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英文名:Scandinavia,瑞典语:Skandinaviska halvön,挪威语:Den skandinaviske halvøy,芬兰语:Skandinavian niemimaa),位于欧洲西北角,北起巴伦支海,东临波罗的海,西接挪威海和北海,南边则是卡特加特海峡和斯卡格拉克湾,半岛南北长约1850千米,东西宽400至700千米,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欧洲最大的半岛。地理意义上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只有挪威和瑞典两个。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古生代末期就准平原化,在二叠纪,形成了奥斯陆地堑,侏罗纪和白垩纪时,半岛北部地区发生海侵,半岛的轮廓是第三纪初期地壳发生断裂并逐渐上升的结果,经历第四纪冰川作用后,半岛基本形成。半岛中西部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山脉呈块状高原型。山脉南部为高原山脊;西坡为峡湾型海岸;东坡是高原、平原。冰川地貌普遍,主要有山地冰斗、冰川槽谷、冰川湖泊以及众多峡湾。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周围有北海、波罗的海环绕,内陆较大河流主要为格罗马河、达尔河等,湖泊主要有维纳恩湖、伊纳里湖等。半岛金属矿藏丰富,铁矿居多,瑞典是欧洲第一大铁矿资源国,挪威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半岛气候多变,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还包括温带大陆性气候、副极地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等。半岛降水量分布不均,西部年降水量达3000毫米,东部仅450—750毫米。半岛植物资源丰富,主要盛产针叶林植被松、白杨、枞等树种。动物则多以鹿、熊、北极狐等为主。
早在公元前一万年人类已开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生活。半岛开始进入农业与畜牧业发展时代。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半岛逐渐罗马化。 经历中世纪的动荡后,半岛形成如今的挪威和瑞典两个国家。半岛上的挪威和瑞典两国依托优厚的自然资源,主要发展森林工业、航运业。其中,瑞典纸浆、造纸、家具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挪威则是全球最大水产出口国之一,主要出口鳕鱼、鲭鱼、鱼、三文鱼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风景秀丽,拥有诸如斯德哥尔摩群岛、极光、松恩峡湾等自然景观,同时也拥有众多人文景观,包括瑞典皇宫、奥斯陆市政厅、乌普萨拉大教堂等。半岛历史文化悠久,是北欧神话故事、维京文化的发源地。
名称由来
斯堪的纳维亚一词来自条顿语“Skadino-via”,意思是“黑暗的地方”。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一词,在古罗马大学者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出版于公元77年的《博物志》(Naturalis historia)中第一次出现,写做Scadinavia或Scatinavia。后来,这部著作的手抄本,在第一个音节中加上“n”就变成了“Scandinavia”,沿用至今。老普林尼用“Scandinavia”,指称自己认为的波罗的海中的一个巨大的岛屿。依据老普林尼“斯堪的纳维亚”的拉丁文原词,日耳曼语创造了“Skapin-aujō”或“Skaðin-aujō”,“aujō”是岛屿或水中陆地的意思。诺尔登(Norden)一词与斯堪的纳维亚同义,指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和法罗群岛等历史渊源关系紧密、区别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地域。
位置境域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位于欧洲西北角,半岛北起巴伦支海,东临波罗的海,西接挪威海和北海,南边则是卡特加特海峡和斯卡格拉克湾。整个半岛南北长约1850千米,东西宽在400至700千米之间,经纬度范围为北纬54°~71°,东经5°~30°,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欧洲最大的半岛。地理意义上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只有两个:挪威和瑞典。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属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该地区通常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瑞典和丹麦,从地质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出发,还包括芬兰;从文化人类学和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应包括冰岛、法罗群岛。
形成过程
欧洲大陆环绕波罗的地盾或芬诺斯堪的纳维亚的古岩之岩心,经历一连串的发展阶段而逐次形成的大陆。瑞典大部、芬兰和一些邻近的俄罗斯国土的基底,可能还有波罗的海海底,均由波罗的地盾构成。此地盾的基岩位于俄罗斯台地之下,在乌克兰和另外地方露头。另一个由同样古老的岩石所构成的地区出现于苏格兰西北端,它包括了外赫布里底群岛及对面的一条大陆本土。欧洲板块经历了三次大造山运动,第一次造山运动的结果形成了加里东系,第二次形成了海西宁系,第三次形成了阿尔卑斯山系。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发育史不长,前寒武纪之后,芬诺斯堪的纳维亚地盾的起伏还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尤其是在邻近地区的造山过程中。奥陶纪时期,波罗的地盾相对于劳伦古陆向北移动,古大西洋急剧变窄。原有沉积岩受推覆作用影响。同位素年龄数据表明,标志着波罗的地盾和劳伦古陆造山作用之间碰撞的斯堪的纳维亚造山作用早志留世(443~428Ma)在东格陵兰地区开始启动并持续到晚志留世。斯堪的纳维亚造山作用的主要阶段以挪威和格陵兰地区的推覆体为标志。劳伦古陆的地壳被推覆至波罗的古陆之上,造成加里东造山带的大规模地壳加厚。古大西洋完全闭合以后,波罗的古陆和劳伦古陆之间形成了真正的劳伦古陆。
大约在志留纪末期和泥盆纪初期,在那古大陆上的海浸的一次间歇以后,造山作用力压碎并褶皱了较古岩块边缘的那些较近代的沉积岩,并使之隆起为高大的山脉。地质学家称之为加里东山系。它从爱尔兰向东北经苏格兰、挪威,延伸到北俄罗斯的提曼岭,并派生出一系支脉向西弯曲,穿越斯瓦尔巴群岛至北格陵兰。与前寒武纪岩心的区域褶皱不同,它由一系列比较狭窄的褶皱构成,在北爱尔兰、北威尔士、英吉利湖区、南部高地和苏格兰高原,在设得兰群岛、法罗群岛、几乎整个挪威以及瑞典邻近的一条狭窄地带都可发现其残迹。不列颠群岛和挪威的褶皱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喀里多尼亚造山运动在泥盆纪达到顶峰,导致芬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隆起。石炭纪时期,发生了另一次海浸运动,遍及了比利时、德国北部、法国北部和不列颠群岛,往北远至苏格兰的米德兰平原等地区。
早泥盆世—晚石炭世(409~323Ma),随着加里东褶皱带固结,从中泥盆世到早石炭世,东格陵兰和挪威边缘以及西巴伦支海受大规模左旋走滑或者转换运动和转换挤压变形所影响,形成碎屑岩。加里东造山作用之后,上地壳应力场总体从挤压转变为拉伸。劳伦古陆东部开始转为拉张应力状态,并导致了这一地区多个泥盆纪裂谷和弧后盆地的形成。泥盆纪巨型裂谷系统在整个波罗的地盾和西伯利亚古陆发生。
斯堪的纳维亚山地在古生代末期开始准平原化。在二叠纪,形成了奥斯陆地堑,侏罗纪和白垩纪时,半岛北部地区发生海侵。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山地和半岛的轮廓是第三纪初期地壳发生断裂并逐渐上升的结果,其陆地上升的幅度可达100—276米。波罗的地盾和加里东褶皱带之间,在现在的地形上并沒有明显的界线。新第三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地区形成了一个逐渐向南东倾斜的地块,而南斯堪的纳群岛则经历了持续的隆起,形成约1000米的重大隆起,导致隆起高原出现深谷切割。瑞典南部穹隆在覆盖层中出现,至今仍保留着保存完好的重新暴露的古表面。
第四纪时期,欧洲大陆北部和中部发育了巨大的大陆冰盖。当冰川最盛时,以斯堪的纳维亚为中心,冰盖范围向东经乌拉尔同西伯利亚地区冰盖相连接,向西南与英国的冰川相连,向西北一直延伸到挪威西海岸以外200米深的大西洋和北冰洋,向南到达德国、波兰等地。这个大冰盖最大范围可达北纬47°,冰盖面积达6500000平方千米,有些地方厚3000米。斯堪的纳维亚反复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导致了冰川对下层岩石的强烈作用,并导致了大量冰川沉积物的沉积。根据研究证明,半岛遭受过三次冰川作用,即明德期、利斯期和乌尔姆期。以利斯期最大,乌尔姆期最小。冰川全部消失的年代,大致在8000—9000年以前。
地理特征
气候
气温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其中,挪威沿海岛屿和低地普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陆地区盛行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高地的气候则属于副极地气候;瑞典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及温带阔叶林气候。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1月气温北部为-4℃,南部为2℃。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以东地区气候过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瑞典和芬兰的北部1月平均温度为-14~-16℃,科拉半岛为-10℃左右至-13℃,南部的斯德哥尔摩为-2℃,赫尔辛基为-4℃;夏季整个芬诺斯堪的纳维亚都是凉爽的,7月平均温度北部为10~12℃,南部为16~17℃。在北纬54°以北的地区,冬季温和,温度明显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哥本哈根1月平均0.1℃,与其纬度相近的莫斯科则为-10.3℃。夏季湾流比较冷凉,哥本哈根与莫斯科两地7月同为17.8℃。暖湿西风虽受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屏障作用,它仍可越过山地影响至挪威东部、瑞典内陆和芬兰。另一方面,半岛东部又受波罗的海的形响,使春秋增、降温缓慢,夏冬来临明显迟缓。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温度的分布,东西差异比南北差异明显,这与世界大部分地区不同。例如在北纬61°附近,位于东经4°的布兰德特(Bulandet)1月的平均温度为2.4℃,而东经29°的彭卡赫明(Punkahaju)同月为-9.4℃,温差达11.8℃。半岛的纬向温差,远小于经向温差。在西岸从波锐斯(Borris)到格姆维克(Gamvik),纬度相差15°07′,而11月份平均温度分别为0.0℃到-3.6℃,温差0.24℃;7月两地区平均温度分别为16.1℃和9.6℃,温差不足0.5℃。
斯堪的纳维亚的气温年较差,由西向东增大,即愈向东气侯的大陆性愈强。若和世界上其它同纬度地区相比较,半岛上的气温年较差偏小。例如由西向东哥本哈根为17.9℃,莫斯科为28.1℃,新西伯利亚州为37.7℃。在丹麦和芬兰地势平坦地区,各处气温相差不大。但在挪威和瑞典山区,无论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空间距离不大,气温却相差很大。
降水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沿海处迎风坡的年降水量达3000毫米,东部的背风坡仅450—750毫米。西部沿海冬季降水偏多,东部夏季降水偏多。由于气温低,蒸发小,几乎到处都是过湿状态。降水量的分布,从西向东减少。卑尔根与博德(Bodo)之间年降水量2000毫米,而且芬兰南部和中部仅600毫米;丹麦西部650毫米,东部550毫米;瑞典600毫米,但西海岸可接近850~900毫米;南部高地西坡1000毫米,诺尔兰地区由于地形作用差异很大。挪威东部居于内陆背风区,年降水量较少,如斯克约克(Skjak)和罗姆(Lom)分别为251和274毫米。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降水的地理分布,与季节盛行气流的属性有密切的关系。盛行西风虽然终年频率较大,但以冬季最强,又多气旋活动,所以冬雨最多。春季特别是3月和4月,持续吹干燥东风,所以雨量较少。5月和6月挪威海上常出现阻塞高压,半岛多吹干冷的西北风和北风,降水亦较少。夏季不同类型气流均弱,太阳辐射又较强,以垂直对流降水为主,平流降水不多。挪威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以西,秋冬多雨,其余均在2和3月。年降水日数的分布和年降水量相似,最多在挪威西部沿海,如卑尔根为239天,内陆95~180天,芬马克郡内陆最少。丹麦、瑞典和芬兰120~200天不等,最大频率在7~12月。
日照
斯堪的纳维亚由于地理纬度高,昼夜长短变化大。在北极圈以北,冬季有长夜,夏季有长昼。在挪威和瑞典许多地方年平均日照时数受到山地丘陵的遮蔽而减少。挪威许多谷地和峡谷较空旷平地,年平均日照时数减少55%,同时云、雾、雨、雪等也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年平均日照时数。年平均日照时数最少的卡拉绍克(Karasjok)仅1000小时,最多在斯德哥尔摩(Sto-ckholm)和赫尔辛基(Helsinki)在1800~2000小时之间。
气压和风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冬季由于受冰岛伸向新地岛的半永久性的低压槽内影响,气压梯度在冰岛低压和亚洲高压之间很强,主要为西风和西南风。丹麦、瑞典南部和中部以及芬兰南部终年盛行西风和西南风。挪威和瑞典山区内,地面风受到地形的影响,风向不定,很不规则。由于气压分布的年变换,类似季风环流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广大地区。夏季在挪威西部和西北部海岸多北风:在波的尼亚湾沿岸地区,冬季风主要从内陆顺着各地和峡江地形吹向海上。在北极圈以北挪威境内,冬季内陆和滨海温度差异相当大,顺峡江面下的风,类似布拉风,常超过大风量级,并常出现暴风雪。这样类似季风的地面风,仅仅限于低层大气,在高空终年均以西风和西南风为主,并且冬季强于夏季。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滨海地区夏季温暖静风的日子,经常出现海陆风环流。在挪威奥斯陆峡湾(OsIo-峡湾)和斯卡格拉克海峡沿岸,地面风以海峡风占优势。在波的尼亚湾周围及瑞典西海岸的海陆风也很著名。最大风速出现在挪威西部沿海、北部沿海和高山地区。沿海地区冬季是暴风季节。挪威沿岸最南部林得斯内斯角(Lindesnes E.)的平均风速冬季为7~10m·s-1,夏季为3~5m·s-1,在波罗的海和波的尼亚湾沿岸分别为6~6.5m·s-1和3~3.5m·s-1,在丹麦全年平均为6m·s-1左右。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风速在内陆和峡江上游明显减小,内陆年平均风速,除高山外,很少超过2~3m·s-1,静风日数有许多地区超过50%。海拔1300米的高山地区年平均6m·s-1,内陆最大风速可达35m·s-1,北部挪威沿海可达50~56m·s-1。出现在挪威沿海的大风最多日数,从南到西到北,分别为12、22、12天,芬兰西部为8天,瑞典东部为5天。
地质
地质构造
芬诺斯堪的纳维亚只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芬兰两部分,它们有共同的地质发展史。在构造上,芬诺斯堪的纳维亚属于波罗的地盾和加里东褶皱。加里东运动以后,这里长期处于陆地状态,因而形成一系列准平原地形。第三纪时,西部隆起为高原型山地,东部除科拉半岛西部外,一般变动不大,属于平原或丘陵。第四纪冰川作用的结果,芬诺斯堪的纳维亚的地形复杂化了,无论是山地、高原或是平原,到处都布满了各种类型的冰川地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北欧,半岛的西部是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而东部是诺尔兰高原及斯莫兰丘陵。在地质学上,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是加里东造山带,而东部属于波罗的地盾,分属两个地质构造单元。
挪威、瑞典、芬兰这三个大陆国家所形成的地区,从构造方面来看可分为两个很不均匀的部分。丹麦和瑞典南部半岛的斯科纳地区是欧洲北美大平原的延伸部分,同样是由第三纪和第四纪岩石所组成。挪威以及瑞典其余部分和波恩荷尔姆岛系由极为古老的岩石所形成。整个地区在冰川时期以及紧接冰河时期之后受到冰川作用的很大影响。丹麦大部分为冰碛层所覆盖。瑞典的斯科纳地区、丹麦的岛屿(波恩荷尔姆岛除外)以及日德兰半岛东部全为泥砾所覆盖。半岛的两个半边为终所分隔,有些地方终碛高达海拔600英尺。
挪威和瑞典的构造则复杂得多,基层的岩石形成波罗的地盾的一部分,原是前寒武纪岩层。这些岩石露出在挪威南部大部分地表以及瑞典大部分地表,并经波罗的海底部到达芬兰。这些古岩石曾一度褶皱成山脉,但早在古生代以前便已经磨蚀成为一个准平原,随后,沉积物在该地盾上堆积很深,在志留纪时期,褶皱成山脉,从北角经苏格兰高原,一直延伸到爱尔兰西北部。这条山脉也被通称为加里东山系,是形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主脊。这条山脉能保留至今是由于在太古基层岩石中的一个凹槽或向斜谷上有巨层沉积物的原故。这山系的褶皱带是向东的上冲断层,但除一些外露层外,大部上冲断层全被侵蚀掉了。在第三纪时期,这条山脉因为一次造陆运动提升到如今的高度。
地层信息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分布有寒武纪和志留纪水平的沉积岩层。如厄兰岛和果特兰岛都是由志留纪石灰岩所组成的海拔50—80米的台地,瑞典南部斯科纳半岛上志留纪地层是页岩,瑞典中部是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的交互层,这表明古生代时波罗的地盾地区常常发生海侵。半岛东部古生代沉积层没有遭受褶皱作用,是波罗的地盾的范围。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是加里东褶皱带。在下古生代时,这里分布着加里东大地槽,并把波罗的地盾与西面的劳伦古陆分开。寒武纪中期开始沉积有长石砂岩,厚达2000米。在长石砂岩的上部,分布有古冰碛所形成的冰碛岩,这说明寒武纪时这里有大的冰川作用。其后在大地槽的底部,沉积有新的砂岩、页岩层。在寒武纪地槽中有海下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以及中长岩和流纹岩。上奥陶纪时由于火山作用减小,地槽中沉积砂岩、页岩和凝灰岩。在志留纪初,地槽底部升起,海水变浅,有砾岩和长石砂岩沉积层,上志留纪末地槽因受加里东造山运动的影响,使厚达8000—10000米的下古生代沉积遭到压力和褶皱作用,地层发生错乱,并为侵入体所分开,造成分开波罗的地盾和劳伦古陆的“横堤”山地。由于造山运动的结果,并随着高大山脉均夷作用的进行,在泥盆纪时就形成卑尔根和其他地区的红色砂岩。
瑞典最南端的斯堪尼亚和挪威南部的奥斯陆地区,地层最厚、 最完整的层序出现在平台外围,厚度为80—100米,最大厚度接近180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其它地区,由于与地平线变化或局部均衡抬升相关的中断,地层要薄得多,如厄兰岛和瑞典中南部约21米。
矿产资源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金属矿藏丰富,铁矿居多,瑞典、挪威都为铁矿砂出口国。瑞典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石、铜、铅、锌、、金、银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铁矿,以矿石品位高为特征,瑞典的基律纳是世界地下开采的最大铁矿。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瑞典的铁矿石储量有35亿吨,是欧洲第一大铁矿资源国、世界第九大铁矿资源国。除铁矿石外,瑞典其他优势矿产还有铅、锌、银等,其中,铅查明储量为110万吨。挪威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铜、黄铁矿、有色金属等。挪威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挪威的油气资源全部位于沿海大陆架或者近海区。主要分布于3个地区:北海、挪威海和巴伦支海。其中北海占83%,挪威海占14%,巴伦支海占3%。挪威石油储量2007年为10亿吨,占世界石油储量0.7%;天然气储量为29600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储量1.7%。
地形地貌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川地形非常普遍,除西部山地有大量冰斗、冰川槽谷外,还有很多冰川湖泊。半岛西部的挪威沿海形成一系列狭长、曲折、幽深的峡湾,宽度仅数千米,长度超过100千米,两岸多为高崖。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其半岛西部,构成半岛地形的主轴,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峰是挪威境内的加尔赫峰,海拔2468米。山脉西坡陡峻,直到挪威沿岸;东坡比较平缓,成阶梯状经丘陵台地过渡到波罗的海沿岸平原。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自西南向东北绵延1700千米左右,南部宽600千米,北部200~300千米,山脉呈块状高原型。山脉南部在波状起伏的高原上有山脊,并呈尖峰状。山脉西坡峻陡,形成峡湾型海岸。东坡呈阶梯式诺尔兰(Norrland)高原,分三级降入波的尼亚湾,第三级为平原。诺尔兰高原北部逐新过渡为芬马克(Finnmark)高原,海拔300~500米。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地面地貌特殊,以冰迹湖和蛇形丘、鼓丘等地貌为主。半岛地貌和芬兰、冰岛以及东欧平原北半部的地貌一样,第四纪冰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冰川刻蚀的冰成地貌形态最普遍,如冰斗、冰斗湖、卡尔山脊和冰川槽谷等。仅沿岸地带有冰碛物构成的平原。在平原的形成上,第四纪的海侵和河流冲积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斯堪的纳维亚山地中的许多山峰仍突出在雪线以上,保存有永久冰雪和冰川,现代永久冰雪占有的总面积为5000平方千米。
主要山脉
斯堪的纳维亚山脉(Scandinavian Mountain),又名基阿连山脉。山脉自西南向东北绵延1700千米,宽200千米~600千米;一般海拔约1000米,最高峰是挪威境内的加尔赫峰,海拔2468米,是北欧的最高部分。山脉西坡陡且直逼大西洋岸,第四纪大冰期时这里是大陆冰川的中心。冰川的最后消退是在距今1.2万年至8000年前,所以各种冰川地貌完好。在断裂作用和冰川刨蚀作用下,山脉西坡形成很深的槽谷;冰川消融后,海面上升,海水淹没了槽谷,在沿海形成了狭长、陡深的世界著名的峡湾式海岸,有的峡湾深入内陆达200千米。山脉东坡是阶梯式的诺尔兰高原,坡度较小,分三级倾入波的尼亚湾。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气候分界线。山脉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年降水量1500毫米~2000毫米;东部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多在500毫米~750毫米。
主要岛屿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沿岸分布着许多岛屿,主要有果特兰岛、厄兰岛、博恩霍尔姆岛和阿兰群岛。
果特兰岛
瑞典的果特兰岛(Gotland)是波罗的海中最大的岛屿,距瑞典本土90千米,面积3140平方千米。早在海盗时期,瑞典人就来到这里,1285年,果特兰岛正式归属瑞典。岛上的首府维斯比城是当时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中心。环绕维斯比城长约3千米的城墙建于12世纪。果特兰岛多为平原,是瑞典的旅游胜地。全岛中世纪留下的教堂多达92座,既是人们做礼拜之处,又是游人参观的地方。每逢夏季,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跨海来到这里度假。岛上除旅游服务业外,还有少量的农业、牧业和工业。果特兰岛以东的海底发现藏量丰富的石油,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水文
海岸线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海岸,斯塔万格以北,大陆被侵蚀成许多海湾,深入陆地20至50英里,沿海岸排列着一群人们通称为“岩岛前哨”的岛屿。这些当地人称之为峡湾,从横断面来看,它们呈U字形河谷状,两侧有谷肩平头的峭壁,以及悬谷。从纵断面常可看到,这些峡湾的湾口处比其大部分湾身较浅。
瑞典海岸线比挪威的较为整齐。在东海岸各处呈现着与挪威峡湾相似的小湾,只是它们与低地相联接。从佛斯特维克往南,围绕瑞典西南海岸和挪威南海岸,这些小湾是通常的海口湾,由河谷下游末端的沉没而形成的。奥斯陆峡湾是由于断层而成。在丹麦,坑道式河谷是由斯堪的纳维亚冰盖的溶水切割而成,后又为一次海面上升所淹没。其中的一个坑道式河谷通往利姆峡湾的兰格拉克湾,直经日德兰半岛,使其北部成为一个岛屿。西日德兰半岛为沙丘所包围,这里的沙丘不象在较南部那样有中断情况,而是连续不断的。波罗的海中岛屿的东北海岸边缘是白垩岩的断崖。
海洋水
北海
北海(North Sea)位于挪威海以南,介于不列颠群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荷比低地和日德兰半岛之间,面积为544000平方千米。北海是一个较浅的边缘海,除靠近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南端有一较深的海槽外,整个北海的水深都不超过100米,其中位于中西部的格兰德浅滩的最浅处只有14米深。北海是世界上航运最繁忙的海域之一,西欧的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丹麦、瑞典、挪威等国的航海运输、贸易往来,大多需要经过北海海域,它的沿岸发展了一些有名的海港城市,如汉堡、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伦敦等。
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Baltie Sea)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是一个近于封闭的内海。波罗的海面积385000平方千米,是一个深度不大的内海,一般为60~150米。波罗的海东至芬兰与苏联之间芬兰湾;北至瑞典与芬兰之间的波的尼亚湾。波罗的海位处北纬54°~66°之间,它的绝大部分海面在冬季都要结冰,特别是波的尼亚湾和芬兰湾每年约有3~6个月的结冰期。波罗的海周围有众多的河流注入大量的淡水,加上这里年降水量大于年蒸发量,因此它成为世界上最淡的海。
波罗的海在冬季比较容易结冰,给海上运输带来不便。而且水产种类较少,如鳕鱼只有大西洋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含盐度低使得一些淡水动物能在波罗的海栖息,如鲈鱼、鱼、狗鱼等。20世纪30年代附在船底而来的中国螃蟹也在此大量繁殖。波罗的海有许多伸入陆地的海湾和海港。波罗的海中也有不少较大的岛屿,如西兰岛、菲英岛、洛兰岛和波恩荷尔姆岛、果特兰岛和厄兰岛、阿维南马群岛、萨烈马岛和希乌马岛、吕根岛等。
主要河流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许多河流和湖泊。但半岛是高原地形,没有大的河流系统。斯堪的纳维亚山地偏于半岛西部,大多数的河流注入东南面的波罗的海。河流还处于极早期的发育阶段,河流纵断面变化急剧,多险滩、急流和瀑布,不利于航行,仅用作木材浮运。融雪水是河流的主要来源,故春末流量最大。冬季温度低,引起河水长期冻结。半岛上富有水力资源,水力资源超过阿尔卑斯山地的储量,列为欧洲第一位。水力资源对半岛上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弥补了半岛上煤、石油等动力资源十分贫乏的弱点。半岛较大的河流是格罗马河、达尔河、洛根河、克拉尔河和托尼欧河,大多数的河流都发育在构造断裂和冰蚀所成的盆地地带。
格罗马河
格罗马河(Glomma River)一译“格洛马河”,是挪威最长、水量最多的河流,也是斯堪的纳维亚最大河流。格罗马河发源于挪威东部多弗雷弗尔高原(Dovrefjell)勒罗斯东北32千米的里恩湖,向南流经东谷至康斯文格尔,然后折向西和西南,入厄耶伦湖,从此再向南流至萨尔普斯堡,在腓特烈斯塔注入北海奥斯陆峡湾,全长611千米,流域面积约4.3万平方千米。格罗马河主要支流有阿特纳河、雷纳河和沃马河等。格罗马河穿过挪威最富饶的萨尔普斯堡森林地区,沿岸多锯木厂和造纸厂,水力资源丰富,在腓特烈斯塔上游沿岸有造船厂,从河口上溯至萨尔普斯堡可通航,是木材流放主要水道之一。
达尔河
达尔河(Dalǎlven)是瑞典中部河流。达尔河源出瑞典与挪威边界弗门德(Femund)湖东,由两条支流,即东达尔河及西达尔河汇聚而成,两河各长200余千米,均向东南流。东达尔河流经锡利延(Siljan)湖后,在博兰格西北16.1千米处同西达尔河汇合。仍向东南流至克吕布尔,后折向东北,在斯屈特谢尔注入波的尼亚湾。达尔河全长323千米,是瑞典中部重要的动力资源和木材集运河道。东达尔河流经锡利延湖一段,土地富饶,为游览区,合流后的达尔河流域矿产丰富。
主要湖泊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湖泊系在构造断裂的基础上,后冰川侵触和冰碛而成。最大的湖泊位于瑞典中部地带,主要有维纳恩湖、维特恩湖、梅拉伦湖和耶耳马伦湖等,其中以维纳恩湖为最大,是西欧最大的湖泊,是欧洲第三大湖。此外,在北部的森林中和斯堪的纳维亚山地东坡,有许多构造湖和冰斗湖,较大的有伊纳里湖、托内湖、阿累木斯湖、乌德湖和斯土尔湖。
伊纳里湖
伊纳里湖(Inari Lake)是芬兰北部拉普省最大湖泊。伊纳里湖邻近苏联和挪威边界,长80余千米,宽1.6~40千米,面积约1000平方千米,湖面海拔118米,水深约60米。伊瓦洛河(Ivalo)自西南注入,经东面的帕茨河(Parts)湖水北流注入北冰洋。伊纳里湖湖内有3000多个小岛,湖岸陡直,多岩石岸,上覆森林。湖区宜垂钓和划船,西南岸的伊纳里镇是拉普省的商业中心,人口不足1万人,有捕鱼业。苏联境内贝辰加到罗瓦涅米的北极公路通过这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普人由贝辰加迁居于此。
土壤
欧洲的土壤类型有下列几种:冰沼土、灰化土、褐色森林土、地中海褐色土、黑钙土和栗钙土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山地顶部分布有冰沼土,冰沼土的土层很薄。腐殖质的含量在1%~2%之间,没有明显的土壤剖面。北部典型苔原地带有潜灰土和微灰化土,而微灰化土发育在较高的地段。在南部地带,发育有沼泽泥炭土,并具有较厚的泥炭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大部分、整个芬兰、东欧平原的北半部、中欧的波兰平原、北德平原、丹麦以及不列颠群岛的北半部都有灰化土土壤发育。灰化土具有灰化层(淋溶层)和淀积层等层次。土壤的上层仅有二氧化硅质之类难溶性的物质保存着,故呈灰白色和酸性反应。灰化土的腐殖质含量较少,一方面是由于常绿针叶林没有厚的枯枝落叶层;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气温较低和细菌活动较弱的条件下,少量的有机质分解成腐殖质的过程是缓慢的。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植物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的灰化土上生长着针叶林植被。仅在极北部的沿岸地带和山地上,由于气温低,有冻原分布。瑞典南部,由于生长季较长,有混交林。斯堪的纳维亚山地的植物,具有明显的垂直自然植物带。海拔1200米(山地的南部)和500米(山地的北部)以上是高山苔原植被和灌木,生长着苔藓植物、地衣、矮桦和柳等。此带以下大致在海拔900米(南部)和400米(北部)是桦林带,其中有松、毛白杨和赤杨。其次是针叶林带,由松和枞等树种所组成,占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最大的面积,半岛山地东坡的大部分、波的尼亚湾沿岸以及半岛西部的部分地区。西海岸地带的沼泽土上有喜潮湿的草地和石楠灌木群落。针叶林向南可以达到北纬60°左右。在针叶林中有大片的沼泽地区,其中生长着地衣和藓苔等物。北纬60°以南有夏季橡、等生长,构成混交林。仅瑞典的极南部是中欧式的盛长橡树的阔叶落叶林地区。
动物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有多种动物。如森林中有鹿、熊、狼、狐、貂熊、獬、灰鼠、貂和兔,鸟类中有雷鸟和黑嘴松鸡,北部冻原中有北极狐。瑞典的动物主要有山地冻原带的挪威旅鼠、驯鹿、北极狐、伶鼬和鹧鸪、野鸭及其它水禽,林区的麋鹿、猞猁、刺猬亚科和环颈雉等,沿海的海鹰、普通海鸥、绵及唯一的爬行纲毒蛇,还有三文鱼、斑鳜和魣属等水生动物。
生态保护区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和挪威的自然保护区众多,主要分布在瑞典,瑞典有大小16个自然保护区,主要为丹德列特自然保护区、塞里自然保护区、桑德舍巴卡自然保护区、卡洛瓦拉彻自然保护区、北博滕县自然保护区等,挪威数量较少,主要为斯瓦尔巴德东北部自然保护区、斯瓦尔巴德东南部自然保护区、厄于伦北部自然保护区。
北博滕县自然保护区
北博滕县(Tjeggelvas)自然保护区位于瑞典中北部的拉普兰地区,该区面积为328平方千米,1988年该保护区被划定时,它是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沿线被认为是“该国最有价值的原始森林之一”的几个地区之一。该保护区植物景观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生态、动物学和植物学研究价值。保护区内有许多萨米人的壁炉和许多剥皮的树木,还有用于放牧驯鹿的旧烧焦区以及地衣树桩可以生长的地方,并且保护区内有多处萨米人的文化遗产。
人类活动
历史变迁
石器时代
早在公元前10000年,斯堪的纳维亚已有人类生活印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人文历史大约可以上溯至冰川时代,在挪威和瑞典都发现过公元前9000—8000年左右相当活跃的人类活动痕迹,公元前9000年左右,在寒冷的晚冰川期出现了一段温暖的间歇期,在斯的纳维亚南部森林中出现了成群的驼鹿与驯鹿,狩猎者追踪而来,他们的文化由“斯堪纳亚”(Skáne)的布罗马(Bromme)命名,这是“汉堡文化”时期来自欧洲大陆的人类在斯堪的纳维亚活动的最北边缘。公元前8300~前6000年的前北极期与北极期,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森林遍布从前的冻原,斯堪的纳维亚南部居民改变了生存方式,从依托内陆资源向依靠海洋资源转变。
公元前4100–3800年,米歇尔斯堡文化从法国东北部的扩张导致了德国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南部和波兰部分地区漏斗烧杯文化的形成。早期漏斗烧杯农业的特点之一是选择耕种沙质土壤,例如瑞典中部。公元前4000年左右,石器时代由旧石器晚期、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被引入斯堪的纳维亚。公元前2500年左右,半岛进入青铜器和铁器时代,也有入侵的日耳曼人不断迁入,逐渐形成一些松散型小小的聚居氏族。
公元前2000~1500年,萨米人的祖先到达斯堪的纳维亚。萨米人由陆路到达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继续向北,到达拉普兰。维京时代初期,萨米人遍布芬兰、挪威北部和瑞典北部。大约公元前1800年,斯堪的纳维亚进入铜器时代。在此之前,铜器已经被引入斯堪的纳维亚。公元前1800年,斯堪的纳维亚人制造铜器的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同一时期,斯的纳维亚南部进入青铜器时代,基本经济形态是农业、畜牧业,沿海地区则是以捕鱼和猎海豹为主。这一时期,体质人类学意义上的欧洲白人出现了。在公元前1000~500年,日耳曼语族群南至今天的荷兰、德国中部,东达维斯瓦(Wisla)。这一时期,尽管存在方言的差异,所有日耳曼人都使用一种共同语言,也称“日耳曼共同语”。
铁器时代
公元前500年左右,斯堪的纳维亚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铁器时代细分为公元前500一公元前1年,前罗马或凯尔特铁器时代;公元前1年~400年,罗马铁器时代;400~800年,日耳曼铁器时代。日耳曼铁器时代,又细分为400~600年,大迁徙时代;600~800年,墨洛温时代;在挪威考古学界,则以550年为界,划分为大迁徙时代与墨洛温时代。
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罗马铁器时代,斯堪的纳维亚南部平等的农业社会演变为军事酋邦。公元前1世纪到1世纪,罗马军团征服了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地区,从此,斯堪的纳维亚人直接面对罗马人近500年。在欧洲大陆北部,莱茵河流域的日耳曼人通过战争,与罗马军队带来的地中海罗马文化相融合,逐渐罗马化,并与斯堪的纳维亚的酋邦和部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通过联盟、通婚、交换礼物、易货贸易乃至战争,建立起从罗马帝国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北部的古典意义上的全欧网络。
200年开始,斯堪的纳维亚兴起了军事筑垒建设,出现了封锁峡湾的排桩、城堡、城墙等。在挪威南部、瑞典和芬兰依山而建的城堡遗址极为常见,在厄兰、哥德兰等地势平坦地区,依地势制高点建起环形筑垒或城墙。5世纪,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进入英格兰。这些移民的语言学后果是多种多样的,哥特语等东日耳曼语与从斯堪的纳维亚到欧洲大陆中部的日耳曼语持续体分离出来。
维京时代
7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正式开始进入“侵略时代”,8世纪前后,半岛进入了大名鼎鼎的海盗时代,斯堪的纳维亚的海上勇士们沉浸于对外冒险和扩张中,挪威人喜爱征服移民,他们从袭击爱尔兰起,曾一直入侵到塞纳河流域建立了诺曼底公国,并大批定居下来。瑞典人则对商业贸易更加感兴趣,他们让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商路繁忙起来,势力还一直向欧洲东部延伸,远达黑海和里海沿岸,也有史书记录了瑞典人抵达伊斯坦布尔市耶路撒冷王国、巴格达,以及和阿拉伯人交换皮毛和金属产品的详情。维京时代的开端是793年。当时,海盗入侵者占领了英国林迪斯芳的一座重要的岛屿修道院。
中世纪
大约在9世纪开始,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入动荡的王国时期,851年起,斯堪的纳维亚人开始了在大不列颠岛上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亨伯河和蒂斯河之间的德伊勒王国和泰晤士河与沃什湾之间的东盎格利亚王国。980年,斯堪的纳维亚人再次入侵英伦三岛。无数次的分、合后,留存为今天的挪威和瑞典两个国家。
11世纪之前,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产生的文本只有符文、铭文和一些硬币传说,已知的第一份斯堪的纳维亚宪章记录了丹麦国王在1085年的一笔赠款,但它只是一份副本。11世纪初,瑞典开始形成国家,1157年,瑞典兼并芬兰。14世纪中叶,挪威开始衰落,1397年,挪威、丹麦以及瑞典组成卡尔马联盟,受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统治。1523年,瑞典脱离联盟独立。
17世纪—20世纪
1654开始,瑞典进入强盛时期,领土包括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俄罗斯、波兰和德国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直到1658年为止,瑞典大部分地区都在丹麦王国。1718年,瑞典对俄国、丹麦和波兰作战失败后逐步走向衰落。1721年,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开始对格陵兰再次殖民,卑尔根城成立了一个挪威商业贸易公司,通过这个公司的探险队,汉斯·爱根捷在格陵兰西岸建立了第一个欧洲人的居民村,1728年,根据丹麦政府的命令,这个居民村迁移到另一个大岛的近岸区,并取名为戈德霍布,后来成了丹麦海外极地殖民地的中心。
1805年,瑞典参加拿破仑战争,1809年,瑞典败于俄国后被迫割让芬兰。1814年,挪威被丹麦割让予瑞典。1905年6月7日,挪威脱离瑞、挪联盟独立,选丹麦王子为国王,称哈康七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挪威保持中立。“斯堪的纳维亚”指的是地理上不同的欧洲地区,北欧国家签署了四个国家(丹麦、挪威、瑞典和芬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斯堪的纳维亚”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是相同的(芬兰独立后,“北欧”一词开始被认为是指共同构成“北欧”的国家和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挪威被德国占领。1945年5月德占领军宣布投降,挪威光复。1947年,挪威接受“马歇尔计划”,经济逐步恢复。1949年,挪威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9年,挪威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72年和1994年,挪威两次公民投票分别反对加入欧洲共同体和欧盟。1999年,挪威加入申根协定。
人口与族群
瑞典总人口为1055万人(2023年8月)。绝大多数为瑞典人,移民多来自中东、东南欧、非洲等地区。瑞典族群中,瑞典族占90%。北部有芬兰族约2万人,拉普族(萨米人)近2万人。基督教路德宗是瑞典的国教,国王信奉国教,法律规定非信奉国教公民不得担任首相。瑞典的官方语言为瑞典语,通用英语。挪威人口553.4万人(2023年9月)。官方语言为挪威语和萨米语。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路德宗,挪威教会成员占人口总数的64%。挪威人是一个非常同质的日耳曼民族。除了挪威北部的数千名萨米人和芬兰裔人外,挪威没有大量的少数民族。挪威是少数美国人、英国人、智利人、丹麦人、伊朗人、巴基斯坦人、瑞典人和越南人等群体的家园。
经济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森林茂密,平均森林覆盖率约50%,森林工业、水力发电和航运业均为半岛上国家的主要产业。半岛西部的挪威沿海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捕鱼量居世界前列。瑞典和挪威以造船工业见长,所造船舶大部分出口。
瑞典
瑞典寒冷的气候特点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主要以畜牧饲养为主,其产值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80%。粮食、肉类和蛋、奶自给有余,水果和蔬菜主要依靠进口。瑞典是多森林的国家,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除出口木材外,林业相关的深度加工工业部门齐全,纸浆、造纸、家具、林产化工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截至2021年,其中针叶树木产品的出口额居世界第二,纸浆出口居世界第三。
瑞典是世界五大工业强国之一,主要有机械制造业、森林及造纸工业、矿业、电力设备、化工、电信、汽车、食品加工等。瑞典在冶金、材料、制药、通信、航天等专业领域的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同时瑞典还拥有独立的核工业、航空业和先进的军事工业。瑞典近70%的人在服务业工作,主要有商业、运输通信、金融、医疗护理、企业服务、教育、科研及文化服务等。瑞典旅游业稳定发展,主要旅游地有首都斯德哥尔摩、北部自然保护区、西部的哥德堡市和南部的斯科纳省。瑞典一直支持世界贸易自由化,外贸依存度较高,出口利润占GDP的45%左右。瑞典拥有很多国际知名品牌,如爱立信、伊莱克斯电器、沃尔沃汽车、萨博汽车及ABB、宜家家具、SKF轴承公司、阿斯利康等。截至2022年,瑞典国内生产总值59628亿瑞典克朗(约合5584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7万瑞典克朗(约合5.3万美元)。
挪威
挪威农业面积98.5万公顷,占国土3.5%(不包括斯瓦尔巴群岛、扬马延岛等属地),肉蛋奶制品自给率达96%以上,谷物、果蔬等自给率较低,北部沿海是世界著名渔场。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发达,主要捕捞鱼种为鳕鱼、鲭鱼、鲱鱼等,养殖以三文鱼为主,是全球最大水产出口国之一。
挪威是现代化工业的发达国家。外贸在经济中地位重要。主要出口原油、天然气、焦炭与精炼石油制品、金属、各类机械、渔产品。主要进口机械、机动车、电子光学产品、金属、化学原料及制品、食品。202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6929.6亿挪威克朗,其中出口26623.7亿挪威克朗;进口10306亿挪威克朗。挪威离岸油气、化工、航运、水电、冶金等尤为发达,是欧洲重要铝、镁生产国和出口国,硅铁合金产品大部分供出口,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第八大原油出口国、第九大航运国。2022年油气总产量约为2.32亿立方米,出口值约为2万亿挪威克朗,占全国货物出口总值的74%。截至2023年,挪威国内生产总值55707亿挪威克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4.5万挪威克朗。
交通运输
挪威海运业发达,商船队总吨位1901万吨。铁路总长约4200千米,公路总长9.8万千米。挪威年货运周转量约602亿吨。主要港口有奥斯陆港、卑尔根港和特隆赫姆港以及瑞典的哥德堡港,其中奥斯陆港年吞吐量约590万吨。机场主要有奥斯陆机场、卑尔根机场和斯塔万格机场以及由瑞典、丹麦、挪威联合组成的北欧航空公司,其航线遍及五大洲的50多个国家。瑞典船舶航运业发达,有45条航线对外航线,每年运载着大约1300万吨货物和320万名旅客进出瑞典港口。瑞典公路网以高速公路为中心,公路全长计有97800千米,铁路线长12000千米,包括500千米的私营铁路以及1000千米左右的仅供货运的轨道。电气化铁路约占全国铁路线的70%。瑞典民航运输也较发达,主要有斯德哥尔摩阿兰达机场、哥德堡市的兰德维特机场和马尔默市的斯特鲁普机场。
港口
奥斯陆港
奥斯陆港(Port of 奥斯陆)位于挪威东南奥斯陆峡湾顶端,是挪威最大的港口,码头总长13千米,水深20~50米,可停泊多种类型的船只。港区在海湾东北岸呈弧形分布,自西北至东南主要码头有菲利普斯塔德码头区、皮佩维卡码头区、维佩坦根码头区、比约维根浅水杂货码头区、比斯佩维根码头区、格隆利亚码头等。港区东南为集装箱码头。港外12海里有石油码头1座。全港有水深5~12米的码头线12.4千米,共有40多个码头,百余中级以上泊位,年货物装卸约1000万吨,集装箱10万标准箱。
哥德堡港
哥德堡港(Port of Goteborg)是瑞典第一大港,位于瑞典西南部,临卡特加特海峡,与丹麦北端隔海相望。哥德堡港终年不冻,成为瑞典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埠,年货物吞吐量2000多万吨,约占瑞典海港吞吐总量的1/4。哥德堡港还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第一大海港。哥德堡港主要出口汽车、机械、化学制品、纸张、木材及各种木制品,主要进口石油、金属矿石和水果。
机场
斯德哥尔摩阿兰达国际机场
斯德哥尔摩阿兰达国际机场(斯德哥尔摩 Arlanda Airport,IATA代码:ARN;埃尔多拉多国际机场代码:ESSA)位于斯德哥尔摩以北42千米,是北欧航空公司(SAS)一个主要的枢纽机场。机场拥有3条跑道(长度分别为3301米、2500米和2501米)和4座航站楼,其中2号航站楼和5号航站楼用于国际航线,3号航站楼和4号航站楼用于瑞典国内航线。机场拥有众多航线,抵达全世界172个目的地,2013年,斯德哥尔摩阿兰达机场的客流量达200万人次。
环境与保护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污染土壤。其特点是污染土壤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扇形、椭圆形或条带状分布,长轴沿主导风向伸长,其污染面积和扩散距离,取决于污染物的性质、排放量和排放形式。例如,西欧和中欧工业区采用高烟囱排放,SO2等酸性物质可扩散到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使该地区土壤酸化。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南部、荷兰、德国、波兰和捷克在内的欧洲部分地区经历了多次的酸雨事件。
挪威的污染问题主要有城市空气污染、部分工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污染等。空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SOx和NOx。挪威在20世纪60年代发掘了石油之后,各行业纷纷开始滥用石油,导致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同时,工业污水的排放造成水中氮和磷含量超标,导致内陆和海岸水域的藻类疯狂增长,水中含氧量降低,水质恶化,水生物减少,20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哥德堡市、马尔摩三个主要城市因汽车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噪声危害等导致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河流、湖泊的汞对水体的污染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环境保护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欧洲各国开始开展大规模的环境立法工作。初期主要是单一性的法规,如水污染治理法、大气污染治理法、濒危动物保护法等。之后逐步走向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如1974年瑞典颁布的宪法规定,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制定包括狩猎、捕鱼,或者保护自然和环境在内等事宜的规章制度。瑞典注重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公众参与环保,瑞典在学校开展广泛的环境保护教育课程,注重环保“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如何节水、节电等节约教育。在瑞典《义务教育学校大纲》的16门课程中,有9门涉及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从1991年起,瑞典每年都要搞大型宣传活动来增强人们的水生态意识,“世界水周”活动,旨在关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水投资,倡导节约用水,科学合理地使用厨房和厕所用水。
风景名胜
自然景观
斯德哥尔摩群岛
斯德哥尔摩群岛(Stockholm archipelago)位于波罗的海上,是瑞典最大的群岛。群岛由两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组合而成,主要集中在南曼兰和乌普兰的海岸线上。斯德哥尔摩群岛是瑞典主要的经济中心,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瓦克斯霍尔姆是斯德哥尔摩群岛中最为有名的小岛之一,也是前往斯德哥尔摩群岛中部及北部的中途站,瓦克斯霍尔姆岛景色优美,岛上的小镇始建于1647年,被誉为“群岛中的珍珠”,小镇拥有众多凉亭,街道上布满商店和手工艺品店。
阿比斯库国家公园
瑞典看极光一定绕不开阿比斯库国家公园(Abisko),阿比斯库国家公园被《Lonely Planet》评为全球最佳的极光观测地,阿比斯库是瑞典北部拉普兰省的一个村庄,属于基律纳管辖范围。阿比斯库国家公园占地77平方千米,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种类繁多的北欧的野生动物,在阿比斯库国家公园还可以观赏到各种景色,如山峰、峡谷、平原、森林、小动物。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这里的北极光,每一年的五月中下旬到七月中下旬这里可以欣赏午夜太阳。阿比斯库极光站观看北极光的效果极佳,被美国航空航天局美国国家宇航局认定为世界上最适合观测极光的地方之一。
松恩峡湾
挪威是世界上峡湾最多的国家,松恩峡湾(Sognefjord)是其众多峡湾中最长、最深的峡湾。松恩峡湾位于挪威西海岸,在北纬61°附近,处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界处附近,湾口以南是大西洋属海—北海,以北是北冰洋属海—挪威海。该湾从北海海岸的叙拉岛苏伦,到其最长分—吕斯特峡湾顶的肖伦,长204千米,最深点1308米。松恩峡湾及其分汊部分,是挪威重要的旅游区。沿湾多瀑布,湾口以南72千米处的卑尔根是挪威仅次于首都奥斯陆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
人文景观
“北方威尼斯”—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Stockholm)是瑞典的首都,也是瑞典的第一大城市。地处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交汇处。面积约200平方千米,由湖海之间的14个岛屿和乌普兰与瑟南曼兰两个陆地地区组成。城区水道纵横,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斯德哥尔摩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是文明古都。斯德哥尔摩不仅是瑞典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经济和交通的中心。斯德哥尔摩也是世界上风景最美丽的首都之一。城市建筑和自然风景的交融是该城市的一大特色。
斯德哥尔摩老城位于城市中心地区。老城的大街小巷均由石头铺成。古城中,人们还可见到500年前的地下室和墙。以及每日中午在王宫前举行的王宫卫队换岗仪式。这里的王宫对游人开放。王宫些室内陈放着瑞典古代国王的王冠、王袍、权杖、战车、兵器、珠宝、饰物和金银器皿等。斯德哥尔摩有各类各样的大小博物馆52家,其中有以收藏中国和东方各国文物、古画、艺术珍宝而著称的东亚博物馆,有介绍瑞典历史、文化、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国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北欧博物馆、海洋博物馆、皇宫博物馆等。
瑞典皇宫
瑞典皇宫(Royal Palace)坐落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建于17世纪,现在是国王办公和举行庆典的地方,也是斯德哥尔摩的主要旅游景点。瑞典皇宫由著名建筑学家特里亚尔主持设计,正门屹立着两只石雕狮子,卫士身穿中世纪服装、头戴一尺多高红缨军帽,持枪站在两侧,神情庄严肃穆。瑞典皇宫方正宽敞,围着中间的场院共有608个房间。瑞典皇宫保留着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在皇宫大厅里,大幅的历代国王和皇后的肖像画挂在墙壁之上。宫内各类博物馆珍藏着各种金银珠宝和金银器皿,穹顶及墙壁上的壁画和浮雕艺术展现了皇宫的艺术成就,王宫卫队换岗仪式于每天中午举行,皇宫对外开放的部分包括:皇家寓所、皇家兵器馆、古斯塔夫三世的珍藏博物馆、珍宝馆、三王冠博物馆。
奥斯陆市政厅
奥斯陆市政厅(Oslo City Hall)位于挪威的首都奥斯陆港口附近,面向奥斯陆峡湾。市政厅筹建开始于1915年,1931年,市政厅开工建设,国王哈康七世为其奠基,1950年竣工投入使用。市政厅由两座高耸的塔楼和敦实的裙房组成,呈“凹”字型。红砖塔楼和墙面上的时钟源自北欧传统的市政建筑样式。市政厅被称作“双塔红砖”,红砖外立墙面上有少量雕塑装饰,奥斯陆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颁奖地,每年的颁奖仪式在奥斯陆市政厅内举行。
乌普萨拉大教堂
乌普萨拉主教座堂(瑞典语:Uppsaladomkyrka)是一座主教座堂,位于瑞典城市乌普萨拉的市中心,始建于1287年。教堂重建于1885~1893年,哥特复兴风格。乌普萨拉主教座堂的高度达到118.7米,是斯堪的纳维亚最大的教堂建筑。最初这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用于瑞典君主的加冕和安葬,自从宗教改革以后,属于路德宗的瑞典信义会,目前是瑞典信义会总主教驻地。
相关文化
神话传说
北欧神话
北欧神话的诞生远远晚于其他神话体系,公元前就已经由人们口耳相传,并在1~2世纪流行于挪威、丹麦和瑞典等地,中世纪才由冰岛的学者,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但是此时基督教已经确立了精神统治地位,于是大部分文学作品被付之一炬,只有两部主要作品流传下来,他们是《埃达》和《尼伯龙根之歌》。北欧神话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特有的神话体系。北欧神话起源于对太阳以及天然的生物的崇拜,北欧神话是个多神系统,大致上可分成四个系统:伟人、神、精灵和侏儒。伟人发明了世界,生出了众神。神分为两个部族,以主神奥丁为领袖的埃希尔部落以及以大海之神尼约德为领袖的瓦尼尔部落。重要神有十二个,即主神奥丁、弗丽嘉、托尔等,精灵及侏儒归于半神,他们为神效劳,其详细由来仍很含糊,归于日耳曼区域的发明。
半岛传说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奇形怪状的由来,据说是因为雅威完成了开天辟地的工程后,引发魔鬼的不满,魔鬼在狂怒之中把一块大石头投向了人类的新家—地球。这块石头落在北冰洋里,变成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岛上非常荒芜贫瘠,生命似乎无法生存。但幸运的是,仁慈的上帝想起来自己在创造其他大陆时,曾经留下一小块肥沃的土壤,他就把播散的残余土地洒在了挪威和瑞典的山上。但是,那里没有什么余地,因此挪威和瑞典的大部分地方就只好成为穴居巨人、侏儒及狼人的巢穴。
维京文化
8~11世纪这一时期在欧洲被称为“维京时代”,“维京人”这个词语最初只是用来指代来自维克区的人,后来才逐渐被用来指代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人们,也就是现在广泛意义上的维京人。维京人是比日不落帝国更早的海上霸主,维京海盗的龙船战斧曾让整个欧洲陷入恐慌。尽管有着如此强大的战斗力,维京人在欧洲历史上却只辉煌了几个世纪,便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维京人信奉北欧诸神,维京人在战场上特别骁勇善战,不畏惧死亡,维京人对自己的同伴慷慨、忠诚,比同时代的其他民族更加尊重妇女。而且维京人不仅崇拜勇士,也很尊重手工业者。在他们的船只、武器、农具甚至是牲畜的项圈上,都精心雕饰有精美的花纹,他们不只把这些视为工具,还将它们视作艺术品。维京人在海外扩展中也有发展商业贸易、促进文化交流等和平性的活动,对于当时欧洲贸易、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文学
18世纪以后,瑞典文学显现出熔法国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于一炉的特点,并创作出一批具有哲理性的抒情诗。乌洛夫·达林堪称瑞典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作品被看成是瑞典新旧两派文学的分水岭。18世纪中叶,瑞典文学趋向反对法国古典主义和启蒙思潮的旧浪漫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诗歌《激情》的作者图里尔德和悲剧歌剧作家李德奈尔。19世纪,新浪漫主义文学团体“曙光同盟”建立。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和闻名遐迩的诗作,其中阿特博姆的童话剧《极乐岛》和泰格奈尔创作的爱情故事《弗里蒂奥夫萨迦》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两部巨著。19世纪中叶,受欧洲新文学思潮影响,瑞典文学创作由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森古雅拉》的作者雷德贝里。进入20世纪,瑞典文学出现繁荣,有贝里要的《瓦德雪平的马库雷尔一家》,有反映工人阶级生活的文学作品,如考克的《工人》等。195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柏尔·拉格尔克维斯特更被看成是现代瑞典文学巨匠。
影视
风俗与禁忌
瑞典人办事冷静、谈吐文明、重诺守时且计划性强,习惯7、8月份休假旅行,最佳的商务活动时间为2~5月或9~11月。在瑞典,社交场合通常以握手为礼,有时也行接吻礼。瑞典人忌讳陌生人询问他们的政治倾向和年龄,忌讳黄色、蓝色以及白色的组合,忌讳数字13。瑞典忌讳送酒。大多数室内公共场所等都禁止吸烟。瑞典人也有一些古老的习俗:新出生的孩子,由这家的女人们抱着他绕父母的壁炉转三圈,如果孩子的身上带有膜状的东西,那就表示这个孩子会有守护神伴随其左右
挪威人友善而好客,若受邀到当地人家作客,要记得给女主人带上一束鲜花或巧克力作为礼物。7月、8月和9月初为挪威人享受阳光的季节,在此期间最好不要找他们办公事。
饮食文化
瑞典人以西餐为主,主食通常是面包和马铃薯,其中特别喜欢黑面包。早餐通常是面包配奶油和果酱、咖啡、红茶;午餐有面包、肉、马铃薯、蔬菜和色拉等;晚餐与早餐的食物相仿。瑞典人爱吃瘦嫩肉和新鲜蔬菜,喜欢喝浓汤。菜肴基本上以鱼为主,其中又以鲱鱼、鲭鱼为主。瑞典最受欢迎的菜肴是肉丸和鲱鱼。瑞典的传统菜肴都有一个有趣的菜名,如“老人的糖果”“祖母的眼睛”“詹逊的诱惑”等。瑞典的“海盗席”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即在一张大桌上摆上几十种菜,菜的烹调质量仅为中等,用餐者按自己的爱好分取。
挪威人的主食是面包。作为一个沿海国家,挪威有着悠久的捕鱼传统。在许多方面,海鲜在挪威烹传统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挪威社会,一天中的一般饮食模式主要为三餐结构:早上吃三明治或谷类早餐,中午则为外馅三明治,晚上为家常便饭。打包午餐文化可能是挪威民族传统的独特方面之一,这种文化是指一种简单的外馅三明治,很容易制作并带到学校或工作场所。该传统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近代,挪威人的饮食习惯也加入了其他国家饮食文化,如墨西哥煎玉米卷,以及同样在挪威人中间很受欢迎的比萨饼等。
服饰文化
瑞典的传统民族服饰是男子上身穿短上衣和背心,下身穿长裤或齐膝短裤,头上戴高简礼帽或平顶帽子。女子穿长裙,裙子上饰有各种颜色的花朵。已婚女子戴的帽子风格各异,而少女一般不戴帽子。瑞典传统服装上的装饰较多而且很有特色,如刺绣、抽纱、花边、编结等工艺元素常常被应用在上衣、裙子甚至手套上。婚礼上,新郎、新娘的衣服都要绣上各种花纹,新娘还要佩戴王冠式女帽。瑞典的婚服常常由新娘自己绣制,婚服耗时较长,不少新娘从少女时就开始准备自己的婚服。
挪威女子喜欢穿紧身上衣和裙子搭配的服装。她们的头饰简单,已婚的妇女把头发束起;未婚女子则戴一顶小帽或无边女帽。挪威具有代表性的女装有用白棉布制成并饰以雕绣的宽大短外套、长及脚的羊毛褶裙、折叠式短裙、饰以串珠刺绣的红色马甲、白色围裙、带有串珠刺绣的腰带。已婚妇女把头发束起来,用正方形带布包头;未婚女子戴小帽或无边帽,帽带系在下巴处。挪威男子穿着白色衬衫,黑色、红色或是绿色的双排扣马甲,短外套,黑色马裤。挪威人喜在服饰上绣花,其花样一般是放大的雪花式几何形图案。挪威东部和中部地区,盛行以彩色毛线绣出巴洛克式多曲线的树叶形饰花。
其它
斯堪的纳维亚人将德国严谨的功能主义与本土手工艺传统中的人文精神融汇在一起,创造出了具有朴素的机器美学特点的产品,这种特点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对20世纪20~30年代北欧五国设计风格的总称。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不是一种流行的时尚或理念,而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设计态度的一贯体现,有“瑞典现代风格”“丹麦现代风格”等流派。在20世纪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的产品,在国际上广受欢迎。以瑞典、丹麦、芬兰和挪威为代表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在1954年意大利米兰举办的三年一度的国际设计展览上获得成功。到20世纪60年代,这种风格逐渐流行于斯堪的纳维亚、美国和意大利等国,被称为“有机现代主义”,它是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芬兰的雨果·阿尔托(Hugo Alvar Henrik Aalto)、美国的艾若·埃罗·萨里宁(Eero Saarinen)和意大利的马塞罗·尼佐里(Macello Nizzoli),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朴素功能主义思想,也反映在其物品与人的舒适、精神需求等相关联的价值观上。其产品崇尚简朴的形式,制作精良,带有一种温和高雅的几何形态。
参考资料
Norway.MSN Encarta.2024-02-26
文博鸿爪看瑞典.汉景帝阳陵博物院.2024-02-20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汉典.2024-02-20
挪威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24-02-16
在瑞典,极光究竟有多美.瑞典旅游局.2024-02-20
走进美丽的奥斯陆(图).国家旅游地理 .2024-02-20
乌普萨拉大教堂旅游.新浪旅游.2024-02-20
瑞典.中国领事服务网.2024-02-19
Norway.MSN Encarta.2024-02-26
斯德哥尔摩阿兰达国际机场.斯德哥尔摩阿兰达国际机场.2024-02-19
欧洲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学习时报.2024-02-19
奥斯陆市政厅.新浪旅游.2024-02-26
斯堪的纳维亚艺术 The Art of Scandinavia (2016).豆瓣电影.2024-02-20
北欧半岛游记 Scandimania (2014).豆瓣电影.2024-02-20
野性的斯堪的纳维亚 Wildes Skandinavien (2011).豆瓣电影.2024-02-20
斯堪的纳维亚的沉默 Skandinaavia vaikus (2019).豆瓣电影.2024-02-20
野性斯堪的纳维亚 第一季 Wild Scandinavia Season 1 (2011).豆瓣电影.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