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天麻

天麻

天麻(拉丁学名:天麻属 elata Bl.),为兰科(Orchidaceae)天麻属(Gastrodia)植物,又称赤箭、鬼督邮、神草、合离草、离母、仙人脚等。是无根无绿叶由真菌供应基本营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日本朝鲜半岛西伯利亚地区均有分布。中国主产于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贵州省湖南省、湖北、辽宁省吉林省西藏自治区、台湾等省区,其他省区也有引种栽培。生于海拔400-3200米的疏林下,林中空地、林缘,灌丛边缘。

天麻成熟的植物体有地下块茎及地上花茎,无根、无叶。植株高30~100厘米,有时可达2米;块茎肉质肥厚,椭圆形至近哑铃形,具较密的节;茎直立,橙黄色、黄色;总状花序,通常具30~50朵花;蒴果倒卵状椭圆形。

天麻的块茎供药用。是中国的名贵中药材之一,其性味甘平,入肝经,具有息风定惊、镇静安眠的功效。现代药理学证明其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等作用。在民间除了药用外,也是一种常用的保健食品,经常被用来作为煲汤的食材。被列入药食同源名录。2021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天麻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历史

历史记载

天麻,为中国特产的名贵药材,原名赤箭,早在公元前1世纪,中国就有关于天麻入药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有“主杀鬼精物、盅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的功效,列为中药上品。《雷公炮炙论》首次记载“天麻”之名,详细记述了天麻的炮炙方法。《本草纲目》中记载,天麻有“主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的功用。《开宝本草》、《本草图经》、《本草纲目》等都对天麻有记载,根据各家本草所述特征,赤箭与天麻为同一植物,与今天所用的天麻相符。

命名由来

天麻又名赤箭、神草、合离草、离母等,这些名称的由来与天麻独特的生长特性及功效有关。“天麻”之名首载于《雷公炮炙论》。古人认为天麻生长神奇,若上天赐予,其状类古时麻鞋,故名天麻。也因为天麻药材在古代非常难以获得,被认为是神医所赐的上天之物,又专治头晕目眩,半身麻痹瘫痪,就把这种药材叫做“天麻”。天麻最早名为赤箭,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茎如箭杆,赤色而得名,主要以天麻的花茎形态命名。《抱朴子》记载:“仙方有合离草,一名独摇芝,一名离母。所以谓之合离、离母者”,这是根据天麻块根特性命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所以将天麻称为定风草,也叫神草。这是根据天麻的功效命名。

形态特征

天麻成熟的植物体有地下块茎及地上花茎,植株高30~100厘米,有时可达2米。根状茎肥厚,块茎状,椭圆形至近哑铃形,肉质,长8~12厘米,直径3~5厘米,有时更大,具较密的节,节上被许多三角状宽卵形的鞘。茎直立,橙黄色、黄色、灰棕色或蓝绿色,无绿叶,下部被数枚膜质鞘。

总状花序,长5~30厘米,有的长达50厘米,通常具30~50朵花;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1.5厘米,膜质;花梗和子房长7~12毫米,略短于花苞片;花扭转,橙黄、淡黄、蓝绿或黄白色,近直立;萼片和花瓣合生成的花被筒长约1厘米,直径5~7毫米,近斜卵状圆筒形,顶端具5枚裂片,但前方亦即两枚侧萼片合生处的裂口深达5毫米,筒的基部向前方凸出;外轮裂片(萼片离生部分)卵状三角形,先端钝;内轮裂片(花瓣离生部分)近长圆形,较小;唇瓣长圆状卵圆形,长6~7毫米,宽3~4毫米,3裂,基部贴生于蕊柱足末端与花被筒内壁上并有一对肉质胼体,上部离生,上面具乳突,边缘有不规则短流苏;蕊柱长5~7毫米,有短的蕊柱足。

蒴果,倒卵状椭圆形,长1.4~1.8厘米,宽8~9毫米。

变型分类

绿天麻

绿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f. viridis Mak)植株较高大,一般高1~1.5米;根状茎长椭圆形或倒圆锥形,节较密,节上鳞片状鞘多。茎淡蓝绿色。花淡蓝绿色至白色。花期6-7月。产于东北地区至西南诸省区。野外并不多见,偶见栽培。

乌天麻

乌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f. glauca S. Chow )植株高大,高1.5~2米或更高;根状茎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节较密。茎灰棕色,带白色纵条纹。花蓝绿色。花期6-7月。产于中国贵州西部、云南省东北部至西北部。此变型根状茎折干率特别高,是优良品种,在中国云南栽培的天麻多为此变型。

松天麻

松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f. alba S. Chow)植株高约1米;根状茎常为梭形或圆柱形。茎黄白色。花白色或淡黄色。花期4-5月。产于中国云南西北部。常生于松栎林下。因折干率低,未引种栽培。

黄天麻

黄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f. flavida S. Chow)植株高1米以上;根状茎卵状长椭圆形;茎淡黄色,幼时淡黄绿色。花淡黄色。花期4-5月。产于中国河南、湖北、贵州省西部和云南省东北部。常生于疏林林缘。在中国西南地区偶见栽培。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中国、尼泊尔不丹印度日本朝鲜半岛西伯利亚地区均有分布。

中国分布

在中国,主要产于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江苏省、安徽、浙江省江西省、台湾、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四川省、贵州、云南和西藏自治区等省区。

生长习性

生长习性

天麻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温度在15°C~25°C最为适宜,土壤要求排水性和透气性良好,多生长在的腐殖质含量较高而又疏松湿润的砂壤土的浅土层里。生于海拔400-3200米的疏林下,林中空地、林缘,灌丛边缘。

生长特性

天麻是一种无根无绿色叶片的兰科,既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来合成糖类,也不能直接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来供自身生长,在其整个生长史中,分别需要萌发菌和营养菌两类微生物。天麻萌发生长阶段需要萌发菌为其提供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天麻萌发菌主要是小菇属(Mycena)真菌,多为紫萁小菇和石小菇,它们可侵入天麻种子内促进其萌发形成天麻圆球茎;在天麻营养生长阶段则需要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为其营养生长提供营养物质。

天麻与蜜环菌系共生关系。蜜环菌的菌丝将天麻块茎包裹,吸收其表皮的营养,而侵入的菌丝又被天麻的消化细胞分化、溶解和吸收。如果没有蜜环菌与天麻共生,天麻就会变小,甚至腐烂死亡。蜜环菌源源不断地把养料输送给天麻,有利于天麻的生长繁殖;反之天麻块茎老化或衰弱时,其块茎组织又可作为蜜环菌的营养源,维持蜜环菌的生长。

生长物候期

野生的天麻生长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天麻种子一般在7~8月入土,萌发生长成一至数粒米粒大小的幼嫩块茎,即米麻,入冬后停止生长,进入休眠状态。到了第二年4月,当地温升高到14°C时,顶芽和侧芽开始萌发,吸收蜜环菌所供给的养分,膨大形成新的块茎,即白麻,入冬后停止生长。白麻经过冬季休眠,大约在翌年4月,顶芽开始萌动,先端膨大,形成箭麻,并抽苔出土形成地上花茎,到7月份种子成熟。

天麻整个生活史需要大约 3 年,但其地上部分出现的时间仅有 1~2 月,只占整个生命周期的二十分之一,这也是野生天麻难以被采挖到的主要原因 。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天麻的花是有性繁殖器官,属虫媒花,花冠美丽,颜色艳丽,能分泌花蜜,借助昆虫传粉,由于昆虫传粉的随意性并受天气影响,其结果率低。天麻通过开花、传粉、受精卵后形成果实,当天麻蒴果成熟开裂,种子从裂缝中飞散而出,随风飘落到适合其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时,种子就膨大萌发。整个生长过程由第一年的8月到第四年7月,需要整整三年时间。

人工繁殖

20世纪70年代后,被称为“中国天麻之父”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周铉教授,经过13年的潜心钻研,弄清了天麻的生长规律,成功探索出天麻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技术,从此改写了天麻只能野生不能人工种植的历史。

有性繁殖

天麻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将天麻种子播种在菌床上,蜜环菌丝体供给其养分,发育长成米麻。其特点是不易退化,种麻生长力旺盛,易优质高产,但生长周期长。

无性繁殖

天麻无性繁殖即利用块茎繁殖,其特点是技术简便,操作容易,生产周期短(只需7~10个月),见效快,但易退化,是当前栽培天麻的主要方法。

无性繁殖又分为室内栽培与室外栽培两种:室内栽培法是将段木、蜜环菌、白麻或米麻种于室内或防空洞内的木屑中,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具有成本低,见效快、产量高的特点,又称无士裁培法。室外栽培法是将段木、蜜环菌、白麻或米麻种于室外土壤中。

栽培管理

种植技术

天麻人工种植采用“两菌一种”的种植技术,其关键是培育好“两菌”(萌发菌和蜜环菌)和“一种”(麻种)。为避免生物退化,可以通过有性繁殖,用种子培养麻种,然后进行无性栽培。多以阔叶树为培菌材料,为蜜环菌的生长提供营养源。天麻生长不需阳光,从种到收不施肥、不锄草、不喷农药,只需注意栽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的适宜管理就能正常生长。

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

天麻常见的病害有块茎腐烂、蜜环菌的病理感染以及日照性皮炎等。主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选择有遮阴的育种圃;严格选麻种;大力培育“两菌”;加强对麻园的维护,及时排水和控制水分。

虫害防治

蝼蛄、白蚁等是天麻较为常见的虫害。主要防治措施是:播种前除草,用毒饵杀死害虫,用乐果等针对性杀虫剂,与有谷物等混合成毒饵散布在虫害经常进出的入口。

采收加工

每年11月以后天麻停止生长处于休眠期,因此天麻适宜在11月至翌年1月进行采收。采挖出的箭麻和大的白麻,可采用蒸、烘、晾晒等方法加工成商品麻,小的白麻和米麻则留作种麻栽培。

物种保护

保护等级

由于不合理的采收,目前有些地区野生天麻资源枯竭。2021年8月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于2021年9月7日发布2021年第15号公告,公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天麻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13版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中,天麻列为II级物种,管制其国际贸易。

致危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天麻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但野生天麻的生存完全依赖于森林中蜜环菌的存在,独特的生存机制,加之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以及利益驱动,使原本丰富的天麻种质资源处于濒危状态。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现代对天麻化学成分的研究,天麻含有9个酚性成分,其中天麻素(对羟甲苯β-D吡喃烷基糖苷)为其药效的主要成分。人工种植的天麻以块茎入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记载:天麻性味甘、平,归肝经。主治急慢性惊风,抽搐拘挛,破伤风,眩晕,头痛,偏瘫,肢麻,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痛等症。

食用价值

天麻既可药用,也可用于食疗保健,在民间经常被用来作为煲汤的材料。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斋居》就有“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的诗句。天麻药膳有天麻炖鸡、天麻炖乳鸽、天麻鱼头汤、天麻酒等。天麻被列入国家卫健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药食同源名录。

植物文化

在中国,天麻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药谚说“天麻天麻,天生之麻,神仙播种,凡人采挖,无根无种,无叶无芽。”因为野生天麻稀少,挖回来的天麻种在土里会消失,古人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便有“天麻有脚,种上会跑”的传说,称为“仙人脚”。

参考资料

天麻.中国植物科学数据中心·中国植物志.2023-02-16

Gastrodia elata Bl. 天麻.自然标本馆.2023-02-22

天麻.物种2000·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3-02-1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2-22

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2023-02-18

【建党百年·口述云南】“天麻之父”坚守深山13载,改写天麻不能人工种植历史.云视网.2023-02-27

天麻.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2023-03-19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2013版0.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202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