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
唐德宗李适(kuò)(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小名郎,李豫李豫长子,母为睿真皇后沈氏。唐朝第十位皇帝(在位时间779年6月12日-805年2月25日)。
李适最初被封为奉节郡王,于宝应元年(762年)担任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雍王,在名义上统军平定安史之乱。次年拜尚书令。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适即位,改元建中。李适在位前期,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建中年间,为筹集军饷,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建中二年(781年),动用武力削藩,致使四镇之乱与泾原兵变接连爆发,李适被迫逃往奉天、梁州等地,直至贞元三年(787年)依靠部分大臣和将领平息内乱。在之后的贞元年间,他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对各地藩镇采取姑息态度。转而用心文治,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在对外关系上联合回纥汗国、南诏、阿拉伯帝国,打击吐蕃。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在长安会宁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在位二十七年 。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清崇陵。
李适即位初期颇有中兴气象,后期调整对宦官及藩镇政策,给唐朝埋下重大隐患。古文运动兴起导致的文化繁荣以及联合周边国家打击吐蕃,都为“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内外部环境。李适擅长著文写诗,《全唐诗》录有其诗十五首。
人物生平
少年失所
李适于天宝四月(742年5月)出生于长安大内东宫之中,是唐代宗李豫的长子,母亲是睿真沈珍珠,同年十二月,李适被封为奉节郡王。时至天宝十四年(755年)12月16日,李适十四岁时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失守,天下大乱。
平叛有功
宝应元年(762年)四月,代宗即位,第一道诏书便委任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用以表示代宗的平叛决心。十月,代宗命李适为主帅、仆固怀恩为副帅,统帅山西省、朔方郡及诸道行营、回纥骑兵等共十余万兵力,对自称燕帝的史朝义部叛军发起强大攻势。直到宝应二年初,安史之乱平定,李适因平叛有功受封为尚书令,和平叛名将一起被赐铁券,并在凌烟阁供奉画像。广德二年(764年)二月,李适以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举行皇太子册封礼。
初登皇位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李豫病逝于长安宫中。李适即位,时年三十八岁,改元建中。居丧期间,李适严格遵守礼法,在与韩王李迥进餐时,甚至不放盐和乳酪。建中元年(780年)正月,群臣为李适上尊号“圣神文武皇帝”
李适即位之初,任用崔祐甫为相,行事务实,为政清简,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之后,崔甫推荐杨炎为相,针对租庸调制的基础被破坏的情况,杨炎主张推行“两税法”,建议以“量出为入”代“量入为出”;以“计资而税”代替“计丁而税”;征收货币而非征收实物;合并徭役名目,集中纳税期限。两税法是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李适为皇太子时,就亲见其父李豫优宠宦官,以致宦官弄权谋财。于是他即位之初,便采用“疏斥宦官”而亲近朝廷官员的态度。即位当月,他赐死暗怀异图的宦官刘忠翼,同年闰五月,李适就将收受贿赂的宦官杖责且流放。其他奉使出京的宦官,听闻此举都有所收敛。
削藩之战
建中二年(781年),李适任命卢杞为相。卢杞任相期间,妒忌贤才,迎合圣意, 不愿依附他的人,必陷于死地,杨炎、颜真卿、严郢、张镒、李揆、杜佑等人都被他陷害过。而后为了筹集军饷,实行括率、增收房屋间架税、设立除陌税,实施后市场商人垄断买卖权,国家收入减半,广泛引起民愤,加剧了建中年间的动乱。
同年,李适试图动用武力压制拥兵自重的藩镇节度使的权利。河北成德(驻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病死,他的儿子上表请求继承父位。李适借此机会试图革除藩镇父子相传的弊端,于是拒绝了这一请求。这一举动引起了藩镇的联合反抗,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与李惟岳密谋,联合以武力抗拒朝廷。李适亲自在长安犒劳征讨藩镇的兵马,任用昭义节度使李抱真、河东节度使马燧,神策先锋都知兵马使李晟,在临击败田悦,梁崇义、李惟岳身死,收复二镇,其部将纷纷投降。朝廷又将成德辖地分割为三,削弱其势力,削藩获得初步胜利。但利用藩镇打压藩镇的举措引起了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幽州节度使朱滔等人的不满。
此后,形势逆转,建中三年(782年)底,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同时,淮西(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又称楚帝),与四镇勾结反叛。战线因此由河北省蔓延到河南省,直逼东都。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李适准备调往淮西前线平叛的泾原兵马途经长安时,当地士兵不满供应饭菜粗糙简陋,且未得到任何应有赏赐,士兵们愤怒地冲入长安宫城大肆掳掠,史称“泾原兵变”。乱军改拥立朱滔的兄长、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太尉朱泚。称秦(后改为汉)帝,年号应天。朱泚进围奉天,正在前线进行削藩之战的李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军从河北撤军,改道勤王,李适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
兴元元年(784年)正月,李适痛下“罪己诏”,声明“朕实不君”,昭告天下,此次大乱是由于“失其道”引起的。李适在诏书中宣布,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为君失道,才致使君臣相疑。所谓“朕抚御乖方,致其疑惧”,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除了朱泚以外,甚至连朱滔也予以宽大,许其投诚效顺。从此,开始调整了对藩镇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纳、田悦见到大赦令,知晓帝王改变削藩态度,于是取消王号,上表谢罪。二月,由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联络朱泚反叛,李适又不得不再次逃往汉中市(今陕西汉中)避乱。五月,李晟打败朱泚,收复京师。七月李适终于得以重返长安,结束在外颠沛逃亡的生活。在遭受到削藩的挫折之后,李适对藩镇的态度由强硬的武力转为姑息,晚年对淮西镇用兵失利,致使藩镇的势力日渐增强。
宠信宦官
李适在遭遇“泾原兵变”出逃避难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对宦官的态度,原因是在叛军攻入宫中时,跟随在侧保护他的竟是内侍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及其所率的百余名宦官,而不是他一直信赖的朝堂武将及神策军。建中年间,神策军多招募官宦子弟及家奴充神策军,甚至以市人补充兵力,使“禁兵寡弱,不足备非常 ”导致泾原兵变后李适仓皇出逃。
为了加强对神策军的控制,兴元元年(784年),李适刚刚重返京师,就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同时以窦文场和霍仙鸣(开始为另外一个宦官王希迁)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贞元十二年(796年),李适又设立了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这一职务直接由皇帝授任,成为地位高于神策军大将军之上的实际统帅。从此,神策军的统率权掌握在宦官手中,开启了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宦官逐渐成为李适政治中枢的重要力量。
贞元内政
贞元年间,唐与吐蕃的战争日益激烈,朝廷财政用度日益窘迫。李适宠任裴延龄掌管财政,以“进奉”“宣索”“宫市”等手段大肆敛财,光节度使以进奉为名,一年上贡的钱财就约有五十万缗,而这都是从百姓手中剥削而来。 宰相陆贽上奏书极力揭露裴延龄的奸诈,称其“不可信任,剥削百姓,是为天子招致怨恨。”言语恳切。但李适却不听忠告,反而贬斥陆贽等人。
另一方面,当时唐朝天灾频发,水旱灾、地震、蝗灾、风雨雪灾等12种灾荒相继肆虐。李适在敛财的同时,亦多次赈灾免税以安民心。贞元八年(792年),针对遭受水灾的40多个州县,赈粮米三十万石,溺死之人由官府下葬敛收埋葬。贞元十四年(798年),免除受灾的诸道州府五百六十万七千贯的两税及酒钱。除此之外,当时还采取了多种方式救济灾民,例如贞元元年,赏赐耕牛给有地无牛的百姓。贞元十四年,赏赐京兆府百姓麦种三万石,从根本上解决饥荒问题。同时鼓励财力雄厚的乡人提供粮食及医疗等安抚灾民,维持地方稳定。而仅李适一朝就修建了34项水利工程,为日后的救灾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外,李适还多次出兵收复多地,贞元五年(789年),判官姜孟京与崖州刺史张少迁收复琼州(今海南海口);贞元十三年(797年),韦皋收复巂州(今西昌市)。
李适本人擅长写文作诗,在经历削藩的苦头后,他转而以文治展示和谐之局面。贞元四年 (788年) 三月,李适在麟德殿与群臣赋诗相和;九月,李适在曲江设百僚宴,创作六韵诗,令群臣限用清字韵作诗。当时参与的有诗坛元老,亦有朝廷重臣,也有文官近臣,此后,亦多次举办此等具有政治意义的文学活动。同时,李适重视科举,不断网罗人才,使当时的文坛吸收了新鲜血液,逐渐兴起了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文体革新运动。此举通过思想文化领域挽救危机,巩固唐朝统治,推动中兴局面的出现。
安定西陲
建中四年(783年 ),唐与吐蕃达成清水会盟,唐朝被迫割让了凤翔府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发生朱泚之乱后,唐遣使向吐蕃求助,并许诺吐蕃平叛成功后让出安西和北庭。兴元元年 (784年),吐蕃见叛乱已定,前来求赏。但宰相李泌上书认为安西和北庭保卫着唐朝边境,且吐蕃出兵途中观望不进,还接受叛军贿赂,击破韩后便“大掠而去”,并没有什么实际功劳。李适权衡再三后拒绝了吐蕃的要求。
安西、北庭的归属问题,打破了唐蕃短暂的和平。贞元二年 (786年)开始,吐蕃尚结赞大举进攻唐境。三年(787年)3月吐蕃又遣使求和,此时的李适还想联合吐蕃,共击回纥汗国,于是答应与吐蕃和盟。吐蕃国主尚结赞以归还盐、夏二州,表示“诚意”,还提出请唐朝派浑瑊主盟。唐朝答应派浑瑊为会盟使,崔汉衡为副使。同年5月,唐蕃会盟于平凉市。尚结赞却预先埋伏骑兵于盟坛西部,浑在会盟开始前应尚结赞之请退去甲胄,入幕皆穿着礼服,却不料被吐蕃军伏兵围捕,唐朝会盟官员自崔汉衡以下60余人,皆被扣押,其余随从将士全部被杀。
为了安定西陲,李适于贞元三年(787年)采用李泌“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建议。
贞元四年(788年),李适将燕国襄穆公主嫁于回纥可汗,赠绢五万匹。此后,回纥汗国向唐称臣,成为对抗吐蕃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 同年,南诏王异牟寻派遣冬蛮鬼主骠旁 、苴梦冲、苴乌星人前往天宝,李适封骠旁为义和王、苴梦冲为怀化王、苴乌星为顺政王,并且对他们赐以丰厚的物资。随后又派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凿开青溪道,便于南诏与唐朝往来,在南诏兴办学校。云南省为吐蕃助兵越来越少,吐蕃逐渐失去云南的助力。贞元九年 (793),异牟寻放弃吐蕃,上表归唐。南诏成为唐对抗吐蕃的又一支中坚力量。贞元十一年(795年)九月,唐朝设立云南安抚使,由韦皋兼任,并在南诏境内屯戍军队。
贞元元年(785年)四月,李适派宦官杨良瑶充任聘国使,由海路出使黑衣大食,进行盟好活动。贞元七年(791年)正月,黑衣大食遣使来朝。贞元十四年(798年)九月,黑衣大食遣使含嵯、焉鸡、沙北三人来朝,都被赐封为中郎将,赏赐后送使归国。此后,吐蕃的兵力“大半驻扎在西域大食”,牵制了吐蕃的兵力,有助于唐对付吐蕃。之后唐朝又利用回鹘道,重开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恢复和西域的往来。
重病离世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初一,各宗室、外戚都前来宫中向李适祝贺新年,唯独太子李诵生病无法前来,李适因而流泪哀叹,并由此病倒。此后二十多天,内宫与外廷讯息无法往来,不知宫中消息 。正月二十三日(2月25日),李适在长安会宁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 。九月一日,朝中群臣为其上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十月十四日,葬于崇陵。
施政举措
政治
力行节俭
即位之初李适便昭告天下,停止诸州府、周边列国进贡,禁令天下不得进贡珍禽异兽,甚至规定银器不得加金饰。放养专门供应皇帝狩猎、赏玩的牲畜。同时,还裁撤了伶官冗食者众,诏令放出宫女百余人,以示帝王恩德。在生日时,又拒绝各地的进献,并将藩镇将领所献的三万匹全归户部。
朋党之争
李适即位之初,任用崔祐甫为相,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崔祐甫又推荐杨炎为相,不久,崔祐甫患病去世,另一位宰相乔琳也被免职,杨炎得以独揽大权。但杨炎生性狭隘,在专权后对崔祐甫的举措多加破坏。李豫时的宰相元载曾对杨炎有恩,元载被诛时,杨炎被牵连贬官。因此,杨炎尤其敌视那些曾经参与处置元载一案的人,刘晏作为审讯官被杨炎构陷致死。建中元年(780年),杨炎想实施元载生前计划的想法被段秀实否绝了,杨炎因此陷害他,罢免了他的兵权。
建中二年(781年),李适任命卢杞为相。卢杞为官期间迎合圣意,嫉妒贤能,陷害了诸位大臣,加剧了建中年间的动乱。贞元年间,他又宠任裴延龄掌管财政,裴延龄大肆聚敛财物,致使民怨沸腾。朝廷之上频频发生人事变动,尤其是频繁地更换宰相,显示了李适对高级官员的不完全信任。因人事纷争频繁,李适在位时期的朝政偶尔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无法长期保持,难以中兴唐王朝。
军事
对抗藩镇
建中二年(781年),李适发动削藩战争,初期获得胜利,但也引起了部分藩镇的不满。建中三年(782年)底,朱滔、武俊、李纳、田悦四人自称为王,联合反叛,李希烈也勾结四镇,加入反叛。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本该前往压制叛军的泾原军心生不满,占据长安,李适仓皇出逃,逃往乾县(今陕西乾县)和汉中市(今陕西汉中)。史称“泾原兵变”。正在前线削藩的李晟、李怀光等军从河北省撤军勤王,这次削藩之战被迫终止。兴元元年(784年),李适对藩镇妥协,叛乱初定。直至贞元三年 (787年),内部战乱基本平息。这次内战,虽然削弱了部分藩镇的势力,但朝廷的损失更为惨重。唐德宗此次的“以藩制藩”的武力镇压最终以失败告终。此事后,李适改变对藩镇态度,推行无原则的宽容政策,使朝廷权威更虚弱,而藩镇势力更强悍,唐朝灭亡的开端便是由此开始。
安定周边
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大举来犯,此时的唐朝内部战乱平息,得到一定稳定。李适针对这一形势开始把统治重心逐渐转向“攘外”,他采用李泌“北和回纥汗国,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的建议。与回纥通婚;设立云南安抚使,在南诏兴办学校,驻扎军队,南诏自此为吐蕃助兵越来越少。失去臂膀的吐蕃,又与回鹘争夺北庭等地,矛盾加深,同时又受制于大食。因此,唐朝多次击破吐蕃进攻,吐蕃逐渐处于下风。
贞元十三年(797年),吐蕃遣使请求和亲,李适拒绝。贞元十九年(803年),吐蕃遣使上贡。直到李恒时,吐蕃与唐方才罢战言和,举行长庆会盟。“攘外”之策逐渐稳定了外部环境,减轻了互市对朝廷财政的压力,同时加强了中央对边镇军事力量的控制,有效缓解了与藩镇的矛盾。也为李纯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神策军
兴元元年(784年),李适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任命亲信宦官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开启了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神策军自李适重返长安以后,驻扎在京师四周和宫苑之内,成为比羽林军、龙武军更加重要的中央禁军和精锐机动武装部队。贞元二年(786年),李适将神策军左右厢扩建为左、右神策军,窦文场等宦官仍然担任监军,称为“监勾当左、右神策军”,反映出对宦官的信赖和宠重。到贞元十二年(796年),李适又设立了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这一职务直接由皇帝授任,成为地位高于神策军大将军之上的实际统帅。从此,神策军的统率权掌握在宦官手中。而李适将神策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上,一度增加到十五万之众。贞元十一年(795年),李适还将宦官任各地藩镇监军的办法固定下来,专门为担任监军使的宦官置印,通过宦官严格控制着西北。神策兵用来戍边,不仅增强边境的军事力量,抵御外敌,而且能很好地监督边镇精兵,防止边防兵叛乱的发生。神策军作为皇帝自己的私人军队,成为镇压地方藩镇的重要力量 。
经济
行两税法
基于租庸调制被破坏的基础,宰相杨炎于建中元年(780年)建议推行“两税法”。 由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主户和客户,都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需要在六月纳完,秋税则在十一月纳完;“租庸调”和一切杂捐、杂税全部取消,但丁·阿利吉耶里额不废;两税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田亩税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均平征收;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除此之外的收税条款,都以违背律法处置。
两税法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
苛捐杂税
榷酒:两税法刚实行不久,唐朝便开始榷酒(朝廷专利卖酒),建中元年(780年),唐朝规定京都长安以外,全国只许官酿,不许私人酿酒。官酿因各地粮价不同,每收钱二千或三千。贞元二年(786年)规定,在京城和县禁止私自酿酒,其他地方允许设店卖酒,但每卖一斗酒要交纳一百五十文钱。当时一斗酒酒价三百文,即征收百分之五十的销售税。制酒需要酒曲,唐朝廷在贞元二年榷酒的同时,在淮南、忠武、宣武、河东实行榷曲。唐末到五代十国,榷曲之风盛行。
茶税:在唐朝初期,茶叶、盐、酒都不征税,两税法实施后,对茶、漆、竹、木取十分税一。贞元九年(793年),在产茶州县的山场和商运要路,设官抽税,十税其一,当年得税钱四十万缗。此后,唐代的茶税征收再没中断过。
矿税:隋至唐初,朝廷并不重视矿冶业,开采和冶炼铸造都不要征税。建中元年(780年),李适采取户部侍郎韩洄提议,将铜铁等山泽之利收归国家所有,由盐铁使管理。
间架税和除陌钱:建中四年(783年),朝廷频繁用兵,赋税无法正常供给,户部侍郎赵赞建议推行间架税与除陌钱法。间架税是以房屋为征课对象的房产税,屋两架则为一间,又按质量好坏分为三等,上屋税二千钱,中屋税一千钱,下屋税五百钱。房产多的人动辄出钱数十万。若隐匿一间不报者,杖六十,赏给告发者五十贯钱。同年,唐朝规定每千钱官收五十钱税钱,税率为百分之五。这种严苛的税收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李适被迫废除,除陌钱属于交易税性质,凡交易所得和支付钱物,都要向官府纳税。除陌钱税率苛重,商贩多中饱私囊,民怨沸腾,故兴元二年与间架税同时废除。
聚敛政策
奉天之难后,李适深感财政窘迫,不仅开始喜欢钱财,而且还主动地要求地方向他进贡。并且派中使宦官直接向政府各衙门以及地方公开索取,称为“宣索”。为满足李适的贪欲,各地节度使巧立各种名目,有的每月进奉,称为“月进”,有的每天进奉,称为“日进”,每年进奉的钱财约为五十万缗,加重了对人民的盘剥,使社会矛盾日益加重。
旧时,由官府负责承办宫廷所需生活用品,再到民间进行采购。贞元末年,李适改由宦官直接承包采买。宦官再街市看到所需物品,仅支付极低报酬,要求货主送到宫内,并勒索货主“门户钱”和“脚价钱”。
文化
贞元二年(786年),科举新设“开元礼”科,考试形式为问义与试策。由于唐德宗对科举和文化的重视,贞元年间出现了科举大年,韩愈、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等同一时期的名人同时考中科举,时称“龙虎榜”。
大历、贞元间,以贾至、梁肃、权德舆、韩愈、白居易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此后,逐渐兴起了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文体革新运动。即“古文运动”。古文长短不拘,抒写自由,便于表达思想,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现实要求。在此影响下,“唐代传奇”小说创作也进入兴盛期。
贞元年间,李适每逢寿诞之时,便会组织儒释道代表人物进行“三教论衡”。提倡辩难切磋,求同存异,促进三教调和。
主要作品
医学
李适自主撰写《贞元集要广利方》,又称《广利方》,原书共5卷,书中有方586首,但未见传世。仅有后人所著医书《医心方》《政类本草》等有引文引用。
诗文
《全唐诗》录其诗15首,《全唐诗逸》补断句2句,《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书法
《宣和书谱》有收录其行书作品《批答赵惠伯表》,赞他:“观其行书,笔意亦不愧前人云。”
影响和评价
影响
德宗君临天下共二十六年,初即位时,他信用文武百官,但这份信任反而使他受制于宰相。德宗对大臣从推心置腹转向了猜忌防范,开始将大小官吏的任免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将宦官专掌禁军的制度确立下来。与此同时,他也重视对翰林学士和宰相的培养任用。使他们之间互相牵制。形成了以皇帝为权利中心,宰相、翰林学士、宦官相互制衡的局面。德宗朝的朝政大权被德宗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这样严密的防范成功避免了大臣专权,减轻了内耗,巩固了统治。很多人认为唐后期宦官弑杀废立皇帝如同儿戏,便是由此开始。但此时的德宗朝,并没有以宦官为患的恶劣事件,反而出现了一批颇有功绩的宦官。
而因为削藩及战争导致的财政窘迫,颇受污名的聚敛政策便多次出现在德宗朝。为了稳定民心,德宗也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救济措施。这二者既充实了渭河平原财政,强根固本。也缓和了阶级矛盾,达到了与藩镇争夺民心的目的。
评价
唐德宗登基初期为政清明,《续资治通鉴》中称:“德宗登基之初,便下诏书,追求奉行古代制度,将天下的钱财粮食,都回到国库,可以称之为太平盛世。”但唐德宗的善政没有持续很久,《续资治通鉴》又写到:“之后祸患战乱不断,导致经费不足,需要钱财的地方变多。裴延龄又用利益诱导德宗,德宗宠信小人的行为比之前要更明显了。”《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载:“唐德宗对大臣猜疑,却对小人给以信任。陆贽从公正的角度大胆提出建议,反而遭到斥责驱逐。奸诈狡猾如裴延龄、韦渠牟、李齐运等人,却成为德宗的心腹。”
《新唐书》认为:“德宗为人猜疑刻薄,自认为见识高明。以认同正确的言论为耻,却相信奸诈邪恶之人的谄媚之辞。他疑心萧复轻视自己,认为姜公辅是故作正直,因而不能相容;信用卢杞、赵赞,达到了毁政乱国的地步,却始终不改。奉天之难发生后,他遭受重创,开始害怕警戒,于是又推行无原则的宽容政策。由此朝廷权威更虚弱,而藩镇势力更强悍,唐朝灭亡的开端便是由此开始。”
不过在《剑桥中国隋唐史》中,作者崔瑞德认为:“传统史籍把唐德宗说成刚愎自用,贪得无厌,但又说他轻信和柔弱,两种说法彼此矛盾。关于他允许宦官和节度使自行其是的记载其实是夸张之说。实际上,他的政策和行为,表现了相当程度的内在连贯性。由于尽量保存现有中央权力并非易事,他必须与藩镇作必要的妥协,这是审慎之策,不是人们指责的姑息之政。对唐德宗完全听从家奴的指责,也不符事实,因宦官并未损害他,他一直是最高统治者。所谓外廷受宦官压抑,这是史籍对宦官影响的夸大。”
家庭成员
轶事典故
玄宗预言
据《隋唐嘉话》记载,李适刚出生三日,太子李亨(唐肃宗)和其子李豫(唐代宗)看他时,李适面色平淡,身体向前倾,未有理睬。李亨和李豫见状有些不快,又抱给玄宗看,玄宗看了开心道:“这才是我儿子。”然后对李亨说:“你不如他。”又对李豫说:“你也不如他,他更像是我。”安史之乱,玄宗避难四川,走到途中说:“岧郎(唐德宗小名)也要到这里走一趟。”后面李适竟真到过陕西韩城。
追寻生母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第二次攻陷洛阳市时,李适的生母沈氏(睿真皇后)失踪了。代宗李豫即位后花费十余年到处寻访,仍一无所获。李适即位后,于建中元年(780年)遥尊沈氏为“睿贞皇太后”,在长安含元殿书册立牌,奉上皇后朝服,李适亲自捧着书跪拜在地,涕泗横流,堂下群臣也都为之哭泣。
为了寻找生母,李适任命睦王李述为奉迎使,沈氏族人四人为判官,遣人在多地探查寻找,同时加封沈氏家族,期待母子团聚那天。
建中二年(781年),李适听闻在洛阳出现了沈氏踪迹,欣喜万分。然而没过多久便证实那人仅是高力士的一位养女,因为年纪相貌相仿,且与沈氏有过几面之缘,被名利诱惑才敢大胆冒充。李适的近侍都替帝王愤怒,请求治罪。但李适思母心切,不但不追究其责任,还对近侍说“我宁愿受百次欺骗,也期盼能有一次是真的。”由此后,冒名者众多,但是终李适一生,也未能找到真正的母亲。
陵墓
崇陵位于陕西省泾阳县蒋路乡东村东北,嵯峨山东段南麓。墓道口海拔767—797米。清崇陵依山为陵,陵墓周围有筑城垣,占地424万平方米。南北城垣走向平直,东西城垣依山势修砌,走向曲折。整个陵城略呈方形。南城垣基宽6米,其余宽3.5米。陵城设四门。是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艺影视
参考资料
大名大事记(8).澎湃新闻.2024-04-06
古陵墓.泾阳县人民政府.2023-05-05
珍珠传奇.腾讯视频.2023-04-19
人面桃花.豆瓣电影.2023-04-19
醉打金枝.豆瓣电影.2023-04-19
稀世情缘.豆瓣电影.2023-04-19
西厢记.豆瓣电影.2023-04-19
舞乐传奇.豆瓣电影.2023-04-19
紫钗情缘.豆瓣电影.2023-04-19
大唐荣耀.豆瓣电影.202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