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
印度河(英语:Indus River,乌尔都语:سنڌو درياھ,印地语:सिंध),是亚洲南部的主要河流,其发源于中国西藏冈仁波齐峰附近,干流流经克什米尔、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全长2900千米,流域面积为117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243立方千米。
最早的印度河比4500万年前喜山运动更古老。受印度大陆板块的碰撞影响,印度河上游地形隆升,并产生一系列高山深谷,逐渐演变形成今天的印度河。从中国西藏的发源地,绕过南迦帕尔巴特峰后进入巴基斯坦境内,为印度河的上游段;此后沿着旁遮普省平原的西部南流,直到本杰讷德河口为中游河段;下游河段是从本杰讷德河口瑶族自治县至印度河三角洲汇入印度洋。主要支流有喀布尔河、萨特莱杰河、杰赫勒姆河等。流域内的地形以山地、平原低地为主,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南部为印度河平原,整体北高南低。流域内以高山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亚热带半干旱气候为主。有丰富的宝石、铁矿、煤炭、大理石、石油等矿产资源;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印度河盲海豚等珍稀特有物种。
印度流域历史悠久,是古印度文化圈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犍陀罗文化、哈拉帕文化等;早在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先后有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在此生活繁衍,流域内的拉合尔曾作为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印度河流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以历史古迹为主,例如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塔克特依巴依佛教遗址和萨尔依巴赫洛古遗址、拉合尔堡和夏利玛尔花园、塔塔城历史建筑等。
发现及命名
印度河的传统名称源自藏文和梵语名称“Sindhu”,即“河流"之意,其上游在藏语中名为狮泉河。大约公元前1500年,古印度印欧语系民族最早的编年史和赞美诗《梨俱吠陀》中就提到了这条河,它也是印度国名的来源。
在波斯人中被称为“Hindu”或“Həndu”,将这条河视为“边界河”。
在藏语中称这条河为"Senge Tsangpo",波罗的斯人(Baltis)称其为"Gemtsuh"和"Tsuh-Fo",普什图人(Pashtuns)称其为“Nilab”、“Sher Darya”和“Abbasin”,而信德人(Sindhis)称其为"Sindhu"或"Mehran"。印度河在乌尔都语中作“سنڌو درياھ”,在印地语中作“सिंध”。
历史成因
4500万年前,印度河形成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印度河是有记载的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最早的印度河比中新世早期形成大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还要古老。约2500-2000万年前,印度河沿着西藏自治区南部和拉达克(Ladakh)的印度河-察坡缝合带(Indus-Tsanpo Suture Zone)流动。
始新世期间,喜马拉雅山脉北部和南部分别存在两条河流。这些河流共同形成了卡塔瓦兹海(Katawaz Ocean)西缘的卡塔瓦兹三角洲(Katawaz Delta),是较大的特提斯海(Tethys Ocean)的海湾。北边的河流被称为古印度河。卡塔瓦兹三角洲的沉积物随后轴向向西流入霍贾克(Khojak)海底扇,现在在巴基斯坦和伊朗东南部的莫克兰(Makran)增生杂岩范围内吸积并暴露。印度河干流自始新世早期以来,尽管发生了诸如旁遮普省(Punjab 一级行政区)以西的苏莱曼山脉(Sulaiman Mountains)抬升等构造事件,使干流向东移动了约100千米,但它与过去的路线并没有太大的偏离。随后苏莱曼山脉的扩张将印度河向南推进了200~300千米。1800万年前,古印度河首先沿着其现代路线,向南穿过喜马拉雅山,进入前陆盆地。之后,它一直在大致相同的位置流动。
在新生代晚期,印度河在其当前位置的偏北和偏西方向流动,但由于伸展构造和断层地形,改道至今天的南迦帕尔巴特峰(Nanga Parbat)南部,横跨科希斯坦拉达克岛(Kohistan Ladakhisland)弧形地形。1500万年前,从印度河到达阿拉伯海的沉积物发生了急剧变化,其中放射性沉积物的突然增加,原因为旁遮普省支流大规模排水进入印度河,与上新世盐岭抬升引起的巴基斯坦区域沉降有关。
印度河在主河道迁移受限方面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主要大河有所不同,例如尼罗河、科罗拉多河、亚马孙河,它们在晚中新世或盆地区域抬升后,都会改变路线。但印度河仍然固定在缝合带内。印度河位于活跃的构造区域,随时间的推移没有显着的变化。然而,在其河口附近有比较大的变化,自末次盛冰期(约2万年前)以来,印度河三角洲的主要沉积叶和主河道的位置已经四次显着向西移动,直到占据现在的航向。从卡拉奇(Karachi)向北延伸的山脉阻止了印度河及其三角洲进一步向西移动。
位置境域
印度河位于亚洲南部,经纬度范围介于北纬22°~38°、东经65°~87°之间,全长约2900千米,流域面积约117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发源于中国西藏地区冈仁波齐峰附近,自东南向西北流经克什米尔后,转向西南贯穿巴基斯坦全境,在卡拉奇(Karachi)附近注入阿拉伯海(Arabian Sea)。从国家及政区方面看,流经区域包括(其中克什米尔地区存在主权争议):巴基斯坦(55%)、印度(27%)、中国(11%)、阿富汗(7%)。
流域水系及其特征
水系组成
印度河水量极大,年流量约为243立方千米,是尼罗河流量的两倍,是底格里斯河(Tigris River)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River)流量总和的三倍。
印度河发源于中国西藏地区冈仁波齐峰附近,称狮泉河(森格藏布)。以东南-西北流向进入克什米尔,斜贯其整个北部,再绕过南伽峰北侧,西折流入巴基斯坦境内。在巴基斯坦境内,改为北北东-南南西的流向,先横切盐岭,沿着旁遮普省平原的西缘下泻,直至本杰讷德河汇入处。本杰讷德河接纳了杰纳布河(Chenab River)和萨特菜杰河两支流,且由它们连同各自的支流,共同构成举世闻名的“旁遮普平原”(五河地区)。之后的河段基本没有大的支流汇入,经过海得拉巴,多股河以扇形展开,形成印度河三角洲,最后注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支流众多,根据它们相对于干流的位置分为左岸支流和右岸支流,其中左岸共有8条,分布在波特瓦(Potwar)高原上有3条,即索安河(Soan River)、哈罗河(Haro River)和锡兰河(Siran River),流量都比较小;分布在旁遮普省平原上的支流有5条,即杰赫勒姆河(Jhelum River)、杰纳布河、拉维河(Ravi River)、萨特莱杰河(Sutlej River)和比亚斯河(Beas River)。右岸有6条支流,它们是喀布尔河(Kabul River)、科哈特托伊河(KohatToi River)、特里托伊河(Tritori River)、古勒姆河(Gurram River)、古马勒河(Gumal River)、伯劳河(Barau River)。印度河流域的主要湖泊有曼查尔湖(Manchar Lake)、达尔湖(Dal Lake)等。
干流流段
印度河划分为三段,分别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印度河上游河段是从源头至巴基斯坦境内,然后到本杰讷德河(Panjnad River)口为中游河段,下游河段是从本杰讷德河口至印度河三角洲。
印度河上游河段是从源头至巴基斯坦境内,这一段岸陡谷深,相对高差1200~1500米,峡谷最深达5180米。主要汇入支流有源于喀喇昆仑山脉的什约克河(Shyok River)以及出自兴都库什山脉(Hindu kush Mountains)的吉尔吉特河(Gilgit River)、喀布尔河(Kabul River)等。
印度河进入巴基斯坦境内后,至本杰讷德河(Panjnad River)口为中游河段。主要汇入支流为杰纳布河、萨特莱杰河、杰赫勒姆河、拉维河(Ravi River)、比亚斯河(Beas River),共同构成“旁遮普省平原”(五河地区)。
印度河下游河段是从本杰讷德河口至印度河三角洲,受苏莱曼山脉(Sulaiman Mountains)和沙漠的夹峙,基本没有大的支流汇入,却出现“分汊”现象——多股并流、分分合合地流淌;进至苏库尔(Sukkur)附近,分汊更甚;过海得拉巴(Hyderabad),多股汊河以扇形展开,形成广约8000平方千米的印度河三角洲,分为多流注入阿拉伯海。
主要支流
狮泉河是印度河上源,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部主要黄河之一,藏语称森格藏布。发源于冈仁波齐峰附近,自南向北流市至邦巴附近转向西流,经革吉县在扎西岗附近与噶尔藏布相汇合转向西北,流入克什米尔。狮泉河在中国境内长405千米,落差1264米,流城面积2.745万平方千米。流域内地势高亢,属高原宽谷湖盆地貌,流域大致东南高、西北低,地势开阔,山峰相对低矮。
萨特莱杰河位于印度河中游,发源于中国西藏西部札达县东南隅海拔4600米的兰加克湖,上游藏语名朗钦藏布(象泉河),是旁遮普地区“五河”中最偏南和流程最长的一条。先北流,迅即转向西北,穿过喜马拉雅山脉山进入印度,经喜马偕尔邦和旁遮普邦境内,中途因巴克拉坝的兴筑而壅塞成河床式水库,下以倒“U”形曲折,继续西南下泻,从菲罗兹布尔西北起的130千米间,构成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天然边界,然后入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最后与杰纳布河汇合,全长1370千米,流域面积53万平方千米。
杰赫勒姆河位于印度河中游,发源于印控克什米尔比尔本贾尔山(Pir Panjal Range)北坡,是旁遮普地区“五河”中最西的一条。先西北流,过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主要城市斯利那加(Srinagar),入武勒尔湖(Wular Lake),再折转西南,进入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在穆扎法拉巴德(Muzaffarabad)附近掉头南流,构成巴基斯坦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分界线,最后注入杰纳布河。全长760千米,流域面积约17622平方千米。上游穿切群山,落差大,流势急;下游畅越平野,流势徐缓。
主要湖泊
印度河流域的主要湖泊有曼查尔湖、达尔湖等。
曼查尔湖(Manchar Lake)位于印度河中游,是巴基斯坦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也是南亚最大的淡水湖之一。该湖从基尔塔尔山脉(Kirtal Mountains)的众多小溪中收集水,然后注入印度河。该湖的表面积随季节变化,季风雨期间从36平方千米到500平方千米不等。该湖是印度河支流从克什莫尔(Kashmore)流出时形成的。1921年,它通过奈良谷主排水沟(Main Nara Valley Drain)与哈马尔湖(Hamal Lake)相连。
达尔湖(Dal Lake)位于印度河中游,是印控克什米尔境内第二大湖,处于斯利那加(Srinagar),湖泊长7.44千米,宽3.5千米,面积随季节变化约18~2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42米,最深约6米,湖面海拔1583米,湖中有金岛和银岛两个小岛。流域面积316平方千米,年径流量约2.756亿立方米。多条山谷溪流汇入湖中,是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该湖有两个出口,湖水最终汇入杰赫勒姆河。
地下水
印度河流域的地下水资源可开发的水量约190亿立方米,巴基斯坦每年使用约50~60亿立方米的印度河地下水。印度河盆地底层无承压含水层覆盖面积16万平方千米。含水层的安全地下水产量总计为630亿立方米,而工业、家庭和农业部门的开采量为520亿立方米。
印度盆地含水层系统的渗透率从近端到远端明显降低,同时冲积层沉积物变细。大部分印度河上部和中部含水层覆盖着密集的农业灌溉运河分布网络。这些运河的高灌溉损失率可能导致地下水普遍含盐量的地区形成小型淡水透镜体;在渗漏和灌溉导致地下水位非常浅的地方(例如印度河下游),可能会发生内涝和盐碱化加剧。过度灌溉还会导致地下水质量下降,土壤中因蒸发而积累的盐分会被冲入地下水系统。河流还改变了印度河盆地含水层中咸水地下水的分布。河流可以冲走咸水,为河流附近提供新鲜的地下水。这种动态在印度河及其支流沿线最为明显,河流沿岸50千米的缓冲区往往地下水含盐量较低。
水文特征
径流
印度河水量极大,年流量约为243立方千米,入海年平均流量6640立方米/秒。印度河上游的水深接近500毫米,而下游盆地的水深略低于300毫米。高水位通常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然后河水迅速下降,直到十月初,水位逐渐下降。
化学性质
河流补给
印度河水源主要来自季风降水和北部高山冰雪融水,因而每年有2次汛期,3~5月为春汛,7~8月为伏汛。洪水期(夏季)流量为枯水期(冬季)的10~16倍。枯水期,下游段可变为断断续续的长形池塘。3月底后上涨迅速;雨季(6~9月)出现高水位,河面陡然扩展,有些地方宽度可达数千米,从而引起洪灾;随后水位急剧下落,直至枯水末,如此周而复始。入海年平均流量6640立方米/秒。
地理特征
气候
印度河流域北部属于高山气候,地区南北气候差异很大,降水量自西南向东北递减,克什米尔(Jammu)达1150毫米,东北部最少的仅50~80毫米;气温自南而北递降,查谟1月平均为14℃,列城在0℃以下。
印度河流域南部以温带半湿润气候、亚热带半干旱气候为主,季风特点显著。流域夏季平均最高气温约为30°C,冬季平均最高气温约为13°C。平均最低气温从夏季18°C到冬季零下0.3°C不等。最冷的月份是一月,最热的月份是六月。雅各布阿巴德(Jacobabad)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之一,位于信德省(Sindh)北部印度河西岸,夏季最高气温经常达到49°C。年平均降水量为365毫米,但整个流域的差异很大,特别是上下游流域之间。年降水量最高出现在流域上游主要山脉沿线,部分地区可达3000毫米。降水量最低(低于100毫米)出现在下游盆地和上游盆地的东北部地区。上流每年有132天下雨天,而下流域只有84天。55%的降水量发生在季风季节。冬季降水量占全流域年总降水量的17%,上游更高达30%。印度河流域冬季盛行西北风。
地质
地质构造
印度河盆地位于巴基斯坦海上和陆上、印度的陆上,盆地沉积物超覆在东南的印度地盾之上。盆地西南部海上以600米等深线作为边界,同时也作为盆地向阿拉伯海方向延伸的印度河扇体的界线。印度河盆地西边界为吉尔特尔褶皱带和苏莱曼山脉褶皱带西缘,该褶皱带位于蛇绿岩套带西面,是印度板块和伊朗-阿富汗地块之间的缝合线。向东北方向,印度河盆地上超于萨果达(Sargodha)隆起,沉积厚度明显变薄。
印度河盆地内部主要分为两个北-南向构造,分别为微变形的印度河前陆次级盆地和褶皱冲断带。印度河盆地西部处于印度板块边缘带,主体为强烈构造变形区域,进一步划分为苏莱曼和吉尔特尔2个褶皱带,且发育典型的前渊坳陷。印度河前陆盆地被北西-南东向雅各布阿巴德(Jacobabad)隆起和马里-布格蒂(Mari Kandhkot)隆起切割,这些构造的北面为旁遮普省地台和次苏莱曼山脉前缘延伸带;构造南部的信德省地台向西由塔尔(Thar)大陆坡进入巴丁(Badin)海槽、卡拉奇(Karachi)海槽、海得拉巴(Hyderabad)隆起和次吉尔特尔(Kirthar)前缘带。
地层特征
印度河盆地现今处于西北及北部碰撞褶皱带,南面为阿拉伯海的构造位置,海上与陆上地层特征不同。现今对陆上地层认识程度相对较高,主要研究集中在陆上地层。印度河盆地基底由结晶变质岩和超基性火山石组成。印度河盆地东部多为三角洲至浅海环境。格如组砂岩可以储存来自塔尔大陆斜坡的油气,盖层向西渐变成海洋环境形成的页岩和石灰岩,最终,由于岩石圈收缩和热沉降作用使上格如组厚层页岩广泛发育,形成非常好的区域盖层。随着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导致了印度河盆地内发生海退,渐新世,褶皱带沉积了海相砂岩和页岩。中新世,褶皱带内发生较小规模的沉降,在印度河盆地海上的中新统坳陷中沉积了3000多米的海相页岩、少量砂岩和石灰岩。
矿产资源
印度河盆地矿产资源丰富,以宝石、铁矿、煤炭、大理石、石油、粉红盐等资源为主。上游地区有煤炭、宝石、大理石、铜等,其中橙红色锰铝榴石、红宝石、绿柱石、黑宝石、石英宝石等,储量超过200万吨,深度达200米。中游地区有储量丰富的铁矿、铜矿、铅、锌、重晶石、铬铁矿、煤炭、石膏、碳酸钙、赭石、硅砂等,少量矿藏有锑、石棉、天青石、萤石(Fluorite)、菱镁矿、滑石、硫、蛭石、黄铁矿等。下游地区有萤石、铁矿、红土、石等资源。
地形地貌
印度河流域地形起伏差异明显,北部以山地为主,如喀喇昆仑山脉脉(Karakoram Range)等,多数地区海拔在7000米以上;南部和阿拉伯海沿岸地区为平坦的农业平原,如印度河平原(Indus River Plain)、印度三角洲等,海拔最低点为-44米。
北部山脉
印度河流域的北部山脉以喀喇昆仑山脉为主。喀喇昆仑山及其东延部分,宽度约为240千米,长度为800千米。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在这里就拥有4座;7500米以上的高峰15座。喀喇昆仑山脉主山脊称大喀喇昆仑山,主山脊两侧的山地称小喀喇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北部雪线高度约为5300米,南部为5000米。地貌具有典型的冰蚀特征,山峰尖削、陡峻,多雪峰和巨大冰川。
印度河平原
印度河平原由印度河及其支流萨特莱杰河、拉维河、杰纳布河和杰赫勒姆河冲积而成,呈现展开的扇面形,面积9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00~300米。按地貌特点可分为3个小区。上述5条河流之间的4个河间地合为一区,是因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泛滥平原;杰赫勒姆河与印度河之间的信德萨格尔河间地(Sind-Sagar-Doab)为另一区,大部分为沙漠或半沙漠,称塔尔沙漠(Thar Desert),面积2万平方千米;印度河河西平原为第3个小区,面积8700平方千米,此区东部有摆动不定的河床、废弃河床、沙嘴和积水洼地等,占该区面积的20%,西部地区地面以砾石、粗沙为主,占该区面积的80%。
土壤
印度河流域的土壤主要分为卡达土壤(Khaddar Soils)、山地土壤、沙质沙漠土壤等。
印度河流域的土壤大多是河流沉积的厚冲积层,是新近形成的。河道附近的土壤是最新的土壤,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沙土到粉砂壤土和粉质粘壤土。它们的有机化合物含量较低,统称为卡达土壤。远离河流,靠近多阿布山脉(Doabs)中部,有较古老的冲积土分布广泛。这些土壤质地为中等到细,有机含量低,在灌溉和施肥的条件下生产力很高。在一些涝渍地区,这些土壤已经盐化。在半湿润条件下的山下地区,这些土壤是非钙质的,有机物含量稍高。在三角洲,河口土壤盐分过高且贫瘠。
流域内的山地土壤既是残留的(即在固定位置形成的)又是运输的,斜坡上和破碎丘陵地区已发育浅层残留土。这些土壤通常是强钙质的,有机含量较低,但在半湿润条件下,其有机含量会增加。
流域内的沙质沙漠土壤覆盖了信德省(Sindh)和萨加尔多阿布省(Sagar Doab)的乔里斯坦(Cholistan)部分和俾路支省(Balochistan)西部,它们包括流动沙土和黏土洪泛区土壤,其中包括中度钙质土壤和风积土土壤。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印度河流域植物种类丰富,约有14259种植物,分属18科54种。代表植物有相思树属(Vachellia farnesiana)、无蕚齿野豌豆(野豌豆属 sepium)、(Cirsium japonicum)等。代表树木为吉贝(Ceiba Pentandra)、腊肠树(Cassia fistula)、胡桃属(Juglans Regia)、菩提树(Ficus Religiosa)、黑橄榄(Olea Ferruginea)等。珍稀植物有构树(构属 papyriafera)、黄檀(Dalbergia sissoo)等。
动物
印度河流域有丰富多样的动物群,栖息着195种哺乳纲、668种鸟类和150多种鱼类,其中包括22种特有鱼类和濒临灭绝的印度河盲短吻真海豚(世界上最稀有的哺乳动物之一)。哺乳动物的有信德水(Lutrogale perspicillata sindica)、印度河盲海豚(Platanista gangetica minor)等,鱼类有鱼(Tanualosa reevesii)、鳟鱼(Salmo playtcephalus)等。印度河盲海豚是淡水豚中非常稀见的一个品种,由于印度河水位的不断下降、河水污染以及人类捕杀等原因,印度河盲豚的数量也在逐年减少,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珍稀动物。
自然保护区
印度河流域的自然保护区众多,仅巴基斯坦就有16个国家公园和94个自然保护区。
红其拉甫国家公园(Khunjerab National Park)位于印度河上游的喀喇昆仑山脉南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园之一,也是巴基斯坦国内高山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基地,是世界濒危动物雪豹(Panthera uncia)、盘羊帕米尔亚种(Ovis ammon polii)、喜马拉雅野生山羊(Hemitragus jemlahicus)的重要栖息地。公园平均海拔3200~6000米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总面积约2270平方千米,建于1975年。
自然灾害
印度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等。
印度河流域洪涝灾害最为严重,主要原因为季风降雨、陡峭的地形和退化的集水区,流域内缺乏适当的洪水政策、全面的法律和充足的防洪基础设施。1950-2010年间,印度河流域发生了21次洪水,造成累计洪水直接经济损失约190亿美元,造成8887人死亡,总共摧毁了109822个村庄(面积约446000平方千米)。2010年,巴基斯坦的特大洪水影响了该国家的所有省份和地区,有1600人丧生,总损失超过100亿美元,淹没面积约38600平方千米。这是巴基斯坦有记录以来最具破坏性的一次洪涝灾害,印度河盆地遭受的损失最高,约占总数的43%。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在印度河流域居住的达罗毗荼人(Dravidian)的文化是印度最早文明。当时,在印度河流域已经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古代城镇,其中最大的是哈拉帕(Harappa)和摩亨·约达罗(Archaeological Ruins at Moenjodaro)两处(今在巴基斯坦境内)。公元前2000年左右,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Aryans)部落从中亚高原南下,经伊朗、阿富汗侵入印度河流域,并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6年,古波斯大流士统治时期,波斯帝国势力扩张到印度河流域,其中犍陀罗便成为波斯帝国23个州中的一个。公元前330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击溃了波斯帝国,进入了波斯帝国在印度河流域的领地,随后大批希腊马其顿移民进入犍陀罗,亚历山大卒后,印度河流域的希腊马其顿后裔建立起了希腊化的政权。印度河流域的拉合尔曾作为加兹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的首都。
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国本是南亚次大陆上的统一国家,后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独立时,“印、巴分治”,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包括后来的孟加拉国),印度河归几国共同使用。为了避免纠纷,两国在1960年签订了“印度河用水条约",规定印度使用河水系总水量的1/5,其余归巴基斯坦使用。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印度河流域的克什米尔至今成为双方的斗争中心。
沿岸城市
印度河沿岸的主要城市有拉合尔(Lahore)、卡拉奇(Karachi)、白沙瓦(Peshawar)、吉尔吉特(Gilgit)等。
经济活动
印度河对于居住在巴基斯坦的1.6亿人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巴基斯坦有2150万公顷农田,印度河为这些土地提供了80%的灌溉水,该国90%的粮食和纤维产量出自印度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棉花、甘蔗等。该流域的大部分工业以农业和农产品为基础,如纺织、羊毛、糖、石油、造纸和农业设备,其他工业有水泥、汽车、机器和机器零件。
工程设施
印度河治理和开发的首要任务是灌溉。印度河灌溉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年,沿印度河两岸狭小的地带就已发展引洪灌溉。到公元五、六世纪发展到修建引水灌溉渠道。
灌溉工程
印度河流域的主要水利工程主要有巴基斯坦的西水东调工程(West to East H₂O TransferProject in Pakistan)、巴克拉水利枢纽(Bhakra Project)、塔贝拉水利枢纽(Tarbela Project)等。
巴基斯坦为开发利用印度河的水资源和水电资源,于1958年成立水和电力开发管理局(WAPDA),负责实施印度河流域计划(IBP),包括西水东调工程,即从印度河水系的西三河(印度河干流、杰卢姆河(Jerum River)、奇纳布河(Chenab River))调水到东三河(拉维河、萨特莱杰河、比亚斯河),按印度河分水条约,解决东三河下游的灌溉等用水问题。工程于1960年开始实施,到1977年基本建成,主要工程包括2座大坝、6座大型拦河闸、1座倒虹吸,新建8条调水连接渠道,沟通东西6条大河工程总投资21.9亿美元。水源工程为西水东调提供可靠水源在西三河的印度河干流上建塔贝拉水库,其坝体是世界上最大的土石坝。该工程有利于完善印度河流域的灌溉洪水和防洪,为巴基斯坦水利电力自主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巴克拉大坝位于印度河支流萨特莱杰河上游的巴克拉峡谷进口处,是印度综合利用印度河东部支流水资源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发电和灌溉,兼有防洪作用。工程于1954年9月截流,1960年第1台机组发电,1966年全部建成。坝址控制流域面积56980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168亿立方米。水库总库容96.2亿立方米,有效库容71.9亿立方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00兆瓦。灌溉引水渠上设有一座发电量154兆瓦的水电站。坝基为砂岩和黏土岩互层。混凝土重力坝高226米,坝顶高程518.11米,坝顶长518米,体积413万立方米。溢流坝在河床中部,设有顶部表孔和两排坝内深孔,总泄流量8212立方米/秒。
塔贝拉水利枢纽位于印度河干流上,在拉瓦尔品第(Rawalpindi)西北约64千米,是巴基斯坦开发印度河干流的一座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巴基斯坦东水西调的主要水源工程。工程具有灌溉、发电、防洪等效益。塔贝拉水利枢纽于1968年开工,1976年正式蓄水发电。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7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790亿立方米。水库总库容13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15亿立方米。枢纽主要建筑物有大坝、溢洪道、灌溉隧洞、发电引水隧洞和电站厂房等。大坝为斜心墙土石坝,最大坝高143米。坝体填筑量1.21亿立方米,是20世纪末世界上已建填筑量最大的土石坝。左岸设两座大型溢洪道,泄洪能力分别为18600立方米/秒、23900立方米/秒。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虽然印巴对于印度河的供水有越来越多的冲突,但是对于沿岸的人们最大威胁是水质问题。农业、工业、采矿和其他活动日益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中的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有毒金属和微生物病原体,危害人类健康和重要生态系统。每年约有55立方千米的废水被排入印度河,相比之下,该河流年平均流量达187立方千米。
印度河的水污染主要由农业造成。自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绿色革命席卷南亚以来,化肥和农药被广泛使用以提高农作物产量。虽然农药可以增加收成,但这些化合物也会污染农业径流,从而污染邻近的水道,渗入地下水库,并污染下游消费者和社区的饮用水供应。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未来几年扩大农业产量以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更多的农业废水将排入印度河水系统。随着印度到2030年将农作物产量提高约50%,该国废水中的年氮负荷将猛增五倍,磷负荷将比2000年水平增加三倍以上。
2019年,印度河被宣布为世界上塑料污染第二严重的河流,估计每年产生164332吨塑料废物。印度河的大部分塑料废物顺流而下,通过科特里拦河坝(Kotri Barrage)流入阿拉伯海。每年有超过11977吨塑料到达印度河口,其中近10000吨塑料危害了沿海和海洋生物。低密度聚乙烯(LDPE)、卫生用品和多层包装是排名前三位的塑料废品,占河流中所有塑料的75%。低密度聚乙烯是最常见的,用于制造瓶子、购物袋和一次性容器,占河流中发现的所有塑料的43%。
印度河的工业污染同样普遍存在,99%的工业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到河流中,工业污水破坏了印度河流域的环境健康,以细菌污染而闻名,在河流沿岸传播腹泻、伤寒、肠道植物病原线虫和肝炎等水传播疾病。2006年,仅腹泻一项就导致395000名印度儿童死亡。河流接收各种工业废物,包含有机化合物和离子,如钠、钾、钙、镁、碳酸根、碳酸氢盐和氯化物等,以及无机化合物废物,如氟化物、二氧化硅和氰化物等。印度河沿岸的火力发电厂导致地表水温突然升高,危害海洋生物,减少了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因为河水污染严重,印度河下游三角洲的红树林也几乎消失了。
环境保护
2024年,巴基斯坦政府提出“生命印度河”倡议,目的是推进印度河流域的可持续管理,寻求平衡水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有效的水管理、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加强社区参与等方法,减轻印度河的环境污染。全流域倡议已恢复135万公顷土地,它包括25个项目,预计耗资高达170亿美元。该项目被评为联合国世界恢复七项旗舰(Restoration Flagships)之一。
风景名胜
综述
印度河流域的主要景点有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塔克特依巴依佛教遗址和萨尔依巴赫洛古遗址、拉合尔堡和夏利玛尔花园、塔塔城历史建筑等。
主要景点
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
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Archaeological Ruins at Moenjodaro)位于印度右岸,距卡拉奇(Karachi)东北510千米,建于公元前三千年,完全由未烧制的砖块建成。摩亨佐达罗考古遗址是印度次大陆上最古老的规划城市,也是公元前3世纪印度河流域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废墟,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杰出见证。城址占地约8平方千米,由宽7.6米的大街分成东、西两大区,西区是城堡区,东区为居民区。城堡区设在东西长200米、南北宽380米、高15米的人造平台上,四周围以城墙,上有数处望楼。1980年,摩亨佐达罗考古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塔克特依巴依佛教遗址和萨尔依巴赫洛古遗址
塔克特依巴依佛教遗址和萨尔依巴赫洛古遗址位(Takht-i-Bahi)于印度河上游的犍陀罗地区,塔克特伊巴依佛教遗址是一个寺院建筑群,是巴基斯坦最完整的佛教寺院和佛教遗址的典型代表。建于公元1世纪早期阶段。分布在高度36.6~152.4米的山上,占地约0.33平方千米,包括一个主要的佛塔庭院、还愿塔庭院、一组三座佛塔、寺院四合院、冥想室、会议厅等其他建筑遗迹。萨尔依巴赫洛古遗址是邻近塔克特伊巴依佛教遗址的一个设防小城市,位于大约5千米以外的肥沃的平原上。建于贵霜帝国时期。占地面积为0.097平方千米。该城建在一个高达9米的长形土堆上,周围环绕着一部分具有犍陀罗风格的防御墙,这是公元2世纪或3世纪的特征。1980年,塔克特依巴依佛教遗址和萨尔依巴赫洛古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拉合尔堡和夏利玛尔花园
拉合尔堡和夏利玛尔花园(Fort and Shalamar Gardens in 拉合尔)位于印度河上游的拉合尔,拉合尔堡和夏利玛尔花园是两个皇家建筑群,相距7千米,一个以纪念性建筑为特征,另个以广阔的水花园为特征,是莫卧儿帝国艺术在16、17世纪发展到鼎盛时期的杰出典范。拉合尔堡位于拉合尔城的西北角。整体呈长方形,城垣用巨大的红色砂岩筑成。夏利玛尔花园由沙·贾汗建于1641-1642年,是一座莫卧儿式花园,见证了莫卧儿艺术表达的巅峰。占地0.16平方千米。以围墙、路径、直线布局和大面积的水域景观为主要特色。1981年,拉合尔堡和夏利玛尔花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塔塔城历史建筑
塔塔城历史建筑(Historical Monuments at Makli, Thatta)位于印度河下游、印度河三角洲顶点附近,塔塔城是巴基斯坦三代鼎盛王朝的首府,伊斯兰文化的首都和中心,后来由莫卧儿帝国统治。塔塔城由两部分建筑群组成,分别是山上的马克利墓地(Makli Necropolis)和山下山谷中的老城遗址。老城中有许多建筑物,最著名的是加迈阿清真寺(Jamaa Mosque),由绚丽多姿的砖瓦结构搭建。马克利墓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墓葬群之一,分布在6千米长的马克利山边缘,与塔塔市相连。1981年,塔塔城历史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关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起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是印度最早的文明,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孕育了哈拉帕文化(Harappa)、犍陀罗文明(Gandhara)等人类早期文明。
犍陀罗文化
犍陀罗是印度古王国之一,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主要包括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上游的白沙瓦和拉瓦尔品第周围地区。犍陀罗文明始于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大约自公元前4世纪起,犍陀罗地区先由波斯帝国统治,后又有希腊、大夏、安息、贵霜帝国等在此征战建国。犍陀罗最先原是继承印度早期佛教文化传统,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入侵后,产生了印度与希腊两种文化相互混合的特殊面貌。公元二世纪以白沙瓦(印度河流域)为中心的犍陀罗艺术达到了全盛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不仅建造了许多雄伟的佛塔和寺院,而且希腊式的佛像雕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混合了一些印度文化圈、波斯文明以及中亚当地一些文化元素符号。
印度教
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教的发源地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部落从中亚高原南下,经伊朗、阿富汗侵入印度河流域,并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在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的长期共处和交往中,他们的文化也经历了一个相互冲突,而又相互磨合融会的过程。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产生的婆罗门教就是这两种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古代婆罗门教经过多次的改革和发展,后来演化为“新婆罗门教”。这种“新婆罗门教”到了近现代被人们称为“印度教”。婆罗门教是在融合古老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它是今天印度文化的源头。印度文化虽然历经磨难,多次受到外来民族的入侵,但是它一直顽强地抵御外来文化的侵扰,始终在印度社会中保持着主流的地位。以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体系,从古至今一直是印度文化的核心,亦是印度文化最集中的体现。
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三千纪中叶至前二千纪初叶,印度河流域文明高度发达,著名的哈拉帕、莫亨佐达罗(Archaeological Ruins at Moenjodaro)等城市屋舍俨然,街道齐整,景象繁荣。通过考古发掘,这里也出土了大批的女神雕塑,一种为陶俑,一种为石像和铜像,两种雕塑艺术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人们的艺术传统。哈拉帕等城市文化标志着从孤立分散的农民村落到高度组织化的大型城市的革命性变革。这些城市的居住人口成分复杂,其主体为从毗邻村落来到大城市寻求财富的人。与此同时,他们也带来自己的信仰和仪式——农业村社的母神崇拜,从而形成了哈拉帕等城市宗教的基础。质朴无华的陶制雕塑极有可能继承了库里和兹霍布农民文化的陶俑传统,而富于贵族色彩的石雕和铜雕则代表了因商业经济发展、阶级分化而造成的更高阶层的艺术。由于他们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这种艺术风格也变得更为精致。哈拉帕文化的范围北起喜马拉雅山麓,南至纳巴达河的九百五十英里之间,西自伊朗莫克兰海岸,东达恒河盆地,其面积大于与其同时的两河流域范围。
雕刻艺术
印度河流域文明现已出土数千枚印章,其雕刻的动物题材非常多,这是印度艺术史的鲜明标志。对于部落图腾以及对动物的厚爱的审美观念,具有代表性的是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石柱。最著名的是瓦拉纳西附近的从萨拉那特狮子柱头。其倒垂的莲花,特别是顶端的狮子都有波斯或希腊风格的影响。印度河文明雕刻艺术所具有的生命感、想象力以及浓厚的装饰性都得到了相当的继承和发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艺术品体现出的审美理想,在后世印度也得到继承和发展。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Indus River.britannica.2024-04-19
印度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0
Population exposure to precipitation extremes in the Indus River Basin at 1.5 °C, 2.0 °C and 3.0 °C warming levels.sciencedirect.2024-05-15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under a Changing Climate from 1961–2015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Indus River.mdpi.2024-05-15
Indus Basin Floods.adb.2024-05-01
萨特莱杰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1
杰赫勒姆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1
Archaeological Ruins at Moenjodaro.unesco.2024-04-25
Buddhist Ruins of Takht-i-Bahi and Neighbouring City Remains at Sahr-i-Bahlol.unesco.2024-04-25
https://whc.unesco.org/en/list/171.unesco.2024-04-25
Historical Monuments at Makli, Thatta.unesco.2024-04-25
Indus Meaning In Urdu.urdupoint.2024-04-21
indus का हिन्दी अर्थ.shabdkosh.2024-04-21
喀喇昆仑山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30
印度河平原.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30
(PDF)DescriptionsandSeasonalVariationsofVariousBiotopesandEcotonesofIndusRiverBedatChashmaBarrage,Pakistan.academia.2024-04-30
Initiativetorestoremorethan30percentofPakistan’sIndusRiverBasinby2030namedoneofsevenUNWorldRestorationFlagships.reliefweb.2024-04-29
INDIA i. Introduction.iranicaonline.2024-04-19
Empires of the Indus by Alice Albinia.theguardian.2024-04-19
MANCHAR LAKE.irrigation.2024-04-22
达尔湖.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2
森格藏布.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1
Jhelum River.indiawris.2024-04-21
Manchar Lake.livingindus.2024-04-22
Indus River plain.britannica.2024-04-22
Challenges of water management in the Indus Basin.bioone.2024-04-22
Chapter 16 - Water Management in the Indus Basin in Pakista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ScienceDirect.2024-04-22
Water management in Pakistan's Indus Basi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iwaponline.2024-04-22
Hydrogeological typologies of the Indo-Gangetic basin alluvial aquifer, South Asia.Springer.2024-02-21
Ganges basin climate indicators – Rainfall & Temperature.grida.2024-04-29
IndusRiver.britannica.2024-04-30
Analysis of selected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and heavy metals of Indus River at Beka Swabi, Khyber Pakhtunkhwa, Pakistan.researchgate.2024-05-01
克什米尔.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15
Indus River plain.britannica.2024-04-30
Indus.indiawris.2024-04-29
喀喇昆仑山脉.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30
Pakistan.britannica.2024-04-30
3.1.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Beer Hills.Eco-Floristic studies of native plants of the Beer Hills along the Indus River in the districts Haripur and Abbottabad, Pakistan.2024-04-30
Lutrogale perspicillata sindica.ResearchGate.2024-04-30
Parks, Reserves, and Other Protected Areas in.parks.2024-04-30
Indus Basin Floods: Mechanisms, Impacts, and Management.adb.2024-05-01
From the peaks to the plains: Investigating the role of elevation in governing drought dynamics over the Indus river basin.sciencedirect.2024-05-01
筑牢友城交往基础 推动合作走深走实.西宁外事.2024-04-23
吉尔吉特.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3
广州市与巴基斯坦拉合尔市结为国际友好合作交流城市.中国新闻网.2024-04-23
拉合尔.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3
卡拉奇.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3
白沙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3
旅游文化|吉尔吉特.《华商报》编辑部.2024-04-23
Pakistan and Water: New Pressures on Global Security and Human Health.ncbi.2024-04-27
Toxic.stimson.2024-04-27
What’s in the waste? Plastics threaten Pakistan' s mighty Indus.worldbank.2024-04-27
Pollution of Indus River, Pakistan.ecohubmap.2024-04-27
摩亨佐达罗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5
犍陀罗.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3
塔克特依巴依佛教遗址和萨尔依巴赫洛古遗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5
拉合尔堡和夏利玛尔花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5
塔塔城的历史建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5
全球化视野中的犍陀罗文明.人民政协网.2024-05-16
走遍印度河: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人.豆瓣读书.2024-05-16
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豆瓣读书.2024-05-16
众神降临之前.豆瓣读书.2024-05-16
失落的神秘之地.豆瓣读书.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