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英文名:Euphrates River,土耳其语:Fırat Nehri,阿拉伯语:Nahr Al—Furāt)位于亚洲西南部,发源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流经叙利亚、伊拉克,与底格里斯河汇合后改称阿拉伯河,全长2943千米,流域面积67.5万平方千米。是中东最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西亚最长河流。幼发拉底河有两源,正源卡拉苏河,另一源是穆拉特河,相汇后称幼发拉底河。沿途支流主要有哈布尔河、卡伦河等,于伊拉克巴士拉附近与底格里斯河汇合,最终流入波斯湾。
幼发拉底河形成于2亿年前的古生代末期,经历中新世至全新世的古地理重建,形成完整的河流系统。幼发拉底地层主要由石灰岩、次级页岩以及第四纪沉积物构成,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平原,南部为河口三角洲,流域内石油以及天然气资源丰富,是世界主要的产地之一。幼发拉底河流城气候多样,北部气候温和,南部荒漠气候燥热,昼夜温差大,整个流城干旱少雨,年降雨量100~1000毫米不等,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幼发拉底河早在公元前5000年便开始有人类居住,与底格里斯河形成的两河流域,滋养了多个文明的诞生,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希伯来文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留下诸如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七大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奇迹,此外数学、物理学、神学、建筑学等,也由此地传播向世界。幼发拉底河流域内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种植、石油产业,服务业比较落后。幼发拉底河沿岸水坝众多,较大的有土耳其境内的阿塔图尔克大坝。20世纪以来,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三个幼发拉底河沿岸国家多次展开水源争夺,并出台多条协议。幼发拉底河流域内风景名胜多位古迹,主要有巴比伦古城遗址、纳西里耶和乌尔古城、尼普尔城、阿勒颇古城等。
命名
幼发拉底河又名:珀拉斯、普拉图、乌弗拉特。幼发拉底河苏美尔语:Buranun;阿卡德语:Purattu;圣经:Perath;阿拉伯语:Al—Furāt;土耳其语:Fırat;阿拉伯语:Al—Furāt(الفرات);叙利亚语:Pǝrāṯ( ̇ܦܪܬ);希伯来语:Pǝrāṯ(פְּרָת)。
幼发拉底河在《圣经》中被称为伯拉河。《圣经》最早提到幼发拉底河是在创世纪的第二章。文章说它是继比逊河、基训河以及底格里斯河之后的,第四条从伊甸园流出来的河流。幼发拉底河也是上帝允诺赐予亚伯拉罕及其后人的土地的边界之一。“伯拉”是生长或伸展的意思。根据《圣经》启示录所指,当到了世界末日,幼发拉底河将会干涸。
位置境域
幼发拉底河位于亚洲西南部,源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此后向西南流经叙利亚,后转向东南,进入伊拉克,于巴士拉上游的古尔纳附近与底格里斯河汇合,改称阿拉伯河,于法奥附近入波斯湾。流城经纬度范围为东经36°50'~48°20',北纬29°34'~40°15',全长2943千米,流域面积67.5万平方千米。幼发拉底河是中东最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流域主要国家有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幼发拉底河是西亚最长河流,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共同构成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文中的“河间之地”,古称“近东”,现代称“中东”地区。
历史变迁
大约在2亿年前的古生代末期,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古大陆开始分裂,分裂之后的陆地后来又向一起漂流。蒂锡斯海(Tethys,即古地中海)处在两个大陆之间,具有厚厚的海洋沉淀层。当两个大陆漂撞在一起时,它们崩裂成许多碎片,而当这些碎片又漂流到一起时便形成现在这样的地中海地貌。当阿拉伯大陆块向伊朗大陆块流时,其中的一部分被伊朗大陆块压在下面,于是形成波斯湾和美索不达米亚低洼平原;这时北水南流,西亚的两条大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便形成了。
幼发拉底河水系从上新世至今的发展过程可由叙利亚这一地区幼发拉底河谷的河流沉积物记录表现。中新世中期至近代幼发拉底河水系的古地理重建,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始新世—中新世时期
幼发拉底河在一个大型前陆盆地—美索不达米亚盆地内发育,该盆地是始新世晚期或渐新世至近代时期阿拉伯板块和安纳托利亚板块之间碰撞的结果,南部为阿拉伯板块,北部为亚欧板块。在始新世晚期碰撞的最早阶段,阿拉伯半岛是非洲板块的一部分。大约35—27Ma,碰撞的特点是压缩变形与沉积同时发生,并在扎格罗斯褶皱带形成显着的区域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具有碰撞和隆起的变形特征,复理石沉积物暴露在缝合线附近。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在西南方向的延伸,沿红海裂谷将非洲板块和阿拉伯板块分开,加速了阿拉伯板块向东北方向的碰撞速度。这一事件在阿拉伯板块的西缘被死海变形所容纳,死海变形在南部(亚喀巴湾)是拉张,在北部是挤压变形,并导致了一个主要的限制性弯曲,形成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弯道。
中新世时期
中新世时期,从地中海到阿拉伯海的连续海道。随之而来的排水系统在海道北部和东部隆起的塔夫里德山脉和扎格罗斯山脉中形成。17.1—12.7Ma期间,死海转变海道至叙利亚的约束弯道,导致该地块发生挤压;中新世晚期,地中海和原始波斯湾之间形成的航道关闭,导致有限海洋蒸发岩(下法尔斯地层)的广泛沉积。与此相关的是一系列从西南到北东走向的断层和褶皱,一直延伸到叙利亚的帕尔米里德山脉,进而延伸到内陆的幼发拉底河,沿着阿拉伯板块北缘,东地中海和阿拉伯海之间仍然存在一条连续的海道,金牛座山脉—扎格罗斯山带的均衡载荷引起的岩石圈挠曲,形成碰撞带沿着逆冲板块明显下沉。早中新世不同结构要素对远场应力的持续碰撞和调节,导致阿拉伯海、东地中海和北部副提斯盆地之间浅海海道的间歇性打开和关闭。
上新世时期
上新世晚期,河流三角洲沉积物开始填充美索不达米亚前陆,形成更长、更完整的河流系统。叙利亚中部形成河流阶地。上新世上游河流沉积物代表了幼发拉底河的早期阶段,其中包括一条古干流以及源自一个或多个活跃构造隆起区域的沉积物冲积河流边缘。沉积期间,上新世河流系统由一系列相对较小且可能寿命较短的河道代表,局部有碎屑和沙子以及泥浆填充。该地区最后一条特提斯海道最终关闭后不久,在未填充的前陆盆地中形成的早期排水系统。这些相对较短的河流系统,将特提斯造山带排出到北部和东北部,流入并逐渐填充一个海洋盆地,该盆地的海岸线位于叙利亚—伊拉克边境周围的某个地方。
更新世—第四纪时期
更新世时期,叙利亚东南部和伊拉克西北部河流阶地隆起,其中包括来自安纳托利亚的砾石。来自扎格罗斯的粗粒冲积河流沉积物(巴赫蒂亚里组)继续沉积在波斯湾东岸。完全一体化的阿拉伯河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卡伦河交汇处下游进入波斯湾。到了更新世这个阶段,幼发拉底河水系已经演变成比上新世的小河道更大规模、更完整的系统。由于腹地构造隆起更加活跃,部分是由于腹地与海岸线之间的距离较短,该水系此时可能在2000千米左右。
第四纪时期,幼发拉底河水系沉积物的表面可以看到更细粒度的变化,从底部的砾石到顶部的粗/中砂。这标志着构造抬升放缓和/或基准面上升的开始。系统以细粒沙、粉砂和泥为代表。这反映了构造活动的持续减少和腹地隆升的速度。
流域水系与特征
水系组成
幼发拉底河有两源,正源卡拉苏(Karasu)河,发源于土耳其东北部埃尔祖鲁姆以北,河流由东向西南方向流动,在凯班水库与另一源—穆拉特河相汇后,始称幼发拉底河。此后向西南流经叙利亚,后转向东南,在比雷吉克以南入叙利亚境内,至梅斯克内附近转向东南流,沿途接纳拜利赫河、哈布尔河等支流后,入伊拉克境内,在希特附近流入平原,此后再无常流入支流。该河途经拉马迪(Ramadi)三角洲、哈巴尼亚(Habbaniya)注地、哈马尔湖(Hammar Lake),河流沿岸形成伊拉克重要灌溉农业区。流至欣迪耶附近分为两支,东支称希拉河,西支称欣迪耶河。在两河分流处筑有欣迪耶大坝,控制两河水量。两河在塞马沃附近汇合,继续东南流,于巴士拉上游的古尔纳附近与底格里斯河汇合,改称阿拉伯河,于法奥附近入波斯湾。
干流流段
幼发拉底河发源于亚美尼亚靠近埃尔祖鲁姆的高地,约海拔3000米。其源头支流是卡拉苏河和穆拉特河。前者被称为西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埃尔祖鲁姆市,它向西流经埃尔祖鲁姆高原超过300千米后与村津河汇合。阿拉达格地区的许多泉水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穆拉特河,或称幼发拉底河东部。幼发拉底河上游和中游以今土耳其萨莫萨塔村(Samosata)为界,中游与下游则以伊拉克希特(Hit)为界。幼发拉底河在土耳其运行约1200千米,叙利亚700千米,伊拉克1000千米。该河在土耳其境内长度仅为全长的30%,但其流量的94%来自土耳其山区。之后,幼发拉底河进入叙利亚,再进入伊拉克。两河流城在北部河岸较高,两河相距也远,但进入伊拉克境内后,幼发拉底河几乎与底格里斯河并肩平行,两河之间最宽距离不超过160千米。幼发拉底河分为三段:
上游
幼发拉底河上游段的两条河源自亚美尼亚高原流出,于埃拉泽镇西北约50千米处合流,流至叙利亚高原上的土耳其萨莫萨塔村处,水面降落近300米。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土耳其高原,土耳其中部数条支流的加入,构成幼发拉底河上游区城。
中游
幼发拉底河的中游段,自叙利亚高原上的土耳其萨莫萨塔到伊拉克低地的希特,长近1500千米。幼发拉底河穿过金牛座山脉前往土耳其—叙利亚边境。河流到达拉卡市,它改变了方向,向东南方向流动。这个这条河在阿尔布卡马尔城离开叙利亚,在进入伊拉克。幼发拉底河中游流经叙利亚,经腊卡、代尔祖尔、阿布卡迈勒等城市,然后进入伊拉克境内,这一段的流域面积约70000平方千米。
下游
幼发拉底河下游段,从叙利亚流出而流经希特,进入伊拉克平原。幼发拉底河在希特以南延伸63千米,到达宽度为250米。之后,河道变得更靠近底格里斯河的河道巴格达附近。巴格达下游,两河之间的距离增加。伊拉克境内没有任何支流流入幼发拉底河。萨马瓦市再往下游,幼发拉底河在哈马尔沼泽内形成两个主要通道。其中一个通道(北部)在古尔纳汇入底格里斯河形成了所谓的阿拉伯河,而另一条河道则汇入卡尔玛特镇的阿拉伯河。
底格里斯河是西亚流量最大的河流。从源头到与幼发拉底河汇合处,河长2045千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千米,年平均流量1150立方米/秒。底格里斯河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土耳其境内的大扎布河和伊朗高原的小扎布河被认为是底格里斯河的发源地。从土耳其发源后,流向东南,经叙利亚东北边境进入伊拉克,继续向东南流经摩苏尔、巴格达等城市,在古尔纳与幼发拉底河汇合。底格里斯河上游地区有迪亚拉河加入,在中游和下游,陆续有5条以上支流汇入。底格里斯河在下游与幼发拉底河汇合组成阿拉伯河,最后注入波斯湾。阿拉伯河长190千米,但在古代,阿拉伯河并不存在,那时两河是分别流入波斯湾的。
阿拉伯河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汇后形成的伊拉克古尔纳的河流。全长193千米,排水面积80800平方千米。其宽度在古尔纳附近约300米,下游至巴士拉市附近有所增加至700米,海湾河口附近约800米。其下游为伊朗和伊拉克界河,但两国对于此河归属尚有争议。由于卡伦河给阿拉伯河带来了大量泥沙,因此要经常疏浚才可让吃水浅的远洋轮船通行。
主要支流
幼发拉底河支流众多,其较大的支流在土耳其境内有图兹拉(Tuzla)河、恰尔特河、赫讷斯(Hinis)河、佩里(Peri)河、托赫马(Tohma)、卡赫塔(Kahta)河以及阿克苏(Aksu)河等;在叙利亚境内有萨朱尔(Sajur)河、拜利赫(Balikh)河和哈布尔(Khabour)河等;在伊拉克境内有豪兰干(Hawran)河、古达夫干(Ghudaf)河等,在下游阿拉伯河段有卡伦(Karun)河等。
阿克苏河
阿克苏市(Aksu)河源头位于伊斯帕塔省,从安塔利亚—阿克苏边境流入地中海。阿克苏河流域位于土耳其西南部的安塔利亚盆地,流域南部盆地比北部盆地窄。阿克苏河流域有地中海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两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全长约145千米,流域总面积约3652平方千米。
哈布尔河
哈布尔河(Khubur River)是幼发拉底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它发源于土耳其东南部的山区,向东南流向叙利亚哈塞克,在那里接收其主要支流杰贾河;然后蜿蜒向南,从代尔祖尔河下游汇入幼发拉底河。哈布尔河(意为“生育之源”)全长约320千米。该流域气候温暖,为温带半干旱至干旱气候。长期以来,该河一直是叙利亚哈塞克地区、东北部阿萨卡地区的重要灌溉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水坝的建设和运河网络的改善使总耕地面积增加到1600000公顷以上。哈布尔河河谷是叙利亚主要的小麦产区,也是棉花、大麦、大米、芝麻和蔬菜的重要来源区。
卡伦河
卡伦河(Karun River)是幼发拉底河在伊拉克境内又一大支流,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合流后(阿拉伯河)的一条重要支流,也是伊朗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伊朗西南部海拔达4547米高的扎尔德山附近,河流先向东南方向流,然后转向西北,继而转向南流,然后转向西北,继而转向南流,先后接纳海尔桑(Khersan)河、迪兹(Dez)河后,最后在阿巴丹附近汇入阿拉伯河。河流全长829千米,流城面积6.1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522立方米/秒。
主要湖泊
阿尔塔萨尔(Al—Tharthar)湖是伊拉克最大的湖泊,位于巴格达市西北65千米处。该湖是伊拉克最重要的控制洪水的储存项目之一,以保护巴格达市和其他城市免受洪水灾害。该湖(水库)最大容积为85x109立方米,长度约100千米,其中40千米宽的湖面容积出于存储目的,阿尔塔萨尔—幼发拉底河通道全长37.5千米,流量为500立方米/秒,阿尔塔萨尔—底格里斯长通道全长23.5千米,流量600立方米/秒,最大总流量达到1100立方米/秒,这里有重要的防洪和蓄水。
水文特征
径流量
幼发拉底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总量约为320亿立方米,流域径流年内分布极不均匀,3~6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总量的65%左右,且4月和5月的流量最大。幼发拉底河干流年径流量的88%来自土耳其境内,12%来自叙利亚境内,主要靠高山融雪和山区降雨补给,水量较为丰富,但因沿途蒸发、渗漏及大量灌溉,至中下游流量骤减。
水能资源
土耳其高地的冬雪融化释放了大量的水流入河流,在4月和5月产生流量峰值,此时希特的流量,平均2400立方米/秒。由于冰冻的降水,6月和7月的流量急剧下降冬天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耗尽,几乎没有雨水的夏天开始了。8月、9月和10月,希特的平均流量约为300立方米/秒。在一个冬季降水量大的年份,5月的洪峰流量可达4300立方米/秒,而夏季平均流量水平几乎没有增加。经过一个干燥的冬天,至4月或5月可能低至1300立方米/秒,8月可能降至约100立方米/秒,因此,在一年内,可能会有两倍于平均水量的水流入幼发拉底河。
水质
幼发拉底河自辛贾尔山的南麓到法卢贾,西至叙利亚边境,东到底格里斯河。这里水源丰富,然而水质太差。因为这里到处是石膏石,水中含有大量的硫、氯化物和硫化气体。杰齐拉地区的有些地方,地下水的含盐量比其它地区大,超过了百万分之六千个单位。尽管雨水少、地下水位深,但从希特西边20千米的库拜萨村,经由拉哈里亚和艾因塔穆尔、拉赫巴、阿米德,到艾因哈穆德,沿着幼发拉底河的西北一东南向,有许多水泉,构成延续500千米长的水泉带。这里地下水的水质,一般说来,北部很好,中部和南部较差。总的说来,比伊拉克其它地方的地下水含盐量少,有百万分之一千到百万分之三千个单位。低洼地的含量要多一些。
其他地理特征
气候
气温
幼发拉底河流城气候多样,北部土耳其境内气候温和,南部荒漠气候燥热,最高温度可达43℃,昼夜温差大。两河流城气候跨亚热带,为大陆性亚热带半干旱气候类型。北部气候温和,南部炎热。季节只有冬、夏两季,5~10月为夏季,7~8月最热,11月至次年4月为冬季。冬季最高气温16℃,最低气温2℃,有时有霜冻,夏季炎热干燥,白天最高气温可达49℃,夜晚最低气温也仅为26℃。幼发拉底河,从土耳其东北部的源头一直到沙特阿拉伯的汇合处阿拉伯河流经三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区:
地中海山地气候区,这里的气候决定了流量走势,山区的气温经常降到0℃以下,幼发拉底河在冬季主要由东部高地的降水补给土耳其,那里的年降水量经常超过1000毫米,降水在冬季以雪的形式出现,它往往被雪锁住冰,但随着春季和初夏气温的升高,雪原融化。雨季从十月开始,到四月结束。
地中海半干旱区,该区域包括存在冬季水量盈余小的特点。这样的区域可以被描述为具有草原型植被,气候和土地利用。土耳其山麓地区的尚勒乌尔法为冬季的典型气候,气温从5℃—7℃之间,在夏天,它们的范围从27℃—30°C之间,土耳其—叙利亚边境附近的平均年降雨量为300毫米左右。
叙利亚南部和伊拉克的干旱区。平原的降雨量特点是降水量低,每年平均降水量为150至200毫米,主要发生在11月至4月冬季。平原任何地方的降雨量都不可靠,记录显示降雨量每年的波动很大。这个地区的夏天非常炎热,白天有树荫,温度经常达到最高45℃,在7月和8月,在半岛次区域可达到30℃到35℃。整个流域的冬季(12月,1月和2月)是最潮湿的,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在山谷。相比之下,夏季非常干燥降水很少。
降水
幼发拉底河整个流城干旱少雨,水源主要来自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冰雪融水。上游土耳其境内年降雨量500~1000毫米,而下游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降雨量不足1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11一翌年4月的冷季。两河流城雨季从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山区从11月至次年4月),年平均降水量为154毫米,但60%的地区降水量低于100毫米,而东北部山区则为1200毫米。
地质
地质构造
幼发拉底河地堑系统可能形成于裂谷状态,活跃的裂谷主要局限于塞诺阶,估计最大延伸约6千米。一些轻微的新生代结构反转也很明显。西北走向的幼发拉底河地堑系统是晚白垩世时期已流产的陆内裂谷,随后被新生代埋藏所隐藏。该系统宽约100千米,由广泛的地堑和半地堑网络组成,从伊拉克西部的阿纳地堑延伸约160千米,一直延伸到叙利亚中部的帕尔米莱德褶皱带,在那里地势变得更加平缓。最年轻的裂谷前岩石最大深度约为5千米。在东北部,靠近伊拉克边境的罗达高地变形减弱。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南部沙漠由新生代沉积层覆盖。从构造方面来讲,新生代的地质构造同时被认为是非褶皱地质构造带。平原完全被近代和更新世时代的河流冲击物、残余物和阶地沉积物覆盖。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部地区显示出上新世时期巴赫蒂亚里构造(PL)层露出地面的部分。有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结构的另一个观点是,它和阿拉伯海湾一起构成向斜下沉带,东北方向延伸至不稳定的扎格罗斯山脉。因此,两种类型的构造运动都在进行。大部分山脉地带抬升,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阿拉伯海湾下沉。该主要区域性构造运动与该地区的独立上升或局部上升,或独立褶皱的抬升相伴发生。
地层信息
幼发拉底河地层下中新世主要由石灰岩和次级页岩(幼发拉底地层)组成,上面覆盖着石灰岩、石膏、泥灰岩。主要含石膏沉积物和上新统、上新世卵石砂岩、砂岩和泥岩,之间存在不整合面或过渡带。叙利亚东南部幼发拉底河谷的地质图显示,从细粒含石膏沉积物到不含石膏的粗碎屑沉积物的转变,在油田北部(Al Raqqa周围)比在南部(Abou Kamal周围)发生得更早。上新世时代的石膏沉积物局部存在于南部。上新世碎屑被第四纪富拉特组的砂和砾石不整合地覆盖。
幼发拉底河谷第四纪沉积物分为四个河流阶地,以及新近的洪泛区和河道沉积物。第四纪阶地属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或早全新世。之后,地层划分发生了变化。贝桑松和桑拉维尔的进一步研究在现代幼发拉底河沿岸发现了五个主要河流阶地,不包括现在的河道和洪泛区沉积物。更新世火山活动已局部侵入第四纪序列并流过部分阶地。第四纪和上新统都显示出相似的相组合,沉积相可大致分为:砾石、砂岩、细粒沉积物、混沌岩、古土壤、石灰岩。
矿产资源
幼发拉底地堑已探明可采石油储量超过10亿桶,自1984年以来,幼发拉底河地堑系统已发现约30个油田。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约40万桶/日的生产能力,阿拉伯板块北部的叙利亚地区,石油储量为42亿桶(占世界储量的0.36%),天然气储量为10.6万亿立方英尺(占世界储量的0.17%),2008年叙利亚原油产量为39万桶/天(约占世界产量的0.5%)。截至2023年,伊拉克已探明石油储量超过1120亿桶,天然气蕴藏量大约110万亿立方英尺,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带的南部的油区,其中鲁迈拉油田最高日产达到154.1万桶(2019年)。
地形地貌
幼发拉底河从北向南横跨西亚大陆,地势大致为北高南低,北部土耳其境内为高原山地,海拔800—1500米,中部叙利亚境内为平原,南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地带,地势低平,主要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泥沙淤积而成。两河流城流经地区地形各异,北高南低。上游主要是山脉和高原,中游以丘陵和草原为主,下游为冲积平原,在波斯湾入海前形成大片沼泽。流域东部和东北部是伊朗高原和扎格罗斯山脉,西北部是陶鲁斯山脉,西部经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与地中海相连,南部为叙利亚沙漠和东部沙漠,东南部为波斯湾。幼发拉底河流经四个地形区域:高山地区、山麓地区和克拉卡利高地、格齐拉平原以及平原和三角洲。
高山地区
高山地区位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北部,从“河的源头”到土耳其孔古斯村以南的地区。在这里,该地区海拔上升到1500至3000米,河流流经狭窄而深的洼地,然后流经一系列盆地和洼地,直接到达反金牛座山脉。在这个地区,这条河流动迅速,具有阿尔卑斯河的特征。
山麓地区和克拉卡利高地
山麓地区和克拉卡利高地地区位于土耳其南部钦吉兹(740米)和比莱吉克(420米)以南的山区南部。这是山脉和低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大部分位于土耳其。幼发拉底河在一个部分被熔岩堆积覆盖的裂缝中流动,河流在周围地区下方20—30米处切入一个深而弯曲的山谷。在这里,河流变得更宽,流量减弱。
格齐拉平原
格齐拉平原位于扎格罗斯山麓以南,从比莱吉克(420米)到伊拉克希特(52米)。在这一地区,河流流经一系列广阔的洪泛平原。这条河蜿蜒穿过一个宽阔的山谷,地质环境导致河流在高高的悬崖之间流动。
平原和三角洲
从希特到幼发拉底河汇入底格里斯河的伊拉克平原和三角洲。这个地区是一个平坦的三角洲平原。这条河流经上游被侵蚀物质形成的冲积平原。河流坡度较小(有时每千米不超过510厘米)。在平原地区,有大片沼泽地,包括被遗弃的溪流和曲流。
土壤
幼发拉底河在伊拉克的上游穿过碳酸根基岩,有一条很窄的洪泛平原。幼发拉底河河道的岩性从希特北部到拉马迪转变为石膏、石灰岩和绿色泥灰岩。在中下游,幼发拉底河在美索不达米亚冲积平原上蜿蜒而行。这里的流域地层由拉马迪南部的泥灰岩和砂岩组成。在下游,幼发拉底河流经冲积的新近沉积物和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沉积物,该沉积物由碎屑沉积物组成,主要是长石砂岩,以及一些新近的沙丘。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悬浮物几乎由相同的粘土矿物组成,已鉴定的粘土矿物表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碎屑悬浮物主要来自变质岩,而在较小程度上来自基性火成岩。伊拉克西北部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盆地主要是由变质岩和基性火成岩的解体引起的重矿物组分,分别为铁矿石、绿帘石、角闪石和辉石。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叙利亚的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合动物的繁衍,所以叙利亚的动物种类比较贫乏,在幼发拉底河河谷和霍姆斯附近的沼泽地中生活着众多的鸟类,同样,途经叙利亚的许多候鸟也在这里停留。在叙利亚的河岸和湖岸旁有水禽—野鸭和鹈鹕属。伊拉克沼泽地处在南部非洲和欧亚大陆之间,每年春季和秋季,有大量的候鸟会飞经伊拉克。每年在欧亚大陆间迁徙的候鸟大约50亿只,途经伊拉克的至少有上千万只。因这里水草丰美,气候温暖湿润,成为迁徙候鸟的最佳着落地,每年春季这里就成了鸟的天堂。这些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为避寒而暂住于此的欧洲北部鸟、从南部非洲飞往欧洲和西亚进行繁殖的迁徙鸟以及常住于此的伊拉克本地鸟。其中有珍贵的朱鹮、白头海雕、黑鹳、大苍鹭、伊拉克莺、达尔马提亚鹈等。据不完全的调查统计,在这些候鸟中大约有134种来自海上,其中有11种是全球濒危物种。
伊拉克沙漠主要从巴格达往西沿幼发拉底河一线南北展开,直到约旦和叙利亚边界。沙漠中的动物主要有野狼、野狗、草兔、蛇、唇足纲、蝎子等。伊拉克沼泽地里也生活着种类繁多的鱼类,水生植物和其他动物,是内陆和咸水生物巨、鱼和银鲳的繁殖地。土耳其境内的小亚细亚半岛是几种濒危物种的原产地。黇鹿、安纳托利亚猞猁、地中海僧海豹、红海龟,土耳其山区和国家公园仍然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如棕熊、野猪、猁、狼、山羊、水牛、豹子。幼发拉底河软壳龟,也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软壳龟,原产于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幼发拉底河盆地的大部分地区。
植物
叙利亚植物在沿岸地带种有常青栎、月桂、夹竹桃属、野橄榄、长角豆树毛白杨。沿岸地带是叙利亚桔类(柠檬、香橙、柑橘)的主要栽培地,同样也可以见到小片雪松林。叙利亚大约有50万公顷的土地被植物覆盖,森林可分为以下种类:西部山地森林,西部山地森林被认为是叙利亚最富有的森林,主要有松树、冷杉属、柏树和野橄榄树等树种;内陆地区森林,内陆地区森林分布在台德木尔山脉和阿卜杜·阿齐兹山脉之间,主要有笃香树和苏韦达树等树种;南部地区森林,南部地区森林分布在阿拉伯山和哈尔盟地区,主要有冬青和笃耨香树等树种。除了上述森林之外,在阿勒颇山区和扎维亚山区有部分森林地,主要有冬青、橡树和松树等树种。荒芜的石灰岩地区没有植物生长,沙漠地区尤其高莱蒙地区的乔木已经长成了半沙漠植物。
伊拉克总面积的70%都被沙漠植物区覆盖,沙漠植物种类约450种,一年生植物约占75%,其余为多年生植物,一年生植物以锦葵、野大麦等群落为主,多年生植物主要为大红柳、观音柳、滨枣等。此外,伊拉克还分布少量草原植物,主要有苦艾等。土耳其主要的森林树种约有40种,针叶树占乔林的80%以上,分布范围很广,主要有欧洲黑松、土耳其松 、欧洲赤松、高加索冷杉、西里西亚冷杉 、东方云杉、黎巴嫩雪松及桧柏等。山毛榉树和栎属为主要阔叶树种,桤木、栗木、鹅耳枥、枫木等是重要的阔叶树种。
幼发拉底河浮游植物群落共包括105类,分属5个分类单元;硅藻69种、绿藻门19种、蓝藻12种、裸藻门3种和甲藻门2种,硅藻类占生物总数的比例很高,达到65.7%,是藻类中的优势种。硅藻门占优势,其次是绿藻门、蓝藻门、裸藻门和甲藻门。
生态保护区
2016年,“伊拉克南部阿瓦尔:生态多样性避难所和美索不达米亚城市遗迹景观”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该遗产地由七部分组成:三处考古遗址和四处湿地沼泽。伊拉克南部的阿瓦尔,即伊拉克沼泽地,生态十分独特,是极度炎热和干燥环境下世界上最大的内陆三角洲系统,1992年以后,运河、水坝和堤坝,阻拦流向沼地的河水,1990年代末期,联合国环境署认为有90%的沼地因此消失,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境灾难之一”,2013年,伊拉克政府宣布在沼地建立第一个国家公园。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公元前时期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条河流孕育出来的两河文明进入新石器时代,在沙马拉文化(公元前5500—公元前5000年)和哈拉夫文化(公元前5300—公元前4500年)时期,两河文明逐渐过渡到“蛮荒时代”,开始有居民在这里定居。
公元前4000年,两河流域出现了象形文字。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逐渐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地区就出现了王宫、神庙、文字,产生了城市国家。他们用牛拉犁,用金属镰刀收割,用车子运输;他们发明了楔形文字,发明了计算重量和长度的方法,发明了太阴历等。约在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国家被埃兰人推毁。
大约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开始在幼发拉底河流城采集天然流出地表的油苗,然后加工成沥青使用。同一时期,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已经能够在坚硬的岩石上钻出井眼。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缔造者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挖沟开渠,建成了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河水,创建了古巴比伦文明,又称两河流域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阿卡德帝国人中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将领—萨尔贡。萨尔贡是个私生子,从小被人放在一个芦苇筐里丢进幼发拉底河,后来芦苇筐漂到基什国。公元前2371年,温马人入侵基什国,基什国国王在抵抗中失利,于是萨尔贡乘机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以阿卡德城为首都建立了阿卡德王国。公元前2180年至公元前2160年,古巴比伦人已可以修建一条长914米的隧道穿过幼发拉底河河底。
在公元前1000年初期,幼发拉底河流域分别被南部的巴比伦人、中部的阿拉米人和北部的赫梯人所占据。阿拉米地区后来成为亚述帝国的一部分,幼发拉底河流经叙利亚的一段,后来为罗马与安息之间的边境。
公元前116年,幼发拉底河成为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经美索不达米亚的泰西封—琉塞西亚到巴尔米拉的佩特拉,经地中海滨,终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的路线成为一条重要通道。
2世纪—19世纪
2世纪,幼发拉底河在罗马和帕提亚之间的冲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罗马对其强大的东部邻国的三次入侵。由于这些冲突,罗马的领土利益进一步向东延伸,幼发拉底河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到2世纪末,罗马在幼发拉底河对岸相当遥远的地方组织了领土,使罗马的省级领土延伸到了底格里斯河岸,随着边界进一步向东移动,幼发拉底河本身在军事上变得不那么重要,但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3世纪罗马在幼发拉底河中部有军事存在。
3世纪,中国商队从美索不达米亚前往尼罗河三角洲的“道出河南乃西行”线路,有两种走法,一是经幼发拉底河旁的商业重镇尼斯福勒(腊卡)到哈马,一是沿幼发拉底河顺流而下到代尔祖尔,往西走著名的巴尔米拉大道,经过大马士革、耶路撒冷,进入西奈半岛沿海的海诺科拉到希拉波利城。
814年,出生于波斯帝国的阿尔·花剌子模是代数和算术的创立人,被誉为“代数之父”,他参与了在幼发拉底河平原进行的一次大地测量学,他们给出的结果是,地球的周长是6.4万千米。
伊斯兰时期(762年至1258年),美索不达米亚灌溉工程开始呈现繁荣,灌溉计划得到了翻新和大幅扩展。幼发拉底河被用来输送水,这些水被引入横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随着时间的推移,盐度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部的土壤和运河中堆积堵塞,灌溉系统恶化,土地变得更多生理盐水,1200年,一场大洪水摧毁了底格里斯人居住的整个系统幼发拉底河改道,切断了大部分供水灌溉渠。1534年起,伊拉克被奥斯曼帝国统治。
17世纪,英国在伊拉克巴士拉建立外交使团,1810年迁至巴格达。1868年,英国开通巴格达和巴士拉与印度之间的邮政联系。1877年,两河流域南部的泰罗赫遗址出土拉伽什第七任长官古迪亚带铭文的雕像和泥板文书,确认这就是《圣经》中记载的苏美尔城拉伽什,揭开了苏美尔文明研究的序幕。
20世纪以后
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灭亡后,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等三个新国家形成,它们都是毗邻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河岸国家。1965年,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三国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联合技术委员会(the Joint Technical Committee,简称JTC),协调土耳其凯班大坝、叙利亚塔布瓜大坝和伊拉克哈蒂萨大坝的建设及其蓄水问题;凯班坝开工后,叙利亚便对任何上游水资源开发计划持反对态度,不久后,叙利亚在苏联支持下开工建设塔布卡大坝,与土耳其展开水资源博弈对抗。1975年,伊拉克和叙利亚因叙利亚塔布卡水坝的建设和运营以及幼发拉底河流量减少而紧张,并一度接近全面战争的边缘,伊拉克通过轰炸塔布卡水坝来威胁叙利亚。但最终通过沙特阿拉伯和苏联的调解而结束。
1987年,叙利亚再次呼吁土耳其承担对下游国家的责任,承认幼发拉底河是国际河流后,两国终于签订了双边协定,其中土方允诺将流向叙利亚的幼发拉底河径流量从350立方米/秒提高至500立方米/秒,不过除此之外双方未达成解决幼发拉底河全部水资源分配问题的协定。
2001年8月,叙土双方正式就幼发拉底河水资源分配问题展开合作,土耳其东南安纳托利亚计划地区发展局与叙利亚国土发展总局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幼发拉底河水资源的协定。同年11月,叙土两国再次签署安全协议,声明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水资源分配问题与国家安全问题之间的联系再次强化。
2007年,叙伊土三国就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水资源问题开始三方协商,并在次年成立了联合水学会,以研究三国水资源分配问题。2009年12月,两国签署了两份协定,其中强调了叙土双方将就水源供应、水质、用水效率管理以及应对干旱问题展开全方位合作,同时土方答应将幼发拉底河的最小瞬时径流量提高至550立方米/秒。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土耳其跟随美欧的步伐,对叙政府展开制裁,并为叙反对派武装提供援助,幼发拉底河水资源分配问题也因为叙利亚国家陷入内乱、幼发拉底河以东区域由库尔德武装控制而搁置,两国关系转冷。
人口与族群
幼发拉底河流域内叙利亚人口1929万(2022年)。其中阿拉伯人占80%以上,还有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土库曼人等,居民中85%信奉伊斯兰教,14%信奉基督教。穆斯林人口中,逊尼派占80%(约占叙利亚人口的68%),什叶派占20%,什叶派中,执政的阿拉维派占75%(约占叙利亚人口的11.5%)。伊拉克人口4335万(2022年)。其中阿拉伯民族约占78%(什叶派约占60%,逊尼派约占18%),库尔德族约占15%,其余为土库曼族、亚美尼亚族等。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和库尔德语。居民中95%以上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土耳其人口8315.5万(2020年12月),土耳其族占80%以上,库尔德族约占15%。99%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85%属逊尼派,其余为什叶派(阿拉维派);少数人信仰基督教和犹太教。
经济
幼发拉底河流域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工业上主要依赖石油工业,服务业较为落后。
农业
伊拉克是西亚地区传统的农业国,伊拉克的农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伊拉克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水稻、棉花、海枣等。叙利亚是个农业国,幼发拉底河、哈布尔河、阿西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区。1994年,叙利亚果树种植面积达75.19万公顷。主要果树有橄榄、葡萄、阿月浑子、苹果、杏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棉花、玉米、甜菜等,畜牧业以饲养羊、牛为主。
叙利亚在历史上是农业国,80%的人口从事农业,曾享有“中东粮仓”之美誉。农产品是叙利亚主要出口产品,其中棉花是该国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土耳其是传统的农牧业国家,农业较好,粮、棉、蔬菜、水果、肉类等基本自给,农业生产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左右。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6%。农产品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棉花、烟草和马铃薯等。粮食和水果等能自给自足,并有出口。安卡拉羊毛被人熟知。
工业
伊拉克是世界石油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石油工业一直是伊拉克的经济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石油工业产值占伊拉克国内生产总值的75%以上和政府财政收人的95%,2016年,伊拉克平均日产原油445万桶,占世界产量的5.52%。2017年,伊拉克石油产量达1.95亿吨,居世界第六位。伊拉克的主要油田有北部油田和南部油田:北部是以基尔库克为中心的老油田;南部油田位于两河流域的三角地带。石油化工是伊拉克的新兴工业部门,主要产品有乙烯、聚氯乙烯及化肥等。在伊拉克的采掘业中,硫黄、磷矿产量较多。此外.20世纪70年代后,伊拉克的钢铁、汽车装配、机械纺织、食品等工业都发展很快,并已初具规模;水泥工业发展迅猛产品不仅自给,且有出口。
叙利亚是个农业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主要工业有加工业(纺织、食品制革、化工、水泥、烟草等),开采业(石油、天然气、磷酸盐、大理石等)和电力水利工业(发电、给水),没有形成系统的工业体系。叙利亚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已开采的油田集中在叙利亚东部幼发拉底河盆地和东北部土耳其、伊拉克边境地区。土耳其工业有一定基础,轻纺、食品工业较发达。主要的工业部门有钢铁、水泥、机电产品和汽车等。西部沿海地区工农业十分发达,东部内陆地区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
服务业
伊拉克产业结构的单一,发展模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严重依赖石油,种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很大程度上挤压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因此服务业比较落后。其中,1990年海湾战争后,前往伊拉克的外国游客总数直线下降,这与战争中使用的贫武器有关,与此同时,经济封锁,导致医疗保健系统的衰落,随后引发了许多疾病的传播,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叙利亚拥有较好的旅游发展基础和潜力,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在经济改革进程中优先发展旅游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使旅游业获得迅速发展。截至2009年,到叙利亚旅游者达600余万人,全国旅游收入超过22亿美元,成为叙利亚经济收入重要来源。土耳其旅游业是土外汇收入重要来源之一。2019年外国游客总数达5186万人次,旅游收入345亿美元。
交通运输
幼发拉底河自古以来就是中东地区交通要道。是西亚主要通航河流之一,阿拉伯河水系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上游和一些支流由于多峡谷和急流,仅能用皮筏把上游出产的木材、木炭、皮革等运到下游。下游河水平稳,能航行各式各样的船只。底格里斯河在巴格达以下还可通行海轮。阿拉伯河沿岸的巴士拉是这一带著名的港口,通过河道可直接和海洋联系,每年有上千只的海轮出入这个港口。卡仑河是伊朗境内的通航河流,从霍拉姆沙赫尔至河口可航行吃水3.6米的轮船,每年12月至次年6月河水位最高,是航行的最好季节。
叙利亚境内公路连接土耳其和伊拉克,截至2006年,叙公路总长51967千米,其中柏油公路38923千米,二级公路10833千米,沙石公路2211千米,叙铁路总长2833千米,其中2495千米为标准轨铁路,另338千米为米轨铁路,伊拉克境内公路39700千米,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路况较差。铁路总长2027千米,线路大部分被损毁。
幼发拉底河流域沿岸港口、机场较少,主要有伊拉克东南部的巴士拉港以及两河流域的巴格达国际机场。
巴土拉(Basra)是伊拉克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伊拉克最大的港口城市,位于伊拉克的东南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汇的夏台·阿拉伯河西岸,南距波斯湾120千米,是连接波斯湾和内河水系的唯枢纽。巴士拉港口码头有2个专用集装箱泊位,能够停泊300米长的巴拿马型船船舶,并配备最先进的现代化设备。该码头有处理所有与石油和天然气相关的货物的专用存储区域,能够提供短期和长期的仓储服务。
巴格达国际机场(Baghdad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BGW),旧称为萨达姆国际机场(Saddam International Airport),是位于伊拉克共和国中部、首都巴格达以西约16千米处的一座军民合用机场,隶属于伊拉克政府,并由伊拉克政府和美国空军运营管理,为巴格达乃至伊拉克提供航空服务。巴格达国际机场于1979年至1982年间在法国公司的协助下建立,机场共有两条混凝土跑道,即长宽分别为3301米x45米的15R/33L跑道和4000米×60米的15L/33R跑道。巴格达国际机场堪称是全球“最危险的场所”之一,该机场只有以西欧洲的航空公司和中东的航空公司提供航班服务。
水利工程
幼发拉底河的年径流和季节径流都没有规律可言,所以使得控制洪水和建立适用的灌溉设施成为难题,尤其是在伊拉克境内难度更大。在几个世纪中,特别是在近代,幼发拉底河上先后修建了许多堤防、河堤、水库、河坝、堰、渠及其他排水设施。伊拉克的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灌溉,水利设施对于农业生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战”之前,伊拉克的主要水利设施只有辛迪耶水坝。“二战"前夕,幼发拉底河中游的哈巴尼耶水坝初步建成。至1958年,巴格达附近的萨尔萨尔水坝、拉马迪附近的幼发拉底河水坝以及北部库尔德人地区扎卜河流域的杜坎水坝和迪亚拉河上游的达尔班迪坎水坝相继完工。
叙利亚对幼发拉底河的开发始于1957年,叙利亚在苏联帮助下,在幼发拉底河拉卡省河段建设塔布卡水坝。1965年,叙利亚再次与苏联达成协议,确认由苏联提供贷款建设塔布卡水坝。塔布卡水坝于1973年完工,蓄水后的幼发拉底河谷形成了阿萨德湖,总库容117亿立方米。水坝配套的水电站装机总量为824兆瓦。1983年,叙利亚在塔布卡水坝下游18千米处开工建设第二座水坝——复兴水坝(Sadd al—Ba’ath)。1991年,由于塔布卡水坝发电量未能达到预期,叙利亚又在塔布卡水坝上游68千米处,阿勒颇省境内兴建第三座水坝——十月水坝(Sadd Ti rīn)。1999年,十月水坝完工,其库容量为13亿立方千米,装机总量630兆瓦。截至2000年,塔布卡水坝的灌溉耕地面积达12.4万公顷。叙利亚已建成的水坝有146座,水库蓄水量170亿立方米。正在修建的水坝为13座,蓄水量约36.2亿立方米。利用河流、水库、地下水井等灌溉土地面积达到121万公顷。
1954年,土耳其成立了国家水利工程总局,1970年代,国家水利工程总局在推行幼发拉底计划的同时,又制定了卡拉卡亚计划与幼发拉底边境计划等7个计划,以开发幼发拉底河流域。此外,国家水利工程总局还为底格里斯河制定了东南安纳托利亚计划(Güneydou Anadolu Projesi,缩写为GAP)。1991年,幼发拉底河上最大,同时也是整个东南安纳托利亚计划中最大的大坝——阿塔图尔克大坝完工。截至2013年,东南安纳托利亚计划规划的大坝中,幼发拉底河流域有7座大坝完工,底格里斯河流域有4座完工。
阿塔图尔克水坝最初的名字叫卡拉巴巴(Karababa),位于土耳其境内的幼发拉底河上。后来,为了纪念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始人穆斯塔法·阿塔土克(Mustafa Kemal Ataturk),水坝更名为阿塔图尔克。阿塔图尔克水坝于1983年开工,1990年投入运行。大坝高169米,长18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之一,整个大坝造价高达12.5亿美元。其总库容487亿立方米,水电站装机总量达2400兆瓦。是中东发电量最大的水电站,也是发电量世界第五的大坝。
环境问题
美索不达米亚湿地位于伊拉克南部,地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这里曾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由于污水管理不善,未经处理的重金属废水正源源不断排入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湿地,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到2003年时,这片湿地仅存原来面积的7%,几乎消失。叙利亚东北部用水来源幼发拉底河水位连续8个月下降,流域严重缺水,几座水力发电站面临停运风险,多达500万人可能断水断电。干旱同时严重影响叙利亚农业灌溉,可能引发粮食危机。
伊拉克是世界上最易受气候变化和沙漠化影响的5个国家之一。2020年冬季开始,西亚的一大片地区,包括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周围以及伊朗,都遭受了异常低的降雨量和高温。由此造成的3年干旱对农业和饮用水供应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伊拉克供应98%地表水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总流量在20年内减少了一大半。沙漠化已蔓延到伊拉克39%的地区,而且由于地表水减少,54%的农业用地存在含盐量偏高。伊拉克水利部估计,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可能会干涸。其中位于幼发拉底河附近的美索不达米亚肥沃河谷西沿的萨瓦湖彻底干涸,截至2022年,萨瓦湖由一个长5千米、宽2千米的湖泊,仅剩一个池塘大小。
风景名胜
幼发拉底河流域内风景名胜多为古迹,主要有伊拉克境内的巴比伦古城遗址、纳西里耶和乌尔古城、费卢杰、尼普尔城等,以及在叙利亚的阿勒颇古城。
巴比伦城
巴比伦城(Babylon city)位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南88千米处,临幼发拉底河右岸。古代巴比伦王国的领城主要就在伊拉克境内。在阿卡得语中,巴比伦的意思是“神之门”。它始建于公元前3000年。著名的古巴比伦王国(公元约前1894~公元前1595)和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一公元前538),均以此为都。东城中的国王宫殿,极为华丽。著名的南宫,长300米,宽190米,有5个庭苑,每所庭苑皆有大殿环绕,诸官错落其间。举世闻名的空中花园就坐落在南宫里。相传尼布甲尼撒娶波斯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思念故土,终日郁郁寡欢。尼布甲尼撒为博爱妃欢心,下今兴筑此园。它采用立体叠园的手法,在高高的弯形台基上,分层叠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设有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远望如将一个飞来峰式的花园高悬于空中,高达25米,故名“空中花园",或称“悬苑”。
巴比伦的城墙高大厚实,墙上多设雄狮、雄牛、神龙等浮雕。巴比伦古城遗址城墙为双重,墙下有围护。而在墙外之东,又筑有一道防护土墙,两端从南北面与河相交,形成三重墙垣。主墙之上,建有塔楼300余座。巴比伦城的街道十分宽阔,街面均用砖铺,并已使用沥青。主要大街仪仗大道北通伊什特门,南连塔庙,街北是主宫,街东有宁马克神庙,街西为南宫。全城有城门8座。主宫遗址中,有一座玄武岩的巨大石雕雄狮,这就是有名的巴比伦雄狮。城内最主要的建筑是奉祀主神马尔杜克的埃萨吉纳大庙及其所属的埃特梅基塔庙。城东有母神宁玛赫庙和女战神伊丝塔尔庙。城中出土遗物有陶器、玻璃器、装饰品、圆简印章、泥板文书等。至2世纪已成为一片废墟。
巴士拉
巴士拉(Basrah)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巴士拉省首府。位于阿拉伯河西岸,哈马尔湖出口处。南距波斯湾120千米,是连接波斯湾和内河水系的唯一枢纽。巴士拉是一座文明古城,自古以来就是阿拉伯文学、诗歌、科学、商业和金融中心。635年阿拉伯军队征服伊拉克,636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634—644在位)把这里建为军营,后遂发展为城镇。在8~9世纪时,巴士拉成为阿拔斯王朝的贸易和宗教学术文化中心。19世纪期间,巴士拉作为经河流运往巴格达的航船转运站而大大发展起来,同时这里还成为伊拉克石油出口中心。自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兴起以来,这里哲人辈出,文风蔚然,形成了圣训学、教法学语法学和文学的巴士拉学派,其影响波及各地。巴士拉曾是伊斯兰教各教派和学派学术文化汇集和交流的中心之一,在伊斯兰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市内清真寺林立,著名的有巴士拉大清真寺等。巴士拉新城由巴士拉、阿沙尔和马吉勒组成,现为工业、金融和对外贸易中心。
纳西里耶和乌尔古城
纳西里耶(Nassriya)和乌尔古城(City Site of Ur)位于幼发拉底河东岸、巴士拉西北,距首都巴格达250千米,是伊拉克南北干线公路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所在地,也是连接南部和中部地区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纳西里耶横跨幼发拉底河,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生产大米、小麦、甘蔗和海枣,是伊拉克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西南18千米有著名的乌尔城古迹。该城平面呈叶形,南北最长处为1000米,东西最宽处为600米。城内申央偏西北为塔庙区,该区东南是行官,其附近为王陵,城西和城北各有一个码头。城址内尚保存若干座塔庙建筑。塔庙一般建在沥青基础上,外形如分层金字塔。最著名的是月神欣的塔庙,该庙为公元前22世纪乌尔一那穆王所建,顶部筑一小神庙,为月神南纳的寝宫,亦是塔庙的中心。塔庙四周为广场,设有附属神庙及祭司的住房。已发掘的乌尔王陵包括乌尔第一王朝的16座王陵。王陵规模庞大,用石或砖砌造,各座冀顶均为穹窿状,附设有侧室。王陵出土物丰富,贵金属制品有镂空金杯、金牛头竖琴、带青金石剑柄和黄金剑鞘的短剑等,豪华富丽,工艺精湛。
费卢杰
费卢杰(Fallujah)位于伊拉克最大的安巴尔省境内,在首都巴格达以西约69千米处。幼发拉底河依城而过流向南方与底格里斯河汇合,200多座清真寺散落在费卢杰城内及周边村镇。因此在伊拉克,费卢杰拥有"清真寺之城"的美称。费卢杰是座历史古城,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追溯至上千年前的巴比伦时代。费卢杰”词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其中之一是叙利亚语里“分支”的意思。因为数千年前,幼发拉底河曾在此出现分支。在波斯人和阿拉伯哈里发统治时代,费卢杰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在奥斯曼帝国帝国时期,费卢杰仍然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镇,直到1947年也只有约1万居民。随着伊拉克独立和石油美元的大量涌入,费卢杰开始逐步发展牡大。早在1914年,伊拉克有两条主要陆路干道,其中一条就是从巴格达通往费卢杰的公路。如今,费卢杰是巴格达通往约旦的公路干道上的重镇。
尼普尔城
尼普尔城(Nippur)是位于幼发拉底河流城巴比伦东南的古城市,是伊拉克南部的主要宗教中心。这里很好地保留了闪族人和巴比伦人的寺庙。该城址建于苏美尔——阿卡德帝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开始衰落,12世纪时被彻底废弃。1889年,美国考古学家首次对这里进行发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又再次进行调查和发掘。遗址为一巨大的不规则土丘,长约0.8千米。城市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庙宇和文化区,重要的建筑遗迹都集中在这里。其中心有一座塔庙残迹,塔庙西南有一座伊什塔尔女神庙。这里最有价值的是已出土的约6万块楔形文字泥版,年代多属古巴比伦时代,是研究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重要原始材料。
阿勒颇古城
阿勒颇古城(Ancient City of Aleppo)位于叙利亚西北部的阿勒颇盆地中央,坐落在地中海和美索不达米亚之间以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新月形沃地的北部。是几条重要贸易路线的交汇点,连接着南欧、南亚次大陆、北非以及阿拉伯半岛。面积约3.64平方千米。城中的阿勒颇城堡是12~14世纪阿拉伯帝国军事力量的见证,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围绕着城堡发展起来的古城四周建有城墙,早期希腊—罗马街道布局、13世纪的城堡、12世纪的大清真寺和各种17世纪的宗教学校、宫殿、客栈和浴室构成了城市核心,特点是巨大的宅院、狭窄的小巷、有屋顶的集市和古代商队客栈。
老城区是各种建筑混合体,如倭马亚大清真寺、哈拉维耶宗教学校,以及中世纪的城墙和城门、阿尤布王朝和马穆鲁克王朝发展城市时兴建的清真寺和宗教学校、奥斯曼时期的清真寺和宫殿等,反映了城市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各方面,是城市历史的特殊见证。1986年,阿勒颇古城作为文化遗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关文化
神话传说
在苏美尔神话传统中,安萨尔和基萨尔生育天神安。天神安分离天地,创造了掌管宇宙万物的众神,所以天神安是宇宙的创造者。而在巴比伦创世神话中,天神安与地神基生育众神,分别掌管各种宇宙事务,马杜克是其中之一。以马杜克为代表的新生代神祇战胜象征老一辈势力的咸水之神提阿玛特,将她的身体一分为二,上部为天,下部为地,胸部为高山,双眼为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唾液为空中的云朵。亚述人的创世神话基本沿袭自巴比伦神话,只是用亚述人的主神阿舒尔取代了马杜克神的位置,因此可以推测亚述人的宇宙起源观念与巴比伦人相似,只是在少数文献描述中将阿舒尔等同为天神安。无论是苏美尔神话传统还是巴比伦和亚述传统,天地分离都是宇宙诞生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划分宇宙区域,规定宇宙秩序。
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都认为宇宙世界由天和地组成,天是众神的居所,地是人类的住处。苏美尔人“地”的概念中包含人类生活的人间和死者生活的阴间。巴比伦人则更加清晰地划分了天地界限,宇宙世界中包含天、地、暗河和阴间。天分为三层,第一层最靠近大地,是星辰聚集之地;第二层是中间层,是众天神所居之地;第三层即宇宙最顶端,是天神安的居所。而“地”专指人类居住的人间;人间之下是地下河,东西两端有通道相连,是太阳神每日东升西落的通道;阴间在最底层,是死者居住的世界。
古代两河流域留下了种类数量丰富的文学作品,有神话故事、史诗、对话、寓言等。最著名当属史诗《吉尔伽美什》。这部史诗可说是古代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的总集。它来源于人民的口头创作,以被神化了的乌鲁克国家的首领吉尔伽美什为中心人物,形成了一整套故事,经过世代传诵、锤炼和加工,最后成为一部完整的史诗。史诗在苏美尔时期已具雏形,至古巴比伦时代最后编定。尽管它经过祭司们的篡改,渗进不少宗教迷信内容,但其中仍保留了英雄吉尔伽美什反抗神权的主题思想。这部史诗还第一次描写了洪水的故事,叙述了众神会议决定以洪水毁灭人类和一切生物,只有诚奉神的赛苏陀罗根据梦中得到的慈善之神埃阿的劝告,造了一艘大船,带着全家和多种成对的动物上了船,没有被洪水淹没。这个故事就是后来犹太人《圣经》中洪水和诺亚方舟神话的蓝本。其实犹太并无洪水之灾,只不过吸取了这个故事,把苏美尔的神换作雅威,把赛苏陀罗改为诺亚罢了。这个故事被编在《旧约·创世记》中。
两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幼发拉底河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是从苏美到阿拔斯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古老文化的发祥地。被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滋润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曾是古巴比伦的所在地,在这片土地上曾诞生了世界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常称为两河文明。公元前4000年,这里出现了象形文字。在两河文明的促进下,尼罗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逐渐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希腊人在这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在这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界,阿拉伯人在这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中世纪时野蛮的欧洲。
最古老的记数系统源自中东,更准确地说,是源于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周围,即如今的伊拉克地区。记数法起源于苏美尔文明和巴比伦文明,其最早的迹象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一开始,代表各种基本数量的是非常初级的符号—数字,尽管它们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样子,经过一个又一个的民族变迁,这些符号发生了变化,直至在埃及人手中演变为一种象形符号,即著名的“圣书体”。这些符号被埃及人发展得非常完善,其中一些等同于字母音节,甚至是完整的单词,而另一些则被用来做记数之用。两河文明主要由苏美尔、阿卡德帝国、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苏美尔文明
两河流域最早的居民,通常认为是苏美尔人。他们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在两河流域的三角洲地带,创造了楔形文字,建立了城邦。苏美尔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过定居生活。他们种植谷物,饲养牛羊,兴修水利,兴建房屋和神庙,是两河流域建筑学的先驱。前3000年前后,这里约有十几个独立的城邦,每个城邦都修建了围墙,郊外是村庄和农田。各城邦居民奉祀各自的神,而神庙则是城邦的中心,每个城邦都有自己的国王。前2800年前后,基什的统治者埃坦那统一了各城邦,建立了苏美尔王国。约前1894年,阿莫里特人苏姆阿布姆建立了巴比伦第一王朝。苏美尔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如语言、文学、立法、行政和手工制作等。
巴比伦文明
古巴比伦人曾经创下了一系列的世界历史的奇迹和重要的文化成果。创立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词典《乌尔纳姆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制定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大的贡献之一;筑造了世界七大奇迹中的城墙和空中花园,又是世界建筑史上光辉的一笔:这里是脍炙人口的阿拉伯著作《一千零一夜》的诞生地;《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两河流域最有名的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古老文字——楔形文字,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学校、最早的两院制议会、最早的历史学家、最早的减税措施、最早的药典、最早的农历、最早的宇宙进化论和宇宙论、最早使用60进位和10进位,两河流域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希伯来文化(古犹太文化)
希伯来是犹太民族的古老称谓,主要指以希伯来语为民族语言,将以色列作为民族统称,把犹太教作为民族宗教的古老民族。古希伯来文化,即古犹太民族文化或古以色列民族文化,它发祥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兴盛于约旦河两岸的迦南地区,这里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商路,是连接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埃及的纽带,也是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之地,不仅各种古老的文明在这里留下烙印和影响,而且各个时代的列强都曾在这里厮杀过,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频繁和激烈“凡此种种,使得迦南成为上古时期人类世界的大舞台。也正是在这个大舞台上,犹太人在随后近两千年时间里演绎了本民族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部分,同时还演绎出了具有犹太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原典意义的部分”。古代希伯来文化主要指自希伯来民族产生到公元135年犹太人最后一次起义被镇压期间的文化。大约三千八百年前,即公元前十八世纪左右,古犹太人带着他们一神论的宗教雏形,从近东半沙漠化的牧场草地,迁徙到城市和农村文明较为发达的迎南地区。在此之前,他们作为一个较为松散的氏族群体,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生活了相当长一段时期。据考,他们的祖先起源于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可能是闪族的摇篮,闪族在这个地方成长以后,迁移到肥沃的新月型地带,后来就成为历史上的巴比伦人、亚述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苏美尔雕塑
苏美尔人致力于雕塑艺术。现存于伊拉克博物馆的一尊云石女性头像,残破却不乏力量。由于当时大多数的造像活动往往和信仰有关联,所以有人猜想这尊女性头像可能就是苏美尔人信奉的战争与爱情女神伊纳娜。阿布神庙的大理石群像也十分著名,雕像为全身像,有男有女,全都做出祈祷的样子,手中举着苏美尔人在宗教仪式上使用的广口杯。这些人物在造型上有鲜明的类型化特点,他们动作相同、形体相同,都有圆般的躯干、宽肩和滚圆的大眼睛,以纯正面的姿势直立着。
这样的类型化形象也出现在一幅被称为《乌尔的军旗》的木板镶嵌画里。这件作品是从乌尔王室的墓地中发现的,由象征着战争与和平的两面组成。每一画面均被划分为3个水平带,每一个水平带上分布着形状大小类似的众多人物,这些人物基本呈全侧面状,并然有序地依水平状排列。因为背景是深色的,而人物是浅色的,所以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人物的布局和画作的情节,能够轻松了解画面想要表现什么。撒开画作寓意,就这些人物的形象而言,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身份,却如前一件群雕作品一样,有明显的共性:圆滚滚的身体、头颅和眼睛。这也可以视作苏美尔人创造美术作品的一大特色。
亚述浮雕
公元前1999—前1000年,新亚述时期的浮雕艺术开始崛起,亚述宫殿石墙上雕刻着宫廷仪式、狩猎和战争的图画。许多亚述宫殿浮雕都表现了帝国征服这片土地时的情形。亚述浮雕的现实主义风格仍然让许多人把它当作历史信息的资源,公元前8世纪到7世纪,在浮雕中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写战争呈上升趋势。浮雕上也开始出现铭文,即在图画的旁边铭刻相应的名字以确认特定国王的身份。由于具体到了可辨认的个人,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具体的人或一群人是如何被描述的了。例如,13世纪在阿布·辛贝勒(Abu Simbel)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II)神庙门口,雕刻着绑缚着和跪状的努比亚和亚洲战俘,这些战俘的面貌清晰可辨。被缚的努比亚战俘雕像早已因铭刻于古王国(2675—2130B.C.)神庙停尸房而闻名于世。亚述雕刻以及在亚述帝国扩张高峰期的记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提示,即亚述人与外族相遇,并且用亚述话语描述了这些他者。
参考资料
Euphrates River. The Editors of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2024-02-29
伊拉克的石油家底.三联生活周刊.2024-03-07
世界上那些宏伟的水利大坝.青白江区水务局.2024-03-07
西亚最大的河流:土耳其与叙利亚的幼发拉底河水资源之争.中国小康网.2024-02-29
Tigris-Euphrates river system.Encyclopaedia Britannica..2024-02-29
Khābūr River.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4-03-05
鲁迈拉公司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纪实.中国石油报.2024-03-07
伊拉克战争“涂炭生灵”--动物在战火中哭泣.新浪网.2024-03-06
世界野生动物植物日:细数土耳其的7种珍稀野生动物.土耳其驻华大使馆.2024-03-06
来自土耳其本土的23种野生动物.土耳其驻北京大使馆.2024-02-29
伊拉克沼泽地——“伊甸园”的危机.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3-06
两河流域文明.中国气象局.2024-02-29
认识我们的地球.中科院地质地球所.2024-02-29
伊拉克 .中国领事服务网.2024-03-06
两河流域的文明探源历程.光明网.2024-03-07
叙利亚国家概况.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2024-03-06
土耳其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2024-03-07
土耳其概况.央视网.2024-03-06
叙利亚交通运输业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4-03-07
伊拉克基础设施状况.伊拉克商务处.2024-03-07
巴士拉港.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3-07
巴格达国际机场.民航资料.2024-03-07
【独家】“ 一带一路” 视野中的伊拉克乌姆盖茨尔港.中国港口.2024-03-07
西亚最大的河流:土耳其与叙利亚的幼发拉底河水资源之争.中国小康网.2024-02-29
美索不达米亚湿地污染严重 世界遗产奄奄一息.央视新闻.2024-03-06
幼发拉底河水位连降8个月 叙利亚流域如处“荒漠”.中国青年网.2024-03-06
气候变化加剧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的极端干旱.中国绿发会.2024-03-06
法媒:两河文明发源地濒临干涸.参考消息.2024-03-06
不仅仅是让人震撼的文物:探秘古巴比伦城.极目新闻.2024-03-07
美媒:身份认同缺失,伊拉克恐一分为三.海外网.2024-03-07
乌尔古城City Site of Ur.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3-07
伊拉克中部城市发生袭击事件 警察5死9伤.环球国际.2024-03-07
阿勒颇古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2024-03-07
古代两河流域对世界的认识.光明日报.2024-02-29
两河文明三千年.澎湃新闻.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