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
中东(英语:Middle East;阿拉伯语:الشرقالأوسط;希伯来语:המזרחהתיכון;伊朗语:خاورمیانه),指从地中海东部南部到波斯湾沿岸的部分地区,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亚的大部分与非洲的埃及、地处于俄罗斯边界的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地区。中东一共有约23个国家与地区,总面积约1500万平方公里,有500,787,313人(2023年)。
中东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包括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其中热带沙漠气候分布最广。地形以高原与平原为主。主要河流包括伯拉河、底格里斯河和尼罗河,幼发拉底河是西南亚最长的河流,全长2750千米,底格里斯河是西亚水量最大的河流,全长2045千米,尼罗河全长约667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周围被地中海、红海、里海、黑海、阿拉伯海包围,因此中东被称为“五海三洲之地”。中东的地理枢纽地位,不仅仅是沟通地中海和印度洋,还是从海上连接欧亚移民大陆腹地的捷径。
中东通常被称作 “文明的摇篮”,有着数千年的漫长历史。这个地区是人类历史上,古埃及、两河文明等最早且最具影响力的文明诞生地。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人开始崛起,伊斯兰教伴随阿拉伯人的扩张而广泛传播11世纪,塞尔柱帝国土耳其人崛起成为中东的主导力量。1453年,奥斯曼帝国可汗攻占君士坦丁堡,终结了拜占庭帝国。奥斯曼人控制了中东、北非和东南欧的大片领土,维持了几个世纪的稳定和繁荣。在20世纪,经历过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解体,以及英法海底隧道殖民力量的衰弱,泛阿拉伯民族主义高涨,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家纷纷独立。20世纪初,大量石油资源的发现改变了中东地区尤其是波斯湾的一些国家的经济,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等国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引发了重大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阿以冲突一直是中东当代历史的核心问题。
为争夺稀缺的淡水资源和宝贵的石油资源,也由于宗教文化差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东常年局势动荡。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采取新一轮军事行动,并表示已向以境内发射了至少5000枚火箭弹。以总理内塔尼亚胡随即宣布以色列进入“战争状态”,以军开始空袭加沙地带。发生在中东地区的最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
术语和范围
产生
“中东”一词的用法和含义一直引起激烈争论。早在1949年,当其他术语,特别是“近东”仍在使用时,温斯顿·丘吉尔就说过:“我一直觉得埃及、黎凡特、叙利亚和土耳其的'中东'这个名字选得不对。这就是近东。波斯和伊拉克是中东。尽管大多数学者、记者和政治家都默认了这个词,但很少有专家会否认这两个词挥之不去的不适。
基于方向的区域地名总是有问题的。它们必然暗示着一种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显然是“西方”的观点。“东方”使人想起自18世纪以来一直困扰欧洲的“东方问题”。早些时候,欧洲人使用“黎凡特”,来自法语的杠杆(上升),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地中海(或西班牙)的东海岸。在中世纪,最受欢迎的术语是 outremer(海外)。
“东方”及其形容词形式“东方”在欧洲人的心目中意味着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位置。它唤起了一个充满奇怪习俗、宗教狂热、异国情调的性行为和谄媚文化的世界。随着旅行和殖民活动使印度和中国变得熟悉,需要进一步定义“东方”。到十九世纪末,奥斯曼帝国是“近东”,与中国和日本的“远东”相反。
人们普遍认为,最早提到“中东”的提法出现在阿尔弗雷德·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的《波斯湾与国际关系》(The Persian Gulf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中,发表在1902年9月的《国家评论》(伦敦)上。《泰晤士报》驻德黑兰记者瓦伦丁·奇罗尔(Valentine Chirol)在1902年10月14日发表的系列文章《中东问题》的第一篇标题中,从马汉的文章中摘录了这个词。其普及的另一个因素是力量平衡从欧洲大陆向大西洋的美国一侧转移。从美国人的角度来看,大西洋欧洲一侧的一切在地理上都是东方。因此,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占领的更远地区似乎更像是“中间”而不是“近”。
范围
自1950年代以来,“中东”一直是美国人对新成立的学术机构、项目和专业协会的青睐术语,尽管“近东”一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成立的考古界和学术部门中一直存在。美国国务院在“近东和中东”事务的分裂上妥协了。
“中东”包括从埃及延伸到土耳其和伊拉克的土地,包括阿拉伯半岛,通常是伊朗,以及较少见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苏丹。
这个词绝不与“穆斯林(或伊斯兰教)世界”相提并论。无论从哪个定义来看,世界上大多数穆斯林都生活在“中东”之外。有人认为,“中东”最好被认为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术语,大致包括最早的穆斯林征服浪潮的地区,从摩洛哥延伸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后来包括安纳托利亚(现代土耳其)。其他人则不同意,认为这样的历史定义也包括欧洲部分地区(如西班牙和西西里岛)和中亚。
在其他一些观点中,中东是指地中海南部和东部的沿岸地区,至少包括阿拉伯半岛,按照某些定义,还包括伊朗、北非,有时甚至更远的地方。这一大体区域的中心部分以前被称为“近东”,这是一些最早的现代西方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所赋予的名字,他们倾向于将他们所称的东方分为三个区域。“近东”指的是距离欧洲最近的地区,从地中海延伸到波斯湾;“中东”指的是从波斯湾到东南亚的地区;“远东”指的是面向太平洋的地区。
地理条件
位置境域
中东,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在地理上,中东包括西亚地区(除阿富汗)和部分北非地区(即埃及),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中东”是欧洲人使用的一个地理术语,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尚无定论,但一般泛指西亚,北非地区,约23个国家,1500余万平方公里,4.9亿人口。
中东地区的面积为740万平方公里。该地区最大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214万平方公里、伊朗164.5万平方公里,最小的国家是巴林765平方公里。
气候
中东地区气候干燥,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本区大部分地区地处北纬20°至40°之间,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气温炎热。这里又处于副热带高压和来自亚洲内陆干旱地区东北地区信风的控制,所以干旱少雨。同时本区闭塞的高原地形,阻挡了海洋湿润空气的进入,更加剧了本地区的干旱。
热带沙漠气候是该地区最为显著的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最广,主要覆盖中东的广大沙漠地区,如阿拉伯半岛大部、伊拉克和伊朗的部分地区。其特点为极端高温,年平均气温超过18°C,尤其在夏季,气温可达到危险水平,部分地区曾记录到体感温度超过71°C,平均夏季气温也常在49°C左右。然而,与之相对的是极低的降雨量,年降雨量普遍不超过300毫米,这种极端的水分缺乏导致了大面积沙漠的形成。
地中海气候则主要分布在中东靠近地中海的区域,如以色列、黎巴嫩等国家,以及土耳其的沿海地带。这种气候呈现出温暖湿润的夏季和温和多雨的冬季特点,与希腊和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相似。夏季虽然炎热,但相比热带沙漠气候要凉爽许多,而冬季则较为温和且降水量较多,为地中海沿岸的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此外,中东地区还存在其他气候类型,如土耳其的领土跨越了多种干旱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域,而伊朗北部、阿富汗及中亚部分地区则更接近于草原气候,冬季较为寒冷,但降水量仍然相对稀少。
水文
中东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西北面临地中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红海、阿拉伯海联通,经印度洋向东可通向亚洲,向西可抵达欧洲,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及商业地位。中东是世界上一些最重要航道的所在地(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中东地区主要的江河湖泊有: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死海、乌尔米亚湖、凡湖、苏伊士运河。
从亚美尼亚的高加索山脉开始,它向西南流经土耳其中东部,然后通常向东南流经叙利亚和伊拉克,最终进入波斯湾水域。它与伊拉克南部的底格里斯河汇合,从那个交界处继续作为阿拉伯河。总体而言,它的长度为3596 公里,无疑是中东地区最长的河流。曾经的巴比伦在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矗立在河岸上。
底格里斯河发源于土耳其南部的山区,向东南流经伊拉克,在该国南部与幼发拉底河汇合,成为阿拉伯河,然后流入波斯湾。这条河有许多小支流从其东岸流出,全长1899 公里。
尼罗河(英语:Nile River,阿拉伯语:نهر النيل),位于非洲东北部,被认为是世界上流程最长的河流,发源于东非高原地区,流向自南向北,经过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刚果、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南苏丹、厄立特里亚、苏丹、埃及共11个国家,最后注入地中海,全长6650千米。流域面积334.9万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陆总面积的1/9以上。
能源
中东地区底土富含矿物质和石油。石油生产是大多数黎巴嫩的主要活动,其中一些国家是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的成员,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该地区其他丰富的矿产有天然气、铁、磷酸盐、铜、锌和金。中东拥有世界已知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和天然气储量的三分之一。该地区总体干旱,许多地方缺水是一个关键问题。
水在中东地区一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不是因为它的丰富,而是因为它的相对稀缺。水资源权的争端(例如,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的上游修建大坝)是该地区政治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灌溉用水对于维持许多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石油
中东丰富的石油田主导着该地区的经济。中东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沿岸地区。由于自身对石油的消费量很少,中东所产石油90%以上由波斯湾沿岸港口用油轮运往欧洲西部、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截至2021年底,中东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1132亿吨和75.8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8.3%和40.3%;2021年,中东地区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3.16亿吨和7149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总量的31.2%和17.7%;中东地区还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石油出口市场,近年来的年均出口石油保持在10亿吨左右;中东也是全球能源国际合作的高地,几乎所有的全球石油巨头、国际化的国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及独立石油公司均在参与中东地区的投资运营、贸易和工程服务。
天然气
中东同样在天然气(世界上已知天然气储量的32%位于该地区)和磷酸盐(仅摩洛哥就拥有全球储量的一半以上)方面拥有不成比例的丰富资源。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将其总部设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Renewable 能量 Agency,IRENA)目前是与国际能源机构(IEA)并驾齐驱的国际能源组织。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于2009年1月26日在德国波恩成立,当时有大约80个组织承诺参与,创办会员包括土耳其、埃及、印度、智利、哥伦比亚等。2009年6月29日,筹委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会议,决议将机构总部所在地设在德国波恩、奥地利维也纳或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最后决定设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
历史沿革
地理上,中东可被认为是西亚加上埃及(是北非的非马格里布地区),并排除高加索地区。中东是第一个经历农业革命(约公元前10000年)的地方,也是第一个进入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300-1200年)和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200-500年)的地方。
历史上,人类倾向于在有水源的地方定居,这一现象在现代的人口密度模式中也有所体现。灌溉系统对于中东的农业至关重要,对埃及来说是尼罗河下游的灌溉系统,对美索不达米亚来说则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灌溉系统。黎凡特地区的农业依赖于降水而非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河水灌溉,因此倾向于种植不同的作物。由于海上交通更快更便捷,地中海沿岸的文明,如腓尼基和后来的希腊,参与了高度发达的贸易活动。同样,古代也门的农业比阿拉伯半岛其他地区更为发达,因此与非洲之角的海上贸易十分频繁,其中一些语言也受到了闪米特语的影响。居住在中东干燥沙漠地区的阿德南人都是游牧民族,直到后来一些人开始在城市定居,今天的地理和语言分布则主要在半岛的波斯湾、内志和希贾兹地区,以及半岛以外的贝都因地区。
自古以来,中东地区就有几种通用语言:阿卡德语(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阿拉米语(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8世纪)、希腊语(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8世纪)和阿拉伯语(公元8世纪至今)。在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中,熟悉英语并不罕见。 [1] 阿拉伯帝国语在土耳其、伊朗和以色列并不常见,有些变体的阿拉伯语缺乏相互理解性,因此根据这一语言标准,可以将其视为不同的语言。
中东是亚伯拉罕教、诺斯替教和大部分伊朗宗教的发源地。起初,该地区的古代居民信仰各种各样的民族宗教,但其中大多数在公元313年《米兰敕令》颁布之前就被基督教逐渐取代(甚至在公元634年穆斯林征服扩张到阿拉伯半岛之前),最后被伊斯兰教取代(公元634年穆斯林征服扩张到阿拉伯半岛之后)。然而,直到今天,中东地区仍然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基督教少数群体,以及集中在以色列的犹太人,以及信仰伊朗宗教,如雅丹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的信徒。一些较小的民族宗教群体包括沙巴克人、曼达安人和萨马拉人。有人认为德鲁兹教是否是一种独立的宗教还是仅仅只是什叶派伊斯玛仪派的一个分支存在争议。
早期历史
阿拉伯板块在显生宙(古生代新生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非洲板块的一部分,直到新生代的渐新世。红海在始新世开始裂谷,但非洲和阿拉伯板块的分离发生在渐新世,从那时起,阿拉伯板块开始缓慢地向欧亚板块移动。
在尼罗河阶地和沙漠绿洲中发现了岩画遗迹。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生的文化被谷物加工文化所取代。公元前6000年左右,气候变化或过度放牧开始使埃及的牧场变得干旱,形成了撒哈拉沙漠。早期部落人民迁徙到尼罗河沿岸,在那里他们发展出了定居的农业经济和更加集中化的社会。
早期历史
近东是第一个实行全年密集型农业和货币交易(而非物物交换)的地方,为世界其他地区带来了第一个书写系统,发明了陶轮,然后是车轮和磨轮,创造了第一个中央集权政府和法律体系,是第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城市国家的诞生地,并为天文学和数学等领域奠定了基础。然而,它的帝国也引入了严格的社会阶层划分、奴隶制和有组织的战争。
文明的摇篮,苏美尔和阿卡德
历史上最早的文明是在公元前 3500 年左右由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建立的,该地区现在被称为中东,被广泛认为是文明的摇篮。苏美尔人和阿卡德帝国(后来被称为巴比伦人和亚述人)都在这个地区繁荣发展。
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期,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一些以寺庙为中心的城市国家,这些城市的神庙祭司代表着城市的守护神。其中最著名的城市是苏美尔,它为该地区提供了自己的语言(可能是最早的书面语言),并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2340年,萨尔贡大帝(约公元前2360年至2305年)统一了南部的城市国家,并建立了阿卡德王朝,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
在同一时期,萨尔贡大帝任命他的女儿恩赫杜安娜为乌尔城的伊南娜最高女祭司。她的作品确立了她在世界历史上作为第一位有记载的作家的地位,同时也巩固了萨尔贡在该地区的地位。
古埃及
苏美尔文明开始后不久,大约在公元前3150年左右,上埃及和下埃及的尼罗河谷被古埃及历代法老统一起来。从那时起,古埃及经历了三个文明的高峰期,即所谓的“王国”时期:
古埃及的历史在晚期时期(公元前664年至公元前332年)结束,随后是埃及古典时期的历史,从托勒密王朝开始。
黎凡特和安纳托利亚
从此,文明迅速传播到地中海东岸、黎凡特地区以及古代小亚细亚半岛。古代黎凡特王国和城邦包括埃布拉城、乌加里特城、亚拉姆-大马士革王国、以色列王国、犹大王国、阿蒙王国、摩押王国、埃多姆王国和纳巴泰国。腓尼基文明包括多个城邦,是一个以海洋贸易为主的文化,在公元前814年建立了地中海盆地的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是迦太基。
亚述帝国
美索不达米亚是几个强大的帝国的发源地,它们曾统治了整个中东地区,尤其是公元前1365年至1076年的亚述帝国和公元前911年至605年的新亚述帝国。亚述帝国在鼎盛时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它统治了现在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科威特、约旦、埃及、塞浦路斯和巴林,以及伊朗、土耳其、亚美尼亚、格鲁吉亚、苏丹和阿拉伯半岛的大片地区。“亚述帝国,尤其是第三帝国,对近东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在亚述霸权结束之前,亚述人将当时已知世界的最高文明带到了那里。从里海到塞浦路斯,从安纳托利亚到埃及,亚述的扩张将游牧和野蛮的部落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并赋予了他们文明的礼物。”
新巴比伦和波斯帝国
从公元前6世纪初开始,几个波斯国家统治了该地区,从米底和非波斯新巴比伦帝国开始,然后是他们的继任者阿契美尼德帝国,被称为第一波斯帝国,在公元前4世纪后期被征服。由亚历山大大帝的非常短命的马其顿王国,然后是托勒密王朝和西亚塞琉西帝国国家等继承王国。
经过一个世纪的中断后,波斯帝国的概念在公元前3世纪被帕提亚人重新提出,并在其后由萨珊王朝延续至公元3世纪。这个帝国统治着现今中东亚洲部分的广大地区,并继续对亚洲和非洲的其他中东地区产生影响,直到公元7世纪中叶阿拉伯穆斯林征服波斯。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7世纪早期,该地区完全由罗马人和帕提亚人、萨珊王朝统治,这两个王朝之间经常发生各种罗马-波斯战争,持续了七个世纪。东方礼教和东方基督教会在波斯统治下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扎根,特别是从公元1世纪开始,亚述地区成为了叙利亚亚述文学传统的中心。
希腊和罗马帝国
公元前1世纪,扩张中的罗马共和国吞并了整个东地中海地区,其中包括中东的大部分地区。罗马帝国将该地区与欧洲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区合并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和经济实体。即使没有直接并入的地区也深受帝国的影响,数百年来,它是最强大的政治和文化实体。尽管罗马文化在该地区传播,但马其顿王国最早在该地区建立的希腊文化和语言在整个罗马时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中东的城市,尤其是亚历山大,成为帝国的重要城市中心,该地区成为帝国的“面包篮”,作为关键的农业生产者。埃及是罗马省份中富裕程度最高的省份。
随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的传播,它在中东扎根,亚历山大和埃德萨等城市成为基督教学术的重要中心。到5世纪时,基督教已成为中东的主流宗教,其他信仰(包括逐渐被压制的异端基督教教派)被积极地镇压。随着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中东与罗马古城的联系逐渐断绝,转而与新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相连。因此,西部罗马帝国的灭亡对该地区几乎没有直接影响。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通常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其统治范围从巴尔干半岛延伸至伯拉河,其基督教色彩日益浓厚,并逐渐在中东许多地区的教义信仰上造成分裂。此时,希腊语已成为该地区的通用语,但诸如叙利亚人和希伯来人等民族仍然存在。在拜占庭/希腊的统治下,黎凡特地区迎来了稳定和繁荣的时代。
中世纪中东
前伊斯兰教
5世纪时,中东被分割成许多弱小的国家;其中两个最为显赫的是位于现今伊朗和伊拉克的波斯萨珊帝国,以及位于小亚细亚半岛(即现今土耳其)的拜占庭帝国。拜占庭人和萨珊人之间相互争斗,反映了前500年间罗马帝国与波斯帝国之间的竞争。拜占庭人和萨珊人的竞争也体现在他们的文化和宗教之中。拜占庭人认为自己是希腊文明和基督教的捍卫者。与此同时,萨珊人则认为自己是古代伊朗和闪米特传统以及传统波斯宗教琐罗亚斯德教的英雄。
阿拉伯半岛在拜占庭帝国和萨珊帝国的权力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拜占庭帝国与非洲之角的阿克苏姆王国结盟,而萨珊帝国则帮助希木叶尔王国(今也门西南部)。因此,公元525年阿克苏姆王国和希木叶尔王国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拜占庭帝国和波斯争夺红海贸易控制权的更高层次的斗争。领土战争很快变得司空见惯,拜占庭帝国和萨珊帝国为争夺上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以及促进从阿拉伯、印度和中国贸易的关键城市而战。作为东罗马帝国的延续,拜占庭帝国继续控制着中东的领土。自527年起,这包括小亚细亚半岛、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埃及。但在603年,萨珊人入侵并征服了大马士革和埃及。是希拉克略皇帝成功地击退了这些入侵,并在628年将萨珊大王换成了一个更温顺的人。但战争削弱了两国的力量,为一个新的势力崛起创造了条件。
游牧的贝都因部落统治着东部沙漠,他们在那里崇拜偶像,并保持着由血缘关系维系的小部落。 阿拉伯半岛的城镇化和农业发展极为有限,仅限于沿海的几个地区。 麦加和麦地那(当时称为叶斯里卜)是非洲和欧亚大陆之间贸易的重要枢纽。 这种贸易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大多数居民都是商人。 然而,一些阿拉伯人认为前往肥沃月牙地带北部的地区是合适的,该地区因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而得名,提供了肥沃的土地。 这包括整个部落酋长国,如萨珊帝国控制较松的地区中的拉赫米德部落,以及拜占庭领土内类似地区的加萨尼德部落;这些阿拉伯起源的政治单位提供了罕见的稳定性,为阿拉伯半岛提供了进一步与外界联系的机会。 拉赫米德部落的首都希拉是基督教和犹太手工艺人、商人和农民的中心,西部阿拉伯地区很常见,而中央阿拉伯地区也有基督教僧侣。因此,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前,阿拉伯半岛并不陌生于亚伯拉罕宗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一神论。
伊斯兰哈里发
虽然拜占庭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帝国都因战争(602-628 年)而削弱,但以伊斯兰教为形式的新力量在中东崛起。在一系列穆斯林的快速征服中,由哈里发和哈立德·本·瓦利德等熟练的军事指挥官领导的阿拉伯军队席卷了中东大部分地区,占领了拜占庭一半以上的领土,并完全吞没了波斯的土地。在安纳托利亚,他们在君士坦丁堡围城战(717-18 年)中被拜占庭人阻止,拜占庭人得到了保加利亚人的帮助。
然而,拜占庭在叙利亚、北非和西西里等地的行省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穆斯林征服者席卷了这些地区。在最西端,他们渡过大海,征服了西哥特王国的西班牙,但在法国南部的图尔战役中被法兰克人阻止。在鼎盛时期,阿拉伯帝国是第一个控制整个中东和3/4地中海地区的帝国,是除了罗马帝国之外唯一控制了大部分地中海的帝国。正是中世纪的阿拉伯哈里发国第一次将整个中东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区统一起来,并创造了至今仍占主导地位的民族认同。后来,塞尔柱帝国也统治了这一地区。
北非的许多地区成为中东伊斯兰中心的边缘地带,但伊比利亚半岛(阿尔-安达卢斯)和摩洛哥很快摆脱了这种遥远的控制,与东部地中海的巴格达一起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之一。从831年到1071年,西西里埃米尔国是地中海地区伊斯兰教文化的主要中心之一。在被诺曼人征服后,该岛融合了阿拉伯、西方和拜占庭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巴勒莫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地中海地区最重要的艺术和商业中心之一。
然而,随着12世纪文艺复兴后,更多有组织、中央集权的国家在中世纪后期开始形成,非洲开始复苏。受到宗教和征服的驱使,欧洲的国王们发起了多次十字军国家,试图遏制穆斯林的势力并重新夺回圣地。十字军东征未能成功,但对已经摇摇欲坠的拜占庭帝国来说,其影响更为深远,削弱了其力量。十字军东征还重新调整了穆斯林世界的力量平衡,埃及再次成为主要强国。
伊斯兰文化与科学
宗教在中东文化中一直扮演着主导性的角色,影响着学习、建筑以及文化的兴衰。当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时,它为中东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建筑领域的成就,推动了古老科学和技术的复兴,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伊斯兰教主要包括五项信仰支柱,包括信仰宣言、每天五次祈祷、在斋月期间斋戒、为慈善事业缴纳税款(即“天课”),以及一生至少进行一次的朝觐,这是伊斯兰教的五项(或六项)信仰支柱。伊斯兰教还催生了对华丽建筑的迫切需求,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一些最为壮丽的清真寺包括阿克萨清真寺和科尔多瓦前清真寺。伊斯兰教统一了中东,有助于该地区的帝国保持稳定。传教士和战士将伊斯兰教从阿拉伯半岛传播到北非、苏丹、南亚和中东地区。这导致了文化的融合,尤其是在非洲和“马瓦利”(奴隶)人口中。虽然马瓦利在倭马亚王朝时期会受到歧视,但他们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异教徒在异国他乡大量改信伊斯兰教。“有经人”或“迪米”(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印度教和祆教徒)通常会受到很好的对待。然而,十字军国家在伊斯兰帝国中引发了新的思想,即非伊斯兰教教思想是不道德或低劣的;这一观点主要是由乌里玛(伊斯兰学者)学者提出的。
阿拉伯文化在阿巴斯王朝初期开始繁荣发展,尽管当时政治问题层出不穷。穆斯林人拯救并传播了希腊在医学、代数、几何学、天文学、解剖学和伦理学方面的先进成果,这些成果后来传回了西欧。阿拔斯王朝通过这种方式保存并传播了亚里士多德、盖伦、希波克拉底、托勒密和欧几里得的作品,并在帝国(最终传入欧洲)内广泛流传。
穆斯林学者还在征服南亚的过程中发现了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这种数字系统在穆斯林的贸易和政治机构中的使用,最终使得它在全世界流行起来;这一数字电路对于欧洲的科学革命至关重要。阿巴斯王朝时期的穆斯林知识分子在化学、光学和制图方面也成为了专家。在艺术方面,阿巴斯王朝的建筑在乌迈亚德王朝建筑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建造了更大更奢华的清真寺。波斯文学基于道德价值观而发展。艺术中强调天文学。其中许多知识后来传到了西方。在十字军国家期间,战士们会将穆斯林的宝物、武器和医疗方法带回来。
土耳其人、十字军和蒙古人
11世纪中期,来自中亚突厥故土的塞尔柱帝国土耳其人南迁,阿拉伯人的统治突然终结。他们征服了波斯、伊拉克(于1055年占领巴格达)、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希贾兹。埃及在法蒂玛哈里发的统治下坚持到了1169年,最终也被土耳其人征服。
尽管在7世纪失去了大片领土,拜占庭基督教帝国在地中海地区仍然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阻止了阿拉伯人向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扩张。11世纪,塞尔柱人在马尼萨克尔特战役中击败了拜占庭军队,并在安纳托利亚定居,这实际上标志着拜占庭帝国的终结。塞尔柱帝国统治了中东地区接下来的200年,但他们的帝国很快分裂成了许多小苏丹国。
基督教西欧在经历了公元7世纪的低谷之后,在11世纪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和人口复苏。中东的分裂为来自英格兰、法国和新兴的神圣罗马的联合力量进入该地区提供了机会。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响应衰落的拜占庭帝国的请求,号召欧洲贵族为基督教收复圣地。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的骑士们攻占了耶路撒冷王国,并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该王国一直延续到1187年,当时萨拉丁·本重新夺回了这座城市。一些较小的十字军封地一直延续到1291年。
蒙古人的统治
巴格达的征服和哈里发在1258年的去世标志着阿拔斯王朝的终结,其领土被并入元朝,但不包括马穆鲁克埃及和大部分阿拉伯地区。1259年,蒙古帝国大汗孛儿只斤·蒙哥去世,孛儿只斤·忽必烈停止了进一步的扩张,因为他必须返回蒙古首都哈拉和林参加新大汗的选举。他的缺席导致了蒙古人在阿因贾鲁特之战(1260年)中首次被马穆鲁克埃及人击败。随着蒙古人越来越难以达成选举大汗的共识,各种问题开始出现。此外,传统主义者希望保留游牧文化,而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倾向于定居农业,社会冲突随之发生。所有这些导致了1260年帝国的分裂。忽必烈将他在中东的领土划分为独立的伊利汗国,包括大部分亚美尼亚、小亚细亚半岛、阿塞拜疆、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
蒙古人最终于1335年撤退,但随之而来的整个帝国的混乱推翻了塞尔柱帝国。1401年,该地区进一步受到突厥-蒙古人帖木儿及其凶猛袭击的困扰。到那时,另一群土耳其人也出现了,奥斯曼人。到1566年,他们以安纳托利亚为基地,征服了伊拉克伊朗地区、巴尔干半岛、希腊、拜占庭、埃及大部分地区、北非大部分地区和阿拉伯部分地区,将它们统一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奥斯曼帝国苏丹的统治标志着中东中世纪(后古典)时代的结束。
13-18世纪
奥斯曼帝国建立(1299年-1918年)
到15世纪初,安纳托利亚西部出现了一个新的大国,即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可汗,于1453年占领了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拜占庭国会大厦,并立为苏丹。马穆鲁克王朝将奥斯曼帝国赶出中东一个世纪,但在1514年,冷酷的塞利姆开始了奥斯曼帝国对该地区的系统性征服。叙利亚于1516年被占领,埃及于1517年被占领,扑灭了马穆鲁克线。伊拉克几乎在 40 年内从伊朗萨非王朝手中被征服,萨法维王朝是 Aq Qoyunlu 的继承者。
奥斯曼帝国自10世纪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统治时期以来首次将整个地区置于一位统治者的统治之下,并在400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该地区的控制,尽管其间曾被伊朗的萨法维王朝和阿夫沙尔王朝短暂地打断。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还控制着希腊、巴尔干半岛以及匈牙利大部分地区,将东西方之间的新边界推到了多瑙河以北的遥远地区。
在西方,欧洲在人口、经济和文化上迅速扩张。到1700年,奥斯曼帝国已被逐出匈牙利。尽管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部分,如阿尔巴尼亚和波黑,出现了许多皈依伊斯兰教的情况,但这一地区从未在文化上被伊斯兰世界吸收。从1768年到1918年,奥斯曼帝国逐渐失去了领土。到19世纪,欧洲在财富、人口和最重要的技术方面超过了穆斯林世界。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宣布独立,奥斯曼帝国被称为“欧洲病夫”,日益受到欧洲大国的财政控制。很快,这种控制变成了直接征服:法国于1830年吞并了阿尔及利亚,于1878年吞并了突尼斯,英国于1882年占领了埃及,尽管埃及仍名义上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在1912-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奥斯曼帝国被彻底赶出欧洲,只保留了君士坦丁堡及其周边地区。
英国也控制了波斯湾,法国则在黎巴嫩和叙利亚扩大了影响力。1912年,意大利占领了利比亚和达达尼尔群岛(位于小亚细亚半岛的奥斯曼帝国腹地海岸附近)。奥斯曼一世帝国向德国寻求保护以抵御西方列强,但结果却是对德国越来越严重的财政和军事依赖。
奥斯曼帝国的改革努力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东统治者试图使国家现代化,以更有效地与欧洲竞争。在奥斯曼帝国,坦齐马特改革重新振作了奥斯曼的统治,并在19世纪末得到了青年奥斯曼人的进一步推动,从而导致了帝国的第一个宪法时期,其中包括制定1876年宪法和建立奥斯曼议会。
伊朗1910年的革命作者们都试图将西方的宪法政府、民法、世俗教育和工业发展模式引入各自的国家。在该地区,修建了铁路和电报线路,开设了学校和大学,并出现了一个新的军官、律师、教师和行政人员阶层,挑战着伊斯兰教学者的传统领导地位。
然而,奥斯曼帝国帝国的第一次立宪实验很快就结束了,因为专制的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废除了议会和宪法,实行个人统治。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接下来的30年里通过法令统治,激起了民主派的不满。1890年代,反对他的统治的改革运动——“青年土耳其人”运动兴起,其中包括对少数族裔的屠杀。
“青年土耳其人”在1908年的“青年土耳其人革命”中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第二立宪时代”,导致帝国在1908年首次举行了多元主义和多党派选举。“青年土耳其人”分裂为两派,即亲德、主张集权的统一与进步委员会和亲英、主张分权的自由与和谐党。前者由野心勃勃的两位军官伊斯梅尔·恩维尔·贝伊(后来成为帕夏)和阿赫麦德·杰马尔·帕夏,以及激进律师穆罕默德·塔拉特·贝伊(后来成为帕夏)领导。在“青年土耳其人”两派之间经过一番权力斗争后,委员会胜出,成为执政委员会,麦赫迈特·塔拉特担任大维齐尔,恩维尔担任战争大臣,并在整个帝国范围内推行由德国资助的现代化计划。
恩维尔·贝伊与德国结盟,他认为德国是欧洲最先进的军事力量。这一联盟的形成是因为英国要求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失败后将正式首都埃迪尔内(阿德里安堡)让给保加利亚人,这被土耳其人视为英国的背叛行为。这些要求导致英国失去了土耳其人的支持,因为在恩维尔看来,那些亲英的“自由与和平党”在同意放弃埃迪尔内的要求后,被亲德的“可耻地向敌人投降委员会”镇压了。
近现代
奥斯曼帝国的最后岁月
1878年,由于《塞浦路斯条约》的结果,英国从奥斯曼帝国手中接管了塞浦路斯的政府,将其作为保护国。虽然塞浦路斯人起初欢迎英国的统治,希望他们能逐步实现繁荣、民主和民族解放,但他们很快就感到失望。英国征收重税,以支付向苏丹支付的割让塞浦路斯的补偿金。此外,人民没有参与该岛管理的权利,因为所有权力都保留给高级专员和伦敦。1819年,利物浦勋爵政府制定了《六项法案》,该法案建立了新闻审查制度,禁止政治党派(主要是共产党),解散市政选举,禁止工会、五人以上的聚会以及敲响教堂的钟声。
同时,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协约国对安纳托利亚的瓜分导致土耳其人民的反抗,在穆斯塔法·阿塔土克领导的土耳其民族运动的推动下,土耳其在独立战争中战胜了入侵者,并于1923年建立了现代土耳其共和国。作为土耳其的第一任总统,阿塔图尔克开始了现代化和世俗化的改革。他废除了哈里发制度,解放了妇女,强制推行西方服饰和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土耳其字母,并废除了伊斯兰法院的管辖权。实际上,土耳其放弃了对阿拉伯国家的统治,决心从中东独立出来,成为欧洲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个转折点出现在石油被发现的时候,首先是在波斯(1908年),后来是在沙特阿拉伯(1938年)以及其他波斯湾国家、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事实证明,中东拥有世界上储量最丰富、最易开采的原油,是20世纪最重要的商品。虽然西方石油公司几乎开采并出口了所有原油,为迅速发展的汽车工业等其他发展提供了燃料,但这些产油国的国王和埃米尔们也因此变得极其富有,这使得他们能够巩固自己的权力,并让他们在维护西方对该地区的霸权方面拥有一定的发言权。
西方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以及英国影响力的衰落导致美国对该地区越来越感兴趣。起初,西方石油公司在石油生产和开采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当地的民族主义运动致力于将石油资产国有化,并推行石油共享政策,再加上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立,这确保了权力平衡向阿拉伯产油国家转移。石油财富还导致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影响下,阿拉伯国家可能出现的任何经济、政治或社会改革窒息。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恩维尔帕夏与德国结盟,导致奥斯曼帝国踏上了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国和法国为敌的致命一步。英国人认为奥斯曼帝国是敌对联盟中的薄弱环节,于是将重点放在摧毁奥斯曼帝国上。1915年在加利波利发动直接进攻失败后,他们转而煽动奥斯曼帝国的革命,利用阿拉伯、亚美尼亚和亚述民族主义觉醒的力量反对奥斯曼帝国。
英国人在麦加(穆斯林认为麦加的世袭统治者沙里夫·侯赛因是穆罕默德的后裔)的沙里夫·侯赛因那里找到了一个盟友,后者在被承诺独立后领导了一场反对奥斯曼统治的阿拉伯起义。
由英国领导的同盟国赢得了这场战争,并夺取了奥斯曼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土耳其只是勉强得以生存下来。这场战争从多个方面改变了该地区:增加了英国和法国的参与;在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形成了黎巴嫩体系;在土耳其和埃及出现了更为明显的民族主义政治;以及中东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
奥斯曼帝国的失败与分裂(1918-1922)
1918年,奥斯曼帝国在西奈半岛和第一次中东战争中被阿拉伯起义军和英国军队击败后,阿拉伯人民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现代伊斯兰活动人士将此描述为英法的背叛。英国和法国政府秘密签署了一项条约(《赛克斯-皮科协定》),将中东瓜分。1917年,英国宣布《贝尔福宣言》,承诺国际锡安主义运动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家园。
当奥斯曼帝国撤离后,阿拉伯人宣布在大马士革建立独立的国家,但由于军事和经济上的软弱,他们无法长期抵抗欧洲列强,英国和法国很快建立了控制权,并重新安排了中东以适应自己的利益。
叙利亚成为法国的保护国,这是根据国联的委任统治。基督教沿海地区被分离出去,成为另一个法国保护国——黎巴嫩。伊拉克和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伊拉克成为“伊拉克王国”,谢里夫·侯赛因的一个儿子费萨尔被扶植为伊拉克国王。伊拉克吸收了大量库尔德人、亚述人和土库曼斯坦人,其中许多人曾被许诺建立独立的国家。
巴勒斯坦成为“英属巴勒斯坦”,并被一分为二。巴勒斯坦东部成为“外约旦酋长国”,为侯赛因的另一个儿子阿卜杜拉·阿齐兹提供了王位。巴勒斯坦西部则置于英国直接统治之下。1918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仅占不到8%,他们被允许自由移民、从不在场的地主手中购买土地、建立一个等待时机的影子政府,并在英国军队的保护下建立起一个国家的核心,英国军队在1936年镇压了一场巴勒斯坦起义。大多数阿拉伯半岛落入了英国的另一个盟友伊本·沙特手中。沙特在1932年建立了沙特阿拉伯。
1920–1945年
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和40年代,叙利亚和埃及都曾为争取独立而努力。1919年,埃及的萨阿德·扎格卢尔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史称“第一次革命”。虽然扎格卢尔后来曾担任总理,但英国对反殖民主义起义的镇压导致约800人死亡。1920年,叙利亚武装部队在马斯鲁尔战役中被法国击败,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反抗英国时也被击败。1922年,在女王陛下政府发布《埃及独立宣言》后,名义上独立的埃及王国成立。
虽然埃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名义上保持“中立”,但开罗很快成为英国的主要军事基地,该国也被占领。英国援引1936年的一项条约,允许其在埃及领土上驻军以保护苏伊士运河。1941年,伊拉克的拉希德·阿里·加伊兰政变导致英国入侵,引发了英国伊拉克战争。随后,盟军入侵叙利亚黎巴嫩,英苏联军入侵伊朗。
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力量造成了一种英国既无法解决也无法摆脱的局面。德国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为犹太复国主义者移民到巴勒斯坦并建立犹太国家带来了新的紧迫性。对于阿拉伯和波斯的领导人来说,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家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选择,而不是事实上的英国、法国和被认为是犹太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的逻辑下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二战后的新国家
二战期间及战后,英国、法国和苏联从中东的许多地方撤离。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以及阿拉伯半岛上的其他国家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边界。然而,战后有七个黎巴嫩获得了(或重新获得了)独立: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冲突最终导致了1947年联合国关于分割巴勒斯坦的计划。该计划旨在在约旦河和地中海之间的狭窄空间内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犹太领导人接受了这一计划,但阿拉伯领导人拒绝了这一计划。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期届满,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宣布成立以色列国。随后爆发的1948年中东战争中,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的军队介入并被以色列击败。约80万巴勒斯坦人逃离被以色列吞并的地区,成为邻国的难民,从而形成了“巴勒斯坦问题”,这一问题自那时起一直困扰着该地区。1948年从阿拉伯国家被驱逐或逃离的75.8万至86.6万犹太人中,约有三分之二被以色列吸收并归化为以色列公民。
1960年8月16日,塞浦路斯脱离英国独立。卡里奥基·马卡里奥斯三世大主教——一位极具魅力的宗教和政治领袖——被选为塞浦路斯第一位独立总统。1961年,塞浦路斯成为联合国第99个成员国。
现代国家
现代中东是由三件事情塑造的:欧洲列强的撤离、以色列的建立以及石油工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些发展导致美国对中东的参与日益增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是该地区稳定的最终保证者,也是石油工业的主导力量。当埃及(1954年)、叙利亚(1963年)、伊拉克(1968年)和利比亚(1969年)的革命使激进的反西方政权上台时,苏联试图开辟美苏冷战的新战场,于是与埃及的纳赛尔和伊拉克的萨达姆·侯赛因等阿拉伯社会主义统治者结盟。
这些政权以摧毁以色列、打败美国和其他“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以及为阿拉伯大众带来繁荣的承诺赢得了民众的支持。1967年与以色列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穆斯林方面的决定性失败告终,许多人认为失败标志着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失败。这标志着“原教旨主义和激进主义的伊斯兰教开始填补由此产生的政治真空”。
美国作为回应,觉得自己有义务保护其剩余的盟友,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约旦、伊朗等保守君主制国家,以及波斯湾酋长国,这些国家的统治方式在西方人看来几乎和反西方政权一样不受欢迎。伊朗尤其成为美国最重要的盟友,直到1979年什叶派教士领导的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政权,建立了比伊拉克或叙利亚世俗政权更加反西方的神权政权。这迫使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结成紧密的盟友关系。阿拉伯-以色列战争的名单上包括许多重大战争,如1948年中东战争、1956年苏伊士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1970年消耗战、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以及一些较小的冲突。
1963年至1974年期间,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塞浦路斯,希腊塞浦路斯人与土耳其塞浦路斯人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塞浦路斯各族群之间的暴力冲突,并导致了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塞浦路斯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
1960年代中期至晚期,由米歇尔·阿弗拉克和萨拉赫丁·阿比特领导的阿拉伯社会主义复兴党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掌权。伊拉克最初由阿迈德·哈桑·阿卜杜勒·巴克尔统治,但在1979年被萨达姆·侯赛因取代。叙利亚先由萨拉赫·贾迪德领导的军事委员会统治,后来由哈菲兹·阿萨德统治,直到2000年他被其子巴沙尔·阿萨德取代。
1979年,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的继任者安瓦尔·萨达特领导下的埃及与以色列签署了一份和平条约,从而终结了阿拉伯统一军事阵线的可能性。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亚西尔·阿拉法特领导下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推动下,巴勒斯坦人开始对以色列以及美国、犹太人和西方目标发动长期的暴力袭击,以此来削弱以色列的决心并削弱西方对以色列的支持。叙利亚、利比亚、伊朗和伊拉克等政权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巴勒斯坦人的行动。这一行动的高潮出现在197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3379号决议,该决议谴责犹太复国主义是种族主义的一种形式,以及阿拉法特受到联合国大会的欢迎。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4686号决议,废除了第3379号决议。
由于中东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许多动荡事件,最终导致邻国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了两伊战争。这场战争是由伊拉克发动的,伊拉克在1980年应伊朗国内由于1979年伊斯兰教革命而陷入混乱状态的要求入侵了伊朗的胡齐斯坦省,最终双方都有数十万人丧生,陷入僵持状态。
萨达姆·侯赛因于1980年至1988年期间将伊拉克拖入了一场旷日持久且代价高昂的与伊朗的战争,随后又在1990年发动了对科威特的致命入侵。科威特在1918年之前曾是奥斯曼帝国的巴士拉的一部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伊拉克的一部分,尽管伊拉克在1916年承认了科威特的独立。作为回应,美国与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埃及和叙利亚结成了盟友联盟,获得了联合国的批准,并在海湾战争中以武力将伊拉克赶出了科威特。海湾战争导致美国在波斯湾永久驻军,特别是在沙特阿拉伯。
20世纪90年代至今
苏联解体后,东欧、拉丁美洲、东亚和非洲部分地区发生了政权更迭,但在中东地区并未出现这种情况。在大多数黎巴嫩,市场经济的增长据说受到政治限制、腐败和裙带关系的阻碍,军费和面子工程支出过度,过度依赖石油收入。成功的经济体是那些拥有石油财富和低人口的国家,比如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国家的埃米尔统治者允许一些政治和社会的自由化,但没有放弃自己的权力。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长期内战后,黎巴嫩也重建了一个相当成功的经济。
21世纪之初,这些因素加剧了中东地区的冲突,影响了整个世界。威廉·克林顿总统在2000年戴维营峰会上未能促成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和平协议,直接导致阿里尔·沙龙当选以色列总理,并引发了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该起义对以色列平民实施了自杀式爆炸袭击。这是自1993年奥斯陆和平协议以来首次爆发大规模暴力事件。
同时,大多数阿拉伯政府的失败和世俗阿拉伯激进主义的破产导致一部分受过教育的阿拉伯人(以及其他穆斯林)接受了伊斯兰主义,这一思想既受到伊朗什叶派神职人员的推动,也受到沙特强大的瓦哈比派的推动。许多激进的伊斯兰教主义者在阿富汗与苏联军队作战时接受了军事训练。虽然据说没有阿拉伯志愿者参与阿富汗圣战,但许多阿富汗圣战分子是受美国资助的,这是里根主义的一部分,也是中情局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花费最昂贵的隐蔽行动之一。
其中一名阿拉伯武装分子是富有的沙特人奥萨马·本·拉登。20世纪80年代,他在阿富汗与苏联作战后,成立了“基地”组织,该组织对美国大使馆爆炸案、科尔号驱逐舰爆炸案以及2001年9月11日对美国发动的袭击负责。9·11袭击导致乔治·W·布什政府在2001年入侵阿富汗,推翻了庇护本·拉登和基地组织的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美国及其盟国将此次行动描述为全球“反恐战争”的一部分。
2002年,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制定了一项入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政权并把伊拉克变成一个民主国家和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计划,他们希望伊拉克能成为中东其他国家的榜样。美国及其主要盟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澳大利亚——未能获得联合国对执行多项联合国决议的批准,于是他们在2003年4月发动了入侵伊拉克的行动并轻易地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到了2005年,乔治·W· 布什总统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制定的和平路线图陷入停滞状态,尽管这种情况在2004年亚西尔·阿拉法特去世后开始有所改变。作为回应,以色列转向单边解决方案,推进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的隔离墙建设,以保护以色列免受巴勒斯坦自杀式袭击者的袭击,并提出单方面从加沙撤军。如果隔离墙建成,将实际上使以色列吞并约旦河西岸的部分地区。2006年,以色列与黎巴嫩南部的黎巴嫩真主党什叶派武装之间爆发了一场新的冲突,进一步挫败了任何“和平前景”。
早在2010年代初,一场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革命浪潮席卷了中东的多个国家,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起义和革命。随后,叙利亚、伊拉克、也门和利比亚爆发了长期的内战。2014年,一个自称为“伊斯兰国”的恐怖组织在伊拉克西部和叙利亚东部迅速占领了大片领土,导致国际军事干预。该组织在巅峰时期控制的地区估计有280万至800万人口,其中98%的领土在2017年12月被夺回。
地缘政治
国家和地区
“中东地区”或“中东”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曰、科威特、黎巴大陆的地区。嫩、 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黎巴嫩,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组织和合作
中东地区地缘政治,资源等原因,形成了多个地区合作组织,比如: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石油输出国组织、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中西亚经合组织等。
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League of Arab States,简称阿盟,LAS),阿盟总部的地址为开罗。现有成员22个: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
其下设组织机构:
阿盟理事会:阿盟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包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在内的所有成员国代表构成,每个代表不管所代表的人数为多少,都只有一票投票权。包括首脑级理事会、部长级(外长)理事会、专项部长理事会、联合防御理事会和经社理事会。
常设委员会:包括各技术咨询委员会和各专业部级委员会。
总秘书处:阿盟的常设行政机构和理事会及各专项部长理事会的执行机构,由秘书长1名、几位助理秘书长和若干工作人员组成。此外,阿盟在埃塞俄比亚、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德国、俄罗斯、法国、美国、瑞士、意大利、印度、英国、中国等设有办事处。
海合会
海合会,全称: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1981年5月,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成立了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GCC),上述六国是海合会的正式成员。海合会成立了最高理事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同时建立了由成员国外交大臣(部长)或代表他们的其他大臣组成的部长理事会,设立了秘书处。2001年12月,也门被批准加入海合会卫生、教育、劳工和社会事务部长理事会等机构,参与海合会的部分工作。2011年6月,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外长理事会第119次会议发表声明,欢迎约旦、摩洛哥加入海合会。海合会是中东地区运行最为成功、结合最为紧密的区域性组织,自海合会成立以来,其各成员国充分发挥语言和宗教相同、经济结构相似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
石油输出国组织
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欧佩克,OPEC)成立日期: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0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简称“石油输出国组织”。
欧佩克的总部设在维也纳,其宗旨在于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他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现有12个成员国(截至2008年9月),它们分别是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科威特、利比亚、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委内瑞拉、安哥拉和厄瓜多尔。
其下设组织机构:
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各成员国向大会派出以石油、矿产和能源部长(大臣)为首的代表团,大会每年召开两次,如有需要还可召开特别会议。
理事会:由各成员国提名并经大会通过的理事组成,每两年为一届,负责执行大会决议和管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日常事务。
秘书处:在理事会指导下主持日常事务工作。秘书处内设有一专门机构--经济委员会,协助该组织把国际石油价格稳定在公平合理的水平上。
阿拉伯标准化与计量组织(ASMO)
作为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的专门机构,阿拉伯标准化与计量组织(the Arab Standards and 计量学 OrganizationASMO),1967年成立于开罗,在标准化、质量管理和计量方面为阿拉伯国家服务。制定技术术语、质量管理方法标准及食品、纺织、建材、石油、矿业、电子和包装的产品标准,现已出版阿拉伯标准超过1000个。成员国有:约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突尼斯、沙特阿拉伯阿拉伯、叙利亚、伊拉克、阿曼、巴基斯坦、卡塔尔、科威特、利比亚、黎巴嫩、摩洛哥、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也门民主共和国和阿尔及利亚。
动荡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中东一直是世界上最动荡的地区,不同的对手之间发生了多次冲突。有些是因国内争端而爆发的,有些则是因地区竞争而爆发的,其溢出效应吸引了世界主要大国。1948年至1973年间,以色列与包括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在内的阿拉伯邻国进行了四次重大战争。但自1960年代中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以来,它越来越多地面临来自地方武装或非国家行为体的挑战,最终还包括黎巴嫩的黎巴嫩真主党、巴勒斯坦领土上的哈马斯和也门的胡塞武装。民兵在1980年代成为主要的军事参与者,然后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演变为有影响力的政党。在21世纪,他们一直是对以色列最持续的威胁。
到2024年,该地区爆发了10起冲突。以色列在南部对抗哈马斯和北部对抗真主党方面面临两条前线。两人都是所谓的“抵抗轴心”的成员,这是一个由伊朗武装、训练和财政支持的什叶派运动网络。以色列和更广泛的阿拉伯国家之间也出现了紧张局势。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其他伊朗支持的地方武装袭击了2019年伊斯兰国垮台后为帮助遏制伊斯兰国残余势力而部署的美国军队。也门卷入了三场战争——一场国内内战、与沙特阿拉伯的地区对抗以及对红海国际航运的袭击。所有这些冲突的暗流是美国和伊朗之间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
人口
数量
中东地区,面积1500多万平方千米,4.9亿人口。将中东的定义扩大到包括其最宽边界,根据前面所述的参数,该地区的人口约为6.9亿人。中东人口最多的国家包括巴基斯坦(约1.93亿人)、埃及(约9060万人)、伊朗(约7900万人)和土耳其(约7870万人),而人口最少的国家是塞浦路斯(约110万人)、巴林(约140万人)、卡塔尔(约240万人)和亚美尼亚(约300万人)。
在大多数中东社会中,贫富差距很大,许多国家都大量移民。该地区大片地区基本无人居住,但一些城市和地区,如开罗(以及整个尼罗河谷)、加沙和德黑兰,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族群
中东主要分为5个民族,即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库尔德人、波斯人和犹太人。在这些民族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波斯人和犹太人都有自己的国家,分别为阿拉伯国家(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土耳其、伊朗和以色列。库尔德人则分布在许多国家。中东地区以阿拉伯人为最大的族群。
土耳其人只有一个国家土耳其,波斯人也只有一个国家伊朗。阿拉伯人有很多国家,如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叙利亚、约旦、也门、阿曼、埃及、卡塔尔、巴林等很多国家。作为阿拉伯帝国民族英雄的萨拉丁·本的直系后代族人库尔德人,其人口约有3000多万,分布在许多国家,其中土耳其1800万、伊朗700万、伊拉克500万、叙利亚100万、黎巴嫩10万、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10万。另外还有犹太人(信仰犹太教),黎巴嫩的阿拉伯人信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占多数。对于“阿拉伯人”的分类,划分的标准不同,结果也自然不同。根据史实,最广义上的“阿拉伯人”可以分为阿拉伯人、阿拉伯化的科普特人、阿拉伯化的柏柏尔人。
语言
阿拉伯语是这里使用最多的语言。其他流行的语言包括波斯语、库尔德语、希伯来语和土耳其语。
阿拉伯语专业是中东地区最常见的语言。它是巴林、埃及、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也门的唯一官方语言。伊拉克有两种官方语言,其中阿拉伯语为多数人口所使用,库尔德语则在自治的库尔德斯坦地区使用。波斯语是中东地区第二大语言,该地区有其特定的方言。波斯语最常见的形式是法尔斯语,它是伊朗的唯一官方语言,也是该国绝大多数人口使用的语言。塔吉克语是波斯语在塔吉克斯坦的官方语言,俄语被承认为区域性语言,达里语是主要在阿富汗使用的波斯语方言。阿富汗实际上有两种官方语言:达里语和普什图语,这是一种与波斯语(但不属于波斯语)相关的中亚语言。土耳其语是中东地区第三大语言。它是土耳其的唯一官方语言,也是塞浦路斯的两种官方语言之一,与希腊并列。
一些黎巴嫩也有自己专属于该国的语言。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希伯来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但实际上该国有两种官方语言: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除了官方和官方语言外,中东还有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语言,这是中东多样文化、移民模式和经济活动的产物。这些口语包括(但不限于)柏柏尔语、切尔克斯语、英语、法语、加告兹语、印地语、罗姆语、索马里语以及几种现代阿拉姆语方言。
宗教
中东地区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包括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目前也以这三个宗教为主。
中东地区最大的两个伊斯兰教派是逊尼派和什叶派,尽管逊尼派在该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影响力更大。中东地区以什叶派为主的国家有巴林、伊拉克和伊朗。什叶派伊斯兰教是伊朗的官方宗教,其信徒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最高(90-96%),全球什叶派人口数量也最多(30-35亿)。
东正教是中东地区最主要的基督教派别,包括亚美尼亚、科普特和希腊东正教会等多个主要教派。基督教是亚美尼亚、塞浦路斯和格鲁吉亚的主流宗教,在巴林、埃及、黎巴嫩、卡塔尔、叙利亚、土库曼斯坦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地,基督徒的人口比例至少为10%。
黎巴嫩尤其值得注意,因为该国的伊斯兰教徒和基督教徒几乎各占一半,分别为54%和40%,并且有基督教徒担任总统。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犹太人占多数的国家,但它没有官方宗教。大约75%的人口信奉犹太教,约有17%的人信奉伊斯兰教教。以色列犹太人口中,约有66%是世俗的,26.5%是正统派,3.2%是保守派,3.9%是改革派。
经济
中东地区主要经济活动是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农业、采矿和旅游业。中东地区主要是采矿和产油地,其底土含有世界上约60%的碳氢化合物储量,尤其是石油。这导致了卡塔尔、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等极其富裕国家的出现。
农业种植
中东主要是沙漠,但农业在数千年来一直是重要的产业,农民们在不同的地点适应着不同的环境条件。埃及棉花的历史是欧洲人如何剥削该地区农业资源的一个典型例子。在美国内战期间,美国棉花供应短缺,埃及棉花对英国变得越来越重要。1880年与欧洲大国签订的协议意味着对棉花不征收关税。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可耕地被用来种植棉花而不是粮食作物。大部分利润被埃及的少数统治精英和欧洲人拿走。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1952年埃及革命,当时开始了由国家资助的工业化进程和自给自足运动,减少了出口的现金作物,如棉花。
然而,中东的棉花和纺织品仍然是该地区重要的出口产品。例如,越来越多的美国商场里的服装上都贴有“土耳其制造”的标签。全球超市中常见的其他重要农产品出口包括柑橘属水果、干枣、无花果和杏仁制品。
农业是中东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及外汇的最主要来源,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尽管农业在当地经济扮演重要角色,新型农业技术开发以及受训人力资源配置却遭忽视。中东地区食品和农工产品的产量还不及消费量的一半。因此该地区努力探索新的方法,提高食物产量,应对土地贫瘠以及农业资源短缺等挑战。
除了以色列之外,中东地区多数国家高度依赖食品进口。该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大量的经济支出用于食品进口。1984年中东地区食品进口总额达到225亿美元。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主席爱德华•萨欧马博士指出:中东地区食品产量不及需求量的一半。
在较潮湿的地区,农业是一项主要的经济活动。例如,埃及就是这种情况,尼罗河进行了集约化农业,对该国的经济非常重要。对于一些黎巴嫩来说,旅游业是另一项主要经济活动。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包括约旦的佩特拉市、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市、埃及金字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市。
能源产业
中东地区采矿业在该地区也很重要。在一些国家,矿产的开采和出口占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磷酸盐、铁、铜和金是最丰富的。中东的大部分重要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仅沙特阿拉伯一个国家,就拥有世界石油储备总量的四分之一。
中国与中东的贸易急剧增加,使其成为该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在能源、贸易、工程承包、投资等领域深化合作。
中东也占中国石油进口的40%以上,是该国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国。有45个国家向中国供应原油,但近一半(44.1%)的中国进口原油仅来自9个黎巴嫩,6个波斯湾国家是北京的15大原油供应国之一。随着中东出口商将目光投向东亚,尤其是中国,将其视为可靠的长期能源出口市场,这种能源关系将继续下去。国际能源机构(IEA)预计,到2035年,北京从该地区的石油进口量将翻一番。
2013年至2019年,北京在中东国家的投资达到933亿美元。大多数在能源部门(528 亿美元)、房地产(184 亿美元)、交通运输(186 亿美元)和公用事业(59 亿美元)。这对黎巴嫩来说很重要,因为它们都面临着创建更多样化的经济的压力,因此正在着手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建设项目。中国企业在利用这一优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做法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部分进程。
金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2年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中东地区经济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3年增速为3.2%,明年将升至3.5%。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中东国家积极推进经济多元化,在吸引投资、鼓励创新、发展科技等领域开辟更广阔空间,在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时展现出较大韧性和潜力。多国经济向好增长势头强劲。
随着石油产量提高和其他行业持续复苏,中东多国经济在2022年实现较快增长,部分行业增长势头强劲。
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近期发布的2023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显示,投资者对中东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前景持乐观态度。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认为,随着能源价格上涨、国际航班恢复和地区经济活动持续复苏,在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推动下,黎巴嫩的经济转型将持续受到国际市场关注。
中东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急剧增加。仅在2018-2019年,贸易量就增长了 77%。还应该指出的是,能源部门仍然是中国与该地区联系的基础。从2013年到2019年,中国超过56%的投资(以项目形式形成的750亿美元)与能源有关。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从中东进口石油,预计这一趋势将在未来继续下去。
旅游和运输
中东于中国公司开展业务,通常专注于有助于实现“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目标的项目。港口和工业园区是这种合作的核心,因为它们建立了一条经济链,将中国与海湾、阿拉伯海、红海和地中海连接起来。例子包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哈利法港、阿曼的杜库姆港、沙特阿拉伯的吉赞港、埃及的塞得港以及以色列的阿什杜德港和海法港。中国企业也可能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也门的重建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海湾君主制国家一直是中国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合同的主要来源,例如卡塔尔的卢赛尔体育场、沙特阿拉伯的延布炼油厂以及连接吉达与麦加和麦地那的高速铁路线。
在阿拉伯起义和内战之后,中东国家面临着重建经济和促进增长的压力,以缓解国内冲突,避免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抛在后面。为此,他们一直在积极推出康复和长期发展计划。中国全面和升级的参与将为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中东国家而言,其港口和工业园区一直是与中国合作的核心。阿联酋的哈利法港、阿曼的杜库姆港、沙特阿拉伯的吉赞港和埃及的塞得港都说明了这一点。在为中国企业提供建筑合同方面,卡塔尔的卢赛尔体育场和沙特阿拉伯的哈拉曼高铁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中国企业可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等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的复兴和重建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伊协议是中国最新的投资项目。这项价值4000亿美元的交易包括能源、基础设施、防务合作、情报共享以及从伊朗向中国进口的石油回扣等项目。需要强调的是,一旦伊朗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削弱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这可能会引发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严厉回应。美国最近以“凯撒法案”的形式实施的制裁已经结束了任何国家与叙利亚政权的经济交易。例如,这将影响叙利亚通信部与中国华为之间2015年的协议。
2018年12月6日,华为标志在北京一家商店展出 [FRED DUFOUR/AFP/getty Images],持续的Covid-19大流行已被证明是中国和黎巴嫩相互团结的机会。海湾国家以医疗用品的形式向中国提供的帮助后来在病毒在中东传播时得到了后者的回报。
油价下跌和经济衰退可能会影响该地区“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尽管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话虽如此,中东地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复杂性,每一种都带有宗教、种族和人道主义色彩。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都将在塑造“一带一路”倡议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且在安全、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安全、经济和文化交流将成为中国项目的一部分。
文化
传统技艺
萨杜传统编织
2020年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Al-Sadu的传统编织是和科威特贝都因妇女常见的传统编织形式,被认为是沙漠环境的体现。该工艺的从业者主要是贝都因的老年妇女,她们在将编织技能传给下一代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萨杜之家是贝都因工艺博物馆,提供编织课程。
枣椰树相关知识、技能、传统和习俗
202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数个世纪以来,枣椰树在这些遗产申报国催生了许多相关的手工艺、职业和传统。传承人和从业人员包括海枣农场主、看护枣椰树的农民、生产相关传统产品的手工艺者、椰枣商人、艺术家以及相关民间传说和诗歌的表演者。椰枣在帮助人们面对严酷的沙漠环境中的生活挑战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数百年来该遗产的文化相关性和扩散表明当地社区十分重视对其加以保护。
书法
阿拉伯书法是科威特可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伊斯兰教中被视为神圣的。贾布里亚有一个书法博物馆——塔里克·拉贾布伊斯兰书法博物馆(Tareq Rajab Museum of 伊斯兰教 Calligraphy),私人收藏超过30000件古代和现代物品,除书法作品外,还有诸多首饰、乐器等收藏品。202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拉伯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饮食
中东以阿拉伯菜为代表,扩散到了其他的国家去,所以从整个中东地区来看,菜的味道都十分相似,即使是在一个国家内,也不会出现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菜式。比较有名的菜式有油浸咖啡黄葵、油浸青豆、油浸番茄欧洲节瓜等,从菜式上不难看出,中东人喜欢用橄榄油来烹调食物。因为黎巴嫩菜崇尚天然和健康,所以,中东人在菜式里不仅用大量的橄榄油,同时还会用新鲜的柠檬汁和大蒜作为调味,几乎所有菜都是以此作为基底进行烹的。在烹调方法的选择上,黎巴嫩乃至整个中东都喜欢用无烟烧烤的方式进行烹调,他们认为这样子既能吃出肉的香味,也不会对环境造成过分的污染。
中东口袋面包是中东特色食物,受地域影响食材上结合了东西方的米面文化,加上当地独特的大饼,在主食的选择上更为多元一些,而且所有中东饮食都离不开米类、麦类、豆类和羊肉。据了解,麦类的生长源于中东,最常用于制作面包,如阿拉伯口袋面包等,还有阿拉伯人餐桌上常见的大饼。中东酱料式冷菜是中东特有的食物,第一次见到时让人以为是豆腐脑一类的食物,然而浅尝一口却充满无限的惊喜。用鹰嘴豆做成的豆蓉,加上芝麻糊、盐和柠檬汁等调味,滴上新鲜的橄榄油,搅拌均匀即可。在中东,人们还喜欢用阿月浑子来作为甜品的配料之一,开心果味做成的gelato,开心果搭配的各种甜点等,随处可见开心果的踪影。
节日
传统穆斯林国家,节日多与伊斯兰教教有关。在科威特,星期五和星期六休息,其中星期五为伊斯兰教礼拜日,部分营业场所周五上午12:00之前不营业。固定节日包括:1月1日(元旦)、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2月26日(黑奴解放日)。宗教节日随伊斯兰历(亦称回历)而变动,其中有伊斯兰新年、穆罕默德圣纪、登宵节、开斋节节和古尔邦节。开斋节一般放假3天,宰牲节一般放假4天。
习俗
社交礼仪
阿拉伯人视左手为不干净,因此应当用右手向对方接送东西,大件物品可以双手递送。一般阿拉伯家庭仍席地用餐,且用右手取食。
大型活动一般是男、女分开。如有阿拉伯女士在场,一般不与男士握手,男士对其点头微笑打招呼即可,不可显得太过热情。如有女士主动伸手,可与其握手。在活动中,男女可以交谈。
宗教仪式
穆斯林每天须做5次礼拜,无论是在办公室、家中还是在飞机上,5次礼拜即:日出前的晨礼、中午的晌礼、下午的礼、日落后的中式婚礼、晚间的宵礼。每周星期五午后要做主麻拜,也称“聚礼”。做礼拜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旁人不得与其谈话,更不得开玩笑。斋月期间,在日出后到日落前,除儿童、孕妇、病人等特殊群体外,禁止在公共场所和大街上喝水、吸烟和吃东西。
豢养猎隼
猎文化在阿拉伯半岛的前伊斯兰时代便兴起了。在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发的统治下猎隼文化蓬勃发展,阿布尔·阿拔斯阿萨法本人非常喜欢猛禽,对狩猎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以及随后几任哈里发的影响下,猎隼被提升到艺术的地位,豢养猎隼不仅是哈里发公认的娱乐活动,而且也被认为是国家大事。
丧葬
穆斯林认为,人死是回到真主“安拉”身边,不应过分悲伤,丧事不应铺张。首先,亲属将死者遗体擦洗干净,抹上玫瑰油、芦荟油等香料,用棉布包裹,抬到清真寺,供亲友为其祈祷。入葬时,面朝圣城麦加。丈夫死后的4个月零10天内,其妻闭门不出,除直系亲属外,不得见其他任何男人,以确定其是否怀孕。之后,寡妇到海里洗澡,寓意重获自由之身。
服饰
阿拉伯服饰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织锦,反映了阿拉伯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影响。各地的服饰差异显著,涵盖了各种风格、面料和设计,这些设计都是每个地区独有的。
传统的阿拉伯服饰包括一些标志性的服装,如旗袍(thobe)、长袍(abaya)、头巾(keffiyeh)和头巾(hijab),每种服装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和功能用途。例如,thobe是一种由男性穿戴的长袍,在海湾国家很常见;而abaya是一种由女性穿着的朴素长袍,在沙特阿拉伯很常见。keffiyeh是一种传统的头巾,而hijab则是穆斯林女性戴的头巾,这两种物品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宗教含义。
文化遗产
中东是人类文明发源地,同时也是多民族汇聚地,历史悠久的中东地区散布着许多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中东有超过25%的遗产出现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历史性城市遗产大约有250个。到2017年为止,根据世界遗产评定准则,中东有121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11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有3处;其中拥有超过十处世界遗产的国家当中,中东的伊朗有21处,全球处于危险的世界文化遗产有52项,而中东有24项。
中东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按阿拉伯国家和非阿拉伯国家划分,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阿拉伯国家共有22个,其中拥有自然遗产的国家有5个,拥有文化遗产的国家有17个拥有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国家有2个,具体划分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共有76项。
其中包括:包括巴林2项、埃及7项、伊拉克4项、约旦5项、黎巴5项、利比亚5项、阿曼4项、巴勒斯坦3项、卡塔尔1项、沙特阿拉伯3项、叙利亚6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项、也门4项、阿尔及利亚7项、毛里塔尼亚2项、摩洛哥9项、突尼斯8项。
在中东世界中,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非阿拉伯国家有5个,其中拥有自然遗产的国家有1个,拥有文化遗产的国家有5个,拥有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国家有1个,具体划分中东地区非阿拉伯国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共有51项,包括土耳其16项,伊朗21项,阿富汗2项,以色列9项,塞浦路斯3项,有争议的耶路撒冷王国有1项文化遗产。中东地区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有24项,其中包括:耶路撒冷1项、也门3项、埃及1项、伊拉克3项、叙利亚6项、巴勒斯坦3项、利比亚5项、阿富汗2项。
耶路撒冷古城
耶路撒冷古城(Old City of Jerusalem)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中心,位于耶路撒冷市中心的这一平方公里区域难以言表,不容错过。老城内有著名的哭墙(又称西墙,用希伯来语表示为“科特尔”),这是犹太圣殿仅存的残垣断壁。如今,它是犹太人全世界最神圣的圣地。
西墙上方是圆石清真寺,穆斯林认为这是穆罕默德升天的地方,因此对穆斯林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圣墓教堂,一些人认为耶稣就是在这里被钉死并埋葬的。耶路撒冷老城分为四个区域:犹太区、亚美尼亚区、基督教区和穆斯林区。
以色列管辖,耶路撒冷古城及城墙,文化遗产,198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耶路撒冷旧城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是世界上唯一享有此殊荣的城市。
莫克清真寺
莫克清真寺(Mock Mosque)俗称“粉红清真寺”,是伊朗设拉子的一座清真寺。莫克清真寺的外面大量采用彩色玻璃,室内则大量采用粉红色的瓷砖,因而俗称为粉红清真寺。
波斯波利斯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也译为波斯城,位于伊朗境内的设拉子东北60千米处,曾经是礼仪上的首都,该城的名字在古波斯语中的含义为“波斯人的城市”。这座城市在公元前331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
玛甸·沙勒
玛甸·沙勒考古遗址(Hegra Archaeological Site)位于麦地那省欧拉市以北20千米处,是沙特阿拉伯第一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这座遗址以前被称为黑格拉,是约旦佩特拉城南部的纳巴泰文明保留下来的最大一处遗址。遗址上有保存完好的巨大坟墓,坟墓正面有纹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伊斯兰教圣经》记载的石谷就是这里,石谷是纳巴泰文明独一无二的证明。该遗址上有111座巨大坟墓,其中94座都有纹饰,这里曾是纳巴泰人和萨穆德人的居住地,水井、保存很好的巨大墓穴、碑文和洞穴绘画都是石谷的特色。
哈萨绿洲
哈萨绿洲(Al-Ahsa Oasis)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北与阿布盖格省接壤,东与海湾接壤,西与阿达纳沙漠接壤,南与阿鲁卜哈利沙漠接壤。几千年来演变的绿洲景观呈现出阿拉伯半岛波斯湾的典型生活方式。这个文化景观包括花园,运河,泉水,水井,农业排水湖以及历史建筑。哈萨绿洲由2个组成部分组成,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绿洲,拥有超过5万棵棕榈,城市结构和考古遗址,代表了古代文化传统的演变以及阿拉伯半岛海湾地区从新石器时代至今久坐不动的人类占领的痕迹。哈萨过去和现在的景观代表了绿洲演变的不同阶段以及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相互作用。2018年,哈萨绿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阿图赖夫区
德拉伊耶遗址的阿图赖夫区(At-Turaif District in ad-Dir'iyah)是沙特阿拉伯的第一个首都,位于利雅得西北部阿拉伯半岛的中心地带。它始建于15世纪,见证了阿拉伯半岛中心特有的内志建筑风格。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随着政治和宗教的作用加强,阿图赖夫区的城堡成为了沙特王室临时权力中心以及穆斯林宗教内部传播瓦哈比教派改革的中心。德拉伊耶遗址的阿图赖夫区是沙特家族的发源地,该城建有许多清真寺,曾是默罕穆德传播教派的根据地,他在部落中推行逊尼派阿赫默德·罕百里学派教法,大批宗教学者云集、学生纷至沓来。1818年,奥斯曼帝国驻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率军镇压瓦哈比教派运动,该城被摧毁。这一遗址包括了许多宫殿遗迹和一处在德拉伊耶绿洲边缘兴起的城市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10年,德拉伊耶遗址的阿图赖夫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迪拜哈利法塔
迪拜哈利法塔(Burj Khalifa Tower)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哈利法塔的建筑设计完美融合了当地文化元素与尖端技术,从而在极端沙漠气候条件下实现建筑的超高效能表现。作为综合体项目中的主体建筑,162 层的哈利法塔包含办公空间、零售商区、住宅单位、以及一间阿玛尼(Armani)酒店。大厦的 Y 字型布局规划可以最大角度饱览波斯湾的优美景致。一层空间被绿地环绕、辅以水景和适宜步行的别克林荫大道。
大马士革古城
大马士革古城(Ancient City of Damascus)1979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时候,入选范围扩大。面积86.12公顷,缓冲区为42.6013公顷。另外,该古城也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大马士革古城建立于前3000年,为中东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中世纪成为手工业中心,该古城内有125座修建于不同时期的古迹,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倭玛亚科威特大清真寺。
祖巴拉考古遗址
祖巴拉考古遗址(Al Zubarah Archaeological Site)坐落在阿拉伯海湾,产生于9世纪,在18世纪晚期及19世纪早期作为珠宝交易中心兴盛起来。1627年九月到1628年四月间,一支葡萄牙海军来到卡塔尔北部海岸建立起若干村镇,祖巴拉的定居和发展史便开始于附近村镇居民的涌入。这处遗址占地0.6平方公里,仍保存着房屋、清真寺、露天集市以及城墙建筑的遗迹,黄沙掩埋之下的整座城镇布局基本上原样保留了下来。
201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v)(v),祖巴拉考古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阿拉伯珍珠商人城镇唯一保留下来的完整城市规划,是18世纪和19世纪波斯湾商人和珍珠贸易传统的一个特殊证明,从伊斯兰早期或更早到20世纪,这一传统一直维持着该地区主要沿海城镇的繁荣。
蓝色清真寺
原名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 Ahmed Mosque),伊斯坦布尔市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伊斯坦布尔市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旁,奥斯曼帝国第十四任苏丹艾哈迈德一世在位时筹建,由当时顶尖建筑大师米马尔·希南的弟子穆罕默德·阿加负责建造,是全世界唯一一座六塔清真寺,是奥斯曼一世帝国所建清真寺中最壮观的宗教建筑。现已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入选世界十大建筑奇景。“蓝色清真寺”得名于其内壁两万余块白底蓝彩釉瓷砖嵌饰,阳光透过中央圆顶260扇,窗辉映出充满神秘感和神圣感的蓝色光芒。
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在建筑学上指角锥体建筑物。埃及和玛雅古代文明的先民们把金字塔视为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陵墓、祭祀地,甚至是寺庙。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四大文明古国的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今苏丹和埃及境内。金字塔数量众多,在埃及发现近140座金字塔;苏丹有数十座金字塔;玛雅金字塔数量惊人,在墨西哥境内约有大大小小约10万座。著名的有胡夫金字塔,还有玛雅金字塔、阿兹特克帝国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月亮金字塔)等。
参考资料
最新!中国汽车出海总体情况一览.今日头条.2024-11-01
middle-east.humanidades.2024-08-10
middle-eastern-countries..worldatlas.2024-08-10
死海.死海.2024-09-05
middleeast/melandst.worldatlas.2024-08-10
中东人口.data.worldbank.org.cn.2024-08-16
中东概况.tbt.sist.org.cn.2024-08-10
Tchogha Zanbil.unesco.2024-01-20
Pasargadae.https://whc.unesco.org.2023-11-01
pixabay.pixabay.2023-10-15
涨知识:关于中东你该知道的那些事儿-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22-06-07
走进西亚.安徽大学西亚北非研究中心.2024-04-17
全球地缘政治中的中东战略地位变迁.sis.ruc.edu.cn.2024-01-25
圆桌|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在于空间而非时间.澎湃新闻.2024-01-25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26
中东国家列表.countryaah.2024-08-10
大新闻大历史|中东不断战乱的原因20190512(完整版).凤凰网河南.2024-02-17
Forbidden.人民网.2023-12-19
middle-east.encyclopedia.2024-08-10
中东.britannica.2024-08-10
沙特,凭什么能够独占阿拉伯半岛70%的土地?.澎湃新闻.2024-11-01
伊朗国家介绍.mp.weixin.qq.com.2024-11-01
countrys.worldatlas.2024-08-10
中东的地理.teachmiddleeast.lib.uchicago.edu.2024-08-10
middleeast.php.ducksters.2024-08-10
countrys/meriv.htm.worldatlas.2024-08-10
نهر النيل.mwri.gov.2024-03-26
Nile river facts.National Geographic Kids.2024-02-29
Britannica Websites.Nile River.2024-02-29
mideast/questions/resource/index.pbs.org.2024-09-02
霍尔木兹海峡概况.央视网.2024-04-17
六大战略突破:扫描近十年中东-阿拉伯国家能源开发、合作与治理.thepape.2024-08-16
中东历史.encyclopedia.pub.2024-08-16
中东重要区域组织.tbt.sist.org.cn.2024-08-16
报告|中东经济贸易联合体——海合会.澎湃新闻网.2024-08-16
中东地区标准化组织.tbt.sist.org.cn.2024-08-16
explainer-roots-and-realities.wilsoncenter.org.2024-08-10
涨知识:关于中东你该知道的那些事儿-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22-06-01
涨知识:关于中东你该知道的那些事儿-新华网.新华网.2024-04-17
中东农业概况.globserver.2024-08-10
china-silk-road-middle-east.besacenter.org.2024-08-10
中东地区经济持续复苏(国际视点).world.people.2024-08-16
chinas-belt-and-road-initiative.middleeastmonitor.2024-08-10
科威特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11-04
Traditional Weaving of Al Sadu.Archiqoo.2023-10-31
Cultural life.Encyclopedia Britannica.2023-10-17
中国与科威特非遗数字展上线 展示传统文化魅力.中国新闻网.2023-11-22
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增十种文化习俗.台海网.2023-11-22
The Culture Of Kuwait.WorldAtlas.2023-10-22
Tareq Rajab Museum of Islamic Calligraphy.atlasobscura.2023-10-22
Must-see attractions in Kuwait.lonely planet.2023-10-17
中东美食:绝非只是神秘而已.闽南网.2024-04-17
科威特.中国领事服务网.2023-11-10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3-10-15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风俗禁忌.世界风俗网.2023-11-13
alianqiu.mofcom.2023-10-15
The Saker Falcon Throughout History in the Middle East.aav.2023-10-15
握手、拥抱、亲吻,科威特习俗了解一下.央视网.2023-10-31
comprehensive-guide-in-2021.fibre2fashion.2024-09-02
old-city-jerusalem.touristisrael..2024-09-02
饶富历史 耶路撒冷旧城观光客增加近30%.中国新闻网.2023-12-05
莫克清真寺.http://muslimheritage.com.2023-11-01
Why your next vacation could be in Iran.https://edition.cnn.com.2023-11-01
沙特阿拉伯十大旅游景点,你去过几个?.澎湃.2023-10-10
Hegra Archaeological Site (al-Hijr / Madā ͐ in Ṣāliḥ).unesco.2023-10-07
Al-Ahsa Oasis, an Evolving Cultural Landscape.unesco.2023-10-07
At-Turaif District in ad-Dir'iyah.unesco.2023-10-07
大马士革古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10-07
卡塔尔世界遗产大全.腾讯网.2023-10-22
Al Zubarah Archaeological Site.UNESCO.2023-11-05
财富的故事——金字塔.中国网 视频中国.2023-10-30
埃及借助卫星发现多座地下金字塔和古墓(图).北方网.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