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隼
红(黑枕黄鹂普通亚种:Falco tinnunculus),别名茶隼、黄燕、红鹰、红鹞子、鹞子,是隼科隼属的一种猛禽,体长31-38厘米,体重173-335克,雄鸟背部呈砖红色,雌鸟棕红色带有黑褐色条纹。它们视力敏捷,飞行能力强,常在空中振翅悬停或滑翔来搜寻猎物,发现鼠类、小型鸟类、小型两栖爬行类、昆虫等猎物后便迅速俯冲捕捉。红隼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适应能力强,可栖息于森林、草原、村庄和城市各类生境中。
红隼雌雄具有羽色和体型差异,繁殖时为单配制,但雌雄分工不同。雌鸟体型较大,在繁殖期更倾向于孵卵、撕碎猎物并喂食早成雏、领地保卫和警戒。雄鸟体型较小,头部和尾部为灰蓝色,在繁殖期主要负责为雏鸟和雌鸟提供食物。雏鸟刚孵出时全身有稀薄的白色绒羽,经过双亲喂养一个月左右可离巢。
2021年,全球约有红隼成熟个体430万-670万只,数量有减少的趋势。捕猎、栖息地减少、化学药剂和风电建设影响着红隼种群。同年,红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红隼还被比利时列为国鸟。
形态特征
红隼体长31-38厘米,体重173-335克。虹膜暗褐色;嘴蓝灰色,先端黑色,基部黄色;蜡膜和眼睑黄色;脚、趾深黄色;爪黑色。
雄鸟头顶、后颈和颈侧均为蓝灰色,并缀以暗黑色纤细的羽干纹;额基、眼先和眉纹为棕白色;颊和耳羽灰色;纹黑色;背、肩和翅上覆羽砖红色,具近似三角形的黑色斑点;腰和尾上覆羽蓝灰色,具纤细的暗灰褐色羽干纹;飞羽、初级覆羽和外侧翅上覆羽均呈暗黑褐色,羽端缘淡灰褐色;初级飞羽内具白色横斑,并微缀褐色斑纹;三级飞羽砖红色;飞羽下面白色,密被黑色横斑;下体羽颏[ké]、喉部棕白色;胸腹部和两胁呈棕黄色;胸部和上腹缀暗黑褐色细纵纹;下腹和两胁呈矢状点斑或滴状斑;覆腿羽和尾下覆羽浅棕色或棕白色;尾羽下面银灰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皮黄白色或淡黄褐色,具褐色点状横斑;尾羽灰蓝色,缀以隐约的暗褐色狭横斑;尾羽次端横斑呈宽阔的黑色斑;尾羽尖端具灰白色羽缘。
雌鸟上体棕红色,头顶至后颈以及颈侧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髭纹黑褐色;背部至尾上覆羽具有暗黑褐色粗而宽的横斑;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窄的棕红色端斑,飞羽内翈具白色横斑,并微缀棕色;下体乳黄色,稍沾棕色;喉部无斑纹;胸至腹部及两胁均具稀疏而宽阔的暗黑褐色纵纹;覆腿羽和尾下覆羽乳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淡棕黄色,密被黑褐色斑点;飞羽和尾羽下面灰白色,密被黑褐色横斑;尾棕红色,具9-12道黑色横斑和宽的黑色次端斑与棕黄白色尖端。
幼鸟体羽与雌鸟相似,但上体砖红和黑褐色更深而浓。飞羽和尾羽羽缘为棕黄色。早成雏体被灰白色绒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红隼世界分布于欧亚大陆和非洲。在欧亚大陆,红隼分布地从西欧(法国、德国等)向东,经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延伸至东亚地区(中国、日本等)。在非洲,红隼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北侧地区(摩洛哥、埃及等),西部非洲靠南的地区(加纳、几内亚等),除刚果雨林之外的中部非洲(中非、安哥拉等),除索马里和马达加斯加岛以外的东部非洲(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和南部非洲(南非、纳米比亚等)。
中国分布
红隼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除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外的全国各地,包括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华北(河北省、山西省等)、华东(山东省、江苏省等)、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等)、华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西北(新疆、青海等)、西南(云南、四川等)。
亚种分布
根据国际鸟类学大会世界鸟类名录(IOC World 鸟纲 Names, version 13.1)的分类标准,红隼有11个亚种,在中国分布有2个亚种,如下表。
栖息环境
红隼适应能力强,栖息于山地森林、森林冻原、低山丘陵、草原、旷野、森林平原、农田耕地、村屯附近和城市等各类生境中。栖息地平均海拔最高可达3600米。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红隼以蚱蜢、茶吉丁虫等昆虫,蛙、四脚蛇、蛇等小型两栖爬行纲,小型鸟类,耗子(Microtus)等小型哺乳类动物为食,其中主要的食物是鼠类,据研究统计,每只成鸟每年约消灭害鼠438-548只。红隼的食物根据季节而变化,在夏季,红隼多食昆虫、爬行类和啮齿类;在冬季,红隼多吃啮齿类和小型鸟类。
红隼为猛禽,视力敏捷,飞行能力强,善于搜索和捕捉猎物。红隼的捕食过程包括搜寻猎物,捕捉和进食。根据搜寻猎物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栖停捕食和飞行捕食两种方式,采用栖停捕食时,红隼以山丘岩石高处、树顶、电线杆、建筑物等为停栖平台,搜索猎物或等待猎物出现,再突然出击捕捉猎物。采用飞行捕食时,红隼低空飞行搜寻猎物,有时借助翅膀扇动和风力在空中进行悬停,有时不扇动翅膀,而是借助风力或上升气流在空中做圆周或直线滑翔,当发现地面有猎物时,便迅速俯冲到地面捕捉,也可以直接在空中捕捉。捕捉猎物后,红隼飞回停栖处,撕咬,吞咽食物。有时红隼也会将捕捉杀死后的猎物分散放置于隐蔽处贮藏,一两天后再食用。
节律习性
红隼为昼行性鸟类,白天活动,晚上休息。在冬季,红隼在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活动高峰时段,而在早中晚栖停较多。红隼活动量在21:00-3:00之间处于低峰期,6:00-9:00逐步提高,12:00-18:00为活动高峰期。
红隼的居留型因亚种和地区而异。在11个亚种中,至少有3个亚种存在迁徙行为。如红隼指名亚种(Falco tinnunculus tinnunculus)在夏季繁殖于整个欧洲到东北亚;冬季迁徙到中国南部、印度和中非越冬。红隼普通亚种(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繁殖于中国、日本等地;越冬于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在中国北部,该亚种主要为夏候鸟,在中国南部则主要为留鸟。
鸣叫习性
红隼雄鸟善于鸣叫,经常发出一连串的尖锐叫声,雌鸟很少鸣叫。红隼的鸣声可分为正常叫声、警戒叫声、焦急叫声、交配叫声和递食叫声,雌雄鸟发声在听觉上基本相同。红隼在栖息、盘旋飞行和空中打斗时,发出“kli,kli,kli”的尖锐声音,为正常叫声。在占巢期,有同类、其他鸟类或人类进入巢区时,红隼发出一种震慑入侵者的尖厉、急促的似“gi,gi,gi”音的叫声,这种叫声比正常叫声节奏更快、音调更高,为警戒叫声。当红隼受到巢区内动物或人的活动干扰,不能及时交接食物或孵卵时,会发出似“er,er,er”的焦急叫声。当红隼交配时,发出一种比焦急叫声急促,音调也要略高的“er"音,为交配叫声。当繁殖期,雌雄成鸟间递送食物时两者发出“er,er,er”与“zi,zi,zi”音相间的一系列鸣声,为递食叫声。红隼在捕食和高空盘旋、滑翔期间,一般并不发出叫声。
领域习性
红隼具有领地意识,孵卵期领地面积为2892.3-3014.5平方米,巢区面积为6847.4-7431.9平方米;育雏期领地面积为4061.2-4439.5平方米,巢区面积为7329.5-8105.4平方米。相邻红隼的领域之间不存在重叠。当同类或体型与红隼接近的喜鹊(Pica serica)、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等大中型鸟类进入其领域,常遭到红隼的驱逐,而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等体型明显小于红隼的鸟类不会被驱逐。
活动特点
红隼常单独活动,性情活跃,善于打斗。
生长繁殖
红隼繁殖期为3-7月,为单配偶鸟类,双亲共同完成整个繁殖过程。在繁殖过程中,双亲的行为投入存在性别差异,雌鸟的投入体现在产卵、孵卵和育雏中对食物的处理及对巢区和早成雏的保护和警戒,而雄鸟的主要投入体现在为雏鸟和雌鸟提供食物方面。
求偶
红隼在3-4月开始求偶配对。求偶季节雌雄鸟表现活跃,有时在空中盘旋飞行,有时在枝头栖息,时不时发出尖锐叫声。雄鸟常两三只一起在空中追逐打斗,雌鸟在空中盘旋或在树上观望。雄鸟在求偶季节常捕捉鼠类和昆虫等猎物送给雌鸟,向其证明自己的捕食能力强,能够在以后的育雏阶段喂养雏鸟。红隼求偶配对一般需5-7天时间,形成配对后,即开始选择巢址和占巢。
占巢与交配
红隼营巢可分为筑新巢和选用现有的鹊(Pica)、鸦(鸦属)等鸟类旧巢两种方式。筑新巢时,通常营巢于悬崖、山坡岩石缝隙、土洞、树洞等处,巢较简陋,由枯枝构成,内垫有草茎、落叶和羽毛。选用其它鸟类旧巢时,红隼先在巢附近盘旋、悬停,边观察边鸣叫,然后进入巢中探视。
当红隼选中了某个巢后,会在巢附近鸣叫和盘旋,并经常停歇在巢附近的树枝上。雌雄鸟共同保护巢址,以雌鸟为主,雌鸟常在巢区内树上栖息警戒或在巢上方盘旋飞行,当有其它红隼或与红隼体型相近的其它鸟类进入巢区时,雌鸟会驱赶入侵者直到将其赶出巢区为止,当入侵者体型较大时,雌鸟会通过鸣叫召唤雄鸟共同驱赶。占巢期雌鸟的部分食物由雄鸟捕捉带回,雄鸟平均每天为雌鸟送食1-2次。
占巢伴随着交配行为。有时,雄鸟向雌鸟送食后落在附近的树上栖息,待雌鸟进食结束后,雄鸟飞向雌鸟栖息处,落在雌鸟身上进行交配,每次交配大约5秒,交配后雄鸟一般飞离,而雌鸟在树枝上继续栖息。有时雄鸟不等雌鸟进食完成即进行交配,有时雌雄鸟都在栖息时也进行交配。
产卵
红隼每窝产卵通常4-5枚,偶尔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通常每限1天或2天产1枚卵。如果巢卵被破坏,通常要补产2-3枚卵。卵白色或色、密被有红褐色斑,有的仅在钝端被有少许红褐色斑。卵的大小为3.6-4.2厘米×2.9-3.3厘米,重16-23克。产卵期雌鸟主要在巢区附近活动,雄鸟每天给雌鸟送食约1-3次。到了产卵后期,雌鸟进食时,雄鸟进巢暖卵。产卵期雌雄鸟还具有交配行为,往往发生在雄鸟给雌鸟送食后。
孵化
孵化期28-30天。孵化主要由雌鸟完成,但雌鸟进食时,雄鸟短时间替换雌鸟。孵卵期雄鸟平均每天为雌鸟送食约3次。雄鸟向雌鸟送食时,先在巢附近盘旋和鸣叫,雌鸟听到叫声后从巢中飞出,领取食物,然后在巢外进食。孵卵后期,雌鸟除进食时间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坐巢孵卵。
育雏
早成雏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体重仅13-14g,全身被有细薄的白色绒羽,10天后变为淡灰色绒羽。雏鸟由雌雄亲鸟共同喂养,经过30天左右才能离巢。雏鸟刚出壳的几天,雌鸟主要在巢内坐巢暖雏,而后期雌鸟不再坐巢,只站在巢口给雏鸟喂食。育雏期雌鸟在巢区附近盘旋飞行、栖落警戒及驱赶行为多于雄鸟,雄鸟在育雏期的行为主要是在巢区外捕食,平均每天为雏鸟送食5-6次,有时雄鸟将食物直接送入巢内,有时在空中把食物传递给雌鸟,有时雄鸟自己撕碎猎物后,到巢口送给雏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红隼数量在减少,2000-2004年间,在尼日尔等地发现红隼在三代内下降了约51%,2020年,欧洲种群在15年内减少了不到10%,预计全球种群下降率不超过30%。2021年,全球约有红隼成熟个体430万-670万只,其中欧洲约有82.3万-127万只。红隼是比利时的国鸟。
致危因素
威胁红隼种群数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直接捕猎,在马耳他有猎杀红隼的行为;二是环境破坏导致的栖息地退化,西非地区的木材采伐、过度放牧和火灾,欧洲的农业集约化,使红隼的栖息地减少;三是化学药剂的使用,杀虫剂、灭鼠剂等有毒物质进入红隼体内,影响其生长繁殖;四是风能和电缆建设的影响,让红隼触电。
保护等级
1979年,红隼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I。
2021年,红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级别为无危(LC)。
2021年,红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红隼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
保护措施
2009年,中国在红隼繁殖地设置自然保护区并悬挂人工巢箱,提高红隼的繁殖率。2018年,至少有19个欧洲国家实施了红隼育种计划。
种间关系
天敌
苍鹰(Accipiter gentilis)、长尾林鸮[cháng wěi lín xiāo](Strix uralensis)等动物可捕食红隼。
竞争
当环境中适宜的巢址资源缺乏时,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喜鹊(Pica serica)、长尾林、鸳鸯(Aix galericulata)等鸟类与红隼之间存在争夺繁殖期巢址资源的竞争。其中红脚隼、长尾林鸮与红隼同为猛禽,又可在同一地区繁殖,存在食物方面的竞争。
物种对比
红隼与黄爪隼(Falco naumanni)同属隼科隼属,颜色相似。
相关事件
2025年4月14日,在朝阳区某学校内,李伊璇和同事发现一只鸟迟迟不飞,疑似受伤。李伊璇上网查询其很可能是只红隼,于是联系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当天中午,这只红隼就被中心接走,后红隼因胸部受伤不治身亡。北京猛禽救助中心高级康复师周蕾介绍,在检查过程中,他们在红隼体内发现一枚泥丸,这只红隼疑似遭到人类用弹弓射杀。
参考资料
红隼.ADW.2024-08-17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17
Falco tinnunculus.The Red List Partnership.2023-05-1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11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 February 2023.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2023-05-30
CITES.CITES.2024-08-12
National bird of Belgium.symbolhunt.2023-05-11
认识鸟类:红隼.关注森林网.2025-04-26
Falco tinnunculus.CMS.2023-05-11
Falco naumanni.avibase.2023-05-11
北京一只红隼疑遭人用弹弓射杀.百家号.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