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齐国为援助赵国,主动对魏国发动的一次截击战。公元前354年,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进攻,魏国出兵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市,赵国抵挡不住,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孙膑提出迅速向防备空虚的魏国首都大梁进军,迫使邯郸的魏军回师自救,既能解邯郸之围,又能使魏军疲于遥远路途而击败它。
田忌采纳了这一策略,魏军果然就范。齐军通过佯攻疑敌、疾走大梁、战败示弱、设伏截击等一系列计谋,最终在桂陵大败魏军,生擒魏军主将庞涓。桂陵之战是当时的霸主魏国遭受的一次重大失败,不过并没有使魏国一蹶不振。
桂陵之战创造了“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的战法,成为后世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桂陵之战也是我国古代截击战的著名战例。
背景与起因
时代背景
战国初期,魏国经魏文侯、魏击两世对内励精图治和对外攻伐,最先强大起来,至魏惠王时期,魏国企图重建春秋时期晋国霸业的大志愈发明显,为此迁都大梁,欲与诸侯争霸中原。魏惠王称霸思路的第一步是将矛头对准赵国、韩国,试图纳入晋国统一版图。
在这一时期内,东方的齐国自田和篡位称侯传了两世到齐威王,齐威王励精图治,使齐国国力大振,“强于天下”南方的楚国在春秋时期便已称王,此时又经过吴起变法使军事力量得到提升,达到“却三晋,西伐秦”,并且在一次大战中战胜魏国,再次实现楚庄王时期“饮马于黄河”(黄河)的壮举。西方的秦国也在秦献公、秦孝公的奋发图强之下,想要重振秦穆公的霸业,使秦国强盛起来,实现“东征”。秦孝公即位三年便得到商鞅,秦国开始施行商鞅变法。
进入战国以来,各诸侯国通过对内改革、修政,对外攻伐、兼并,图生存和竞争。魏国率先称霸,至魏惠王时达到霸业巅峰。
战争起因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属国卫国,此举遭到魏国的干涉,魏国攻打赵国,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市,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认为魏国若攻破邯郸将对齐国不利,决定出兵助赵抗魏。
战争经过
一石二鸟
齐国大臣段干纶认为救援赵国不能“军于邯郸之郊”,这样虽然能让赵国和魏国停战,但邯郸不会被攻破,魏国也因此保存了实力,对齐国不利。他提出“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也就是让赵国有灭国危机,也让魏国因此疲惫,齐国便可以一石二鸟,名利双收。这便是齐国用兵的总战略。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提议,在赵魏两军相持一年多,魏军攻下邯郸市之后,齐国才发兵救援,齐威王原打算派孙膑为主将,孙膑以受过醢刑为由拒绝,齐王于是任用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坐在篷车上为田忌策划计谋。
孙膑出谋
田忌本想率兵直奔赵国,孙膑以“解开乱丝不能生拉硬拽”“平息争斗不能亲自上手”为喻,提出“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策略,即利用魏军主力在外,国内守备空虚,直接进攻魏国都城大梁,赵国的魏军必定会放弃邯郸而回救大梁,既解除邯郸之围,又能在通往大梁的要道上占据先机,为迎击疲惫的魏军做准备,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魏军主将庞涓果然从赵国回师救援。
佯攻示弱
孙膑又建议首先攻打魏国的战略要地平陵(一说今山东菏泽,一说今河南睢县),因为平陵城小兵多,易守难攻,此举会造成庞涓误以为齐军主将无能,这是孙膑佯攻、“吾将示之疑”的策略。齐军将要达到平陵时,仅派齐城、高唐的两个都大夫率小股齐军攻城,遭到失败,孙膑达到疑敌和示弱之目的。
桂陵伏击
随即,孙膑让田忌以轻车快速向大梁进军,以激怒庞涓。同时又让田忌“分卒从之”,即分出小股部队阻击回撤的魏军,且战且退,让庞涓产生齐军分散又怯弱的思想。庞涓中计,命部队抛弃重,以轻装昼夜兼程回救大梁。齐军主力已在桂陵设伏,以逸待劳;而失去辎重的魏军战力大大下降,且疲惫不堪,齐军因此大破魏军,生擒庞涓。
战争结果
魏国反击
在桂陵之战的同时,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救赵,攻取了魏国两个城邑。但魏国实力并未因此严重受损,随后逐步扭转战局,桂陵之战次年(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军队在襄陵打败齐、宋、卫联军,齐国请楚将景舍向魏国求和。同时,魏国也未放弃占领邯郸,两年后(公元前351年)的漳水会盟,赵国和魏国结成同盟,魏国才归还邯郸。
齐国崛起
“魏围邯郸,天下之兵四至”,除齐、楚外,秦国也派兵攻占了魏国的安邑,但次年魏国便打败秦国,占领其定阳。魏国反击的胜利助长了魏惠王的图霸之梦,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以霸主身份召开逢泽之会,引发各国不满,成为齐魏马陵之战的导火索。其后,齐国取代魏国成为中原一等强国。
兵法与军事意义
上兵伐谋
桂陵之战是孙膑高超军事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的体现,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春秋时期的战争多为车战和列队而战,桂陵之战则运用了机动运兵的思想,齐军避实就虚直趋大梁、佯攻平陵、桂陵设伏,整个过程都是为了牵动和伏击敌人。如果正面列阵而战,“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齐军很可能敌不过魏军。孙膑也多次智斗、智激庞涓,先以佯攻平陵使其疑惑,又以疾走大梁使其愤怒,再以分兵迎战使其轻敌,最终生擒。
桂陵之战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伐兵”兵法的体现。
围魏救赵
桂陵之战也体现了《孙子兵法》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一些具体兵法策略。齐军避免和强大的魏武卒正面交战,进攻守卫空虚的大梁,是“避实击虚”;大梁是魏国都城,攻击它就一定能将邯郸市的魏军引回来,是“攻其必救”;孙膑在桂陵设下埋伏,并提前用计让魏军卸下辎重,使魏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而“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作为后人对桂陵之战的概括,首见于《三十六计》第二计。
相关争议
桂陵之战中的的桂陵在哪,争议主要是今河南长垣或今山东省菏泽。
黄盛璋先生在《孙膑兵法·擒庞涓》篇释地中,分析《水经注》相关记载,结合齐军和魏军的行军路线,认为桂陵在今河南长垣。黄盛璋先生曾参加实地考察,找出许多与桂陵之战相关的实际地名,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中国国防报》将桂陵之战作为战例进行分析时,也将桂陵指定为今河南长垣。
田昌五先生认为桂陵之战中的平陵是春秋时的平丘,又结合《汉书地理志》考证平丘是在今菏泽市的西南,因此推断出古之桂陵即今之菏泽。
仝晰纲教授从“齐军直逼大梁要选最近的进军路线,菏泽正位于这个进军路线上”以及“从设伏角度,今菏泽和古桂陵有相似地貌”两方面,认为桂陵之战的地点应为菏泽。
人物轶事
孙膑与庞涓
孙膑是孙武(即孙子)的后代,起初与庞涓共学兵法,庞涓当上魏惠王的将军后,自以为才能不如孙膑,派人把孙膑召来,假借罪名砍掉了孙膑的双脚,并在脸上刺字,想让孙膑埋没于世。齐国使者来到大梁,孙膑以犯人身份秘密求见,展露才能,才打动了使者而被带往齐国。
孙膑在桂陵之战中生擒庞涓,又在公元前341年的齐魏马陵之战中再次战胜他,使庞涓最终拔剑自刎,并以“遂成竖子之名”为遗言。
孙膑与田忌
孙膑到了齐国后得到将军田忌的赏识。田忌多次与齐国贵族赛马而不胜,孙膑建议田忌用下等马迎战对方上等马,上等马迎战对方中等马,中等马迎战对方下等马。田忌因此赢了赛马,这便是田忌赛马。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王,齐王拜孙膑为军师。
在桂陵之战中,田忌作为将军对孙膑的计谋一一从之,收获最终大胜。
后世评价
从战果角度,桂陵之战中虽然魏国战败,但其霸业未受实质影响。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桂陵之战是魏国称霸的首次挫败,其后魏国又攻打韩国,五战五胜,韩国求救于齐国,齐国又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国。魏国不得已与齐国“徐州相王”,平分霸业,至此才开启各诸侯国君互相称王。可见桂陵之战在当时并未撼动魏国的霸主地位,但同时也可见齐国的强大,一步步对魏国霸业取而代之。
从兵法角度,围魏救赵成为著名战例和兵法策略,《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就是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进攻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再打;进攻士气旺盛的敌人不如进攻士气衰弱的敌人。这一计以孙膑的“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为按语。
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中评价“孙子筹策庞涓明矣”,即孙膑策划计谋使庞涓失败,真是太高明了
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一直被运用至近现代,《中国国防报》中举例: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缓解国民党军对山东省和陕西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是“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的运用,对解放战争最终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桂陵之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23-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