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下
“属下”或“属下阶层”是指那些从属于他人、缺乏自主性和权力的群体。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葛兰西在《狱中杂记》中提出,用以描述意大利南部农民的特点。这些农民在文化上依附于统治阶级,缺乏组织和社会、政治意识。
词语来源
“属下”一词原本在字典中有“次要的”之意,在英国军队中常指次级军衔如次长、中尉、副官等。然而,二十世纪初,葛兰西在《狱中杂记》中使用“属下”来替代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以规避政治审查。这一术语可以与“属下的”或“工具的”互换。
葛兰西与马克思的区别
葛兰西提出的“属下”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有所不同。前者不仅关注被压制阶级在历史和意识方面的文化特性,而且更强调他们在经济关系上的被动顺从和缺乏理论严格性。葛兰西认为,意大利农民占全国人口比重较大,因此解放必须依靠农民与城市工人阶级的联盟。
概念扩展
葛兰西的“属下”概念后来被“印度属下研究小组”继承并发展。古哈在《属下研究选集》中指出,该小组使用的“属下”一词适用于南亚研究,旨在纠正精英知识分子对此类问题的偏见。该概念被扩展至涵盖南亚社会中多种受压制群体,包括阶级、种姓、年龄、性别、职务等。
斯皮瓦克的贡献
美国后殖民批评家斯皮瓦克在《属下能说话吗?》一文中强调了属下“不能说话”的特点,即无法自我表达和丧失主体性的人群。她的工作侧重于后殖民背景下属下阶层的特殊处境,尤其关注性别差异和女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斗争模式
斯皮瓦克在马克思主义斗争模式方面进行了拓展,强调第三世界的非均质性和具体差异。她特别关注属下阶层的多样性,特别是性别差异,批判传统马克思主义忽视女性的力量。斯皮瓦克主张属下概念应情境化和灵活,以便包容多样化的斗争形式。
理论虚构的风险
斯皮瓦克分析了属下历史研究小组早期工作的本质主义风险。她认为,试图恢复被精英历史忽略的属下历史可能会导致理想化的本质主义虚构。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认为,属下概念本身具有策略意义,而非固定的本质。
概念评价
总体而言,“属下/属下阶层”是卡尔·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演变,反映了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吸收了解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