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干高原
德干高原(英语:Deccan 高原),是位于印度中南部的高原。高原东西两侧分别以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为界,北面横亘着温迪亚山。它的面积约为160万平方千米,占印度国土面积的1/2多。其平均海拔约为600米,最高海拔为2695米的阿奈穆迪峰。
德干高原是由白垩纪末期前多次喷发的玄武岩形成的高原。前寒武纪时期,德干高原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地表久经风化侵蚀,形成平均海拔约600米的台地。其地势西高东低,有戈达瓦里河、高韦里河、默哈讷迪河三条主要河流,属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干燥少雨。高原西北部有约占高原面积1/3的熔岩;东北部蕴有铁、锰、煤、云母等丰富矿产;中部和西南部覆有干旱落叶林、常青树和高落叶树。此外,德干高原地区还拥有300多种鸟类动物群和约75种哺乳动物,包括有潘纳生物圈保护区、阿加斯提亚马拉生物圈保护区、尼尔吉里生物圈保护区等。
德干高原中部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证实了史前人类活动的痕迹。公元前26年,高原的中东部出现了百乘王朝王朝。公元3世纪,由笈多王朝统治德干东部。从6世纪到13世纪,遮娄其王朝、拉什特拉库塔人、曷萨拉王朝人各个家族相继在德干地区建立了王国。公元1347年,巴马尼苏丹国建立两个世纪后,部分德干地区宣布独立。公元1509-1529年,德干高原被维查耶纳伽尔王朝统治。公元16~17世纪中期,德干先后被纳亚卡王朝、德干苏丹国、马拉塔国等政权统治。18世纪中叶,德干地区成为英属地。20世纪中期开始,印巴分治、印度独立以后,包括德干高原在内的各个土邦都先后加入印度联邦。
德干高原地区包括了马哈拉施特拉邦、安得拉邦、恰蒂斯加尔邦、卡纳塔克邦邦和泰米尔纳德邦,主要城市有班加罗尔、海得拉巴等。班加罗尔被称为印度的硅谷,汇集了全球5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科研机构,2005年软件出口额高达62.7亿美元。此外,德干高原还拥有诸多风景名胜,其中包括有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马哈巴利普拉姆古迹群等多处世界遗产。
命名
“德干”一词来源于梵语dakṣiṇa,意思是“南方”或“右边”。德干即印度的南部地区,相对于印度北部以德里、阿利加尔、勒克瑙、安拉阿巴德、瓦拉纳西、坎普尔等为中心城市的广大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而言。
在最早的吠陀文学和《摩诃婆罗多》中,德干这个词被称作达克辛那巴塔(Dakshinapatha),用来指南印度,即达布蒂河(Tapi River)下游的地区,词中蕴含有此地极易被征服之意。
位置境域
德干高原位于印度中、南部,经纬度大约在 15°27.281′~22°18.835’N,72°34.686’~79°49.903’E。它的面积约为160万平方千米,占印度面积的1/2多。高原北起印度恒河平原南缘,南至印度半岛南端,西起阿拉伯海岸的西高止山,向东缓缓下降到孟加拉湾旁的东高止山。
高原向南和东南,地势趋降,形成丘陵和沿海平原。在戈达瓦里河以南到克里希纳河之间,是安得拉地区,从克里希纳河到柯弗里河之间是泰米尔纳杜邦。高原东部的沿海地带称为科罗曼德海岸,河口附近有沼泽地,沿岸平原比西岸的宽广。德干高原西海岸为马拉巴尔海岸,属于岩石海岸。
历史成因
德干高原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经过上亿年的风化侵蚀,形成平均海拔约600米的台地。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脉运动中,德干高原受到强烈抬升,并发生断层作用,逐渐形成东、西高止山。白垩纪末期在德干高原西北部发生大规模的岩浆喷出,覆盖了40多万平方千米的地面,形成世界上最大的熔岩台地,约占高原面积的1/3。
前寒武纪
在前寒武纪时期,德干高原是一个庞大的古陆地,它是构成次大陆的核心,是冈瓦纳古陆的一部分。
侏罗纪( 1.8亿年前)
德干高原由1.8亿年到几百万年的熔岩流构成。根据熔岩中的古地磁磁化记录,显示印度从南纬45°附近移到北半球现今位置的移动速度,先是以近1厘米/年的速度移动了8000万年,而后加速,直到5000万年前跨越赤道时,速度又减慢,最后与亚洲大陆相碰撞。
白垩纪中生代(约6800万年)
德干高原的熔岩最早期(约68Ma)发生于北部,其岩浆活动的产物为少量碱性火山岩和侵入岩,之后逐渐演变为主德干省的大规模拉斑玄武质熔岩喷发。溢流玄武岩岩浆作用在67Ma始于Kutch—Narmada-Son裂谷区,逐渐向南移动,最后的溢流玄武岩喷发在古新世早期(64Ma)发生于主德干省的南缘。
晚白垩世(约6500万年左右)
晚白垩世时期,印度板块西缘发生裂谷与初始洋盆扩张,形成Gop裂谷和Palitana新生洋中脊,造成马斯克林微陆块和Laxmi微陆块整体从印度板块分裂。留尼汪热点下伏的地幔柱顶部在白垩纪向古近纪过渡时期(约65Ma)到达地表,在印度板块西缘喷发,极短时间内(约1Ma)形成德干高原玄武岩。
德干火山作用的流纹质、粗面质和玄武质最终相喷发(62~64Ma)发生于孟买地区,以潜水岩浆蒸汽和细碧质熔岩喷发为特征,发育于塞舌尔马斯克林微大陆与印度大陆于64~62Ma最终分离之前,沿着减薄的印度大陆边缘,由于大陆壳下沉、海水入侵而形成。
多次喷发的过程中,玄武岩经过反复风化剥蚀,在喷发层顶面形成褐红色一褐黄色的强风化和半风化红土层;下一次玄武岩喷发则覆盖在以前形成的风化红层之上。如此反复,形成了千米多厚由许多层状玄武岩喷发旋回组成的玄武岩高原。
地理特征
气候
德干高原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左右。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每年分干湿两季,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多为东北季风,天气较干燥;每年6月至9月为湿季,多为西南季风,天气潮湿多雨,全年8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湿季。湿季之前,3~5月为热季,其中5月最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约为1000~2000毫米,高原内部地区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毫米。
地质
构造
德干高原呈阶梯状,由1500万年中连续涌溢的流状熔岩构成。德干大陆溢流玄武岩是在约6600万年前,印度大陆向北移动至留尼汪地幔柱之上产生的,其基底主要由太古宙和原古宙陆块组成。
东高止山
东高止山为德干高原东界,是一处大型地垒构造,在北东-南西走向的两条巨大构造地堑之间沿北东-南西方向延伸,地堑中充填着“冈瓦纳”沉积物。该山区主要由太古代“孔兹岩套”的变沉积岩和“紫苏花岗石套”的变火山岩构成。
西高止山
西止山脉为德干高原西缘地带,以崎岖地体和陡峭山坡为主,地体构造以古生代以来仅有断裂运动和造陆作用为其特征。据推测,在侏罗纪产生了普遍的均夷作用,随后在始新世是抬升作用。到中新世,北北西-南南东方向的断裂沿着巨型区域断裂线将山脉的西面部分向下断落。
德干地盾
德干地盾是凝固的溢流玄武岩。它们由超过2000米的平坦玄武岩熔岩流组成,覆盖面积近52万平方千米,玄武岩的体积约为3475立方米。德干地盾的厚度在西高止山或印度中西部的断层地堑中最高,在靠近地盾省边缘处逐渐变薄。德干地盾内大约95%的熔岩是拉斑玄武岩,其他岩石类型有碱性玄武岩、霞岩、煌斑岩和碳酸岩。同时,德干地盾的熔岩层中还含有化石层。
德干地盾区平均地壳结构是由25.5千米厚的花岗石层和18.5千米的玄武岩层组成,地壳总厚度为41千米。
地层与岩石
德干高原主要由分异的拉斑玄武岩和少量玄武安山岩组成。此外,还有极少量苦橄岩、苦橄玄武岩、互层的富钾熔岩、分异的长英质岩石和碱性侵入体。
玄武岩是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后冷凝而形成的岩石,它的矿物结晶颗粒细小,常具有气孔构造或经其他浅色矿物填充而成的杏仁构造。由于玄武岩岩浆粘度小,流动性大,喷溢地表易形成大规模熔岩流和熔岩被,在高原地区常形成面积达数千至数十万平方千米的熔岩台地,即高原玄武岩。
东高止山脉
东高止山脉位于安得拉邦境内,为平行于印度半岛海岸的高度1000~1600米的山区,地层主要由紫苏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锰榴正长岩和孔兹岩系组成,其中紫苏花岗岩的年龄在3100~2900Ma之间。安得拉邦东戈达瓦里县的东高止麻粒岩区,石墨与钨密切伴生。东高止麻粒岩区是一个元古代活动地带,由孔达岩系和紫苏花岗岩类两个主要岩性单位组成,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再活化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
西高止山
西高止山脉的地层主要由属于紫苏花岗石套的太古代变质岩石组成。其中,紫苏花岗岩可以区分为石英较少的基性紫苏花岗岩和石英富集的中性紫苏花岗岩,含有正长石、紫苏辉石和石英、石榴石等矿物质。
卡纳塔克邦
卡纳塔克邦由前寒武纪的片麻岩、孔兹岩和花岗岩等组成。在北纬16°以北,德干暗色岩建造以其广泛延伸的熔岩流覆盖地表。
海得拉巴地带
海得拉巴地区的主要地层为前寒武纪的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带(绿岩带和似绿岩地槽堆积),以及在古德伯凹陷中发育的元古代沉积系列和德干暗色岩(白垩纪和古新世的基性喷出岩)。其中,花岗石基的出露面积有约5000平方千米,其长石主要分灰色花岗岩和粉红色花岗岩,在花岗岩中有细晶岩、伟晶岩、绿帘石、石英岩脉和粒玄岩脉。
地形地貌
德干高原在印度河—恒河平原以南地区,主要由阿拉瓦利山、温迪亚山、萨特拉山、梅卡拉山和阿陀山组成。内部细分有马尔瓦高原、卡纳塔克高原、卡斯高原、焦达讷格布尔高原等小规模高原。它的北面横亘着温迪亚山脉,与沿东西海岸走向的东高止山和西高止山组成一个倒三角形。西界为西高止山,东界为东高止山,北界为阿拉瓦利岭、马尔瓦高原、焦达讷格布尔高原等。
高原的地势由西向东平缓倾斜,海拔一般有460-1220米,最高峰达2400多米。其中东高止山平均海拔约为610米,西高止山脉海拔为915-2440米不等。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在南方会合,构成尼尔基利山峦(其中陀达拜塔峰高2633米)和安奈马来山(其中阿奈穆迪峰高2695米)。高原北部由一系列断层分化的山谷相间分布的高原组成,地表破碎崎岖。中部多为丘陵和高原,部分有峡谷和河滩。在高原西北部有面积广大的熔岩,约占高原面积的1/3,熔岩的平均厚度约500米,最厚可达1800米。
沿着纳马达河贯通下陷地往南,有萨特普拉山、马哈觉高地(高1350米)和迈卡尔山脉(高1127米);下陷地以北是温迪亚山、布罕勒尔山和凯穆尔高地。介于西高止山和阿拉伯海间,延伸有一条狭长的低地,低地北半部为康坎,南半部为卡纳克里。东高止山与孟加拉湾有伸延的滨海低地,其宽达约100千米,多由冲积土构成,南半部称为卡尔纳奇克,北半部为奇尔卡尔。
德干高原的北面被阿旃陀山(Ajanta)和巴拉加特山(Balaghat)切断;东南面是突兀岩石形成的纳拉马奈山(Nallamalais)、东高止山、贾瓦迪丘陵(Javadi Hills)、谢瓦洛伊丘陵(Shevaroy Hills)、帕恰伊马莱丘陵(Pachaimalai Hills);内陆半岛地带被戈达瓦里南边的东高止山脉、西高止山和东北边的中央山区包围,它与吉吉拉特的西部平原接壤。
东高止山
东高止山(Eastern Ghats)海拔500~600米,呈低丘陵状,沿德干高原东缘不连续地延伸1000千米左右。在海岸之间有较宽的沿海平原。高原北部由一系列断层分化的山谷相间分布的高原组成,地表破碎崎岖。山前由默哈讷迪河、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等河流冲积形成的较为宽阔的平原。发育于东高止山的河流受西高东低的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向东流,从德干高原到山前平原的过渡带,河流落差极大。
西高止山
西高止山(Western Ghats)地貌类型一般为小起伏山地和中起伏山地,主峰是阿奈穆迪峰,海拔为2695米,是德干高原地区最高峰。沿阿拉伯海岸南北延伸1500千米,海拔1000~1500米,西坡为陡峭断崖,沿海平原狭窄,海岸平直。东坡较缓,是德干高原上诸多河流的发源地。河流沿平坦的高原向东流,最后切过东高止山,流入孟加拉湾。
温迪亚山脉
温迪亚山脉(Vindhya Range)位于印度中部,西起吉吉拉特邦,向东经中央邦,一直延伸到恒河支流宋河附近。是恒河与讷尔默达河等德干高原河流的分水岭。长约1100千米,海拔1200米左右,多为丘陵低山,间有纵行通道和古堡。它的东段有凯穆尔悬崖,西段属断层崖,北坡平缓,南坡陡峭。
萨特普拉山脉
萨特普拉山脉(Satpura Range)是德干高原的北界。位于温迪亚山脉以南,东西绵延900多千米,南北宽110~160千米,平均海拔约900米,是讷尔默达河与塔普提河的分水岭。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起伏较大,其中主峰杜普加尔峰高1350米。该山中段属高原,海拔在900米以上;西段为地势陡峭的拉杰皮普拉山地,山地北缓南陡;东段是迈卡拉高原,间有悬崖。
卡纳塔克高原
卡纳塔克高原(Karnataka 高原)位于德干高原的南端,整个高原地区除一小部分外都包括在德干熔岩地区内。它的平均海拔约600米,海拔较低的地区被称为“Maidan”,西部靠近西高止山,被称为“Malnad”。尼尔吉里高原,发源于卡纳塔克高原地区的西南端,是东高止山脉和西高止山脉的交汇点。
水文
德干高原有西北向东南走向的克里希纳河和戈达瓦里河水系,此外,还有默哈讷迪河、达布蒂河(Tapti)、讷尔默达河、高韦里河等。
水系
克里希纳河
克里希纳河(Kistna River)是德干高原中南部大河之一,发源于西高止山东侧,河流全长约1400千米,流域面积达258948平方千米,占印度全国总面积的8.7%。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约630亿立方米,地下径流量约96.3亿立方米。流域内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可耕地面积达20.299万平方千米,占印度可耕地面积的13.56%。该河拥有栋格珀德拉河、戈伊纳河、比马河、巴拉尔河、卡德布勒帕河、默尔布勒帕河等众多支流,其中栋格珀德拉河为最大支流,流域面积6.96万平方千米。
戈达瓦里河
戈达瓦里河(Godavari River)是德干高原中南部最大的河流,全长1465千米,流域面积约31.5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318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002亿立方米。戈达瓦里河支流众多,左岸主要有杜德纳河、格德姆河、布兰希达河、韦恩根格河、锡莱鲁河等,右岸主要支流有穆拉河、曼杰拉河、默内尔河、吉纳尔萨尼河等。
高韦里河
高韦里河(Cauvery River)发源于西高止山东坡的布拉马吉里山,从西北向东南流经泰米尔纳德邦,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全长约760千米,流域面积7.25万平方千米。其上游是德干高原的南部,中游穿过东高止山,下游是平坦的冲击平原。流域年平均降水量960毫米,土地开垦率将近70%。
默哈讷迪河
默哈讷迪河(Mahanadi River)位于德干高原东北部,全长858千米,流域面积14.4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666.4亿立方米,河口处年平均流量1810立方米/秒。左右岸分布有伊卜河、曼德河、赫斯多河、塞奥纳特河、翁河、代尔河等。
讷尔默达河
讷尔默达河(Narmada River)又称讷巴达河(Narbada),地势东高西低,发源于印度迈格拉岭西北坡,向西流经萨特普拉山与温迪亚山之间的谷地,最后流入阿拉伯海的坎贝湾。全长1310千米,流域面积约9.9万平方千米,上游为德干高原,下游为丘陵山地。流域内降雨较丰富,年降雨量平均超过1100毫米。
土壤
德干高原区域的土壤类型是黑土和红壤。高原东部、南部、东北部、东高止山山麓区域主要土壤类型是红壤,包括有红壤土、红砂土、红土、红黄壤等。由于强烈淋溶作用,土壤肥力较差。高原西部、西北部区域主要是由玄武岩风化而成的黑土土壤类型,土壤抗蚀性强,保肥保水,非常适宜耕种。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德干高原诸河由于发源于印度内地或南部东西部山区,水资源主要依靠季风降水,水量极不稳定。一般在枯水期漫长时出现河水断流,丰水期降雨量往往超过河流容纳能力,经常发生洪灾,有时会因季风推迟或降水偏少而酿成严重旱灾。
森林资源
德干高原大部分地区是以柚木为主的干燥森林,其中高原中部的干燥落叶林是德干高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邦和安得拉邦境内,以及恰蒂斯加尔邦邦的邻近地区。其面积达24.02万平方千米,这些森林共同形成了热带干燥阔叶林生态区。
在森林西部、南部和东南部的干燥区域,分布有荆棘灌木林;森林东北部和东部高地较为潮湿区域分布有湿润落叶林;讷尔默达山谷和萨特普拉斯山脉区域也覆盖有干燥的落叶林。
矿产资源
德干高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高原东北部的乔塔那格普尔高原主要蕴藏有煤、铁、锰、耐火粘土、云母和铝矾土等;高原南部以克里希纳河上游为中心处,蕴藏有铁、铬、锰和原子能原料。其中,铁矿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中部。铝土矿分布在安得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矿源一般由变质岩系风化而成。
2017-2018年,德干高原地区从事矿业生产的矿山数量中,230个位于泰米尔纳德邦,142个位于卡纳塔克邦、129个位于安得拉邦、112个位于恰蒂斯加尔邦邦、75个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在班加罗尔附近的科拉尔金矿区,已有钱皮恩里夫、农迪德鲁格、迈索尔三座金矿,采矿深度超2400米,其中钱皮恩里夫金矿共开拓112个阶段,总深达3260米。
煤炭资源
德干高原的冈瓦纳地层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印度97%的煤矿出自于德干高原的冈瓦纳地层中,主要集中在达莫达尔河谷、默哈讷迪河谷和戈达瓦里河谷,属于石碳二叠纪的烟煤。印度褐煤矿储量约为360亿吨,其中90%分布在泰米尔纳德邦。截止2022年4月,恰蒂斯加尔邦的煤炭储量有74191百万吨,马哈拉施特拉邦邦煤炭储量有13220百万吨,安得拉邦有4141百万吨。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德干高原中部的干旱落叶林中孕育有几种大型脊椎动物,这些物种包括野狗、懒熊、四角羚、印度野牛、印度黑羚和印度瞪羚。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狩猎,这些物种的大部分种群数量正在迅速下降。
除了大型脊柱动物,德干高原中部的干旱落叶林还拥有丰富的鸟类动物群和哺乳动物群。森林有近300种鸟类,其中包括红(Rufous Babbler)和黄喉(黄色红喉鴷雀 Bulbul)两种特有物种。另外还有两种全球濒危物种,即印度鸨(Sypheotides)和小佛罗里达鸨(Lesser Florican)。还有一种被认为受到全球威胁,该物种是Rhinoptilus bitorquatus,1900年最后一次被记录后,后于1986年被重新发现。德干高原的哺乳动物群,其总数达75种。其中一种被视为极度濒危,该物种为偏齿果蝠(Salim Ali fruit Bat)。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受威胁的哺乳动物物种包括亚洲象、灰毛巨松鼠等。
高原东部森林中有部分野生动物和鸟类保护区,保护区中有两种濒危物种,它们是野狗 和懒熊。其他需要保护的物种还包括印度支那豹、丛林猫、豹猫、印度黑羚、印度瞪羚、斑鼷鹿、黑巨松鼠。森林里约有二百三十种鸟,约氏走(Rhinoptilus bitorquatus)濒临灭绝,斑嘴鹈 (Pelecanus philippensis) 和Eupodotis indica 属于濒危鸟类。其他需要保护的鸟类还有白颈鹤、白腹海鹰和印度灰犀鸟等。
植物
德干高原大部分区域属于热带稀树草原植被。自东向西,随降雨量减少,植被类型主要由热带稀树高原植被过渡到热带荒漠植被。在德干高原中部分布有干燥落叶林,林中灌木丛稀疏,藤蔓树一般都覆盖着成熟树木。森林北部地区树木种类包括龙须树合欢林地,其中有柚木、齿叶乳香树、厚皮树 、宽叶锦葵、阔荚合欢、小叶紫薇。森林南部地区树群有檀香紫檀、诃子、毛榄仁树、阔叶黄檀等。
德干高原东部的泰米尔纳德邦海岸地区覆盖有常绿森林,面积达25500平方千米。森林植物区系由常绿乔木和较高的落叶乔木树组成,其中包括娑罗双、苦合欢等。高原干旱地区覆盖有刺灌木林,林中植物种类主要是相思树属,包括有刺梨、毛叶破布木、山柑属、 印度苦楝树、腊肠树、黑檀木、 樟子松等。此外,荆棘丛中还分布有草类植物,典型草类包括扭花茅草(Heteropogon contortus)、马蹄莲(Aristida setacea)、龙爪茅(Dactyloctenium)等。其中,还包括有一些药用性的苏铁植物和松叶蕨。
自然保护地
为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印度政府成立了种类繁多的保护机构,其中包括了潘纳(Panna)生物圈保护区、阿加斯提亚马拉(Agasthyamala)生物圈保护区、尼尔吉里斯(Nilgiri)生物圈保护区等。
潘纳生物圈保护区
潘纳(Panna)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德干高原中部高地地带,这些地区有不同的土地、森林、农业、水体、定居点和荒地,为研究和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该保护区是各种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包括了潘纳国家公园、甘戈(Gangau)保护区,以及北潘纳森林区的保留和受保护森林。其中,潘纳国家公园也是潘纳老虎保护区,是保护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最重要的保护区之一。该地区鸟类区系丰富,有记录的鸟类超过280种,在肯河 (Ken River) 还可以看见印度天堂 (Terpsiphone paradisi),其场地的特点是森林、季节性植被、水生植被和沼泽植被。
潘纳生物圈保护区包括近300个村庄。居民们以药用植物和从森林中收集的树胶、没药树等副产品作为生活的辅助手段,森林的多样性可通过农业、园艺、林业、文化和生态旅游等活动来观察可持续发展。
阿加斯提亚马拉生物圈保护区
阿加斯提亚马拉(Agasthyamala)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德干高原西高止山最南端,包括海拔1868米的山峰区域。该地区主要由热带森林组成,覆盖面积达3500平方千米,涵盖泰米尔纳德邦蒂鲁内尔维利和坎尼亚库马里地区,以及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特里凡得琅和奎隆地区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中的生物非常丰富,包括有2254种植物资源,是种植植物的一个独特的遗传库,特别是豆蔻、香豆蔻、肉豆蔻、胡椒、大车头等。同时,该地区还拥有79种哺乳动物,其中20种为地方性动物;88种爬行纲,其中45种为地方性动物;45种两栖动物,其中30种是地方性的;46种鱼类,包括10种地方性的;337种鸟类,其中20种是地方性的。此外,生物圈中还设有三个野生动物保护区,神度尼(Shendurney)、佩帕拉(Peppara)和奈亚尔(Nayar,)三个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卡拉卡德蒙丹图雷(Kalakad Mundanthurai)老虎保护区。定居该地区的居民主要依靠生物资源维持生计,为保护该地区生物和森林,当地政府还设立了一些项目,以减少他们对森林的依赖。
尼尔吉里生物圈保护区
尼尔吉里(Nilgiri)生物圈保护区属于西高止山系统,包括有热带常绿森林、山地和草原、半常绿森林、潮湿落叶林、干枯落叶林和荆棘林。范围从低矮山区的季节性雨林、热带山地森林到高地区的草原、湿润的落叶灌木丛,以及干燥的落叶灌木,一直向东部的平原延伸。其核心地区有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常绿、半常绿、潮湿的落叶山地植被和草原类型的植被,以及卡纳塔克邦的干燥落叶森林和几块潮湿的落叶、半常绿、灌木丛林。
该区域构成了动、植物群其他微生物的绝佳栖息地。大约有3500种被子植物门,其中1500种是西高止山地区特有的,譬如红花树形杜鹃 (杜鹃花属 arboretum 亚种nilagiricum)、印度藤黄树(Garcinia morella)、藤黄果(Garcinia gummi-gutta)等。动物群由100多种哺乳动物、550种鸟类、30种爬行纲和两栖动物、300多种凤蝶总科,以及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组成。需要保护的重要动物群有亚洲象、狮尾猴、非洲猎豹等。
自然灾害
山体滑坡
西高止山西侧地势和坡度陡峭,当季风来时,它的西坡变为迎风带,形成一条强降雨带,平均年降雨量为3000-4000毫米,局部地区可高达9000毫米,其陡峭的山形和强降雨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该地区人口密度大,滑坡经常导致灾难性的破坏。在2014年马哈拉施特拉邦邦的Malin滑坡,导致44栋房屋被冲毁和掩埋,至少151人死亡。
旱灾
德干高原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极低,经常遭受干旱灾害侵袭。同时,德干高原大部分地区月最高气温超过了40℃,天数至少在一个月以上,蒸发耗水严重,是造成地区干旱的重要因素。其中受干旱灾害严重威胁的城市包括有海得拉巴、班加罗尔。印度干旱灾害高度危险和极度危险涉及的行政区包括有安得拉邦、恰蒂斯加尔邦邦、卡纳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
洪涝
德干高原的默哈讷迪河、戈达瓦里河、高韦里河河流下游,受河道洪水泛滥和渍涝威胁。西高止山山坡容易遭受山洪灾害,根据洪涝灾害危险评估,德干高原区域的安得拉邦、马哈拉施特拉邦为高危险区。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期
1954年在马哈拉施特拉的普罗瓦拉河畔的内瓦萨,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证实有人类活动于德干高原地区。遗址中的器物一般被发现于戈达瓦里河和克里希纳河(马哈拉施特拉、安得拉和卡纳塔卡)的各盆地河流冲击而成的沉积物中。对马哈拉施特拉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的沉积物进行碳-14测定,其年代约为3.8万—2万年前。在印度中部的德干地区也显示有细石器文化,即制造细小的燧石工具。
古代时期
公元前26至公元23年间,德干高原的中东部曾出现百乘王朝王朝。安度罗王朝灭亡后,印度陷于混乱,笈多王朝一度统治了德干高原东部部分地区。
德干高原位于印度南部,古代时期的南印度主要由萨塔瓦哈那、朱罗、潘迪亚、哲罗四个王朝统治。萨塔瓦哈那王朝(也称为安达罗王朝)建于公元前1世纪,早期位于靠近温迪亚山脉的印度中部地区,后扩张至南印度安达罗地区。约公元3世纪,萨塔瓦哈那王朝走向衰落,衰落期间,德干中部的马拉特瓦达地区被阿布希拉人占领,德干南部的安达罗地区被伊克什瓦库王朝统治。同一时期,朱罗国中兴起帕拉瓦政权,首都位于印度南部的甘吉布勒姆(现德干高原泰米尔纳德邦的甘吉布勒姆)。
笈多王朝
公元3世纪,摩揭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一世(约公元320~380年)乘机兴起,征服了德干高原的百乘王朝,在恒河流域东、中部建立多王朝。到海护王(公元335~380年)统治时期,笈多王朝大规模扩张,一度扩张至印度南部的德干东部。
公元380年,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继位,他用联姻加强与德干地区关系,到公元409年前后,又统治了包括德干高原在内的印度南端一些小王国,这一时期,超日王几乎统治了全印度。期间,德干高原地区经济获得良好发展。
中世纪早期
中世纪早期,德干高原地区主要由早期遮娄其王朝、东遮娄其王朝、拉什特拉库塔王朝、遮娄其王朝统治。
早期遮娄其王朝
约公元543年,遮娄其人在德干高原西南部的克里希纳河上游崛起,建立了早期的遮娄其王朝,首都位于瓦达比(现巴达米)。期间,早期遮娄其王朝先后征服了马哈施拉特拉地区和朱罗国中兴起的帕拉瓦王朝。
东遮娄其王朝
早期遮娄其王朝的统治者补罗稽舍二世向德干东部扩展,夺得安得拉邦沿海地区后,于642年逝世。之后,由毗湿奴伐驮建立东遮娄其王朝,其都城为安得邦的文耆。约8世纪开始,东遮娄其王朝称为朱罗王国和后期遮娄其王国的争夺之地,最终在公元11世纪下半叶被朱罗国兼并。
拉什特拉库塔王朝
拉什特拉库塔王朝,由丹蒂德尔伽在约公元8世纪时建立。其建立者击败了早期遮娄其王朝,并战胜了同时期的朱罗国、潘迪亚其他统治者,一度建立了称霸德干的政权。大约维持了两个多世纪,公元968年之后拉什特拉库塔王朝逐渐被后期遮娄其统治。
遮娄其王朝
约公元973年,早期遮娄其王朝的后代泰拉二世,击败拉什特拉库塔王朝最后的统治者卡尔卡二世,重新建立了后期遮娄其王朝(973~1200年)。该王朝首都为卡利亚尼,位于卡纳塔克邦中部栋格珀德拉河附近,期间,统治者在栋格珀德拉河与克里希纳河上游之间建造了大量的印度教神庙。
中世纪晚期
巴马尼苏丹国
约公元1309年起,北印度以阿拉-乌德-丁为首的穆斯林开始入侵南印度。期间,穆斯林夺取了安得拉邦的部分领土。公元1347年,穆斯林统治者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建立巴马尼苏丹国,并将都城迁至卡纳塔克北部的古尔伯加。在苏丹国维持两个世纪后,部分德干地区宣布独立,后期被莫卧儿帝国统治。
维查耶纳伽尔王朝
维查耶纳伽尔王朝在统治者克里希那提婆·拉亚(公元1509~1529年)时期,其领土北至德干高原,首都位于卡纳塔克邦中部栋格珀德拉河南部城市。公元1565年,维查耶纳伽尔王朝被德里苏丹国联盟军瓦解。之后,同时期的总督纳亚卡在泰米尔纳德地区建立起纳亚卡王朝(1565~1700年)。
莫卧儿帝国
在阿克拉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征服了德干高原的坎德什和贝拉尔的一部分。贾汉吉尔继位后,继续征服艾哈迈德纳加尔王国,在1631年采用收买手段,取得拉塔巴德要塞,1633年,艾哈迈德纳加尔王国灭亡。1636年,莫卧儿帝国先后征服了高康达、比贾普尔两个王国,最后征服了德干高原诸国。
马拉塔国
马拉塔人分布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15世纪中叶,马拉塔领土被莫卧儿帝国和比贾普尔所瓜分。期间,由于马拉塔内部封建制度的发展,马拉塔与莫卧儿帝国和比贾普尔发生冲突。17世纪中期,马拉塔人在领袖贾特拉帕蒂·希瓦吉领导下展开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希瓦吉同莫卧儿帝国和比贾普尔的战争从1658年持续至1670年,最终于1674年建立起马拉塔国。
近代(17~19世纪)~现代(1947~1960年)
约1639年,英国殖民者占领了德干高原的金奈地区,到1849年,英国殖民者控制了印度2/3的地区和3/4的人口。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德干与南印度地区战乱不已,英国与海得拉巴结盟统治了印度南部,迈索尔被并入英属印度境内,成为一个王子国家。期间,南印度被划分为马德拉斯管辖区和海得拉巴、迈索尔、特里维坦库尔(特拉万科)、科钦、维济阿纳加拉姆和其他一些小王子邦。
20世纪30年代,英国殖民者创建德干国家机构,由许多王子邦组成。1947年印度独立后,德干国家机构加入印度联邦印度自治领,后来有并入孟买州。1956年,孟买州的南部部分被重新划归迈索尔州,后来被称为卡纳塔克邦,而孟买州的其余部分则在1960年被划分为新的古吉拉特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
交通运输
公路
德干高原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有一级公路和铁路与其他地区相通,以首府城市金奈为交通中心。公路通车里程长,有国家级和良好的高速邦公路网。全邦有国道24条,总里程约2002千米,公路总长度为167000千米。金奈的公路交通主要依靠公共汽车服务系统,共有558条公交线,2849辆公交车。客车拥有率较低,一般是小汽车、摩托车和自行车。
铁路
德干高原南部泰米尔纳德邦拥有发达的铁路网络,其范围覆盖印度南部半岛大片地区,总部在金奈,铁路总长6693千米,全邦有690个火车站。该邦宽轨铁路将金奈与班加罗尔、科钦、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及北部其他地区连在一起。南部以米轨铁路为主。该邦的尼尔吉里山岭铁路(Nilgiri Mountain Railway),全长46千米,轨距1000毫米,全线有208个弯道,250座桥梁。它连接尼尔吉利斯县首府乌塔卡蒙德和尼尔吉里丘陵的米缅帕拉源。
高原西南部卡纳塔克邦班加罗尔地区的地铁轨道系统整合了全区的交通系统。地铁采用双轨线路,第三轨供电方式,贯穿南北和东西共41.8千米,41个车站,东西18.1千米,南北23.7千米,大部分采用高架方式。金奈(马德拉斯)郊区铁路由宽轨和米轨构成,总长222千米;有1条区域地铁,线路长27千米,17座车站,部分轨道为高架式的无砟轨道。
航空
德干高原中、西部地区的卡纳塔克邦和安得拉邦设有班加罗尔国际机场和海得拉巴国际机场。其中,班加罗尔国际机场(现为肯佩戈达国际机场),主要用于军事飞机、VVV飞行、试飞和包机。机场设施包括有国内和国际出入境的单独的登机点、两个飞机架、一个90/270度的跑道、4个滑行道和6个停机坪。
在德干高原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设有金奈国际机场,此外,它还在哥印拜陀、特里奇、杜蒂戈林和马杜赖设有国内机场。金奈国际机场的航线与18个国家或地区相连,每周直飞航班超169个,同时,该机场也是印度的第三大机场。
高原中东部的安得拉邦还建立有维沙卡帕特南机场、卡达帕机场、拉贾蒙德里机场、蒂鲁帕蒂机场、维杰亚瓦达机场和沙迪亚赛机场。其中,维沙卡帕特南机场是安得拉邦最大、最繁忙的机场;沙迪亚赛机场是私人机场,专门为一家医院提供服务。
工程建设
印度政府在克里希纳河流域兴建有诸多大型水库、灌渠、水电站、水塘、管井和水井等,所建大中型水库有效库容量达300多亿立方米。其上建有斯里赛勒姆、讷格尔久水电站,还有纳加尔朱纳萨加尔和通加巴德拉两个综合水利工程。
纳加尔朱纳萨加尔水利工程包括了一个大坝、两条灌渠运河和一个水电站。大坝库容达69.4亿立方米;两条灌渠可灌溉农田8320平方千米;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1万千瓦。通加巴德拉有三个水电站,总发电能力可达12.6万千瓦。此外,在戈达瓦里河干支流上共建有库容大于1亿立方米的17座水库,默哈讷迪河建有赫斯多水电站、希拉库德水库、蒂格尔巴拉水电站。
经济发展
德干高原南部地区的泰米尔纳德邦有近3/4人口以务农为主,农业收入占邦经济收入的1/3。其工业以棉纺织业为主,其他工业还有工程机械,生产水泥、化肥、糖和炼油等。高原东北部恰蒂斯加尔邦的森林覆盖面积达45%,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同时,该邦矿产资源丰富,也推动了该州经济的发展。
德干高原中东部安得拉邦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其领域包括软件出口、食品加工、电子、金融服务、电力、旅游业和纺织品。其中,首府城市海得拉巴的经济模式主要依靠汽车和汽车配件业、家禽养殖业、纺织和服装业以及大宗药品和药品业。
高原西部卡纳塔克邦的经济发展以农业和工业为主,有约71%的人口从事农业。工业经济涉及私营、公共部门以及计算机软件领域。其中,私营领域中包括有许多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和小型工业,如手摇纺织机、丝绸编织等。此外,还有许多工程、化学、电气和电子产品工厂,以及种植产品加工工业。
此外,在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还发展有生物经济,其生物技术产业中的生物制药行业占据了印度较大份额。
第一产业
德干高原大部分以半湿润气候为主,排水良好,适宜种植杂粮、花生、棉花、烟草等作物。印度80%的花生、70%的棉花和绝大部分的烟草都产于德干高原区域。同时,高原沿海区域的热带雨林区,还盛产水稻、木薯、椰子、橡胶、胡椒、咖啡、腰果等农作物。
第二产业
德干高原地区的工业布局较大,有金奈—班加罗尔—科因巴托尔工业区、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区。高原西南部卡纳塔克邦的班加罗尔为印度第三大工业城市,其中飞机、电子、机床等机械工业比重最大;泰米尔纳德邦的金奈(马德拉斯)以汽车、冶金、化学等工业为主,科因巴托尔是印度第三大棉纺工业中心。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区的煤、钢产量均占印度全国的3/4,电力、重型机械、化工、非金属产品等也突出。
高原东北部恰蒂斯加尔邦的矿产资源涵盖了铁矿石、碳酸钙、白云石、煤炭和铝矾土,此外,该邦还是印度唯一生产锡矿石的州。Bhilai钢铁厂、SECRailway Zone、BALCO铝厂、NTPC Korba和SECL推动了该州经济的发展。私营部门有8家海绵铁厂、13家铁合金厂、125家轧钢厂和1家HR带状厂。此外,该邦还建立了铸铁厂、工程和制造厂、农产品加工、化学和塑料工业。
第三产业
印度在东南部地区兴建有15个高科技园,以发展电脑软件工业。其中,德干高原南部班加罗尔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园区的产业规模占印度产业总规模的36%,产品出口额占全印度软件出口总额的26.3%,有海内外400多家实力雄厚的信息技术公司驻扎该城市。
城市与人口
德干高原主要包括安得拉邦、恰蒂斯加尔邦、卡纳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马哈拉施特拉邦位于德干高原北部大部分地区,恰蒂斯加尔邦位于高原东北地区,安得拉邦位于高原中东部地区,卡纳塔克邦覆盖高原西部、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最南部地区为泰米尔纳德邦。主要城市有班加罗尔、海得拉巴等。
人口
重要城市
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Bangalore)是卡纳塔克邦的首府,位于印度南部,海拔922米,人口约800万。殖民时期,班加罗尔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印度独立后,该市工业化发展迅速,成为印度南部的经济中心。拥有钢铁、机械、电子、化学 、纺织、皮革等现代工业。同时,班加罗尔还是印度的IT重镇,汇集有印度35%的IT人才和诸多世界IT企业。
海得拉巴
海德拉巴(Hyderabad)位于德干高原中部,安得拉邦的首府,面积298.5平方千米,人口达400多万,是印度第五大城市。它位于德干高原,地处印南北交通要冲,是印伊斯兰教和印度教文化交汇点。同时,海得拉巴还是印国防工业中心之一,印俄合建的米格飞机电子设备制造厂、制造反坦克导弹的巴拉特动力有限公司、重型电器厂及核燃料厂等设在该市。
族群
德干高原地区的民族众多,包括有印度最古老的原住民维达人,主要有马拉提族、泰米尔族、泰卢固族、卡拉达族。其中,德干高原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绝大多数是达罗毗荼人。
马拉提族是印度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和古希腊人的混合种,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占印度总人口的7.6%;泰米尔族是印度最古老的民族,有5000年的独立发展和文明史,主要分布在泰米尔纳德邦,占印度总人口的7.4%,安得拉邦和卡纳塔克邦也有分布。吉吉拉特人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也有少量分布。泰卢古人,又称安得拉人,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卡纳塔克邦、泰米尔纳德邦。
语言
宗教信仰
印度中、南部的德干高原地区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其中,安得拉邦占88.46%、恰蒂斯加尔邦占93.25%、卡纳塔克邦占84%、马哈拉施特拉邦占79.83%,泰米尔纳德邦占87.58%。多数信奉穆斯林教,其中卡纳塔克邦占12.92%,马哈拉施特拉邦占11.54%,安得拉邦占9.56%,泰米尔纳德邦占5.86%,恰蒂斯加尔邦占2.02%。此外还有少数信奉锡克教、耆那教、佛教等。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红树林生态退化
德干高原地区的安得拉邦海岸克里希纳河区域,覆盖有红树林湿地。沿岸居民滥砍滥伐,利用红树林中的木材建房和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红树林覆盖区域被转化为水产养殖池塘、盐田和水田,其人为活动加剧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衰退。同时,沿岸的化工厂生产排污和化肥的大规模使用,造成废水顺河道被排入海湾,导致海湾水质污染,严重影响红树林生长。
土地沙化
德干高原南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有沙化土地出现,地区的气候条件差,生态基础薄弱。近代以来居民在农业灌溉上缺少排水系统,引起地下水位上升至表层土壤,经过蒸发,土壤盐份不断积累,土壤状况持续恶化。同时也减少了树木灌丛的覆盖面积。此外,还有畜牧活动,以及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比例不断增加,都加剧了地区土壤沙化。
水污染
德干高原戈达瓦里河流域的生活污染是戈达瓦里河最大的污染源,几乎占总污染的82%,其中工业污染率约为18%。化肥施用量高,农药施用量高达146.47公斤/平方米,其中79%为有机氯。
戈达瓦里河流域的污染问题主要围绕纳卡瓦古小溪展开,这条小溪与戈达瓦里河的支流曼吉拉河汇合,溪流周围是农业耕地。耕地附近城市有超过150个中、大型工业厂,一些工厂在没有任何处理设施的情况下,将废水排入纳卡瓦古溪流,最终汇入戈达瓦里河。戈达瓦里河的水被大量用于整个流域土壤的农业,其河流的水已经使肥沃的土壤变成了含有铁、铜、、钴、锌和镉等重金属的有毒土壤,农作物、动物和人类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流域癌症发病率高发,包括儿童白血病、非吸烟者的肺癌和肝癌。医学专家指出,这些疾病增加的比率是由于严重的水污染造成的。
环境保护
针对德干高原中东部安得拉邦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当地政府在克里希纳河河口开展了红树林恢复项目。修复措施明确了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主要是由于河道淤积严重,而导致河水流量减小无法满足红树林淡水补充需求。具体修复方案采用了对淤积河段进行开挖通渠、对河道和潮沟进行改造、调整河道和潮沟间距,以及同步开展对死亡幼苗进行补种和丰富红树林生态系统种群结构。经过三年修复,成功遏制了克里希纳河河口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退化。
相关研究
关于德干高原火山喷发假说
2019年,美国、瑞士和印度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对印度德干高原的玄武岩进行了高精度测年。最后发现:德干高原的火山从6630万年前持续喷发到6560万年前,其中高原两次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都发生在白垩纪晚期。在白垩纪结束之前,德干高原最大规模的喷发,达到每年10立方千米。科学家推测德干高原的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有毒气体可以顺着大气层弥漫全球,造成持续万年以上的空气严重污染,导致地球环境极度恶劣,可能是造成非鸟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
风景名胜
世界遗产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四大石窟(Ajanta Caves)位于德干高原马哈拉施特拉邦奥兰加巴德西北约106千米处。开凿年代约为公元前2~7世纪,从阿育王时期持续到笈多王朝。阿旃陀石窟有29座洞窟,分别是带门庭的佛殿和僧徒的住所,它们分布在一条马蹄形溪谷的玄武岩陡壁上,长约550米。石窟内有雕刻和壁画,其中第19号洞窟门廊前左侧的高浮雕《蛇王与蛇后》是笈多时期的雕塑代表,第16、17号石窟的壁画代表作分别为《难陀皈依》和《须大拿本生》。
埃洛拉石窟
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群位于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奥兰加巴德市,建于公元4世纪中叶至11世纪,是古印度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艺术的代表。石窟群开凿在一处玄武岩高崖壁上,有34座寺院和寺庙,一直绵延有2千米。在佛教洞穴中,第10、11、12号洞穴标志着佛教金刚乘形式的发展。印度教洞穴中,有丰富的雕塑作品和精美的绘画,其中婆罗门教的群洞穴中,第16窟标志着印度凿岩建筑的顶峰。
西高止山脉
西高止山脉(Western Ghats)形成于侏罗纪早期的冈瓦纳大陆分裂期间,比喜马拉雅山脉更古老。该山脉特有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发挥了调节热带气候的作用,也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物物种。在此栖息的生物包括约5000种植物、157种爬行动物、179种两栖动物、219种鱼类,其中至少还有325种生物被列入全球濒危物种名单,这也使它成为全世界八大生物性热点地区之一。
比莫贝卡特岩石庇护所
比莫贝卡特(Bhimbetka)岩石庇护所于2003年列入世界遗产,位于印度中部高原南缘的温迪亚山脉。该岩石群发现于茂密森林中的几处露头的巨大砂岩中,有5组天然岩石庇护所。岩石上有与狩猎采集经济密切相关的中石器时代绘画,与该遗址附近二十一个村庄居民的文化传统与岩画中所描绘的文化传统非常相似。
马哈巴利普拉姆古迹群
马哈巴利普拉姆古迹群(Group of Monuments at Mahabalipuram)位于印度东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科罗曼德海岸,于7世纪和8世纪由帕拉瓦国王建立,包括石窟寺、巨石寺、浅浮雕、结构寺以及出土的寺院遗迹,并以其拉塔、曼达帕斯、巨大的露天浮雕和里瓦奇寺庙而闻名。其中,拉塔(Ratha)为整体式寺庙,它们类似于寺庙的游行战车,雕刻有许多印度教神灵和皇家肖像。
霍伊萨拉斯寺庙
霍伊萨莱斯寺庙(Sacred Ensembles of the Hoysalas)位于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哈勒比德,寺庙坐北朝东,有四个入口,寺庙墙壁装饰有各种印度教 神话、动物、鸟类和Shilabalikas或舞蹈人物的雕像。整个建筑采用了绕行平台、大型雕塑画廊、多层楣板式等构造,代表了12~13世纪曷萨拉帝国的雕塑艺术,具有鲜明的曷萨拉王朝风格。
主要景点
什拉瓦纳贝拉戈拉
什拉瓦纳贝拉戈拉(Shravanabelagola)位于印度卡纳塔克邦哈桑区,是南印度最重要的耆那教朝圣目的地之一,每年吸引信徒数百万。它以巴霍巴利雕像而闻名,该雕像是在约公元982~983年恒河国王拉贾马拉 (Rajamalla) 时期雕刻的,高17米左右,由整块花岗岩雕刻而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的整体石像。造型采用全裸站立造型,表现了圣者因长期修炼苦行,站立不动,以至匍匐植物蜷曲缠绕着爬满他的双腿和双臂的情形。在什拉瓦纳贝拉戈拉每12年举行一次“Mahamastakabhishekam”节,仪式上,人们用凝乳、牛奶、西红花、酥油和金币沐浴巴霍巴利雕像。
奇特拉杜尔加堡
奇特拉杜尔加堡(Chitradurga Fort)也被称为“石头堡”“七圈堡”,位于卡纳塔克邦奇特拉杜尔加区。建于10~18世纪,由该地区的拉什特拉库塔王朝、遮娄其王朝、霍伊萨拉王朝以及奇特拉杜尔加的纳亚卡王朝的统治者建造。堡垒总长约8千米,内堡呈碗状,谷底呈杯状,入口用巨大的棕色花岗岩石头建造。堡垒有28个后门、19个大门、一座宫殿、一座清真寺、4个隐形入口、35个秘密入口、50个仓库、粮仓、水箱、旧坑和监狱。上堡有寺庙18座,下堡有一座巨大的寺庙。众多寺庙中,最古老的是Hidimbeshwara寺庙。
迈索尔皇宫
迈索尔皇宫(Mysore Palace)曾经是迈索尔王公的住所,是印度同类宫殿中最大的宫殿之一。宫殿最初用木头建造,在公元1897年被烧毁后,于公元1912年由第二十四世沃德亚拉贾 (Wodeyar Raja) 重建。整体为三层结构的方形塔楼建筑,带有大理石圆顶,采用了印度-撒拉逊风格,包括有拱门、柱廊等。大门装饰有花卉图案,并带有迈索尔皇家标志双头鹰。大门北面是皇家大象宝座,宝座上镶嵌着84公斤24克拉的黄金。宫殿建筑群内有住宅博物馆(包括宫殿的一些生活区)、十二座印度教寺庙和神殿,包括Shweta Varahaswamy寺庙、Lakshmiramana Swamy寺庙、Someshvara寺庙等。
纳加霍尔国家公园
纳加霍尔国家公园(Nagarhole National Park)位于卡纳塔克邦科达古区和迈索尔区,从西高止山的山麓延伸。1999年被宣布为第37个老虎计划保护区,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海拔约687~960米。该公园曾是迈索尔王朝时期国王的专属狩猎区,1955年时作为野生动物保护区而建立,1988年升级为国家公园。园区水源包括有4条常年溪流、47条季节性溪流、4个常年小湖、数个沼泽、Taraka水坝和Kabini水库等。生长的树木有红木、柚木、老山檀香、银橡、印度基诺树和杜仲;野生动物包括金豺、孟加拉虎、灰獴科、懒熊等;珍稀鸟类包括“极度濒危”的东方白背兀(Gyps africanus)、大斑点鹰、灰头林鸽等。
哈莱比杜城
哈莱比杜(Halebidu)城,位于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这座城市以古老的寺庙和曷萨拉王朝风格的建筑而闻名。在12~13世纪是曷萨拉帝国 (Hoysala Empire)的皇家首都,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到洗劫。哈莱比杜拥有霍伊萨拉斯瓦拉寺庙、科达瑞斯瓦拉寺庙以及帕什瓦纳塔·巴萨迪、尚蒂纳萨·巴萨迪、阿迪纳莎·巴萨迪三个耆那教寺庙。其中,霍伊萨拉斯瓦拉寺庙是曷萨拉建筑风格的代表,被列为世界遗产之一。
霍根纳卡尔瀑布
霍根纳卡尔瀑布(Hogenakkal Falls)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Dharmapuri区的一个瀑布,有时也被称为“印度的尼亚加拉瀑布”,这里发现的碳酸岩被认为是南亚最古老的岩石。Hogenakkal瀑布由“hoge”和“kal”两个卡纳达语单词组成。当水落在岩石上时,由于水的力量,看起来好像hoge(烟雾)从kal(岩石)顶部散发出来,因此形成了Hogenakkal(冒烟的岩石)。这里的水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在这里沐浴也被认为是神圣的,许多游客都在这里沐浴。泰米尔纳德邦政府提议将瀑布改造成为该邦提供饮用水。
相关文化
马尔瓦文化
“马尔瓦”文化来自其分布的核心地区即马尔瓦,基本以马尔瓦的陶瓷著称。出土这个文化的遗留物的主要遗迹在普拉瓦拉河一带,属于印度那巴达河流域的达托利文化,也是德干高原的古老文化之一。马尔瓦陶器以橙红色或乳白色底配灰黑色水纹或几何图案的陶器为代表其特色。除了几何形图案装饰,还有格式化的孔雀、梅花鹿和鹤等图案,形状包括瓶、碗(包括带嘴的)、酒杯、盘和有座的盘、碟、盖子等。
焦尔维文化
焦尔维文化以焦尔维陶器为载体而命名,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的半干旱地区,并以戈达瓦利盆地的普罗瓦拉为核心地区。焦尔维陶器在快速陶轮上制成,一律为薄壁,表面颜色一般从黄褐色、淡橙色到深浅不一的红色不等。装饰一般直到陶器腰部以上部分,在上釉表面绘有直线花纹。陶器的形状包括有周边呈凹面的碗、管状嘴的瓶、净面的高颈罐子。除了这种陶器,还有一种烧制的灰色陶器(边缘部分偶尔有红色彩绘)和一种粗糙的红色陶器。
此外,这种文化还体现在逝者安置方式上,通常,成人以直身姿势埋葬;儿童葬在两只口对口的粗糙红灰色陶制坛子中,再水平置于墓穴中。
巨石文化
在德干南部和安得邦发现的巨石石墓,具有普遍的世界性新石器时代特征。其中包括了石棺圆环、翼部类型和过道式小室的墓窖圆环、墓穴圆环、竖石纪念物和大石排、陶制坛子墓葬、棚式石棺。翼部类型的墓窖限于泰米尔纳德的布杜科泰地区,过道式小室坟墓多半限于卡纳塔卡北部。这些巨石文化墓葬时代相关文化的遗留物属于公元前1千世纪之内的铁器时代。
参考资料
Deccan Plateau | encyclopedia article by TheFreeDictionary.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2024-04-09
外国地名.dmfw.mca.gov.cn.2024-04-18
Central Deccan Plateau Dry Deciduous Forests in India.indianetzone.2024-03-30
South Deccan Plateau Dry Deciduous Forests in India.indianetzone.2024-03-30
Panna.unesco.org.2024-04-04
Agasthyamala.unesco.org.2024-04-04
Nilgiri.unesco.org.2024-04-04
History of South India.indianetzone.2024-04-11
Deccan States Agency.indianetzone.2024-04-11
Deccan Plateau.indianetzone.2024-03-30
Forbidden.中国领事服务网.2024-03-28
Group of Monuments at Mahabalipuram.unesco.org.2024-04-10
Ajanta Caves.unesco.2024-03-26
Kaas Plateau.indianetzone.2024-03-30
Monier.ibiblio.org.2024-04-09
Deccan Traps of India.indianetzone.2024-03-27
Karnataka Plateau.indianetzone.2024-04-09
Vindhya Range | encyclopedia article by TheFreeDictionary.Vindhya Range.2024-04-12
Ministry of Coal.coal.gov.in.2024-03-27
East Deccan Dry Evergreen Forests.indianetzone.2024-03-30
Deccan Thorn Scrub Forests in India.indianetzone.2024-03-30
Transport in Tamil Nadu.indianetzone.2024-04-12
HAL Bangalore International Airport.indianetzone.2024-04-04
Airports in Andhra Pradesh.indianetzone.2024-04-12
Chhattisgarh - Indian State.indianetzone.2024-04-12
Villages of Andhra Pradesh.indianetzone.2024-04-12
Economy.hyd.co.in.2024-03-29
Karnataka - Indian State.indianetzone.2024-04-12
Languages of Andhra Pradesh.indianetzone.2024-04-12
Chhattisgarh Population 2024.populationu.2024-04-13
Karnataka Population 2024.populationu.2024-04-13
Maharashtra Population 2024.populationu.2024-04-13
Tamil Nadu Population 2024.populationu.2024-04-13
Andhra Pradesh Population 2024.populationu.2024-04-13
River basin of Godavari River.indianetzon.2024-03-28
India,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unesco.org.2024-04-18
Ellora Caves.unesco.org.2024-04-10
Western Ghats.unesco.org.2024-04-10
Rock Shelters of Bhimbetka.unesco.org.2024-04-10
Sacred Ensembles of the Hoysalas.unesco.org.2024-04-10
Places of Historical Importance in Halebidu.indianetzone.2024-04-10
Shravanabelagola.indianetzone.2024-04-16
Chitradurga Fort.indianetzone.2024-04-16
Mysore Palace in Karnataka.indianetzone.2024-04-16
Nagarhole National Park.indianetzone.2024-04-16
Hogenakkal Falls.indianetzone.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