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
海南岛(英文名:Hainan Island)别名儋耳、珠崖、儋崖等,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屿。海南岛是中国最南部海南省的主岛,位于南海西北部,经纬度范围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长约290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千米。
海南岛是中国大陆南部较大的大陆岛屿,岛屿是从大陆裂解而“漂移”出去的,它在外形上保留了可以和大陆拼合的特征。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冬春干旱,夏秋多雨。海南岛被生物学家誉为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和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有“南药王国”之誉。海南岛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有259个科,1300多属,4200种,乔木80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有502种,其中兽类76种、爬行纲45种、两栖纲37种、鸟类344种。
海南省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其他非金属矿、地下水、热矿水和饮用天然矿泉水等种类。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海南岛正式被纳入中国版图。1950年,海南岛成功解放。1988年4月13日,中国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13天后,中共海南省委员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海南岛的世居民族是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多民族的融合也带来了许多优秀的特色文化,如巫文化、文面文化、铜鼓文化等等。海南省省素有“台风走廊”之称,影响海南的台风多年年平均约7个,最多的年份达14个,台风影响高峰月最多时达5个。
命名
在17世纪和18世纪,探险家们将海南岛称为“Aynam”,这仍然是其名称在当地海南方言中的发音。
历史上海南岛有众多别称,分别有八种不同的说法:一是由本岛古代土著居民的习俗而得名者,有儋耳;二是由本岛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两个地方政权名称而得名者,有“珠崖、儋耳”、儋崖;三是由统辖全岛的政权名称而得名者,有珠崖、崖州、琼州、琼管、琼、琼崖、琼台、琼瑶、琼州府、琼郡、琼甸、朱崖洲、琼岛、琼海;四是由本岛孤悬南海和远离中国大陆而得名者,有海南州、海外;五是由本岛远处中国南陲而得名者,有朱垠、南极、南荒、炎荒;六是由本岛古代盛产香料而得名者,有香洲;七是由本岛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重要而得名者,有南溟奇甸、宝岛、“南天一柱”和“南海明珠”;八是由本岛明代人文昌盛而得名者,有海滨邹鲁。
位置境域
海南岛位于南海西北部,地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三叉结合部位。经纬度范围为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广东雷州半岛相望,西临北部湾与越南为邻,东南为南海及西太平洋。岛南端崖县锦田角18°10′04″(北纬),岛北端文昌海南角20°9′40″(北纬),岛东端文昌铜鼓角111°2′31″(东经),岛西端东方鱼鳞州108°36′43″(东经)。海南岛由3个地级市,5个直辖市县,4个县,6个自治县组成。海南岛长轴呈东北至西南向,长约290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千米,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历史变迁
在早太古时代(距今46亿年前-42亿年前),地壳基底初见形成。到了原生代(距今42亿年前-40亿年前),宝板群花岗质,中原古代花岗质的入侵,石碌群沉积与石会顶组,使得罗迪尼亚超大陆分裂。在早古生代时(距今5.7亿年前-4.4亿年前),雷州半岛与海南岛地区是一个沉降带。华南加里东造山运动使雷琼地区上升成陆,形成以北东方向为主的一系列断裂褶皱带,使早古生代沉积的地层发生了质变。到晚古生代(距今4.4亿年前—2.3亿年前),古特提斯洋板块俯冲,使得二叠纪花岗岩入侵,形成现在海南岛广泛分布的花岗岩体,构成了山地,也筑成了海南岛的基础。后来的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又使这个花岗岩穹窿发生强烈的断裂,形成几条大的东西向断裂带,使断裂以南大约三分之二的区域抬升,称为海南省构造隆起,且1亿多年以来一直在上升;断裂以北发生下陷,称为雷琼凹陷。到中生代(距今2.51亿年前-6600万年前),由于前陆盆地的生成以及弧后裂谷系统开放,造成三叠纪花岗岩岩石,侏罗纪花岗岩,白垩纪花岗岩的不断入侵。然而,在第四纪以前(250万年前),海南岛和雷州半岛还连在一起,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夏地块的延伸部分。到了大约更新世(距今250万年前-l.5万年前)中期,由于火山活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发生了断陷,变成了琼州海峡,才使海南岛与大陆分开。以后海平面多次升降又使海南岛与大陆多次分离和相连,到第四纪,产生更新世冰川作用,使得岩石沉积,海平面大幅度上升,造成雷琼之间又多次发生断陷,使海南岛与大陆分离,成为位于南中国海北部大陆架上的“大陆型岛屿”。
也有学者认为,海南岛是2400万年前开始从中国北部湾分离旋转漂移出去的,海南岛从原始位置逆时针旋转了约150度达到当前位置,仍在左旋向东南漂移中。
地理特征
气候
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基本特征为:四季不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气温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高;干季、雨季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多热带气旋;光、热、水资源丰富,风、旱、寒等气候灾害频繁。海南岛作为海南省最大的岛屿,其地势具有中部高、四周低的特点,独特的环状结构地形致使其气候要素也具有环状结构,如年总积温、日照时数等都具有自中部向沿海递增的特征.。按水热系数划分,东部与中部介于0.5~0.9之间,属于湿润区,西部与南部介于1.5~1.99之间,属半干旱区,水分相对不足,北部地区则为半湿润区。
温度
海南岛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2.5℃-25.6℃之间,中部山区略低于23℃,南部、西部略高于25℃,等温线向南弯曲呈弧线,由中部山区向沿海递增,沿海高于内陆,南部高于北部。最冷月在1月份,中部山区月平均气温16.5℃左右,全岛最低,最热月大部分地区出现在7月,月平均气温西部的东方为29.2℃,为全岛最高。
海南岛年极端最高气温,北部约39.0℃,中部约37-39℃,西部与西南部沿海低于36℃。一般出现在4、5月或6、7月。年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1月份,也有在2月或12月。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中部山区低于5℃(白沙最低3.6℃),大部分地区为6-8℃,南部沿海稍高于10℃。
降水
海南岛是同纬度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水汽来源充足,降水总量多,时空分布不均。平均年雨量约为164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呈环状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平原,山区又以东南坡最多。东部多雨区约2000-2400毫米,多雨中心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年平均达2440毫米,西部少雨区仅1000毫米左右(东方为922毫米)。海南岛干湿季分明。雨季一般出现在5-10月,干季为11月-翌年4月。雨季降水约占年雨量的80%。大部分地区年降水日数超过100天,最少的东方为87天,琼中194天为最多,在雨季各月雨日约12-22天,旱季则不到10天。
湿度
海南岛气候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6%~86%之间,由东部向西部递减。各市县的月平均相对湿度随季节的变化不大,变化幅度在3.87%~8.37%之间。
雾
海南岛中部和北部多雾,白沙黎族自治县、五指山的全年雾日在75~150天。其他地区的雾日不多,一般在20~40天,特别是三亚地区,全年无雾。从季节上看,中部山区夏秋雾多,北部和西部沿海则以冬春雾为主。海南岛的雾多为辐射雾,凌晨起雾,日出后消失,实际影响并不大。
海陆风
海南岛的月平均海陆风日约12.2天,出现高度层的上升运动区与海风辐合区重合良好,上频率达40%。夏季出现频率最高(49%),冬季和春季相当(41%),秋季最少(29%)。中部山区周围因山谷风和海陆风的同相叠加效应,海陆风出现频率较高;北部丘陵地区受较强背景风影响,海陆风日相对较少。当地夏季盛行偏南风,海岛东南侧经常处于迎风面,西北侧为背风面;冬季盛行东北风,海岛主要以东部一侧为迎风面,而西部和西南部为背风面。春秋两季的情况介于冬夏两季之间。
日照
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各地太阳可照时间长。海南省各地的年日照时数,除中部山区因云雾较多,只有1750小时左右,其他大部分地区都在2000小时以上,西、南部地区达2400-2600小时。太阳总辐射量4500-5800兆焦耳/平方米,各地日照时数一般以7月最多,2月最少,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地质
地质构造
海南岛地质构造形态在空间分布上,以各种不同的方向、形迹和性质的构造组合,形成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北西向构造等主要构造体系,成为陆地的主要构造格局,控制着岛陆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成矿作用及晚近时期的山川地势的展布。
海南岛纵深地质构造表现为地幔隆起背景上的凹陷区,幔凹中心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至乐东黎族自治县一带,幔凹深度为30多千米。由于岛内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的差异,在地质构造、沉积建造和岩浆活动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
地层特征
元古界
海南岛地质发育有中、新元古界地层,以中浅变质的砂泥质岩石为主,火山岩及碳酸盐岩为次,自下而上分为中元古界长城系抱板群、新元古界青白口系石碌群、震旦系生石灰顶组。
古生界
海南岛古生界地层分为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两大部分。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分布于三亚地层区及五指山地层分区,其中三亚地层区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主,还有少量硅质岩及磷矿层,计有8个岩石地层单位,即孟月岭组、大茅组、大葵组、牙花组、沙塘组、榆红组、尖岭组、干沟村组(三亚地层区缺失志留纪);五指山地层分区以具复理石韵律结构的粉砂泥质岩为主,还有少量砂岩、碳酸盐岩、酸性及基性火山岩等,计有7个岩石地层单位,即寒武纪美子林组,奥陶纪南碧沟组,志留纪陀烈组、空列村组、大干村组、靠亲山组及足赛岭组。上古生界包括石炭纪、二叠纪地层,只分布于五指山地层分区(本区缺泥盆纪)。
中生界
中生界仅出露下三叠统及白垩系(缺失侏罗纪沉积地层),为陆相碎屑岩、泥质岩及火山岩沉积。
新生界
新生界第三纪地层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地层小区,五指山地层分区则见于琼东北的长昌盆地及琼西南沿海地区,三亚地层分区则分布于南部沿海,此外南海地层大行政区的莺歌海镇盆地第三纪地层也比较发育。第四纪地层有8个岩石地层单位呈带状环岛分布,主要受新生代晚期的新构造格局控制。
岩石特征
火成岩
火成岩即岩浆岩,主要由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的高温熔融岩浆,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前者称为侵入岩,后者称为火山岩。海南岛上侵入岩的面积达1.2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岛国土面积的36.6%,时代为古生代长城纪、泥盆纪至中生代白垩纪,尤以二叠纪最为发育,分布也最为广泛,岩性从镁铁质岩到中性岩、中酸性岩—酸性岩,60%以上为二长花岗岩;海上近岸的七洲列岛、白鞍岛、大洲岛、洲仔岛、蜈支洲岛、东洲西洲、西玳瑁洲等岛屿的岩石,都属于侵入岩。海南岛上火山岩面积约4600多平方千米,占全岛国土面积的13.6%,其中中生代早白垩世火山岩系陆相双峰式火山岩,覆盖面积600多平方千米,新生代中新世—第四纪火山岩,地表覆盖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海上近岸的邻昌岛、东锣岛、西鼓岛也属火山岩覆盖。
沉积岩
沉积岩主要分布于海南岛西南部东方江边—乐东黎族自治县—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沙黎族自治县地区,岛西北部王五地区,岛南部三亚地区,南好地区,岛东部琼海九曲江、阳江地区,定安雷鸣地区,以及隐伏分布于王五—文教地质带以北地区,出露面积达成1600平方千米左右,约占海南岛国土面积的4.7%。
变质岩
海南岛的变质岩主要是绿片岩相的浅变质岩,常见种类有大理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砾状砂状碎屑岩等,分布于上元古代青白口纪石碌群至晚古生代二叠纪峨查组之中;其次为角闪岩相的中深变质岩、少部分麻粒岩相岩石,常见种类有产于长城纪峨文岭组的片岩、长英质粒岩,原岩系侵入于抱板群中的变基性斜长角闪片岩,以及产于长城纪戈枕组的片麻岩、麻粒岩;再次为见于戈枕村组的混合岩,在热接触带发育的接触变质岩,热气体与溶液作用下生成的气—液蚀变岩和发育于构造断裂带的动力变质岩等。
矿产资源
海南岛有许多矿产,包括铁、铜、、铅、锌、金、银、钨、锡、稀土、水晶、萤石、蓝宝石、红宝石、铝矾土、钴土矿、砂钛矿、沸石等,在空间和成因上均与岩浆岩有密切联系。
海南岛玻璃用砂已探明大型矿床19处,主要分布于文昌、儋州市、昌江、东方市等地。钛铁砂矿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东海岸,已探明矿床70处,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16处。锆英石砂矿已探明大型矿床5处、中型6处、小型59处,主要分布于文昌、琼海市、万宁市、陵水等市县。已探明宝石小型矿床2处,位于文昌市境内。富铁矿分布于昌江石碌镇一带,保有储量2.98亿吨,是中国少有的富铁矿之ー。已探明铝矾土大型矿床1处,位于海南岛北部的蓬菜地区。饰面用花岗石主要分布于屯昌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三亚、东方、白沙黎族自治县等市县。饮用天然矿泉水各市县均有发现。
2022年10月19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在海南岛东南部海域琼东南盆地发现了中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气田宝岛21-1,探明地质储量超过500亿立方米。
地形地貌
海南岛地形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梯级结构明显。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海岸主要为火山玄武岩台地的海蚀堆积海岸、由溺谷演变而成的小港湾或堆积地貌海岸、沙堤围绕的海积阶地海岸。中国南部海南岛的湿地面积为32000平方千米。
中部山地
海南岛的山地位于岛中部偏南,北界为光雅、儋州市、仁兴、屯昌县、乌坡、龙塘,南界为长茅、田独、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光坡,东界至东升、军田、兴隆华侨农场,西界达昌化江、大田、尖峰等,面积8639平方千米,占全岛面积的25.1%。中部山地在海拔500米以上,是海南省地貌的骨架,以中山(800米以上)为主,面积6067.6平方千米,占山地的7成强;低山(500~800米)只有2571.4平方千米,占近3成。山体主要由花岗石组成,山形高峻而圆浑。山脉大体分为3列,均东北—西南走向:东列为五指山山脉,主要山峰有自马岭、五指山、吊罗山、七指岭、马咀岭等;中列为黎母山山脉,主要山峰有黎母岭、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猴猕岭、尖峰岭等;西列为雅加大岭山脉,主要山峰有雅加大岭、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和仙婆岭等。在中部山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667座,1500米以上的山峰10座。
环山丘陵
海南省环山丘陵带面积不大,仅占海南岛面积的13.1%。丘陵是介于山地和台地之间过渡形态的地貌类型,分为高丘陵和低丘陵2类。近山地的高丘陵是低山被河谷、沟谷切割而成,坡度较大,山顶较尖,且由高向低处连续伸展,形成小山岭,丘陵之间散布许多河谷盆地,大的谷地中还有一两级阶地;近台地的低丘陵,尤其是由以花岗石为主体的丘陵,因岩性不透水,表流多,故河谷、沟谷相当发育,丘陵地破碎成一片浑圆形小丘,高度一般在250米以下,多已开成水田加以利用。
丘陵地中也有较高的齐顶面或和缓的山顶面,常见的为450米、350米、250米三级。
台地阶地
海南岛的台地在各类地貌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全岛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宽广的台地主要分布在琼北地区,可分为海拔20米和40~50米2级,逐渐向海倾斜。台地的山丘多由坚硬石英岩脉沿南北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侵入而成,并把台地分成若干菱形小盆地。靠近山地还有一些基岩台地,属于丘陵夷平面,高度50~65米。在江河两侧分布着由河流堆积物所形成的阶地,地形结构分上下2层,下层一般为河床相的砾石、卵石层,上层覆盖平原性质的沙泥层。沿海台地多由海滨相和浅海相第三纪末沉积物披盖,基底为红层或其他岩层,底部堆积圆砾石。
台地地貌类型多样化,有玄武岩台地、花岗岩台地、红岩台地、变质岩台地,其中玄武岩台地面积最大,达4159平方千米,占台地总面积近四成。
台地面积大,地形平坦,组成物质主要是浅海相沉积的沙泥层和第四纪火山喷出的玄武岩风化层,前者土质疏松易耕作,后者肥力较高,故土壤质量较好,而且台地带的农作物极少受洪涝灾害威胁,因此开发潜力最大,海南岛农业生产历来基本上在环岛分布的台地上进行。但台地地貌类型多样,相对比较干旱,土质也粘硬,需建水库等设施解决水源问题。
沿海平原
沿海平原带是海南岛地貌环带结构的最外一环,面积7800多平方千米,由海岸平原、潟湖平原、三角洲平原3种地貌组成。
海岸平原,由多条沙堤和于涸低洼湖沼泽相间组成,地势起伏,高处是沙堤,土质沙性,生长耐旱植物;低处是灰黑色沼泽地,土质较粘。如乐东莺歌海镇一带。
潟湖平原,在海岸沙堤后方,以东海岸的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等沿海最典型。海南省最大的潟湖万宁小海,是海湾被一大沙堤隔开而形成的,但尚未干涸成洼地,故成典型的大潟湖。
三角洲平原,在江河出口处由泥沙堆积而成,但海南岛山林茂密,河流含沙量不大,绝大多数江河出口沉积物堆叠不厚,如昌化江、万泉河、陵水河等河口都仅停留在三角洲的雏形或河口平原状态,典型的三角洲只有位于海口市的南渡江口三角洲,还有儋县西北濒临北部湾的北门河三角洲。
海岸地貌
海南岛热带海岸地貌主要有砂堤堆积、海滩岩、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港湾地貌5类。
红色砂堤堆积,海南省地处热带,海岸沙滩和砂堤中的铁质氧化充分,使砂堤成为赤红色堆积(年代属晚更新世)。如陵水新村淌湖和黎安港之间的红色砂堤,由凤凰山脚延伸下来,披覆在白色沙滩上,并胶结成坚硬的红砂岩。
沙滩上的海滩岩,在海滩上从滩面到海面,由于阳光强烈照射,水中钙质饱和析出,把砂子胶结成一层坚硬的粗砂岩和砾岩,厚度一般在2米以下。这种钙质胶结砂层即海滩岩,岩层向海倾斜,被风浪打碎后形成岩石堆或巨大礁块,是鲍鱼栖息的好地方。
生物质海岸
热带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海岸是特殊的热带生物海岸地貌,分布于港湾内静风环境的泥滩上。较发育的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琼山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铺前港和清澜港内部、冯家港南北,临高新盈港内等处。海南红树林种类多,树型高,生长快,数量和面积皆为中国之冠,被誉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
海南岛红树林植物区系有151种,隶属118属44科(包括真红树32种、半红树31种和伴生种88个)。该区系物种较多的前8科为禾本科(25种)、豆科(11种)、红树科(10种)、大戟科(7种)、马鞭草科(8种)、海桑科(6种)、使君子科(5种)菊科(6种),共78种,占总种数的51.66%。在这些科中,禾本科虽说有25种,但均为伴生种,只有红树科、海桑科的物种才为红树林群落的建群种或单优种;其他5科中只有大戟科、马鞭草科、使君子科各1-2种为单优建群种,其余种或为半红树或为伴生种。真红树的红海兰、红树、海莲、角果木、海漆,桐花树、海榄雌、白海桑和亚灌木的老鼠簕往往形成较大面积的纯林或灌丛,其它种如银叶树、木果楝、水椰、榄李、卤蕨在有些地方也往往成为单优种或群落建群种。半红树种,如许树、榄仁树、黄槿、阔苞菊、水黄皮、海芒果等在岸边或沙地成为防风护堤的单优群落。
环岛珊瑚礁海岸珊瑚礁是热带浅水造礁珊瑚虫群体骨骼和其他石灰质生物遗体长期堆积而成,也属典型的热带生物海岸地貌。珊瑚一般生长在海水透明、无泥、有浪的浅水域,能在海岸上连成一片礁盘(平台)地形,在长期不断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特殊的珊瑚礁海岸类型。海南岛浅水造礁珊瑚种类多达110多种,环岛海岸环境极适宜其生长,因而珊瑚礁特别发育,生长带可达2000米宽,位居中国第一。
海湾
海南岛四面环海,海岸线曲折绵长(1823千米),分布大小天然港湾78个,较大的港湾有北部的秀英港(又称海口港)、海口新港、东水港、铺前港、马村港,海南湾、海口湾、澄迈湾、后水湾、白沙门等;南部的榆林港、三亚港、铁炉港、新村港、黎安港,三亚湾、崖州湾、龙湾、海棠湾、陵水湾、南湾、香水湾等,东部的清澜港、博港、乌场港、潭门渔港,石梅湾、日月湾、南燕湾、大花角等;西部的八所港、洋浦港、白马井港、感城港、岭头港,洋浦湾、北黎湾、棋子湾等,港湾资源丰富,环境条件优越。其中海口港、三亚港、洋浦港、八所港和清澜港为海南省五大港口。自“十一五”以来,海南省围海、填海造地确权总面积为7.856平方千米,占中国同期围海填海造地总面积的1.17%。2008-2012年海南省填海造地12.41平方千米,可拉动投资将超过600亿元,对拉动内需,促进2008年以来海南省的经济回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填海造地也会对周边水动力环境、海岸地形地貌以及珊瑚礁、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水文
水系组成
海水
潮汐
海南岛的潮汐现象主要是太平洋潮波经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进入南海后形成的,潮汐类型复杂。沿岸潮流有三种类型:表层潮的正规全日潮流,分布于三亚港到莺歌海镇、琼州海峡东、疆岸段;不正规全日潮,分布于海口港、清澜港和八所港;不正规半日潮分布于港北港、陵水角和洋浦港。底层潮流也分三种:正规全日潮流分布于海口港至抱虎角、三亚港至莺歌海;不正规全日潮,分布于八所港至琼州海峡西口;不正规半日潮分布于清澜港至港北港。
海南岛沿岸潮差的特点是东部和南部潮差比较小,西部较大,西北部最大。从海口市以东环岛到莺歌海和西南角附近,几乎占全岛三分之二岸线的海岸,其平均潮差都在1.0米以下。从莺歌海镇以北至八所港及玉包港以东至海秀英港,其平均潮差均在1.0~1.3米;从八所至玉包港以西,约占全岛五分之一岸线的海岸,其平均潮差在1.5~2.0米,为全岛之冠。
波浪
玉包港、白沙门两地,波浪主要出现在偏北向。出现频率为:玉包87%,最多东北浪,为29%;白沙门为73%,最多北东浪,为39%。
海南岛东北的铜鼓岭,南部的琊琅湾、榆林和西南部的莺歌海,则都以偏南回浪为主。铜鼓岭近岸海区,波浪出现频率为69%,最多东南浪,为34%;琊琅湾内,为57%,最多南浪,为31%:榆林港,为83%,最多西南浪,为25%;莺歌海,为61%,东南浪和南浪最多,为16%。
海南岛西部的东方(八所),各向浪的分布则与上述各站不同。在东北东—东南东—南南东范围内的波浪甚少,各向出现频率均不足0.5%,该海区的波浪主要集中在偏西南和偏北向。南—南西—西的范围内,出现频率为44%,以南西浪最多,为17%;北西—北—北东海区,出现频率为48%,以北西北和北东北浪最多,频率为1.9%。
环岛的波浪较大,年平均波高以东北岸段最高,南岸较低。岛北部的玉包港、白沙黎族自治县门南站偏南向的平均波高均小,为0.2~0.4米;而玉包角的偏西向和偏东向均较大,为0.6~0.7米,白沙门则是偏东北向较大,为0.6~1.0米;岛南部的琊琅湾、榆林以偏西向大,前者为0.7~0.8米,后者为0.5~0.8米;其余各向均较小,岛东北部的铜鼓岭,东北向最大,为1.1米(为海南岛全岸最高)其余各向为0.8~1.0米。岛西部的东方,偏东、偏西各向浪较小,为0.3~0.7米;偏南向大,为0.9~1.0米;西南部的莺歌海各向差异较小,为0.5~0.9米。
除琊琅湾的平均周期明显偏大外,其余各观测站的平均周期接近。全岛沿岸平均波浪周期为2.9~4.6秒,而亚龙湾长达8.1秒,富有海浴冲浪的娱乐之利。
水温
近岸海水温度水平分布,具有自北而南增高、西高东低以及冬季沿岸低而外海高、夏季沿岸高而外海低的特点。东西海岸水温差约9℃。冬季,海口的海水温度为18.7℃,而南部三亚的海水温度已增加到22℃,比珠江口岸段高4~5℃,是中国海岸冬季水温最高的岸段。
海南岛沿海区域水深较浅,海水温度年变化受气候影响较大。具有年较差大,变化快的特点。水温最高值出现在夏季(5~9月),最低值出现冬季(1~2月),年较差在7~11℃之间,水温年变化幅度由南向北递增。
盐度
环岛沿岸表层海水的盐度,具有由沿岸向外海逆增和时空分布差异较大的特点。全岸年均盐度32.64(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比中国北方沿岸(盐度28~30)略高。春至夏初(3~5月),盐度为31.56~34.48,秋季(9~10月)盐度偏低,一般为18.55~32.11;东岸除清澜港至陵水湾因有上升流,盐度增加为34.47的高盐度区外,其余岸段的盐度均小于西和西南岸段。盐度极值,东方和莺歌海分别高达36.0和36.2,比粤东、粤中和粤西沿岸的盐度(30~31)高5。在气温高、日照长、净蒸发量大的气候条件下,利于晒盐,宜划作盐田区。丰富的海盐为盐化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水色与透明度
本岛沿岸水色变化在2~21号之间,水色分布趋势一般是由岸向外随着水深的增加水色增高,且具有东部和南部沿海区域低,季节变化较明显的特点。透明度变化范围在0.5~20米之间,其变化趋势与水色相似,即水深愈深透明度愈大。东部和南部沿岸区域透明度大,西部和北部透明度小。一般是春夏季透明度大,秋冬季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河流
海南岛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形成许多短壮独流入海的河流,组成放射状水系。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集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有38条。较大的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三大江河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平方千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其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集水面积在1000~2000平方千米的有陵水河、珠碧江、宁远河3条;集水面积在500~1000平方千米的有望楼河、文澜江、北门江、太阳河、藤桥河、春江及文教河7条。比较长、大的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山区,较小的河流多发源于山前丘陵或台地上,它们都顺着中高周低的地势,放射奔流出海,落差大,水利开发条件优越。
水文特征
地表径流
海南岛多年平均径流深909毫米,最大为琼中县1457毫米,最小为东方市547毫米。全岛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51,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08亿立方米。其中,P=10%的丰水年,径流量为490亿立方米;P=50%的平水年,径流量为290立方米;P=75%的偏枯水年,径流量为209亿立方米;P=90%的枯水年,径流量为151亿立方米,P=95%特枯年,径流量为126亿立方米。
海南省气候炎热,地表温度高。据海南省水文站长期监测,地表水(江河)水温年均20℃~30℃之间。径流分布特点:(1)年平均径流深大,但地区分布与年内分配不均,且年际变化大;(2)年平均径流深自中部山区向四周沿海递减,与降水趋势一致,中高周低,东大西小,且高低区差值较大。与降水一样,汛期平均径流量占全年径流总量为:南渡江流域为82%,昌化江流域为81%,万泉河为68%;岛东部地区为66%,中部地区为79%,西部地区为85%,北部地区为79%。径流年际变化大,变差系数为0.4~0.55,洪枯悬殊。实测年径流量最大年与最小年的比值高达4~7倍,最大洪峰流量与最枯流量的比值高达几千倍。
土壤
海南岛土壤的水平地带性不明显,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因海南岛地势中高周低,无论成土条件,或是土壤分布,均以中南部山地为中心向四周递变。土壤分布受地形影响极为明显,全岛土壤分布成若干个同心圆,围绕中部山地依次分布:最外环圈是围绕全岛近代滨海阶地分布的滨海沙土,其平均海拔仅在1米以内;次外环圈为地带性土壤——砖红壤,主要分布在阶地、台地和海拔在350米(或400米)以下的丘陵。由于岛北部沿海有较宽的阶地、台地和丘陵,因而,岛北部土壤分布的环带较宽。岛南部因山地位于正中而偏南,甚至直逼海岸,土壤的环带较窄。岛中南部山地为黄壤,其海拔在400米以上。
水稻土土壤
水稻土是海南省耕地中面积较大的耕作土壤,也是粮食生产最主要的土地资源。全省水稻土面积共有283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8.33%,广泛分布于全岛各地,但集中分布于沿海河流出口的三角洲平原、海成阶地、土间平原和谷地,其中,南渡江、万泉河形成的三角洲分布面积较大,是岛内的主要粮食产地。海南的水稻土中又分为淹育型水稻土、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和盐渍型水稻土等。
砖红壤
砖红壤是在热带雨林、季雨林气候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为海南岛的地带性土壤,也是海南省主要的土壤类型。砖红壤面积为18150平方千米,全省19个市县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阶地、台地和海拔350~400米以下的低丘地带。
该土壤母质以花岗石、玄武岩火山喷出物为主。土壤强度风化,风化层较深厚,丘陵和台地上的砖红壤可达10多米或更厚。土壤剖面较完整,质地较黏,有铁结核、铁盘。土体多呈红色、暗棕色。
因区域性生物气候而引起的土壤水热条件和特殊的母质影响,砖红壤又分为典型砖红壤、黄色砖红壤、褐色砖红壤、铁质砖红壤和砖红壤性土等亚类。海南岛的砖红壤水热条件相对优越,又分布于缓丘、阶地和台地上,是海南岛发展橡胶等热带作物的土壤。
赤红壤
赤红壤(砖红壤性红壤)面积为340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10.01%,为海南岛山地土壤类型之一,分布于东部、西部的高丘低山上(海拔350~1100米)。该土壤为热带砖红壤与亚热带红壤或黄壤间的过渡类型,但海南省的赤红壤未见铁结核。该土壤成土母质以花岗石为多,砂页岩为次。因高温和湿润程度不同,海南岛的赤红壤又分为黄色赤红壤(岛东部湿润条件下发育)和赤红壤(岛西部和中部相对较干的条件下发育)。海南岛的赤红壤一般不宜发展橡胶等热作,而以营林为主。
黄壤
黄壤为海南岛的山地土壤类型之一,面积为121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3.56%,分布于海拔800~1600米的中低山上。该土壤成土母质是花岗岩、砂页岩。所处环境水湿条件好,地势较高,人类活动相对较少,多为原始森林所覆盖,是海南岛的水源林地区,应加强自然保护工作,发展林业。
燥红土
燥红土亦称热带稀树草原土、红棕壤、红褐土等,面积为879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2.59%,分布于海南岛最干热的西南部滨海的阶地上。该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相沉积物。土体呈红褐色,pH值为微酸性或近乎中性,土壤贫瘠,但腰果生长较好,橡胶也能正常生长。
此外,占土地总面积1%以上的自然土壤还有新积土、滨海沙土、火山灰土;占土地面积1%以下的有石灰(岩)土、珊瑚沙土、石质土、沼泽土、紫色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7类,其中珊瑚沙土分布于西沙、中沙和南沙等南海诸岛上。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海南省的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的组成种类丰富多样,属热带及热带岛屿植被类型。海南岛的植物有259个科,1300多属,4200种,乔木800多种,其中热带种类占83%,可药用的有3000余种,特有植物600余种。珍稀濒危植物有28科36属37种,裸子植物3科5属5种,被子植物门25科31属32种,其中处于濒危状态的植物有10种,渐危种22种,稀有植物5种;有坡垒、海南粗、海南油杉、雅加松、观光木、蕉木、囊瓣木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3种,26属26种。
材用植物
材用植物主要分为重硬木材、轻软木材、珍贵木材三大类,重硬木材主要有海南紫荆木、竹叶青冈、龙眼、荔枝、海南玫瑰木、细子龙等;轻软木材主要有黄桐、鹅掌柴、叶吴茱萸、海南木莲、橄榄、鸡毛松、白颜树等;珍贵木材主要有苏木亚科苏木类的苏木,龙脑香科坡垒类的海南坡垒,蝶型花亚科红木类的降香黄檀,大风子科母生类的母生,山榄科紫荆木类的海南紫荆木,马鞭草科柚木类的柚木等。
药用植物
海南岛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4600多种植物可入药的约2000种,占中国的40%,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是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芳香植物
海南岛的香料植物种类有:裸子植物3科6种:海南五针松、华南五针松(原变种)、柏树、高大陆均松、罗汉松、竹柏。双子叶植物纲39科146种,单子叶植物9科26种。
纤维植物
海南岛野生纤维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有140多种,其中种类分布较为集中、纤维质量较好的科有桑科、锦葵科、禾本科,番荔枝科、大戟科、椴树科、梧桐科、豆科、莎草科、榆科、棕榈科、瑞香科、木棉科、姜科、芭蕉科、荨麻科等等。
果类植物
海南省的果类植物除常见的荔枝、龙眼、香蕉、盐水凤梨、青木瓜、阳桃、红毛丹、西瓜、椰子等外,海南省还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果树资源,至1990年,已发现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果树82种,分属37个科,有小叶买麻藤、买麻藤、臭饭团、细基丸、安石榴、山龙眼、调羹树、大花第伦桃、五室第伦桃、大叶刺篱木、刺篱木、茅瓜、老鼠拉冬瓜、罗汉果、仙人掌、多果猕猴桃、美丽猕猴桃、番石榴、番石榴、蒲桃、海南蒲桃、黑嘴蒲桃桃、水翁、毛棯、木竹子、苹婆、枝花木奶果、网脉核果木、余甘子、重阳木、台湾枇杷、桂林罗汉果、白杨梅、印度、黄楣栲、刺栲、芝、而色波罗蜜等。
淀粉植物
海南岛常见的淀粉植物有稻、高梁、玉米、木薯、番薯等。野生植物淀粉资源极其丰富,蕨、金毛狗、板栗、薜荔、木防已、光头稗、薏苡、茅菜、细叶姑婆芋、菝葜、土茯苓、黄独等。
绿化观赏类植物
海南省地处低纬度,光温资源丰富,雨量充沛,乡土野生树木资源种类繁多。梧桐科的美丽梧桐、海南梧桐、假苹婆、苹婆属苹婆;龙舌兰科的小花龙须树;粗榧科的海南粗榧;木兰科的海南木莲;番荔枝科的海南暗罗;樟科的琼楠;瑞香科的土沉香;山龙眼科的海南山龙眼;五桠果科的大花五果;大风子科的海南大风子;龙脑香科的青梅;桃金娘科的水翁、乌墨;木棉科的木棉等等。
蔬菜类植物
常见的若人工栽培的蔬菜有青萝卜、胡萝卜、白菜、菜苔、芥菜、芥蓝、花椰菜、菠菜、葱、蒜、黄瓜、冬瓜、西瓜、茄子、辣椒、南瓜、莲藕、菱、水芹等150多种;蕨类植物有乌毛蕨、紫萁属、蕨(斜羽变种)、密毛蕨、水蕨;菌类植物有黑木耳;被子植物门有假蒟、白花菜、鹅肠菜、马齿苋、小藜、刺苋、凹头苋、水龙、黄细心、龙珠果、红瓜、茅瓜、火龙果等等。
动物
哺乳动物
海南岛拥有丰富的鲸目动物生物多样性,是在中国水域研究鲸目动物的地方。许多鲸鱼,如北太平洋露脊鲸、西部灰鲸、座头鲸和蓝鲸(所有这些在中国水域几乎灭绝),历史上都在冬季和春季交配和产仔。雷州半岛和东京湾附近海域可能仍有少量布氏鲸和小鳁鲸,较小种类的鲸鱼和海豚,如短肢领航鲸。
海南岛的兽类动物分属8目24科76种,分别占中国12个目的66.7%,51个科的46.6%,421种的18.1%。其中,食虫目有3科6种,翼手目有6科26种,灵长目有3科3种,食肉目有4科14种,啮齿目有4科21种,偶蹄目有2科4种。此外,还有鳞甲目鲮鲤科的穿山甲,兔形目兔科的海南兔。
鸟类
海南省的鸟类有20个目59个科344种。其中,潜鸟目有潜鸟属的红喉潜鸟,鹦形目有鹦鹉科的绯胸鹦鹉,咬鹃科有咬鹃科的红头咬鹃;鹈形目有3科3种,鹳形目有1科8种,雁形目有1科8种,隼形目有21科27种,鸡形目有1科7种,鹤形目有2科11种,鸻形目有5科43种,鸥形目有1科11种,鸽形目有1科11种,鹃形目有1科13种,鸮形目有2科9种,夜鹰目有1科3种,雨燕目有1科4种,佛法僧目有3科12种,雀形目有21科146种。被列为国家级、省级保护的鸟纲有72种。
两栖动物
海南岛的两栖纲共38种,分隶2目7科16属,其中在中国仅见于海南岛者有11种,除东南亚拟髭蟾、头盔蟾蜍也见于东南亚外,其余9种即海南疣螈、鳞皮厚蹼蟾、脆皮蛙、细刺水蛙、海南湍蛙、小湍蛙、海南溪树蛙、眼斑刘树蛙及花狭口蛙海南亚种是海南特有种或亚种,有尾目仅蝾螈科细痣棘螈一种。
爬行动物
海南省爬行类动物分属3目45种(包括海产的5种海龟、7种海蛇和瘰鳞蛇)。,其中龟鳖目有10种,蜥蜴目有6种,蛇目有29种。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保护野生动物爬行类有26种。
自然保护区
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西部昌江黎族自治县和白沙黎族自治县之间,面积达299.8平方千米。霸王岭自然保护区为海南主要林区之一,以保护中国珍稀野生动物黑长臂猿为主要目的,保护区内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乔灌木有1000多种,核心区是典型热带山地雨林,树种组成以罗汉松、樟科、壳斗科、木兰科、番荔枝科、山茶属植物较为常见。珍稀植物有红、苦梓、麻楝、高大陆均松、海南油杉等。野生动物有180多种,鸟类有100多种,两栖和爬行纲有40多种,其中有长臂猿、猕猴、孔雀雉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是海南省第三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位于三亚市鹿回头半岛沿岸、东西瑁洲、亚龙湾海域,海陆总面积为85平方千米,其保护对象为珊瑚礁构成的典型的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生物物种。1989年,科学家们提议将珊瑚礁海域划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990年9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区内水质良好,海水透明度大,水下80多种珊瑚礁群发育良好,并栖息有多种鱼虾、贝、藻和其他门类的海洋生物,属典型的岸礁生态系统。珊瑚礁是热带海洋重要的生态防波堤坝,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区内根据自然保护的需要,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对核心区内的珊瑚礁资源采取绝对保护措施。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琼山县东寨港的海岸带,该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0年1月3日,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科学考察基地和旅游胜地,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评定为全国示范保护区,是国内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3.376平方千米,其中红树林面积17.782平方千米,滩涂面积15.594平方千米,是中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连片面积最大、保育最好、资源最多、树种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红树植物19科36种,占中国的97%,鸟类208种、软体动物门115种、鱼类160种、虾蟹等甲壳亚门70多种。
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大洲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是海岛生态系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东部沿海万宁县境内,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10°27′~110°31′,北纬18°38′8''~18°41′4''。1983年万宁县建立了县级自然保护区。1990年9月30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这也是海南省第二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大洲岛由南岭、北岭两岛构成。南岭面积2.7平方千米,海拔289米;北岭面积1.5平方千米,海拔136米。保护区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岛上生长着灌丛和藤类,植物种类有山竹树、边麻树、锯笼树、中草药金不换、金银花等,还有野生动物鳞甲目、蟒、猴、狐狸等。大洲岛也是珍稀物种-金丝燕在中国唯一的长年栖息地,金丝燕保护区面积为70平方千米。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东方市市,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8°47’~108°49’、北纬19°05’~19°17’,保护区于1976年成立,1986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海南坡鹿-1及其生境为主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地势较平缓的丘陵地区,海拔在30~80米之间,面积约13.14平方千米。坡鹿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研究海南省特殊的动物区系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该区动物种类丰富,除海南坡鹿外,还有赤麂、野猪、海南兔、豹猫、鳞甲目、水獭亚科、豪猪、赤腹松鼠、隐纹花松鼠、红原鸡、鹧鸪、褐翅鸦鹃、黑卷尾等数十种鸟兽。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南部,跨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乐东黎族自治县及昌化江五个县市,经纬度范围为北纬18°49′13″~19°08′37″,东经109°11′29″~109°34′15″,该保护区以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总面积504.64平方千米,为海南省省陆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在2004年7月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14年12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鹦哥岭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已记录有4000余种动植物。脊椎动物495种,包括淡水鱼类75种(16个海南特有种),两栖爬行类110种(海南特有种15个),鸟类250种,哺乳动物4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云豹、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鹧鸪、圆鼻巨蜥、蟒),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49种。维管植物2262种,包括蕨类植物289种、种子植物1973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坡垒、伯乐树、闽粤苏铁、闽粤苏铁),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26种。科学新种:鹦哥岭树蛙、道银川藻等27种;记录到大型真菌新种11种;中国新纪录种:轮叶三棱栎、鹦哥大蚕蛾等24种;海南省新纪录种:伯乐树、龙眼润楠等190种。同时,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国家I级重点保护昆虫金斑喙凤蝶。
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部,以五指山顶峰为中心的山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2004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13.3平方千米,热带原始面积90.6平方千米,是海南省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热带、亚热带常绿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合林、乔灌木及维管植物达4900种,有中国的海南黄檀、黄皮、坡垒、母生、高大陆均松、罗汉松、红椿木、红罗、海南粗榧等,保护区内还有山野兰花种类120多种。保护区内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有野生动物1000多种,占中国动物总数的22.2%,其中珍禽有白鹇海南亚种、鹦形目、孔雀雉、红原鸡和海南哥等,两栖纲有近40种,如脱皮蛙、鞠皮游蟾等11种是海南特有的;陆生哺乳动物有近80种,其中海南熊、云豹、水鹿、灵猫科、猕猴、坡鹿等21种为珍贵动物;罕见的珍稀动物坡鹿、孔雀雉、鹃、狐蝠科、巨蟒等也仅见于五指山区,同时还有凤蝶总科等昆虫纲180多种。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
在海南岛,森林资源分布于中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山区,即集中于尖峰岭、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吊罗山和琼中县的五指山、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黎母山、什寒山、白马岭、嘉积岭,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南溪岭、南高岭、斧头岭,乐东县的佳阳岭、抱由岭、卡法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好梧岭、生毛岭、四方岭、南林岭,三亚市的抱龙岭、雅亮岭,东方县的马鞍岭、猕猴岭,昌江黎族自治县的保梅岭,万宁市的牛土岭、铜铁岭、六连岭、东岭、尖岭,琼海市的会山,儋州市的鹿母湾,屯昌县的黄竹岭以及澄迈县的仁兴等山区。
海南岛最重要的热带森林区有5个:①五指山热带原始森林区;②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③尖峰岭林区;④吊罗山林区;⑤黎母山林区。这些林区,森林资源丰富,珍贵树种多。五大林区均为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御台风等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海南岛的人工林主要分布于环岛沿海地带和农垦局的各个国营农场。
水能资源
海南省岛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水能资源较丰富,经对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干支流逐条分段计算,理论蕴藏量为99.5万千瓦。其中昌化江、万泉河、南渡江三大河流为74.15万千瓦,占75%。全岛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为77.21万千瓦,其中,三大河流为62.93万千瓦,占82%。 截至2000年底止,全岛已开发的水电站304座,装机容量为53.69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69.3%(中国水电装机仅占可开发量的19.3%)。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夏商之际,中国南方百越族中“骆越人”的一支迁入海南岛,成为黎族的祖先。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刘彻在海南岛上设珠崖郡和儋耳郡2个郡,辖16个县,海南岛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到隋唐,汉族移民的开发逐渐由东北部向东南部和西南部的沿海地区扩展,形成环岛开发的态势,而且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
宋元时期,中原汉族为逃避战乱和异族统治而不断南迁,有不少就移居海南岛,使海南岛的人口迅速增长。
明初,海南省岛改隶属广东省,设琼州府为全岛最高行政机关,统3个州、13个县。
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发布《敕开垦琼州荒地》命令之后,大陆移民大批进入海南岛,海南人口成倍增长,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农业、手工业、渔业、盐业等进一步发展,制糖业遍及全岛,采矿业开始出现,商业和对外贸易日趋活跃。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设琼崖绥靖处,辖13县。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曾联合组织了一支“海南岛黎苗考察团”前往海南岛的民族地区进行考察,这是民国时期由中国内学术机构组织的对海南岛民族地区仅有的两次考察之一,另一次是1934年春由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等六家学术机构组织的“海南生物科学考察团”。
日本军队侵琼期间(1939~1945年),对海南进行掠夺性开发,使海南岛的资源和生态遭受严重破坏。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发动内战,海南经济萧条,民不聊生。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
1963-1964年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西南生物研究所(现为四川省生物研究所)与四川医学院曾先后三次到海南岛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区系调查,在此之前,还曾进行过一次海产蛇类的采集。调查范围几乎遍及该岛各部,可代表全岛总的面貌。
1988年4月13日,撤销海南省,成立海南省,并将海南岛划为经济特区。
人口与民族
2020年人口普查海南岛全岛大约人口1007万人。海南岛各市县的人口分布是极其不均匀的,人口密度大的县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台地—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小的市县主要集中在中部山区。整个海南岛少数民族人数为136.01万人,占全岛总人数的17.29%。
海南岛的世居民族是汉族、黎族、苗族、回族,其余民族是解放后迁入的居民,分散于全岛各地。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族、苗族,大多数聚居在海南岛中部、南部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陵水、乐东黎族自治县、昌江等自治县和三亚、东方市、五指山等市;回族主要聚居在三亚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
语言与宗教
海南岛是中国方言交错的典型地区,在其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回族、汉族、苗族等民族移居于此,为多民族聚集区。当前海南居民使用的方言及语言达14种之多,临高语、黎语、苗瑶语、村话、海南闽语等十多种彼此不相通的方言和语言共存于海南岛。各种民族语言及方言都具有独特性,而独特中又存在一定的共性。
至2020年底,海南岛有信教群众9.26万人,主要信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5种宗教;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156处,其中佛教30处、道教3处、伊斯兰教7处、天主教9处、基督教107处;依法成立和登记宗教团体31个,其中省级7个、市县级24个;经认定备案教职人员403名。
交通
公路
2010年,全省有18个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列入2010年省重点项目,其中公路建设项目有三亚绕城公路、海口市至屯昌高速公路、文昌市“两桥一路”一期工程、洋浦大桥及南连接线项目、国道海榆西线海口至三亚段改造、西线高速公路大中修工程、文昌火箭发射场配套道路项目。在公路建设方面,完成投资38.32亿元,下降24.4%,新改建公路6552千米。
近年来,海南省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提质升级,从“田”字形到“丰”字形,高速公路网越织越密。2021年,全省公路网密度提高到每百平方千米121.1千米,高于全中国平均水平,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布局和等级结构进一步优化,群众出行更加安全舒适便捷。
铁路
1992年,海南铁路通道开工建设,首期工程叉河至那大段,全长79.8千米。
2010年海南岛现有铁路695千米,主要有2条线路,即粤海铁路西环线和海南东环铁路。海南铁路货运量546万吨,周转量9.59亿吨千米,分别下降12.7%和7%;客运量104万人次,周转量4.71亿人次,分别增长18.2%和17.8%。
2023年,湛海高速铁路项目建设正在不断推进,湛海高铁项目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通道之一的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南岛对外高速客运的重要通道,对海南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以及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交通
1992年,开辟海南省至越南的海上航线。省交通运输厅组织人员到越南进行实地考察,与越南有关部门达成协议,并制订了《琼—越航线运输船舶管理暂行办法》,年内共审批11艘货船航行海南至越南航线。
1995年,琼粤两省通过协调和整顿,琼州海峡从1月1日起实行“一票过海”制度。
至2010年,全省有客船和客车滚装船27艘。主要客运航线有海口市至海安、北海、广州市等,中国内货运航线可到达中国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各港口,国际航线可通达东南亚、美洲、欧洲的一些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较快,中国内集装箱运输航线已覆盖沿海所有港口。
航空
1992年,投资1581万元建设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基础设施。扩建停机坪1.32万平方米,停机坪总面积达到3.23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放9架大型客机;新建全向信标台,新更仪表着陆系统,使飞机在复杂天气条件下降落更安全;安装了云图无线电接收机,自动转报系统,修建外场加油站等,使机场的保障和服务能力提高。
2022年冬春航季南航在海南省新开和调整10条航线,中国国内通航点达到33个,积极搭建进出海南岛的空中运输通道,方便旅客们顺畅出行。
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海南省首先提出要实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重点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境外人员、外汇、货物进出自由的各项具体政策,明确的提出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海南率先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试验。海南经济特区第一轮开发建设浪潮,使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海南省率先进行了企业审批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公路规费管理制度改革等重大改革,并提出“一省两地”的重大产业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符合海南实际的经济发展之路。海南省在中国提前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创造了海南经济特区的体制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热带高效农业和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新型工业、热带高效农业、热带海岛旅游业“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初现,经济建设从恢复性增长向稳健发展转变。在改革发展中,海南经济特区努力发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窗口”、“排头兵”、“试验田”的作用,取得了大量宝贵经验,特别是在中国创造了多个“率先”:率先试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率先实行省直管市县的管理体制;率先推行燃油附加费改革,实“一脚油门走到底”;率先实行企业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实施医疗保险制度综合改革;率先实施国有资产委托运营改革;率先实行粮食和生产资料价格市场化改革;率先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
城镇开发与建设
刘彻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置南海九郡。珠崖(在今琼山县遵潭镇东潭管理区)、儋耳(在今儋县三都镇南滩管理区)两郡在海南省正式建立,标志着海南最早城镇的发生。
1970年代,海南进入第四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工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推动了海南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新世纪以来,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平稳快速增长时期,城镇化发展也步入持续加速时期。2009年“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后,海南的城镇化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海南城镇人口达到了43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9.81%。
2011年,在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海南岛成为中国18个重点开发区域中的北部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东部沿海地区将被打造成中国国家级休闲度假海岸,海口市将建成区域中心城市。以海南岛为中心,合理规划、科学利用滨海资源,建设国际旅游岛,推进三亚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博鳌国际会展中心、文昌航天城等建设,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将海南东部沿海地区打造成中国国家级休闲度假海岸。
2013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对海南岛因地制宜,把海南岛作为一个大城市来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海南以“美丽海南百千工程”“双修”“双创”等措施,探索了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2016年1月27日,在海南省两会召开期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小镇,建设1000个宜业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截止2023年,海南省加快推进了“三极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依托滨海岸线资源,以环岛旅游公路为主轴,以环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廊道为纽带,加快形成了“2+3”滨海中心的城市格局,推动了滨海城镇统筹协调发展,构建了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世界级滨海城市带。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生物多样性下降
随着生态条件遭到破坏,动物栖息地不断缩小,加之人为的乱捕滥杀,致使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明显减少,分布区域也急剧缩小。海南黑长臂猿,20世纪50年代,海南岛上10个县均有分布,计有2000多头;20世纪80年代仅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尖峰岭、五指山的热带森林中有分布,总数不到20头。此外,海南坡鹿-1、云豹、孔雀雉,海南山鹧鸪、圆鼻巨蜥、鹦鹉螺科等珍贵动物资源日趋减少,岛上的鸟类有三分之一的种类近年已不易见到,趋于灭绝。海洋渔业的滥捕和内陆水域的污染,以用炸鱼、电力捕鱼、毒鱼等,导致动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破坏。
严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海南岛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海岸侵蚀、河岸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种类,以海(河)岸侵蚀和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较大。自1996年以来,岛内已发生的大小崩塌、滑坡灾害点近千个。自1986~2002年底,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崩塌、滑坡点共计18个,死伤人员多人,财产损失高达数千万元。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有相当一部分的天然林遭乱砍滥伐、刀耕火种、放火烧山等破坏,向灌丛草地演变,生物量下降。五指山地区原有的150万亩林,只剩下15万亩;松涛水库上游集水区原有140万亩水源林,只剩下38万亩,出现90万亩连片荒山。中部山区300多万亩荒坡草地都是森林长期受破坏后的产物。
环境保护
为守护好海南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海南把保护好海南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立足实际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近年来,海南省相继出台和修订《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海南省林地管理条例》《海南省自然保护区条例》《海南省湿地保护条例》《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海南省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海南岛中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规划(2017-2030年)》等多项法规、规章和规划,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核心,以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专项规划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以来,海南实施了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划定4403平方千米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在海南岛95%以上的原始林,55%以上的天然林等生态区位最重要的区域实施严格保护措施,有效扩展了野生动植物生存的适宜生境。
2019年以来,海南省累计争取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14.2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3.1亿元(省级+市县级),省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资金投入1.3亿元。截至2022年底,海南省通过中央资金生态修复项目,清退养殖塘16.9313平方千米,清退养殖滩涂0.7377平方千米,岸线整治与修复126.59千米,全省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海南省政府自1965年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至1990年,海南省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58处,其中陆地自然保护区48处,海洋自然保护区10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保护区26处,县(市)级保护区27处。为了保护物种,利于观赏,海南省已建立多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驯养场,包括昌江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东方大田坡鹿保护区、大洲岛金丝燕保护区、陵水南湾半岛猕猴保护区、屯昌养鹿场等。
风景名胜
在海南岛1900多千米的海岸线上,分布着9个滨海旅游度假区、3个国家级及省级旅游度假区,还有217家椰级乡村旅游点。
吊罗山森林公园
吊罗山森林公园位于海南岛东南部陵水县境内,距东线高速公路陵水出入口21千米,面积0.038平方千米,交通便利,是海南五大林区之一,也是中国珍稀的低地原始热带雨林区之一。吊罗山森林公园是中国极为珍稀的原始热带雨林区之一,拥有湖光山色、峰峦叠嶂、飞瀑溪潭、巨树古木、奇花异草、珍禽稀兽、岩洞怪石等众多天然旅游景观,且有在岛内享有盛名的枫果山瀑布群以及秀美的南国田园风光。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成立于1992年,是海南省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海南岛西南部,跨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两县市,距三亚市90千米,环岛高速依园而过。公园面积达447平方千米,有中国现存整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热带雨林。尖峰岭主峰,岩壁陡峭,怪石嶙峋,直冲云霄,状如矛尖,“尖峰岭”因此得名。从海滨到海拔1412米的主峰,垂直分布着八大植被类型,孕育了3000多种植物和4700多种动物(含昆虫,其中仅凤蝶总科就达449种,超过了素有“蝴蝶王国”之美誉的台湾)。被誉为“热带北缘的天然物种基因库”。
分界洲岛旅游区
分界洲岛旅游区是中国首家(无居民)海岛型AAAAA级景区,位于海南岛的东南海面,坐拥热带原始岛屿特有的地貌和稀有的海洋生物资源。面积约0.41平方千米,海拔最高约100米,距海南省岛最近海岸约1.2海里。岛上年平均气温约25℃,常年气候宜人,是海南最适宜潜水、观赏海底世界的海岛之一。这座浮在南海上的小岛,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特有的分界文化。分界洲岛与对面的牛岭山脉形成了海南省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经常出现“牛头下雨牛尾晴”的气候景观;同时,这里也被人们誉为调换心情、感悟人生的 “心灵分界线”。
海南铜鼓岭景区
海南铜鼓岭景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距离文昌市区有30千米。铜鼓岭主峰的海拔高达338米,汇集山、海、林、石、滩、河、湖、岛八大自然资源。主峰向东延伸,拥有18座连绵起伏的峰岭,三面环海,是处于海南岛东端的临海山岭。景区地貌奇特,植被繁茂,负氧离子含量高。景区受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冬暖夏凉,时而云雾缭绕。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的名臣——礼部尚书、定安县人王弘诲在游览铜鼓岭后,钟情于这片山水,倡议海南省文人学子每逢“九九重阳节”之际,在此吟诗作画,缅怀先人。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是一座滨海山地生态观光兼度假型森林公园,与亚龙湾人间天堂鸟巢度假村相互依偎在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内。森林公园所属山脉包括红霞岭、竹络岭、飞龙岭、青云岭、龙头岭等。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栖息有着30余种野生哺乳类动物,如海南兔、小灵猫、猕猴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60余种两栖动物和爬行纲,如蟒蛇、蜥蜴、铅山壁虎等;20多种色彩缤纷的凤蝶总科,如紫光环蝶、粉蝶科等;100余种鸟类,如海南白头鸟、赤红山椒鸟等。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的森林植被类型为热带常绿性雨林和热带半落叶季雨林,有植物133科533属1500余种,还有空中花篮、老茎生花、藤本攀附、高板根、根包石等热带雨林奇观。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还是《非诚勿扰II》的拍摄主景地。
鹿回头风景区
鹿回头风景区位于三亚市西南端鹿回头半岛内,经纬度为北纬18°14',东经109°31。1994年,鹿回头风景区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海南岛内有名的花岗石雕塑“鹿回头”,高15米,长10米,宽5米,在2009年荣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文化部联合颁发的“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2017年,鹿回头风景区荣获国家4A旅游景区称号。鹿回头风景区是三亚市历史文化的源泉,是三亚市得名“鹿城”的由来,也是三亚市的文化标志和历史记忆。景区内流传千古的“鹿回头传说”是中国三大少数民族爱情传说之一。景区内共有大小五座山峰,最高海拔181米,景区三面环海,一面毗邻三亚市区。鹿回头景区内的植被覆盖率约为70%,拥有400多种植物,其中一部分为国家保护及海南特有植物,如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降香檀、鹿角蕨等。
南山文化旅游区
南山文化旅游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是中国国务院批准兴建的具有“像寺合一”特质的佛教主题景区,国家首批AAAAA级景区。景区面积34.7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积13.3平方千米。自1998年开园以来,南山文化旅游区先后组织建设了佛教文化苑、观音文化苑、福寿天地、南海风情、大门景观区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有进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三十三观音群像”,更有108米“三亚南山海上观音”,观音圣像一体化三尊,被誉为“世界级、世纪级”的佛教造像工程。景区内集佛教文化、福寿文化、生态文化、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园林建设为一体。
大小洞天风景区
大小洞天风景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以西40千米处的南山西北面,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琼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胜”,大小洞天风景区名字是从道家“洞天”文化开发“小洞天”、“海山奇观”、“大小洞天记”中获得灵感而来。该景区有“小洞天”、“钓台”、“海山奇观”、“仙人足”、“试剑峰”等历代诗文摩崖石刻。该景区区以“洞天福地、海山奇观”为脉络,以道家文化、长寿文化、南海龙文化为主线,融婚庆服务、科普研学、滨海休闲、空中游览、海上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相关文化
多元文化
“岛民性格”是海南岛文化的根基,是海南岛文化的生命力潜伏之所在。“岛民性格”其本质是开拓进取的“移民精神”的历史沉淀,是顽强不息的生命力的逐渐内化,是永不妥协的魄力的世代凝聚。“岛民性格”可谓渗透到了海南岛文化的每个角落,民间宗教、巫文化、文面文化、铜鼓文化交相辉映,景象亦颇为壮观。正是在“岛民性格”主导海南岛文化的时代,海南岛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史上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之一。
影视作品
1928年,时任琼崖行政专员的黄强在考察五指山地区黎族部落过程中,对考察活动进行了拍摄,最后形成纪录片《五指山问黎记》。
2019年12月12日,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中国拍摄景点推介大展在海南三亚正式启动。演员郭涛、明道和王彦霖也到场助阵,分享他们对影视拍摄景点的看法。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的先导性项目之一。电影节以“全年展映、全岛放映、全民观影、全产业链”作为目标,打造“永不落幕的国际电影节”。
电影《非诚勿扰2》中的主场景拍摄地就是位于海南岛三亚亚龙湾人间天堂鸟巢度假村。
历史名人
丘濬(1421—1495),字仲深,明海南岛人氏,弘治初年朝廷重臣。他学识渊博,“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明史·丘濬传》),是中国15世纪杰出的经济思想家。
白玉蟾(1134-1229年)南宋道教南宗五世祖,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中国著名诗书画家。原姓葛,名长庚,字白叟、如晦、以阅、众甫,号海琼子、云外子、神霄散吏、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翁,世称紫清真人。
参考资料
「印象金椰」孵化、融资、推介在H!Action创投会寻找未来电影新天地.央广网.2023-09-07
海南概况.海南史志网.2023-07-23
海南历史与居民.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07-24
降水——用水——治水 潋滟琼州.海口网.2023-07-24
气候情况.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07-24
海南岛的岩石海岸与岬角.中国国家地理.2023-07-27
海南省人民政府网.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07-25
概 述.海南史志网.2023-07-24
海南省概况.海南史志网.2023-07-24
共和国的足迹——1988年:海南建省.中国政府网.2023-09-09
第四节植被.海南史志网.2023-07-24
第五节 野生动物资源.海南史志网.2023-08-13
人口·民族·方言.海南史志网.2023-08-13
海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海南省统计局.2023-08-04
Map of the Island of Aynam.Atlas of mutual heritage.2023-08-13
行政区划.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07-31
海南概览.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07-24
中国海洋报.中国科普博览.2023-07-24
第一节 地质构造.海南史志网.2023-07-24
第二节 地层.海南史志网.2023-08-04
第三节 岩 石.海南史志网.2023-07-24
中国海油发现国内首个深水深层大气田.界面新闻.2023-07-24
China's Hainan island has 320,000 hectares of wetland.Chinanews.2023-07-24
第二节 海南岛地貌.海南史志网.2023-07-24
第四节红树林海岸.海南史志网.2023-07-24
港湾.海南史志网.2023-07-24
第三节 海洋水文.海南史志网.2023-07-24
第一节土地资源.海南史志网.2023-07-24
第一节 地表水.海南史志网.2023-07-24
第三节 珍稀濒危植物和名木古树.海南史志网.2023-09-08
第一节 主要经济植物.海南史志网.2023-08-13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Marine Mammals In the South China Sea.The Sanya Institute of Deep-se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23-07-25
Injured whale could survive after intensive care.China.org.cn.2023-07-25
海南霸王岭:动植物资源宝库.中国军网.2023-09-07
第五节 森林自然保护区.海南史志网.2023-09-07
国家地理.央视网.2023-09-07
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09-07
世界海洋日,认识一下这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澎湃新闻.2023-09-07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海南史志网.2023-09-07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史志网.2023-09-07
我国第一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南史志网.2023-09-07
中国海洋报.中国科普博览.2023-09-07
海南大田坡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史志网.2023-09-07
自然保护区 林场.海南史志网.2023-09-07
每日一景|五指山自然保护区.人民资讯.2023-09-08
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史志网.2023-09-07
第一节 概 况.海南史志网.2023-07-24
华侨·宗教.海南史志网.2023-08-13
第六章 交通运输.海南史志网.2023-08-13
海南加快织密综合立体交通网.中国交通新闻网.2023-08-13
海南:全力推进湛海高铁项目年内开工建设.光明网.2023-08-13
2022年冬春航季南航在海南新开和调整10条航线.中国新闻网.2023-08-13
海南岛东部沿海将打造国家级休闲度假海岸.中国日报网.2023-08-17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海南选择——把海南岛作为一个大城市来统一规划.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08-17
海南加快推进世界级滨海城市带建设.消费日报网.2023-08-17
【生物多样性】海南举全省之力守护生物多样性.海南省生态环境厅.2023-07-24
海南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海南省人民政府.2023-07-24
海湾变“绿”、沙滩变“白”平衡海洋开发与保护 海南筑牢生态屏障.北青网.2023-07-24
概 述.海南史志网.2023-07-24
文旅周刊|春赏花 夏纳凉 秋听浪 冬沐阳!海南四季都很酷.北青网.2023-07-27
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 --珍稀的原始热带雨林.凤凰网海南频道.2023-07-24
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07-24
想深度游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你还缺这份超全攻略!.澎湃新闻.2023-07-27
重阳登高,去海南这6个地方极目远眺!.澎湃.2023-07-27
与自然共生 邂逅雨林海岛 陵水邀您一起体验2023“雨林生态”精品旅游路线.中国经济网.2023-07-27
人岛和谐分界洲.经济日报.2023-08-05
景区概况.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2023-09-07
雨林文化.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2023-09-07
鹿回头首页.三亚鹿回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2023-09-07
走进南山.南山文化旅游区.2023-09-07
三亚游有惊喜 大小洞天景区10月1日起免费开放.中国日报网.2023-09-08
发现海南之美I海南中线精品景区游攻略.新浪海南.2023-09-08
景区概况.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大小洞天旅游区.2023-09-07
首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举办全国拍摄景点推介大展.中国作家网.2023-07-27
海南媒体重走《非诚勿扰2》拍摄地.新浪海南.2023-09-08
历史名人.海南史志网.2023-09-08