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亚洲黑熊

亚洲黑熊

亚洲黑熊(学名:Ursus thibetanus),又被称为狗熊、月熊,是熊科熊属下的中型熊类。体貌与棕熊相似但体型较棕熊而小,体长为110~180厘米左右,体重为40~175千克,最大可达200千克。身体粗壮,毛色漆黑,胸部具有白色或淡黄色的V字形或者倒人字形斑纹;鼻面部呈棕褐色。颈侧部毛较其它部位更长,胸部的毛最长。前足腕垫发达,与掌垫相连;前后肢趾呈黑色。

亚洲黑熊主要栖息在森林中,对树栖的适应度也较高。亚洲黑熊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南和西南、日本本州岛和四国岛、中南半岛、朝鲜半岛、喜马拉雅山麓、印度北部和东北部、克什米尔地区和阿富汗、俄罗斯远东、巴基斯坦南部以及伊朗东南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将亚洲黑熊列入易危(VU),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亚洲黑熊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分类和演化

分类

1823年,法国动物学和博物学家居维叶将亚洲黑熊的学名定为Ursus thibetanus。亚洲黑熊在分类上属于熊科(Urusidae)熊亚科(Ursinae)棕熊属(Urus),也有学者曾经一度将亚洲黑熊列为单独属Selenarctos,但并未被广泛接纳。

依据其分布地区和所处环境差距,亚洲黑熊总共划分了7个亚种

演化和系统发育

亚洲黑熊的牙齿形态与约500~600万年前出现的一种学名为Urus minimus的熊十分接近,这种熊也被认为是最早的棕熊属物种之一。同时,来自化石记录、形态学和线粒体系统发育的证据表明,亚洲黑熊和美洲黑熊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关系;而另一方面,染色体排序则显示美洲黑熊的姐妹群为北极熊棕熊,并且在演化上属于同一支系,而亚洲黑熊则和马来熊懒熊属于另外一支。

熊属的物种进化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和大量的基因流动,而且基因间的流动并不一定局限于同支系的物种。这显示亚洲黑熊与棕熊、北极熊和美洲黑熊的共同祖先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祖先基因流动。

形态特征

亚洲黑熊身体和四肢均较为粗壮。前后肢各具五趾,爪弯而长且不能伸缩,前掌的爪长于后掌的爪,尾部较短。头部较宽,吻部短而尖,鼻面部尖而短,眼小耳大。颈部短粗,肩不平缓,臀圆而大。脚掌裸露,足垫厚实,前足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掌部肉垫与趾部的肉垫间则被一块棕色短毛分开;后足垫亦很厚,且内侧无毛。

其体毛色黑而富有光泽。鼻面部毛呈黑褐色。颏部毛白色。胸部由白色短毛形成一个v字形或倒人字形白斑,白斑的大小视个体大小有所差异。背部毛基灰黑,毛尖深黑。而幼崽的毛色呈黑褐,头部颜色稍淡,呈棕褐色,四肢毛色较深,下颏白色,胸部也有新月形白斑,但正中部分较宽。颈侧部毛较其它部位更长,胸部的毛最长。前足腕垫发达,与掌垫相连。

亚洲黑熊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熊类。雌性亚洲黑熊的体重为40~125千克,体长为110~155厘米,最大140千克;而雄性则为66~175千克,体长为120~180厘米,最大个体超过200千克。亚洲黑熊不同亚种之间的体型差距较大,日本亚种和台湾亚种体重一般为40~80千克,极少出现超过100千克的个体;而东北亚种和喜马拉雅亚种都有个体能长到150千克以上。秋季,亚洲黑熊的体脂率会因饮食结构变化而飙升,有时一只100千克的黑熊的三分之一体重都是脂肪。

雌性亚洲黑熊的颅骨长度普遍为247~270毫米,宽140~175毫米,而雄性则为274~325毫米长,170~216毫米宽。其头骨略呈长圆形,吻部和鼻骨均较短,额骨平缓且中央并无大幅度下凹,顶骨较宽,矢状脊和颧弓均并不发达。其头骨后部显得宽大,因为其人字脊明显且乳状突很发达。下颌骨却较短。枕骨发达且副枕突粗大。相较于棕熊而言,头骨前短后长,眼眶后突也更低平,牙齿整体也更小。亚洲黑熊的裂齿发达程度较低,臼齿形态较为特殊,上颌最末的一个臼齿的的长度可达宽度的两倍,其他臼齿形状则呈圆形,有瘤状齿突。

分布栖息

亚洲黑熊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西亚的部分地区。在西亚和南亚,亚洲黑熊的分布区为一条狭窄的地带,以山区为主。从伊朗东南部的俾路支省、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经过喜马拉雅山脉山麓的尼泊尔不丹和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一直延伸到东亚和中南半岛。在东亚,亚洲黑熊在中国的东北、华南、西南和台湾和日本北海道岛以外的其他地区均有分布,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地区也可见到亚洲黑熊的分布区域。中南半岛除开马来西亚新加坡,其他国家都有亚洲黑熊的分布区。

亚洲黑熊是一种林栖动物,主要生活丘陵和山地中的温带落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风雨林甚至沿海雨林中,甚至能在,人工林、农田和森林地区内的开阔的高山草甸生存,但是会回避开阔的地区和人类干扰过度的地区。在夏季,亚洲黑熊最高可见于海拔3600米~4300米处,但是在冬季往往会前往海拔更低的地势。远东的黑熊能适应针叶林的环境,巴基斯坦南部和伊朗东南部的黑熊则生活于干旱的棘刺森林中。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因为环境差距原因,不同地区的亚洲黑熊节律行为差距较大。在中国台湾,亚洲黑熊全年有54%~57%的时间在活动,但在日本,不同性别和不同繁殖状况的黑熊的活动时间则差距较大。春季,雄黑熊和不带崽的雌黑熊往往比带崽的雌黑熊更早醒来,而秋季,临产和带崽的雌黑熊也往往比雄黑熊和其他雌黑熊更早筑巢。

大多数地区的亚洲黑熊会在夏末秋初的时候通过大幅度进食的方式为自己储备足够的脂肪以便于度过冬眠期。喜马拉雅山脉的黑熊会在冬眠时期住在自己所筑的洞穴中。远东的亚洲黑熊的冬眠时间则可从11月开始,并持续4~5个月,在3~4月份陆续醒来,有些个体甚至能睡到接近5月。中国西南地区的黑熊则是在初雪(往往是12月以后)的时候开始寻找冬眠所用的巢穴并逐步入眠,3月初份从巢穴中陆续出蛰。

食物的丰富程度是亚洲黑熊的冬眠开始时间的关键之一。一般食物越丰富冬眠时间越晚。亚洲黑熊在冬眠期的第一个月很容易被唤醒,但是在12月~次年2月的时间内却睡的很沉。而有些亚种种群却几乎从不冬眠,或者仅仅只是在有恶劣的天气下才会选择类似冬眠的休眠,比如巴基斯坦南部和台湾的黑熊就鲜有冬眠的证据;喜马拉雅山脉山麓西部地区的黑熊会选择冬眠,而东部地区的黑熊则全年活动。但是任何地区的临产雌黑熊都会在11月入眠。亚洲黑熊主要利用树洞、树根和岩石缝隙来作为巢穴。迫于被猎杀的压力,黑熊都会把巢穴建在较为安全的地区。

亚洲黑熊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昼伏夜出的生物,白天往往在树洞、洞穴或岩石缝隙中睡觉。除非是遇到水果成熟的季节,一般不会在白天出动。在中国四川,亚洲黑熊有时在白天比夜间更为活跃,而且夏季的活动范围往往比秋季更大,但是进入秋季后往往会增加其夜间活动,并且会前往海拔更低的地方寻找食物。在中国台湾和日本,黑熊于春季和夏季在白天更为活跃,在秋天变为夜行。在日本的郊区,亚洲黑熊会在与人类庇邻时变为夜行。而在伊朗南部,亚洲黑熊则白天在岩洞里睡觉,晚上才出去觅食,其原因是为了避免高温和与人类的接触。

觅食行为

亚洲黑熊是机会主义者,其食谱内容十分广泛。它们的食物以水果和植物的茎、叶为主,同时也以蜜蜂和蚂蚁等昆虫为食,偶尔也会通过杀死野生动物、捡食野生动物的尸体、猎杀家畜的或者食用鱼类的方式来获取肉类食物。亚洲黑熊对糖类和脂肪的摄入度和倾向性高于蛋白质

亚洲黑熊在不同季节会选择食用不同类型的食物。春季温带森林中的亚洲黑熊主要食用蛋白质含量高、纤维含量低的新鲜树叶、草本植物,远东的黑熊除开这二者外也会把蕨类植物门当作主食之一。中国西南部地区的黑熊有时则会食用竹笋和蚂蚁,以及一些啮齿目动物。日本有些黑熊会在春季刚从冬眠中醒过来时,采食一些在春季产量较高的坚果而恢复体重。远东地区的黑熊也会在春末采食上一年未曾食用的坚果,并且捕食狍和野猪等动物类食物。印度的黑熊则会偶尔食用花朵和花蕾。

而在夏季,不同地区的黑熊都以各种水果和浆果为主食,但其他相对不重要的食物则会因为地区和环境的差距而有所变化。远东的黑熊会吃一些草本植物、昆虫和欧洲狗獾。日本和中国台湾的黑熊在夏季有时会食用鹿类等肉类食物和昆虫,而中国西南的黑熊在夏季会取食更多的蜂蜜和蜂类昆虫。尼泊尔的黑熊则在夏季会偶尔食用竹子。无论中国西南还是尼泊尔的黑熊都会选择在夏季通过食用玉米等农作物的方式来补充糖类

在秋季,远东、日本、中国西南和尼泊尔的亚洲黑熊都更倾向于食用坚果类食物来囤积脂肪,其中喜马拉雅亚种秋季主要食用橡树、栗子等果实。远东的黑熊也偶尔会吃一些秋季成熟的浆果和鸟类,印度的黑熊会在秋季吃家畜和鹿类等的肉类食物。大多数亚洲黑熊在冬天都有冬眠习惯,故并不进食物,而无冬眠习惯地区(如尼泊尔)的黑熊会在冬季迁徙到海拔更低的地方,继续食用有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的果实类食物。

伊朗巴基斯坦不丹等地区的黑熊的食性跟其他地区的种群均不太一样。由于与人类接触较多,这些地区的黑熊的食物中经常能出现与人类相关的食物。伊朗和巴基斯坦的黑熊在夏季和秋季的夜间时常离开森林前往农田来食用玉米等农作物和家畜。而在不丹,亚洲黑熊则在9~10月份会大量猎杀绵羊野牦牛等家畜。

社会行为

在日本和中国台湾,亚洲黑熊的活动范围受季节的影响较大。在春季,黑熊的食物以多汁的绿色植物为主,便常在低海拔地区行动,而到夏季,便会迁去高海拔食用浆果梅花鹿等动物性食物。而在秋季,黑熊会改变和扩大其活动范围来采食更多的坚果类食物。远东的黑熊在夏季很少迁移家域,但在秋季会进行10千米以上的远距离迁移。

在春季夏季,雌黑熊对家域的忠诚度较高,互为亲属关系的雌黑熊的家域往往会与对方毗邻,而且雌黑熊的家域大小并不会受到其繁殖状态和年龄的影响,即使在秋季的领地扩散的时候也不会改变这一现象。雄黑熊的活动范围往往比雌黑熊的更大,一只雄黑熊的活动范围往往会覆盖多只雌黑熊,而且不同雄黑熊个体之间的性内竞争较为激烈,家域之间也少有重叠或毗邻。但台湾的雌黑熊的活动范围(117平方千米)比雄黑熊更大(24~71平方千米)。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些地区,一些体型较小的雄黑熊和雌黑熊会被体型更大的雄黑熊给从主要的觅食区中给驱逐出去,这种情况在秋季最为常见。

不同地区的亚洲黑熊的家域面积差距较大。在中国西南部,亚洲黑熊的家域面积为16~37平方千米,而在日本则为45~123平方千米(雄性)和33~96平方千米(雌性),在地势较平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则为31~1090平方千米(雄性)和16~25平方千米(雌性)。

生长繁殖

亚洲黑熊主要的交配季节位于5~8月间,雄黑熊在3月份就开始大量生产精子,并且在5~6月,即雌黑熊的发情期达到高峰。在交配季节,雄黑熊之间的打斗现象非常严重。雌性在雄性的精子的刺激下排卵,虽然黑熊的受精卵会在繁殖后不久即在雌性黑熊的生殖道内发生,但受精卵在胚胎阶段时便会停止发育几个月,直到雌性黑熊进入冬眠后,即11月底或12月初才会活跃,这种生殖策略被称为延迟植入或胚胎停滞。怀孕的雌性个体会在1月底和2月初之间生育,幼崽出生体重约500克,并在冬眠期间通过刺激产热、糖代谢尿素回收来保持体温和为胎儿提供营养。

亚洲黑熊每胎往往生1~2崽。其单只幼崽的出生体重和日增重也高于双胞胎。亚洲黑熊无论雌雄都会在4岁时达到性成熟,而雌性也会于性成熟的同一年停止其生长,而雄性要到5岁左右才会停止生长。亚洲黑熊在野外往往能活到30岁。不同地区的雌性黑熊也会有不同的产崽习性。在较为寒冷的地区,雌黑熊会把幼崽产在冬眠树洞中,而较炎热的地区,雌黑熊往往会在茅草或灌木中建起简陋的巢穴来产崽。

种间关系

亚洲黑熊身材魁梧,力量较大,因此在自然界中并无太多动物有能力威胁到亚洲黑熊。虎是亚洲黑熊最主要的天敌之一。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锡霍特阿林地区,黑熊在老虎的食谱中占1%,而当有蹄类动物资源稀少的时候,虎会更加频繁地捕杀黑熊,有时其食谱中黑熊占比可以超过20%。而在东南亚的泰国,虎也有时会捕杀黑熊。黑熊会通过爬树、在地表以上的树洞筑巢等方式来抵御虎的袭击。

虎杀亚洲黑熊并没有明确的性别选择,就算是成年的雄黑熊也有数次被虎击杀的记录,但击杀雄黑熊的主要以雄虎为主,而雌虎则倾向于捕杀成年雌黑熊和幼崽。黑熊也极少像棕熊那样敢于跟踪老虎的踪迹而前去抢夺或窃取虎的猎物,曾经有一只成年的雄性个体敢于跟踪老虎且窃取了老虎猎杀的野猪,也只有一只成年雄黑熊抢夺过一次雌虎的猎物。

豺是亚洲黑熊的另一大威胁。在老挝,黑熊占豺食谱的1%。棕熊也会偶尔对亚洲黑熊造成威胁,在远东曾发现过棕熊杀死黑熊的案例,但黑熊也会通过地势来自保,或者在树干上的树洞里筑巢而躲避棕熊。在远东,豹会捕食黑熊的幼崽,但在和成年黑熊的互动中却不处优势。

亚洲黑熊对与自己同生境内的其他食肉目动物包容程度较高。喜马拉雅山脉山麓地区的黑熊能与小熊猫属共享栖息地,并且几乎并无黑熊杀死小熊猫的记录。在东南亚,亚洲黑熊也能与马来熊共享栖息地,但二者有时会因食物资源而产生竞争。在水果资源丰富的地区,黑熊更占优势,而马来熊则会在时间上回避黑熊;而在水果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马来熊则更占优势。同样也并没有发现任何黑熊和马来熊互相杀死对方的记录。

印度,亚洲黑熊会在春季和克什米尔灰叶猴和喜马拉雅长尾叶猴竞争上一年所剩下的坚果。亚洲黑熊有时候会和喜马拉雅山脉长尾叶猴发展出互利共生的关系。黑熊会和叶猴一起合作觅食,食用在树上进食的叶猴掉落下来的橡果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目前缺乏对亚洲黑熊野外种群总数量的确切统计。亚洲黑熊在西南亚和朝鲜半岛的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巴基斯坦的的黑熊总共只有一千只左右。俄罗斯的黑熊数目更多,为5000~6000只。而日本则有大约8000~14000只。中国的黑熊数目是全世界最多的,约为28000只。

日本的亚洲黑熊的种群数目仍在增加,不丹泰国的黑熊的种群并无较大增幅降幅,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亚洲黑熊的种群却在减少。

致危因素

亚洲黑熊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其栖息的大幅度减少。随着人口扩张导致的商业伐木、耕作、道路和水坝建设等活动,以及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使用导致森林破坏,黑熊因此丧失其栖息地种群数量因此锐减。同时,为了交易黑熊的身体部位(尤其是胆汁和熊掌)而针对黑熊进行商业化的狩猎也是亚洲黑熊的另一大威胁。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亚洲黑熊因狩猎而死。而且,因为亚洲黑熊经常破坏农作物、猎杀家畜和攻击人类,人类有时会对亚洲黑熊展开报复性的猎杀。此外,针对幼熊的非法捕捉和交易、合法狩猎、为捕获有蹄类动物设置的陷阱造成黑熊的偶然死亡都是威胁其野外种群的重要因素。

保护措施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包括饲养胆汁在内的所有熊体器官的国际贸易列为非法。在日本,亚洲黑熊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法》,其贸易需要合法证明;在阿富汗,亚洲黑熊被列为受保护物种,其政府禁止在该国境内捕猎和交易该物种。越南政府禁止一切针对亚洲黑熊的狩猎和国际贸易的行为。印度颁布了《1980年森林保护法》和《国家野生动物行动计划》,从而遏制因森林砍伐而造成的亚洲黑熊栖息地丧失,并且启动了诸多保护区来保护亚洲黑熊。

保护级别

201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将亚洲黑熊列入易危(VU),1989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亚洲黑熊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79年,亚洲黑熊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中则位于附录I。

与人类的关系

亚洲黑熊与人类之间的冲突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黑熊破坏人类农作物和耕地、捕食家畜、袭击甚至杀死人类以及人类对亚洲黑熊展开报复性猎杀。在20世纪,日本政府对亚洲黑熊的管理计划之一就是减少黑熊与人的冲突。在不丹,人熊冲突一直在加剧,即使是一些国家公园周边地区,都时常出现黑熊攻击牲畜的现象,极大地打击了以畜牧业为经济支柱的不丹,但黑熊活动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对黑熊栖息地的严重破坏。在印度,黑熊攻击和杀死人类的案例自1990年期就愈来愈多。在伊朗南部和巴基斯坦,黑熊的饮食结构中出现的农作物(譬如香蕉、玉米)占比较其余区更高,且会在秋季待农作物成熟时离开森林,前往农田里采食农作物,对农田产生了大量的破坏。同时,也因杀死过多的家畜(主要是家牛和山羊)给当地居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袭击和杀死人类的案例也层出不穷在中国的陕西省、四川和云南诸省,保护区面积较小,且夏末秋初缺乏坚果类食物,因此黑熊会时常前往人类居住地附近吃农作物。

参考资料

物种详细信息 .sp2000.2024-08-11

Asiatic Black Bear.IUCN.2024-08-2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4-08-25

CITES...2024-08-25

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COP15|生物多样性百科 • 动物篇】亚洲黑熊.澎湃.2024-01-10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24-01-10

..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