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约公元前1654年-公元前1600年),禹的后人,又称夏桀、癸或履癸,姒姓,名癸,谥号桀,夏后氏,夏朝帝发之子,在帝发死后继承帝位,在位三十一年,而后被商汤所推翻,是夏朝的最后一任帝王。

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634年左右,夏朝帝发死后,他的儿子履癸继承帝位,也就是夏桀。夏桀生性残暴、推行暴政,他上位之后,大兴土木兴建宫殿,穷兵武镇压民众,宠幸妖妃荒淫无道。因此,很多诸侯与官员都纷纷叛夏投商,不再听从夏桀的号令。在夏桀在位第三十一年时,商汤召集各路诸侯出兵讨伐夏桀,最终夏桀战败被流放于南巢(现在的安徽巢湖市一带),三年后死于南巢亭山,谥号桀。

夏桀奉行让全天下为帝王一人服务的执政宗旨,通过残害百官与镇压百姓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残暴统治。他曾将自己对万民的统治比喻为天下与太阳的关系,自认为自己的统治会像太阳一样长久。而夏朝百姓却一直期盼夏桀的统治能够快点消亡,甚至甘愿与之同归于尽。战国时期墨家创史人墨子评价夏桀因为不重视天下苍生,所以被推翻而失去天下。

人物生平

继任帝位

帝发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履癸继任夏王朝帝位,履癸也就是桀。夏桀上位的时候夏王朝已经走向衰败,早在桀之前的孔甲时期开始,夏朝就已经威望不再,当时的很多的诸侯都已经叛离了夏,不再听从夏的号令。

荒淫无道

桀刚刚上任就将夏都迁到了斟(斟鄩),也就是现在的洛阳市。之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建了大片巍峨的宫殿;同时桀还蔑视礼教,毁掉了象征礼制的容台。夏桀的种种作为让得众多诸侯非常不满,其中古彝族就因为不满于夏桀的统治与领导而在岐地发动叛乱。

夏桀六年,歧踵戎前来夏都朝见(归顺)。《吕氏春秋·不染篇》记载:“桀染于羊辛、歧踵戎”,也就是说夏桀经过与歧踵戎及羊辛的深入交往变得愈发无道。他曾派兵攻打有施氏,有施氏战败后为求自保把妹喜献给夏桀,妹喜长相美丽但德行浅薄、淫乱邪恶,同时深受夏桀宠爱。为了讨好妹喜,夏桀曾“为酒池可以运舟,令三千人作牛饮。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为乐”,意思就是夏桀建造可以行舟的酒池,让数千人一同饮酒做乐,其中很多人喝醉而淹死于酒池,以此博妹喜一乐。据《国语·晋语》记载,后来妹喜与商国大臣伊尹一起里应外合,密谋灭夏。

夏桀十年,天下大旱,伊河南洛河都干涸了。为了应对各地诸侯纷纷提出的要求与夏朝解除臣属关系的现状,第二年,夏桀召集东方各个诸侯举行有仍之会。有仍之会的举行,一方面夏桀想显示自己的帝王身份,表示自己威力仍在,从而维护夏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夏桀想要以武力威慑那些不想听从自己号令的诸侯。然而,夏桀动用武力胁迫东方诸侯的行为激起了有缗氏的强烈反抗,甚至当场公开叛离,退出有仍之会,返回了自己的领地。于是,夏桀一怒之下出兵讨伐并剿灭了有缗国。

夏桀十三年,将夏都迁于河南省(现在的洛阳市境内),制作了车。第二年,夏桀命扁帅师攻伐岷山(也叫“山民”)氏,岷山氏战败后也效仿有施氏献给夏桀两位美女以求自保,被献出的两位女子一位叫琬,另一位叫琰,夏桀对琬和琰宠爱有加。夏桀对琬和琰的宠爱,使其原来的妃子妹喜受到冷落,被安置在了洛水一带。据《竹书纪年》与《国语·晋语》所记载,妹喜因此而心生怨恨,后来与商国大臣伊尹取得联系,俩人里应外合密谋覆灭夏朝的计划。

成汤灭夏

夏桀不修德行,推行暴政,荒淫无道,他常常通过武力残害百官,使很多的夏朝官员都无法忍受。同时,夏桀不管农事、穷兵黩武、欺压百姓、夺取民财,割裂社会,百姓也都盼着夏王朝能够早日灭亡。

夏桀十五年,成汤继任商朝君主之位。因为商汤注重德行,所以很多诸侯都远离了夏而归附商,听从商汤的号令。两年后,商汤派伊尹来到夏都朝见夏桀,并且伊尹还留在了夏都进行卧底,直到夏桀二十年伊尹才离开夏都,重新回到商都地辅佐商汤。这期间,伊尹在夏都深刻的体会到了夏桀统治下的黑暗与无道。在伊尹回到商都之后,那些支持夏桀的诸侯相继遭到商汤的征讨,其中有洛氏在夏桀二十一年被商汤所灭,同一年荆国君主荆伯在商汤的围攻下被迫投降。于是第二年,夏桀便召商汤前来夏都朝见,然后将商汤囚禁在了夏台。直到一年后,夏桀才释放了商汤。

重获自由且回到商国的商汤,受到天下诸侯的拥戴,更多的诸侯叛离夏桀,投奔到了商汤的麾下,听从商汤的号令。夏桀二十八年,忠诚于夏桀的昆吾氏攻伐商国,这一年,商汤召集各诸侯在景亳议事,随后对另外两个支持夏桀的诸侯国韦国与顾国发起进攻,韦国被商的军队所覆灭。同样是在这一年,夏朝的太史令终古背弃夏桀而投奔商汤。第二年,另一个支持夏桀的诸侯顾国也被商汤所灭。也是在这时,继太史令终古之后,夏朝大臣费伯昌也弃夏投商,费伯昌在后面的商汤伐桀中为汤驾车,助商灭夏。下一年,夏王朝大夫关龙逄因为劝谏夏桀而被夏桀囚禁并处死,而后商汤出兵讨伐昆吾氏。

商汤准备征讨夏桀,并且在出师之前作《汤誓》,表明夏桀罪大恶极,自己征讨夏桀是奉上天的指令,为民除恶,如果有诸侯不听从(商汤)征讨夏桀的号令,那么必定加以惩罚。夏桀三十一年,商汤与夏桀两军在有氏的故地蒲州(现在运城市)交战,夏桀阵营的昆吾氏军队被商朝军队所压制,夏军溃败退守于鸣条(现在的山西省运城安邑夏县之西)。而后在一个雷雨之日,双方又在鸣条展开决战,最终夏桀战败。此时的夏桀虽已战败,但是当时的三(也称三朡或三鬷)部族依然支持并忠诚于夏桀,于是夏桀又逃到了三㚇的领地。随后,商汤率军征讨三㚇部族,在地(现在濮阳市范县一带)打败三㚇的军队并且在焦门(现在的山东宁阳县附近)虏获了夏桀。

至此,夏朝夏王到夏桀历经十七世,总共四百七十一年,到夏桀手上彻底灭亡。

流放而死

商汤并没有杀夏桀,而是将其流放于南巢(现在的安徽巢湖市一带)。被流放后的夏桀,曾对人表示自己很后悔当初没有索性把商汤杀死在夏台,那样自己就不会落到如今被打败流放的下场。商汤在打败夏桀之后就登上帝位,建立商朝,取代了夏桀的天子之位,成为天下共主领导天下。

三年后,被流放于南巢的桀死于亭山,商汤为之禁弦歌舞。相传夏桀死后,商汤将其葬于放王岗(位于现在巢湖市的东郊)。夏桀的后人被商汤分封在汝州郟城县东北地区五十四里,后来到周代时,又把他们封在了杞地。

为政宗旨

夏桀奉行让天下为帝王一人服务的执政宗旨。他常常通过武力残害百官,使很多的夏朝官员都无法忍受,其中,太史令终古与大臣费伯昌等夏朝官员纷纷弃夏投商,夏大夫关龙逄更是因劝谏夏桀而被囚禁处死。同时,夏桀抛开民众的农事不管,只顾着到处打仗穷兵黩武、欺压百姓、夺取民财。夏桀的统治耗尽了国家的民力物力,窃夺了整个国家的资财,使得夏朝百姓都懈怠消极,怨恨不和,社会割裂,百姓都盼着夏王朝早日灭亡。夏桀曾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也就是说,夏桀将自己对万民的统治比喻成天下与太阳的关系,认为自己的统治会像太阳一样永不消亡,只要太阳不消亡,他的统治就会一直存在。对此,商汤曾在征讨夏桀时所作的《汤誓》中引用夏朝百姓的心声:“是日是何时丧?予与女皆亡”,也就是说当时的夏朝民众,为了推翻夏桀的统治,盼望太阳能够消亡,他们甘愿与之一起同归于尽。

历史评价

在《墨子》中,战国时期墨家创始人墨子评价夏桀不重视天下,“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意思是说,桀与纣正是因为他们不重视自己的天下之士,所以才沦落到被杀而失天下的结果。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也就是说夏桀不修德行而用武力镇压百官与民众。

刘宋史学家裴骃在《史记·殷本纪集解》中,引用西汉经学家孔安国的话评价夏桀“夺民农功,而为割剥之政”,也就是说夏桀抛开民众的农事不管,只顾着到处打仗与欺压百姓,夺取民财,使夏朝的社会割裂。

南北朝时期史学家魏收在《魏书·张彝列传》中,评“夏桀淫乱,南巢有非命之诛”。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一》中,将桀与纣归在一起,称他“暴”,也就是说桀残暴、暴政。

西汉经学家刘向在《列女传·孽传》中颂文表示,妹喜与夏桀,骄横飞扬作乱,夏桀无道,又多荒淫,一味奸邪,不顾常法,夏后的国家,于是变而为了商。

轶事典故

妹喜亡夏

夏桀讨伐有施氏,有施氏在兵败后以美人计向夏桀献上美人妹喜,妹喜很得夏桀的宠爱。后来妹喜和商国大臣伊尹一起合谋亡夏。妹喜长得非常美丽,但是德行浅薄,淫乱邪恶而无道,虽然是个女子,但是她的行为与心性却像个男人一样,喜欢佩宝剑戴头冠。夏桀原本就蔑视礼制,喜欢和妇人淫乱,在后宫中收集美女、戏子与侏儒等一些在戏乐方面有奇异本领的人。夏桀在得到妹喜之后,就日夜和妹喜以及后宫的美女们在一起饮酒作乐,没完没了,甚至建造了可以在上面行舟的酒池,同时供三千人饮酒,经常有人醉酒淹死于酒池之中,而妹喜却以此为乐。为此,当时夏朝大臣关龙逄劝谏夏桀却反遭囚禁并杀害。之后,诸侯纷纷叛夏投商,商汤伐桀灭夏,妹喜与夏桀一起被流放,最后死于南巢亭山。

另外,在《竹书纪年》中关于妹喜亡夏的说法认为妹喜是因嫉生恨。因为原本妹喜独得夏桀的宠爱,但是后来夏桀在攻打岷山氏的时候,岷山氏为求自保向夏桀进献了两位美女琬和琰。从此,夏桀就宠爱琬和琰,而妹喜就受到了冷落,被安置在了洛水一带。为此,妹喜心生怨恨,于是与商国伊尹里应外合,使夏朝快速走向灭亡。

亲属关系

参考资料

随身带着县志去作案 这伙疯狂盗墓贼栽了.今日头条-光明网头条号.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