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
文县,中华人民共和国陇南市下辖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麓,东接四川广元市,西连陇南市武都县,南达九寨风景区,北邻陕西省与宁强县隔江相望。地处东经104°16'16''-105°27'29'',北纬32°35'43''-33°20'36'',总面积5003平方公里。2023年末,文县总户数8.12万户,总人口23.53万人。文县辖14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7个社区、305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地为文县县城中街56号。
文县自东南向西北由亚热带丘陵区向高山峻岭、深山峡谷区展布,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4187米,最低海拔550米。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为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境内有“两江八河”、360多条溪流。设立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文县中国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尖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博裕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文县古称阴平,周为氐族部落所居,汉置阴平道,三国时魏置阴平郡,宇文毓时封“文”置州,明洪武四年降州设县,始称文县。
2023年,文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22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2.54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23.25亿元,增长7%。文县境内有中国四大天池之一的文县天池、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碧口古镇、阴平古道等旅游景点。文县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20甘肃省最具科学教育竞争力县等荣誉。
名称由来
文县以西周文、武、成、康诸王谥号为名。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文县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现堡子坝朱家台黄土坪文化遗址、石鸡坝哈南寨坪文化遗址等十处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址。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夏,以山川地理为界区划九州,《尚书·禹贡》载“华阳黑水惟汉中市。岷嶓既艺,沱潜既道”,陇南市川北山区属梁州(按:雍州南疆自古无确切地理界线,依梁州界属,华山即秦岭、岷嶓亦即岷山以南,陇南地区必属梁州无疑。武威郡区域,周时为戎狄所据,秦时设置数郡,且汉代乃以古雍州区域设凉州、古梁州区域设益州,古雍州早已不存;东汉末年,曹操于陇右设置雍州(曹丕时分置为司隶、天水市、凉州),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巴志》所记“更割雍州之武都、阴平……以属焉\u003c益州\u003e”,此雍州非彼雍州,故文县未曾属古雍州)。
汉代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以白龙江为界将武都道一分为二,北为武都道,属陇西郡;南为阴平道,包括白马氐道(文县)、甸氐道(九寨沟县)和刚氐道(平武县),属广汉郡,氐人部落自治。置广汉郡(治所在雒县,即今四川省广汉市),辖阴平道(治所在今文县城关镇鹄衣坝村)、刚氐道(治所在今四川平武县东)、甸氐道(治所在今四川九寨沟县双河镇)等十三氐县、道。不久,在阴平道设北部都尉(治所在今文县城关镇鹄衣坝村)统之。
西汉刘彻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平西南夷、平西羌、击破白马氐,设护羌校尉,以广汉西白马诸氐置武都郡,辖旧武都道、阴平道之地(道,是秦汉中央政权专为边民所设自治行政区;郡,是秦汉中央政权直属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刘衎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州),武都郡属益州刺史部(文县随之隶属益州)(州,是汉至隋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古阴平包括白龙江以南和川北山区,以青川摩天岭为界地分南北,因山高路险不易通行,广汉郡治所位于川北江油。继设广汉市北部都尉,行实际辖治,治所在文县(今文县城关镇鹄衣坝村)。
新朝天凤年间(公元14-19年),改阴平道为摧虏道。东汉初,复为旧称。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各部自立。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七月,广汉郡塞外(即今文县、九寨沟县一带)白马羌首领楼登等率族人五千余户内属,刘秀封楼登为归义君长。
东汉刘祜永初二年(公元108年)十二月,广汉郡塞外参狼羌降汉,改广汉北部都尉为广汉属国都尉,领阴平道、甸氐道和刚氐道,氐人治政、都尉治军,治所在阴平道旧址(阴平,应当是取白龙江之南地区安宁平稳之意而得名),阴平即文县。
东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广汉郡塞外白马羌反,攻破屯官。次年二月,广汉市属国都尉击破白马羌;护羌校尉马贤击斩其首领饥指、累祖等。
刘协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辖阴平县、甸氐县、刚氐县,郡所在文县(今文县城关镇鹄衣坝村),隶属武威郡。曹丕析雍州为司隶、秦州、凉州,阴平属秦州。
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阴平一带初属魏。蜀汉建兴七年(229)诸葛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蜀汉阴平郡领阴平、刚底、甸底、广武县四县;炎兴元年(267年)魏将邓艾攻下阴平后,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市,魏灭蜀之战。
晋朝初年废阴平郡,司马炎泰始五年(269年)复置,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阴平属雍州,下统阴平、平武二县。司马衷元康六年(296年)又改属梁州。司马炽永嘉六年(312)阴平郡郡守董冲逐太守王鉴,以郡降于“成汉”政权。汉民大部流移入蜀。氐羌人属仇池氐王杨芪搜统治。
东晋十六国杨氏世代居住此地,虽先后臣属于成汉、东晋、后赵、前秦、刘宋、北魏等南北政权,接受其封号,但实际上未置郡县。442年,杨难当族弟杨广香在阴平一带立“阴平国”。至元钦二年(553年)平蜀,在文县西元置阴平郡领曲水一县。又于文县西南置葭芦郡领建昌、正西二县。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宇文毓二年(558)三月以阴平、葭芦二郡置文州,治建昌。
隋唐时期
杨坚开皇三年(583年)废芦北、阴平二郡,以建昌、曲水、正西三县属文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州为郡,阴平郡辖县曲水、长松、正西三县。实行郡、县两级制。
李渊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置文州。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年)建立道制,文州属剑南道,李隆基天宝(742年)改州为郡,文州改置阴平郡。李亨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复置文州。李适贞元六年(790年)改属山南西道。李儇文德初(889年)改置威戍节度使领文、扶二州。李晔大顺二年(891)入蜀。
李存勖同光三年(925年)文州归为蜀地,先后由三个政权所统属:前蜀王建十九年,后唐占川九年,后蜀孟知祥占川三十二年。后蜀清泰元年(934年)文州被撤。
宋元时期
赵匡胤干德三年(965年)灭蜀复置文州,隶西川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改属为利州路。后改属利州西路,利州西路与利州路时分时合,文州改属频繁。端平三年(1236)文州在蒙古军战乱中原地区郡县俱废。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年)又复置文州,属吐蕃宣慰司脱思麻路礼店文州蒙古汗儿军民元帅府,后裁府仍文州。
明清时期
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年)降文州为文县,隶陕西布政司巩昌府阶州。洪武六年(1371年)县又设守御千户所,隶陕西行都司。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隶秦州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裁县归所,属阶州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又改置文县,县城有县令,所城守御千户所为守御。
清顺治初仍置文县,隶陕西巩昌府阶州辖。顺治帝十六年(1659)裁去千户所。康熙六年(1667)陕西省与甘肃省分治,设甘肃行省文县从属甘肃省。雍正六年(1728年)开始对部分省、府境进行大调正,文县直隶阶州,县境界己基本稳定。
中华民国
1912年文县隶陇南道,1913年后改渭川道。1931年文县属甘肃第一行政专员监察公署(驻岷县)。1944年,文县划归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武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7月26日,中共中央西北局组建武都分区,文县属之。12月11日语县和平解放。1950年文县属武都专区直辖。1950年下设6区47乡183个行政村。1953年改划为九区:兴文、丹堡、玉垒、碧口、临江、梨坪、桥头、石坊、中寨和70个乡。1955年调正为五区:兴文、丹堡、碧口镇、临江、石坊和35个乡镇。1963舟曲县博峪公社划归文县,县内置31公社。1983年底改置24乡为乡人民政府,碧口、城关镇人民政府,全县时为309个行政村。1984年4月省政府决定文县博峪划归舟曲辖。全县设两镇:城关、碧口,二十三乡:铁楼、尚德、横丹、丹堡、上丹、刘家坪、玉垒、范坝、店坝、肖家、中庙、临江、口头坝、尖山、桥头、屯寨、梨坪、舍书、石坊、石鸡坝、马营、堡子坝、中寨乡。
2004年,撤销横丹乡并入尚德镇,上丹乡并入丹堡镇,肖家乡并入中庙乡,店坝并入范坝乡,马营乡上半片并入中寨乡,下半片并入石鸡坝乡。屯寨乡改名天池镇。
2012年中寨镇撤乡建镇。2014年7月,桥头、临江撤乡建镇,文县共辖6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2015年临江乡、桥头乡撤乡建镇。
2016年,梨坪乡、天池乡、堡子坝乡、石坊镇、石鸡坝镇、丹堡乡、中庙乡、范坝镇撤乡建镇。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文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麓,东接四川广元市,西连陇南市武都县,南达九寨风景区,北邻陕西省与宁强县隔江相望。地处东经104°16'16''-105°27'29'',北纬32°35'43''-33°20'36''。东西长217公里,南北宽156公里,幅员面积5000平方公里。
地质构造
文县地处昆仑山脉一秦岭地槽区的褶皱系和滇藏地槽区的松潘县一甘孜县褶皱系。祁连一秦岭、松潘一甘孜藏族自治州褶皱系乃至扬子准地台等作为相邻的地质构造单元,地层南老北新,从南到北依次为前震旦系、震旦系、泥盆纪、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白垩系,除白垩系外,其余均为浅海相沉积。
前震旦系:前震旦系是距今8亿年前的中国华南处于洋底扩张的海底火山喷发状态,碧口群下亚群,即当时海底火山喷发的产物。它处于扬子准地台边缘部位,具有优地槽沉积特征。其主要分布于口头坝一尚德一跌部寨以南的丹堡、尚德、玉垒、刘家坪、范坝、碧口镇、中庙等乡镇。有铜、镒、金、磷、钗、大理石岩等矿产。
泥盆系:泥盆系下泥盆统(D)下部,以含碳质碎屑岩为主夹煤层;上部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碎屑岩。下一中泥盆统三河口组(DrZS)为巨厚类复理石建造,以灰色、灰绿色千枚岩为主,夹石灰岩及砂岩。中一上泥盆统(D2-ZS)的下部为含铁石英岩系,上部以碳酸盐岩为主。主要分布于临江一尖山一石坊以北的堡子坝、长白山天池、洋汤寨、铁楼寨西南摩天岭一带,不整合于碧口群之上。有煤、石英岩、赤铁矿、石灰岩等矿产。
石炭系:石炭系为大理石夹白云岩及千枚岩,底部夹赤铁矿层及铝土板岩,主要分布于石门沟梁、案板地、关地湾等地。
二叠系:二叠系下统(P2Ml)为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与灰岩互层,主要分布于中路河以东的季家堡等地,不整合于泥盆纪之上。有石灰岩、电石灰岩等矿产。
三叠系:三叠系中上统(T2+3)为砂岩夹薄层泥灰岩及含铁、镒矿、砂岩,上部以薄层灰岩为主夹砂岩、板岩。主要分布于中路河以西的广大地区,不整合于二叠系之上,有石骨矿零星出现。
白垩系:白垩系东河群(Ra)为陆相紫红色夹黄绿色砂质泥岩,砂岩及砾岩。主要分布于梨坪一桥头F子坝季家堡一带。不整合于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之上。
第四系:第四系(A)主要分布于县内两江八河河谷两岸,有砂金矿。
文县为地震多发区,从大范围看,位于秦岭EW向构造南缘与青藏地块东缘交汇部位。青藏地块向NE方向的运动造成特殊的构造格架。北部边界秦岭EW向构造带向W延伸与昆仑山脉NW向构造带衔接,西部边界为岷山SN向构造带,南部边界与青川摩天岭EW向构造,东南为龙门山NE向构造带。岷山EW向构造带位于昆仑山NW向构造带与龙门山NE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
其地貌特征在新构造运动作用过程中形成了三条断裂带。以石坊一临江一豆坝断裂为界分为西北部与东南部两个部分。东南部地区主要由下古生界碧口镇群组成,西北部地区主要是泥盆、石炭、二叠系分布,与地震相关的断裂主要是石坊一临江一豆坝断裂、泥山一梨坪断裂、石鸡坝一观音坝断裂。
石坊一临江一豆坝断裂西起石坊,经范坝、尖山、临江、两河口以东至豆坝,主要沿碧口群与泥盆纪的交界带,为区域性断裂,随区域构造线的方向而变化,规模较大。断裂在临江以东形成2组断裂,一组经临江、安宁、李家梁至豆坝,一组经临江以西又被称为石坊一临江断裂。白马一贾昌断裂与石坊一临江一豆坝断裂曾为一条断裂,因受后期NW走向断裂(高峰坝一明镜寺断裂)破坏分成2条。
石坊一临江断裂总体走向近EW至NE向,断裂沿泥盆系与下古生界碧口群之间发育。石坊至尖山段近EW向,尖山至临江为一向SE突出的弧形,转轴倾角较陡,为60°〜80°,主体断面N倾。
柏板T可家坝T坪断裂,西起四川九寨沟县境内,向东经哈南、叶家坝、青山湾、梨坪、稻畦子以东至毛坡里一带,是西秦岭近EW向中间呈弧形向S突出的区域性断裂。地层倾向随断裂分断而呈不同的变化,倾角70。左右,因受安昌河一观音坝断裂破坏分成2段。东段为泥山——梨坪断层,位于侏罗纪槽地北侧,在泥山西省与EW向的安昌河一观音坝断裂斜接,往东逐渐分离,经泥山、八字河、桥头北、梨坪一带。八字河以西断面走向为N50°〜55°E,倾向SE,转轴倾角70°以上,表现为中泥盆统逆冲于二叠统之上。八字河以东断面走向变为N60°〜70°E,倾向NW,表现为中泥盆统逆冲于侏罗纪之上,使断面附近的侏罗纪变陡,有的发生倒转。
石鸡坝一观音坝断裂位于泥山T坪断裂以南,西起石鸡坝、泥山、观音坝至羊寺坝以东,长约75km,总体走向近EW至NEE(N60°〜70°E)向,断裂主要发育在泥盆纪地层与白垩纪地层之间。在观音坝处破碎带宽15m,由数条断面组成,构成角砾岩、糜棱岩发育。
这些都是燕山一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运动以来青藏高原强力隆升使本区岩体抬升、挤压,尤其是频繁的地震活动使本区岩体更加破碎,为地质灾害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地形地貌
山地/河川/谷地
文县地处西秦岭山脉的分支岷山山地中,岷山山脉的插岗梁、摩天岭矗立于南北两侧,地表起伏大,岩石裸露,沟壑交错,构成了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是堡子坝雄黄山,海拔4187米,最低点是中庙乡的罐子沟550米,河谷川坝地海拔从罐子沟的550米—县城946米—中寨新寨村1600米,地势成阶梯式立体地理结构,沟谷与山顶高差在1000米以上,山坡坡度在40〜60度以上,局部地区至80度左右,形成悬崖峭壁。多数山岭海拔在2700米以上,多数山沟长10〜50千米。高山层叠,峰峦迂回,谷地狭窄,坡陡谷峻,水流湍急。境内90%以上为高山山地,10%为河谷川地,1000米以下面积347.74平方千米,仅占总面积的6.96%。
河谷川地为白水江及其支流河谷川地和白龙江及其支流河谷川地。摩天岭山地植被较好,中低山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小,经济相对落后,插岗梁山系植被稀少,生态脆弱,中低山人口密度大,土壤适合农业种植,但水土流失严重,两江及其支流河谷地带水源条件好,旱涝保收,交通便利,经济条件优越。
山岭
插岗梁从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县大坝壑分二大支由西北向东南伸展进入文县,其一是野猪关梁子,经文县白水江以北,白龙江以南地区,主峰净各留山(海拔3640米)顺中寨一路到石鸡坝镇种树坪止,即中路河与白水江汇合处;其二是阿尔格梁在中寨乡白马池总梁的穷药山(海拔4152米),至此又分为三支:第一支向西北,主峰在天池乡洋汤天池以北的乱山子(海拔3740米),再向东南形成羊虎山(海拔3077米)到桥头乡的安子坡,临江乡及舍书乡,即白龙江西岸洋汤河与白龙江汇合处、龙巴河与白龙江汇合处止;第二分支主峰雄黄山(海拔4187米)向东南形成高楼山,其主峰金子山(海拔3113米)经尚德镇放马山(海拔2952米)到玉垒乡的白龙江、白水江汇合处止;第三分支主峰五花山(海拔3983米)沿堡子坝乡西侧至石坊镇东峪口,即白水江与马连河汇合处止。这些山岭形成文县白水江以北、白龙江以南插岗梁山地。
青川摩天岭是川甘两省边界大山,白龙江与涪江分水岭。东西走向,西接岷山,东接米仓山,南接龙门山,岭南是四川省平武、九寨沟县、青川县,岭北是甘肃文县。摩天岭进入文县境后分为四支。第一分支主峰甘川界山净各留山(海拔3530米),沿石鸡坝镇西侧、石坊乡南侧到城关镇的小西元村,白马河与白水江汇合处;第二分支主峰为丹堡镇郎卜山(海拔2669米)沿丹堡乡北侧到尚德镇田家坝,丹堡河与白水江汇合处止;第三分支主峰为丹堡、刘家坪交界的双猫山(海拔3382米),沿丹堡乡南侧到刘家坪乡、范坝镇的店坝北侧天池梁(海拔2345米)、草坝山(海拔2158米),到让水河与白龙江汇合处为止;第四分支主峰(2227米)在范坝对树沟以南经范坝、碧口,到中庙乡的余家湾止。
气候
光照
文县年均日照时数为1596.5小时,最多为1912.4小时,出现在2002年;最少为1347.9小时,出现在1989年。平均每天约为4.4小时左右。全年中7月平均日照市时数最多为171.6小时,2月最少为99小时。季节分布为夏季占比最多,约占全年总日照的30%,春季约占27%,秋季约占21%,冬季约占22%。
四季气候
文县地处嘉陵江上游,秦岭南麓西端,甘肃省省东南部徽成盆地西部的岷山山地中,属北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时有寒潮降温影响,伴有西北大风,偶有倒春寒,终霜期结束的迟早变化大,雨量偏小,有春旱,春季末雷阵雨出现。夏季酷热,易发伏旱,多雷阵雨,时有大暴雨兼发洪涝灾害,时伴冰雹和大风,夏收期间有“麦芽雨”;入秋多连绵阴雨,秋末雨量逐渐减少,时有秋旱,早霜开始来临;冬季受西北和北方冷空气影响,晴朗干燥,雨雪稀少,常出现冬干天气。春季,3月至5月,常处于冷暖交替时期,天气变化复杂,昼夜温差大,常伴有低温天气。夏季,6月至8月,这一时期逐渐进入主汛期,累计降水量大,雨量比较集中,暴雨频发,常伴有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7、8月份正值盛夏时节,天气以晴热为主,午后常伴有雷阵雨。气温高、日照时数长且强,紫外线辐射强烈,蒸发量大,一般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伏旱。强对流性天气过水文程较多,并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总体呈现雨热同期的特点。秋季,9月至11月,冷暖空气再次交汇,9月中下旬以后,一般会伴有一段时间的连绵阴雨天气。10月中下旬到11月上旬,天气一般比较稳定,天高云淡,凉爽宜人。冬季,12月至次年2月。这个时期往往受寒潮天气与冷空气入侵影响,气温剧烈下降,少降雪天气,空气变得干燥,高半山地区会有结冰现象,对小麦等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损害。
气温
文县年平均气温约为15.1笆,春季平均气温为15.7°C,夏季平均气温为24.1°C,秋季平均气温为15.3C,冬季平均气温为5.4°C,全年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为25.1C,最冷月为1月,平均温度为4.2°C,气温年较差20.9°Co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7°C,出现在2002年7月15日。年平均无霜期为266天,最早终日为2008年2月2日;最晚终日为1994年3月23日。地表温度年地表稳定平均为17.6C。地表年极端最高温度为67.5°C,出现在1996年7月5日,其余各层次地表平均温度均在0C以上。结冰期一般出现在11月中下旬,到次年2月中上旬左右结束。年最多冻土为7厘米左右。
降水
文县降水多年实测值为400〜600毫米,年均降水量440.4毫米,年最多降水量是1990年,为671.9毫米,年最少降水量是2004年,为290.9毫米。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48.8毫米,出现在1992年7月。全县降水分布呈现时空不均的特点。降水量最大的区域主要在县城南部区域,年降水量在700〜1400毫米之间,包括碧口、中庙、范坝、玉垒等乡镇,县城西部及北部区域年降水量约400〜800毫米,主要包括桥头、临江、梨坪、舍书、中寨、石鸡坝等乡镇。四季降水量变化较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春季(3~5月)为108.2毫米,占全年雨量的24.6%;夏季(6〜8月)为225.4毫米,占全年雨量的51.2%,秋季(9—11月)为102.3毫米,占全年雨量的23.2%;冬季(12-2月)为4.5毫米,占全年雨量的l%。年平均蒸发量为2004.0毫米,是年均降水量的4.6倍左右。月最大蒸发量一般在7月,为252.0毫米,是该月降水量的3.2倍左右;月最小蒸发量一般在12月,为83.7毫米,是该月降水量的93倍左右;全年5~8月份蒸发最强。
水文
文县境内有“两江八河”(白龙江、白水江、龙巴河、洋汤河、马莲河、中路河、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小团鱼河)、360多条溪流,年径流量达90亿立方米。另外,直接注入白龙江的小河还有舍书河、清峪沟河、肖家沟河、渭沟河、石龙沟河、碧峰沟河、李子坝河(流入地在青川县境),直接注入白水江的有岷堡沟河等。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文县土地总面积749.1万亩,林业用地464.51万亩(其中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占地265.50万亩,白水江林业局占37.40万亩,县辖261.46万亩)。县辖林业用地161.61万亩,其他23.1万亩。森林覆盖率58.3%。2007年耕地面积31.8万亩,这些耕地从河谷到山沟、半山、高山都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半山,高山、山沟次之,河谷再次之,环境、条件各不相同。
土壤分类及分布文县境内山地岩性复杂,土壤母质多样,隐域性分布较为突出,按分类有淋溶土、人为土、初育土、高山土等6个土纲,棕壤、暗棕壤、褐土、紫色土、粗骨土等11个土类,黄棕壤、棕壤、褐土、石灰性褐土等25个亚种,42个土属,48个土种。玉垒关以下气候温润,土壤主要是黄棕壤;海拔1400米以上为棕壤,以下为黄棕壤。而玉垒关以上气候干燥,土壤主要为褐土、棕壤、暗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海拔2000米以下为褐土,2000米至2700米之间为棕壤,2500米至3500米为暗棕壤分布,2800米至3000米为亚高山草甸土分布。
其农田耕作的主要有8种土壤:
黄棕壤8.43万亩,占耕作总面积的16.18%,主要分布于南部海拔1300米以下地带,是亚热带植物生态区,也是经济林特产品的生产基地,耕作层9~28厘米,人们习惯种植麦类、稻、玉米、茶叶、柑橘、桑等。主要分布于范坝、碧口镇、中庙等乡镇的浅山地区。
棕壤9.39万亩,占耕作总面积的18.02%,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2500米的西北部山地,母质为花岗石、片麻岩、板岩、页岩、砂砾岩等残积坡积物,第四纪黄土、第三纪红色泥岩等。耕层16厘米左右,习惯种植党参、洋麦、冬小麦、阳芋、花养、苦养、油菜等。主要分布于中寨、石鸡坝、石坊、铁楼、堡子坝、城关、尚德、丹堡、刘家坪、玉垒、范坝、口头坝、临江、桥头、尖山、天池、梨坪、舍书的高山地带。
暗棕壤0.21万亩,占耕作总面积的0.40%,主要分布在海拔2600〜3000米山地之间。土壤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千枚岩、板岩、灰岩及砂砾岩风化残积、坡积物,也有零星黄、红土母质存在。耕作层厚度15〜18厘米,人们习惯种植洋芋、油菜籽、蚕豆。主要分布于城关、中寨。
褐土30.39万亩,占耕作总面积的58.33%,母质多为第四纪黄土和第三纪红土、红色砂岩及其岩石的风化物。耕层厚10〜20厘米,人们习惯种植以小麦、玉米、阳芋、杂粮为主,也种植党参、果树、蔬菜、油料等作物。主要分布于城关、尚德、临江、梨坪、桥头、堡子坝、石坊、石鸡坝、中寨、舍书、尖山、天池、中寨、铁楼、尚德、丹堡、刘家坪、玉垒、范坝、口头坝等乡镇。
红黏土0.68万亩,占耕作总面积的1.31%,分布于第三纪(甘肃省系)红色岩层或紫色岩层裸露区,是特殊的岩性土壤类型。成土母质主要有第三纪红色碎屑沉积物,以砾石、夹砂岩及砂质泥岩为主。耕层厚度14〜24厘米,人们习惯种植小麦、玉蜀黍属、马铃薯、豆类等粮食作物和当归、红苗等中药材。分布于中寨、石鸡坝、石坊、铁楼、堡子坝、城关、尚德、桥头、尖山、长白山天池、梨坪、舍书的高山地带。
新积土0.42万亩,占耕作总面积的0.81%,是近代河流冲积、洪积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类型,土壤较薄,砾石含量较高,广泛分布于白龙江、白水江等主要江河沿岸及其支流河谷地河漫滩、超河漫滩和一、二级阶地上。耕层厚度18〜24厘米,除粮食作物外,人们习惯种植蔬菜、油菜籽和苹果、梨、桃、杏、柿、柑橘等。主要分布于城关、尚德、玉垒、尖山、临江、梨坪等川坝河谷地带。
山地草甸土0.89万亩,占耕作总面积的1.71%,主要分布在海拔2400米以上地势较平坦的山墟或山梁地带,母质多为冲积物、残积物。耕层厚度17〜20厘米,人们习惯种植蚕豆、马铃薯、燕麦、油菜籽等,还有大黄、党参等中药材。主要分布于中寨、石鸡坝、石坊、铁楼、堡子坝、城关、尚德、桥头、尖山、天池、梨坪、舍书的高山地带。
水稻土1.69万亩,占耕作总面积的3.24%,为耕种土壤,主要分布在河谷川地,母质为冲积物。耕层厚度12〜25厘米,人们习惯种植以水稻为主的作物。主要分布在城关、铁楼、尚德、玉垒、范坝、丹堡、尖山、桥头、天池、堡子坝、石坊、中寨、口头坝、碧口、中庙的河谷地带。
矿藏资源
文县境内已发现矿种32种,查明矿产16种,包括非金属矿产资源9种,金属矿产6种,能源矿产1种。金矿资源量330.174吨,分布于碧口镇、中庙、口头坝、中寨、石鸡坝、石坊、堡子坝、桥头、临江乡等乡镇,矿区面积405平方公里,基础储量175吨。全县共设置各类矿山企业62个,其中探矿权43个(金矿33个,铜矿4个,车孟矿3个,重晶石2个,铅锌1个),采矿企业19户。金属矿产以铁镒铜金等为主,非金属矿种以重晶石、硅石、石灰岩、大理石、碳酸钡矿、黏土等为主。阳山金矿黄金资源量达300吨以上,位列中国之首,其次是硅、铜、重晶石储量分别达到1亿多吨、5万吨、4200万吨。
岩金、砂金在全县境内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岩金以阳山金矿为主,另外口头坝,筏子坝、石鸡坝、碧口镇等地都有岩金(脉金)矿点。铜矿、大理岩主要分布于碧口镇、中庙乡,镒、重晶石主要分布于临江、城关镇、石坊乡等地,铁矿、镣矿主要分布于石鸡坝、临江等地。煤主要分布于石鸡坝镇、铁楼藏族乡等地,硅石主要分布于临江乡、石坊镇、石鸡坝乡、堡子坝乡等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十二支队,在堡子坝乡、桥头乡的高家山、建华、草坪、安坝里及张家山等地探明特大型金矿一处,在阳山金矿带发现60余条矿脉,有29条矿脉圈定为工业矿体,提交资源量总计308.067吨。甘肃省地勘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有色地勘局一零六队、中核集团西北地质局二一九大队和其他探矿权人开展多年的地质勘查,有18个勘查项目已达到详查以上级别。提交金矿资源量10余吨、铜矿金属量3吨、镒矿石量190万吨、重晶石1000余万吨。已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有煤、镒、铜、金、重晶石、硅石、石灰岩、砂石等矿种。
水能资源
岷山山系的插岗梁和摩天岭耸立于文县南北两侧,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的白水江从摩天岭山下流来,经柴门关进入文县,流域面积2367平方公里。由插岗梁北侧甘、川、青三省交界处郎木寺发源的白龙江,经甘肃省省玛曲、迭部县、舟曲县、宕昌县、武都等县,在舍书乡沟口子进入文县,流域面积2627平方公里。插岗梁山系的穷药山、雄黄山、羊虎山自北向南延伸,分隔成中路河、马连河、洋汤河、龙巴河;摩天岭山系净各留山、郎卜山、双猫山由西向东延伸,分隔成白马河、丹堡河、让水河。由武都县枫相乡大竹山流入文县的小团鱼河等共8条较长水道,还有常年流水不断的舍书河、草坪河、尖山河、岷堡沟河、大团鱼河、乔庄河在山间迂回。除此,仍有160条小溪、360多条小沟有大小不等流水补给江河水源,集水面积大于100km2,枯水年最枯流量大于0.2m3/s的河流有白龙江、白水江、洋汤河、中路河、马连河、白马峪河、丹堡河、让水河、小团鱼河、龙巴河,由于江河均有各沟系小溪流入,枯水期有可靠水源补给,常年径流不断。境内的河流均属夏水类型。夏季径流占全年37%〜48%,秋、春二季分别占26%〜32%和18%〜22%,冬季只占4%〜13%;最大水流量出现在7〜9月,山地以8月为最,连续最大4个月水量出现于6〜9月;河川径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占60%〜80%,地下水补给次之,占20%〜40%。年内不均匀系数仅为0.22〜0.34,河流中下游一般无结冰封冻现象,封冻均在高海拔上游。
地表水
文县的地表水主要为降雨补给,地表水的径流深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可达600毫米,西北部200毫米,其他大部分地区在400毫米左右。县境内自产地表水多年平均总量为18.7亿立方米,加上四川九寨沟县及本省过境水共90亿立方米,人均4.29万立方米,枯水年县境自产流量加上过境水共87.8亿立方米。文县东南部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模数为14.28公升/秒•平方公里。西北水量略少,年平均径流模为10.49公升/秒•平方公里。
地下水
在地质构造运动和径流侵蚀作用下,山体切割深度在500〜1000米之间,地层储水条件差,地下水多以山泉、溪流方式出现,泄入河道,因此河川径流的侧向补给量即等于该地区的地下水动能储量。据甘肃省地质局水文站一队资料,用径流切割法计算,文县地下水总动能储量为7.359亿立方米,其中稳定储量4.373亿立方米,调节储量为2.986亿立方米,全部包括在河川径流内,为河川流量的重复量。地表水质受大气影响,河水常出现浑浊,晴天透明、无浊、甘甜。pH值最大为8.5,最小6.4,总碱度2.357-2.821之间;总硬度2.775〜3.348之间。井、泉水均为无浑浊,无味、无臭、透明物理性状良好。
自然灾害
文县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冰雹、滑坡、泥石流等。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文县有脊椎动物400余种,其中兽类7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属、羚牛、豹(很少见)、云豹(少见)、林麝、金雕、斑尾榛鸡、红喉雉鹑、绿尾虹雉;二级保护的有狒猴、藏酋猴、豺、狼、熊瞎子、棕熊、小熊猫属、大青鼬、水獭亚科、大灵猫、宿捌、金猫、马麝、鬣羚、斑羚属、松雀鹰、岩羊、蓝马鸡、红腹锦鸡、鳞甲目、石豹、驾、雕号鸟、蓑羽鹤、高山兀鹫、血雉、红隼、普通篇29种。在兽类和鸟类中,广布种与东洋界古北界种属交叉重叠。
两栖爬行类28种,珍稀种类有大鲵、文县疣螺。其余主要有:北方山溪无尾目的大齿蟾、隆肛蛙、中国林蛙、四川湍蛙、乌龟、鳖、狗婆蛇、多疣壁虎、黑脊蛇、黑线乌梢蛇、平鳞钝头蛇、赤链蛇、王锦蛇、玉斑锦蛇、翠青蛇、乌梢蛇、白头蜂、菜花原矛头蝮、绞花林蛇、忧遁草等。爬行纲科、属、种的总数分别占全省的88.88%、54.76%、59.68%。
鸟类275种及亚种,占甘肃省鸟类的48.75%。一级保护的有4种:红喉雉鹑、绿尾虹雉、金雕、玉带海雕;二级保护的有:雀鹰、红腹锦鸡、血雉、孙雀鹰、普通篱、棕尾焉、草原雕、翳、红隼、猎隼、灰背隼、红角隼、灰胸竹鸡、红腹角雉、勺鸡、蓝马鸡、锦鸡、蓑羽鹤、斑头偶邕京雕号鸟、纵纹腹小号鸟、灰林䳭号鸟、鹰号鸟、短耳号鸟、毛脚鵟鱼号鸟。其中,以绿尾虹雉、锦鸡为代表的观赏鸟类就达52种,有《中国药物志》记载的药用鸟类40种。
鱼类68种:主要有马口鱼、草鱼、螭鱼、刺觐、瓣结鱼、准白甲鱼、粗鳞裂鳗鱼、中华裂腹鱼、鲤鱼、鲫鱼、觥鱼、圆吻崩、野线、四川结鱼、花鳗鲡、麦穗鱼、翘嘴红触、中华沙酬、泥酬、黄颗鱼、黄鳍、宜昌酬觎庞氏酬簸、酸鱼、黄颖、觐鱼、白鲤、团头鲂等。除了脊椎动物以外,还有环节动物门蚯蚓、水蛭、沙蚕;软体动物门蜗牛、田螺、背角无齿蚌。
文县亦是昆虫王国,有2138种昆虫,数量之丰为甘肃之最。其中有害昆虫1603种,有益昆虫518种。昆虫是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有相互抑制相生相克的作用。知道了有害昆虫,像花椒波痿蚊、桑拟轮盾蛤、花椒跳甲、松六齿小蠹、舞毒蛾、核桃叶甲等,可以加强测报,及时防治,采取科学方法,比如适当使用药剂抑制有害昆虫,有针对性地对林地、农田加以保护,保持生态平衡。
以文县命名的动物有5种,其中文县疣螺为国家二级保护种,也是文县特有种,仅分布于碧口的碧峰沟与三王庙之间。其余有文县红瘦枝,文县丽珠,文县舞珠,文县猎珠。
植物
文县处在岷山山系与西秦岭山地交汇区域,居中国亚热带北缘,是甘肃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地区,境内相对落差大,气候从东南向西北或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呈梯度变化,是亚热带向暖温带、温带、寒温带过渡地带。全县有林业用地464.51万亩,森林覆盖率58.3%o目前已查明有维管植物197科,2160种,19亚种,239变种,12变形。分布在不同的山地海拔垂直带。在种属中,有世界广布属,有热带亚热带属,温带属,中国特有属;在种的组成中,世界分布,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中亚一地中海分布,东亚分布种均有。
森林植被主要有以下几个林带:
常绿阔叶林带:海拔500〜1000米,分布垂柏、梢木、杉木王、马尾松、铁坚油杉、橘、橙、油樟、黑壳楠、慈竹、棕桐等,落叶乔木树有化香、响叶杨、麻栋、油桐、乌桕等。灌木树种有茶、亮叶忍冬、铁仔、迎春花、巴山木竹、青川箭竹、异叶榕、马桑、藤椒、舰壳花椒、双盾木、亮叶鼠李、黄荆、小楝木、单瓣绿丝花等。这一地带与农田交错,天然群落只有小片分布,多为人工栽植的慈竹、茶园、苹果、雪梨、油桐、杉木、核桃、花椒、吴茱萸、喜树、梢木、毛白杨、响叶杨林等。
常绿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000〜1600米,分布最广泛的是麻栋、巴东栋群落,常见伴生种有板栗、岩栋、袍栋、油樟、山润楠、白楠等。灌木层主要有盐麸木、香叶树、青荚叶、楝、黄荆等,其草本盖度极小,主要有白茅、黄背草、淫羊蕾等,层外有葛、三叶木通、蓝果蛇葡萄等。
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600〜2100米主要植物群落有辽东栋、米心水青冈、软木树、锐齿榴栋,乔木层有五裂械、山白杨、少脉搬、藏刺榛、华山松、千金榆、鹅耳栋、石灰花楸、水榆花楸、麻栋等,林下植物多系耐荫种类,尤以灌木层优势明显,如糙花箭竹、青川箭竹、龙头箭竹、小桑等。此一层带林内藤本植物较多,五味子、猗猴桃、葛等。
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100〜2900米,优势群落为红桦、南方铁杉群落、白桦、麦吊云杉和华山松群落。乔木层有四照花、藏刺榛、青榨械、红联杨、三机乌药、石灰花楸、色木械、牛皮桦、胡桃楸等。灌木层以缺苞箭竹为主,其他还有枸骨、青荚叶、小黑桦叶荚莅、卫矛、狭叶冬青等。草本层低矮,主要有青香、薛生马先蒿、深红龙胆、卵叶扁蕾、鹅观草等。阳坡或半阳坡分布有油松也有青杆渗入,如撇栋、青榨械、白桦等。灌木层种类比较丰富主要有峨眉蔷薇、葡萄枸子等。草本主要有短芒苔草、京芒草、亚欧唐松草、天门冬等。
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900〜3450米,分布最广的为岷江冷杉群落,刘家坪、丹堡、铁楼局部地区有秦岭冷杉和巴山冷杉群落出现,甚至有纯林。其余针叶树种有青杆、云杉、紫果云杉、北美红杉、紫果冷杉。阔叶乔木以白桦、红桦为主。灌木层以缺苞箭竹为主,局部地段有岷山冷杉一缺苞箭竹群落。余者有:陇蜀杜鹃、凝毛杜鹃、陕甘花楸、红毛五加、冰川茶蔗子、木帚枸子、灰枸子、秀丽莓、覆奖等。草本的丰富度视乔木郁闭度和坡向而异,一般以粟草、疏花早熟禾、糙野青茅、掌叶报春、卵叶山葱、长果苦老芽、东方草莓等组成。
高山灌丛草甸带:海拔3450〜4187米,在3800米以下以常绿阔叶灌木林为主,建群种主要为陇蜀杜鹃、凝毛杜鹃,另外还有亮叶杜鹃、湖北花楸、刚毛忍冬、唐古特忍冬、高山绣线菊等。3800米以上则由金露梅、紫丁杜鹃、高山绣线菊、小叶枸子、窄叶鲜卑花等组成灌层。在亚高山草甸中草木种类十分丰富,有波伐早熟禾、双叉柄茅、双花堇菜、高山嵩草、禾叶风毛菊等。
珍稀濒危植物:38科、60属、67种及变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5科、4属、6种;二级保护的有14科、19属、21种;三级保护的有18科、22属、25种,其余为珍稀和省级保护43种。
主要珍稀树种有连香树、领春木、水杉树、琪桐、香果树、银杏、杜仲、山白杨、星叶科、独叶草、方枝柏等。而古老植物多为裸子植物,如白垩纪的松属、云杉属、粗福属和第三纪的冷杉属、南方铁杉等。这是此地曾是古热带地域的有力证据。
其他珍稀和省级保护植物43种:莽草、延龄草、蓼草、油桐、文县乌柏、黄苗、紫荆、杜仲、穗花杉、核桃、华榛、山白树、天麻、独花兰、领春木、星叶草、黄连、紫斑牡丹、四川牡丹、羽叶丁香、狭叶瓶儿小草、七叶树、金钱械、庙台械、漆树、香水月季、猥实、三尖杉、紫茎、油茶、水杉、杉木王、错鹊树、铜钱树、麦吊云杉、北美红杉、铁坚油杉、马尾松、刺楸、桃儿七属、八角莲、青檀、黑壳楠。
以文县命名的植物13种:文县路蕨、铁楼蹄盖蕨、铁楼毛蕨、文县杨、碧口柳、文县石栋、文县楼梯草、文县碎米芥、文县黄芪、文县远志、文县乌柏、文县卫矛、文县双盾木。森林是自然综合体,那些种类繁多的植物,可消弭阳光的炙热,减低风速,文县山大沟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两江八河的广大区域里,既有可用之材、可食之物、可采之药,又有可啖之果,也可把太阳能转换为糖能,完成食物链的生成,给人类制造葡萄糖、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水固土。
自然保护区
文县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文县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尖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博裕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1978年建立,面积19万余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属、羚牛及森林生态系统。地处岷山余脉,最高峰海拔3530米,除沟谷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外,大部分暖温带湿润气候,植被为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高山草地。野生动物有450余种,动物区系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的过渡地带。是中国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分布的最北界。
政治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5月15日,文县辖14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7个社区、305个行政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23年末,文县总户数8.12万户,总人口23.53万人,常住人口19.07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0.3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2‰。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6.79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0.07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2.28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0.4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35.59%,比2022年末提高1.07个百分点。
民族
文县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地区,有汉、藏、回、东乡、朝鲜、满等13个民族,为白马人主要居住区,少数民族分散居住在铁楼、碧口、石鸡坝、堡子坝、梨坪、天池、丹堡、刘家坪、城关、中寨等10个乡镇、33个村、60个社,共2176户866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6%。
经济
综述
2023年,文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22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2.54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23.25亿元,增长7%。
第一产业
2023年,文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0.94万亩,比2022年增长0.03%;油料种植面积4.42万亩,比2022年增长0.24%;蔬菜种植面积 8.57万亩,比2022年增长4.97%。全年粮食总产量4.36万吨,比2022年增长2.24%,其中,夏粮产量1.03万吨,比2022年增长2.39%;秋粮产量3.33万吨,比2022年增长2.20%。油料产量0.50万吨,比2022年增长13.17%,蔬菜产量12.63万吨,比2022年增长7.47%,特色产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中药材产量1.43万吨,比2022年增长12.96%;黑橄榄产量0.14万吨,比2022年增长17.61%;核桃产量0.87万吨,比2022年增长25.77%;花椒产量0.54万吨,比2022年增长13.24%。
2023年,文县全年肉类总产量0.65万吨。年末牛存栏1.26万头,比2022年增长2.98%;猪存栏5.56万头,比2022年下降1.43%;羊存栏4.31万只,比2022年增长0.07%;家禽存栏36.55万只,比2022年增长9.2%;兔子存栏0.32万只。牛出栏0.44万头,比2022年增长3.84%;猪出栏6.70万头,比2022年增长9.20%;羊出栏2.52万只,比2022年增长8.68%;家禽出栏17.13万只,比2022年增长7.74%;兔子出栏1万只。
第二产业
2023年,文县全年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22年增长16.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比2022年下降2.6%,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0.3%;重工业增加值比2022年增长16.7%,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9.7%。分门类看,采矿业完成增加值同比下降36.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制造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33.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同比下降8.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
2023年,文县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47769.1万元,同比下降14.2%;实现利润总额35944万元,同比增长35.5%。
2023年,文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4%。年末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6个。
2023年,文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25.08万吨标准煤,比2022年增长11.5%。全县两个高耗能行业总耗能24.28万吨标准煤,比2022年增长11.7%,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96.8%。
第三产业
2023年,文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2022年下降32.1%。其中:国有投资比2022年下降46.6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47%;民间投资比2022年增长114.3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8.52%。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比2022年增长7.6%;第二产业投资比2022年增长154.52%,其中工业投资比2022年增长154.52%;第三产业投资比2022年下降49.3%。房地产开发投资比2022年下降76.08%,商品房销售面积比2022年下降5.9%。基础投资比2022年增长11.3%,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比2022年增长55.5%;卫生和社会投资比2022年增长22.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比2022年下降19.5%。
2023年,文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亿元,比2022年增长10.4%。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亿元,同比增长9.8%;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亿元,同比增长11%。分行业看,批发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8.5%;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8%;住宿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3.6%;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5.4%。
2023年,文县全年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83亿元,比2022年增长8.8%。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亿元,比2022年增长10.5%。完成税收收入1.94亿元,比2022年增长5.2%,其中:增值税1.17亿元,比2022年增长15.9%;企业所得税0.14亿元,比2022年下降44.2%;个人所得税0.04亿元,比2022年下降1.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36亿元,比2022年增长3.6%。
2023年,文县全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2.46亿元,比2022年增长7.2%;贷款余额72.94亿元,比2022年增长19.1%。
交通运输
文县境内公路409条,其中普通国道2条、高速2条,普通省道6条、县道8条、乡道26条、村道365条。通车总里程2259.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4.99公里、二级公路188.4公里、三级公路94.94公里、四级公路1914.02公里、等外公路7.08公里。
2023年,文县全年营运客车完成公路客运量为75.3万人次,比2022年增长60%;旅客周转量为8932.3万人公里,比2022年增长60%;全年全县营运货车完成公路货运量为153.3万吨,比2022年增长18%;货物周转量12491.7万吨公里,比2022年增长18%。
社会
教育事业
2023年末,文县学校总数179所,其中幼儿园45所,小学110所,中学18所,高中5所,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数31387人,其中幼儿园在园人数6359人,小学在校学生数13918人,初中在校学生数6459人,高中在校学生数3917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数734人。
医疗卫生
2023年末,文县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11个。其中,县级以上综合医院2个、中医院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疾控机构1个、乡镇卫生院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村卫生室280个、卫生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拥有病床位1504 张,共有卫生人员1354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40人、其他人员314人。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助理)医师154人、注册护士775人、药师(士)36人、技师(士)75。
文体事业
1959年4月成立县秦腔剧团,1984年7月改为县文工团,现有演职人员24人。全县有影剧院3座,共有座位210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95个座位,有电影放映单位55个,其中,乡镇54个,1990年共放映场次4462场,观众189.3万人次。有录像放映点15个。县文化馆1座,乡镇文化站18个,文化中心2个。县图书馆1座,阅览室面积72平方米、30个座位,共有藏书2.25万册。1990年新华书店总店图书发行总量71.94万册,发行总金额70.46万元。档案馆列为全国档案馆代码462155。1990年底馆藏档案1.6万卷,馆库1000平方米,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
1971成立县体委。现有中心体育场1个,占地 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场地2300平方米,设有篮球场1个,灯光球场1个,排球场1个。有业余体育学校1所,运动员150人,专职教练员4人。主要开展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
社会保障
2023年,文县全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6189人,同比增长0.2%。其中,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04人,同比增长1.3%;乡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0885人,同比增长0.,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5454人,同比下降3.5%;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4349人,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695人,同比下降15.8%;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381人,同比增长5.5%;五保户供养人数1665人,同比增长1.8%。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198432人,同比下降19.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531人,同比增长11.5%。
乡村振兴
2021年8月27日,文县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邮电通信
2023年,文县有广播电视室 305个,电视发射台7台,通电视的行政村305个,电视节目186套,电视覆盖率达到98.8%。
2023年,文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148.47万元,比2022年增长9.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5330.9万元,比2022年增长7.5%、移动业务总量8774.3万元,比2022年增长14.9%、联通业务总量1615.73万元,比2022年增长30.9%、邮政业务总量1427.54万元,比2022年增长9%。
人文
文物古迹
截至2024年5月,文县有已公布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70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有馆藏文物254件(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32件、三级文物43件、一般文物177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险崖坝古栈道遗址、火烧关古栈道遗址、阴平古栈道遗址和石门沟古栈道遗址(含摩崖石刻)。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4年5月,文县有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5项,市级非遗50项。
地方民俗
文县形成了铁楼白马人民俗风情、柳琴弹唱、兴隆龙灯、玉垒花灯戏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
铁楼白马人
文县境内生活着一个古老神秘而奇特的部族,这就是白马人,被学界誉为“东亚最古老的部族”。所谓白马并非指白色的马。白马只是汉语叫法,白马是古藏语,准确地说应该是“贝玛”,“贝”是白马人的自称,“玛”是兵或军之意,“贝玛”即是藏兵或藏军的意思,可以直译为“藏族的兵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重新确立各民族时,白马人被定为藏族的分支,称为“白马藏族”。因此,在中国现有56个民族中并没有白马藏族这个名称。白马人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他们据自己祖上传说,是唐朝时吐蕃战败撤军后被遗忘在深山里的藏兵。白马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族语言为白马语,他们“语不与汉族同,姓为汉族姓”。有人认为白马语是藏语的方言,但仍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白马语言和藏语之间的差别,已大大超过了藏语内部各种方言之间的差别。语言学专家考证认为,“白马语”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是“从古羌语母体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相近的支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白马人虽深受藏族传统的影响,但与传统藏族又有所不同,他们不懂藏文,不说藏话,藏人也听不懂白马人的话。民间风俗也与藏族截然不同。白马人信奉原始宗教,服饰也有别于藏族,历史上的军事组织和皇朝统制形成他们自己的地方特色。白马人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生存繁衍,他们具有极强的族群意识,不与外族通婚,也不与其他藏族通婚。他们的信仰为自然崇拜、苯教、佛教,通过世世代代口口相传,通过歌声与舞蹈,记录祖先的传奇,记录这个神秘民族的起源。祖辈相传,白马人起源于古时,是西北氐族分支白马氐的后裔,战国至西汉初就居住于此地。《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的记载。
土琵琶弹唱
土琵琶弹唱是甘肃文县及周边地区民众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创造的一种边弹琵琶边唱小曲的民俗音乐活动。之所以叫“土琵琶弹唱”,是因为所弹琵琶乃当地艺人自己设计制作,与常见琵琶有较大区别,造型古朴典雅,声音清脆透亮。土琵琶弹唱的表演形式非常灵活,既可自弹自唱也可你弹我唱,通常用二胡、板胡、碟子、碗和竹瓦片伴奏,人数可多可少,既可在自家院落也可在乡村广场,不论春夏秋冬,只要不干农活,都可以组织土琵琶弹唱。截至2024年8月,整理出来的曲调有200多首、歌词有300多首,曲调都是流传下来的古曲,大多欢快、明朗;歌词既有百年经典之作,如《采花》《十二花》《绣荷包》等,也有近年新作,如《十唱共产党》《十唱农家乐》《文县是个好地方》等。
兴隆龙灯
兴隆龙灯可追述到明朝洪治年间,赵姓宝后舞龙第一代传人,集山西、陕西省、四川等地舞龙于一体,创出了当时“镇羌寨舞龙四十八阵”并编成书籍,后书籍丢失,经赵氏最后一代传人赵玉福从记忆、口述整理出了“兴隆舞龙二十阵”。龙分为青龙和黄龙,青龙象征一河清水,黄龙象征五谷杂粮。舞龙阵容庞大,象二龙拜主、孔明接书、药王点眼、八仙过海等阵环环相扣,二龙翻腾、行如流水,是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垒花灯戏
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陇南市文县玉垒乡和碧口镇镇,是由当地的一种社火小戏演变成为地方戏曲,因为花灯戏在正月十五开始演出,戏台前后挂满各种彩调剧,演出时彩灯歌舞交相辉映,“花灯戏”由此得名。
特产
文县盛产纹党、花椒、绿茶、黑橄榄、核桃、蜂蜜等,皆为物美质优的产品,是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纹党参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药性近人参;大红袍花椒,粒大肉厚,椒香浓郁;文县绿茶生长于碧口片区,云雾滋养,韵味独特;橄榄油色泽清透,口感香醇。
风景名胜
文县境内有中国四大天池之一的文县天池、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碧口古镇、阴平古道等旅游景点。
文县天池
文县天池,又名洋汤天池,位于陇南市文县以北约100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远古时期的地壳活动,致使地壳断裂,洋汤河河道被堵截,于是在平均海拔为2400余米的天魏山上,便汇成了天池。其古称“天魏湫”,因湫在天魏山上而得名。唐进士、广昭节度使蹇雷保,平定安禄山乱,功成身退,隐于天巍湫旁,修真得道,祷雨祈露,泽沛民丰,卒于此为神。被宋代皇帝敕封为“洋汤大海平波敏泽龙王”,故池水改为“洋汤天池”。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
白马河生态民俗风情景区,位于文县城西3公里白马河的铁楼藏族乡境内,是古白马氐的后裔白马藏族聚居区。生活在这里的白马人还完整的保留着古朴原始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这里的白马人村寨传统建筑保留相对完整,民居依山而建。
碧口古镇
碧口镇,原名碧峪口、碧霞口。清朝乾隆初年,四川来甘肃的舟辑迁至碧口旋滩,从此这里商贾云集,交易兴隆,外地商人兴建会馆5处,药材行栈40多家。碧口居民的祖辈多为四川经商落户移民。
阴平古道
阴平古道作为开通时间早、存续年代长、跨越朝代多、沿用时期久、线路复杂艰险的古代交通要道之一,曾在古代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阴平古道所经之地山高水深,地形复杂,沿线栈道纵横,雄关列阵,桥梁通津,留下丰富的古栈道、古桥梁、古关隘、古渡口、摩崖题记以及历史古镇等古代交通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阴平古道上留下了不少古栈道遗址,其中邓邓桥、险崖坝、火烧关和阴平四处比较有名。邓邓桥古栈道遗址在宕昌县东南30公里的花石峡,花石峡有大、小之分,大花石峡自北峡口起,向南止于岷江汇入白龙江的两河口,全长25公里。小花石峡是大花石峡的一段,也是最险要的一段,长约2.5公里,此段有邓邓桥和古栈道。相传,邓艾父子率大军南下攻蜀时,经花石峡,为白龙江支流岷江所阻,遂下令士兵凿岩打桩,上覆木板,以为栈道。如今,在邓邓桥附近的悬崖绝壁上,仍可断断续续见到古栈道的痕迹。险崖坝古栈道遗址位于武都城东20公里,西起固水村,东至陈家坝,全长2公里,相传为三国时期姜维建造,后来不断修整,直到1953年从武都改道至文县的甘川公路通车之前,始终是从武都经文县入川的必经要道。险崖坝古栈道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栈道之一,其构造有多种类型,东西两端为“标准式”,即将栈梁一头插入山腹,一头架于水中之柱端,柱子渐次加长,上覆木板,如拾阶状。此为“依坡搭架式”,即利用倾斜的山坡主柱搭架。再为“斜柱式”,在呈斜坡的悬崖上,凿穴斜立其柱,以斜撑栈梁。最险者为“无柱式”,有三百多米的悬壁因无法立柱或斜撑,仅在崖石中凿洞插入横梁,铺设木板而成,稍用力则震颤不已,江水咆哮其下,行者至此多心惊胆寒,头晕目眩。东头有一段山嘴,凿为凹槽,称为“凹槽式栈道”。火烧关古栈道遗址位于文县城关镇滴水崖村,遗址分布在关口东西两面绝壁上,上下分布四层,中间两层间距约1.8米,可能为栈道主体桩孔,上下层间距约1.5米,可能各为安装栈道下部支撑或上部遮雨设施的桩孔。阴平古栈道遗址位于文县尚德镇周家坝村及金口坝村,总长约15公里,遗址现存4处,有多个正方形栈道孔。另外还有舟曲的石门沟古栈道遗址和武都观凤崖古栈道遗址等。险崖坝古栈道遗址、火烧关古栈道遗址、阴平古栈道遗址和石门沟古栈道遗址(含摩崖石刻)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林沟
文县黄林沟中国湿地公园,位于陇南市文县天池乡境内,是白龙江上游支沟,海拔在1600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沟内集高山湖泊、翠海、彩林、奇峰异石、动植物和人文景观于一体。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文县城北64公里的洋汤河源头,海拔15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包括洋汤天池、盆景池、饮马池、黄岭沟,共同形成一个大的景区,其中的洋汤天池系中国四大天池之一。
著名人物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2025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晚,甘肃陇南市文县,《古韵文州·白马新篇》主题民俗晚会在白马盛典剧场首次上演,由当地白马人倾情演绎。该晚会是耗资2.29亿元打造的《白马盛典》项目中重要活动之一,为加强白马人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创新传承,丰富大九寨环线文旅业态而推出。《古韵文州·白马新篇》由《迎祥颂吉》《灵韵盛会》《云巅情音》《圣焰欢腾》四部分构成。运用自由开合的山体、3D投影、超大LED屏幕、高空威亚、增强现实(AR)、全息技术等特效,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演。
参考资料
文县:古韵千年 风光无限.陇南市人民政府.2025-02-13
文县天池——落在深山里的“蓝宝石”.陇南市人民政府.2025-02-13
文县简介.文县人民政府.2025-02-13
#脱贫攻坚看陇南# ....新浪微博.2025-02-13
行政区划.文县人民政府.2024-02-04
人口区划.文县人民政府.2024-02-04
经济发展.文县人民政府.2024-02-04
点赞!陇南新增2家国家4A级、拟确定4家国家3A级景区.百家号.2025-02-13
文县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文县人民政府.2024-02-04
关于征集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负担问题线索的公告.文县人民政府.2025-02-13
文县文化旅游丛书《图说白马文化》正式出版发行.陇南市人民政府.2025-02-13
新闻晚高峰丨我市4县区入选2018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微信公众平台.2024-02-04
名单公布!甘肃县域经济“十强”都有谁?.微信公众平台.2024-02-04
文县史话︱骆贵平:文县隶属沿革简编.微信公众号.2025-02-13
历史沿革.文县人民政府.2024-02-04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5-02-13
贾爱会.文县人民政府.2025-02-13
锁锋.文县人民政府.2025-02-13
杨彬.文县人民政府.2025-02-13
王斌.文县人民政府.2025-02-13
刘青春.文县人民政府.2025-02-13
张乐.文县人民政府.2025-02-13
杨明亮.文县人民政府.2025-02-13
王海飞.文县人民政府.2025-02-13
赵梁.文县人民政府.2025-02-13
甘肃23个!国家乡村振兴局重点帮扶县确定.百家号.2025-02-13
【5·18系列活动】文县馆藏文物图片展.微信公众号.2025-02-13
【甘肃历史文化】阴平古道:甘川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的传统通道(组图).中国甘肃网.2025-02-13
文县:2024年“世界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宣传活动丰富多彩.文县人民政府.2025-02-13
傩舞(文县池哥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02-13
【甘肃文县土琵琶弹唱....新浪微博.2025-02-13
深山中的白马人——一个古老神秘而奇特的部族.民主协商报.2025-02-13
中寨镇:农村舞台天地阔 自办文化谱新篇.微信公众号.2025-02-13
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百家号.2025-02-13
文县天池——落在深山里的“蓝宝石”.陇南市人民政府.2025-02-13
陇南美景 | 白马情·天池美,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微信公众平台.2025-02-13
文县天池 静谧中的美丽.百家号.2025-02-13
瞭望丨白马山寨民俗传.百家号.2025-02-13
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十强县排名出炉.人民网.2025-02-13
城关区入选2020中国最具民族风情百佳县市.城关区人民政府.2025-02-13
(新春走基层)甘肃文县:大型白马主题民俗演艺首演.百家号.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