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鸡
勺鸡(黑枕黄鹂马来亚种:Pucrasia macrolopha)为雉科勺鸡属中型鸡类,别名柳叶鸡、角鸡。体长40-63厘米,体重0.76-1.18千克。勺鸡虹膜褐色,嘴黑褐色,脚及趾等均栗色。雄鸟头部为金属暗绿色,具有黄褐色或黑色羽冠和角状的羽簇,颈侧具有白色斑块;上体羽毛披针形,紫灰色;初级飞羽为黑褐色,次级飞羽为黑褐色;下体中央自喉至下腹为栗色;外侧尾羽为灰色;尾下覆羽为暗栗色,具有一个长度适中的钝形距。雌鸟喉部白色,耳簇短,为浅黄色;耳羽后下方具淡棕白色斑块;上体棕褐色,具有带斑点的淡黄色细纹;下体淡黄色,具有黑色条纹。
勺鸡生活在阿富汗、中国、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中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灌木和杂草丛中。勺鸡是典型的植食性雉类,以植物的嫩叶、花、果实和种子为主食;偶尔取食昆虫、蜘蛛和蜗牛等。
2021年,勺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勺鸡列为无危(LC)。
演化
根据化石资料显示,鸡形目可能起源于第三纪,鸡形目内部各科的分化距今约7000-9000万年,雉科的许多属见于上新世,第四纪更新世已有许多现代类群。第四纪冰期造成许多鸟类的大灭绝,在冰期到来时,适合勺鸡生长的生境不断缩小且南移,种群为了避难,可能大规模的向南扩散。种群大规模的扩散发生在距今不远的更新世,不同种群之间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形成显著的遗传分化。
形态特征
勺鸡为中型体型雉类,雌雄异色,体长40-63厘米,体重0.76-1.18千克。虹膜褐色,嘴黑;脚及趾等均栗色。
雄鸟头部暗绿色,具黄褐色或黑色冠羽和角状耳簇;喉为黑色,带品绿光泽;颈侧具白色斑块。上体羽毛披针形,紫灰色,内外各具一个黑色沾栗色的纵条,两者合成“V"形图案;肩羽大部分为棕褐色,有白色或皮黄色羽干纹;翅上覆羽为黑褐色,具有灰色杂以黑褐色细点的轴纹;初级飞羽为黑褐色,具有棕白色的羽端,次级飞羽为黑褐色,杂以棕褐色虫状细斑,并具同色的羽缘和羽端;下体中央自喉至下腹为栗色;下腹羽基为黑褐色,端部浅栗棕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的中部为褐灰色,再外侧有“V”形栗色纵带;外侧尾羽为灰色,有三道黑色的横斑;尾下覆羽为暗栗色,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的端斑。具有一个长度适中的钝形距。
雌鸟头顶和额羽基黑色,羽端棕褐;头部具有较长的外侧冠羽,棕色杂以黑斑,并具黑色羽缘;眼后有一宽阔的棕白色而密缀以黑点的眉纹,向后延伸至后颈;耳羽后下方具淡棕白色斑块。上体大都棕褐色,各羽密布以黑褐色虫蠢状斑,并贯以浅淡色羽干;上背黑斑特大而著,羽干纹粗著;下体淡黄色,具有明显的黑色条纹;尾较雄鸟短;尾上覆羽与下背同色,但中央具粗著黑斑或“V"形黑纹,羽干纹浅栗。
早成雏嘴铅黑色,脚肉红色,全身密被绒毛。头部浅棕色,自眼先起有一棕褐色贯眼纹;嘴铅黑色;颈部与头部同色;喉白色;腰背部毛色加深呈棕栗色;两翼具铅色羽轴,端部开裂,露出棕色羽毛;下体白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勺鸡在中国为留鸟,广泛分布于华北(河北省、北京)、华东(安徽、浙江省)、华东(河南省、湖北、湖南省)至西南(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等地区。
亚种分布
根据国际鸟类学大会世界鸟类名录(IOC World 鸟纲 Names, version 13.1)的分类标准,勺鸡有9个亚种,在中国分布有5个亚种,如下表。
栖息环境
勺鸡性喜湿,基本上分布于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除少数高山地区外,年平均温度7-21℃,年降水量500-1500毫米。勺鸡是典型的森林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中高山针阔叶混交林中,也能适应次生植被。繁殖地主要在海拔1800-2100米之间的阳坡,越冬地主要在阳坡和西南坡向。夜宿主要在阔叶树的树枝上,也可夜宿于针叶树上和灌丛中,严冬季节夜宿在岩石下或避风雪的草丛中。
勺鸡栖息地常见的针叶树有白皮松(Pinus bungeana)、云杉(Picea asper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黑松(Pinus thunbergii)等;阔叶树主要为栎属(Quercus)、栗属(Castanea)、桦木属(Betula)、杨属(Populus)的乔木;灌木有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等。
生活习性
鸣叫行为
勺鸡晚上在树上过夜,傍晚上树前、早上下树前雄鸟会鸣叫,叫声“Gua-Gua—Gua!”,一次连叫三声,前两声短促响亮,最后一声稍长而低。勺鸡鸣叫声可传至数百米远,易与其它雉类区分,勺鸡的英文“Koklass”即是因雄鸟的鸣叫声而得名。
节律行为
在一天当中,勺鸡白天活动比较分散,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结群,在灌丛、草地间觅食,或到溪边饮水,夜晚喜欢聚集在一起夜宿,栖于一棵树或相邻多棵树,雄鸟栖点略高于雌鸟,以便警戒。在一年当中,繁殖季节单独或成对在以阳坡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活动,在树上过夜;越冬季节则结成小群,在阳坡或西南坡向的疏林灌丛活动,在岩石下或避风雪的草丛中过夜。栖息高度随着季节变化而上下迁移。
觅食行为
勺鸡在地面觅食,行动比较隐蔽。勺鸡是典型的植食性雉类,以植物的嫩叶、花、果实和种子为主食;从被子植物门、裸子植物到蕨类,青苔和均可取食,主要有云杉、桦树、鳞毛蕨等,也取食昆虫、蜘蛛、蜗牛等动物性食物和真菌。
防御行为
勺鸡的天敌主要有赤狐(Vulpes vulpe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大鵟(Buteo hemilasius)、普通鵟(Buteo japonicus)、雀鹰(Accipiter nisus)、蛇类等动物。雀鹰和大鵟在冬春季节捕食成鸟;蛇类在繁殖期会捕食鸟卵;赤狐和豹猫对成鸟、幼鸟及卵均有危害。勺鸡遇到天敌会惊飞,雄鸟边飞边鸣,雌鸟只飞不鸣。雌鸟若在孵卵期遇到险情,则静伏于巢中,险情持续时间较长才会飞出巢穴。
社群行为
勺鸡在越冬期的10月份形成雌雄混合群体,进入11月则根据雌雄性别不同,分别组成单一性别的群体,即性别隔离,集群活动逐渐明显;隆冬时节(12月-1月)性别隔离进入盛期,2月以后性别隔离现象又逐渐减少。勺鸡在中国江西常见与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白鹇(Lophura nycthemera)一起活动或觅食,在中国浙江冬季偶见和黄腹角雉(角雉属 caboti)在一起觅食。
生长繁殖
发情期
勺鸡雄鸟在春季发情期经常鸣叫,具有领地意识。雄鸟求偶炫耀为侧面型,即围绕雌鸟漫步,边走边叫,时而快走几步,当走到接近雌鸟头部的位置时,雄鸟低垂靠近雌鸟一侧的翅膀,并把另一侧翅膀向上扩展,对雌鸟展示背部羽毛,同时尾羽扭转以展示腰部和尾上覆羽,颈部羽毛膨展,冠羽和耳簇竖起。
繁殖期雄鸟为争夺雌鸟而打斗时,姿态和家鸡相似,双方跳起以喙、脚攻击对方,跳起高度可达30厘米,落地后翘尾低颈对峙,然后再跳起重复打斗动作,如此反复5-6次,直到一方逃离。
勺鸡繁殖期间成对活动,但配对时间较短,交配后雌鸟很快离开雄鸟,单独完成筑巢和孵卵。
筑巢期
勺鸡的巢主要由枯叶、枯草和勺鸡自身的羽毛搭建而成;其中,枯叶是构成的巢壁的主要材料,主要是为栎属、野核桃等乔木的落叶;巢底部衬垫羽毛和少量的干草,起到隔热的效果。枯叶大约占整个巢材的70%,羽毛大约占29%,而枯草及其他材料所占比重很小,约为1%。巢深陷于周围的落叶之中,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良好的透气性。巢的内部温度明显大于周围环境温度,保温性能好。
产卵期
勺鸡产卵数为6-9枚,卵土黄色或浅棕色,具栗褐色斑点,平均重36.2克,平均大小为4.72x3.42厘米。孵卵由雌鸟担任,雌鸟产出最后一卵后即开始坐卵,孵化期25天。雌鸟孵卵时若出现险情即静伏巢中。孵卵时间越长,恋巢性越强。
育雏期
早成雏5月底-6月初孵出。出壳后即能独立活动,几天之后即可短距离飞行,2周龄时出现掘土觅食行为,3周龄可发出示警鸣叫,1月龄可飞高1米以上,雏鸟之间出现打斗行为,13周龄,羽色开始向成鸟转化,发育至亚成体水平。17周龄后,体重及羽色已与成鸟相似。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勺鸡是最不易饲养的野生雉类之一,欧洲人自1864年开始从中国引种驯养,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挫折,人工种群至今很小,分散在欧洲各国和美国。在中国进行的饲养研究中,发现勺鸡野性强,野外捕捉成鸟饲养常拒食或碰撞而死,难以成活,应野外采卵,人工孵化饲养而成,但为避免近亲繁殖,每年应引入少量野生个体补充种群,参加繁殖。勺鸡饲料中青绿饲料比例要大,粗蛋白含量应低,进入繁殖期后可选用蛋白含量稍高的饲料。笼舍面积要大,高度不低于2.5米,通风透光性要好。
病害防治
勺鸡人工饲养易患多种疾病,常见病有鸡白痢、软腿病、恶食癖、腹泻拉稀、鸡瘟、球虫病、鸟虱等,应对勺鸡笼舍的地面和各种饲养用具定期进行消毒,并在饲料和水中添加药物预防疾病发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02年,安徽亚种和东南亚种的数量可能少于约10000只。2016年,勺鸡分布范围广,大于2万平方千米;种群数量在下降,但下降速度不够快,十年或三代中下降速度小于30%;种群总数量大于1万只。中国的种群规模约为100-10000对。
致危因素
由于勺鸡对高海拔和森林植被的依赖性,导致其分布区隔离,栖息地呈明显的片段化。勺鸡的栖息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日趋严重。一些地区存在林区群众进山放牧或采集食用野菜时,无意中损坏巢卵,或有意的破坏,煮食卵的现象。对勺鸡的狩猎等人为因素也阻碍了勺鸡数量增长。
保护等级
2021年,勺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勺鸡列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中国已在勺鸡分布区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如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12
Pucrasia macrolopha.IUCN.2024-11-1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6-08
CITES附录.CITES.2024-11-27
Pucrasia macrolopha.avibase.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