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安南

安南

安南(越南语名:An Nam,英文名:Annam),为越南古名,是古代中原王朝对越南的称呼。淳熙元年(1174年)初,安南之名源自唐代所设的安南都护府。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安南先后经历了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明朝、后黎朝、阮朝的统治,安南自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成为中国领土,至五代十国吴权割据安南。

李治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唐朝于设置安南都护府,安南得名于此。五代时期,安南开始反抗中国南汉的统治并获得胜利,吴权建立吴朝,但随后安南发生内乱,地方豪强割据,称为十二使君之乱。公元968年,十二使君之一的丁部领建立“大瞿越”国,并在公元975年被宋朝封为交趾郡王,安南成为相对独立的封建国家。979年,丁朝发生内乱,权臣黎桓篡位,建立前黎朝。1006年,前黎朝又被李公蕴取代,安南进入李朝。1174年,赵昚册封李朝英宗为安南国王,此后越南历朝帝王受中原王朝册封为安南国王。1225年,陈朝取代李朝。陈朝统治时期,蒙古人三次进攻安南,安南臣服于元朝。明朝建立后,陈朝又臣服明朝。1400年,权臣胡季犛自立为帝,建立胡朝,但很快被明朝出兵攻灭。明朝在安南设置郡县,进行统治。明朝统治安南后期,爆发了各种起义。黎利率领的起义军击败明军,并于1428年统一安南,建立后黎朝。明朝承认了后黎朝的统治。后黎朝统治后期爆发了内乱,先后出现了南北黎莫之争、郑阮之争、西山农民起义建立西山阮朝,最终广南阮氏的阮福映在法国势力的帮助下,灭掉西山阮朝,并于公元1802年称帝,改国号为越南。安南作为国名停止使用。

安南有完备的行政法规,仿照中原王朝建立王侯制度和官僚系统。农业相当发达,主要种植水稻,但不适宜种植小麦;铁、铜等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资源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五十,林副产品丰富;海岸线绵长曲折,海产物甚多。明朝以前交州地区的博雅教育相对落后,直到明朝交趾布政司官员治理该地时,才在该地大量普及文化、建立学校,此后交趾地区的学校发展不断壮大,学员数量也不断增加。社会风俗方面,不知礼仪、赤发纹身、节日繁多、信仰佛教。军事制度较为简单,没有兵籍,兵农合一,军队有亲军、游军和王侯家私之分。

国号

安南,古称南交、交趾,取“始开朔方,遂交於南,为子基”之意。安南之名来自唐朝建立的安南都护府,唐分岭南为东西道,西道即设安南都护,但此安南是一区域名称,辖境北抵今云南南盘江,南抵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有广西那坡、靖西市龙州县、宁明、防城、东兴部分地区,西界在越南红河黑水之间,并不是国号。赵匡胤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丁部领独立建国,国号大瞿越。到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宋孝宗封李朝国王天为安南国王,安南才开始作为一个国名出现。此后安南各朝代对内称国号为“大越”,胡朝称“大虞”。

历史沿革

秦汉至隋

古代交趾民族属于广布于中国东南地区百越族中的一支——越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之后,统一六国的秦朝开始向五岭以外的百越族聚居之地开拓,历经七载,终于将五岭以南直至北越、中越的广大地区置于秦朝治下。秦末大乱,南海尉赵佗并三郡自立为王,在岭南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派遣陆贾到南海承认佗为南越王,赵佗对汉“称臣”。刘彻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南越政权内部发生内讧,宰相发动叛乱,汉武帝发兵平南越,设九郡(其中交州、九真、日南三郡),安南又成为中国汉帝国的版图。东汉末年刘协改交趾为交州。东汉灭亡,中国分为三国;北魏蜀汉孙吴。当时交州之地属于东吴。士燮在交州40年,虽其威权遍及全境,但仍对汉朝不废职贡,及至汉亡又向东吴朝贡。两晋之时,交州之地属晋朝。刘宋代晋后及南北朝时期,交州属于南梁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 年),隋帝闻林邑多奇宝,乃遣刘方为将举兵攻略。

隋唐中原王朝加强了对安南的管理,李渊设置交州都督府,唐高宗改置安南都护府,从此交州称安南。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唐王朝在岭南西道设立安南都护府,李豫贞元六年(公元790年),都护府之下设立州、县、乡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地方必须执行唐王朝的一切法令。隋唐时代,安南同中原地区一直保持着经常的和密切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交往。

唐王朝时代,由于统治措施不当,安南地区发生多次激烈复杂的起事: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日南姜之路反唐;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岭南俚户谋欲叛乱,诛其首李嗣仙;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李嗣仙余党围攻都护府李隆基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因唐朝官吏多行残暴之事,安南人梅叔鸾起兵反唐,后被镇压;李适贞元七年(公元791年),由于安南都护高正平在境内重赋税,民苦不堪言,群蛮酋长杜英翰等起兵反唐,围攻都护府,后降;李忱大中年间,安南经略使李琢对人民苛墨自私,以斗盐易一牛,群众苦不敢言。南诏将领段酋迁攻陷安南都护府,安南都护李被安南人攻击逃走,后收集士军复取安南;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安南叛乱,南诏政权亦发兵侵安南,南诏两次攻陷交州,后被唐兵击败。李漼咸通七年(866年),在安南都护府设置藩镇静海军,以安南都护兼任静海军节度使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安南地区又被南汉刘隐统治,安南地方割据势力乘机崛起,越南本土势力曲承裕杨廷艺、曲承裕、吴权等人割据自立为安南都护兼静海军节度使。朱温建立后梁,任命岭南节度使刘隐兼任静海军,从而造成刘隐及后续南汉政权与安南本土势力的矛盾。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安南割据势力吴权与南汉军在白藤江大战,南汉军失败,吴权称王,设官职,制朝仪,开始整顿朝政。后晋天福九年(944年),吴权死,吴王之后代开始内争,吴权建立的地方封建政权遂崩溃。吴权死后地方豪强割据,自称使君,相互攻伐,爆发十二使君之乱。

丁朝(968年-980年)

赵匡胤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丁部领击败各地使君,统一今越南中北部。本为安南地方割据势力之一的丁部领自称“大胜明皇帝”。仿照中国起宫殿、制定朝制礼仪、设置百官、设立聂氏宗祠社稷、设立六军、建筑城池,建国号“大瞿越”。安南首次建立了独立的封建王朝和独立的封建国家。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丁部领封其子丁琏为南越王,后丁琏派遣使者到宋朝上贡,太祖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丁琏为安南都护。宋太平天国四年(公元979年),丁朝发生内乱,丁氏父子为候内人杜释所杀,丁氏父子死后,丁链弟丁废帝立。次年,掌握兵权的大行皇帝趁机发动政变,威逼丁家禅位于他,建立了前黎朝,丁朝灭亡。

前黎朝(980年-1009年)

丁朝内乱后,宋朝即派兵南下,黎桓称帝后,击败了宋军的进攻。此后黎桓向宋朝上表请罪,表示臣服、朝贡,双方战事暂时平息。天福六年(985年),北宋使者出使交州,黎桓趁机请求宋朝册封。次年,黎桓被封为检校太保、使持节、都督交州诸军事、安南都护,充静海军节度、交州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封京兆郡侯,食邑三千户,赐号推诚顺化功臣。兴统五年(993年)宋太宗封黎桓为交趾郡王。黎桓在位期间,平定各地内乱,维护了国家稳定。1000年,黎桓长子黎龙去世,黎桓想立第五个儿子黎龙铤为太子,但被大臣以立幼子不合礼法为由劝阻,因而立第三个儿子黎龙钺为太子。1005年,黎桓去世,众皇子争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太子黎龙继位后仅三日便被黎龙铤所杀,最终黎龙铤取得了胜利,继承皇位。黎龙铤继位后,继续平定国内反抗势力,其统治期间手段残酷,被越南史学家吴士连评价为跟中国古代的夏桀帝辛一类。1009年,黎龙铤去世,太子年幼,握有军权的大臣李公蕴被部下拥立为帝,前黎朝灭亡。

李朝(1009年-1225年)

赵光义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封李公蕴为交趾郡王,南赵昚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赵昚李天祚为安南国王,安南作为国名自此开始。李公蕴建立李朝,传位九代,共二百一十五年。

李朝建立后,除了与北宋保持友好往来,同时也屡次侵犯宋朝边陲。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安南北境“獠户”族的张婆看等人,因逃避李朝的治罪,奔钦州市境内,钦州知州对獠户族张婆看加以保护,李公蕴借口追捕逃犯,举兵入侵钦州如洪镇。赵恒对李朝入侵钦州并未追究。

北宋边官曾居州数年,多次发生李朝官兵侵扰边境的事情。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李德政即位初年,就派遣其官员率领兵马入侵广西壮族自治区边陲,劫掠人口。

中国宋朝当时由于国内政局不宁,国外强敌入寇,无暇南顾,对安南李朝的频繁入侵,一再采取克制的态度。可是安南李朝第一、二、三、四代国王对北宋边境的侵略逐步升级,最终酿成了11世纪下半期,北宋与安南李朝之间的大战。

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李日尊卒,其子李乾德登基,即李仁宗(1072-1127年)。李乾德素称好战派,在检校太尉李常杰兵部侍郎李日成的辅佐下,对北宋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由于李朝不断寇边,杀居民,劫财畜,宋王室从北宋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起,就积极采取措施,严密注视边界要害之处,并置戍边重兵,备而待之。原北宋同李朝曾有协议,安南应速将杨保材及士卒、牛马、重交归中方,但李氏蛮横无礼,拒绝执行。在这种难以容忍的情况下,宋朝按“保甲法”,积极组织边界一带兵丁集训,以沈起刘彝坐镇桂州,集各溪洞士丁为保甲;又在海滨造舟舰,习水战;勒令各州县严禁与交州交易,以此还击交趾。

北宋赵顼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十二月,李仁宗李乾德命李辅国太尉李常杰和宗宣领兵十万,分为两路,水陆并进,前去攻打宋朝,借口宋朝颁布新法(指王安石变法改革)残害百姓,大越军队来攻以拯救人民云云。”

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十二月发布“讨交趾敕谕”,告诫全国军民知悉交趾兵入寇,乃丧权辱国之事。于是在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二月二日,以知太原府、宣徽南院使郭逵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本道经略招讨使,知延州赵窝副之,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燕达为副总管,率大军南下,反击李朝入侵。宋军收复邕州等地。随后乘胜追击,进入李朝国土。此战李朝皇太子李洪真丧生,李乾德惊惧,速向宋皇呈上投降书,双方议和,尔后宋军北返回朝。据双方商定之条约,宋师北返后,李朝应速遣回入侵中国时所掠全部人口,然李乾德拖延不办,后经北宋屡次交涉,李氏才遣回百姓二百二十一人。

李朝在13世纪20年代,由于人民起义,国君昏聩,政权旁落,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被权臣陈守度篡位。

陈朝(1225年-1400年)

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十月),有兵马大权的陈守度胁迫年甫七岁的李姓女王同其侄陈煚(汉名陈,时年八岁)结为夫妇,后来陈守度废除李氏的王位,逼迫李氏禅让帝位给陈煚,赵昀封陈煚为安南国王,安南史书称之为陈太宗,陈氏家族开始统治安南,凡十二主,历时一百七十余年(1225-140年)。 陈朝统治下的安南进入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上,强化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制度,集政权、军权、征赋权、神权(佛权)和儒教权于一身;由陈氏宗亲和忠于陈氏的官员担任地方安抚史;推行科举制度,扶持庶族地主;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并行。

1257-1288年间,蒙古族对安南南陈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但先后在三次战争中途北撤。双方战争结束后,陈朝国君陈晃及其子陈昑孛儿只斤·忽必烈连年朝贡方物,且内附元朝。这一时期陈氏王朝对中国虽心存顾虑,表面上承认元朝是其共主,但又不时对中国进行骚扰,蚕食中国边地。

朱元璋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以即位诏告安南,作为回应,安南的陈日煃派使者前来朝贡,明太祖册封其为安南国王。陈日去世后,侄子陈日继承了王位,陈日熞的哥哥陈叔明逼死陈日熞,自立称王,其后又发生权臣胡季嫠陈顺宗之事。对于陈叔明和胡季犛的上述行为,洪武帝并没有将其上升为两国间的重大问题。由于安南朝贡次数增多,且入贡太多,明朝将其入贡限制为三年一贡。对于胡季犛,明朝虽然曾将其行为视为不当予以问责,但其后也允许其入贡,采取了避免过度介入安南问题的政策。

胡朝(1400年-1407年)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胡季犛(字理元)废除末君陈少帝,自立为帝,改元圣元,国号“大虞”,建立胡朝。胡朝是越南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1400年-1407年)。一方面是因为胡姓的新政遭到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扑,其次就是胡氏父子屡次派兵入侵明朝思明府及其所辖的丘温、应、庆远、淵脱等五个县,并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杀害居民,骚扰边陲,迫使明朝廷不得不出兵反击。

明永乐皇帝对安南的征讨

永乐帝计划由广西和云南两路对安南实施攻击,命朱能张辅率领广西方面军,沐晟统帅云南方面军。而在东西两军中,最先发布召集令的是西方面军。东方面军是从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广东省、湖广等各地征调的,西方面军则是从云南、贵州省四川省等地调集的,此次参与讨伐安南的军队,大多是从华南各地征调得来。此次远征军的大部分官兵由汉族组成,但也有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远州的土兵以及部分鞑军(蒙古兵),总人数为80万。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七月十六日,安南讨伐军统帅部自南京出发,至九月十六日方抵达龙州。其间,朝廷相继发布了诸多命令,为讨伐安南做了诸多准备。其中的重要事项有:一是有关讨伐安南方略的命令,二是向占城派遣使者,三是向安南派遣使者,四是广西和云南省两地准备粮草和兵力。朱能所率远征军统帅部在九月十六日抵达龙州,并计划十月初攻入安南。但在他们滞留龙州期间,作为统帅的朱能在此地病死。朱棣将征夷将军之印授予张辅,并任命其为总兵官,任命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

十月九日,讨伐军从凭祥县出发,经由坡垒关、隘留关,进发至鸡陵关,吕毅和朱荣作为大军的先锋部队,分别攻克了隘留关和鸡陵关,韩观负责维修道路和运输粮草事宜,留驻坡垒关。在远征军进入安南境内时,对安南的官吏和军民发布文告,并祭拜了安南境内山川。

至十二月相继攻陷安南东西两座都城,但尚未平定安南全境。除了西都以南地区以外,在东京地区的红河下游流域,依然有多支安南军队在进行抵抗。对此,明军至永乐五年,也对这些安南军队进行了讨伐,以彻底消灭胡季父子的势力。次年,明朝将领生擒了胡季嫠及其部下。

胡朝虽然只存在了七年,但建树较多。政治上改组中央政府机构,铲除异己,树立党羽;限制皇亲国戚,王后公主豢养家奴和卢币。经济上限制名田,限制皇亲国戚掠夺农民土地,规定庶民占田不得超过10亩;制定赋税;改革币制,改铜币为纸币;统一度量衡。文化上,改革科举考试的文体。

明朝管理(1407年-1427年)

由于陈氏没有后代,明朝廷接管了安南,并下令将安南更名为交州,并设置三司,派遣都督吕毅负责主持都指挥使司事务,黄中担任副都督,张显宗、王平出任左、右布政使,阮友彰担任按察使,裴伯耆任右参议,尚书黄福兼掌布政司和按察司事务。交趾设立十五府,交州、北江、谅江、三江、建平、新安、建昌、奉化、清化、镇蛮、谅山、新平、演州、乂安、顺化,下辖三十六州和一百八十一县。另外,还设立太原、宣化、嘉兴、归化、广威五州,直属隶属布政司,下辖二十九县。

陈氏起义

明朝虽已占领安南,然陈氏宗室尚有人企图恢复旧业。时有陈艺宗之子简定王顾起兵反明,逃至谟渡(属宁平安谟县),遇陈朝陈肇基率众相随,遂称简定帝于清华之长安(宁平),以续陈氏基业,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建元兴庆。朝廷任命沐晟为征夷将军前往讨伐,沐晟战败之后明朝又增派人马前去支援,最终平定下了交州、北江、谅江、新安、建昌、镇蛮等地。与此同时,邓悉等人推举陈简定为太上皇,另立陈季扩为帝。但之后明朝廷多次征讨,永乐八年五月(公元1410年)陈季扩因为被明军围困而投降,明军授予他交趾布政使的官职,但是不久后他又起兵造反,明军又派兵攻打他,两年后明军擒获了陈季扩及其弟伪相国国王季揝,其他陈氏的军队也全部被平定。

后黎朝(1428年-1789年)

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以后,由于安南内乱突起,明朝与安南矛盾日益尖锐,安南以黎利为首的起义大军在支棱一役中打败明军,明朝大军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底北返。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黎利削平各地豪族,统一安南,建元“顺天”称帝,改国号为“大越”,史称后黎朝。明朝承认其既定事实,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明皇帝下令让黎利“权署安南国事”。到了黎姓的第四代国君黎思诚黎统治时期(1460-1497),安南的国力臻于极盛,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均田法,分给农民土地,编《洪德法典》,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黎圣宗的富国强兵政策,使得安南在中南半岛上居于霸主地位 。黎圣宗的“洪德盛世”长达二十年之久。到他的后代黎浚时,大权旁落,由权臣郑惟掌权,后被独揽军政大权的莫登庸左右朝政。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27年),莫登庸自立为帝,大肆屠杀黎朝旧臣。以阮淦为首的部分黎姓旧臣到清化、义安等地拥立黎维宁为帝,史称庄宗。出现了黎莫对峙的“南北朝”局面(1527年-1592年),安南陷入了六十余年的封建割据的战乱之中。

南北之争

对于安南的南北之争,明朝选择支持北朝的莫氏,主要是莫氏主张同中国结为友好邻邦。南朝的黎氏通过阮淦培养和招募原黎氏军人逐渐强大起来,但阮淦死后,其女婿郑检掌权,黎氏皇帝成为有名无实的傀儡,后郑检杀死阮淦长子,幼儿阮潢幸免于难,表面上屈服郑氏,实际上暗中积蓄力量,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从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起,郑莫双方一共进行了三次战争:1546-1561、1573-1583、1583-1592。这三次战争以郑氏的胜利告终,莫氏仅存高平。

黎氏灭莫

顺治初年(公元1644年),安南都统使莫敬耀归附明朝(时明朝尚未灭亡),但未及授爵位即去世,随后其子莫元清被明朝廷任命为安南都统使。在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八月安南派遣使者表示归顺清王朝。次年九月,黎维祺开始自称国王,奉上表献方物,清朝皇帝予以嘉奖,并赐予文绮和白金。黎维祺去世,由他的儿子黎维继位。随后又去世,由他的儿子黎维禧继位。康熙帝六年(公元1667年),黎维禧夺取都统使莫元清的高平市地区,导致莫元清逃亡云南省。莫元清上书陈述情况,清皇帝下令将他安置于南宁市。黎维祺也上书表示要兴兵向莫元清复仇。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派遣使臣向黎姓宣告旨意,让黎维禧将高平还给莫元清,黎维禧上报了两氏的恩怨,皇帝听后暂时搁置了归还高平的事情。同年,安南国王黎维禧逝。他的弟弟黎维禬权理国事,继续处理安南的政务。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黎维𬓆卒,他的弟弟黎维正继位处理国事。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到黎维正帮助清王朝讨伐吴三桂。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清王朝封黎维正为安南国王。此时莫元清已经去世,他的弟弟莫敬光被黎氏打败,投奔清代廷,但被发回安南,之后莫敬光病死,莫姓一脉没有了继承人。北朝灭亡后,安南暂由郑氏所辖,为了能够长期掌权,郑氏并未废除黎朝的统治,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

郑阮之争

昔时,阮淦取得清化、义安之地,在助黎讨莫的局势下,已稳定政权。但阮淦死后,兵权落于其婿郑检手中,权力转移,郑氏掌有兵马实权。阮淦有二子——阮汪和阮潢。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郑检派阮潢将兵镇守顺化之地。阮潢能干有才,广结豪杰,爱抚庶民,人心悦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之后,阮潢领兵协助郑氏攻剿莫氏,长达八年之久,立下大功。然郑氏对阮潢怀有疑虑,不欲让其返回顺化。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因郑氏骄横过甚,许多官吏不满而离去,并有潘彦、吴廷峨、裴文奎等人起兵反郑。阮潢诈称讨伐叛臣,率本部将士顺海路返回顺化。阮潢恐郑氏多疑,遂将其女阮玉秀嫁给郑松之子郑梉。他亲守顺化,命其第六子镇守广南,积极建仓贮粮。自此之后,广南阮氏与郑氏南北分治,外表上仍能作和好姿态,内则整军经武,准备再战。

明万历二十八年到明天启七年(公元1600年-公元1627年),郑阮两大封建集团暂时和平共处。阮潢表面上仍然臣服于郑氏,每年向郑氏缴纳四百斤白银和五百疋绸缎的赋税。阮潢为了抗衡郑氏,便加速筑城建垒,贮备兵器和粮饷。明天启七年至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27年-公元1672年)。郑阮之间前后爆发了七次战争,战争中互有胜负,但直到第七次战役时,双方均无占领对方土地,南北分裂,国家仍未统一。

西山农民起义与西山阮朝政权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春,在阮王所辖之归仁府西山邑爆发了由阮岳阮惠、阮吕三兄弟发动和领导的农民起义。此次起义主要是由12世纪至15世纪初李朝、南陈、胡朝三代流放的农民、手工业者、中小商人、战俘、犯人、各少数民族、部分华侨以及占城国、水真腊两国的后裔组成的,因此队伍庞大复杂,但行动迅速、来势凶猛。被压迫的起义者所到之处,处死权贵、豪族、封建庄园主;没收其财产、焚烧田簿、租税册;提出“劫富济贫”的口号,从而大大鼓舞了贫苦的起义者。义军声势浩大,蔓延归仁全省,其势不可遏,各地官僚地主、社长、豪强受到严惩。义军宣布:废除阮王制定的赋税政策,取缔各地官署,打开监狱,没收府库粮食并分给穷苦农民。时在广南的华人集亭和李才,亦招募军队,及时参加义军。后广义、延庆区、平庆、平顺的人民亦相继爆发起义,帮助西山。阮岳分其军为中、前、后、左、右五屯,进取广南地区,不久,自广义、广南至平顺广大地区,尽归西山所有。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8年)西山起义军推翻了阮氏政权,阮氏余势逃至泰国,求罗国相助,但西山军又击溃了暹罗干涉者。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郑氏被西山起义军击败,其统治被终结。同年阮惠拥立黎朝昭统帝为皇帝,但后来黎维祁在阮有整(西山起义军部将)辅佐下准备除掉阮惠等西山军首领,阮惠派大将武文仕率军北上杀掉阮有整。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7年)黎维祁潜逃,请求清政府出兵灭阮扶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7年),阮岳自号中央皇帝,封其弟阮惠为北平王,后阮岳与阮惠争权,阮惠胜利,次年自立为王,建立了西山阮朝(公元1788年-公元1802年)。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8年)八月,清政府命两广总督孙士毅统率大军入越击阮,帮助黎姓宗室恢复其政权。十一月,清军击败西山军,占领升龙。次年正月,阮惠突袭升龙,清军大败,撤回广西壮族自治区。六月,爱新觉罗·弘历册封阮惠为安南国王,赦免其罪。同年冬,阮惠派军攻灭了黎氏残余势力。

安南结束

阮福映是广南阮氏政权后人,在西山朝灭掉广南阮氏后,阮福映逃到泰国,后借助法国武装打败西山朝。当西山朝被镇压下去以后,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阮福映称帝(公元1802年-公元1819年),建元嘉隆,改国号为越南,定都富春(今顺化)。安南结束。

疆域

安南东西方向上的距离为440千米,南北方向上的距离为1150千米。东方距离奉化府膠水县海口界163.5千米,西方距离云南老挝宣慰司280千米,南方距离占城过节950千米,北方距离思明府凭祥县200千米。该地区东部靠海,西部靠老挝,南部靠海,北部距离凭祥县235千米。

安南东边临海,西边一直延伸到老挝,南边抵达南海,北边延伸到凭祥县,全长约235千米。东南方向延伸到海东,北面一直延伸到广东钦州,全长约1000千米。西南方向延伸到占城国,全长约1200千米。西北方向延伸到广西镇安府以前,全长约250千米。

直到李朝,在自主封建国家的初期,安南的领土仅仅回绕于白于山以北和自红河、马江和蓝江中游以下的地区。李朝稳定了大越国的东北边界,同时把安南的疆界向南扩展到今广治省的石杆江。陈朝开始经营清化、乂安的西北部和西部,同时把南部疆域扩展到海云山。胡朝继续发展到广义。黎朝于其兴盛时期稳定了西部边界,并拓地到平定县。阮氏继续黎朝的事业,在占领了占城国的全部以及真腊国的一半后,把领土扩展到河仙和金瓯省,濒临泰国湾;同时阮氏已开始经营西部的高原地区。但是,由于莫姓篡黎和阮郑分争,使安南的领土在大约两个半世纪中被分为两部分。西山起义推翻了阮氏、郑氏和黎朝,安南领土才有条件在较黎初更广阔的范围内从谅山省至金瓯恢复了统一。

人口

新唐书》记载,安南都护府有24230户,99652人,陆州有494户,有2064人,驩州有9619户,有50818人,山州有1320户,有5200人,州有1920户,爱州有10047户,长州有648户,福州有370户,演州有1450户。根据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须知册,安南有162558户,450288人。

内政

官僚制度

安南独立建国后的封建王朝在官僚制度上面临着一个问题,即由一个长期受中国支配的地方政体向完备的国家政体转型。安南历朝在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上选择了模仿中国,并逐步创立有越南特色的官僚制度。吴、丁、前黎三朝处于封建制度建立早期,也是官僚体制转型初期,统治者对国家的控制力较弱,皇权所能直接控制的地域较小,不同地域集团以世家大族的身份拥有众多部曲和私人武装,地方的自治色彩明显。这一时期安南的统治模式是贵族式的而非君主集权式的,故而在官制设置上较为简易,仅仅在官职名称上攀附了一些中国名称,没有建立起来一个完整的体系。

朝鲜王朝时期,等级化、序列化的官僚制度逐渐被建立。李朝授予地方贵族爵位和官职称号,纳入到国家统一的官僚队伍中,并逐步健全中央的职官体系。但李朝的政治体制在本质上亦是贵族性的,李朝的职官系统集中在中央层面,地方上则较为简单。爵位在李朝官僚制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社会等级的区分中,主要看的是爵位,而非职官轻重。

南陈继承了李朝的政治体制并继续发展。陈朝模仿中国唐、宋官制,逐渐建立起了由爵、职、品、阶四个系统组成的官僚制度。以儒家官僚为代表的职官集团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以宗室贵族为主的爵本位官制体系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无法应对陈朝后期越来越严峻的社会危机,亦最终导致了陈朝的覆灭。胡朝短暂统治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官制体系改革,旨在强化中央权力以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朝统治安南期间,官本位体制被更为彻底的推行,安南长期以来遗存的贵族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后黎朝建立了与明代类似的中央集权独裁体制,黎初的黎利、太宗、仁宗时期的职官制度流动性十分明显,而且职有专责,文武有别,中央对地方行政事务的主导性大大增强。至十五世纪中期黎思诚时期,安南的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高峰,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完备程度,科举官僚在行政事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黎圣宗所创立的“洪德官制”与明代官制有很大的契合性,最终确立了文官主导、以官本位为鲜明特点中央集权官僚体制。

法律

安南的法律文化既受到儒家思想的渗透又承袭了唐宋的法律文化和制度,还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产生了颇具特色的“佛教——法律文化”。丁朝和前黎的统治时间短暂,政治体制和制度建设都处于草创时期,因此虽然当时佛教兴盛,但并未建立成体系的法律制度。而到李陈时期,安南的制度建设日趋完善,法律制定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安南的法律承袭中国唐宋法制,李朝时期颁布了安南的第一部成文法律《刑书》。在此之前也有成文的法律,但绝大部分是些没有形成体系的律条章句,审判官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审理案件时也常常带有某些随意性。南陈时颁布了《刑书》、《徒罪法》等律令。

后黎朝于洪德十四年(1483年)颁布《洪德法典》,以唐律为底本,兼采《大明律》及为数颇多的安南固有法的条文编纂而成,反映了安南本身的社会习惯。《洪德法典》共6卷12章721条,体例上完全模仿唐律的编排,分为名例、卫禁、职制、军政、户婚、田产、奸通、盗贼、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章。

军事

安南历朝禁军都是主要的常备军事力量, 最为精锐。平时, 禁军负责都城保卫;战时, 是出征击敌的主力。各朝禁军的名称不一,有殿前军、京军、禁军等。地方部队, 即各路、镇、道、省之军。是安南军事系统中的地方军事组织。地方军是当地的战斗力量,主要是在本地作战,但当国家需要时,可以像朝廷的其它机动力量一样调动。在各种军队组织系统中,地方军数量最庞大。他们既参加生产,又按照寓兵于农政策,上番戍守和训练。下面根据当代学者左荣全、于在照的研究,将安南各朝的主要军事力量及军事机构列出表格。

明朝统治安南期间,设置交趾都指挥使司,此外有十五所卫所,分别为:交州左卫、交州右卫、交州前卫、交州后卫、昌江卫、镇蛮卫、新安卫、三江卫、清华卫、义安卫、顺化卫。此外还有市桥守御千户所、新平守御千户所和演州守御千户所。

外交

宋朝

宋初,丁部领派遣使者向北宋进贡,赵匡胤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宋开宝年间,丁琏承袭其父的王位,派遣郑、王绍祚、江巨向北宋进贡金帛和犀牛象牙。宋太平天国五年(公元980年),大行皇帝篡夺丁氏的王位,派遣赵子爱、张绍向北宋进贡安南特产,赵光义封黎桓为交趾郡王。

宋景德元年,黎桓派遣儿子黎明提向北宋进贡,赵恒授予黎明提爵位,宋景德三年,黎桓去世,其子黎龙廷继承王位,派遣弟弟黎明提与黄雅成来北宋进贡,宋真宗封黎龙廷为王爵,赐名至忠。

宋大中祥符三年,李公蕴篡夺黎姓的王位,李公蕴即帝位后,即向宋真宗上表请求册封。宋真宗认为李公蕴既然已经即位,无法改变现状,于是在大中祥符三年二月,封李公蕴为静海军留后、检校太傅、安南都护、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交趾郡王。同年三月,李姓派遣使者入贡。宋朝廷再次进封李公蕴食邑三千户、实封一千户、兼御史大夫上柱国,特赐推诚顺化功臣,赠予袭衣、金器、钱币等。

李朝建立后,除了与北宋保持友好往来,同时也屡次侵犯宋朝边陲,赵顼熙宁八年(1075年)十二月,北宋与安南之间爆发了战争,以安南战败求和结局。

南宋赵昀宝祐五年,陈太王派遣使者向南宋进贡特产,南宋理宗景定二年,陈太王派遣大夫阮深、阮演向南宋进贡。景定四年,安南派遣范巨地和陈乔向南宋进贡大象。此后在赵禥咸淳二年、四年、六年、七年、八年,宋恭帝德元年,赵昰景炎二年、十七年、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安南屡次派遣使者入贡宋庭。

元朝

13世纪50年代,北方的蒙古族先向中国南宋发动大规模攻势,一部分大军入云南省,灭大理国。陈朝多次遣使去宋朝,求南宋派兵援助,求南宋派弓箭和火炮工匠协助,制造军械。为争取陈朝共同抗蒙,南宋以大局为重,赐良工一百、良箭二千、派精兵一支屯驻边境,以防蒙军袭击。而陈朝在宋、蒙之间推行两面手法:既保持与南宋的关系,又与蒙古通好,从中渔利。例如,当陈朝国王陈晃即位伊始,就遣使到宋朝,又派黎辅陈至蒙,议定三年一贡的常例。蒙古亦派讷刺丁至陈通好。

后蒙古先后征发大军三次入侵安南,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两国战事再起,安南国王陈晃被迫向元朝祈求宽恕,感恩戴德甘做元天子儿臣。元成宗铁穆耳元年(公元1294年),陈烇派遣使者阮孟㥶和陈克向元朝进贡,元大德元年,陈兴隆派遣大夫阮文籍、范葛向元朝进贡,此后安南先后于元大德二年、六年、八年、十年,至元元年、二年、四年,皇庆二年,延祐元年、四年、七年,至治元年,泰定二年,天历元年,至顺元年、三年,元统三年,至元三年(元顺帝重纪)、五年向元朝进贡。

明朝

朱元璋元年(1368年),明太祖以即位诏告安南,作为回应,安南的陈日煃派使者前来朝贡,明太祖册封其为安南国王。朝廷还下令后代不得侵略安南。陈日煃去世后,侄子陈日熞继承了王位,陈日熞兄陈叔明逼死日熞,自立称王,其后又发生权臣胡季嫠弑帝之事。对于陈叔明和胡季犛的上述行为,洪武帝并没有将其上升为两国间的重大问题。由于安南朝贡次数增多,且入贡太多,明朝将其入贡限制为三年一贡。明永乐年间发生了胡季犛弑陈顺宗自立之事,明朝廷派遣军队入安南讨伐胡季犛父子,结束其统治,由于陈氏无后,明朝廷便将安南更名为交州,并设置三司,安南重新成为中原王朝的郡县。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明军北返,明朝放弃交趾。安南后黎朝建立后,明朝承认了后黎朝对安南的统治,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明朝下令让黎利“权署安南国事”,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两国制定了朝贡体例,安南每三年向明朝朝贡一次,明朝不干涉越南内政,保持和好。此后在安南内乱中,明朝选择支持北朝莫姓

清朝

清朝与安南两国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从顺治帝顺治元年至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644-1789年),其间主要是清政府同安区南后黎朝之间的诸关系。自清乾隆五十四年至清爱新觉罗·颙琰七年(1789-1802年),其间主要事件是清政府受后黎朝末代君主之求,协助其灭阮复黎,镇压西山阮朝。

清朝和黎氏王朝的关系,前后维持百年之久。当时安南国内虽在黎氏王朝治下,然实际上统治安南者为北郑、南阮两个对立的封建贵族集团。北郑将黎氏朝廷置于自己手中,黎朝是最高统治安南的象征,与清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封建宗藩关系。清政府虽封黎氏诸君为安南国王,但又与郑氏频繁地交涉。清代,在安南高平地区尚有莫氏封建集团,他因篡夺黎氏政权失败而割据北方一隅,其后势力几经纷争而处于劣势,为保存余势,莫氏最早、最主动地向清政府请封,以此求得清廷的支持。后清政府封莫氏为安南都统使,双方保持了较长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至于南方的阮氏封建贵族集团,中国称其为广南国。由于它与清政府隔着一个与它对立的郑氏封建集团,与清廷的联系甚少。据《大南实录》载,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阮氏派遣使由海路向清代请封,但无结果。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阮氏三兄弟起义,南方阮氏受到重大打击而逃亡国外,避居他国,以图复国。北方的黎皇和郑主亦被消灭,然黎朝末代君主昭统帝北逃,请求清廷出兵灭阮复黎。清朝派兵镇压西山起义军,但遭失败北返。

后西山起义军首领阮惠请求清乾隆帝册封其为安南国王,乾隆准许了,正式造使册封阮光中,清朝承认西山阮朝在安南的合法政权。其间两国在政治上、文化上均有频繁的接触。然不久西山朝被南方的阮氏灭亡。

其他国家

安南封建统治阶级对邻国的蚕食和侵占由来已久。早在10世纪末期,安南封建政权有所安定和巩固,即实行北犯、南进、西掠的侵略政策。安南历代封建王朝多次北上寇边,侵犯中国边地,南下吞并占城,随后蚕食下柬埔寨,进而西行割老挝,直至19世纪初期,安南的疆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领域。

安南对占城的蚕食

自今越南河静省横山平顺省之藩切一带乃古占族人建立的占城国故土。占城在中国东汉末年称为林邑,林邑建国于公元2世纪末期,唐代称之为环王、占婆,宋代时期称之为占城,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地位,在历史上占城国王曾多次北犯,而安南诸王朝的统治者借口防范,历次举兵侵略古占城国。从10世纪末叶起至17世纪末,经过战争、蚕食和吞并,占城终于被安南阮氏王朝所消灭。

安南阮氏王朝对下柬埔寨的鲸吞

柬埔寨在中国汉代时称为扶南;隋时称为真腊;唐时称为吉蔑国,至李显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之后真腊分为水、陆真腊;元又称其为甘李智;明万历以后正式称之为柬埔寨,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柬埔寨一名通用于世。柬埔寨是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丰富物产的国家。当占城被阮朝征服之后,阮主早已垂涎三尺并觊觎真腊。阮主为夺取下柬埔寨,曾使用武力侵略、政治颠覆和王室联姻的手段达到其目的。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阮主阮福源将公主嫁给真腊国王吉·哲塔二世为皇后,但要求真腊批准顺(化)、广(南)地区的庶民移居湄公河三角洲,进行拓荒植农,真腊答应了。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阮主阮福濒借口真腊王安赞寇边,派遣阮福燕领兵三千,进攻每次(今边和省福正县),并生擒安赞,强制安赞称臣纳贡,保护在模羡(今巴地)和同耐地区的安南移民。自此,真腊成了安南的藩属国。

安南封建王朝对老挝的侵略

公元10-11世纪之间,在今越南的西部有一些独立的部落联盟——牛吼、盆蛮和哀牢、南掌万象和老挝等小国家。安南封建统治者很早就对老挝国土上的许多小国加以蚕食和侵略。据阮朝国史记载,阮王多次发兵,吞并老挝近半领土,将安南的国界一直推进到湄公河岸边。

经济

农业

安南的土地非常肥沃,气温高、雨量多、湿度大,因而对农业的发展很有利。水稻每年两收,甚至三收。水稻种植主要集中于红河三角洲唯一不适合种植的是小麦。在唐朝,有一位名叫赵昌的都护,曾尝试教导当地居民种植小麦,但是种出来的小麦都是秀而不实。安南也盛产水果,如槟郎、橄榄龙眼、荔枝、梅、李子、柑橘和蕉子等。在蔬菜方面,有葱、茼、芸台等等。

越南的历代王朝均非常重视兴修水利,而且有许多实际措施。南陈时修筑了鼎耳堤。据史料记载,陈朝初年仿照中国颁布了各种典章制度,并奖励开荒种地,扩大耕地面积,发展水利,开沟疏通河道。越南水利学者黄著有《河堤对策》,既概述了越南的治水历史,分析了红河上下游的情况,又综合了中国的治水经验,是越南水利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献。

手工业

纺织业

安南纺织技术也学习了中国,李朝时组织宫女学习中国的织锦技术,根据中国锦缎来研究中国的织锦技术,并且生产出了锦绮。随着越南封建国家的不断向南推进,丝绸织物的生产扩大到更广的地域。安南生产的布料很受欢迎,还产出一些奇特的物品,如纱、心花纱、合纱、光绢、绵绮、绫罗、丝鞋等等。同时这里的麻和蕉也品质优良。其中,纱和绢可以制作细薄的布料,非常适合炎热天气穿着。

陶瓷业

安南的陶瓷业深受中原地区的影响。李朝时期,陶瓷业在生产技术和装饰艺术方面都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陶器、粗瓷器和瓷器的品种繁多,质地精致。这些器皿上面大多涂有棕色、白玉色、象牙色的彩釉,花纹也很和谐、雅致。此外,有些陶器上还装饰着精致细腻的镌雕和浮雕图案。河内附近出土了大量宋代风格的青瓷、白瓷。这些瓷器是在白地上描绘简单的草花纹,施透明釉,与广东省同类瓷器几乎没有分别。此外还有泛黄绿釉彩的钵类陶器,从其器形、釉彩和风格上看,基本上是模仿宋瓷。15~16世纪,安南陶瓷更显示出自己的风格,出现了用红、绿色画“唐草纹”、花鸟纹的赤绘彩陶瓷,图案素朴,笔致细腻优雅。17世纪以后的染色陶瓷出现釉色流淌的特殊效果,这种风格主要见于茶碗、水罐、花瓶等。

矿产冶炼业

安南煤矿和锡、铅、锌等矿资源丰富。在秦汉时期,中原的采矿技术就已经传入交州,使得当地的采矿业开始得到较大的发展。11世纪后,李朝时期,安南各种矿藏的开采继续得到发展。为满足铸钱、铸钟、塑像、制造农具和装饰品的需要,铜、金、银、铁等矿产被大量开采。金、银手工艺品已达到了精细的水平。在安南的采矿冶炼业中,中国工人和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元18世纪上半叶,安南各地的金、银、铜、锡等矿,多雇佣中国工人开采。

印刷业

安南约在13世纪开始出现印刷术。最早的记载为于1251~1258年间户口册的印制。13世纪末有仿刻《大藏经》之举,虽没有刻成全部《大藏经》,但是民间零星刻的佛教经典却不少。这类佛经多为施主或僧人刊行,板藏河内与北宁、河南、海阳、太平、北江、河东、山西省以及顺化等省70个寺庙内,以便刷印流通,其中河内阐法寺即藏板20种。佛经中安南僧人自己著述的约有20多种,其中有用喃字写的。黎朝时期,儒学著作在越南首次得到刊印。1467年刊印了《四书大全》,同年刻雕“五经”书版。安南政府曾数次试图对书籍印刷与流通进行控制。1743年下令禁止士人购买中国版本的经籍,而只允许使用安南版本。1796年,阮朝下令将在河内印刷的官本四书五经营销于全国。书籍的印售集中于首都河内顺化以及南定。

文化

科举

安南独立后,仿照中国实行科举制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对安南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安南的科举制度始于李朝仁宗时期,1075年,李朝第一次开科取士,李乾德下诏选明经博学者入试,考试内容为儒学,分三场进行。李朝的科举考试处于开创时期,开设的科目名称有:进士科、试文学者、试儒佛道三教、试太学生。陈朝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制度,一方面仿照中国的科举制度,另一方面也结合安南的国情设置了独具特色的考试科目。比如安南社会儒释道三教并行,因而试三教是安南科举中非常重要的一门。陈朝时期,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到了黎朝时期,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科举制度也日益完善,具有安南自己的特色。除了原有的进士科,黎朝还举行了东阁科、宏词科、书算科、士望科、明经科等考试科目,黎朝后期还开设武举以选拔武备人才。阮朝时期,安南继续实行科举制度,但仿照中国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因而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僵化。

教育

安南也在仿照中国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学校教育。李朝时设置了国子监,地方上则有府县学堂。南陈时注重儒学教育,进一步完善发展国子监,还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学、太学、国子院等学校,培养官员子弟。地方上,则在路、府、州建立地方学校,并设置路官、督学、教授等学官。陈朝末年还曾想要实行学田制,即赐给地方田地,用于学校和学生的日常开支,但因胡季嫠之乱而未能实行。陈朝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和文学。

明朝永乐年间,明朝在安南设置郡县,派官员管理,并实行了一系列文教措施。明政府在交趾府设置学校,选择民间有才学者为生员入学,并以黄宗儒、阮显等人为代表,成为了交州等地首批生员贡生。此后,交州地区的学校发展不断壮大,学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总计一百六十一所,其中府学十四所、州学三十四所、县学一百十三,每年选贡生员一百六十一名。

黎朝建立后,在明朝管理时期的学校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校教育。黎朝中央一级的学校有国子监、太学、崇文馆、秀林馆等。黎朝地方学校则有府学、县学、乡学。各级地方学校所授课程也以儒学经书和科举考试内容为主,并设学正、教授、训导等学官教授之。黎朝前期是安南学校教育最兴盛的时期,为封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莫朝建立以后,安南陷入南北纷争的局面,统治集团对发展学校教育和学术文化投入的物力财力远不及前期,学校教育也随之走下坡路。

史学

由于安南文化长期受到中国的影响,安南史学在体裁和史学思想(主要是“正统”思想)上也受到了中国史学的影响。安南第一部正史是陈太宗时的翰林院侍读、兵部尚书、掌史官黎文休 (1230-1322) 仿照司马迁《史记》编撰的《大越史记》三十卷。此后有黎崱(zè)的《安南志略》 , 南陈史官无名氏的《越史略》。黎朝时期,潘孚先奉诏编撰国史, 以续黎文休的《大越史记》, 内容起自陈煚, 至明军返回中国, 共十卷。黎思诚时史家吴士连在黎文休和潘孚先的基础上编撰了《大越史记》,后经他人修订,定名《大越史记全书》。此是安南最重要的一部历史著作。15世纪末16世纪初,武琼编撰《大越通鉴》,后由黎嵩辑为《越鉴通考总论》。

文学

汉诗是安南文学中的重要部分。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为安南汉诗的发源时期。这一时期,安南文人均用文言文创作,汉诗在当时文坛上占有独尊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诗人多为佛教禅师,如杜法顺、万行、满觉和杨空路禅师等。现存最早的安南汉诗是杜法顺禅师的《国祚》。除了佛教禅师外,当时也有小部分非佛教圈诗人,如段文钦等。13世纪至14世纪为汉诗的兴盛时期。以汉诗为主的汉文学仍占据着当时安南文学的主导地位。而此时喃字文学则处于萌芽时期,从13世纪才有人开始用喃字做诗为文。这一时期的南陈帝王喜爱汉诗,安南诗人们的作品内容也更加丰富,有抒发军旅情怀、描写山水田园的秀美风光、讽喻时弊及感叹人生际遇等。15世纪至17世纪,安南汉诗进入了全面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诗歌内容丰富,有田园山水诗、咏史诗、哲理诗、邦交诗和御制奉和诗等。而到了18至19世纪,安南喃字文学进入了空前繁荣的阶段,并占据了这一时期文坛的主导地位,汉诗则从主导地位渐退居次要地位。

在安南文学中,阮攸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位文学家,他生于1765年,去世于1820年,正处于汉字文学逐渐衰退,喃字文学逐渐兴盛的时代。阮的作品既有汉字作品,如《清轩前后集》、《南中杂吟》、《北行杂录》,也有喃字作品,如《金云翘传》和《十类众生祭文》。其中《金云翘传》取材自中国的“才子书”,用古代越南语喃字写作,被誉为越南“国语文学”的最高典范。

艺术

宙文和灵舞

宙文是越南古代巫师举行求神驱鬼祭仪时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主要的乐器有鼓、钟、铙、木鱼、敲击板、十六弦琴和月琴等,演唱者要边弹边唱,表现神圣、豪放、狂热、欢乐、悲伤、怀念和倾诉等复杂情感。灵舞是在宙文伴奏、演唱下跳的一种越南古代巫舞。宙文与灵舞盛行于黎朝、李朝、陈朝(981-1400)时代。

水上木偶戏

水上木偶戏源自民间,到李朝(1009-1225)时已相当发达。有关水上木偶表演艺术的古代记载,仍可见于《崇善延龄碑文》上。该碑文现存在越南河南省维先县台村境内。碑文中共用4036个汉字,详细记载了水木偶为李仁宗祝寿助兴演出的生动场面。

科技

历法

安南的历法深受中国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结合当地的情况编制的。中国元代创制的《授时历》在东南亚的影响很大。1334年,元朝派遣使臣出使安南,将《授时历》赐于当时的陈宪宗陈旺。自此,陈朝使用《授时历》。后又改《授时历》为《协纪历》。胡朝建立后,废《协纪历》行《顺天历》,实际上仍用授时历法。明永乐年间一度恢复中国制度,在安南设置郡县,行《大统历》。此后,后黎朝据中国的《大统历》制订了《万全历》。阮朝时中国的《历象考成》传入安南,安南人根据《历象考成》的计算方法考定其本国的节日、庆典和有关天气变化之历法,制订新历,颁行《协纪历》。

数学

安南历朝都曾仿照中国举行算科考试选拔专才,中国的算术和珠算逐渐普及到安南民间。如李高宗贞符四年(1179年)试三教子弟运算等科,陈晃绍隆四年(1261年)用书算作为吏员考试的内容。胡朝开大二年(1404)举行乡试,前四场试文字,第五场试书算。黎朝举行了16次书算科考试。黎太宗绍平四年(1437年)正月,试书算,中式者六百九十人。威穆帝端庆二年(1505年)考试书算于讲武殿廷,应考者三万余人。在数学著作方面,黎朝梁世荣著有《代成算法》一书,武友写了《立成算法》一书。梁世荣曾经运用算术来测量士地。武友运用算术来计算各项建筑工程中的原材料。

医学

安南属于中国时中医便传入安南,10世纪末,安南出现了独立后的第一位名医一一慧静。慧静留下了一本《南医》手稿,记载了多种药物的药性、药理学。随着中国与安南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先进的中医和医疗技术也传入安南。南陈时,就有很多中国名医到达安南。这一时期,中国的医事制度也开始传到安南。陈朝仿照中国设立太医,还建立“广济署”,通过考试选拔医药人才。黎朝同样尊重中医,黎邦基遣使于明,希望用安南特产交换药材。黎思诚开医科,并严禁各处宪司吞没医书不交付医官。黎朝时成立太医院及其所属济生堂,这种官医制度一直沿袭到阮朝

社会

风俗习惯

据文献记载,安南人头戴椎髻,剪发,身上有文身,赤脚,牙齿是黑的。安南人习惯食用槟榔,一年种植两次稻米,一年收获一次蚕桑,采集、藏、野多鱼和盐,并以此为生。安南人性格叛逆,刚愎自用,与人相处中非常好斗,连父子之间也没有亲情,难以驯服和治理。

节庆

关于安南人的节日,交趾通志中记载了以下几种:

每岁元旦三日:祭祀先祖,不论男女要去上香拜佛,其次还会踢蹴鞠,表演歌舞游戏。初九为玉皇大帝诞辰,所有人都要去参拜。

上巳节,上巳节:祭祀先祖,官员和平民都以饮酒为乐。

四月八日,浴佛节:所有人要焚香礼佛,祭祀先祖。

七月十五日,孟兰会:以花草药材悼念亡人。

到了八月份田家要杀牲祭祀田神以及本境界的神,有的唱木偶戏的,有的举办佛会祈福。

岁终则尽其所有厚祭先人,放炮竹举办宴会享乐,贫穷的人就相互配合来举办。

君王世系

参考资料

【文韵长乐】越南陈朝开国国王竟然是长乐人,这件事你们知道吗?.微信公众平台.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