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两广总督

两广总督

两广总督,是中国明清两代官制体制下的封疆大吏之一,总管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省的军民政务。明万历年间全称“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巡抚广东”,清顺治全称“总督两广军务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

景泰三年(1452年),广西浔州(今桂平市)、梧州市的瑶民、僮民爆发起义,两广军事主官没用统一指挥,“推诿不任事”,明廷派遣王翱总督两广明朝军事,专门主管镇压起义,自总兵以下皆听节制。于是“两广有总督自翱始”。但这一应对战事的临时性建制尚不稳定,到明成化四年(1468年)两广总督韩雍在梧州建衙开府后成为定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两广总督的名称、职权始终不如一,以总统两广军政为主,但因两广总督同时兼任巡抚,所以又具有统辖两广民政事务的大权。到万历三年(1575年),又加“带管盐法”,官号全称定为“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省地方”,相沿至明末。

清朝入主中原后沿袭了明朝的督抚制度,并进一步制度化,明确了两广总督作为两广地区最高地方长官的属性。有着“掌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的职权。 到晚清时,广东是清政府指定的唯一对外贸易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涉及更多外交事务。清政府又赋予了两广总督监管通商口岸、办理通商案件、处理教案和签约、换约等多项对外交涉的权力。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广东革命党人发动黄花岗起义,建立军政府,宣布独立,清朝最后一任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香港特别行政区,两广总督制度宣告终结。

明代总督的品级要视其以何品级的御史职衔出任,清代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为正二品;加尚书衔的,为从一品。两广总督历经明清两代,前后延续近460年,两代总督合计有163任,对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解决了三司鼎足而立、遇事拖延不决的问题,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但总督逐渐发展为辖下广东、广西两省的行政、军事、司法、监察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最终形成新的地方势力,不断侵蚀政权的机体,威胁到政权安全。

设置背景

政治上,明初承袭元代规制,在地方设行省统驭郡县。由于行省首脑权力过大和集中,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九年(1376年)废行省,设“三司”,分掌民政财政、司法刑狱和军事。“三司”不相统属、相互牵制,权力得以分散、削弱,同时也带来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缺乏统一领导等问题。朝廷遂派员巡抚地方,监察协调政务。

地理上,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在地理上相邻,西江水道贯穿广西、广东,不仅成为两广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也是两广地区各类武装叛乱力量跨界流动的必经之路。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黄萧养率众起兵,围攻广州城,广东地方三司相互推诿,围剿不力,军民死伤惨重。同年九月,为了统一事权,朝廷派遣孟鑑以户部右侍郎身份巡抚广东。

景泰三年(1452年)七月,广西浔州(今桂平市)、梧州市的瑶民、僮民再度举行起义,反抗官府压迫。而广东总兵官董兴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兵官武毅因无上司的节制,“推诿不任事”,造成局势恶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兵部尚书于谦奏请朝廷,以镇守琢州等处署都督事陈旺、镇守雁门关署都指挥使翁信取代广东省总兵官董兴、广西总兵官武毅,特遣右都御史王翱总督两广明朝军事,主管镇压两广的瑶民、僮民起义,自总兵以下皆听节制。于是“两广有总督自翱始”。

历史沿革

成为定制

因浔、梧瑶乱,始设两广总督后,由于出任两广总督的王翱具有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职衔,位高权重,“自总兵以下,悉听节制,凡事得便宜而行,于是事权归一。”王翱到任两广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省的大小官吏都惶恐敬服,他推诚安抚,使瑶人归顺,辖区之内平安无事。景泰四年(1453年),明廷召王翱还京,出任吏部尚书,改命右副都御史马昂继任,总督两广明朝军事。马昂继任后,曾因带兵平定新会区等处贼寇有功,升为左都御史。马昂致仕后,两广总督之位暂时空缺,至天顺八年(1464)八月,明廷任命广西巡抚吴祯提督两广军务。但景泰时期的两广总督并非常设,而是为应对战事,“事平即归”的临时性差遣。

成化元年(1465)正月,广西瑶、壮贼寇流入广东省,在广东大肆劫掠,袭扰百姓,明廷发兵征缴。次年,总兵官赵辅平定贼乱后回京复命,而韩雍“因平贼有功,升为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之职,留任两广,继续剿抚余贼”。

成化四年(1468年)春,两广总督韩雍鉴于两广地区幅员辽阔,地大事繁,建议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省各设巡抚,李纯同意,命陈濂巡抚广东、张鹏巡抚广西,而韩雍专门负责明朝军事。不久之后,韩雍回家丁忧。但两广各设巡抚,导致了新的权力分散。次年十一月,两广的盗贼又开始作乱,形势重趋恶化。佥事陶鲁上疏称:“两广地势交错,应当像手臂与手指一齐使用,不能分开。最近叛贼侵犯广西,我与广东省三司商议调兵,一个月还没结果,叛贼毫无畏惧之心。请求仍然任命大臣总督为好。”佥事林锦御史龚晟也陆续上奏朝廷,认为广东、广西两地政令相互无法协调统一,使盗贼得益,日渐猖。建议专门设置大臣,兼任总督和巡抚。朝廷同意并采纳了该建议,再次起复韩雍为右都御史,任两广总督,兼理巡抚。并在梧州市设立总督府,进行统一调度指挥,两广地区副总兵、参将以下官吏,均受其节制。同时,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省不再设置巡抚,事权统一于总督,成为定制。

变化频繁

两广总督韩雍在梧州开衙建府,平定两广流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两广总督的名称、职权、出任者身份和职衔也不同。明廷一般从御史中有名望的高级官员中选拔委任两广总督兼巡抚,其职衔多为都察院佥都御史、副都御史甚至都御史,其职权以总统两广军政为主,但因两广总督同时兼任巡抚,所以又具有统辖两广民政事务的大权。直至正德十四年(1519年),这期间两广总督的全称均为“总督两广明朝军事兼理巡抚”。该年,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武宗皇帝自称“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率军南下亲征。于是臣下不敢再称总督,为避武宗名号,遂将“总督两广军务”改为“总制两广军务”,此后不久又改为“提督两广军务”。

到明嘉靖朝时,地方动乱频繁,为便于管理地方事务,两广总督的设置也频繁变动。嘉靖六年(1527)五月,提督两广军务姚镆处置广西土酋叛乱不力,明廷调遣王守仁“总制两广及江西湖广临近地方军务”,会同姚讨伐叛军。姚镆致仕后,明廷正式任命王守仁接任“提督两广明朝军事”。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二月,为便于打击福建省广东省沿海倭寇,明廷命两广提督张兼理福建军务,全称变为“总督闽广军务”。后张遭弹劾,该年九月,吴桂芳接任后,以“闽广道里隔远,不便兼辖”为由,建议不再兼辖福建军务,只保留兼任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省巡抚。此后,两广总督的官号为“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因广东贼寇作乱,明廷于广东另设巡抚,两广提督只兼任广西一省巡抚,同时“提督”也改称“总督”,又加上了“兼理两江总督”的称号和权责,全称为为“总督两广明朝军事、兼理粮饷、巡抚广西地方”。隆庆三年(1569年),明廷又复立广西巡抚,两广提督不再兼任。次年,又裁革广东巡抚,还将“总督”之称改为“提督”。此时,官号全称为“提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巡抚广东省地方”。

到万历三年(1575年),又将“提督”改回“总督”,并加“带管盐法”,至此,总督官号全称定为“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相沿至明末。

南明残存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明朝首都北京,朱由检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随后清兵入关,明朝宗室及官员大多逃亡南方,建立起南明政权。两广总督又依附南明政权存续了八年,并且成为南明永历政权的重要力量。南明永历三年(1649年)正月,清军攻陷湖南省江西省两省,出兵江西作战的两广总督李成栋溺亡,其部将杜永和依靠行贿,使众将推举自己继承李成栋大军,他派部分军队留守梅岭,自己则率领其他部队返回广州市。于是,永厉皇帝朱由榔派李成栋的同乡戎政侍郎刘远生,前往广州慰劳将士,想要接管两广总督职务。但杜永和据两广总督大印,公然持印行事,朱由榔只能默认其地位。然而杜永和毫无远志,一味享乐,又无法节制原本与他同地位的将领,广东省形势由此大变。

直到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1652年)六月,清军攻克琼州(今海南),南明最后一任两广总督杜永和降清。

清承明制

清朝入主中原后继承了明朝的督抚制度,在两广设立两广总督,并进一步制度化,明确了其作为两广地区最高地方长官的属性。顺治四年(1647年)五月,清代首设两广总督,当时广东初定,清廷任命佟养甲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带管盐法巡抚广东,驻广州市。次年,江西省金声桓、广东李成栋等相继归附南明永历政权而反清,两广总督佟养甲被胁迫而降,继而被杀,清廷即废黜两广总督。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清朝收复两广后,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省分设巡抚。

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清廷再次设置两广总督,但不兼任两省巡抚。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清廷于广东、广西两省分别设置总督,广东总督驻越州,广西总督驻梧州市。后广东总督又移驻广州。清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广西、广东总督再次合并为两广总督,仍驻肇庆。到清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广东、广西两省又分置总督,于次年四月复合。

雍正六年(1728)十月,因苗族动乱,清廷将广西划由云贵总督隶属,故将两广总督改称广东省总督,广东总督府也于雍正十年(1732年)移驻广州市。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二月,清廷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广东总督管辖后,改回两广总督,仍驻肇庆市。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广总督府迁驻广州后,一直驻扎于此。

清末终结

乾隆十一年(1746年)以后,两广总督驻广州,总督府设在新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派出远征军侵华,清政府战败和。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由时任两广总督爱新觉罗·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开放广州市厦门市福州市宁波市上海市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由此,清政府为了适应中外关系和更好办理外交事务,赋予了两广总督监管通商口岸、办理通商案件、处理教案和签约、换约等多项对外交涉的权力。

《南京条约》订立后,两广总督耆英同意了英方进入广州城的要求,但广州军民“不许外夷进城,妇孺同声”,甚至火烧知府衙门抗议,迫于压力,耆英于英方和广州民众之间两面推诿,此后继任的两广总督徐广缙叶名琛在对外交涉中坚决反对英人入城。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十二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市,俘虏了两广总督叶名琛,把两广总督行署夷为平地,后总督府又被改建为石室圣心大教堂

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广东省革命党人发动黄花岗起义,建立军政府,宣布独立,清代最后一任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香港特别行政区。至此,历经明清两代,前后延续近460年的两广总督制度宣告终结。

品级职能

品级俸禄

明代

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升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为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后来成为定制。《续通典》载“明制总督、提督、巡抚、经略、总理、赞理、巡视、抚治,皆以都御史充之,其品即视其所带之衔”。因此,明代总督的品级要视其以何品级的御史职衔出任。

洪武二十年(1387年)更定官员岁禄标准,成为有明一代文武百官俸禄标准的定制。其中,正二品,月米61石,岁米732石;从二品月米48石,岁米576石;正三品,月米35石,岁米420石;从三品,月米26石,岁米312石;正四品,月米24石,岁米288石。

明代俸禄虽以米石计之,但事实上却并非全支本色米石,而另有繁杂的“俸钞折色”变化。据万历《明会典》,从正二品到正四品的俸钞折色定例如次:

清代

清代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的,为正二品;加尚书衔的,为从一品顺治帝十三年(1656年)议定的文武官员俸禄标准,后来成为定制。其中规定,正、从一品,年俸银180两,俸米180;正、从二品,年俸银155两,俸米155斛。 雍正初年实行耗羡归公,清廷开始给百官支发养廉银,与官员正俸并行。据《清会典事例》记载,总督的养廉银额为13000-20000两。

职能职权

明代

两广总督的权限和职责主要是依敕而行,往往在其官衔全称中表明或体现。

最初两广总督官为临时派遣,所以其职责早期只是专理两广明朝军事,不干预地方民政。景泰四年(1453 年),马昂出任两广总督时,明廷颁给的敕书中载:

依敕可见,两广总督的军事权力较大,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省的总兵官都受其节制,听任其调遣,并且在军功赏罚上,可以便宜行事,对于误事的官员,可以军法从事。

两广总督在梧州市开府常设后,由于其兼任广东、广西两省巡抚,职权进一步扩大。除了初期的军事权力外,又被赋予管辖两省地方的民政、司法、官员的监察等方面的权力,且可以便宜行事,“凡事有益于军民者,听尔便宜处置。”

万历朝时,明廷加两广总督“代管盐法”,广东、广西两省文武官员俱受其节制,原先可与总督共同商议明朝军事的总兵官,也改由两广总督节制,如果不服从调度,两广总督可先定其死罪,再令其带罪杀贼以自救。同时,在对地方官员的监察方面,明确规定了有“能修举政务者,量加奖荐。贪酷害人、及疲软无为者,四品以上指名参奏,五品以下径自拿问”。两广总督已成为系辖下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两省的行政、军事、司法、监察权于一身的封疆大吏,相沿至明末。

清代

清代沿袭了明朝的督抚制度,清前期较长一段时间督抚职能与明代相同,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清朝统治者把督抚视为皇权在地方的代理人,不断加强和巩固督抚的权力。据《清史·职官志》记载,总督“掌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皇朝文献通考》中亦载“总督统辖文武军民,为一方保障”。各省总督除节制所管省区内提督、总兵辖军外,又各有其直属部队,名为“督标”,一般有中、左、右三营,也有设中、左、右、前、后五营的。而闽浙、两广总督根据其辖区临海的特点专设了水师营和海防营。

晚清时期,广东省作为东南地区的重要门户,且是清政府指定的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尤其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广东所涉及的外交事务更为复杂。有鉴于此,清政府为了适应中外关系和国内形势的变化,赋予了两广总督多项对外交涉的权力,如,监管通商口岸、办理通商案件、处理教案和签约、换约等。

衣冠服饰

明代

明代的冠服主要有朝服公服常服和祭服、赐服等。朝服,出席重大典礼活动所穿;公服,早晚朝奏以及侍班、谢恩等场合所着,包括乌纱帽、盘领右袍和束带等。主要以盘领右衽袍的颜色、花纹图样及图样花径的大小来显示品级的高低;常服,是在衙门上班所穿服饰,包括乌纱帽、团领衫及束带等,主要用“补子”区分品级。

明代总督的品级要视其以何品级的御史职衔出任,多为正二品正四品之间。故,两广总督的服饰,朝服梁冠(官帽)的梁数一品为七梁,二品为六梁,三品为五梁,四品为四梁;公服一品至四品为绯色,花纹上一品用大独科花花纹图样、花径五寸,二品用小独科花花纹图样、径三寸;常服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武官一品和二品为狮子、三品和四品为虎豹。

清代

清代实行剃发易服,废除了明代的服饰,改宽衣大袖为窄袖紧身,保留了补子,并用在清朝官员服饰上。清代官服主要视其冠上顶子、花和补服上的补子,来区分官员品级。总督多为二品官,故,两广总督的服饰为,朝服以蓝及石青诸色。冬披领及裳绣紫貂,袖绣薰貂,两肩前后绣正蟒各一,积处绣蟒四,皆为四爪,曾赐五爪蟒缎者亦得用之;冠顶上镂花金座,饰小红宝石,上顶镂花珊瑚,插一眼花翎;朝带镂金圆版四块,每块镶红宝石一枚;朝珠为108颗。

作用影响

明清两代,督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以内制外”(即以内官、近官制衡外官)传统的延续,是皇权力量向地方的延伸。皇帝近臣监察官的地方官化,是中国古代官制演变的基本特征之一。

其积极的一面,是明清两代督抚制度在稳定政权、察吏安民、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都发挥过重要作用。设立督抚并使之成为地方三司的“中枢”机构,解决了三司鼎足而立、遇大事各系统难以协调、拖延不决的问题,能够快速地处置地方民变、动乱和税银、粮饷征收等大事要务,起到了稳定政权的作用;通过督抚察吏安民,也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制约。

其消极的一面,是督抚在维护中央集权的同时,也消解了中央权力。设立督抚的初衷,是为了代表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本质上依旧是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博弈的体现。而当督抚由监察官嬗变为地方官后,其本身又会造成对皇权新的分割。由于选拔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的缺陷,督抚虽受命于皇帝,但仍受制于各部和地方,其履行监察职权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也不可持续。因此当督抚常驻地方、成为地方官僚队伍之一员后,难免不出现利益交织和官官相护。督抚作为皇权的“代表”、封疆之大吏,地方官吏趋奉听命,六部亦曲意逢合,亦使得“大小相制”“内外相维”的监督制约机制难以发挥实效。这些缺陷,决定了明清督抚由监察使职向地方长官的嬗变,最终形成新的地方势力,不断侵蚀政权的机体,威胁到政权安全。清末直隶总督袁世凯即不断扩张势力,最终尾大不掉,逼迫清廷逊位并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代表人物

两广总督历经明清两代,前后延续近460年,有明一代共计有73任总督,有清一代共计有90任总督。两代总督合计有163任之多,无法一一枚举,故举流传较广者二三人,略作介绍。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明朝绍兴府余姚人(今浙江余姚市),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世称阳明先生。嘉靖六年(1527年),王守仁曾出任两广总督,于任上迅速平息了两广地区的思田叛乱,有效维护了明王朝的统治。

嘉靖六年(1527年),两广思恩(今南宁市境内)、田阳区(今百色市境内)民族首领卢苏、王受起兵造反,提督两广明朝军事姚镆处置广西土酋叛乱不力,明廷遂调遣王守仁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及江西、湖广军务。王阳明提出了“招抚为上策,征剿为辅助”的平叛策略,于当年十二月,率军抵达思恩,卢苏、王受不战而降;次年二月,王阳明挥师南宁,迅速扑息了思田叛乱,至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时,八寨(今忻城县境内)、断藤峡(今桂平市境内)盗乱也进剿尽,思田靖乱全面献捷,有效维护并巩固了明王朝对两广地区的统治。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清代福建省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是晚清时期的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以奉旨钦差身份(虎门销烟时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但林此后也曾出任两广总督)主持虎门销烟的壮举,反映了华族抵御外侮的决心和意志。

清朝晚期,鸦片流毒中国,但清廷对于禁烟有弛禁和严禁两种争论,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之害,主张严禁鸦片,并且指出,若放任鸦片流毒,则“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帝深以为然,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省查禁鸦片。林则徐取道直隶、山东省安徽省江西省,水陆兼程,沿路调查广东鸦片流毒情形。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市。林则徐抵达广州后,一方面采取武力封锁外国商馆,强制外商缴交鸦片并签署保证书;另一方面拘拿中国的鸦片贩子和吸食者,收缴民间烟具。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得到了清朝百姓的大力拥护和支持,但却遭到了清廷部门官僚的阻挠和英美商贩的抵制。对此,林则徐断然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想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经过坚决的斗争,林则徐等人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和鸦片贩子,尽数收缴英国烟贩趸船鸦片,共查禁鸦片近2万箱。爱新觉罗·旻宁闻报后降旨林则徐,就地销毁鸦片。该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海滩召集军民当众销毁,历时四十余日始尽,维护了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林则徐也因此被人们尊为民族英雄

张之洞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清代直隶南皮(今沧州市南皮县)。是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清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筹划两广防务,制定策略对抗法军,任上曾取得镇南关大捷

光绪十年(1884 年),中法军队于谅山观音桥发生冲突,法国借此派出舰队闯入清朝福建水师军港马尾港内,于当年七月突然发动袭击,将福建水师全歼灭于马尾港内。八月二十七日,清政府对法宣战。当年,张之洞山西省巡抚转任两广总督。到任后,张之洞立即加强战备,制定防务计划。并收编了曾经反清的黑旗军,与之一同抗击法军。同时派兵援助福建省张佩纶、台湾刘铭传一起抗击法军。张之洞采取东西两路夹击法军策略,光绪十年(1884年)由唐景崧率、刘永福等率领的西路军击溃法军,收复宣光、兴化等地区。同时张之洞大胆启用老将冯子材率军入越作战,光绪十一年(1885 年)二月,冯子材率军击退法军,取得友谊关-谅山大捷。此战一举扭转中法战争局势,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而垮台。战后张之洞称此战为“数百年以来,未有如此大胜者。”同时,他深刻认识到军备废弛的危害,镇南关战事结束后,张之洞就下令修复黄浦船坞,制造浅水兵轮、发展广东水师。还专门开设水陆师学堂,大力培养军事人才,开办民用企业,建设炼铁厂,铸造钱币

张之洞总督两广期间,广东省偌大一省,存款竟不及五十万两,而战争运转,筹办洋务需要巨额钱财,张之洞为此节流开源,同时缉拿盗匪,改善社会治安,整治民间械斗,抑制豪强势力。兴办学校,主张“教化”安抚措施。还开发海南省经济,教当地民族以汉族文化,开垦良田,取得一定成效,在任上颇具政绩。

历任总督

参考资料

王守仁.浙江省人民政府网站.2022-10-15

..2023-01-07

..2023-01-08

【读史忆人•典故】瓦氏夫人抗倭.中央统战部.2023-01-07

『插花飞地』眼圩街.广西河池政协网.2023-01-07

平定思田.阳明文化(贵阳)国际文献研究中心.2022-12-26

八寨起义.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人民政府.2023-01-07

「梧州城演义」之十五:相传,藤县得名与明朝一位名将、诗人有一段渊源.中共梧州市委宣传部.2023-01-07

生平简介.林则徐纪念馆.2023-07-06

..2023-07-07

“誓與此事相始終”(弘揚民族精神、奮斗精神).人民网.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