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鹰(Accipiter nisus)是鹰科鹰属的一种小型猛禽,是捕食能力极强的空中猎手,其猎物中绝大多数为小型鸟类。雀鹰能非常灵活地在茂密的树林中穿行。捕猎时,雀鹰常栖于树上,观察发现有猎物时急飞直下,突然扑向猎物,用锐利的爪抓住猎物。在开阔地飞翔时,雀鹰通常两翅快速鼓动飞翔一阵后,接着滑翔,二者交互进行。
雀鹰体长29-41厘米,雌鸟比雄鸟大。翅阔而圆,尾较长。雄鸟上体暗灰色,雌鸟灰褐色,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雄鸟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具褐色横斑,尾具4-5道黑褐色横斑。雀鹰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也分布在非洲部分地区。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农田地边和村屯附近。
雀鹰在古代曾被用于皇家鹰猎,直到当代一些地区仍然驯养雀鹰用于鹰猎活动。在20世纪,因雀鹰捕捉和商业狩猎场放养的猎禽,遭到饲主的猎杀,等杀虫剂的使用也导致了其种群数量锐减,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雀鹰种群逐渐恢复。1979年,雀鹰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Ⅱ。2021年,雀鹰种群数量稳定,成熟个体数量200万-320万只,但栖息地改变和还在影响着雀鹰种群。2021年,雀鹰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雀鹰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历史
雀鹰是一种善于捕捉小型猛禽,在古代就被人们认识。在欧洲,中世纪时期雀鹰被宫廷贵族饲养,象征着王权,因为体型和体重较小,常被贵族女性饲养使用,但几个世纪后,雀鹰不再是王族的专属,神职人员也可驯养雀鹰,不过其依然有等级象征,根据规定,教士和长老会成员可驯养雌鸟,而下级神职人员可驯养雄鸟,雄鸟被俗称为“火枪”。直到当代,一些地区仍然驯养雀鹰用于鹰猎活动。
分类
命名和分类
雀鹰的英文名为“sparowhawk”,与中文名“雀鹰”意思相似,“sparrow”是雀的意思,“hawk”指鹰,该词语最初可能来自北欧语言中的“sperhauk”“spearhafoc”,后演化为英语单词。
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Linnaeus)将雀鹰列入隼属(Falco),首次发表了雀鹰的学名“Falco nisus”。“nisus”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尼索斯(Nisos),尼索斯是潘迪翁之子,也是麦加拉国王,当他失势后,他的城市被移交给他人管理,尼索斯就化身成为了一只鹰。
随着人们对猛禽的研究,发现雀鹰和属鸟类虽然都善于飞行和捕猎,但在基因上差异较大,雀鹰应从隼属中分离出来,归入鹰属(Accipiter),“Accipiter”来源于“accipere”一词,意为“猛烈抓住”,故雀鹰的黑枕黄鹂普通亚种为“Accipiter nisus”。
亚种划分
根据2023年8月版的生物物种名录(August 2023 of the Catalogue of Life Checklist),雀鹰有7个亚种,如表。
特征
外形特征
雀鹰为小型猛禽,头部较小,身体纤细,翅膀相对较短,尾巴长,尾端呈方形或有缺口。两性在体型和羽色方面都有差异,雌鸟体型大于雄鸟,雌鸟体重185-342克,体长35-41厘米,翼展67-80厘米,雄鸟体重110-196克,体长29-34厘米,翼展59-64厘米。
雄鸟头顶和后颈为暗灰色或鼠灰色,有的具白色眉纹,虹膜橙黄色,眼先灰色,具黑色刚毛,嘴暗铅灰色、尖端黑色、基部黄绿色,蜡膜黄色或黄绿色,头侧和脸褐色,具暗色羽干纹。身体的背侧从背部到尾上覆羽为暗灰色,尾上覆羽羽端有时缀有白色。身体的腹侧大体呈白色,颏和喉部布满褐色羽干细纹,胸、腹和两胁具红褐色或暗褐色细横斑,尾下覆羽为白色,常缀不甚明显的淡灰褐色斑纹。脚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雄鸟翅膀的初级飞羽暗褐色,内白色而具黑褐色横斑;其中第五枚初级飞羽内哃具缺刻,第六枚初级飞羽外哃具缺刻;次级飞羽外哃青灰色,内哃白色而具暗褐色横斑;翅上覆羽暗灰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或乳白色,具暗褐色或棕褐色细横斑。尾羽灰褐色,具灰白色端斑和较宽的黑褐色次端斑,另外还具4-5道黑褐色横斑。
雌鸟头顶至后颈灰褐色或鼠灰色,具有较多羽基显露出来的白斑,前额乳白色或缀有淡棕黄色,头侧和脸乳白色,微沾淡棕黄色,并缀有细的暗褐色纵纹。身体的背侧自背部至尾上覆羽灰褐色或褐色,尾上覆羽通常具白色羽尖;身体的腹侧大体呈乳白色,颏和喉部具较宽的暗褐色纵纹,胸、腹和两胁以及覆腿羽均具暗褐色横斑。尾羽和飞羽暗褐色。其余同雄鸟
亚成鸟头顶至后颈栗褐色,枕和后颈羽基灰白色,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各羽均具赤褐色羽缘,翅和尾似雌鸟。喉黄白色,具黑褐色羽干纹,胸具斑点状纵纹,胸以下具黄褐色或褐色横斑。其余似成鸟。
感官特征
雀鹰视力优秀,其眼睛中具有大量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它还具有双目视觉,可以精确的识别空间位置,并且可以看到颜色,有助于识别和捕捉小而快的猎物。雀鹰的嗅觉有限,味觉敏锐,用于识别出有毒害的食物。
分布
分布范围
雀鹰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但不包括极高纬度的冻原地区、中亚干旱地区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也分布在非洲部分地区。
雀鹰在不同地区的居留型不同,在亚洲的雀鹰大多有迁徙习性,夏季在俄罗斯,东北地区等地繁殖,冬季南迁至中国南方、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越冬,也有一些亚洲的雀鹰不迁徙,为留鸟,如生活在韩国、日本、中国青藏高原东侧、喜马拉雅山南麓等地的种群。在欧洲,雀鹰在大部分地区为留鸟,但也有一些北欧地区仅为繁殖地,一些南欧地区仅为越冬地。此外,非洲的埃及、苏丹等地也是雀鹰的越冬地。
栖息环境
雀鹰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农田地边和村屯附近,尤其喜欢在林缘、河谷,采伐迹地和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地带活动。
习性
飞行与捕食行为
雀鹰是一种以动物性食物为生的食肉猛禽,是捕食能力极强的空中猎手。雀鹰的翅膀短而宽,再加上长长的尾巴,使它们能够非常灵活地在茂密的树林中穿行,它们能迅速变换方向躲避障碍物,突然俯冲或爬升。在空旷的地方飞行时,雀鹰具有与其它猛禽不同的飞行方式,两翅快速鼓动飞翔一阵后,接着滑翔,二者交互进行。
捕猎时,雀鹰常栖于树上或电线杆等高处,观察发现有猎物时急飞直下,突然扑向猎物。雀鹰抓捕猎物主要靠速度而不是耐力,一旦被猎物发现,雀鹰必须尽快抓住猎物,否则猎物发出的警报声将会提醒其它猎物快速逃离。雀鹰的每十次捕猎中,约有一次能成功。雀鹰接近猎物时,用锐利的爪抓住猎物,然后再飞回栖息的树上,用爪按住猎物,用嘴撕裂吞食。有时,雀鹰会在巢穴附近几十米的位置寻找一处树桩,专门用来给猎物拔毛。
雀鹰是小型鸟类和哺乳纲的主要捕食者,能够调节种群数量。雀鹰的食物中绝大多数是小型鸟类,但也包括兔类幼崽、啮齿类等小型哺乳动物,偶尔也会捕捉蜥蜴和两栖动物,少数情况下,会进食昆虫和腐肉。不同性别和年龄的雀鹰在食物种类上有差异,成年雀鹰捕捉的猎物多为成年的小型鸟类,幼年雀鹰多捕捉早成雏。雀鹰雌鸟体型较大,可捕捉重大150克的猎物,并且更倾向于在开阔区域活动,而雄鸟体型较小,多捕捉40克的小型猎物,更倾向于在有植物遮掩的树林中捕猎。
节律行为
在昼夜节律方面,雀鹰是日行性鸟类,在白天活动。在季节节律方面,部分雀鹰种群是留鸟,部分迁徙,迁徙的种群于春季4-5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
攻击行为
孵化期中,雀鹰性机警,有人触动树干,雌鸟即飞离巢外。但若有人爬到树上接近国家体育场,亲鸟猛力向人多次攻击、翅击、趾抓、并鸣叫。
社会行为
雀鹰在非繁殖季独居,在繁殖季与配偶一起占有一定的领域,并排斥同类的入侵。
交流行为
雀鹰通过鸣叫交流,当它们的繁殖领地被其它个体入侵时,它们会发出叫声,通常是雄鸟先发出快速而尖锐的“ke ke ke”声,雌鸟会发出缓慢但更有节奏的警报声。当它们呼唤异性时,会使用较柔和的叫声。繁殖季时,当雄鸟给雌鸟带来食物时,雌鸟会发出独特的叫声。
繁殖
繁殖制度
雀鹰的繁殖时间为4-7月。雀鹰的繁殖制度为一雌一雄制,但每年可能会更换配偶,配偶的年龄通常接近。如果雌雄结为配偶,它们会占有一片领地作为繁殖期的活动区域,所以在繁殖季节,雀鹰种群可分为占有领地的配偶繁殖对和没有领地的非繁殖个体,繁殖对会保卫领地,不允许非繁殖个体入侵,如果繁殖对放弃了一片领地,其它的个体很快会占据领地开始繁殖。
雀鹰会记住自己的繁殖期领地,如果繁殖期领地内食物充足,配偶也配合良好,第二年时,雌雄都很可能返回领地,在同一片领地中和上次的配偶进行繁殖,但如果领地内食物短缺,或去年繁殖不成功,则它们返回领地的可能性较小,雌雄繁殖对也就解散了。雀鹰繁殖的成功与雌鸟的年龄高度相关,随着雌鸟年龄增加,其繁殖成功率会逐步增加,在某个时候,繁殖成功率会达到顶峰,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慢慢下降。
求偶交配
在春季,雄鸟鸣叫显著增多,鸣声尖锐宏亮。有时在林地上空盘旋,有时穿梭于林间,活动很频繁。雄鸟会通过表演飞行技巧如高空盘旋、摆动飞行等来吸引雌鸟,有时会像雌鸟进行俯冲以引起雌鸟注意。雌鸟最初会回避雄鸟,一见雄鸟飞来,随即飞离,通过3-5天追逐嬉戏则可能结为配偶对,但通常不会立即开始交配筑巢,需要等天气进一步转暖。
约在4月初,雀鹰开始交配,交配多在上午,于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间树冠平枝处进行。通常是雌鸟在一枝头站立,伸颈扭头,观望四周,注视雄鸟的动态,有时还鸣叫。雄鸟飞至雌鸟树冠枝头,跳在雌鸟背部,雌鸟尾羽稍上翘,而雄鸟展动两翼保持平衡,尾羽左右摆动的同时,紧贴于雌鸟尾羽基部,2-3秒完成一次交配。交配时雄鸟多半发出“gi-gi-gi-gi”的连续鸣叫。每次交配结束,雄鸟飞到另一树冠,抖动躯体,梳理全身羽毛。雌鸟有时原位不动,有时随同雄鸟飞去。
筑巢
雀鹰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距地高4-14米,通常在靠近树干的枝叉上。雀鹰常在中等大小的阔叶或针叶树上营巢,有时也利用其它国家体育场经补充和修理而成。巢区和巢均较固定,常多年利用。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垫有柔软的小枝和新鲜树叶。营巢主要由雄鸟进行。
产卵孵化
雌鸟产卵数量和食物供应、产卵时间、体重相关,较早产卵的雌鸟能产下更多的卵,领地内猎物众多,本身捕猎技能优异的个体能获得丰富的食物营养,体重也会增加,这样的雌鸟能产下更多的卵。雀鹰每窝产卵通常3-4枚,数量较多时可达5-7枚,也有仅2枚的,一般隔日产汽车公司卵1枚,偶见隔2日产1枚。产卵时间多在早晨,产1枚卵一般需经22-35分钟。产卵期间雌鸟不卧巢孵卵,亲鸟夜间在营巢的树冠间距巢位2-3米入睡。卵为卵球形,呈淡青灰色,全卵分布有不均匀的赤褐色或淡紫色斑纹,大小约为3厘米x4厘米,重17-18克。卵产齐后当日或第二天,雌鸟卧巢孵卵。孵卵以雌鸟为主,雄鸟多在巢区巡视,偶尔也孵卵,孵化期32-35天。
育雏
雏鸟出壳后,全身披浅黄色绒羽,皮肤肉红色。眼缝微开、嘴褐色、蜡膜略黄。雏鸟晚成性,需由亲鸟进行约一个月的喂养,雏鸟即具飞翔能力和离巢。
雏鸟刚出生时,亲鸟不喂食,仍在窝巢抱雏保温或继续孵化尚未孵化出雏鸟的卵。起初,雏鸟弱小,需要的食物较少,雄鸟负责捕捉猎物,雌鸟负责撕碎猎物并喂食给雏鸟,在夜间,雌鸟待在巢中庇护雏鸟,雄鸟则不在巢内。但随着雏鸟体型逐渐成长,将会需要更多的食物,雌鸟在后期也要外出狩猎,增加食物数量,夜间也不再待在巢内。
早成雏的生长规律大致为:出壳次日,即1日龄时,雏鸟体重18-22.5克,身长5厘米左右,眼全睁开,紧伏于巢内,似怕强光,两眼时开时闭。3日龄,全身绒羽顶端显白,爪由肉红色变为浅褐色,食欲增强,雏鸟间相互挤撞。大多数雏鸟的死亡发生在孵化后三天内,因被饿死或被雌鸟拖出巢导致。
5日龄,雏鸟食量增大,食囊丰满如球。背、肩、腰及腹侧等羽区皮下出现黑色,体重增长到50克左右,身长约9.4厘米。7日龄,各羽区羽鞘破皮伸出。9日龄,各羽区正羽展枚,眼睛睁圆,瞳孔褐蓝色。11日龄,早成雏跗仍着巢底,不能支撑身体。15日龄,雏鸟各羽区灰蓝色正羽相互掩盖,显出猛禽姿态。
17日龄,雏鸟站在巢缘鼓翅扇动,有时伸颈低头,向下观望,食囊内食物更加丰满,消化不了的鸟羽兽毛形成褐色的圆棒状物,吐在巢缘或着巢树基。此时,雌鸟夜间离开巢位,站立于距巢1-2米树冠间过夜。19日龄时,雏鸟喙基本长成,长达1厘米,卵齿消失,鹰喙定形。21日龄,雏鸟跗蹠长达5.5厘米,能支撑身体,脚、指、爪伸缩自如。
25日龄,早成雏离巢等待亲鸟喂食,但到夜间仍在原巢过夜,此时,体重约200克,身长达25.8厘米,可以这树飞到那树。27日龄,雏鸟体羽近似成鸟,常短距离练飞,单独活动,但飞翔能力、避敌行为不及成鸟。29日龄,雏鸟扩散于巢区单独活动,但仍需亲鸟喂食养育一段时间才能学会独立觅食。
寿命
雀鹰的野外平均寿命多为三四年,幼鸟成长过程中的死亡率比成鸟更高,尤其是年轻的雄鸟因体型较小,只能捕食小型猎物,不利于成活率,但如果一只雀鹰顺利长到成年,其成年后能活到的年龄可能更长。曾有一只丹麦的个体活到20年,为极端个例。
保护
种群现状
2021年,雀鹰的种群数量稳定,是欧亚大陆最常见和分布最广的猛禽之一。全球的成熟个体数量为200万-320万只。欧洲的成熟个体数量为72.8万-115万只。
致危因素
雀鹰有时会捕捉人类饲养的,或在私人狩猎场捕捉专门放养用于狩猎娱乐活动的猎禽,于是被一些饲主和狩猎场所有者视为,因此遭到猎杀。在1950-1960年代,等杀虫剂的使用导致了雀鹰种群数量锐减。DDT施用在植物上,随后被小型动物吃掉,随后雀鹰捕食小型动物,DDT就进入了雀鹰体内,这种物质会使雀鹰雌鸟产下的卵的蛋壳变得很薄,在孵化过程中蛋就会破裂,无法成功孵出幼鸟。此外,杀虫剂过量也导致一些成鸟死亡。不过在21世纪,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对雀鹰的负面看法在减少,雀鹰种群逐渐恢复。但仍然受到捕猎,栖息地改变和的影响。如在,每年都有人捕捉数千只野生雀鹰用于驯养参加鹰猎活动。在加那利群岛等地,摧毁了雀鹰的繁殖地,减少了猎物供应。此雀鹰可能会进食一些被打中的猎物,对身体造成危害。
保护举措
雀鹰在多地被立法保护,其国际贸易受到监管,在欧洲截至2018年已有16个国家制定了雀鹰的繁殖种群监测计划。
保护级别
1979年,雀鹰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Ⅱ。
202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雀鹰列为无危(LC)。
2021年,雀鹰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雀鹰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种间关系
捕食
雀鹰捕食的动物种类众多,在中国山西,雀鹰捕食的啮齿动物包括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小家鼠(Mus muscul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社鼠(家鼠属 confucianus)及大仓鼠(仓鼠属 tritoni)等。
雀鹰捕食的鸟类包括煤山雀(Periparus ater)、褐头山雀(Poecile montanus)、黄眉柳莺(柳莺属 inornattus)、异色树莺(Cettia flavolivacea)、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山鹛(Rhopophilus pekinensis)、三道眉草鹀(Emberiza cioides)、山噪鹛(Garrulax davidi)、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树麻雀(Passer montanus)、长尾山椒鸟(山椒鸟属 ethologus)、赤颈鸫(Tudus lruficolis)、红嘴山鸦(山鸦属 pyrrhocorax)等,以及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的幼鸟。
雀鹰捕食的昆虫纲包括蚱蜢类(直翅目)、虫类(Coleoptera)、蝶类(Rhopalocera)等。
天敌
雀鹰的天敌较少,但同为鹰属,体型比雀鹰更大的苍鹰(Accipiter gentilis)有时会攻击雀鹰的巢,试图捕食雀鹰幼鸟。如果雌鸟在场,由于体型较大,可能能够抵御苍鹰,而体型较小的雄鸟遇到这一情况会观察或鸣叫呼唤雌鸟。
寄生
雀鹰是几种寄生虫的寄主,主要包括白细胞虫属的Leucocytozoon toddi,变形血原虫属(Haemoproteus)和疟原虫属(疟原虫属)。
其它
大杜鹃(Cuculus canorus)是一种具有巢寄生习性的鸟类,外观与雀鹰相似,可能是在模仿雀鹰以便于巢寄生。大杜鹃自己不筑巢孵卵,而是将卵产在其它体型鸟类的巢中,这些被寄生的鸟类体型往往较小。大杜鹃的卵与寄主鸟类外形相似,一旦被产下,寄主鸟类难以辨别。大杜鹃的巢寄生行为危害了寄主鸟类的繁殖,因此寄主鸟类发现大杜鹃成鸟在附近时会警惕或驱逐。而大杜鹃的外观与雀鹰相似,腹部都具有条纹。有研究认为,大杜鹃的外表有模仿雀鹰的作用,因为雀鹰和大杜鹃的分布区域有一定重合,而雀鹰会捕食小型鸟类,如果寄主鸟类将大杜鹃误认为雀鹰,就不敢贸然驱逐,可能表现为逃离,有利于大杜鹃偷偷产卵。
文化
神话传说
在希腊神话中,潘迪翁之子尼索斯是麦加拉国王,当他失势后,他的城市被移交给他人管理,尼索斯就化身成为了一只雀鹰。
在古代欧洲,有人认为大杜鹃在冬季就变成了雀鹰。直到当代,意大利波河谷地区流传一句谚语:“d'istà cucheto,d'inverno falcheto”,意为“夏天杜鹃,冬天鹰”。这是因为,大杜鹃的羽色与雀鹰接近,有迁徙的习性,而雀鹰在欧洲多为留鸟,于是在冬季,大杜鹃已飞离欧洲到南方的非洲地区越冬,而雀鹰仍在欧洲生活,人们观察到这一现象,产生了误解。
文艺作品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剧作家及诗人莎士比亚在喜剧作品中提到雀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著名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诗歌中也描写了雀鹰。
物种对比
雀鹰与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同为鹰科鹰属猛禽,形态相似,区别如下。
参考资料
Accipiter nisus.monaconatureencyclopedia.2023-11-08
雀鹰.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06
雀鹰.iucnredlist.2023-11-0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9-06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 February 2023.cites.2023-05-30
Accipiter_nisus.Animal Diversity Web.2023-11-08
Sparrowhawk (Accipiter nisus).irelandswildlife.2023-11-08
the modern apprentice.themodernapprentice.2023-11-09
Accipiter nisus.cms.2023-11-03
Eurasian Sparrowhawk.AVIBASE.2023-11-08
雀鹰亚种.catalogueoflife.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