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鱼(拉丁学名:Pseudorasbora parva),又称罗汉鱼、麻嫩子、偷嘴鱼。麦穗鱼体长微扁,似棒状,头小微尖,口小上位,下颌比上颌稍长,唇薄,上颌边缘有角质层,口小无须,背鳍短,无硬刺。成熟的麦穗鱼雌鱼最小为3.4厘米,体重0.8克,最大为9.6厘米,体重10.5克;雄鱼最小为8.0厘米,体重4.5克,最大为12.0厘米,体重可达20.4克。
麦穗鱼在亚洲、欧洲及大洋洲都有分布,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除青藏高原外的淡水水域。它们一般生活在水流平缓、水草丰盛的浅水区,即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淡水水域。麦穗鱼因其个体偏小,过去都被当作野杂鱼处理。随着食材的日益丰富,又因麦穗鱼具有含肉率高、繁殖力强、适应性强和食性广等优点,从而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一道菜肴;除此之外,麦穗鱼身上有新月形黑斑,具有观赏价值,且喜食残饵、易于饲养,也可以在水族箱内作为功能性鱼类(指具有清理环境能力的鱼类)或原生态观赏鱼进行养殖。
形态特征
麦穗鱼体长而侧扁,似棒状;头小,似三角形,前部稍平扁;口小,上位,口裂几垂直;唇薄、唇后沟中断;无须;鳃耙很短;排列稀疏;背鳍始于腹鳍始点稍后,无硬刺;尾鳍叉形;鳔2室;腹膜银灰色而有小黑点;体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呈银白色,鳞片后缘有新月形黑斑;幼鱼体侧常有1暗色纵带;生殖期雄鱼体色黑化且头部有白色珠星,雌鱼产卵管稍外突。雌鱼及幼鱼体色较淡,其体色可随环境水质而变,水质淡则体色淡,水质浓则体色深;雌鱼一般为浅黄色,雄鱼为灰黑色。
成熟的麦穗鱼雌鱼体重可达0.8~10.5克,雄鱼可达4.5~20.4克;雌鱼体长可达3.4~9.6厘米,雄鱼可达8~12厘米;其体长一般为体高3.2~4.3倍,为头长3.9~4.8倍,即成熟的麦穗鱼雌鱼体高可达1.1厘米~2.2厘米,雄鱼可达2.5~2.8厘米;雌鱼头长可达0.9厘米~2.0厘米,雄鱼可达2.1~2.5厘米;其头长又为吻长2.6~3.2倍,为眼径3.5~4.9倍,即成熟的麦穗鱼雌鱼吻长可达0.3~0.6厘米,雄鱼可达0.8厘米;雌鱼眼径可达0.3厘米~0.4厘米,雄鱼可达0.5~0.6厘米。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麦穗鱼原产于中国东部、日本、韩国和蒙古,现在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俄罗斯和越南。随着经济鱼类的引种,麦穗鱼已扩散至亚洲和欧洲各地以及大洋洲。
中国分布
麦穗鱼广泛分布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淡水水域。
栖息环境
麦穗鱼经常栖息在水流平缓、底质肥沃、水草繁茂的浅水区,如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水田及沟渠等淡水水域。此外,麦穗鱼对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在1~35摄氏度的水体中都能生存,最适宜的水温为18~25摄氏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麦穗鱼食性杂,在池塘中主要摄食池塘底部的残饵,号称池底“清道夫”;在天然水体中则摄食水体中的枝角目、小型轮虫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藻类、水生植物嫩芽、有机碎屑等。成鱼还摄食水生昆虫幼体、附生藻类以及水生维管植物的嫩叶、嫩芽等,尤为喜欢吞食蚊子在水中的幼体孑孓,是很好的控制蚊子的天然益鱼。
节律行为
在春夏季节麦穗鱼以藻类和高等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秋冬季节则摄入较多的底栖动物。底栖动物的出现频率在体长较大的个体中有所增加。雄性麦穗鱼比雌性摄入更多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以及高等水生植物等体积较大的食物。夏秋季节为麦穗鱼摄食旺盛期,具有较高的摄食强度,冬季的摄食强度最低,但并未出现空肠的现象。麦穗鱼的摄食强度随着年龄和体长的增长有增强的趋势,雄性的摄食强度高于雌性。此外,麦穗鱼进食的时间比较长,冬季不冬眠,一年四季都可摄食生长。
生长繁殖
性成熟
麦穗鱼主要生活在水草丛生的浅水区,平时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以及藻类和水草为食。当其满1冬龄时即可达到性成熟。如中国鄱阳湖流域的麦穗鱼当年苗种就可达性成熟。麦穗鱼雌雄在平时难以区分,但在繁殖季节时却具有明显生殖特征:雄鱼在头部的吻端、下颌和鳃盖底部均会出现角质追星,且一般雄鱼个体较大,体色灰黑色;而雌鱼个体较小,体色浅黄色,且腹部隆起。
繁殖
麦穗鱼的繁殖盛期在翌年3月底到7月中旬。繁殖期亲鱼同一卵巢中同时存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卵粒,由此得知麦穗鱼为分批产卵的鱼类。繁殖季节雄鱼格外活跃,常在黎明时追逐雌鱼,亦或是在自然水域麦穗鱼会在水温达到18摄氏度以上时就开始追逐产卵,而闷热、雷阵雨或微流水等更能刺激其交配产卵。麦穗鱼的产卵期较长,一般始于4月。雌鱼一般喜欢在沿岸地带水势平稳、水草茂盛的浅水区进行产卵。其产出的卵为椭圆形,呈浅黄色,吸水膨胀,具有粘性,常粘附于各种水底物体上,如水草、芦苇、渔网、石块或小树枝等。卵从受精卵到孵化出苗在水温25~28摄氏度时约需48小时。成年麦穗鱼雌鱼一次可产3500~4500粒卵,有一部分雌鱼在产卵后会死亡,由雄鱼保护鱼卵发育。
养殖技术
湖泊、水库麦穗鱼增养殖技术
选择在大型肥沃的浅水水域如湖泊、水库养殖麦穗鱼;在每年4月份的早春时节,选择体表光滑、无病原体、体长5~6厘米的麦穗鱼进行放养,并让其在水域中自然产卵、孵化和生长发育。最终湖泊、水库养殖的麦穗鱼产量一般亩产达5~15千克。
麦穗鱼、幼蟹、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选择池深1.5m、坡比1:2.5、并种植苦草、水花生、轮叶黑藻且其覆盖面达60%的池塘进行养殖;选择体长\u003e1厘米麦穗鱼进行放养;依次投放规格为1千克的优质幼蟹;最后投放当地体长15厘米以上、健壮肥满、雌雄比例为1:1的野生泥鳅。最终池塘养殖的麦穗鱼、泥鳅和幼蟹总产量共281.4千克。
河蟹、青虾、麦穗鱼生态养殖技术
选择面积10亩、坡比1:2.5、并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生植物且其覆盖面达60%的池塘进行养殖;每亩分散投放螺蛳,因螺蛳可以净化水质,还可作为河蟹饵料,供河蟹摄食;在2月初选择体长2厘米~3厘米的青虾苗进行放养;到6月底选择体长0.7厘米~1厘米的青虾苗进行放养;在3月初则选择规格为1斤左右、附肢齐全、体质健壮的幼蟹进行放养;在5月初选择体长1厘米的麦穗鱼苗种进行放养。最终池塘养殖的麦穗鱼、青虾和万蟹楼大闸蟹总产量共155千克。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麦穗鱼是中国淡水水域除青藏高原外广泛分布的小型鱼类,其产粘性卵,是研究水生栖息地质量、水质改善效果的良好的指示物种。麦穗鱼摄食水中的有机碎屑,可以进行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净化水质,是重要的清水型鱼类。
经济价值
麦穗鱼生存力强,资源量丰富,在内陆湖泊和河道中具有较高的生态优势度,可以作为人类的食物或动物饲料来源;麦穗鱼鱼苗可以在室外水泥池中顺利生长和存活,开展人工养殖和资源开发也具有很高的可行性。麦穗鱼还具有个体小、含肉率高等优点,可作为肉食性鱼类的配套饵料鱼进行饲养。
观赏价值
麦穗鱼体型小,鱼体上部有新月形黑斑,具有观赏价值,喜食残饵、易于饲养,可以在水族箱内作为功能性鱼类(即“清道夫”)或原生态观赏鱼进行养殖。
参考资料
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1846).物种2000.2024-08-19
Topmouth Gudgeon.iucn.2024-08-19
麦穗鱼.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