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海
咸海(英文名:Aral sea),旧译“阿拉海”,中国古称“雷海”,是中亚的一个内流咸水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克孜勒库姆沙漠(Kyzyl kum)中部。其东岸的北部是锡尔河(Syr Darya)三角洲,东岸其余部分为克孜勒库姆沙漠,南岸为阿姆河(Amu Darya)三角洲,西岸为于斯蒂尔特(Ustyurt)台地,北岸为博尔苏基沙漠及一些低山丘陵,面积由1960年的68000平方千米减少至2010年的8739平方千米,蓄水量为67立方千米,最大深度24米。
从250至1万年(更新世)以后,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的水流最终都注入咸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咸海水系。咸海地形整体西高东低,湖泊周边西岸陡直、东岸平缓,地势变化不明显,较为平坦,整体海拔较低,西咸海湖面海拔降26米,北咸海40米。该地区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昼夜气温温差大,降雨稀少,夏季气候炎热,冬季寒冷干燥。1961年,咸海动物开始出现了退化,1990年仅录得一种鱼类。2020年,在咸海附近建立盐生植物苗圃,并种植了红叶、野榆钱菠菜等20余种耐盐植物。
1960年,由于咸海周围农业开发,把锡尔河与阿姆河改道,其面积开始急剧萎缩。1987年,科卡拉尔半岛(Kokalar Peninsula)与咸海东岸连接,把咸海分成南、北两部分,称为南咸海(South Aral 单一欧洲法案)和北咸海(North Aral Sea)。2003年,南咸海进一步分成了东、西两部分,称为东咸海(East Aral Sea)和西咸海(Western Aral Sea)。截至2023年,咸海水域面积不及原始面积的10%。
在1960年以前,咸海是世界第四大湖。2006年,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将咸海问题称为“20世纪最大的环境灾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8年,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邀请下,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开始介入咸海生态修复工作。2019年,提出并完成了“咸海干涸湖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2021年,咸海以“缩减最严重的湖泊”记录在书籍《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21》中。
命名
咸海的名字起源于土耳其语“Aral”,意为岛屿,这个名字说明了它的地理位置,即咸海位于中亚大盆地卡拉库姆沙漠(Kara-Kum)和克孜勒库姆沙漠之间。其英文名称为“Aral Sea”,旧译为“阿拉海”,在突厥语中的意思为“岛之海”,曾经在1公顷咸海海域内分布着1500个小岛屿,因此而得名。在中国,该湖泊被称为“咸海”,是由于该湖泊海水的盐分含量高达10.3%,水质明显呈咸味,便由此得名。
咸海,中国古称雷翥海。雷翥海是古西域湖名,首见《水经注·河水》,《新唐书·突厥传》载,西突厥与东突厥分乌孙故地而有之,“东即突厥,西雷翥海,南疏勒,北瀚海”。辽、北宋、金、南宋、明称花剌子模海,元称大盐池。
1987年,科半岛与东岸连接,把咸海分成南、北两部分,称为和北咸海。2003年,沃兹罗日杰尼耶半岛北岸与南海北岸间剩下窄小的水道,使南咸海进一步分成了东、西两部分,称为东咸海和西咸海。
位置境域
咸海位于欧亚大陆腹地,乌兹别克斯坦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与哈萨克斯坦克兹罗尔达州(Kzloda State)及阿克纠宾州(Aktobe state)的交界处,克孜勒库姆沙漠中部,经纬度范围为北纬43°24′至46°56′,东经58°12′至61°59′。其东岸的北部是锡尔河三角洲,东岸其余部分为克孜勒库姆沙漠,南岸为阿姆河三角洲,西岸为乌斯蒂尔特(乌斯秋尔特高原)台地,北岸为博尔苏基沙漠(Borsuki Desert)及一些低山丘陵。咸海西距大西洋(Atlantic Ocean)约4300千米,北距北冰洋(Arctic Ocean)约2500千米,东距太平洋(Pacific Ocean)4800千米,南距印度洋(Indian Ocean)和1800千米。2010年,咸海的面积由1960年的68000平方千米减少至8739平方千米。
历史变迁
成因
大约1200万年前,黑海(Black Sea)、里海(Caspian Sea)和咸海都是副特提斯海(Paratethys Sea)的组成部分,副特提斯海还与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连接,当时地壳下沉,地面水积而成,是海侵的遗迹。在距今700至500万年的晚中新世以来,不仅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持续进行,而且阿拉伯板块也在此期间与亚洲板块碰撞,导致伊朗高原(Iranian 高原)的隆升。同时,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进一步加剧副特提斯海的退缩。
在板块汇聚和全球变冷的共同作用下,帕米尔高原的前端(北帕米尔)与南天山(The south tianshan piedmont)相撞,帕米尔高原前缘断裂开始活动,关闭了进入塔里木盆地(Tarim Basin)的水汽通道,加速了塔里木盆地极端干旱气候的形成。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强烈的隆升构造活动基本结束,完整的青藏高原耸立在亚洲平原之上。与此同时,增强了青藏高原更加有效拦截西风环流水汽的能力,从而奠定了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亚洲水塔体系——亚洲中部干旱地区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发育和咸海水系的形成。大约在300万年之前,青藏高原西和西南坡的亚洲中部干旱区河流地貌开始演化。从250至1万年(更新世)以后,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的水流最终都注入咸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咸海水系。
湖泊变迁
咸海在1960年以前是世界第四大湖,水域面积68000平方千米。1960至1970年,咸海面积开始急剧萎缩,水位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下降。在此期间,南、北咸海间的科卡拉尔岛(Kokaral Island)与西北岸相连成为一个半岛,阿姆河入湖口西边的塔克玛克阿塔岛(Ata Island)与南岸相连。1973年咸海水域面积缩减为60154平方千米。1970至1980年,咸海水位下降的速度达到每年50至60厘米;1980年,其水位的下降速度达到每年80至90厘米。与此同时,咸海水域含盐量从10克/升上升至45克/升。1987年,科卡拉尔半岛与东岸连接,把咸海分成南、北两部分,称为南咸海和北咸海。其后,曾经试图通过人工渠道将两个湖泊重新连接,但最终因其继续萎缩,在1999年再度分开;1997年,巴尔萨克尔梅斯岛(Barsa-Kelmes Island)与东北岸连接变成半岛。
2001年,由于咸海的日渐枯竭,咸海中的沃兹罗日杰尼耶岛(Vozrozhdeniya,又称复活岛)与南岸相连成为一个半岛。2003年,沃兹罗日杰尼耶半岛北岸与南海北岸间剩下窄小的水道,使南咸海进一步分成了东、西两部分,称为东咸海和西咸海。2004年,咸海4个湖泊,即东咸海、北咸海、西咸海及图什巴什湾(Tushbash Bay)的水域总面积为原咸海的1/4,而且还在继续萎缩。2005年,为了拯救北咸海,哈萨克斯坦政府在南北咸海间修建了一座大坝,使锡尔河的地表水不再自由流入南咸海。2009年9月,东咸海干涸一度几乎无任何地表水,西咸海继续萎缩,咸海总水域面积和蓄水量分别为8409平方千米、85立方千米,水位下降到23米。2010年,东咸海重新开始形成水域,西咸海继续萎缩。2014年,东咸海再次干涸,西咸海继续缩小;2015年,东咸海重新开始形成季节性水域,西咸海继续缩小。截至2023年,咸海水域面积不及原始面积的10%。
地理特征
气候
咸海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昼夜气温温差大,降雨稀少,夏季温度很高,气压很低,气候炎热,且湿度较大,冬季寒冷干燥。该地区全年最高气温出现在夏季,最热月为7月,7月平均气温北部为23.3℃,南部为26.1℃;全年最低气温出现在冬至后不久,最冷月为1月,1至2月平均气温北部为-12℃,南部为-6℃。咸海被克孜勒库姆沙漠包围,降水稀少,年降水量100毫升以下;秋冬季节盛行西北风,春夏常有西风和西南风。
地质
地质构造
咸海所在的北乌斯秋尔特盆地(North Ustyurt Basin)是一个呈NW—SE向延伸的三角形凹陷区域。盆地内凹隆相间呈南北向分布,根据沉积盖层和基地特征,其内部自东向西可划分为东咸海凹陷、咸海—克孜勒库姆隆起、却耳卡尔(Chelkar)凹陷、考斯布拉克(Kosbrak)凹陷、阿克土姆苏克(Aktoumsuk)隆起、巴尔萨格里梅斯(Balsa Grimes)凹陷、苏多奇(Sudoki)凹陷、Ashchitaypak阶地、萨姆(Sam)凹陷、库拉扎特(Kulazhat)凹陷、库尔图克—伊尔达林(Kultuk—Irdalin)阶地、库尔图克(Kultuk)凹陷、阿雷斯塔诺夫(Arystanovo)阶地、南布扎奇(South Buzachi)凹陷、北布扎奇(North Buzachi)隆起这15个二级构造单元。
东咸海坳陷位于北乌斯秋尔特盆地东部,以狭窄的南北走向的咸海—克孜尔库姆隆起与乌斯秋尔特坳陷为界。1996年东咸海坳陷与锡尔河坳陷共同构成了克孜勒库姆盆地。乌斯秋尔特坳陷位于布扎奇半岛以东、咸海—克孜勒库姆隆起以西的地区,是北乌斯秋尔特盆地的主体,面积174706平方千米,包含了一系列的凸起、凹陷、鞍部和台阶(或单斜)。
地层与岩性特征
咸海所在的北乌斯丘尔特盆地是在前寒武纪陆块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盆地基底由早古生代轻微变质的深水页岩和前寒武纪地壳的小型地块组成,埋深5至11千米,上覆沉积地层主要包括上古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
古生界地层是海陆过渡相(局限海)和海相(浅海陆架、深海)沉积,岩性主要为泥灰岩、石灰岩和凝灰岩,与下伏基底岩系呈不整合接触;三叠系地层含有少量石灰岩和凝灰岩的红色页岩;侏罗系地层主要是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少部分为浅海相沉积,主要岩性为砂岩、页岩和粉砂岩,最大厚度为500米;白垩系地层为陆相和浅海相沉积,主要是砂岩和粘土岩,次为石灰岩和泥灰岩,厚度最大400米,平均厚度200米;古近系地层以浅海相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主要是页岩、粉砂岩和砂岩。新近系为海相沉积,主要是钙质泥岩、砂岩和粉砂岩,厚度0至1000米,平均厚度500米。
矿产资源
1970至1980年的咸海湖床中,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白云石、方解石、钠长石和微斜长石;在1990至2000年出露的咸海湖床中,主要矿物中除1970至1980年湖床出现的几种矿物成分外,也包括石膏;在2009至2018出露的咸海湖床中,主要矿物中除 1990至2000年湖床出现的几种矿物成分外,也包括石岩。在1970至2018年出露的湖床中,黏土矿物成分缺失或含量较低。在湖边现代沉积物中,除上述主要矿物外,黏土含量超过20%。
地形地貌
咸海地区地形整体西高东低,湖泊周边西岸陡直、东岸平缓,地势变化不明显,较为平坦,整体海拔较低,海拔高度在0至326米之间。咸海北岸地势高低不均,湖岸线曲折,有许多大小湖湾及半岛,被几个大海湾缩进成锯齿状。东岸和南岸地势比较平坦,近岸湖水较浅,湖岸土质多为沙土和松软黏土。东北岸有锡尔河入海口,东岸的其余部分湖岸线曲率极高,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半岛及湖湾。南岸有阿姆河入海口,与大片浅水接壤。西岸比较陡峭,湖岸线形状变化不大,沿着湖的西部边缘延伸出250米高的乌斯秋尔特高原几乎不间断的东部边缘。咸海有岛屿313个,大岛多集中于南半部,其中较大的有复活岛、巴尔萨克尔梅斯岛、拉扎列夫岛等,面积共2345平方千米。
咸海地区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为裸地、稀疏植被和水体。其中,裸地的覆盖面积在2015年为4.88万平方千米;稀疏植被的覆盖面积为0.76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西咸海的西海岸与北咸海沿海地区;水体面积即咸海面积。
水文
入湖河流
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阿姆河与发源于天山的锡尔河均是内陆河,两条河流最终都注入了咸海,成为咸海最重要的水源。由于中亚地区缺乏降水,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源大部分来自冰雪融水。
阿姆河发源于阿富汗与克什米尔地区(Jammu and Kashmir)交界处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 Mountains)北坡维略夫斯基冰川,西流汇合源出帕米尔高原的帕米尔河(Pamir River),称为喷赤河(Pyandzh River),再曲折西流,汇合瓦赫什河(Vakhsh River)后称阿姆河,向西北流入咸海,流经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景斯坦四个国家。阿姆河从源头起算,全长2540千米,流域南北宽960千米,东西长1400千米,面积46.5万平方千米。从源头到泰尔梅兹(Termez)灌区划分为阿姆河流域上游,以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为主,中下游分区以Tujamuin水文站点为界,下游为地势平坦的荒漠绿洲,流域内地势落差较大,海拔由西向东逐渐升高。靠高山冰川和融雪补给,每年有春、夏两次汛期。
锡尔河发源于吉尔吉斯(Kyrgyz Republic)境内天山山区,包括纳伦河(Naryn River)与卡拉达里亚河(Karadaria River)两个源头。其中纳伦河为正源。两个源头在纳曼干(Namangan)附近汇合后向西流入费尔干纳盆地(Fergana Valley),在塔吉克斯坦苦盏出谷,流至别卡巴德(Bekabad)后转而向西北,流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最后注入咸海,全长2212千米,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千米。从河源市到费尔干纳盆地出口为锡尔河流域上游,费尔干纳盆地出口至恰尔达拉水库(Chardala Reservoir)为中游,恰尔达拉水库至河口为下游,河口多年平均流量500立方米/秒,年均径流量370亿立方米。锡尔河主要支流有阿汉加兰河(Akhangaran River)、奇尔奇克河(Chirchik River)、克列斯河(Keles River)和阿雷西河(Arys River)。
水文特征
1960至2010年间咸海的流域面积由原来的68000平方千米减少到8739平方千米,蓄水量由原来的1064平方千米减少到67立方千米。截至2006年,咸海水位由原来的53米减少到南咸海30.4米、北咸海41.8米,湖水盐度逐渐上升,由原来的9.93克/升变为60克/升。咸海水温7月份在23℃至25℃之间,11月至12月水温为-0.7℃,湖面会出现结冰。
生物多样性
动物
1960年之前在咸海有至少180种无脊椎动物,在咸海盐碱化之前,来自淡水、咸水和含盐大陆水体的物种占主导地位。咸海曾有20种本地鱼类和14种引进类型,本地鱼类主要是在淡水中繁殖,鲷鱼、鲤鱼等是主要的商业捕捞鱼类。咸海周围的湿地是多种动物的栖息地,咸海沿岸的图加德森林构成了一片绿洲,成为许多鸟类的筑巢场所。其中生活着包括60种哺乳动物,300多种鸟类和20种两栖动物。1961年,咸海动物开始出现了退化。20世纪70、80年代,咸海中的海生物种、源自海洋的广盐性物种以及内陆咸水动物物种存活了下来。1990年,咸海仅录得一种鱼类,是阿列莫夫·塔宾引进的一种适合在高咸度的海水中生存的鲽形目。
植物
20世纪60年代,咸海的植物种属主要包括24种高等植物、46种藻类植物。20世纪80年代末,咸海的植被只剩下了能够耐受每升50克盐度的蔓藻。2020年,利用荒漠化防治技术,在咸海附近建立盐生植物苗圃,并试种20余种耐盐植物。其中,有红叶藜、野榆钱菠菜、盐地碱蓬等植物,这些不但能降低土壤盐碱度,还能成为牲畜饲草。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中世纪时期
大约1575年,阿姆河东支穿越北边的沙丘流入咸海变成主流,此外,在原坝附近修建新坝,让乌兹博伊河彻底断水,导致萨雷卡梅什湖逐渐干涸。当1720年俄罗斯探险家拜科维奇·柴卡斯基(Bekovich Cherkasski)在这一带进行考察与测量时,阿姆河已经不再向里海输水。
沙俄时期
1839至1889年,俄罗斯帝国完成对中亚各部落和汗国的征战。在此时期,俄罗斯帝国海军开始于1847年驻扎在咸海。最先部署的两艘双桅帆船,命名为“尼古拉号”和“米哈伊尔号”,前者是一艘军舰,后者为渔业提供服务。1848年,这两艘船调查了咸海的北部。同年,一艘更大的军舰“康斯坦丁号”下水,花两年时间完成了整个咸海的调查。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比较准确的咸海全图。
苏联时期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展了对咸海流域老灌溉系统的恢复和改造工程,修建水利枢纽,改善了撒马尔罕、费尔干纳河谷等的引水条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完成了对锡尔河流域费尔干纳河谷及其他地区的水利工程,扩建和改造了大批渠道,扩大了流域灌溉面积并提高了灌溉保证率。
20世纪中叶,苏联实施“白金计划”,大量移民来到卡拉库姆运河(Karakum Canal)流域,开垦荒地660万公顷,种植棉花和水稻,开启了咸海流域人口快速增长的序幕。1980年的锡尔河及阿姆河流域周边由不宜农耕的荒原变成了农业之星,当时人口也从700万增到3600万。中亚五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咸海流域,中亚五国咸海流域人口占中亚人口总量的80%以上,而中亚地区的总人口从1960年的2432万,增长到1980年的4109万。
1980年棉花年产量达99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其中95%产于锡尔河及阿姆河流域地区。苏联境内约40%的稻谷,25%的蔬菜、瓜果,32%的也产于该地区。苏联土壤改良和水利部水资源委员会根据各加盟共和国农业种植面积及其他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于1984年和1987年分别制定了咸海入湖河流锡尔河和阿姆河水量分配议定书,确定了各加盟共和国的用水量,由1987年成立的隶属于该委员会的两个流域水利联合体负责监督和执行上述协定。1970至1989年,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灌溉面积分别增加了150%和130%,总灌溉面积近1000万公顷。
苏联解体后
苏联解体后,咸海入湖河流阿姆河和锡尔河均成为跨界河流,中亚各国继承苏联庞大的水利设施,其中大部分已变成跨国水利系统,水资源分配问题成为新独立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各国刚独立不久,实施国家主权的愿望较强,因此,咸海危机的状况末得到改变。1991年,咸海流域所处的中亚地区总人口达到5106万。1981至2009年,由于咸海生态治理,咸海地区的棉花产量和稻米产量因缺水分别减产了30% 和84%。
1992至2015年咸海流域城乡建设用地在增长了一倍多,而且城乡建设正取代农业开发成为了咸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中亚五国中除了哈萨克斯坦首都之外,其余四国首都均位于咸海流域范围内,而且发展速度很快。在1990至2010年间,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市、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和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城市扩展速度都很大,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在2010年之后城市扩展也开始加快。2018年,咸海流域所处的中亚地区总人口已经达到7250万。
旅游发展
2020年,为发展咸海地区旅游,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计划开通前往咸海的飞机和直升机旅游线路,游客可乘坐直升机游览咸海水域,地方政府已为此修建数个直升机专用起降场,并且将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于2019年下令修复的、工程耗费3000亿乌兹别克索姆(约合2887万美元)的穆伊纳克机场,作为所有游览咸海的飞机的起飞点。
科学勘探
咸海周边土壤盐渍化考察
根据咸海周边土壤盐渍化考察项目实施计划进度安排,受项目组管理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组织一行6人考察队针对咸海周边土地沙化、盐渍化及植被建设情况,于2018年11月15日至11月26日深入咸海周边进行了实地考察。初步了解了咸海周边土壤沙化、盐渍化的历史、现状、开展的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等情况。并进行了植被和土壤抽样,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技术思路,即提用地下微咸、咸水种植盐生植物,实现盐碱地植被快速建植。通过实地考察,考察组认为实施盐碱地植被建设应以盐生植物为主,以乡土树种为重。根据当地盐生植物分布规律和盐碱地主要建群种特征,结合实施地的气候条件,应该重点选择盐穗木等7种盐生植物进行种植示范,并提出了关于盐碱地植被建设的三条具体建议。
咸海联合科学考察
经过2018至2022年近5年的联合科学考察,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家在2022年底联合发布阶段性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咸海流域农田已经停止扩张,耕地扩张已不再是咸海近20年来萎缩的主要因素,气温升高造成蒸散发量增加、农田节水技术缺乏、中下游湿地扩张、上游水电站大量蓄水,使流入咸海水量大幅减少,加速了咸海近20年来的萎缩,即气温升高造成的蒸散发量增加等是造成咸海面积急剧缩小的关键因素。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咸海萎缩
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规模垦荒流域与修建水利工程导致地表河流水资源被过度消耗,咸海面积急剧萎缩,1960至2020年萎缩了约90%(6.19万平方千米)。咸海湖底干涸、盐尘暴肆虐、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成为 “生态灾难区”,咸海的水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关注热点。咸海的长期动态变化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咸海水域面积在1960至2004年间,以每年1087平方千米的速率快速萎缩,自2005年以来,退缩速率呈明显减缓态势,水体面积减少速率为每年760平方千米,水体波动程度明显减小。
生态环境恶化
咸海退化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海水盐度的升高和咸海沙漠的形成。自1961年以来,咸海的补给水越来越少,海水的盐度也越来越高。1989年咸海的盐度是1960年的2.8倍;2011年更是超 过了150克,已经是1960年的15倍多。咸海盐度几倍、十几倍的增长也反映了咸海快速走向干涸的进程,随着咸海海岸线的迅速退却,加速裂分的咸海海底逐渐为盐土、硬壳盐岩所覆盖,在短时间内就变成了一片干燥、被污染、有毒的盐沼,最后形成了特殊的、巨大的开放式盐沙漠——咸海沙漠。
盐尘暴
咸海干涸后,大面积水域干涸使湖床完全暴露,干旱的湖床沉积层上升起大量的沙尘羽状物,引发了盐尘暴。春季盐尘主要危及蒙古及西伯利亚地区方向,夏季往伊朗高原区域发展,秋季趋向里海及阿塞拜疆等区域,冬季盐尘主要影响中国新疆和西北干旱区,盐尘影响范围可达300千米至500千米。
生物多样性减少
1961年,由于咸海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引进,动物就出现了退化。20世纪70、80年代,咸海中的淡水、半咸水动物种群首先灭绝。到20世纪90年代末,咸海海生物种逐渐消失了。咸海的盐碱化也进一步导致了寄生动物的枯竭,随着寄主的消失,与寄主生命周期相关的寄生虫也逐渐消失,咸海里的鱼类也绝迹。海洋动物群落的消失引发了连锁反应,以海洋环境为栖息地、以鱼类或无脊椎动物为食的水生和半水生动物,如食鱼鸟类、水禽、两栖纲、水蛇,甚至水生昆虫的数量都急剧减少,一些淡水物种和河流、森林物种灭绝或完全离开该地区。此外,伴随咸海水面面积的减少和化肥、杀虫剂、除草剂、棉花落叶剂的使用造成的剩余水体的污染加剧,也使水禽的种群也大量减少。
耕地盐碱化
咸海的萎缩留下了550万公顷咸海荒漠,干涸的湖底沉积了大量的盐分,成为盐碱沙尘暴的策源地。这些含有大量盐分的沙土随风飘散,沉积到周边的田地里,造成土地盐碱化、沙漠化,使开垦的良田变成了荒漠。沙尘暴每年将上亿吨沙尘和有毒盐类物质卷起,带到远离咸海的地区,覆盖阿姆河与锡尔河河谷,洒向农田、草原,使之走向荒漠化、盐碱化,随沙尘和降雨每年落向地面的盐碱达450至600公斤/公顷,大量耕地被盐碱化。
各类疾病流行
咸海地区水质的下降、咸海沙漠的形成,使咸海地区各类疾病流行,极大地威胁着当地民众的健康。到20世纪90年代,咸海地区每升饮用水的含盐量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上限的四倍,这导致了肝脏与肾脏疾病、腹泻和其他严重疾病的增加。同时,饮用水受到了细菌污染,导致了结核病的流行,在苏联各地区中咸海地区的结核病发病率是最高的。除此之外,棉花杀虫剂、落叶剂等有毒化学制剂的沉积和进入灌溉系统造成的水污染,导致了伤寒、病毒性肝炎和痢疾的高发病率,进一步恶化了咸海地区的公共卫生形势。
环境保护
苏联时期,苏联政府曾经试图从西伯利亚地区引水缓解咸海的情况,最终因为工程量太过庞大而作罢。1992年2月18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五国成立中亚国际水资源协调委员会,以期联合解决咸海地区的环境及社会经济问题。1993年又成立了拯救咸海国际基金,旨在为咸海流域项目筹集资金,拯救咸海和改善与因咸海干涸而引起环境的问题。2003年10月,哈萨克斯坦政府耗资2.6亿美元的拯救计划,兴建分隔南、北咸海的科卡拉尔大坝,使锡尔河水只注入北咸海,北咸海的水位得以明显提升。该项目于2005年8月完成,且效果明显:北咸海水位不断上升,盐度下降,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群也已经返回,传统渔业开始振兴。除此之外,哈萨克斯坦还通过植树造林、改善锡尔河引水渠等一系列举措促进咸海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2009年,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决定定期打开阿姆河河流上的闸门,让一部分水流进南咸海。
2018年9月29日,乌兹别克斯坦创新发展部致信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希望中国科学院分享其在沙漠化防治和盐碱地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并协助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咸海重度盐碱地生态治理。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邀请下,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开始介入咸海生态修复工作。2019年起,在中科院A类先导“丝路环境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依托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联合乌兹别克斯坦科学家开展了咸海地区的综合科考,提出并完成了“咸海干涸湖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在咸海流域布设了由80多个气象和水质自动观测站点组成的监测网络,对流域的地下水、径流量、气象、水质和生态等指标进行监测,为咸海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咸海周边开展了生态修复实验示范和盐碱地植被建植技术示范。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实验示范区,引进了30多种耐盐耐碱植物,并且对重盐碱地植物吸盐土壤改良技术、快速繁育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模拟实验。2023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已在乌兹别克斯坦建成一批节水棉田示范区。
相关文化
“巴岛”传说
咸海西北部有一个长约27千米、宽12千米的湖心岛,名叫巴尔萨克尔梅斯岛。在突厥语中,巴尔萨克尔梅斯意为“去得了,回不来”。传说当年成吉思汗挥师西进时,花剌子模国王穆哈默德为躲避蒙古骑兵的劫掠而带着一支人马和大量的财宝向巴尔萨克尔梅斯岛迁徙,结果连人带大批的金银珠宝在岛上消失得无影无踪。20世纪90年代初,有几名探险者因遇大雾而在巴尔萨克尔梅斯岛上迷失了方向,几天以后,当人们找到他们时,几位迷途者竟坚持认为自己在大雾中至多被困了30分钟。
咸海之谜
咸海曾是苏联第二大湖,位于中亚西亚沙漠地带的中心,流入咸海的最大河流有锡尔河和阿姆河。这两条河每年给咸海带来500亿吨水和溶解在其中的2400万吨盐。可是,奇怪的是咸海所含的总盐量却一直保持在105亿吨左右。这就是说,要累积这么多盐,只要440年的时间就够了。但是根据咸海的地质年龄来,它的形成要早得多,积累的盐量理应多于105亿吨。
后来经过长时期的调查,发现在咸海东岸有许多小湖,它们和咸海不相速接,但即使在最炎热的天气也从不干涸。根据墨西哥湾流不但沿佛罗里达州半岛流入大西洋,而且也从半岛底下渗透过去的事实,于是科学家假设这些小湖里的水是从咸海渗过来的。若要使咸海的含盐量保持不变,每年要有12亿的水被小湖吸收掉。科学家精确地计算了咸海每年接受的水和它的蒸发掉的水量,发现前者正好比后者多出12亿吨,这就明了这些水的确是从地下渗到小湖里去的。于是,长期以来的咸海之谜被揭开了。
文学作品
《我爱乌兹别克斯坦:探寻咸海环保之旅》是梦野的《心在遥远》旅游系列丛书的第五册,于2008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作者到达莫伊耐克市考察咸海生态的几天前,莫伊耐克博物馆告诉作者,一个有90个国家的专业科技人才和环保者参与的拯救咸海的国际会议,在莫伊耐克召开过,证明了作者选择的环保主题已经是社会最为严峻的主题之一。当每一个人发现海水退却100多公里的严峻事实后,当每一个人看到这里搁浅的渔船永留在沙漠而不能航行时,当每一个人听说政府正在动脑筋打算把海水引进再灌水回到咸海,作者的这次咸海环保之旅,以一次更为直接和更为真实的亲身体验过程,来警示世人对于环保的态度和对于生态的保护。
《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径研究——中亚农业现代化、咸海治理与新能源开发》由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学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副教授——徐海燕著作,于2014年10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研究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路径,介绍中亚两大优势资源——耕地资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受着咸海危机的严重制约。咸海危机主要是由粗放式的农业开发所致,因而治理咸海必须“退水归海”,其必由之路是中亚农业大规模实现现代化。咸海逐步得到治理,将极大改善中亚农业生产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条件,这三者相互依存,相益得彰,构成建设绿色丝路经济带的“三点支撑”。
《The Aral Sea Encyclopedia》一书首先描述了咸海开始干涸之前的情况,然后描述了中亚国家以及国际社会为减轻这种干燥和盐度增加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危害而采取的行动和努力。书中内容不仅涉及关键的环境问题,还介绍了国家和国际计划。它还记录了相关研究的历史、著名历史人物的参与以及三个世纪以来事件的年表,这些事件成为咸海经济发展和随后缩小的里程碑。
影视作品
《Aral,Fishing in an Invisible Sea》是由Carlos Casas和Saodat Ismailova执导的纪律片,于2004年11月在意大利上映。影片中反映了咸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失去了80%以上的水域面积,曾经位于咸海沿岸的乌兹别克斯坦村庄Moynak,只有一片被污染的荒地和几片草浅滩,里面有最后剩下的鱼,讲述了一个家庭三代人在咸海遗迹附近寻求谋生的故事。
《Aral:Death of a Sea》是由Dimitri Udovicki执导的影片,于2008年上映。该影片讲述了在1960年代,由于需要增加棉花产量,苏联政府决定将流入咸海的河流的方向改为棉田的方向,从而导致了咸海生态悲剧的发生。在之后的30年的时间里,咸海海洋面积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一,使得许多人离开咸海周边地区去寻找更美好的未来。
重要事件
创立拯救咸海基金会
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首脑于1993年1月4日在塔什干签署了创立拯救咸海基金会联合公报,并在克孜勒奥尔达(kyzylorda)召开的峰会上,基金会创始成员国首脑通过了解决咸海和咸海附近问题、恢复咸海和保障咸海社会经济发展联合行动的决定。
“20世纪最大的环境灾难”
20世纪60年代以来,注入咸海的两大河流河水大量用于发电,导致咸海水位下降,盐度增高,面积严重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咸海盐水蒸发,每年有超过7500万吨蒸发的盐尘进入空气,并在大风作用下发生“盐尘暴”,污染农田并严重影响居民健康。2006年,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将咸海生态问题称为“20世纪最大的环境灾难”,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纪录
咸海以“缩减最严重的湖泊”记录在书籍《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21》中,书中描述为:咸海曾经是地球上第四大淡水湖,在1960年至2011年期间,当支流被用于土地灌溉时,咸海的水域面积就从67499平方千米减少到10317平方千米,总共减少了85%。尽管在世界银行的援助下,哈萨克斯坦建造了Kok-Aral水坝,提高了咸海北部的水位,但大部分湖底基本上已变成沙漠了。
参考资料
Aral Sea.worldatlas.2023-10-15
中亚五国:拯救正在“消亡”的咸海.文汇报.2023-09-23
550万岁咸海即将永别地球.广州日报.2023-09-25
Aral Sea.britannica.2023-10-15
刘合波:环境史视野下的咸海危机研究-2020.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2023-10-16
新疆荒漠化防治技术“诊治”咸海“危机”.新华网.2023-10-16
咸海表面积已萎缩至不到原始面积10%.环球国际.2023-10-16
咸海:曾经的世界第四大湖,为何濒临消失?.文明杂志.2023-10-12
为咸海生态修复贡献力量.人民资讯.2023-10-13
“哭泣”的咸海来了群中国科学家.光明日报.2023-10-03
面积减少了“4个北京”,谁在榨干咸海?.中国科普博览.2023-09-28
中亚五国: 拯救正在“消亡”的咸海.文汇网.2023-10-03
雷翥海.中国知网.2023-11-12
湖泊之殇:咸海生态危机事件.中工网.2023-09-28
咸海.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27
阿姆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27
锡尔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27
咸海生态治理:深化与中亚科技合作的重要路径.国家发展门户网.2023-10-15
乌开通咸海飞行旅游线路.驻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2023-10-13
咸海周边土壤盐渍化考察报告.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2023-10-15
一带一路·零距离丨一朵棉花承载的坚守与梦想.环球网.2023-10-15
中外科学家联合发布咸海研究阶段性成果.新华网.2023-10-15
新疆生地所发现咸海萎缩速率在减缓.中国科学院.2023-11-12
中外科学家联合发布咸海研究阶段性成果.新华社.2023-10-03
卫星图片揭示咸海萎缩导致有毒沙尘暴形成(图).新浪科技.2023-10-12
世界水日 | 咸海已从“海”变成“池塘”, 到2020年或将完全消失.文汇网.2023-10-15
World of Change: Shrinking Aral Sea.earthobservatory.2023-10-15
昔日世界第四大湖行将消亡:咸海隐退进行时.新京报.2023-10-15
一朵棉花承载的坚守与梦想.新华社.2023-10-15
我爱乌兹别克斯坦.豆瓣读书.2023-09-27
绿色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路径研究——中亚农业现代化、咸海治理与新能源开发.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10-02
The Aral Sea Encyclopedia.豆瓣读书.2023-10-17
Aral, Fishing in an Invisible Sea.猫眼电影.2023-10-17
Aral, Fishing in an Invisible Sea (2004).豆瓣电影.2023-10-17
Aral: Death of a Sea (2008).豆瓣电影.2023-10-17
咸海问题会议将在阿什哈巴德举行.哈萨克国际通讯社.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