊利布”,意为日落之地,与亚洲的全称“亚细亚”相对;而腓尼基语中与亚洲相对的爱琴海以西的地区则被统称为“Ereb”,意为日没地。关于欧罗巴一词的由来还有两个民间传说:一是人们出于对专管农事的女神的敬意,将大洲以女神的名字欧罗巴命名;二是在古希腊神话中,一位被宙斯所爱的美丽公主名叫欧罗巴,他们共同生活的这块陆地便以这位公主的名字命名。
位置境域
亚欧大陆北濒北冰洋,东至白令海峡,西以伊比利亚半岛的塔里法角(Point Tarifa)为界,南抵帝汶海(Timor Sea)和阿拉弗拉海(Arafura Sea),总面积达5475.9万平方千米,占有世界陆地的40%的面积,包括约90个国家和地区。
亚欧大陆的亚洲部分,其东部的东、南、北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西北部濒临地中海和黑海。亚洲大陆的最北点在泰梅尔半岛的切柳斯金角(Cape Chelyuskin,北纬77°44′),最南点为马来半岛的皮艾角(Cape Piai,北纬1°15′);最东点为楚科奇半岛上的杰日尼奥夫角(Cape Jegenioff,西经169°45′),最西点为小亚细亚半岛的巴巴角(Cape Baba,东经26°10′),所跨经纬度在各洲中最广。
亚欧大陆的欧洲部分,其西部的北、西、南面分别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和地中海,南部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部与亚洲大陆相连。欧洲大陆的最南点是伊比利亚半岛的塔里法角(Point Tarifa,北纬36°),最北点是挪威北部诺尔辰角(Nordkinn,北纬71°08′),最西点为伊比利亚半岛的罗卡角(Cape Roca,西经9°30′),最东点在乌拉尔山脉(Ural Mountains)北端(西经66°10′),整体东宽西窄,略呈三角形。
成因
从板块构造学说来看,亚欧大陆由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阿拉伯板块和东西伯利亚地区所在的北美板块组成,是全球最大的陆块。亚欧大陆原来并不是一个整体构造的陆块,它的形成是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通过不同地质时期与相邻陆块结合、分离的漫长过程,伴随多次地壳地壳运动,古陆块外围相继形成加里东、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拉尔、阿尔卑斯滨海省等褶皱带,逐步地奠定了亚欧大陆的构造基础。
元古代末期,泛大陆在寒武纪分裂为冈瓦纳大陆、北美大陆、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奥陶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以及海西运动后,欧洲与北美大陆合并,随后欧美大陆与冈瓦纳大陆合并。至晚二叠纪,乌拉尔洋的最终闭合使俄罗斯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镶接,其间形成南北走向的乌拉尔褶皱带,乌拉尔山褶皱成山标志着亚欧大陆形成。新生代时期,海底继续扩张,印度与亚欧大陆碰撞,第三纪强烈的地壳运动(欧洲称新阿尔卑斯运动,亚洲称喜马拉雅运动)使特提斯海带即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与环太平洋带形成一系列巨大的褶皱山地,青藏高原隆起,古地台也发生拱曲、断层。
地理特征
气候
亚欧大陆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也包括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极少数地区还分布有冻原气候、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与同纬度的地区相比,亚欧大陆东部比西部的气温年较差更大,局部地区还存在极端气温。如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东北地区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地区1月平均气温为-50℃,绝对最低温度曾出现-71℃,而7月平均气温为15.7℃,年较差超过65℃,绝对气温年较差高达101.8℃,是北半球的“寒极”;伊拉克东南部的巴士拉市是“世界热极”之一,最高温度可达53.9℃。降水在亚欧大陆上分布不均,南欧、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地区是亚欧大陆全年总降水量高值区,同时也是极端强降水频发地区,如印度半岛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11500毫米,绝对最大值达22900毫米,被称为世界的“湿角”。而大陆中部地区降水较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有的地区甚至不足50毫米,如里海附近的伏尔加河三角洲地区具有荒漠气候的特色;青藏高原、中国中西部至蒙古一带,南亚的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西亚等地的部分地区则是连续性干旱事件的高频区。
地质
地质构造
亚欧大陆可被划分为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其中俄罗斯地台、西伯利亚地台、中朝地台、扬子地台是四大稳定的地台区,加里东褶皱带、海西褶皱带(包括中欧褶皱带和乌拉尔褶皱带)和阿尔卑斯褶皱带与俄罗斯地台相接组成欧洲大陆;北极褶皱带、乌拉尔-蒙古褶皱带、特提斯喜马拉雅山脉褶皱带、环太平洋褶皱带四大褶皱带则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
地层与岩性
亚欧大陆地域广阔,经过漫长的地质发展,不同地区地层的地质历史和分布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
前寒武纪地层
波罗的地盾是亚欧大陆前寒武系主要出露区,包括芬诺斯堪迪亚(挪威、瑞典和芬兰)、俄罗斯西北部、丹麦北部和波罗的海,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是欧洲大陆最大的地盾区。地层呈北西方向分布,从东北向西南由老变新,沿科拉半岛出露的太古宙萨姆群(\u003e25亿年)和早元古宙白海群(\u003e20亿年)均由花岗石、片麻岩和低压麻粒岩组成,白海群中的浅色含石榴子石麻粒岩-拉普兰麻粒岩,曾被认为代表一条古缝合线。
中朝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南缘也是前寒武纪岩浆活动的主要区域,前寒武纪岩浆岩广泛出露于地表,中朝地块分布最广的是变质基性岩类、混合花岗岩和伟晶岩;西伯利亚地块南缘早期以高度变质的基性火山石或绿岩系以及变质基性、超基性岩为特征;中期以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混合岩-斜长花岗岩为主。
古生代地层
北亚陆间区地层的岩浆活动极盛于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这一地层区可分为三大岩带:以额尔齐斯-得尔布尔大断裂为界分为北带和南带,乌拉尔带又自成体系。分布最广泛的岩浆建造为细碧岩-辉绿岩、角岩细碧岩-辉绿岩、基性、超基性岩以及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等,在一些地区尚广泛分布有造山期后的安山岩流纹岩组合。
中国的华北、东北、华南和西部地区多沉积有奥陶纪形成的地层,基本上可以分为活动类和稳定类两种沉积类型。活动类沉积分布在天山、兴安地槽区、祁连山地槽区和东南地槽区等,岩石以复理石相碎屑岩、硅质岩、火山石、页岩和少量的碳酸岩为主,一般厚度较大,有些地区可达数千米。稳定类沉积分布在中朝地台、扬子地台以及塔里木地台等,以砂岩、页岩、石灰岩和白云岩等为主,一般厚度多为400~600米。
中、新生代地层
特提斯带在中生代开始广泛发育,如塞浦路斯、北亚平宁等地都分布有基性火山岩和侵入岩,但是阿尔卑斯期的花岗岩却很少出露。第三纪是新一轮火山活动期,从苏格兰西海岸、法国中央地块、德国西南高原、波希米亚地块莱茵地堑到匈牙利潘诺尼亚盆地的阿普塞尼山脉都有大规模岩墙群和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地中海(维苏威火山等)和大西洋(冰岛等)的岩浆活动现今仍在持续。
南亚陆间区地层基本上是一个以中新生代为主的构造岩浆域,也是横跨亚欧大陆巨型“古地中海构造带”的组成部分。在西段,主要为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在北部边缘有古生代喷发和侵入岩。东、南段岩浆活动历史较长,建造组合较为复杂,从北向南,从东向西,即从陆区北缘的祁连山、昆仑山和东缘的扬子地块、印支地块向印度地块东北边缘,岩浆活动时代有依次变新的趋势。中生代晚期(燕山期)岩多见于青藏高原中部和中南半岛西部及马米半岛,主要为中酸性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新生代(喜马拉雅期)岩浆岩多限于喜马拉雅地区及缅甸西部,以含电气石花岗、基性喷发岩、超基性岩为特征。
矿产资源
亚欧大陆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煤矿、铜矿、石油、天然气、金矿、地热能、稀土矿等矿藏广布各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印度、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其中俄罗斯和中国的铁矿储量较多,居世界前五,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和瑞典的基律纳也是著名矿藏地。煤矿资源分布广泛,西起英国、东至俄罗斯有一条煤矿带,哈萨克斯坦和中原地区也有大量煤田分布;中欧煤田(英国、法国、德国)和顿巴斯煤田(俄罗斯)是煤矿的主要产区。铜矿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的铜矿储量居世界第四,主要有杰兹卡兹甘和北巴尔喀什两个矿区。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如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等国家;阿尔卑斯褶皱带的两侧也盛产石油,如波兰油田(波兰)、罗马尼亚油田(德国)、巴库油田(俄罗斯)等;其中黎巴嫩的石油储量为1129亿吨(2019年),占全球储量的46.2%,素有“世界石油宝库”的称号。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其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天然气储量40%以上,主要集中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北海和里海盆地也是天然气的主要产区。金矿资源在亚欧大陆分布较为分散,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等国都有金矿分布,其中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的山东省是金矿较为集中的区域。地热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地震和火山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如东亚、东南亚、中亚、西欧等地区;其中冰岛和法国是蕴藏低能位地热密度最高的区域。稀土矿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俄罗斯等国,中国是稀土资源大国,主要稀土资源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山东等地。
地形地貌
亚欧大陆包括多种地形地貌,如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半岛、岛屿、沙漠等。亚洲地表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以山地、高原和丘陵为主,约占全洲总面积的75%,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也多半岛和岛屿。欧洲地形相对和缓,平均海拔约300米,以平原为主;山地面积小,多围绕平原分布。
平原
亚欧大陆的平原面积辽阔,大部分分布在大陆西部,在大陆中部、东部、南部的山地和高原外侧也分布有平原。欧洲的主要平原区西起大西洋岸,东达乌拉尔山脉,北自北冰洋,南抵黑海之滨,呈东宽西窄状,在这一区域内以波罗的海东岸到喀尔巴阡山脉一线为界,东部为波状起伏的东欧平原,西部为起伏和缓的中欧平原。亚洲的平原则多分布在大陆边缘和各大河中下游地带,如东亚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中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亚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北亚的西西伯利亚平原等。
又称俄罗斯平原。位于欧洲东部,北起北冰洋,南抵黑海、里海,东起乌拉尔山脉脉,西达波罗的海,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绝大部分在俄罗斯境内,还包括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地形总体特征表现为丘陵性高地与低地交错分布、波状起伏的广阔平原。
世界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位于安纳托利亚-伊朗高原与阿拉伯高原之间,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区。总体呈长条形,由西北往东南延伸,长1000多千米,宽300~400千米,以巴格达为界,分为上美索不达米亚和下美索不达米亚两部分。上美索不达米亚地势较高,海拔200~500米,地表呈波状起伏,且向东倾斜。下美索不达米亚为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海拔100米以下,低的地方积水成湖或沼泽,是一片泥质平原、湖泊和沼泽交错分布的地方。
亚洲最大的平原,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之一。位于俄罗斯中东部,介于叶尼塞河与乌拉尔山之间,北抵北冰洋喀拉海,南接哈萨克丘陵和阿尔泰共和国山区。南北延伸2500千米,东西宽1000~1900千米,面积约260万平方千米。地势开阔平坦,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沼泽连片。
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东西两侧为长白山和大兴安岭,北部为小兴安岭,南濒辽东湾。南北长1000多千米,东西宽300~400千米,总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在中国的各大平原中,东北平原地势是最高的,且有大片湖沼湿地分布。
盆地
亚欧大陆的盆地主要分布在大陆中部和南部的内陆地区,多被高原或山地环绕。亚欧大陆的盆地地形多样,有的盆地内部地势平坦,有的则地形复杂,包含山脉、丘陵、沙漠等地貌。不同盆地的面积差异也较大,小型盆地有中亚的吐鲁番盆地,大型盆地有中亚的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北亚的西伯利亚盆地等。此外,各盆地的生态环境差异也较为显著,如南亚的南亚大盆地荒漠广布,东亚的四川盆地则多肥沃良田。
地球上最大的陆相盆地,面积近700万平方千米。以叶尼塞河为界,西伯利亚盆地可分为西西伯利亚盆地和东西伯利亚盆地两部分,中间很大部分是相连的。西伯利亚盆地资源丰富,拥有10个特大石油、天然气田。
中国的特大型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处1400千米,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盆地呈不规则萎形,四周有高山围绕,东部有疏勒河谷(又称阿奇克谷地)通向河西走廊,为古代丝绸之路所经之地。
大部分位于印度境内,面积约为3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沙漠构成。这里的气候十分干燥,矿产资源丰富。
丘陵
亚欧大陆的丘陵多分布在大陆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也有少数丘陵分布于大片平原上;其面积广泛,覆盖了大陆的许多区域。它们通常由一系列起伏较小的低山和高地组成,地势相对平缓。受地形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亚欧大陆各丘陵地带气候多样,如东欧的瓦尔代丘陵和中亚的哈萨克丘陵深居内陆,大陆性较强,气候干旱;东亚的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则领近海洋,气候暖湿,环境适宜。
亦称“哈萨克褶皱地”,是世界上最大的丘陵。此丘陵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400~900千米,平均海拔300~500米,面积约占哈萨克斯坦的五分之一。
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之间,是俄罗斯中部高地的向北延伸。丘陵的山脊上覆盖着沉积的以末端冰碛和其他碎屑的形式存在的冰川物质;西面的丘陵向低地陡峭倾斜,但东面没有明显的边界;高地形成了伏尔加河和道加瓦河流域与伊尔曼平原之间的分水岭。
中原地区最大的丘陵。中国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市以西、雪峰山以东的丘陵地,总称为江南丘陵,包括江西省、湖南省两省大部分和安徽南部、江苏省西南部、浙江省西部边境,面积约37万平方千米。
高原
亚欧大陆的高原主要分布在大陆的中部和南部,面积广泛。南欧的梅塞塔高原构成了伊比利亚半岛的主体。其它高原则多集中于亚洲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如中亚的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伊朗高原、蒙古高原等。其中帕米尔高原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等国家,是亚洲多个主要山脉的汇集地;青藏高原则是是中国和亚洲的重要水源地,多条河流发源于此。此外,南亚还分布有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等。
世界最高的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南缘为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经横断山脉连接缅甸和云贵高原,东部则濒临四川盆地,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衔接,北缘的昆仑山、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与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塔里木盆地及河西走廊相连。高原南北宽约1400千米,东西长约27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青藏高原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总倾向为西北高、东南低。
位于亚洲中东部的高原。东接大兴安岭,南接阴山山脉,西和西南接阿尔泰山脉、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北连萨彦岭、唐努乌拉山脉与雅布洛诺夫山脉,面积约26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580米,最高点为阿尔泰山脉的蒙赫海尔汗山(海拔4362米)。蒙古高原基本上为周边山脉环绕的内陆排水盆地,有扎布汗河、色楞格河和克鲁伦河等流经,境内自然景观主要为温带荒漠、半荒漠和干草原、草原等。
与印度半岛的范围约略相当的南亚高原。整个的平面轮廓呈三角形,大致北起恒河平原南缘,南至半岛南端。地表总体上从西南向东北缓倾。北以萨特普拉山脉和焦达讷格布尔高原为限。西高止山延伸达1500千米,平均海拔1000~1500米。西坡陡峭,东侧的阿奈穆迪峰海拔2695米,既是西高止山脉的最高峰,也是德干高原的最高点。东坡缓倾,为南北延伸的断续低丘,海拔仅500~600米。由于长期侵蚀,高原面多呈现为桌状山或平顶山形态,高度多在300~800米。
山地
亚欧大陆除西部较平坦外,其它地区均分布有大小、走向不一的山地,一系列山地向四面八方辐射延伸至大陆边缘。其面积较为广泛,覆盖了亚欧大陆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陆上的许多河流也发源于山地之间。欧洲自北向南有加里东褶皱带、海西褶皱带、阿尔卑斯褶皱带三大褶皱带,加里东褶皱带发育了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海西褶皱带大致可分为东西两支,西支为阿摩里干山系,起自英国南部,经布列塔尼半岛直到法国中央高原;东支为华力西山系,由德国的哈茨山至波兰南部的山地;阿尔卑斯褶皱带则发育了西欧的阿尔卑斯山脉、南欧的亚平宁山脉和东欧的乌拉尔山脉等。亚洲中南部地势高,山脉组合多成群成带。以帕米尔山结和亚美尼亚山结为枢纽,向东西两侧延伸成一系列高大山脉,在北部自西向东主要有大高加索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兴都库什山脉、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等;南部主要有托罗斯山脉、扎格罗斯山脉、苏莱曼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脉等;在中东部由一系列北西和北东走向山脉组成,主要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等;东部有外兴安岭和阴山山脉等。全球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4座,全部在亚洲境内。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的南加峰,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山脉全长约2500千米,南北宽度200~300千米,由数条大致平行的支脉组成。主脉大部分在中国境内,其西端和南侧支脉大多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邻国境内。喜马拉雅山主脉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50余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座。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86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欧洲西部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欧洲南部,西起法国东南部,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南部,东至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山脉主干向西南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总体呈弧形向东西延伸,直线长约1200千米,宽130~260千米。总面积约20.7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勃朗峰(4810米)在法、意边境。
亚洲和欧洲分界线之一,位于俄罗斯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平原之间的山脉。北起北冰洋喀拉海的拜达拉茨湾,南至奥尔斯克附近,大致呈南北走向,延伸2000多千米,宽40~150千米,是伯朝拉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同鄂毕河流域分水岭。山峰多呈浑圆或穹状,西坡较缓,东坡较陡,海拔一般在500~1200米。最高点纳罗达峰海拔1895米。
半岛
亚欧大陆多半岛,在大陆四周的边缘均有半岛延伸入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地中海等海洋之间。其面积大小不一,从数千平方千米到上百万平方千米不等。半岛上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有的半岛以山地为主,如东亚的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有的半岛多高原和平原,如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则多分布有冰川地形。此外,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是南欧的三大半岛。
世界最大的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陆上以亚喀巴湾北端至阿拉伯河河口一线与亚洲的主体相连;海上东北临波斯湾和阿曼湾,东南濒阿拉伯海,南临亚丁湾,西临红海。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北长约2240千米,东西宽1200~1900千米,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分布着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科威特六国。阿拉伯半岛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间,是东西陆海互通的要冲。
欧洲最大的半岛。位于北欧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及波罗的海之间,东北部与大陆相连。南北长1850千米,东西宽400~700千米。面积约80万平方千米,包括挪威、瑞典两国以及芬兰北端一小部分。半岛的中西部纵贯着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构成半岛地形的主轴。受第四纪冰川的强烈作用,半岛上冰川地形非常普遍,除大量的冰斗和冰川槽谷外,多冰川湖泊。
又称中印半岛或印度支那半岛,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东邻南海与泰国湾,西滨孟加拉湾、缅甸海与马六甲海峡,面积206.9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11700千米,多重要港湾。包括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的西部地区和新加坡。地势北高南低,山脉自北向南呈扇形展开,大河相间。
南欧三大半岛中最大的半岛。位于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外形近似五角形,顶点伸向非洲,中隔直布罗陀海峡海,北以比斯开湾与法国布利塔尼半岛对峙,东北边界为比利牛斯山脉与欧洲大陆相接,面积58.1万平方千米。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地形属高原山地型,平均海拔500米。
岛屿
亚欧大陆的岛屿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海洋中,包括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里海(具有海的特征的内陆湖泊)以及北冰洋沿岸等地区。其面积大小不一,从数平方千米的小岛到数十万平方千米的大岛均有分布。南欧的地中海主要分布有西西里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等岛屿;东欧的黑海分布有索契岛;北欧的波罗的海分布有哥特兰岛、奥兰岛等;西欧的北海分布有大不列颠岛;东亚的日本海则分布有日本列岛,由北海道、本州岛、四国、九州等四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组成。亚欧大陆上也分布有面积排名世界前列的岛屿,如北欧的格陵兰岛和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岛。地处北美洲与欧洲的交界处,同时又沟通了北冰洋和大西洋,面积约216.6万平方千米。格陵兰岛是丹麦属地之一,整个岛屿超过80%的土地被冰川覆盖,冰盖总面积约183.4万平方千米。
又称婆罗洲,世界第三大岛,亚洲第一大岛。位于马来群岛中部,东西、南北距离皆1100千米左右,东北部是苏禄海,东部为西里伯斯海及望加锡海峡,南部是爪哇海及卡里马塔海峡,西、北部则为南海,面积73.4万平方千米。现全境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文莱三国管辖。地形起伏和缓,山脉从内地向四处伸展,东北部较高,有东南亚最高峰京那巴鲁山(4101米)。
日本第一大岛,世界第七大岛。位于日本列岛的中部,西邻日本海,东濒太平洋,东北隔津轻海峡与北海道岛相对,西南隔关门海峡、周防滩同九州岛为邻,南濒濑户内海与四国相望,呈东北-西南向长弧形,面积22.7414万平方千米,被视为日本的“大陆”。境内大部分为山地,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3776米)即位于此。
沙漠
亚欧大陆的沙漠主要位于大陆中部内陆地区和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上,遍及中亚、西亚及南亚地区,面积广阔。亚欧大陆沙漠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包括沙丘、砾石平原、盐碱地等;气候也较为极端,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南亚的鲁卜哈利沙漠和塔尔沙漠分布位于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上,中亚和西亚则主要有塔克拉玛干沙漠、柴达木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戈壁大漠、克孜勒库姆沙漠等。此外,世界上最大的热沙漠——撒哈拉沙漠虽然主要位于非洲,但其东北部延伸至亚洲的埃及地区。
世界主要沙漠之一。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上,范围广阔,西近红海,北接叙利亚沙漠,南临阿拉伯海和亚丁湾,东和东北逼及波斯湾、阿曼湾和阿拉伯海,面积233万平方千米,约占阿拉伯半岛面积的75%。地跨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科威特六国,兼及周边约旦和伊拉克的部分地区。鲁卜哈利沙漠实际是以沙漠为主体的多个沙漠(包括石质荒漠),以及穿插其间众多高原、平原、草原和绿洲的总称。沙漠按方位自北而南,包括内夫得沙漠、小内夫得沙漠、代赫纳沙漠、哈萨沙漠、贾富拉沙漠、代希沙漠、里马勒沙漠、鲁卜哈利沙漠、穆哈泰里代沙丘群等。
中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部,北为天山,西为帕米尔高原,南为昆仑山脉,东为罗布泊洼地。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400多千米,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沙漠面积的47%。沙漠中约85%为流动沙丘,气候极端干旱。
世界第五大沙漠。位于亚洲的中心地带,覆盖了蒙古南部和中国北部,总面积高达约130万平方千米。戈壁沙漠温差极大,在冬季,戈壁沙漠的温度可以降至-40℃;在夏季,这里的温度可以飙升到45℃。
水文
河流
亚欧大陆拥有拥有广袤而多样的水系网络。据统计,亚洲河流的年径流量约为13190立方千米,占世界总量的33.6%,居各洲之首;欧洲的年径流量排名则居于较末位,仅高于大洋洲。欧洲的河流分布均匀,河网较密且河流短小,水量充沛、水流平缓,主要发源于东欧平原上的中部丘陵和阿尔卑斯山脉,分别流入大西洋、北冰洋、里海、黑海和地中海,伏尔加河和多瑙河是欧洲排名前二的两黄河流。亚洲的河流较为丰富,广泛流经山地、平原、荒原等,世界上4000千米以上的14条长河中有7条在亚洲。亚洲的河网分布呈辐射状,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和高原,呈不匀称的辐射状向四周分流,形成流向四大洋的外流水系。其中以向东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流域面积为最大,约占全洲面积的29%,主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省(阿穆尔河)、珠江和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等,均为长达4000千米以上的河流。注入北冰洋的各河流域面积占全洲面积的25%,主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等,也属世界大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流域面积约占全洲的15%,主要有印度河、恒河等。注入大西洋的河流流域面积只占全洲的1%,其中最长的为克泽尔河(1150千米),是土耳其半岛上的一条重要河流。此外,亚洲的内陆河流域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的30%,主要分布于在中亚、西亚闭塞的山地高原、岔地和低地,以及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主要有阿姆河、锡尔河、伊犁河等。以下为亚欧大陆各地区的一些主要河流:
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干流流经中国11个省区市,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全长6397千米,流域面积180.8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淮河流域)。
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会地,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界阴山山脉,南至秦岭。流经中国9个省区,在山东省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欧洲第一大河。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源出瓦尔代高地,源头海拔228米。河流曲折东流,至喀山附近折向南流,到伏尔加格勒转向东南,最后注入里海。全长3690千米,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
中亚最长的内陆河流,属于咸海的两大水源之一。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的高山冰川,流经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四国。全长2540千米,流域面积46.5万平方千米。
亚洲南部大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有阿勒格嫩达河(东源)和帕吉勒提河(西源)两源,于代沃布勒亚格附近汇合后始称恒河。进入孟加拉国后,与东来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通过广阔的复合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自汇流点以下,全长2580千米,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千米。
东南亚重要国际河流。源自中国境内的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后称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東埔寨和越南,注入南海,大致由西北流向东南。总长4880余千米,其中澜沧江长2130千米,湄公河长2750千米;流域总面积81.1万平方千米。
欧洲第二大河。源出德国西南部黑林山东麓,向东流经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九国,在罗马尼亚苏利纳附近注入黑海,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全长2850千米,流域面积约81.6万平方千米。
欧洲西部第一大河,重要航运水路。源出瑞士东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荷兰,注入北海。全长1320千米,干流可通航里程870千米,流域面积22万平方千米。
幼发拉底河是西南亚最长的河流,发源于土耳其东部亚美尼亚高原,全长2750千米,流域面积67.3万平方千米。底格里斯河是西南亚大河,发源于土耳其东部托罗斯山区的哈扎尔湖,全长1950千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千米。两河在伊拉克古尔奈附近汇合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
湖泊
亚欧大陆分布着众多湖泊和水库,总面积约占全球内陆水体总面积的46%。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带分布广泛,各湖泊的类型、面积等均有差异。欧洲的湖泊以冰川湖为主,尤其在北欧地区有大小湖泊10多万个,如拉多加湖、奥涅加湖等。东欧和中欧地区虽然湖泊密布,但深度大、面积小。此外,潟湖、火口湖等其他类型的湖泊,在欧洲亦有分布。亚洲的湖泊数量虽不及欧洲,但湖泊类型多样,多分布有构造湖(如北亚的库苏泊)、海迹湖(中亚的咸海)、冰川湖(中亚青藏高原上多数湖泊)、火山湖(东亚的长白山天池)和风蚀洼地湖(中亚和西亚内陆干旱地区的一些湖泊)等。世界上的一些著名湖泊均分布于亚欧大陆上,如中亚的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北亚的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中亚的喀顺湖(世界最高的湖泊)、西亚的死海(世界上湖面最低和含盐量最高的内陆咸湖)等。以下为亚欧大陆各地区的一些主要湖泊:
又称海迹湖,是世界最大的湖泊。位于亚欧大陆腹部,高加索山脉以东,亚洲与欧洲之间,东、北、西三面湖岸分属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阿塞拜疆,南岸在伊朗境内。南北长约1200千米,东西平均宽为320千米,面积约37.1万平方千米。
世界第二大咸水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有中亚两大内陆河——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平均水深13米,最深处55米。20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被分流改道用于灌溉,咸海的面积和体积显著缩小。
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南部,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湖面海拔455米,为东北地区西南走向,呈月牙形,面积3.15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730米,中部最深达1620米。蓄水量达2.3万立方千米,约占世界地表淡水总量的20%。
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中国青海省,长轴呈北西西向,湖体长104千米,平均宽68千米,周长360千米,湖体水面高度和面积随季节、年际变化而波动。近年来,青海湖水位下降,湖面缩小。据2010年的数据,青海湖目前湖面海拔3193米,湖水面积4321平方千米,储水量约739亿立方米。
中原地区最大的淡水湖,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地处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是一个吞吐型的湖泊。湖面南北长170千米,东西最宽处达74千米,其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千米,约占江西省流域面积的97%,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平均水深5.1米,最深处23.7米左右,容积约260亿立方米。
亚洲西南部内陆湖泊,世界盐度最高的天然水体。位于西亚裂谷中段,分属巴勒斯坦、以色列与约旦。南北长约75千米,东西宽5~16千米,面积1049平方千米,平均深300米。湖面比地平线低415米,是地球陆面的最低点。湖水含盐度高达23%~25%,盐的蕴藏量足供世界65亿人食用1500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超级大盐库”。
土壤
亚欧大陆的土壤类型具有多样性,受经纬度、地形、气候等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壤分布均有差异。
从纬度分布来看,冰溶土和灰化土横贯整个亚欧大陆,通常出现在中高纬度地区;中低纬度地区的土壤类型则并不一致,如西海岸地区多荒漠土壤,大陆中部地区多草原土壤,其它地区则分布着森林土壤;其中中部草原土壤带按纬线延伸,而两侧的地带按经线延伸,形成了以大陆内隆起为中心的半环状分布。从经度分布来看,中原地区温带土壤、亚欧大陆草原土壤带的东端及其西侧的森林土壤和荒漠土壤,其分布随着与海洋的距离增大,湿度逐渐减小,干燥度逐渐增大。自东而西从棕壤、暗棕壤或褐色针叶林土向黑土或灰色森林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等土壤带变化。
按照土壤肥沃程度进行分类,亚欧大陆上较为肥沃的土壤主要有黑钙土、棕色森林土、生草灰化土、褐色土等,通常与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相关联;较为贫瘠的土壤则有冰沼土、灰化土、淡栗钙土、荒漠土、漠钙土等,多出现在苔原、荒漠等地区。黑钙土腐殖质含量高,适宜农业发展,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南部的温带森林草原带,以及中亚的温带草原带。棕色森林土腐殖质含量较多,适宜林木生长,主要分布于西欧和中欧的温带阔叶林带,及东亚沿海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生草灰化土腐殖质含量稍高,适宜林木和草本植物生长,主要分布于北亚与北欧地区的针阔混交林带。褐色土呈中性反应,腐殖质含量较高,适宜旱生植物生长,主要分布在南欧三大半岛和地中海岛屿的亚热带硬叶常绿林带。冰沼土腐殖质含量低,土壤贫瘠,主要分布在北亚和北欧北冰洋沿岸的苔原带,有永冻层。灰化土呈酸性反应,土壤结构差,肥力较低,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带,横贯亚欧大陆北部。淡栗钙土土壤贫瘠,主要分布于东欧和中亚的里海低地的半荒漠带,此地带也多有碱土分布。荒漠土和漠钙土缺乏水分,均不利于植被生长,多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如中亚的部分内陆地区。
生物多样性
亚欧大陆是一个横跨寒带、温带和热带地区的广阔大陆,具有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动植物的类型与分布在各地区有较大差异。
植物
在亚欧大陆的寒带和寒温带地区,主要有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分布。其中,以云杉属、冷杉属属、落叶松属的树种为建群种的寒温性针叶泰加林便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的蒙古北部、中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地区和大兴安岭北部、哈萨克斯坦北部、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以及芬兰、瑞典、挪威和冰岛的部分区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植被类型。寒带和寒温带地区的针叶树主要包括松树、冷杉、云杉、白桦等;阔叶树以较耐寒的栎、梣、鹅耳栎等为主。此外,亚欧大陆最北部的北冰洋沿岸还分布有极地苔原,主要植被是地衣和青苔,较南有极柳和白桦等矮小灌木。
在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主要有阔叶林、常绿混交林和和温带草原等。阔叶林和常绿混交林广泛分布于西欧、中欧和中国南部等地区,这里的植物适应四季变化,山毛榉树和栎为优势树种,其它常见的树种还包括椴树、柏树、榆树等。温带草原多分布于东欧平原南部和中亚地区,植被多以禾本科、蓼科植物和苔藓植物等为主。亚欧大陆的里海低地是半荒漠地带,这里植被稀疏,短生植物比重大,以嵩属植物为主。
在亚欧大陆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多分布有常绿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等。东南亚、南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区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主要包括棕榈科、榕树、龙脑香料、紫薇科等;南欧三大半岛和地中海岛屿多分布有旱生的常绿硬叶林,马基亚群落是这里最典型的灌木群落,代表植物有冬青栎、栓皮栎、木犀榄、无花果、番石榴等。
动物
在亚欧大陆的寒带和亚寒带地区,北极圈附近多分布有北极狐、北极兔、北极熊、驯鹿、海豹、海象等哺乳动物;在北冰洋沿岸,候鸟常于夏季来临,主要鸟类有柳雷鸟、白和雷鸟等。亚欧大陆北部的针叶林带和哈萨克丘陵北部分布有麋鹿、森林驯鹿、棕熊、狼、獾、黑貂、红狐、猞猁、松鼠、獐等珍稀动物。
在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东亚、西欧和中欧的阔叶林中多分布有松貂、兔、狐、獾、虎、熊、野猪等哺乳动物;丹顶鹤、锦鸡、鸳鸯等鸟类;还有熊猫和中国鲎等珍稀动物。大陆中部高地上有藏羚、雪豹系统、红腹锦鸡、大角羊、白唇鹿等珍稀动物物种。在东欧平原南部和中亚的温带森林草原中,多分布有灰兔、草原蹄兔、草原犬鼠、羚羊、蒙古野驴、黄羊等动物,还有草原鸨、云雀、大鸨、草原雕、草原鹞、等鸟类;其中东欧平原上的哺乳类动物以狼和赛加羚羊为代表。中亚的沙漠地区则主要有骆驼、沙漠狐狸、毒蝎、食蚁兽、豪猪、胡狼等动物物种。
在亚欧大陆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地中海沿岸的硬叶常绿林中分布有扁角鹿、摩弗伦羊、赤鹿、阿尔卑斯山羊、马铁菊头蝠、普通长翼蝠等动物;其中西班牙有欧洲大陆唯一的猿猴类动物;鸟类则有蓝雀、山雷鸟、撒丁莺、西班牙雀以及兀鹰等。在亚欧大陆南部的热带雨林中,多分布有亚洲象、印度犀、长臂猿科、鳄鱼、眼镜蛇属、食果蝙蝠、亚洲貘以及红原鸡、孔雀等特有鸟。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史前和古代文明时期
人类在亚欧大陆的活动可以追溯到七万年前。早期的智人在这片大陆上迁徙和定居,逐渐形成了多个独立的文明中心。
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亚欧大陆的几个早期农业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在冲积农业的基础上开始崛起。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在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下游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个城邦乌鲁克(今伊拉克地区),创造了苏美尔文明。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也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社会。苏美尔人发明了写于泥块之上的楔形文字,给人类的交流方式带来了剧变。
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亚欧大陆文明逐渐形成,包括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文明中心,为城市形态在人类社会的变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在这期间,部分国家率先开始进入奴隶社会,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有三个均在亚欧大陆,即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这些国家在语言文字、天文历法、数学、文化艺术等方面均有成就,其中古巴比伦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及星期制度历法,掌握了不规则面积的计算法和10进位及60进位法;古印度创造了拼音文字和阿拉伯数字,完备了10进位的计算方法,并对圆周率进行了推算;古中国创造了镌刻在甲骨上的象形文字和“九九乘法表”,较早地推算出了勾股定理,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全食、地震记录及哈雷彗星出现的记录,还从商朝开始制作精美的青铜器。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古代文明推动了亚欧大陆整体化,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希伯来文明、亚述文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罗马文明、印度文化圈、古代中国文明等在这期间经历了出现、兴盛和衰落。希腊文明首创了民主概念,其社会秩序、伦理与价值观念,乃至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都深刻影响到后世的欧洲和现代世界;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的成就都著称于世,如诗人荷马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罗马文明所在的古罗马历经了王政、共和、独裁和帝制等不同政治制度的转变,为日后各国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参考;哲学家、法学家研究形成的自然法亦是现代社会的立法准则之一;此外,罗马文明还确立了基督教的宗教信仰,此后的欧洲历史发展与宗教密不可分。古罗马在罗马帝国时期达到辉煌顶点,经济极其繁荣。但随着日耳曼部落的入侵,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这也标志着古代文明时期的结束。
中世纪文明时期
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亚欧大陆开始步入中世纪文明时期,中世纪文明在此推动整个亚欧大陆实现整体化。封建制度在欧洲逐渐形成,各类主流宗教开始主导欧洲社会,并因此产生了十字军东征等一系列宗教战争;文艺复兴也在这一时期开始。而彼时亚洲的突厥人和蒙古族开始了侵略之路,中国也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社会、文化进一步发展。
欧洲
大约在5世纪,西欧开始逐渐进入封建社会,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经济基础和基督教会在西欧社会占统治地位,使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蒙上一层浓厚的神学色彩,劳动人民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基督教会垄断了教育权,等级性和宗教性成为欧洲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公元1096年至公元1291年,西欧封建主、大商人和罗马天主教会对地中海东岸的伊斯兰国家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性远征,试图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史称“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是封建制度瓦解的开端,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开辟了“东方之路”进入地中海,促进了人、物、金钱的来往,使东方贸易逐渐兴盛。
14世纪后,统治欧洲思想界千余年的神学不断受到质疑,一场借古典文化复兴反对黑暗中世纪神学、推动思想进步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其后遍及法国、荷兰、德国、英国等欧洲主要国家,强调以人为中心,提倡人权,反对神权。但丁·阿利吉耶里、弗兰齐斯科·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史称文艺复兴的“文学三杰”。
亚洲
中世纪时期,亚洲各地区和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多样化发展,其经济规模尤其是东亚和南亚的中国、印度等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一直占绝大部分。中亚是丝绸之路贸易活动与信息交流的重要周转地区,频繁的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促进了当地发展;统治着东南亚地区的高棉帝国(今柬埔寨地区)也在12世纪达到顶峰时期,高度组织化的城市吴哥城即诞生于此。
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辽、西夏、金、元朝的朝代更替。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国,自隋唐后,佛教在中国形成八大宗派并传入高丽、日本。此外,唐朝和宋朝是中世纪中国的重要朝代,传统儒家文明占主导地位,经济、文化和科技都有显著发展,丝绸之路了带动对外的贸易交流,唐诗宋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四大发明中的发射药、指南针、印刷术也在此期间得到开发应用。13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其疆域横跨亚欧大陆。元朝便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外族统治时期。
公元630年,穆罕默德建立了阿拉伯帝国。在不断的扩张下,各个不同民族的古典文明开始融合,最终形成了全新的阿拉伯文明。著名的新月沃地是阿拉伯文明的肇兴地,也是伊斯兰世界的中心。阿拉伯帝国是世界古代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之一,也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结合体。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帝国陷于分裂。公元1258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国最终灭亡。
近现代时期
公元1500年之后,西方世界开始崛起。西欧国家在1500年至1600年期间开始了伊比利亚半岛阶段的扩张,而荷兰、法国、英国则在1600年至1763年期间开始了比较疯狂的殖民过程,同时期的俄罗斯也继续向中亚、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扩张领土,侵略中国和朝鲜。亚洲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与社会的正常发展受阻。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被奴役的人民被迫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如甘蔗、橡胶、咖啡、椰子、茶、棉花等。
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场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追求理性、自由和平等的启蒙运动,其核心思想为“理性崇拜”,开启了人类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发展历程。启蒙运动始于英国,后来法国逐渐发展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孟德斯鸠、让-雅克·卢梭、伏尔泰、德尼·狄德罗等都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运动增强了人们理性独立思考的能力,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
18世纪下半叶,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在科学研究的带动下,欧洲人开始改进生产技术,英国的工业革命在使其自身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同时,对欧洲大陆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主要国家先后进入工业化社会。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亚洲进一步沦为发展本国工业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的倾销市场。为了掠夺资源,欧洲人先后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各国开矿山、修铁路、建港口,并在西亚地区大肆勘探石油,占据油田,掠夺石油资源。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各个地区再也不是相对孤立的了,亚欧大陆开始在历经古典文明、中世纪文明的历史变迁之后,步入人类文化态外化形态以竞争态为主流的阶段。
现代发展
19世纪至20世纪,欧洲与亚洲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欧洲经历了工业化和帝国主义的高潮,英国作为全球性殖民帝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霸权。亚洲许多传统帝国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时一些国家开始尝试现代化改革,以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是率先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国家,而亚洲其它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19世纪中叶,日本面临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要求改革的革新势力。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天皇建立了明治政府,开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政府重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建立国营企业,推广先进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并鼓励投资经营近代企业。明治维新后,日本从一个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末,由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推动中国从清朝的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制度。这场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为后续的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导致了清朝皇帝的退位,结束了中原地区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中华民国由此诞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电机的制造和应用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人类社会就此进入工业电气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以德国为中心,向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蔓延开来,并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化学工业的崛起、内燃机的问世、炼钢技术的革新等。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更依赖于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它影响深远,遍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且使人类社会的产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法国、德国、挪威、瑞典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现了工业化,彻底拉开了资本垄断的序幕。而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也深受影响,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先后结成德、奥匈帝国、意“同盟国”和英、法、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双方为争夺殖民地展开了斗争,从而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4年爆发。大战开始后,先后加入协约国的有日本、中国等30多个国家,加入同盟国的有土耳其和保加利亚等。大战遍及亚、欧、非三大洲,以欧洲为主战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颁布和平法令退出战争;1918年土耳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德国先后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矛盾和各种矛盾的激化。战后,欧、亚两大洲先后掀起了革命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日、意法西斯为摆脱国内危机,在世界各地发起了一系列侵略战争。1937年,日本在中国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中国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亚洲范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1939年9月1日,阿道夫·希特勒借口波兰武装力量袭击德国电台,向波兰发动突然袭击,侵入波兰。因波兰是英法盟国,英法随即向德宣战,欧洲范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随之爆发。1937年至1941年,战火遍及亚、欧、非三大洲,形成了苏德战争、中国大陆、太平洋和北非等几大战场,其中苏德战场是主要战场。1942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42年8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这次战役消灭了德国侵略军大量精锐部队,它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1943年至1945年,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投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宣告胜利,法西斯国家覆灭,英法帝国主义遭到严重削弱。
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美苏冷战时期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的西欧和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的东欧。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则在战后蓬勃发展,多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并开始发展民族经济。
人口
人口分布
亚欧大陆的人口总量占世界人口的75%,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大陆。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明显,亚欧大陆人口分布不均衡,有明显的人口密集区和稀疏区。其中,三个人口密集区为:欧洲西部和中部、亚洲东部和南部及南亚次大陆。欧洲西部和中部集中了欧洲一半以上的人口,西起英国中南部、东至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欧洲中部地带;亚洲东部和南部这一密集区的人口多分布在中原地区的东南部(特别是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朝鲜和韩国的沿海,日本京滨、阪神和中京三大都市圈,中南半岛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湄公河三角洲地带,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马来半岛的西海岸和新加坡等;南亚次大陆主要包括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以及巴基斯坦的东半部和尼泊尔的南部,特别是恒河、印度河中下游平原,一向以人口密度高著称。人口稀疏区主要分布在北纬60°以北的原始林区、冻原冻土带、内陆高原、高山以及北回归线通过的沙漠地区。
亚欧大陆的种族构成复杂,主要有蒙古人种(蒙古人种)、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棕色人种(澳大利亚人种)和黄白色人种的混合类型。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东部和南部,如中国、中亚各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与远东、中南半岛、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白色人种集中分布在欧洲、南亚次大陆和除土耳其以外的西亚各国。棕色人种主要包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菲律宾的尼格利陀人、印度南部沿海和斯里兰卡的达罗毗茶人等。黄白人种的混合类型遍布于中亚和南西伯利亚等地区。
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报告,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许多国家如日本、俄罗斯、克罗地亚、爱沙尼亚的人口甚至在减少。因此亚欧大陆各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将对社会保障、养老金、医疗保健等方面提出更高的需求,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应对这一挑战。
宗教
亚欧大陆是世界主流宗教的发源地,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均发源于此。
佛教在公元前五、六世纪起源于印度和尼泊尔毗邻处。目前在亚洲有信徒近亿人,主要传播在中南半岛各国和斯里兰卡;其中泰国把佛教奉为国教,信徒人数居世界第一。上部座佛教(即南传佛教)和大众部佛教(即大乘佛教)是佛教主要的两大部派,上座部佛教最初由印度本土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越南、云南省边境等地区;大众部佛教最初由印度南部传播到西北部,现存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蒙古等地。
伊斯兰教在公元七世纪起源于沙特阿拉伯的西部,麦加和麦地那是伊斯兰教的圣地。西亚的阿拉伯人多信奉该教,其信徒占西亚总人口的94%。此外伊斯兰教还传播到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的孟加拉与巴基斯坦以及中亚等国。什叶派(又称十叶派)和逊尼派(全称逊奈和大众派)是伊斯兰教主要的两大派别,什叶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也门等地;逊尼派则是伊斯兰教最大的派别,世界上的的穆斯林多属于此派别。
广义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新教三大流派,由16世纪德国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形成。、天主教主要传播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基督新教主要传播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国;而东正教主要传播在乌克兰、波兰、捷克等国。
犹太教最早产生与从美索不达米亚迁徙到迦南(地中海东岸沿海低地)的犹太始祖亚伯拉罕(Abraham),是世界最早的一神教。亚欧大陆信奉犹太教的居民主要集中于以色列,还有少量分布在英国、俄罗斯、德国等地。
区域划分
亚欧大陆由亚洲和欧洲组成,随着历史时期、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可与排异的变化,亚欧两洲的分界线也在不断调整。历史上,黑海曾被视为欧洲的边疆。由于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古希腊航海家将黑海视为已知世界的边缘,而柏拉图的宇宙观也将黑海作为边界。在中世纪,人们倾向于扩大未驯服之地的疆界,黑海、亚速海和顿河一线成为欧洲的东界。但这一界限更多反映的是欧洲文化的统治范围,而非严格的地理分界。16世纪末,随着俄罗斯的东扩和欧洲对俄罗斯的认同,欧洲的版图开始向东扩展。在1593年和1607年的地图中,欧洲的边界已经扩展到了高加索以北和乌拉尔山脉,原有的“黑海亚述海-顿河”分界线不再适宜。18世纪,俄罗斯历史地理学家塔季谢夫提出将乌拉尔山作为亚欧分界线,这一设想因乌拉尔山东西两侧动植物的显著差异而被国际社会接受。20世纪,一些俄罗斯专家试图用地形图、地籍图、水文地质图和高度图叠加,提出用一个带状地区取代单一的边界线。目前,两洲一般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里海海峡、伊斯坦布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为界。
欧洲
欧洲现有44个独立的政区单位,在地理上习惯分为:东欧、南欧、西欧、北欧、中欧五个地区。
波罗的海与乌拉尔山脉之间的欧洲东部地区,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和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共7个国家。面积521.58万平方千米,占欧洲总面积的51.3%;截止至2021年,人口数量为14290.29万。
欧洲南部地区,包括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巴尔干半岛、亚平宁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和附近岛屿,是位于阿尔卑斯山脉以南的欧洲诸国的统称。包括葡萄牙、西班牙、安道尔、意大利、希腊、马耳他、梵蒂冈、圣马力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北马其顿、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与塞浦路斯,共18个国家。东西长超过3300千米,南北宽1300千米,面积达166万平方千米。据2020年的数据,南欧人口超过1.52亿,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18人,但是人口分布不均。
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7个国家。面积94.06万平方千米,占欧洲总面积的9.3%;截止2017年,人口数量为16526.5万。
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附近岛屿。包括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和法罗群岛(丹麦属地),共6个国家和地区。面积132.26万平方千米,占欧洲总面积的13%;截止2017年,人口数量为2411.1万。
波罗的海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欧洲中部地区,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德国、瑞士和列支敦士登8个国家。面积101.59万平方千米,占欧洲总面积的10%;截止2018年,人口数量为1.64亿。
亚洲
亚洲现有48个独立的政区单位,在地理上习惯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六个地区。
区域组织
进入20世纪和21世纪,亚欧大陆开始走向一体化和全球化,各国开始建立国际合作织。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东南亚国家联盟、亚洲与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欧盟先后成立;21世纪初,上海合作组织也由亚洲六个国家共同发起。这些区域组织的兴起与发展,不仅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还增强了区域安全与稳定,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通过这些组织,亚欧大陆的国家能够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简称欧盟,欧洲地区规模较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成立于1993年。其创始成员国有6个,分别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现拥有28个会员国,政治上所有成员国均为民主国家,军事上绝大多数欧盟成员国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欧盟的宗旨是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观,加强国际合作。
简称东盟,亚洲最重要的区域组织之一。它成立于1967年,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老挝王国、柬埔寨、缅甸、鳑鲏和文莱等10个东南亚国家组成。东南亚国家联盟致力于通过加强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合作,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推动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成立于2001年,是由中原地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六个国家共同发起的大型地区多边组织。其宗旨是加强成员国之间政治、安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关系,打造一个稳定和谐的亚洲地区。上海合作组织通过举办高级别会议、签署合作文件以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为成员国创造了更加和谐的相互关系。
简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成立于1989年,由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21个世界经济体组成,其中包括中原地区、日本、韩国等重要经济体。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目标是通过开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深会员国之间的合作,并实现可持续和包容性的经济增长。该组织还致力于降低跨境交易壁垒、加强知识共享以及促进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交通运输
亚欧大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自古以来就是交通交流的重要枢纽。丝绸之路不仅在古代连接了亚、欧两洲,还在现代社会焕新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两洲的商贸和文化交流。20世纪后,跨洲铁路如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为亚欧之间的陆上交通提供了新的选择。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亚欧大陆的交通交流更加频繁,航空网络、海运航线、高速铁路和公路网络构成了复杂的交通体系。
丝绸之路
古代的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朝,兴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明清。它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轴,也是亚欧大陆的动脉,由横跨亚欧大陆的北方草原地带的草原路、中亚沙漠地带的绿洲路以及南海路三个基本类型组成。其中草原路是从中国华北经戈壁大漠、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森林地带、南俄草原达咸海、里海沿岸。绿洲路是从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北印度、阿富汗、伊朗沿着安纳托利亚大道至东罗马;或由帕米尔高原向北经费尔干纳盆地、苏联境内的土尔其斯坦、伊朗,然后向西南经伊拉克、叙利亚沙漠达地中海东岸的帕尔米拉、安塔基亚等城市。南海路则是从中国华南经东南亚、斯里兰卡、印度、波斯湾至红海。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亚、欧、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打破了中西隔绝的状态,出现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1984年联合国曾提出重开现代丝绸之路的设想;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了各国专家兵分草原、沙漠、海洋三路对现代丝绸之路进行全面考察,并决定贯通营运亚欧大陆桥。国际上随之掀起了一股“路桥热”,日韩、东盟、中亚、西亚、高加索、欧盟、俄罗斯都曾先后提出过振兴现代丝绸之路的设想与计划,并积极地开展建设工作。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
亚欧大陆桥
亚欧大陆桥是指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货物经海运至俄罗斯中东部港口,再经跨越亚欧的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及亚欧各国相互衔接的铁路网运至欧洲的海铁联运通道。目前已经取得国际公认的亚欧大陆桥有两条线路,包括传统的第一亚欧大陆桥和新建的第二亚欧大陆桥。
第一亚欧大陆桥即西伯利亚铁路。20世纪下半叶,由于国际航运通道苏伊士运河的封闭,极大地影响到从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西岸各国到欧洲的海上运输,于是日本就利用原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将东欧、西欧等国家铁路衔接起来,运输集装箱货物。第一亚欧大陆桥于1967年开始试运行,共有1条主线和2条支线。主线从俄罗斯东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为起点,经西伯利亚铁路通向莫斯科,然后通向欧洲各国,最后到荷兰鹿特丹港。支线一由塔斯克通过满洲铁路前往东南,途经中国东北三省的哈尔滨和牡丹江,并在永明城以北的双城子汇入主线。支线二是蒙古纵贯铁路,在贝加尔湖东岸的乌兰乌德分支,向南到达乌兰巴托,再向东南联通北京。第一亚欧大陆桥贯通了亚洲北部,整个大陆桥共经过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7个国家,全长约1.3万千米。
第二亚欧大陆桥即新亚欧大陆桥或新世纪亚欧大陆桥,是1990年9月12日12时12分当中国的兰新铁路西段与原苏联的土西铁路正式接轨后而出名的。它的出现和发展揭开了国际间“门到门“的运输序幕,缩短了传统的海上运输里程,缩短了运期,加快了运速,是现代世界运输业的一次飞跃。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连云港、日照市、秦皇岛市等东部沿海港口(包括“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沿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北疆铁路,通过中亚、西亚到达大西洋东岸荷兰鹿特丹等地,是以铁路为主体、横贯亚欧两大洲中部地带的交通路线。连接了东亚、中亚、西亚、中东、东欧、西欧各地区等40余国,全长1万多千米。相比第一西伯利亚铁路,第二亚欧大陆桥具有可运营作业时间更长、陆上运输距离更短、重要地区连通性更好、辐射国家和地区数量更多、资源储备更丰富等优势。它同时还是世界上主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沿线地区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相互依存度和优势互补性。
除上述两条已运营的亚欧大陆桥外,中国学者也提出了“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构想,计划以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经广西云南,进入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再从土耳其进入欧洲,最终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横贯亚欧21个国家。
参考资料
Eurasia.Britannica.2024-05-06
欧亚大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2
亚欧大陆.科普中国网.2024-05-06
欧洲地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2024-05-06
Wildlife in Europe.AZ ANIMALS.2024-05-07
亚洲.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0
欧洲.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0
Europe.Worldhistory.2024-05-23
欧洲联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0
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一带一路网.2023-07-17
丝绸之路.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5
亚洲概况.亚非发展研究所.2023-07-14
伊拉克,热炸了.澎湃新闻.2024-05-23
欧亚大陆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变化特征.大气科学学报.2024-05-23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意大利.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4
希腊.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4
奥陶纪.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东欧平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East European Plain.Wikimili.2024-05-14
西西伯利亚平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West Siberian Plain.Britannica.2024-05-14
东北平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地形图看世界十大盆地,多数矿产资源丰富,亚洲四盆地上榜.搜狐网.2024-05-12
四川盆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3
地理知识盘点:世界十大盆地,中国四大盆地.腾讯网.2024-05-12
Petroleum geology and resources of the West Siberian Basin,Russia.USGS.2024-05-14
塔里木盆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basin South Asia : Habitat and Livelihoods for the Poor.devalt.2024-05-14
哈萨克丘陵.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4
Valdai Hills.Britannica.2024-04-16
中国的丘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24-04-16
青藏高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蒙古高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3
德干高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
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阿尔卑斯山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Alps mountains, Europe.Britannica.2024-05-14
乌拉尔山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阿拉伯半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Arabian Peninsula.NEW WORLD ENCYCLOPEDIA.2024-05-14
Scandinavian Peninsula.Britannica.2024-05-14
中南半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
Iberian Peninsula.Britannica.2024-05-14
加里曼丹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
Greenland.Britannica.2024-05-14
本州岛.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
阿拉伯大沙漠.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生命,如何在沙漠中存活.澎湃新闻.2024-05-13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长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黄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伏尔加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Volga River.Britannica.2024-05-15
阿姆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恒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Ganges River.Britannica.2024-05-15
湄公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Mekong River.Britannica.2024-05-15
多瑙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Danube River.Britannica.2024-05-15
莱茵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Rhine River.Britannica.2024-05-15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Euphrates River.Britannica.2024-05-15
Tigris River.Britannica.2024-05-15
欧亚大陆湖泊温度变化遥感研究取得进展.科学网.2024-05-07
里海.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Caspian Sea.Britannica.2024-05-15
咸海.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Aral Sea.Britannica.2024-05-15
贝加尔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Lake Baikal.Britannica.2024-05-15
青海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鄱阳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死海.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9
Dead Sea.Britannica.2024-05-15
泰加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0
Asia.Britannica.2024-05-15
关于亚洲文明的历史贡献和亚洲价值、东方智慧的研究.人民网.2024-06-03
何为“中亚”:中亚的地缘身份、内部结构与复线历史.澎湃新闻.2024-06-03
宋朝.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唐朝.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元朝.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 .求是网.2024-06-03
变动中的20世纪外国史学 .求是网.2024-06-03
国际格局演变中的世界大变局.理论之光.2024-06-03
明治维新.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辛亥革命.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24
【专题报道】联合国报告:世界人口增速减缓 但到世纪末仍将增至110亿.UnitedNations.2024-05-10
基督教.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0
犹太教.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0
欧亚分界线是如何形成的.澎湃新闻.2024-05-13
东欧.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
南欧.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
西欧.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
北欧.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
中欧.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
东南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
南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
北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
中亚.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
东南亚国家联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5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5
乌兹别克斯坦的亚欧联通:在相同条件下与所有伙伴开展合作.澎湃新闻.2024-05-24
说说亚欧大陆桥那些“走廊”通道.搜狐网.2024-05-24
亚欧大陆桥.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