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正白旗

正白旗

正白旗是清代八旗之一,属上三旗,旗帜是纯白底色的龙纹旗。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将额真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确立八旗之制。原来的“黄、白、红、蓝”便称“正黄、正白、正红、正蓝”。皇太极三年(1629年),皇太极将自己掌管的正白旗改为正黄旗,将给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铎爱新觉罗·多尔衮等人掌管的两黄旗改为两白旗,正白旗被列为左派之中,地位下降。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豪格在继位之争中被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陷害下狱暴亡,多尔衮将原本有豪格掌管的正蓝旗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爱新觉罗·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被削爵,正白旗由顺治掌管,顺治帝掌管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称为上三旗,其余五旗称为下五旗。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逊位诏书,标志着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正白旗的特权也被废除。1924年,溥仪小朝廷被逐出紫禁城后,正白旗同八旗制度一起消亡。

清末,正白旗规模为辖5个参领、 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其中清初皇父爱新觉罗·多尔衮、顺治帝的宠妃孝献皇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及清朝名臣瓜尔佳·荣禄托忒克·端方、寿山等人都出身正白旗。

名称来源

八旗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创立的军事社会组织,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确立八旗之制。原来的“黄、白、红、蓝”便称“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正白旗中的“正”字应读“zhěng”音,与“整”同义,意为白色的纯色旗。

历史沿革

形成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击败海西、建州诸部之首哈达部,原属哈达部的人口被迁往建州。为了更好地管理人口日益增多的部落,努尔哈赤开始着手对牛录的改革。努尔哈赤将原本10人制的牛录扩充至300人制,索尔果部落的500户被分解为5个牛录,罗屯的800户被拆解为2个牛录。在对牛录制度的改革之中,五个牛录合称为一个甲喇,五个甲喇合称为一个固山的组织形式被推广。固山满语为“gūsa”,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后逐渐将“旗”作为固山的代称。

确立

公元1607年,努尔哈赤收服辉发部,并前后击败东海各部,所统辖的人口持续增多。公元1611年,原本与努尔哈赤分掌四旗的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爱新觉罗·褚英相继过世。四年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扩充旗制,以原有的四色旗帜为基础进行分裂,各旗分别由努尔哈赤善于征战的子侄统帅。白旗也被拆分为正白和镶白旗,正白旗由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掌管。

扩充  

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攻克辽阳市后,努尔哈赤对于辽河以东的汉族居民,想用诸申官来管理,但是又怕语言不通,就利用原来的来被监禁或者被削职闲住的明朝官员对他们进行管理。但是汉族的居民不断的进行反抗斗争,努尔哈赤便将汉族居民平均分给诸申和汉官管理,分配的办法是诸申总兵官三千人,副将各一千七百人,参将和游击各一千人,备御各五百人。汉族总兵官各千人,副将各三千人,参将和游击各二千人,居民保持村屯组织,以武官为最高统领。

天命十年(1625年),由于汉民的反抗和叛逃,在对汉民进行大甄别、大屠杀之后,将汉民全部重新编为十三丁一庄,给女真贝勒、大臣为奴,全部直接附于满洲八旗成为家奴或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同是在汉族中每20人抽一人当兵,他们质需要的马匹和军械由这20名汉人共同出钱购买,当兵的家庭称为汉军户,这种家庭会有优待。

皇太极继汗位后,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汉族编入满洲八旗人家为奴,编庄别居,减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他对这些汉人,由投降过来的原明朝官员或后金提拔的汉人官员来管理。皇太极七年(公元1633年),皇太极下令,原分入八旗满洲中的汉人壮丁每10丁中抽出一丁披甲入伍,组成汉军旗,旗色用黑色。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七月太宗把原来的一旗汉军扩展为两翼旗汉军,旗的编制按照满洲八旗办理,两翼旗均用黑色。

改色

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皇太极即汗位,皇太极名义上是后金的国汗,实际上与几个大贝勒的权势没有区别。为了加强以汗为首的中央集权,削弱八旗贝勒的权势。皇太极扩大了每旗置的固山额真,每旗设总管旗务大臣二人,调遣大臣二人。皇太极三年(公元1629年)正月,皇太极以关心三大贝勒身体健康为由,表示按月轮政的事可让其它贝勒代替。这样削去了三大贝勒的执政大权还拉拢其它贝勒为己所用。

皇太极将自己掌管的正白旗改为正黄旗,夺取了杜度掌管的镶白旗主之位,让自己的长子豪格担任,并改色为镶黄旗皇太极将父亲努尔哈赤留给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多铎爱新觉罗·多尔衮三个幼子的两黄旗改为两白旗,列为左派之中,地位下降。皇太极在每旗设管理旗务大臣一名,即固山额真,职责是总理一切事务,这样分散了主旗贝勒的权力,降低了他们的自主性。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爱新觉罗·阿敏获罪,被罢官幽禁后,由他弟弟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为镶蓝旗旗主。皇太极六年(公元1632年),皇太极取消了四大贝勒并坐的仪式,改为由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提高了皇太极的地位。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正蓝旗主爱新觉罗·莽古尔泰意图谋反事败遭诛,该旗由皇太极所得,皇太极将其与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并从中分出8个牛录给予豪格统领的原镶黄旗,又再次将其改色为正蓝旗。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豪格在继位之争中被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陷害下狱暴亡,正蓝旗又为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爱新觉罗·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

崇德末年,顺治帝即位后,多尔衮掌政。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多尔衮死后被削爵,他的正白旗顺治帝掌管。顺治帝掌管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称为上三旗,其余五旗称为下五旗。

衰亡

在清朝建立之初,正白旗子弟为维护清朝统治和拓展疆土做出了贡献。清廷为表彰他们的功绩,提供了丰厚的待遇,分配了大量良田,并减免了重税和劳役。康雍之际,八旗制度已经开始显露衰落的迹象。由于频繁的战争和八旗人口的快速增长,问题变得尖锐明显。近代以来,八旗中存在严重的腐败、贪污、违法乱纪等问题愈发盛行。八旗军队几乎参加了与外国侵略军的所有战争,屡次战败,伤亡惨重。与此同时,与国内各种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八旗人口也大量减少。乾隆时期之后,正白旗子弟的战斗力逐渐退化。旗人需要自行承担征战所需的粮草、马匹、甲胄和军器费用,这导致他们失去了土地,生计困难重重。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正白旗子弟陷入了贫困,并且沉迷于奢侈和烟草,战斗力几近丧失。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逊位诏书,标志着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正白旗的特权也被废除。1924年,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并将溥仪驱逐出宫,至此清朝政府正式覆灭,八旗制度正式消亡。

旗帜标志

正白旗旗帜为方形,纯白色,图案是龙和祥云的图形,龙首向右。镶白旗则是方形带三角边,纯色旗帜的基础上镶嵌红边,图案是龙和祥云的图形,龙首向左。

运作机制

组织形式

八旗兵帮助清太祖努尔哈赤打下了江山,八旗劲旅保卫江山。为了稳固八旗官兵,清帝在经济上给予了八旗军许多优待,如分发“份地”、兵饷、人丁等。

正白旗作为八旗之一,由小到大设置三级组织,分别为牛录、甲喇、固山,5牛录设一名甲喇额真(意为“节主”),5甲喇设一名固山额真(旗主),每名固山额真左右设两名梅勒额真(翼主),顺治,固山额真改名为都统,梅勒额真改名为副都统,甲喇额真改名为参领,牛录额真改名为佐领。佐领负责掌管本佐领内田产、户婚、兵籍、粮晌等事。雍正元年(1723年)设置八旗都统衙门时,正白旗满洲、 蒙古、 汉军都统衙门设在北京内城烟桶胡同。雍正四年(1726年)将正白旗满洲都统衙门移设于大佛寺西大街, 雍正七年(1729年)将蒙古汉军都统衙门移设于东四牌楼报房胡同。雍正十二年,正白旗满洲头甲喇有十七个佐领,其中,仅一、四、六、八、十三、十五、十六这七个佐领是清初设立的,另十个佐领皆由上述老佐领“滋生人丁”编成。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白旗满洲都统衙门又移于朝阳门内老君堂胡同。清末,正白旗规模为辖5个参领、 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的旗主均由其子侄担任,随着八旗旗主权力逐渐增大,皇太极采取渐进方式与八旗旗主争夺统治权,正白旗的旗主是爱新觉罗·多尔衮,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自担任正白旗旗主。

驻防

满清定都北京后,由八旗分别驻守八个区域,拱卫皇城。正白旗的区域在皇城的东侧。主要在东直门南侧一带。该区域的北侧与镶黄旗相接,东侧为内城的东城墙,西侧为皇城的城墙,南侧东起朝阳门顺治初年间,设立辅驻防,主要管理山海关区张家口市北京市就近地区。顺治五年,正白旗和镶白旗一同驻防沧州市。顺治六年,正白旗驻防三河市康熙十二年,正白旗同镶黄旗一同驻守玉田县

流动方式

抬旗

八旗内部是流动的,涉及到抬旗、降旗、换旗。正白作为上三旗,主要涉及抬旗、换旗。抬旗方面,下五旗可以抬至上三旗,后妃家族若在下五旗,可抬至上三旗;建功立业者,可抬至上三旗;得恩宠者,也有机会抬至上三旗。阿桂原因为在平回战争中战功显赫,由正蓝旗抬旗至正白旗。

换旗

换旗方面,换旗是八旗内部加强沟通与融合的平行流动的方法,换旗的原因可能是家族人丁兴旺,多余人丁由朝廷安排至其他旗下;战事和政治斗争也会导致频繁地换旗。如孙得功天命朝隶属于镶白旗,在孙得功死后,朝廷将他的子孙换旗为汉军正白旗。伊兴阿,吉林驻防,隶于蒙古正白旗下。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宣宗升其为三等侍卫,改隶满洲旗下。曹雪芹家族曾随着清初的数次换旗,其旗籍最终定于正白旗。

甲胄武器

甲胄

正白旗甲胄的头盔为漆铁胎,高56.3厘米,盔帽的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上面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座,上安置红缨。后垂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泡钉。甲分为甲衣和围裳两部分。甲衣长73厘米,布面棉质,内衬排列规则有序的铁甲片并以乳钉固定以带子和纽扣连接组合而成: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2片;另外在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也就是“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这是留作佩弓箭囊所用的。围裳分为左、右两幅,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材料相同的蔽膝。棉布制作的甲胄是特殊场合穿用的,平时收藏起来。正白旗与头盔与甲衣通体为白色。

武器

公元1861年,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清廷着手对禁旅八旗进行改造,从前锋护军、骁骑、步兵、火器、健锐诸营中征集精锐10000人组建神机营。而后,神机营扩充至14000人,左派右派以及中营共设25营。神机营内设置专司火器生产的军火局、机器局,同时,清朝还向西方国家大量购买火器以图强军,仅1866年的一次采购,神机营就购入了洋马枪3000杆,五六出手枪2000杆。

旗下名人

多尔衮

多尔衮,满洲爱新觉罗氏,清朝初年宗室、皇父摄政王、权臣、军事家、政治家、八旗领袖、清朝入关后奠基者之一,曾一度追尊为皇帝,庙号“成宗”,谥号“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顺治帝叔父,母为努尔哈赤大妃孝烈皇后(乌拉纳喇氏),同母兄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阿济格,同母弟爱新觉罗·多铎多铎。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继位之争中多尔衮将豪格陷害下狱,并接管原本由豪格掌管的正蓝旗。爱新觉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爱新觉罗·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

董鄂妃

孝献端敬皇后(1639年—1660年9月23日),董鄂氏,亦称董妃、董鄂妃及栋鄂妃等,均译自满洲音,并非汉姓董。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鄂硕之女,死后追赠为“孝献端敬皇后”。祖籍在辽宁佟佳江流域。

曹雪芹

曹雪芹(1715年5月28日—1763年2月12日),名,字梦阮或芹圃,号雪芹或芹溪居士,生于大清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出身。

苏纳海

苏纳海(?—1666年),他塔喇氏,谥襄,满洲正白旗人。早年担任王府护卫,顺治三年,任内翰林弘文院学士。此后历任吏部右侍郎、翰林国史院学士、经筵讲官、中和殿学士、太子少保、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内国史院大学士户部尚书。后因不依附鳌拜而与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直隶保定巡抚王登联一同被矫诏论死。康熙八年,昭雪恢复官职,并赠太子少保。

徐元梦

徐元梦(1655年—1741年),舒穆禄氏,字善长,号蝶园,谥文定。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学者、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唐英

唐英(1682年—1756年),字俊公、隽公、叔子,号蜗寄居士、陶人、古柏先生,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内务府员外郎,供职于养心殿造办处,为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以其对瓷器制作的卓越贡献而闻名。唐英在任时期的景德镇御瓷制品,世称“唐窑”,是中国历代瓷器中之珍品。博学的唐英同时也在戏曲、绘画、篆刻、诗词等方面有所成就。

荣禄

荣禄(1836年4月7日—1903年4月11日),字仲华,号略园,乌喇瓜尔佳氏。正白旗满族。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重臣、外交家、书法家,官至太子太保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祖父,慈禧的亲信和重臣。谥文忠。

端方

端方(1861年4月20日—1911年11月27日),托忒克氏(又作托阔罗氏),字午桥,号匋斋,满洲正白旗人。光绪八年(1882)壬午顺天乡试科举人,官至直隶总督,清末政治家、金石学家、收藏家。清末保路运动爆发,奉命署四川总督前往镇压,后被新建陆军军官刘怡凤所杀。追赠太子太保,授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忠敏。

富明阿

富明阿(?—1882年),原名袁世福,字治安,汉军正白旗人,清末军人。为明末将领袁崇焕六世孙,据民初张江裁之《袁督师遗事汇辑》,富明阿乃袁赶之子,其上还有二兄-袁世有、袁世宽。曾任吉林将军。

寿山

寿山(1860年—1900年),袁姓,字眉峰,黑龙江珲(今爱辉镇)人,汉军正白旗。为吉林将军富明阿(袁世福)之子、明末将领袁崇焕七世孙,清末任黑龙江将军辖区

婉容

郭布罗·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字慕鸿,幼年曾有植莲一名,正白旗人,达斡尔族,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皇后,出生于北京东城的鼓楼南帽儿胡同。

后世纪念

北京植物园所在地在清代属于正白旗旗营,曹雪芹西山故里位于其中。北京植物园依据史料和实地走访复现当年正白旗旗营经典建筑。

参考资料

曹雪芹西山故里将重建 再现著书《红楼梦》场景-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7-11

清代边疆民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24-02-20

清代八旗制度流变:顺治年修改官名后沿用至清终-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