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尾虹雉
绿尾虹雉(食虫类:Lophophorus lhuysii),别名鹰鸡、羊鸡,因其嗜吃川贝母的球茎,又被称为贝母鸡,为雉科虹雉属,是一种高山雉类。体型较大,体重一般为1650~3250克,体长740~810毫米。绿尾虹雉尾部呈圆尾状,且长度短于双翅,跗、趾角均为灰色。其中雄鸟头顶羽冠向后覆盖至颈部,下体纯黑,跗蹠部具一短距;雌鸟通体棕褐色,具淡白色细纹和皮黄色斑,下背到尾上覆羽和尾端浅白色,尾羽可见10余条褐色横带。
绿尾虹雉为中国特产,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四川省、甘肃省东南部、青海省南部、云南省西北部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通常栖息在林线以上海拔3000~4500米的亚高山至高山灌丛群落和灌丛与草甸混生的生境。
2016年,绿尾虹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易危(VU)。2021年,其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作为世界名贵环颈雉之一,绿尾虹雉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其种群的存续对维护生态多样化亦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研究
法国动物学家阿尔伯特·杰弗鲁瓦·圣伊莱尔(Albert Geoffroy Saint-Hilaire)在1866年描述并命名了绿尾虹雉,学名中的“lhuysii”是为了纪念法国政治家爱德华·德鲁因·德·卢伊斯(Édouard Drouyn de Lhuys)。
绿尾虹雉属雉科虹雉属,与同属的白尾梢虹雉(Lophophorus sclateri)、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构成一个单系群。依据分子系统学、地理分布及形态学综合推测,虹雉属鸟类应当起源于中国的横断山脉,之后在原地繁衍的一枝演化为白尾梢虹雉,向西迁徙前往喜马拉雅山脉的一枝演化为棕尾虹雉,而向东进入中国西南部的一枝最终就演化为绿尾虹雉。
绿尾虹雉属单行种,未见亚种分化。
形态特征
绿尾虹雉体型较大,体重一般为1650~3250克,体长740~810毫米,其中嘴峰长40~52.5毫米,翅长312~340毫米,尾长270~310毫米,跗蹠部长71~79毫米。
绿尾虹雉尾部呈圆尾状,且长度比双翅短,虹膜褐色,喙部黑色,跗蹠、趾角为灰色。不同性别的绿尾虹雉羽色具有差异,如下所示: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绿尾虹雉是中国特有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四川省、甘肃省东南部、青海省南部、云南省西北部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栖息环境
绿尾虹雉属高山雉类,通常栖息于林线以上海拔3000~4500米的亚高山至高山灌丛群落和灌丛与草甸混生的生境,尤其偏好多陡崖、裸岩且灌丛繁茂的地带,但在单一草地类型的生境中少见。同时绿尾虹雉的栖息地往往随季节发生变化,春季通常栖息于2900~3400米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夏季多在2500~3460米处的混交林、冷杉属杜鹃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活动;秋季则偏好3255~3600米的亚高山草甸;到了冬季又下降至2000~2500米的阔叶林和混交林地带;此外,春季及夏季绿尾虹雉在阳坡、阴坡均活跃,到冬季则多见于阳坡处岩石及山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绿尾虹雉为杂食性鸟类,单只每年的采食量约为100千克,主要以植物的种子、根状茎、幼芽、鲜嫩枝叶、花蕾和果实为食,尤其嗜好采食川贝母,同时也摄食少量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等动物性食物。多在林缘灌丛草甸地带,由上往下游走寻觅食物,觅食时个体间相互保持距离,雌鸟行动较雄鸟更隐蔽。绿尾虹雉觅食动作类似其它虹雉属鸟类,基本不用脚爪刨地取食,而多用喙在地面上挖掘、啄食,因此常可见其活动区域内的地面留有挖啄后的坑。此外,在冬、春两季时可见绿尾虹雉啄食林下灰烬中木炭的景象。
社群行为
绿尾虹雉通常零散活动,但也存在雌雄对、单性群以及雌雄混群三种结群行为,其中雌鸟单性集群和雄鸟较少的雌雄混群更为常见。除繁殖期外,在食物资源相对丰富且易于获取的季节,为了降低雄鸟鲜艳体色导致的捕食风险,绿尾虹雉往往会结成单性群。而到了冬季高山降雪覆盖地面时,为了可以更大范围地搜寻食物及警戒天敌,绿尾虹雉倾向集成6~7只至10余只的较大混合群越冬。
节律行为
绿尾虹雉属留鸟,习惯昼出夜伏,在春季白天活动时间最长,夏秋季时段相似,冬季最短。而遇到阴天及雾天,绿尾虹雉则可能全天都在活动。
防御行为
绿尾虹雉不易接近,出现异常动静时,首先伸颈观望探查,当受惊或发现天敌、人类接近时,则立即奔走钻入丛林或展翅滑翔逃走,在受惊逃逸时发出连续而急促的叫声。当成对的绿尾虹雉受惊飞走时,通常会分开逃向不同方向。
生长繁殖
绿尾虹雉通常属单配型,繁殖期在3月底至6月中旬,高山融雪时开始成对活动,雌鸟独自或结群进入雄鸟领地,雄鸟则展开并扇动双翅和尾羽,围绕雌鸟鸣叫并炫耀求偶,雌鸟回应以短促而持续的“ger-ger-ger”低音声,至高潮时发出类似雄鸟的单音。交配完成后,雌鸟独自营巢,选址多在陡峭的岩石下、灌丛中或岩洞内,也常使用旧巢。巢穴简陋,通常就地将松软的青苔压成一浅窝,或刨开地表砾石、土屑成一浅坑,窝内垫上草茎、草叶等巢材,成巢大小约为200毫米×350毫米。4月末或5月初时开始产卵,每窝可产3~5枚卵。卵为棕黄色或黄褐色,卵壳具大小不一的紫色或褐色斑点,大小约为67~73毫米×45~48毫米,重74~95克。孵化期为25~26天,孵化期间雄鸟在巢附近警戒,雌鸟坐巢孵卵,雌鸟恋巢性强,孵化后期几乎终日坐巢不出,偶尔在晴天离巢觅食,外出时间一般不超过40分钟。
出壳早成雏体重平均为64.7克,尾长23.2毫米,跗蹠部长31.5毫米。雏鸟通体被棕色绒羽,上体栗色,翅和尾羽亦为深棕色,兼具状纹,头侧至背部可见两条污黄色纵纹,双翅飞羽早出,翅上覆羽具浅色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跗蹠和趾青黄色。50日龄左右时,雏鸟雌雄两性体羽未见明显区别,下体羽色均与雌性成鸟相近,并具白色披针状斑纹;90日龄两性体羽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区别;1龄雌性雏鸟体型基本类似雌性成鸟;2龄时两性体羽均类似成鸟;3龄时雄性早成雏体型基本类似雄性成鸟。通常3~4年达到性成熟。
人工繁殖
从20世纪初开始,世界范围内的部分相关机构就尝试过对绿尾虹雉进行人工饲养及繁殖,其中在1980年,中国北京动物园达成了绿尾虹雉首次繁育成功的世界纪录,而在4个饲养繁殖绿尾虹雉年限较长的圈养单位中,美国圣迭戈动物园的繁殖率最高,为12.5%,并首次成功对绿尾虹雉运用人工授精的方法繁殖出后代。
影响人工繁殖绿尾虹雉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圈养绿尾虹雉的存活率及繁殖率。圈养绿尾虹雉的单位平均海拔低,饲养环境与自然野生栖息地存在较大差异,且食物种类较野外少,外加部分早期圈养环境单调,造成圈养个体营养匮乏、易患病,存活率降低;圈养环境、繁殖管理方式、营养等外界条件的不足导致鸟卵受精卵率低及早成雏成活率均低,另外,由于难以从野外获得亲鸟,圈养繁殖种群缺乏遗传多样性,近亲交配难以形成健康种群,最终导致繁殖率降低。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绿尾虹雉是中国特产鸟类,数量稀少且呈现下降趋势,截止到202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预估其世界成熟种群数量为6000~10000只。1995~2000年间中国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绿尾虹雉的分布密度约为6只/平方千米,其中,1995年中国调查估算的总种群数量约为12000只,四川省种群密度约0.009~0.019只/平方千米,数量约2500只;西藏自治区种群密度约0.092只/平方千米,数量约4500只;甘肃省省内种群密度为0.125只/平方千米,数量约为5000只;2015~2016年,四川小寨沟自然保护区繁殖期种群平均密度为4.99只/平方千米。
致危因素
绿尾虹雉的种群数量主要受繁殖率、自然及人为等因素影响。绿尾虹雉性成熟晚、产卵率低,部分个体在性成熟前就死亡,导致繁殖率较低,种群数量下降;金雕(Aquila chrysaetos)、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猎隼(Falco cherrug)等自然界天敌亦会捕食绿尾虹雉;人类的捡蛋、掏窝、盗猎等行为直接影响了绿尾虹雉种群数量,而当地人过度采挖药材等行为不仅影响了绿尾虹雉的食物来源,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其的适宜生境,导致绿尾虹雉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保护措施
1955年,中国开始建立绿尾虹雉圈养种群;1988~1984年,共引种入北京22只,成活9只,成活率41%;截至2022年,2017年成立的四川宝兴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研究中心是世界上唯一的绿尾虹雉圈养种群繁育中心。
保护级别
绿尾虹雉自198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评估等级为受危(T),1994年升级为易危(VU),截止至2022年,其等级依然为易危(VU)。
2019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
2021年,绿尾虹雉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2年被定为中国西昌市市鸟。
主要价值
绿尾虹雉是世界名贵环颈雉之一,羽色呈金属辉光,具观赏价值;作为中国特产鸟类,具”鸟中大熊猫“之称,其种群的存续对维护生态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绿尾虹雉.itis.2023-05-29
The IUCN Red List.iucnredlist.2023-05-2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5-29
2023年CITES附录中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2024-10-08
绿尾虹雉.gbif.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