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
种姓(Chóng)是中国的一个姓氏,源于周代王室重臣仲山甫的后人,原本为仲氏,以次为氏。为了避免仇家的追杀,改姓为种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种姓本为仲氏,以避难改姓,望出河南。种姓家祠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种庄村。种姓大部分读作Chóng,如宋代有种师道。但也有部分支种氏读作zhòng。需要注意的是,“种”在这里是一个传承字,而非表示种植之“种”的简化字,因此不能写成“种”。
简介
基本字义
种(種)zhǒng(ㄓㄨㄥˇ)
1、生物在生态和形态上具有不同特点的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种差(chā),
2、植物果实中能长成新植物的部分,又泛指生物传代繁殖的物质:种子。种禽。种畜。撒种。配种。
3、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人种。种族。
4、量词,表示类别、式样:种种。两种人。
5、指胆量或骨气:有种。没种。
其他字义
种(種)zhòng(ㄓㄨㄥˋ)
1、把种子或幼苗等埋在泥土里使生长:种地。栽种。
其他字义
种chóng(ㄔㄨㄥˊ)
1、姓。如宋代有种师道。
UNICODE
种字UNICODE编码U+79CD,10进制: 31181,UTF-32: 000079CD,UTF-8: E7 A7 8D。
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汉英互译
grow、seed、genus、stirp、strain
相关字词
类、收
English
seed; race, breed; to plant
基本介绍
种[种,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亦可读作zhòng(ㄓㄨㄥˋ)]
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
源于高辛氏,出自远古时期帝喾属下八元中的仲堪、仲熊之后代,属于避难 改姓为氏。仲堪,是仲氏得姓鼻祖,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上说,是高辛氏执政时期属下贤者“八元”之一。古代相传,帝高辛氏属下八个有才德的人。据史籍《左传·文公十八年》中的记载:“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在仲堪、仲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并尊奉仲堪为仲氏的得姓始祖,在夏朝灭亡之际,该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战乱而改成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依然读作zhòng(ㄓㄨㄥˋ)。
该支种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二个渊源
源于任姓,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汤的佐相仲虺的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仲虺,是著名的造车鼻祖奚、任、薛、仲四大姓氏的祖先奚仲(车服大夫、车正)的后代,世袭为古薛国(今枣庄市薛城奚村)首领。夏桀五十二年(公元前1600年),商、夏两军在鸣条(今河南洛阳市一带)展开了大战,而夏桀的军队早已士无斗志,纷纷倒戈。商朝军队越战越勇,部族多方归服,结果夏桀大败而逃,三年后逝世于亭山(今安徽巢湖卧牛山)。仲虺接着率军去攻打忠于夏桀的部族三义,缴获了这个国家的镇国之玺。之后仲虺和伊尹四方部族通报了全国的情况,四方部族全部归服,仲虺和伊尹协助商汤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平定了天下。汤遂封仲虺为左相,号称商汤开国第一功臣。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代上卿仲山甫的后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仲山甫,原本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他本人却是一介平民。仲山甫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间有很高的威望。西周王朝在姬静姬静执政时期(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仲山甫受举荐入王室,任卿士,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今河南焦作修武周庄乡李屯村),从此以樊为姓,为樊氏得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东汉史学家服虔在《史记正义》中解释说:按祖祀扫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统称“穆”,二、四、六居左,统称“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称“穆仲”、“仲父”、“樊仲”等。至于仲山甫出生于何地,史籍无载。但他的封地樊就是周天子给他的法定籍贯,所以后世称他为“周樊人”或“南阳樊人”,即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史籍《姓氏考略》引《广韵》说:“樊,望地南阳郡,系出姬姓,虞仲支孙仲山甫封于樊,后以封地为姓。”也说明了他是南阳樊人,当时的南阳即今修武。在典籍《诗经·大雅·高》中有赞句:“崧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还说: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国家的栋梁。并专门颂扬仲山甫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不侮寡,不畏强暴,总揽王命,颁布政令,天子有过,他来纠正等等。当时姬静“料民于太原”,即在今甘肃镇原一带组织了历史上最早的人口户籍普查,以控制西戎民族,而仲山甫为了周代的安定,曾予以劝谏。仲山甫的突出政绩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即废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商业等。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时期的繁荣景象,史称“宣王中兴”。
仲山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自然也得罪了不少当朝贵族的利益,所以在周宣王逝世后,贵族们疯狂反噬,仲山甫的子孙族人们在迫害下便纷纷逃逸,为避仇祸,其中有改为谐音的种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仲由,属于避难改姓为氏。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泉林镇卞桥村),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仲由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事亲至孝。十八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孔子设礼相诱,收其为弟子。仲由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在孔门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曾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了。”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仲由任鲁国季孙氏的宰,后应卫国执政上卿孔俚之邀任其家宰。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卫出公姬辄十三年,卫后庄公姬聩元年,公元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杀卫出公,卫出公闻讯而逃,蒯聩得立,是为卫后庄公。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当面指责蒯聩。蒯聩恼羞之下命卫士石乞与仲由相搏,争斗中石乞挥戈击歪了仲由的帽冠,仲由因此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竟然不顾争斗而去系自己的帽缨,结果被中石一戈杀之。在仲由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仲氏,世代相传。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李隆基追封仲由为“卫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加封其为“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赵禥赵禥再封其为“卫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改称其为“先贤仲子”。据文献《仲氏大宗谱》的记载,仲由的第九代孙叫仲隆,为秦朝时期的一名处士,原隐居于峄山(今山东邹城),后仍返回祖地卞(今山东泗州泗水镇卞桥村),娶妻生三子:长子仲纲(一说仲网),次子仲勃无嗣,三子仲动。按山东省《滕阳种氏族谱》中的记载:“先贤十世孙讳动者,值秦大兴焚书坑儒之际,与其父讳隆以避秦乱,隐居山,易仲为种。”仲、种二氏由此分开。在《仲氏大宗谱》与《种氏宗谱》中,所记载的第一~第十代世系完全一致,说明仲、种二氏源出一个共祖。传到仲由的第十代孙仲动时,正是秦始皇执政晚期。秦始皇嬴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原齐国人淳于越反对当时推行的“郡县制”,要求按古制大肆分封贵族。丞相李斯对此加以驳斥,由此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体系,同意了李斯的建议下,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者一律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并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秦始皇嬴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4年),有两个术士分别叫侯生和卢生,他们暗地里四处诽谤秦始皇,之后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大怒,立令御史调查,结果审理下来,得犯禁者竟有四百六十余人之多,于是秦始皇下令全部予以坑杀,此即为“坑儒”。这两件事合称历史上所传的“焚书坑儒”。其实,秦始皇坑杀的基本上以术士者为主,儒者很少,应称“焚书坑士”。仲动之父仲隆一直以“处士”即清高之人自居,很容易被列入所“坑”之列,因此仲动为避“坑士”之祸,遂改姓氏为谐音的种氏,避过此难,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种氏一族历史悠久,瓜蔓延长,自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以来,已经先后四次修谱,后裔族人已经分布全国各地,姓氏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五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末年越国大夫文种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文种,郢人(今江陵县),与宛三户里人(今南阳市宛县)范蠡为同为越国大夫。他曾总结商周以来征伐经验,向越王句践提出了伐吴九术: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帛,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好,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越王句践用了其中的三术,即灭了强大一时的吴国。越灭吴后,范蠡认为句践其人“可共患难,不可共与荣”,因此弃职而走。离开越国之前留信给文种,劝他也离开。但文种舍不得即得的荣华富贵,看了信之后并未离开,仅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赐给文种一把名为“属缕”的剑,并让使者传话说:“你当初给我出了九条对付吴国的策略,我只用三条便打败了吴国,剩下的六条在你那里,你用这六条去地下为寡人的先王去打败吴国的先王吧!”于是文种在后悔无奈之下举剑自杀。
在文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六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成侯赵种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姬喜姬喜元年(赵敬侯赵章十二年,赵成侯元年,公元前375年)赵敬侯病逝,当年赵章之子赵种即继位,是为赵成侯。当时,公子平原君不服,曾与赵成侯争位,为乱一时,后被赵成侯平定。赵成侯在位期间,多次出兵伐卫国,连续攻取卫国七十三个乡邑与甄地(今山东城旧镇)。后又与韩国联合攻周代,将周王室一分为二,形成了东周晚期有两个周王的混乱局势。不久魏国举兵伐赵,赵军先败于蔺,再败于怀(今武陟县)、浍(今翼城县)。至周显王姬扁五年(赵成侯十二年,魏惠王魏罃七年,秦献公嬴连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以后,秦国三次攻魏国,赵成侯出兵救魏国,又与韩国联合攻秦国。到了姬扁十年(赵成侯十七年,魏惠成王十二年,韩昭侯四年,公元前359年),赵、韩、魏再分晋地。此后赵成侯多次与魏、齐、宋、燕等诸侯相会。周显王十五年(赵成侯二十二年,魏惠成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惠成王再次举兵围攻赵国首都邯郸县,周显王十六年(赵成侯二十三年,魏惠成王十八年,齐威王田因齐四年,公元前353年),魏军击破了邯郸,赵成侯求救于齐国,齐国出兵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于桂陵之战(今河南长垣西北部)。不久,魏国归还了邯郸。
周显王十九年(赵成侯二十六年,公元前350年),赵成侯逝世,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即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七个渊源
源于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田种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该支种氏出自战国时期齐国田氏家族,为帝舜后裔。战国时期的姬扁三十六年(齐威王田因齐二十四年,魏惠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33年)与魏惠成王(梁惠王)魏罃会田于郊。当时魏惠成王问齐威王:“王有宝乎?”齐威王回答:“无有。”魏惠成王则得意扬扬地讽刺齐威王说:“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齐威王却正色对魏惠成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当时魏惠成王大惭,不而去。齐威王所说的“吾臣有种首者”,指的就是大夫田种首,专门负责齐国的治安,简称种首、或田种。在他的治理下,齐国首都盗贼消失,路不拾遗,一派清平景象。
在田种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种氏族人集中分布在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东双沟镇一带,只有该支种氏的姓氏正确读音作chóng(ㄔㄨㄥˊ)。
第八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满族汪佳氏,亦称王佳氏,世居王佳(今辽宁沈阳东陵区汪家乡)、辽阳市(今辽宁辽阳)、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等地。后有蒙古族、赫哲族引为姓氏者,蒙古语此姓亦为满语音译。汪佳氏本身分为两个来源,一为女真人旧姓,一为蒙古姓。女真汪佳氏祖上出自长白山以东讷图里城,后分出支系移居苏完部,满语为Wanggiya Hala。大约17世纪中期苏完部汪佳氏随部迁到嫩江上游与蒙古人杂居,由此产生蒙古汪佳氏。留居的讷图里汪佳氏后来被努尔哈赤收编入了八旗,称为佛满洲汪佳氏。到了清顺治汪佳氏4世祖胡尔班因征战有功被封一等轻车都尉,他的后代一直留居京津地区。
杂居在东蒙古的那支汪佳氏直到清康熙才随着巴尔虎部的内附而编入八旗,但这支人并没有都编入满洲八旗,而是有的编在了蒙古八旗,有的编在了锡伯营。其中锡伯营汪佳氏后来迁到了沈阳市,蒙古八旗汪佳氏被迁到了锦州吉林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汪氏、王氏、种氏等。
汪佳氏历史名人有:
虎尔班,正白旗人,世居讷图,从征霸州,赐号巴图鲁,授骑都尉,累晋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
官文,满洲正白旗人,居辽阳,道光十二年出任广州副都统,镇压太平军有功,累官文华殿大学士,进封一等伯。孙兴恩袭职。
班第,满洲镶红旗人,世居王佳,以地为氏,从征大同阵亡,赠骑都尉。
海明,满洲正蓝旗人,雍正十三年授内阁中书,累官天津市知府,四川省、湖广总督。
该支种氏始祖为汪佳·种灵,满洲正蓝旗人,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武进士,累官至成都副都统。清末民初,汪佳·种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汉化姓氏者,称种氏,世代相传至今,姓氏读音作zhòng(ㄓㄨㄥˋ)。
得姓始祖
仲堪、仲虺、仲山甫、仲由、种首(田种、田种首)、种动(仲动) 。
各支始祖
种氏一支的先祖为仲子,其后裔代不乏人。由于历代的礼遇和仲子的影响,仲子后裔人才蔚起,无论大宗还是支子,各方面卓有成就者代不乏人,瓜绵绵。
迁徙分布
公元89年汉代,先祖种兢,字,奉高。任洛阳令。公元141年的由河南洛阳,随种暠(皓)祖,率种家军到益州(四川)和武威郡(甘肃省)陕西省等地。唐代种如愿大将,宋代种世衡祖,率他的子孙和宋代种家军镇守陕西,山西省,甘肃等地。明代种得山,种九月,种一太祖,随明洪武年间的迁民潮,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山东省,河北省,安徽,河南,江苏省等地。宋代种氏墓地在万年县神禾原(今华州区杏林镇)。
种家人在全国各省市的分布:
山东省微山县昭阳街道办事处(彭口闸)、种口二村、种口三村、种口四村、三关庙村、后学南村、后学北村、四新村、渐东村、渐西村、夏镇南门口村、鹿弯村、大王庙
山东省薛城区常庄、种庄、种楼、西种庄、东种庄、北种庄、驿城、古邵种庄村、滕州种家寨、后大庄、小官庄、将庄、东仓、匡腰、张桥、筑桥村、阴平、柴胡店镇官路口村
山东省聊城莘县朝城后种楼村、白井村、前种楼村、罗庄村、莘县舍利寺南街、小屯村、莘县大张家镇夏沟村、莘县岩集乡罗庄、刘店子村
山东省荷泽牡丹区李庄镇种家庄、牡丹区万福街道办范庄、单县高韦庄镇二郎庙村、曹县安才楼镇朱王庄村 山东省单县高韦庄镇马寨村、山东省单县浮岗镇冯寨村、单县高韦庄镇大徐庄
山东省临沂费县上治镇大种口村、沂水县高桥镇柳子沟村、富泉村、铜井镇凤台庄村
山东省东营广饶县大码头乡高港村
衡水市桃城区赵家圈乡种家庄、种梁村、东杨家村、北沼乡种高村、大屯乡种家湾村
河北唐县南伏城村、山南庄村、北庄子村
河南焦作沁阳贺村
开封市陈柳镇南关西区15队
商丘市宁陵刘楼乡解庄村、李老家乡张五亭楼、贾寨镇八里堂村、扬新庄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黄陵镇大山呼村、里庄乡海庄村、李庄乡刘庄村
河南阳徐镇乡九章村
河南三门峡市灵宝灵宝市函古关镇墙底村、岸底村、西留村、坡头村、店头村、孟村村、西宅村
河南省濮阳九章村
安徽省州市蒙城县辛集乡芡河村种庄
安徽溪县泥善镇种道沟村、种里庄村
江苏省盱眙县官滩镇赵东组
山西朔州应县南河种乡北河种村、南河种村
山西晋城种家庄
西安市长安区内苑乡高桥村、酒务头村、郭庄镇香积寺村、高陵区崇皇街道井王村
陕西谓南华县华州镇王什字村、白水县北乡的阿堡村、富家尧村、温家村、史官乡丰乐村、蒲城县旱井镇蟠桃村一村
陕西省扶帐镇前进种家村
扶风县南坡村种
陕西汉中市
陕西合阳洽州申东村、黑池镇豆庄村
陇西县种家巷
武汉市汉阳区中心种家村
重庆万州区铺垭库岸烂田湾种家湾
历史名人
历史上,种姓中的名人很多,《汉书》中记载的有:种兢、种邵、种拂、种辑等,其中种邵是洛阳人,在刘协时曾做过益州刺史。唐代有种如愿。宋代有种世衡、种放、种谔、种朴。明代有南宫知县、咸宁市人种云龙、宁夏回族自治区参将种兴,及宁夏总兵种勋。
仲山甫:姬静时卿士,食采于樊……佐成中兴之治。仲山甫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后裔,虽家世显赫,但他本人却是一介平民。早年务农经商,在农人和工商业者中部有很高威望。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受举荐入王室,任卿士(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位居百官之首,封地为樊,从此以樊为姓,为樊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诗经·大雅·崧高》说: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国家的栋梁。《诗经·大雅·燕民》是专门颂扬仲山甫的诗歌,他品德高尚,为人师表,不侮鳏寡,不畏强暴,总揽王命,颁布政令,天子有过,他来纠正等等。
种 暠(皓):字景伯,河南省洛阳人,仲山甫之后。中国历史名相(中国宰相录有记载)。有二子:种岱,种拂,孙种(种佛子)。种辑为种家别支(也是种暠之后),均为东汉大将。《后汉书·卷五十六种暠传》载。
种 岱:字公祖。好学养志。举孝廉、茂才,辟公俯,皆不就。公车特征,病卒。《后汉书卷五十六种岱传》
种 佛:字颖伯。初为司隶从事,拜宛令。时南阳郡吏好因休沐,游戏市里,为百姓所患。拂出逢之,愧其心,自是莫敢出者。政有能名,累迁光禄大夫。初平元年,代荀爽为司空(济南府)。明年,地震策免。李傕、郭汜之乱,长安溃,百官多避兵冲。拂挥口而出:“为国大臣,不能止戈除暴,致使去欲何之!”遂战而死。子邵。
种 邵:陆钟琦,少知名。中平末,为谏议大夫。刘协即位,拜邵为侍中。卓既口权,而恶邵强力,遂左传议郎,出为益。凉二州刺史。会之职。服终,征为少府。大鸿胪,皆辞不受,曰:“昔我先父以身殉国,吾为国子,不能除残复怨,何面目朝觐明主哉!”遂与马腾、韩遂及议大夫马宇共攻李、郭汜,以报其仇。战死在长平观下。
种 辑:后汉帝时,为长水校尉。建安四年,与车骑将军董承、昭信将军王子服、吴硕、王义郎、接汉献帝旨除操。衣带诏事发,大骂操曰;“忠臣不怕死,吾等死作汉鬼,强似你阿附国贼。”建安五正月年被操杀并株连三族。《后汉书·献帝纪》
种 兢:字奉高,生卒不详。汉代(公元89年汉和帝刘肇)任洛阳令,《隶续》卷十二载。汉永元四年时任洛阳令种兢,因受班固家奴醉酒侮辱,为报复收捕了班固《资治通监四十八卷》载。修韩勃孔庙时,河南洛阳令种兢字奉高捐五百,《韩勃孔庙碑阴》载。
种如愿:唐代行军总管刘弘基军中之大将,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七月十八日甲寅袭王世充河阳城(袭河阳城之战)焚毁其河桥得胜而还,后调守晋州。
种时光:南唐金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南唐帝。烈祖李异的夫人,后封郡夫人为皇太妈,其子南唐保宁王李景迈。《资治通鉴卷二五八三》载。
种道人:宋高宗绍兴间杭州市相士,诗人。事见《夷坚三志·辛卷》第四,
种 斌:济南市知府,赵扩四十五年(公元1239年)宋史本纪第四十载。
种 诩:宋吏部令史,后调补长安主簿。(可考证,已知有三子:种昭衍、种放、种汶,种汶被授为‘秘书省正字’孙:种世衡、种世雍、种世才孟州司马)
种 放:(公元955-年--卒于赵恒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著名道士、画家,易学家,教育家,诗人字名逸(《郡斋读书志》作明逸。此从宋史本传),自称隐士,云溪醉候,河南省洛阳人。《书史会要》卷六载。居华山,为陈抟弟子。宋真宗时(998—1022年)曾为左司谏,深受真宗赏识。他精通道学,又善书画,有名画《山居图》和诗句传世。南宋朱霞(约1127年前后生存)著《汉上易解》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木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父令举进士,辞道:业未成,不可妄动)。住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及父卒,奉母隐终南山,以讲习为业,凡三十年。咸平中(公元1001年左右)征赴阙,累拜给事中,迁工部侍郎。后真宗召为左司谏,辞归山。一日晨起服道衣,聚诸生列饮,取平生所作章疏,悉焚之,酒数行而卒。诏赠工部尚书。放好为诗歌,有集六卷,《文献通考》又有《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乙祠录》等,并行于世。《宋史卷四五七,种放传》载。种放终身未娶,无子嗣,卒,年六十。侄种世衡。
种 汶:任秘书省正字(监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仇典籍,判正讹谬。)
种世衡:(985~1045)字仲平,洛阳人,中国北宋军事统帅(中国历史军事统帅中,种世衡排在147名)。书画天才(有《枣龟》画存世)。有八子、诊、、咏、谔、所(说)、记、谊。《宋朝事实类苑》卷56‘种世衡’条),其中诂、诊、谔、谊为宋朝大将颇有战功,种昭衍、种记并无显赫事迹。孙种朴(谔之子)、种师道、种师中(均为记之子)、种师闵。曾孙种浩、种溪、种洌、种。玄孙种彦崇、种彦崧。
种世才:任孟州司马(孟州;位于今天焦作市西南)
种 诂:字大质。宋代名将。少慕从祖放为人,不事科举。当任官,辞以与弟,时称“小隐君”。世衡卒,录古为天兴尉,累转西京左藏库副使、泾原路都监、知原州、又徙、隰二州,卒,年七十。
种 诊:宋代名将,洛阳(今属河南省)人。赵曙治平二(1065),为殿中丞,除洛苑副使、充环庆路都监(《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一一)。赵顼熙宁三年(1070),知环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五)。元丰四年(1081),知镇戎军。六年,充永兴军路兵马都辖
种 谔:(1027年—1083年),字子正,洛阳人,宋代名将(老种经略相公),世代守宋夏边境。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其人熟悉边情,性烈骁勇,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屡建战功,此时积怒在胸,主张再次讨伐西夏,雪“灵州丧师”之耻:“今之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寡州于乌延,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盐州,则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州、灵州,可以直覆西夏巢穴,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后官至经略安抚使、鄜延道总管。在永乐城之战中与徐禧、李舜举等一起战死《种太尉传》。
种 谊:字寿翁,宋代名将。熙宁中,古入对,赵顼问其家世,命谊以官。从高遵裕复洮、岷,又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将。谊倜傥有气节,喜读书。莅军整严,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拜西上阁门使、康涅狄格州刺史,徙知敷州。迁东上阁门使、保州团练使,卒,年五十五。
种 咏:宋代名将(宋宗二---三年).八月已卯,夏人犯大顺城,知庆州李复圭以方略授环庆路钤辖李信、庆州东路都巡检刘甫、监押种咏出战,兵少取败。复圭诬信等违其节制,斩信及刘甫,种咏死于狱。冬十月丙子,知庆州李复圭擅兴兵败绩,诬裨将李信、刘甫、种咏以死,御史劾之,贬保静军节度副使。
种 朴:宋代名将,知环州,元符二年(公元 1099 年),又举兵攻占青唐(今青海西宁),以青唐为西宁市,邈川(今青海乐都)为湟州,却遭吐蕃族的反抗,宋将种朴阵亡
种师道:(1051年-1126年)小种经略相公,北宋名将。(中国历史军事统帅中,种师道排在145名)。字彝叔,初名建中,避宋徽宗年号改为师极,诏赐今名,洛阳(今属河南省)人。世衡孙。少从张载学。以荫补三班奉职,易文阶,为熙州推官,权知同谷县。累提举秦凤路常平,知德顺军。坐尝议役法蔡京意,入党籍,屏废十馀年。起知怀德军,历知西安州、渭州,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拜保静军节度使。徽宗宣和四年(一一二二),责致仕(《宋史》卷二二《徽宗本纪四》)。又起知宪州、环州,俄还保静军节度使,复致仕。七年,金人南下,召为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河东河北路制置使兼都统制(《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六四)。钦宗靖康元年,加检校少傅,同知枢密院事,为京、河北省、河东路宣抚使。金师退,罢为中太一宫使。复加检校少师,进太尉,换节镇洮军,为河北、山西省宣抚使。以病卒,年七十六。谥忠宪。《宋史》卷三三五、《东都事略》卷一○七有传。
种师中:字端孺。宋代名将,历知环、滨、邠州、庆阳府、天水市,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宣使。太原之战,师中独以麾下死战,自卯至巳,士卒发神臂弓射退金兵,而赏不及,皆愤怨散去,所留者才百人。师中身被四创,力疾斗死(公元1126年四月)。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诸军自是气夺。刘言:“师中闻命即行,奋不顾身,虽古忠臣,不过也。”请加优赠,以劝死国者。诏赠少师,谥曰庄。种师闵:宋代名将,公元1126年8月(宋靖康元年)领军四万与金军交战于河北井陉,在与金将金斡离木对阵时殉国。
种 溪:阁门侯
种 浩:官迪功郎
种 浤:义郎合门祗候。
种 兴:明代宁夏回族自治区参将,天顺元年四月乙卯(公元1457年4月),孛来寇宁夏,参将种兴战死。
种云龙:明代南宫知县,咸宁人(武汉)
种 勋: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宁夏总兵官。
郡望堂号
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洛阳市(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南洛河、伊河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知府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博兴市高青县、桓台县、广饶县、寿光县等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改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博兴县)。南北朝时期移治到广饶县(今山东广饶),隋朝初期废郡改东安县(今浙江富春)。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姬诵时周公营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市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晋朝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市、伊河、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之战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河、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朝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市、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市,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区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代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市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晋朝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洛阳市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
乐安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滕阳堂:山东鲁东南济宁、枣庄市一带种氏堂号。
双洪堂:鲁西南聊城种氏堂号。
家谱文献
仲氏大宗谱
著者待考,清代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中国国家图书馆。
滕阳种氏族谱
著者待考,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木刻活字印本,先后共四次修谱。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宗祠对联
八言通用联
讲习终南,名贤却聘;
制置河北省,宿将善谋。
——佚名撰种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洛阳人种放,字名逸,沉默寡言而好学,七岁能写文章。父亲让他考进士,他推辞说:“学业未成,不可轻举妄动。”父亲死后,他奉养着母亲隐居到终南山,以讲习为业,达三十年。咸平年间,被朝廷征召,历官给事中、工部侍郎;赵恒时,任左司谏,他辞别朝廷,又回到山中。
下联典指北宋末种师道,字彝叔,种放哥哥的曾孙,官至京畿河北制置使,知兵而有谋略,靖康之变年间,金兵南下,他进宫献计,但朝中因他年龄大(当时人称“老种”)不能尽用他的计谋。京城陷落后,徽宗拍着胸口说:“都是因为没听种师道的话,才到了这个地方!''
字辈排行
枣庄市种氏滕阳堂行辈
希,集,生,成,化。明,衍,道,法,传。
,尚,家,兴,庆。纪,叙,思,久,延。
庭,训,克,谨,守。贻,泽,永,葆,全。
华,宗,峰,向,茂。常,世,学,圣,贤。
福,贵,怀,远,志。国,昌,群,后,繁。
聊城市种氏双洪堂行辈
蕴,耀,振,贻,绪。统,延,肇,,伟。
崇,维,昭,光,辉。怀,如,敦,恒,循。
封,典,锡,恩,广。令,德,毓,贤,。
昌,旺,胜,明,煌。荣,茂,超,清,香。
国,,享,祯,利。乾,坤,乐,泰,康。
四川广元市朝天门区陈龙村、永平村有现有二十字辈
三,支,兴,帮,国,登,天,志,永,发,道,大,德,自,美,宽,仁,意,光,华。
大、丙、振、朝、长、夫
大(集),丙(生),振(成),朝(化),长(明),福(衍),立(道),法,传
高祖、正、*(字看不清楚,有深圳市种氏朋友请予明细,谢谢)、体、才、广、德、魁、俊、存、金、玉、同、万、建、锦、秀、亭、博、学、永、明、鹏、展、瑞、云
永登县城遵彝堂行辈
国,有,子。(有甘肃永登县城种氏朋友请予明细,谢谢。)
西安市灞桥区红旗街道办事处高桥村、长安区镇街道办事处酒务头村、郭杜镇街道办事处香积寺村行辈
兴,永,思,应,西,丙,文,宗
凤 树 恒 永 祥,经 济 振 家 邦。文 武 全 才 盛,荣 华 富 贵 长。
杂记
种放 《寄二华隐者》
我本厌虚名,致身天子庭。
不终高尚事,有愧少微星。
北阙空追悔,西山羡独醒。
秋风旧期约,何日去冥冥。
《寄怀》
予生背时性孤僻,自信已道轻浮名。
中途失计被簪,目睹荣辱心潜惊。
虽从鸾共班序,常恐青蝇微有声。
清风满壑石田在,终谢吾君甘退耕。
《无题》
楼台缥缈路岐傍,共说祈真白玉堂。
株树风高低绛节,灵台香冷醮虚皇。
名传六合何昭晰,事隔三清限渺茫。
欲识当年汉家意,竹宫梧殿更凄凉。
种道人
《赠李用之》
道用元未是,再至却须成。
但看西行日,归来一饷荣。
种诊
《双桧联句》
古宇列双桧,森郁欹檐角。
高干若偃盖,低枝罗翠幄。
叶硬攒猬毛,子圆如雀壳。
盘根虽轮,呈才终卓牵。
枯冬傲霜雪,炎夏宜雨雹。
苍皮绕龙蛇,危巅巢鸑鷟。
岁寒知后凋,清风到先觉。
月涵烟影孤,雨溜青苔驳。
愿逢繁辂用,勿使为。
春姿笔工偷,风韵溪虎学。
松筠比节操,虫鸟敢啄。
黛色晚山分,清香朝露濯。
桃李耻妖饶,椅梧羞。
绿背龟鮻强雌雄,奇胜重古朴。
气势已千寻,栽培从一握。
五松惭位,秦封受殊渥。
种世衡的画-----《枣龟》种世衡(985-1045),字仲平,河南洛阳人,宋代名将书画天才,出身于书香门第,是隐居终南山豹林谷,工部侍郎种放之侄。种世衡一生受种放的熏陶酷爱书画,但是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枣龟》存世就极为珍贵,也是种世衡爱国主义的充分体现。《枣龟》画的上方挂着几个翠绿枝叶,掩映着青里透红的枣儿,下方一只栩栩如生的乌龟在向上伸着头张望。整幅作品鲜活畅快,格调高雅别致,似乎蕴有无尽的寓意。据《宋史》记载这幅画是他在边疆驻防而作,用此画让一僧人送至敌国西夏大将刚浪,寓以西夏‘早归’大宋之意,借以离间刚浪夌与西夏王元昊的关系,致元昊杀掉刚浪夌,大胜西夏。其意境比起那些花前月下、河塘池边的山水作品要高远得多。
《东染院种君墓志铭》
范仲俺
君讳世衡,字仲平。初康定元年春。夏戎[注]犯延安市,百姓被其毒。君时为鄜州人事,建言:延安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因其废垒而兴之,以当寇冲。朝廷从之,以君董役事。君胆勇过人,虽俯逼戎落,曾不惮畏,且战且城。既而朝廷署故宽州为青涧城,授君内殿承制,知城事,旌其劳也。塞下多属羌,向时汉官不能布恩信,羌皆持两端。君乃亲入部落,劳问如家人,多所周给。属羌爱服,皆愿效死。庆历二年春,予按巡环州。患属羌之多,而素不为用,与夏戎潜连,助为边患。期急病也。乃请于朝,愿易君理怀。予谓非斯人亲之,不能革其心。君既至环,乃周行境同,入属羌聚落,抚以恩意。有牛家族首奴讹者,倔强自处。君戒曰“吾朝行劳尔族。”奴讹曰:“诺。”是夕大雪三尺,左右曰:“此羌凶诈,又所以处险恶,非可前。”君曰:“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遂缘险而进。奴讹初不之信,复会大雪,谓君必不来;方坦卧帐中,君已至。奴讹大惊曰:“我世居此山,汉官无敢至者,公了不疑我耶?”乃拜伏。君复教土人习孤矢以佐官军。吏民有请某事辞某事者,咸使之射,从其中否与夺之;坐过失者亦用此得赎。吏农工商,无不乐射焉。由是缘边诸城,独环不求增兵,不烦益粮,而武力自振。夏戎闻,乃不复以环为意。君在边数年,抚养士卒,牢宠羌夷,无贤不肖皆称之。
《闻 捷?闻种谔米脂川大捷》
闻说官军取乞誾,将军旗鼓捷如神。
故知无定河边柳,得共中原雪絮春。
《闻种谔米脂川大捷》
王
神兵十万忽乘秋,西妖气一夕收。匹马不嘶榆塞外,长城自起玉关头。
君王别绘凌烟阁,将帅今轻定远侯。莫道无人能报国,红旗行去取武威郡!
《贺岷州守种谊破鬼章二首》
王师一举疾於雷,顷刻俄闻破敌回。
且喜将门还出将,槛车生致鬼章来。
围合洮州敌未知,烟云初散见旌旗。
忽惊汉将从天下,始恨羌酋送死迟。
《中国古代智囊全集——种氏取虎》(《春渚纪闻?卷四?胶取虎》作者:(宋)何薳)
【原文】
忻、代种氏子弟,每会集讲武,多以奇胜为能。一夕步月庄居,有庄户迎曰:“数夕来,每有一虎至麦场软间,转展取快,移时而去,宜徐往也。”或请以一矣毙之。一子弟在后笑曰:“我不烦此,当以胶黐之,如粘飞雀之易。”众责其夸,曰:“请钱五千具饮,若不如所言,我当独出此钱。”众许之。翌晨,集庄户置胶黐斗余,尽涂场间麦杆上,并系羊为饵,而共伺其旁。至月色穿林,虎果至,遇系羊,攫而食之,意若饱适,即顾麦场转舒其体,数转之后,胶杆丛身,牢不可脱。畜性刚烈,大不能堪,于是伏地大吼,腾跃而起。几至丈许,已而屹立不动,久之,众合噪前视,已死矣。
【译文】
忻州市种氏子弟们,每次集会比武,多以能用奇谋取胜为能事。
一晚,众人来到月庄居,庄主说:“这些日子来,每晚都有一头老虎出没在麦田附近的软藁间,行动快速,不久就离去。我们若要捉虎,现在就得出发。”
有人建议一箭将老虎射杀算了。有一名种氏子弟笑着说:“我无需用箭,只要用骨胶,就好比用木胶粘飞鸟一样,轻松愉快就能捉到老虎。”
种家军
种家军早在汉,唐,宋,明,就镇守边疆,血洒沙场。汉代有种皓和他的子孙三代。唐有种如愿唐代大将。宋代有种世衡和他的子孙四代,英雄辈出,代代忠烈。明代有宁夏参将种兴,及宁夏总兵种勋。种家军的历史久远而辉煌,世代忠列可歌可泣。在中国的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不朽的一页。北宋统治的168年间,种家军英雄辈出。元人修史时指出:宋代自种世衡后,种氏一门四世,据《宋史》及《续资源通鉴》、《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记载:“种氏为山西省巨室”,“号山西名将,”北宋两世、三世为将者不少,而三代以上为将者就相当有限了。只有像曹氏、高氏、种氏、姚氏及折氏等少数将门。《宋史》卷三百三十五有传。据载,种世衡“少有气节,昆弟有欲析其者,悉推与之,惟取图书而已。”表现出不同凡俗的志趣。赵祯(公元1023~1065在位)康定元年(1046)为敷州签书判官,当时正值对西夏用兵之初,叛立大夏国不久的李元昊经常侵扰延、绥二州一带,延州正当夏人出入之冲,“地阔疏,士兵寡弱”,种世衡乃向当时担任“陕西都转运招抚使”,兼“延州知州”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提出建议:“延安东北地区二百里有故宽州(今陕西省清涧县),请因旧垒而兴之,以当寇冲,右可因延安市之势,左可致山西省之粟,北可固银、夏之旧。”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且命令他主持这一工程。种世衡一面抵御夏人的骚扰、争夺,一面坚持施工修城。但当地处险无泉,众议此处难以坚守。“凿地百五十尺,遇石横亘,工徒曰:‘是不可井矣!’世衡曰:‘过石而下,将无泉邪?尔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定偿百钱,工乃致力,过石数重,泉果沛发。城成,赐名清涧,以世衡知城事。”据清?道光八年修《清涧县志》卷二“古迹”记载,清涧城内大十字街口有“种公古井”,并立有牌坊;在县东南五十步,有“种公将台”,下为演武场;城北有“草场山”,为当年种公积草处……至上个世纪50年代,遗迹犹存。
参考资料
未收录在《百家姓》中的种(chóng)姓.中华龙都网.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