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冬小麦

冬小麦

冬小麦(拉丁学名:Triticum aestivum),是禾本科小麦属植物,是一种在秋末播种、在翌年春季收割的小麦品种。中国小麦栽培面积中冬小麦约占83%。

冬小麦因不同品种,其特征特性稍有不同,以麦石冬0358品种为例。其幼苗半匍匐,茎秆、穗部蜡质厚。株高80.17cm,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旗叶宽长平展,穗层整齐。穗长方形,白壳、长芒,小穗排列较紧密。籽粒长圆形、白色、角质、饱满度好,属中强筋小麦品种。

冬小麦籽粒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及多种矿物元素等。其种子或其面粉可入药。其味甘,性凉。归心、脾、肾经。具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的功效。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利,痛肿,外伤出血,烫伤。冬小麦还可作饲草以及用以编制手工艺品等。

历史

早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人类就开始在地中海地区种植小麦,当时的小麦种类为原始小麦,没有现在的冬小麦和春小麦之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对小麦进行选择和改良,不同的小麦品种开始出现,其中包括冬小麦和春小麦。具体说来,中国北方的冬小麦主要是通过对春小麦的人工培育得来的。古代中国人经过长期实践和积累,总结出一套适合冬小麦生长的栽培方法,如:晚秋播种、早春施肥等。这一套方法很快就被推广开来,从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冬小麦栽培模式。

随着农业技术和种植业的发展,现代冬小麦的栽培方法和效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中国北方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排名世界前列。近年来,冬小麦的品种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良和提高,如:提高了抗病性和适应性,有助于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特征特性

冬小麦因不同品种,其特征特性稍有不同,以麦石冬0358品种为例。

农艺性状

冬小麦麦石冬0358品种生育期264天。幼苗半匍匐,生长势好,茎秆、穗部蜡质厚,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80.17cm,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旗叶宽长平展,穗层整齐。穗长方形,白壳、长芒,小穗排列较紧密。穗长9.2cm,穗粒数49.32个,穗粒重3.04g。籽粒长圆形、白色、角质、饱满度好,无黑胚,落粒性中偏紧,千粒重50.54g,容重809.85g/L。高抗白粉病,中抗锈病,抗寒性好,抗倒性一般;稳产性和丰产性很好,适应性强。

品质性状

蛋白质(干基)16.9%,湿面筋39.0%,降落数值328s,面粉吸水率64.6%,面团形成时间7.0min,面团稳定时间9.4min,弱化度69FU,面团最大拉伸阻力385EU,最大拉伸曲线面积73cm2,面团延伸性140mm,属中强筋小麦品种。

物种分布

小麦在中国各地均有种植,头年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的为冬小麦。中国小麦栽培面积中冬小麦约占83%。根据气候土壤条件、种植制度和品种适应性,中国小麦种植区划分春麦区、冬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春麦区包括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和西北春麦区;冬麦区可分为北方冬麦区和南方冬麦区,北方冬麦区有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南方冬麦区有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冬春兼播麦区包括青藏春冬麦区和新疆冬春麦区。

生长习性

冬小麦种子从萌发、出苗开始,逐步形成根、茎、叶、穗、花、果实(籽粒)等一系列器官,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这些器官在植物学构造、生理功能、发育过程以及对形成籽粒产量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各不相同,同时各个器官的建成,既决定于冬小麦本身的遗传特性,又受到环境条件和栽培因素的制约。

北半球,冬小麦为越年生,年前生长营养器官,年后形成生殖器官和构成产量。冬小麦全生育期较长,但不同地区和品种的全生育期长短差异很大。冬小麦的全生育期,中国南方冬麦区为120~200天,北方冬麦区为230~280天,青藏高原冬小麦可长达330天以上。冬小麦全生育期间需要有效总积温约2100℃·日。冬小麦经历出苗、分蘖、拔节、抽穗、开花、灌浆到成熟等一系列明显的生育时期。

冬小麦在苗期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才能分化形成结实器官。根据品种苗期对低温反应的不同,可分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中国冬麦区品种的春化特性自北而南,可依次分为强冬、冬、半冬和春性。冬小麦越冬期间,耐寒品种可耐-20℃左右的低温,但进入生殖生长期后,遇到0℃左右的低温,就会发生冻害。

冬小麦为长日照作物,在满足春化要求之后,还对光照的长短有较明显的反应。日照长则抽穗开花提早。高纬度地区的冬小麦,对长日照的反应敏感;低纬度地区的冬小麦反应迟钝。

繁殖方式

冬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在5%以下。

育种方法

冬小麦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性,一是早熟,不少极早熟品种成熟期和大麦接近;二是多花多实,特别是圆颖多花类和拟密穗类的普通小麦品种更为突出,其中有些品种易与黑麦、大麦等杂交成功;三是对自然条件的高度适应性,不少品种分别具有耐寒、耐旱、耐湿、耐盐、耐瘠、耐赤霉病等特性。但上述种质资源的共同缺点是茎秆高而细,不抗倒伏,抗锈病性差。

冬小麦品种改良以常规育种法为主,包括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结合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等。

利用异地自然条件进行春小麦冬繁、冬小麦夏繁或春繁,一年种植二三代或应用温室条件加速育种进程。成套的小麦单、缺体等细胞遗传学材料,可用于导入近缘植物的有利外源基因,形成异附加系和异代换系,再通过电离辐射诱使染色体片段发生断裂与重接,或利用ph基因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与重组,从而产生易位系,以供育种上间接利用或生产上直接应用。小麦-黑麦1B/1R代换系或T1RS·1BL易位系继承了来自黑麦1R染色体的抗锈病和抗白粉病性,小麦-簇毛麦T6VS·6AL易位系携带高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条锈病基因Yr26,在小麦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

栽培技术

栽培管理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一些主要产麦国的复种指数较低,一年一熟或平均不到一熟,有的小麦前茬为秋熟作物,有的种在休闲地或饲料地上。中国除春小麦地区基本一年一熟外,北方冬麦区多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南方以稻作为主的地区多一年二熟,少数为二年五熟或一年三熟。此外,还有实行小麦与棉花、玉蜀黍属油料作物等进行套作和间作的。

选地与整地

中国北方灌区采取平地筑畦、渠系配套,以便灌溉;旱地则须犁耕蓄墒、耙耘保墒和镇压提墒。南方稻茬田采用犁耕、旋耕,耙地碎土,以提高整地质量;筑成高厢深沟,以利排水,有的还修筑暗沟或铺设暗管,以利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湿害。

冬小麦播种须选用适宜的优良品种和精选纯净、整齐、饱满、发芽率高的种子,并用药剂拌种,防止苗期病害和地下害虫。旱地种麦一般采用条播,稻茬种麦则撒播或条播。

冬小麦适宜播种温度为15~18℃。冬麦区以主茎成穗和分蘖成穗并举;春麦区以主茎成穗为主,基本苗要高于冬麦区。肥力较好的田块争取分蘖成穗,基本苗可略少些;瘦地以主茎成穗为主,基本苗可稍多。旱地表土干松,播种后立即镇压,有利出苗和防冻。

田间管理

除草

防除阔叶禾本科杂草,在分蘖期每公顷采用72%2,4-D丁酯乳油7喷洒,防除香麦等禾本科杂草,可在杂草的1~2叶期每公顷采用15%燕麦灵乳剂喷雾。

施肥

冬小麦需肥较多。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黏壤土最为适宜。干旱地区以重施底肥为主。基肥和种肥两者折合氮素用量占全生育期的总用量,冬小麦为60%~70%。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种肥则施用氮磷化肥。

基肥不足的麦田在冬前或冬季补施追肥,有利于增蘖增穗。适当重施起身拔节肥,能促使分蘖成穗、穗大粒多;瘠薄麦田可适量补施孕穗肥以防止早衰、增加粒重。

培土

低温下根的生长可超过茎蘖的生长,在温度升高时,情况则相反。所以在冬小麦越冬期间要抓紧时机,采取一定措施促进根的生长。根能深入土下2米以上,根系的数量和分布受土壤、水分、通气和施肥等情况的影响,主要密集于30厘米以内的土层中。

给排水

冬小麦虽较耐旱,但一生中耗水量仍达400~600毫米。拔节到乳熟期需水量最多,占总耗水量的60%。其中以抽穗到开花期的日耗水量最大,拔节至抽穗、开花至成熟期次之。干旱少雨地区或干旱年份,在拔节和抽穗开花期须灌溉才能保证产量。中国华北北部冬季干旱,越冬前灌水可防止冻害;南方麦区雨水多,要加强排水,以利根系发育。

中国还采用“叶龄指标促控法”进行肥水管理。即根据叶片、叶鞘、节间等器官同伸规律和叶龄与穗分化的对应关系,以叶龄余数(尚未出现的主茎叶片数)判断穗分化和同伸器官的生育进程,并按不同叶龄时期肥水效应模式,有计划地浇水施肥,以控制器官发育达到预期目标。

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较多,在中国发现有30多种病害和80多种虫害,其中较为严重的病害有条锈病(不断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叶锈病、禾柄锈菌、白粉病、赤霉病、根腐病、黄矮病和纹枯病等。

对锈病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但要及时掌握锈菌生理小种的类别、分布和消长情况,有预见地不断选育出高抗(耐)流行小种的新品种。药剂防治也有一定效果。

赤霉病以开花至成熟期造成的穗腐为害最为严重,受害早而重者全穗死亡,为害迟的个别小穗不结实或籽粒皱瘪,粒重减轻,而且带病麦粒有毒,不可食用。秋耕时翻埋、烧毁遗留稻桩,可减少春季的病菌孢子量;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可减轻为害;选育抗(耐)病品种和药剂防治也有一定效果。

根腐病可通过加强田间管理以减轻为害。由昆虫介体传播的红矮、黄矮、丛矮等病毒病要通过治虫来防病。

冬小麦害虫中分布较广、为害较严重的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以及蛞蝓、麦蚜虫麦蜘蛛。部分地区为害的有麦秆蝇麦叶蜂等。对于以上主要虫害,结合农业措施,及时施用杀虫剂,均能有效防治。

采收与加工

收获脱粒宜及时,以避免不良气候可能造成的损失。手工收获多在蜡熟期、种子含水量不高于30%开始;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宜在完熟期进行。留种用籽粒宜在完熟期、含水量14%~16%时收获。脱粒后要及时扬净、晒干,干燥籽粒的含水量应不高于13%,以利储藏。

区别

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过冬,在春天来临时,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长大,冬小麦磨出的粉很好吃。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但不如冬浮小麦好吃。

春小麦是冬季较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冬季播种夏季收,如东北地区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冬小麦应是秋播春末收获的。在中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京大学体为春小麦,以南则为冬小麦。

以播种期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中国以冬小麦为主。

中国小麦三大产区:

1.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中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陕西省山西省诸省区。

2.南方冬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中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省四川省、安微、湖北各省。

3.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省、新疆、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冬小麦籽粒有丰富的淀粉,还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及少量的脂肪、多种矿物元素和维生素B。冬小麦籽粒的蛋白质主要由醇溶蛋白和谷蛋白组成,俗称面筋,在面粉加水和成面团后可形成有弹性的网状结构,经发酵膨胀后,适于烤制面包和蒸馒头等。这是其他粮食作物所欠缺的一种加工特性。冬小麦食品工艺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二者又受品种遗传性和小麦生长环境条件的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2%~15%,有的可达20%以上,高于其他谷物;春小麦高于冬小麦,硬粒小麦高于普通小麦。

硬质普通冬小麦含蛋白质、面筋较多,质量也好,主要用于制面包、馒头、面条等;软质普通冬小麦面筋少,主要用于制饼干、糕点、油酥烧饼等。粒质特硬、面筋含量高、质较韧的硬粒冬小麦适于制通心粉和挂面。

冬小麦籽粒还可用于制葡萄糖、白酒、乙醇、啤酒和酱、酱油、醋等。麦粉经发酵转化为谷氨酸钠后,可制味精。面粉和制粉筛出的细麸加水揉成团后可漂洗出湿面筋,经油炸后制成油面筋,为中国特产食品。

药用价值

冬小麦的种子或其面粉可入药。其味甘,性凉。归心、脾、肾经。具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的功效。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利,痛肿,外伤出血,烫伤

使用价值

冬小麦的小麦麸是家畜的精饲料,麦秆可作粗饲料和造纸原料,也可堆制或还田作肥料,以及用以编制手工艺品等。

参考资料

冬小麦高效施肥指南:科学营养,丰收在望.中科农业网.2025-04-08

冬小麦的生长过程,主要分为11个阶段.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25-04-08

小麦.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4-08

小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4-08

冬​小麦3个生长阶段、12个生育期!.搜狐网.202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