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节
上巳(sì)节,又称“三月三”“重三”“元巳”“女儿节”或“春浴日,时间在清明节前后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了方便和统一,魏晋以后将时间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
上巳节的风俗最早起源于周代,兴盛于唐朝,衰落于宋元,直至民国十九年改为三月三,并废“上巳”之称。起初在上巳节期间会进行一种水边祭祀活动,通过洗濯身体,来驱疫辟邪,除去旧年的不祥,后来扩展了祭拜高、临水浮卵、曲水流觞、踏青、赏花、会男女等节日活动,包含了人们祈福护佑的节日心理。经过长期传承与发展,上巳节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多变化,虽在汉族地区逐渐衰落,但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畲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多彩纷呈的展现形式,各具民族特色,同时也表达了各族人民的美好心愿。除此之外,上巳节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流行。
2006年,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贞丰县布依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贵州省镇远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报京三月三、壮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
起源
关于上巳节的起源,学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起源于周代兰汤玉貔貅的巫术活动;另一种则认为是起源于古代官方曲水流觞的娱乐性活动。而关于三月上巳的相关风俗,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最早可能起源于周朝,根据《周礼·春官·女巫》中的记载,最初的上巳日是一种功能气氛较为浓厚的水边祭祀活动,通过洗濯身体,来驱疫辟邪,除去旧年的不祥,称之为“祓楔”,这也是最早、最重要且从上到下、全民参与的习俗活动。虽然上巳节的习俗起源较早,但名称最早见于南朝古籍中汉代的事迹。
兴盛
汉代时,上巳节被定在了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了方便和统一,魏晋南北朝后将上巳节定在了农历三月初三,且节日仪式和活动也较为规范,规模也较大,从宫廷到民间,出城踏青、祭祀宴饮、水边沐浴成为上巳日的普遍活动。根据古代文献《宋书·礼志》的记载,魏晋以后增加了曲水流觞、列坐赋诗、会男女、荡秋千,以及具有娱乐性质的“百戏之具”等活动,逐渐淡化了上巳日祭祀的作用;隋朝时,沿袭前代上巳的习俗,把魏晋时期的“百戏之具”发扬光大,隋炀帝曾经让人造“水饰”72种,并在上巳节召集大臣欣赏;唐朝是上巳节的鼎盛时期,是官民最看重的节日之一,被称为春天的狂欢节。
衰落
宋代时,上巳节在大多数汉族居住区已经逐渐衰落,专门记录北宋习俗的文献《东京梦华录》并无这一节日的记载,连宋代诗词中也罕有对它描述,宋代以后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三节合而为一,后来逐渐消失在时间长河中;元代时,又改回三月上旬巳日,但在元曲、杂剧中鲜有出现。宋元时期上巳节的凋零,有可能是因为宋代以后理学盛行,礼教逐渐受到重视,或者把它与寒食节、清明混为一节了,因此上巳风俗已经式微;民国十九年,改以三月三日为修之辰,并废“上巳”之称。
现状
时至今日,中国南方地区的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毛南族、苗族、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以及与中国相邻的日本依然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壮族“壮族歌节”、侗族“花炮节”、瑶族有“干巴节”、黎族的“孚念孚”等少数民族节日均在农历三月三举行,它保留了上巳节的传统和古朴,也正是他们在娱乐消遣同时,仍旧传承和发展这一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使得这一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存和发展。
节日习俗
古今习俗
祭祀类
上巳节最初是一种水边祭祀活动,称为“修”,人们来到水边祭祀,并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通过洗濯身体,来驱疫辟邪、祓除疾病、除去旧年的不祥,或治疗不育症,这个节日的主题是迎接生命之神的复活,以此为核心衍生出了其他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会在郊外祭祀高禖,因为他是主管人类婚姻和生育的神;也有临水浮卵、曲水浮枣的祭祀活动,人们将煮熟的鸡蛋或熟透的红枣投入河中,任其飘浮,任凭下游的人拾到食用,表达了人们祈求生育子嗣的美好愿望;相传,农历三月三这天是王母娘娘、轩辕帝的生日,因此民间会祭祀王母娘娘,以期望福寿延年。而每年在黄帝故里举行拜祖大典,则象征着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同时,还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据传这一天是伏羲和女娲造人的日子。
游玩类
三月三接近新一年的开始,它活动较多,内容丰富。曲水流觞是人们在水边祓禊后,坐在弯曲的水流两旁,把酒杯放在上游,让它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否则会被罚酒三杯;青年男女会集体外出郊游,进行相亲交友,如同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人们相邀外出踏青,欣赏春天好时光,同时伴随着赏花、插花、斗花、插柳、乐舞等众多娱乐活动。
饮食类
上巳节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节日活动,同时存在一定的饮食习俗。上巳节的临水浮卵表达了人们祈求生育子嗣的美好愿望,现如今就有了人们三月三会去挖荠菜的习俗,因为中原地区江南地区有吃荠菜花煮鸡蛋的习俗,民谚有“三月三,荠莱赛灵丹”“春食荠莱赛仙丹”的说法,均是古时临水浮卵祭祀活动的演变。此外,在部分农村地区还有香椿叶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硬皮葱炒面条鱼、石刁柏烩鲜鱼等必备的佳肴。
民族风俗
虽然宋朝之后,汉族的三月初三上巳节逐渐衰落,但是时至今日,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毛南族、苗族、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依然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且各具民族特色。
其他国家
日本:日本的上巳节习俗来源于中国上巳节的古俗,主要流行于日本的九州北部、四国、广岛市、冈山县、爱知县等地,有桃之节句、桃汤、桃弓步射、桃花会等节日习俗。
韩国:韩国人会相约去踏青,在郊外吃杜鹃花饼、喝杜鹃花酒和桃花酒,以凤蝶总科占卜婚姻等。
文化影响
上巳节最早是先民通过在河里洗涤身体的习俗活动,来达到避灾祈福的心愿,后来其寓意扩展到祈求人类繁衍、促进农作物的繁殖。随着时间流逝,虽然上巳节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多彩纷呈的展现形式,但其节俗内容均寄托了人们企图通过祭拜神明来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望。
安徽繁昌的接三姑娘、浙江丽水的龙子庙会、吉林永吉的龙王祭、海宁市的双忠庙会等则是通过祭祀,祈祷丰收;在扬州拜三茅真君、温州市供无常鬼、厦门市有石狮会、成都有抛童子会等,通过祭拜神明以祈求健康,多生贵子的心愿;在齐河县地区的不育妇女,会前往娘娘庙烧香叩拜,主持赐给一根红线,求育者用红线拴一个泥娃娃,象征娘娘神赐予贵子;福建省地区三月三为“清明节”,会采鼠曲草,合米粉为粿来祭祀祖先,有些人会选这天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并伴随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而在、壮、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则是为了纪念先祖,祈祷祖宗、山神保佑五谷丰登、万事如意的美好心愿。
日本将上巳节和本民族生活习俗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进行扩充和发展,将原有的偶人除祓加上中国三月三原有的节俗演变成了现今的女儿节,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还有思想文化原因。在长期流传中,体现出日本人民的信仰,这和上巳节的精神内涵是相近;日本人民热衷于送偶人,包含了家长对孩子的祝福和爱。
传承与保护
在中国,三月三上巳节是一个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祓除祸灾,祈祥吉福的节日。随着门阀士族阶层的兴起,士族人物追求享乐、放荡不羁的生活倾向,节日习俗由汉代的祭祀活动走向生活化、娱乐化;宗教的逐渐发展,渗入了不同的思想和仪式,上巳节也产生了变异;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各族各地的节日节俗相互渗透,逐步交融在一起,使得上巳节成为一个拥有丰富内涵和节日活动传统节日。宋朝之后,上巳节只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毛南族、苗族、瑶族、畲族等少数流行。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情人节的冲击下,上巳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已逐渐鲜为人知。
上巳节的节日风俗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折射出各个时代人们的心态、情趣和生活状况,是历史的活化石。为了保护这一传统节日,2006年,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贞丰县布依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贵州省镇远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报京三月三、壮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五指山市文化馆、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望谟县文化体育旅游和广播电影电视局文化馆、贞丰县文化馆、南宁市武鸣区文化馆、镇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多个保护单位,以此来弘扬和传承这一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民间传说
在民间,流传着三个关于上巳节的传说。第一个传说:相传在西周时期,姬瑕伐楚失败后和延娟、延娱两个女子一同淹死在汉水,当地人十分同情他们,于是每到上巳日就进行祭祀。
第二个传说:相传汉代人郭虞生了三个女儿,有两个出生在农历三月的上辰日,一个出生在上巳日,但不幸的是三个女儿先后在两天内去世,人们认为这是不吉利的象征,所以都到水边清洗沐浴,以消除不祥。
第三个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年海南岛西北部昌化遭遇江洪水,把村寨、高山都淹没了,人兽尽亡,只剩下一个叫肋杠法男孩,和一个叫百观音女孩,他们互称兄妹相依为命。成年后,他们在农历三月三成亲,并生儿育女,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后来他们逝世后化成了观世音石。黎族人民为了纪念他们,每逢农历三月三,黎族男女老少都带着粽子、糕点汇集到牙南良、亲天峡、牡丹坡、报翠坡。白天,青年男子们外出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烤好的鱼连同糕点、粽子一起放在洞口祭拜祖先;到了晚上,人们燃起篝火,一起唱山歌,摔跤、荡秋千;青年男女也借此表达爱意,互赠信物,相约来年三月三再相会。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上巳节由来.四平日报.2023-03-08
春暖花开三月三.今日头条.2023-03-09
黎族三月三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8
畲族三月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8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5-04-28
布依族“三月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8
布依族“三月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8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8
三月三(报京三月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3-08
三月三与上巳节.江南游报.2023-03-08
唐代人怎么过上巳节.今日头条.2023-02-14
风情摇曳的上巳节.今日头条.2023-02-14
节庆丨“三月三”是什么节日?这些习俗你知道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04-25
三月三话民俗.今日头条.2023-03-09
荠菜飘香三月三.今日头条.2023-03-09
人间最美三月三.今日头条.2023-03-09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三月三有哪些习俗 三月三朋友圈祝福语怎么发_见多识广_海峡网.海峡网.2023-03-09
三月三上巳节.今日头条.202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