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邵雍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祖籍范阳(今涿州市大邵村)。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

邵雍出生于衡彰,后邵雍随父迁居卫州共城(今河南省辉县),定居于苏门山。邵雍从小胸怀大志,无书不读,又各地周游以增长见识。宋皇元年(1049年),邵雍定居洛阳市,师从理学家李之才,学习《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等知识。邵雍为人豁达,安贫乐道,颇受司马光富弼吕公著等洛下达官贤士的敬重。邵雍曾两次被举荐为官,但他甘于治学,不乐为官。宋熙宁十年(1077年),邵雍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赵顼追赠他为秘书省著作郎,赵煦赵煦赐其谥号康节。邵雍著有《皇极经世书》《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等作品。

邵雍的学说虽存在争议,但他在理学和易学上都有极大的创举,并影响后世。明代学者刘康祉评价邵雍是开启宋代理学的人。当代学者王育济认为“周敦颐、邵雍为理学构建出一个天地万物生成的宇宙观,引出了宋代理学的主题”。当代利奥六世张立文先生认为“邵雍为理学开出线路,具有路蓝缕的历史价值。

人物生平

邵雍祖籍河北范阳,其曾祖父时,因避战乱而举家迁徙到了衡彰,邵雍小的时候,又随父亲南移到了共城(今河南辉县市)。邵雍少时自觉有雄奇之才,遂立下了济世之志。他无书不读,又周游吴、楚、齐、鲁、梁各地,以增长见识。邵雍三十岁时,共城令李之才听说他好学,便主动登门授课,教授他《河图》《遁甲演义》、伏羲八卦六十四卦图象等知识。邵雍治学刻苦,昼夜危坐以思,夜不就席数年。

宋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移居洛阳市。初时,他居住于茅草房,每日亲自砍柴烧火煮饭以侍奉父母。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名臣志士退居洛阳时,常与邵雍来往,还为其买园圃住宅,邵雍给自己的园子取名“安乐窝”,也因此自称“安乐先生”。在洛阳时,邵雍每天清晨焚香端坐,下午饮酒吟诗,时而也会兴之所至地四处游玩。邵雍为人随和,与人交往无不欢悦,洛阳的士大夫们都很喜欢他,经常邀请他留宿,甚至还会专门备出房间给他居住。

熙宁年间,朝廷推行新法,官吏因受牵制难以施行,邵雍在各州县做官的门生故友纷纷写信给他,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邵雍告诉他们,,推行新法是对百姓有利的事情,贤能的人应当尽力职守,辞官只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任。宋嘉佑年间,朝廷下诏访求贤士,唐长安城留守王拱辰推荐了邵雍,任命他为作监主簿,后来又有担任州团练推官的机会,但邵雍坚决不允,以称病辞谢。

宋熙宁十年(1077年),邵雍病重之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等人从早到晚在侧伺候,并一同商议丧葬事宜,邵雍听见了,召来儿子邵伯温,叮嘱他将自己与祖先葬在一起。不久后,邵雍病逝,终年六十七岁。赵顼追赠他为秘书省著作郎,元祐年间,赵煦赵煦又为他追赐谥号“康节”。

思想成就

思想

邵雍的理学被称为先天学,是基于太极为本体的新儒学。他的学说注重于“数”,因此也被人称为“数学”,邵雍的学说还提倡“安乐逍遥”的精神境界。

元会运世

传统的历法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三十天,一天有十二个时辰。邵雍以12和30为进位,不断交断,创制了以元、会、运、世为时间单位的新历法。

邵雍认为宇宙历程是由无数的“元”组成的,一元代表天地万物的一个产生、发展、兴盛和消亡的过程。一元之下,又有会、运、世的时间单位。一元等于十二会,一会等于三十运,一运等于十二世,一世等于三十年。这样算来,一元就是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即天地万物的一个时间历程,且循环无穷。同时,一元十二会可用十二地支记名,一会三十运则用十天干、重复三次记名。

邵雍还提出了元、会、运、世和《伏羲六十四卦圆图》的对应规则:1元所包含的12会可与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坤、坎、离之外的六十卦相对应,1会对应五卦,分管30运,每一卦统管6运,而卦通过初爻到上爻的依次变爻,一卦又能演变出新的六卦。新的六卦则好又对应原来一卦所统管的六运。如一元的第一会共一万八千年,为复卦,表示一阳初起,是宇宙的新开始。第二会从一万八千零一年至两万一千六百年,为临卦,表示大地的形成。复卦与临卦通过变爻,第六会时为阳爻,即乾卦,表示人已产生。第七会时,变为卦,即阴爻开始随每一会的增加而增加,意味着这一单元开始向下发展。第十二会时,阴爻增满,为坤卦,代表天地已经满了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即将归于毁灭,开启下一个周期。

邵雍通过时间单位和卦像的对应,揭示了宇宙无限的过程是以周期为单元不断重复循环所构成的,而每一单元中,事物都会经历发生、发展,归于消亡的规律。

以物(理)观物

论及观物,邵雍将“观”分为了目观、心以和理观三个层面,“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意思是用感官观物,只能把握事物的外部形状,用心观物只能把握事物的变化状态,只有找到事物背后的“物理”,才能把握到事物的本性。邵雍所强调的是只有把握到事物之理,才能实现对事物的整全认知,从而以不破坏、不违背事物本性的方式使事物得到呈现。

要做到以物(理)观物,首先须进行自我转化,消除私意之“我”,不以个人好恶影响对待事物的态度,既达到无我的状态,然后顺应事物的本性、状态,才能使事物得到最真实的呈现。

至于消除“我”,邵雍提出了绝四,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是个人的好恶成见;“必”是个人对事物的主观期许;“固”是成见的执著与凝滞;“我”则是以上三者的凝结,亦既是去掉个人的好恶成见,去掉个人对事物的主观期许,去掉成见的执著,即能纯化意识,使意识达到真实无妄、常明无碍的境地。

阴阳体性

邵雍关于宇宙发生与构成的理论,是以“太极”为宇宙的本体,又称之为“道”。他认为万物并非自为自生的存在,而是受生于“太极”这一至高实体。太极既是生成万物的本源,又是万物存在之本体,万物因为太极的运动而生,也遵循着太极的运动规律。

邵雍认为,太极的原始状态为“静”,因“动”而“生”阴阳之气,阴阳之气继而“生”万物。太极之动静相互包含、相互实现,共同构成了“天地之道”。为说明万物与阴阳的关系,邵雍提出了“体”和“性”的概念。体指形质,是万物的阴面,属静;性指性质,是万物的阳面,属动。

除“性”和“体”,邵雍还提到气的观点。他认为,“气则养性,性则乘气,故气存则性存,气动则性”。邵雍的性气观点是人体构成要素的流动不止的气与人性的关系,同时也包含了孟子所说的养气的气与养性的性之间的关系。

关于体用,邵雍的观点认为人的感官能够接受外界事物的各种信息,如声色气味,这些信息是万物天然所具有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物质实体的万物。感官作用是自然界中产生的、并可作用于事物的功能,但感官的作用不限于某一实体,实体可以从不同的感觉器官中去感受实体。

影响

理学影响

邵雍以先天象数学的独特形式,构筑了理学的宇宙模式,对宇宙的生成问题作了探讨,在宋代理学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奠基作用,也对后来理学家的宇宙论的构建起了推动作用。周敦颐、邵雍之后的理学家在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时,无不首先从构建宇宙论开始,再通过修养功夫、完善人性,践履人道,以达天理、心理合一的圣贤境界。邵雍的理论还涵盖了极、道、阴阳、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基本范畴,但邵雍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自朱熹以后,理学家几乎都从邵雍的理论里借取思想资料来丰富他们的理学思想。邵雍还对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一派也有影响。他在心学上提出“心无所不谋”的命题,说明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产物,人心是无所不谋的。他的这种观点,对陆九渊有一定的思想影响,开启了南宋陆九渊“宇宙便吾心,吾心即宇宙”心学的先河。

易数影响

邵雍创新的象数推衍方法建构了庞大的象数易学体系,包括了推衍的基本方法、宇宙发展过程理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理论。邵雍的这套体系突破了《周易》的《系辞传》《说卦传》《杂卦传》的宇宙体系和结构,也突破了以往学者所采用的宇宙模式,等同于创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

邵雍易学另一重要影响是用易图来说明易经。邵雍完全由卦象组成,没有引入任何外在于《周易》固有结构的内容所创制的《先天图》和《后天图》,其所诠解的完全是卦象爻象自身的规律。相较于李之才的卦变图式,邵雍的《先天图》更丰富、简洁和精微。可以说用图式解说《周易》象数规律的方法,是从邵雍的先后天图而开始发扬光大的。

思想著作

《皇极经世》

《皇极经世》的书名源于“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至正之谓经,至变之谓世。大中至正,应变无方之谓道”,意即此书用最大的规范来经纬世事,说明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本法则。该书突破《周易》原有的框架结构,立足于《易》之数,配以图像,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运用易理和易数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深化和社会历史变迁,以达到所谓“以天时验人事”,“以人事验天时”,阐明“天人合一”的主旨,是邵雍先天象数易学的核心思想的体现。此外,邵雍还把传说中帝尧即位的甲辰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己未(959年)这三千多年的历史归纳在该书的元、会、运、世的时间体系中,囊括了年代推算与史事罗列,是邵雍历史哲学的体现。《皇极经世书》包括《观物内篇》和《观物外篇》,共12卷64篇,前面六卷以《元会运世》为主,34篇;次四卷为《声音律吕》,16篇;再次为《观物内篇》,12篇;最后为《观物外篇》,2篇。前62篇是邵氏自著,末2篇是门人弟子记述。前者为邵雍亲著,后者为门人所记的听讲记录。

《渔樵问对》

《渔樵问对》是邵雍以问答形式写成的哲学对话录,仅有不到六千字,却架构起一个囊括宇宙的宏大框架,从天地之奥到草木之微,无所不包。《渔樵问对》通过樵者问、渔者答的方式,探讨了天地、自然、社会、历史、人事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涉及了太极、动静、阴阳、刚柔、天地、《复》《姤》、君子小人、利害、命分、体用、水火、善恶、治乱、权变等众多内容。《渔樵问对》中的某些内容与《皇极经世》相同,有些观点相近,也有《皇极经世》没有涉及的部分,但相比于《皇极经世》的晦涩,《渔樵问对》更为轻松平实的问答方式。

文学成就

文学风格

邵雍的诗秉承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自然晓畅,技巧娴熟,平中见奇,富于理趣;又有陶渊明王梵志白居易等之长,又独辟蹊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邵雍的诗继承了《诗经》“风雅”的传统,南宋学者孙奕、清四库馆阁臣、明末清初文学家陆世仪都曾指出,邵雍的诗有“风雅传统”。此外,他在诗中大胆创新,将“以物观物”的思想纳入诗歌创作标准的范畴,使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能摒弃个人的主观好恶,以万物的本真面貌去体察自然,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也正是邵雍诗学的主要特色。

邵雍的诗不拘诗法声律,不避俚语,多以常语入诗,善用顶针排比格式,喜以数字、叠字、联绵字入诗,意味隽永,又以形象寄寓理性认识,诗境超逸空灵。

在邵雍的诗作中,一部分是阐述先天之学的哲理诗,一部分记述优游闲适生活的写景游历诗和唱酬寄和诗,还有一部分是讽喻时政的咏史怀古诗。这些诗注重于当世,不事鬼神,强调耳闻目见,反对专尚空谈,提出了“人贵有精神”,不能“是非随怒喜”的理念。

文学影响

邵雍的诗文被南宋学者严羽称为“邵康节体”,并被当时官宦士绅竞相模仿,司马光的诗集里就有大量模仿邵雍诗风的作品;南宋最重要的诗文选本《皇朝文鉴》收录了北宋各体诗约1020首,其中邵雍的诗有50首;南宋中后期,随着理学地位的巩固,邵雍的诗体在朱熹手中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元初,理学北传,理学诗也成了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邵雍受到众多包括击壤派在内的理学诗人的重视。除此之外,邵雍的隐逸、闲适之风成了时代的主流。继明朝推尊盛唐诗之后,清代提倡宋诗,理学诗开始僵化并逐渐衰,邵雍连同他的“邵康节体”诗受到了时代的批判,但仍有人表示对邵雍诗的喜爱。明代初期,人们乐于将邵雍的诗与杜甫的诗相媲美,清代学者尤侗同样肯定和推崇邵雍诗学。

邵雍诗学同样对朝鲜日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朝鲜的哲学家宋时烈晚年曾仿照邵雍“首尾吟”诗格,写下了组诗《次康节首尾吟韵》,表现出对邵雍诗学的肯定。日本江户时代的隐士石川丈山绘制的《中国三十六诗仙图》,其中就有邵雍;日本还有诸多《伊川击壤集》的藏本。

文学著作:《伊川击壤集》

《伊川击壤集》是邵雍的诗集,记述了邵雍生活、交游及其易学、儒学等相关思想,同样是研究邵雍思想的主要文本。邵雍一生作诗3000余首,但集中仅收录约两千首,大致可分为理趣诗、寻乐诗和感愤诗三类。理趣诗是体现邵雍哲学理论的诗歌化内容,如《乐物吟》《宇宙吟》《观物吟》,又如“日月星辰天之明,耳目口鼻人之灵,皇王帝霸由之生,天意不远人之情”等诗句,反映的哲理与《皇极经世书》一致;寻乐诗记录了邵雍乐天安命、优游闲适的生活态度;感愤诗则多以表达对时政的讥讽,如“自从新法行,尝若樽无酒”等。后世所编录的《伊川击壤集》因版本不同,所收录的诗文数量不一:明初张蓉镜刊本存诗1521首,重出2首;《四库全书》版存诗1515首;《全宋诗》版存诗1541首,其中辑佚46首。

思想传承

宋史》中曾记载邵雍的师承: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由此可见,

陈抟

陈抟,五代十国时期道士,字图南,自号陈抟。五代宋初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人。陈抟精于易学,他立足道家的宇宙生成论,运用佛家“蒋梦麟是法”的观念,创立了以《太极图》《先天图》《易龙图》为主体的“先天易学”。陈抟的易学思想包括太极—无极宇宙生成学说和宇宙生成及道教修炼理论体系,陈抟学说最主要的特点是融合象数及先天理念于一身、以图示的象征形式加以推演,以期从象数运用中性命双修,达到先天层次。

邵雍则是将陈抟的《先天图》和儒家孔孟哲学的“万物皆备于吾”的主观唯心主义,以及《周易风水》神秘主义的象数之学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他的先天学。

种放

种放,字明逸,自号云溪醉翁,洛阳市人。北宋道家、易“图”“书”学传人。种放不应科举,常年隐居终南山豹林谷,以讲习生业,自称“退士”。不喜佛教,曾裂佛经以制帷帐。咸平五年(1002年),在张齐贤的举荐下,召对,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自后常往返于山林与朝廷之间,每次他到京师,秦、雍生徒多追随他、听他讲课。后官累至工部侍郎。种放善长易学,曾师从陈抟学习先天图。

穆修

穆修,字伯长,山东郸州汶阳(今属汶上县)人。北宋文学家、易学家、文言文家。进士出身,官至阜阳市文学参军。穆修性情刚直,好论时政,诋斥权贵,不为朝堂所看重。他倡导古文,搜校韩、柳文集筹资刻印,亲售于京师相国寺。穆修精通《易经》,曾师从种放,学习《先天图》。其易学著作已散佚,留存于世的只有诗集《穆参军集》。

李之才

李之才,字挺之,北宋图(河图)书(洛书)学派易学家。精通《春秋》,尤其精于易学和历史,曾师从穆修学习《先天图》。任共城县令时,曾教授邵雍《春秋》和易学。李之才的易学主“卦变说”,认为六十四卦卦象不是固定的,卦象之间可以互相变动和转化,而变动和转化是以乾坤为基础的,是阴阳爻的上升而展开的。邵雍正是受李之才思想的影响,基以卦象的各种排列组合表达自己的宇宙论思想。李之才创制了《变卦反对图》和《六十四卦相生图》两图,并流传于世。

学术争论

后世批评

邵雍的先天学思想在宋代遭遇了认同与反对的两种对待态度。以程颐程颢谢良佐为首的部分理学家对邵象数易学不甚看重,认为是空中楼阁,毫无实用性;朱熹蔡元定等理学家却对邵雍易学持肯定态度,称邵雍的先天易学为“易外别传”。朱熹对邵雍先天易学的肯定,影响了宋元之际的俞琰,俞琰极为推崇朱熹对先天易学的阐发,因此,他在朱熹之后,进一步阐发邵雍先天易学,但却是用先天之学,解说道教经典,进而用道教思想印证先天之学。俞琰的发挥把邵雍的先天易学引向了道教的方向,也使得后人对邵雍先天易学的理解出现越来越大偏差。

明清思想家王夫之对邵雍的思想更是持批判的态度。他从儒家立场上出发,视邵雍先天易学为佛老之流而加以痛斥,并坚决要廓清邵雍偏离圣道、携道教之术入易学的行为。王夫之的态度实则已将邵雍易学视其与道教无异。同样,王夫之极力否定邵雍的象数之论对复杂变化的概括作用,认为这只是一种数字游戏。

明末清初的哲学家黄宗羲则是从考据学的立场上对邵雍的先天象数易学展开批判。他认为邵雍以其先天象数学言《易》是试图归历法于《易》。同王夫之一样,他也将邵雍的自得之处,视之为道教之流而加以指责。

致使邵雍先天易学遭到质疑的还有其子邵伯温的偏向发挥。邵伯温在邵雍去世后,对《皇极经世书》中的元会运世说进行配卦,但他的做法与邵雍推阴阳消长之机明人事治乱之迹的思路看似相同,实为背离,无疑对邵雍先天易学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黄百家在《宋元学案》中论及《皇极经世》时说道,邵伯温等人使《皇极经世》复杂化,是邵雍之学在流传中遭遇困难的一大原因。

著作作者争议

对邵雍著作的争议,主要是《渔樵问对》的作者是否为邵雍。作为邵雍的儿子,邵伯温所著的《邵氏见闻录》里并没有提及此书,这是引起争议的焦点之一;南宋目录学家晁公武则称此书为张载所著,南宋思想家黄震认为《渔樵问答》中除了“天地自相依附”数语被先儒首肯,其他内容则驳杂鄙俗,又根据晁公武的结论,推测此书是邵伯温“得家庭之说而私附益之”。

程颢在为邵雍所作的《邵尧夫先生墓志铭》中,曾提到邵雍《渔樵问对》一书,即程确认此书为邵雍所著。朱熹依据文本和其中的语句,同样判定《渔樵问对》为邵雍所作。南宋理学家魏了翁、元代易学研究家胡一桂、元代大儒吴澄、宋末元初学者俞琰、明大臣杨士奇清代学者周中孚等,经过大量考证后,都赞同朱熹的说法,肯定此书为邵雍所著。清朝以后,大多数学者已接收认定《渔樵问对》作者为邵雍。

相关人物

亲属关系

北宋五子

周敦颐

字茂叔,号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被称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周敦颐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六年(公元1046年)到北宋元年(公元1068年)间, 周敦颐历任县令、 合州判官、永州通判、邵州等职,县令、通判等官,后升为提点刑狱。周敦颐在理政之余,还讲学、作文。周敦颐晚年归隐九江,于六年(1073年)病逝,终年57岁。周敦颐的思想主要有宇宙生成论、“诚”本说。作为宋明道学家解易之先驱,周敦颐依据《》《》和唐《》,接受、佛教的某些思想,提出了、理、气、性、命等一系列哲学范畴,成为的基本范畴,为宋明理学哲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著作有《通书》《太极图说》等,后人编有《周元公集》。

张载

字子厚,世称张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开创,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生于一个家庭,在范仲淹的影响下,刻苦学习并创立了关学。张载为官,官累至崇文院校书。因反对新政,害怕被株连,遂辞职回家。之后写下了大量著作。十年(1077)张载病逝于回乡途上。张载提出了“宇宙即气”“”“”等重要哲学命题。在政治上主张复兴“三代”之礼,恢复井田制等。他创立了“天人合一”的说法。他创立了宋明理学中的气学流派及关学,张载创立的“关学”与创立的“新学”、二程创立的“洛学”鼎立,称为三大学派。

程颐

北宋思想家、利奥六世、易学家和教育家,理学创立人之一。字正叔,又字正道、正伊,洛阳市人,世称“伊川先生”。曾在举荐下担任侍讲,后因党争失利而被贬至(今),并完成了《周易程氏传》四卷。即位后不久,又将其判为奸党,焚毁其著作。大观元年(1107年)九月十七日,程颐病逝,卒年七十五岁。程颐在哲学上主张天地亦物,万物皆被“理”主宰,而作为人要遵从道德层面上的“理”即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去私欲、明天理,并认为仁是最高的道德修养。在教育上主张对学生因材施教,让他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格物明理;以孔孟为师,志存高远、循序渐进地去抵达仁的境界;提倡国家重视教育。在政治上主张王道和以人为主的法治。在经济上主张轻徭薄赋,重农抑商。程颐和哥哥程颢开创的洛学被继承发展后形成了“程朱理学”,成为中原地区后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著有《周易程氏传》《二程文集·伊川文集》《经说》八卷等。

程颢

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曾任鄠邑区、上元县主簿,后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哲学上,程颢提出了“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主张“存理灭欲”。程颢是心学的发轫者,同时,他和哥哥程颐开创了洛学,并为朱熹所发扬光大。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

人物评价

宋史》作者评价邵雍高明英俊,才智见识出众,可傲视千古。邵雍性情坦率平易、忠厚朴实,不露锋芒,因此为人理智而不激动,也不容易随波逐流,别人与他交往久了,更加尊重和信任他。

宋朝理学家程颢评价邵雍具备“内圣外王”的人格操守和政治洞察力。

宋朝理学家程颐评价邵雍,德行气质纯粹,来拜望的人都知道他的贤良,但邵雍自己从来不表露自己,仍和大家一起谈笑风生,没有区别于他人的现象。与人交谈时,也喜欢说人家的长处而避谈对方的缺陷。有向他请教的人,他总会尽力的解答,从不用教训的口气说话。邵雍待人不分贵贱、尊卑,都会诚恳的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会佩服他。

宋朝理学家朱熹认为邵雍的思想精髓都在《皇极经世书》这本书里,他所写的一花一草都蕴含着无穷的诗意。

明代学者刘康祉评价邵雍,宋代理学中,程朱理学虽最为正宗,但周敦颐、邵雍才是开启宋代理学的人。邵雍是能和周敦颐、张载齐名的人,也是程颐程颢最敬重的朋友。

明代学者蒋冕评价邵雍,诗人能在诗中表现“义理”的人不多,唐朝以来,唯有韩愈、程颢、邵雍和朱熹几人而矣。

元代著名理学家、经学家吴澄评价邵雍心如明镜止水,温和而平静,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心起波澜,这就是至诚如神的人。

当代学者冯友兰认为邵雍与周敦颐开启了道学兴起的前奏,是“道学的前驱”。

台湾学者南怀瑾认为邵雍有出尘脱俗的秉赋和气质,加以好学深思的功力和温柔自处的高深修养,其一生成就胜于二程和张载诸大儒。

当代学者王育济先生认为“周敦颐、邵雍为理学构建出一个天地万物生成的宇宙观,引出了宋代理学的主题”。

当代宋史研究专家姜锡东认为邵雍主动自觉创建理学体系,是宋代最有创造性、自成宏大体系的奇特思想家。

当代利奥六世张立文先生认为“邵雍为理学开出线路,具有筚路蓝缕的历史价值。

当代学者曾枣庄评价邵雍为宋代理学诗派的鼻祖。

当代学者郑定国认为邵雍开创了理学诗的新纪元。

名言章句

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

以天地生万物,则以万物为万物。以道生天地,则天地亦万物也。道为太极。

气则养性,性则乘气,故气存则性存,气动则性动也。

轶事典故

安乐先生

邵雍不喜为官,喜欢读书游历天下,追求怡然自得的生活。邵雍安贫乐道,对自己的平民身份和生活相当满足。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有了固定的居所,并为居室起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邵雍在“安乐窝”闲居生活,欣赏园林景色,以醇酒自娱平生,从中感受无穷的乐趣。

邵雍养生

邵雍在钻研理学的同时,也用了很大的精力研究睡眠与健康的关系。他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出了《能寐吟》。他认为,大惊,大忧不寐。大伤不寐,大病不寐。大喜不寐,大安能寐。邵雍认为在心绪不宁的时候很难安睡,也不宜睡觉。为能睡好觉,他总结出睡前不喝酒饮茶,晚饭不吃太饱,睡觉之前要用热水洗泡双脚,入睡时最好采用右侧卧的姿势,身体如弯弓等规律。邵雍还认为,睡觉和起床的时间应根据季节的变换而要有所调整,春夏应该晚睡早起,秋天要早睡早起,冬天则要早睡晚起。

后世纪念

邵雍墓

位于河南洛阳市南的西村北。坐北向南,长六十六米,宽四十米,四周设有围墙。青石作框的墓门横额上刻有“邵夫子墓”四字,两侧镌刻对联;门口有一座石坊,上刻“安东佳城”。门内有一对,三间享堂。里面为砖砌八角形的邵雍墓冢,正面上部的长方青石上刻有“新安伯”三字。冢前有《宋先儒康节夫子墓》碑及清代和近代重修的两通邵雍于1964年被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乐窝村

是邵雍故居安乐窝的所在地,位于西关南的南洛河南岸。村中的洛龙路东侧有明清时期建立的邵雍祠堂,保留了数间殿房数间和元明清以来的十余方碑刻。目前此地已被列为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中国大儒·光耀万古.豆瓣读书.2023-11-15

儒脉:中国儒家学派史.豆瓣读书.2023-11-15

中国阴阳家(国学大观系列).豆瓣读书.202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